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晚清科舉廢除後傳統士人的動向(1905-1926)
A study on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afte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bolished in Late Ching China(1905-1926)
作者 曾重凱
Tsing, Chung-Kai
貢獻者 周愚文
曾重凱
Tsing, Chung-Kai
關鍵詞 晚清
科舉
傳統知識份子
the late Ching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12:12 (UTC+8)
摘要 晚清於西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並欲以西式新學堂代替科舉以育才選才,而數量龐大的傳統知識份子,以致失去其原本入仕的管道。本文先概述晚清廢科舉的來龍去脈,以理解科舉被停廢的緣由;而後再進一步討論當時政府對廢科舉所採取的配套措施,藉此探討新教育制度的實施情況,士子是否能與其順利銜接,以及未來的工作與出路,以了解入仕或往其他領域發展之士人佔所有科舉出身者的比率。簡言之,本文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科舉廢除後,傳統士人在社會變遷下的適應情形;二、探討代替科舉而起的新教育制度運作情形;三、探討科舉制度變遷的意義與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甲辰科進士273人、舉人8,000人、貢生35,000以及生員55,0000人。研究發現,甲辰科進士於朝考除授後,仍有97位的晚清經歷可考,進入民國後則有75位;而中下層傳統知識份子中,有約三成進入新式學堂中,其餘七成可能任議員、塾師、學堂職員、入仕、任職於民間機構,或者逐漸沒落。從研究發現中可得知,傳統知識份子於科舉廢除後,雖仍有相當影響力但其發展已大不如前,尤其是中下階層的傳統知識份子而言;而取代科舉的西式新學堂,則達到疏散大量生員的功能。
該措施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則有三點:一、需有足夠的經費;二、舊有教育制度不宜全部廢除;三、不宜忽略舊式人才。而對後續的研究建議則有。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was abolished and replaced by the new western school system in late Ching China (1905). Thereafter,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who passe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lost the channels to be officials. This study includes two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and the reasons of abolishing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 order to inqui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under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The second one is to discuss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including the new career of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o inquire how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adapt to new social circumstances. (ii)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iii)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in modern education.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273 chia-chen-ko chin-shihs(甲辰科進士), 8,000 chu-jen(舉人), 35,000 kung-sheng(貢生), and 55,0000 hsiu tsai(生員).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i) The records of those who passed Cho-examination the trends of 97 chia-chen-ko chin-shihs in late Ching and 75 chia-chen-ko chin-shihs in ROC were found. (ii) The 30% of chu-jen, kung-sheng, and hsiu tsai studied or taught in new type schools. The rest of them, 70% of the middle-low rank ones, served as congressmen, teachers of Ssu-shu, staffs of new school, officials, employees of private sectors or no records be found in the new era. (iii) Afte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being abolished,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still ha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than before but declining, especially the middle-lower rank of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iv) New schools have achieved the goal of relocating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
一、史料
丁致聘編,《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台北:台灣商務,民59,臺二版。
《大公報》,〈川省學界之優拔熱〉, 1909年6月30日。
《大公報》,〈四千八百餘之優拔〉, 1909年8月16日。
《大公報》,〈考試優拔之現象〉, 1909年9月11日。
《中外日報》,〈論廢科舉後補救之法〉,乙巳年(1905)八月十二日,錄在《東方雜誌》,第二年第十一期,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鹽務檔》。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民國元年八月十六日,台北:文海,民60。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台北市:中華書局,民51。
文慶(清)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國風,民52。
王世貞(清),《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一〈科式考一〉。收於《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台北:台灣商務,民75。
王克仁,〈學校人員數目問題的研究〉,《教育雜誌》,第十八卷第十一號,民國十五(1926)年十一月二十日。
方苞(清),《方望溪先生全集》,台北:文海,民59。
內閣印鑄局(清),《內閣官報》,台北:文海,民54。
左藤三郎編,《民初議員列傳》,台北:天一,民64。
《申報》,〈全國各省市私塾狀況〉,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月十五日。
《申報》,〈各省市塾師學歷及其改良狀況〉,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月十五日
朱元璋(明),《明太祖寶訓》,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56。
朱沛蓮,《清代鼎甲錄》,臺北︰中華書局,民57。
朱國楨(明),《涌幢小品》,台北:廣文,民80。
朱壽朋(清)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
《全國鄉會試題名錄》,微縮資料,收於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朱克敬(清),《瞑庵二識》卷二,收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民68。
何三畏(明):《雲間志略》,台北:明文,民80,收於《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四十一輯。
何炳松,〈浙江小學教育的現狀及其罪人〉,《教育雜誌》,第十六卷第九號民國十 三年(1924)九月二十日。
李步青,〈中學校制度之商榷〉,《教育雜誌》,第十二卷第九號,民國九年(1920)九月二十日。
李步青,〈中學校的幾個緊要問題〉,《教育雜誌》,第十七卷第八號,民國十四年(1925)八月二十日。
李周望(清),《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四)》,台北:華文書局,民58。
李端棻(清),〈請推廣學校疏〉,載《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七,〈變法類〉,清光緖壬寅(二十八年)秋上海久敬齋石印本。
沈桐生(清):《光緒政要》,臺北︰文海出版社,民58。
劭懿辰(清):〈儀宋堂後記〉,收錄於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民61。此書為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五輯。
汪廷珍(清):〈學約五則〉,收錄於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民61。
《東方雜誌》,第五年七月號,〈資政院等奏擬資政院院章摺〉,光緒三十四(1908)年七月。
《東方雜誌》,第五年一月號,〈教育〉,光緒三十四年(1908)一月。
《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台北:華文書局,民58。
房兆楹編,《清末民初洋學生學生題名錄初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51。
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編,《中國年鑑》,台北:天一,民61,據大正元年再版本影印。
《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八,上海:久敬齋石印本,清光緒壬寅(二十八年)秋。
〈省議會暫行法〉,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民國二年四月三日,台北:文海,民60。
胡廣(明),《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54。
故宮博物院編,《欽定科場條例》,海口:海南, 2000。
約龕,〈教育界之困難〉,《教育雜誌》,第二年第十二期,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初十日。
〈酌擬同文館學習天文算學六條〉,《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市:國風,民52,卷四十六,46-47。
袁世凱,〈奏調鑄提學使司印信等摺〉,《袁世凱奏摺專輯》,台北:故宮博物院, 民59,2209。
浮邱,〈教員之任意曠課〉,《教育雜誌》,第二年第十二期,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初十日。
《欽定禮部則例二種》,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徐薄(清),《明會典》。收於《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台北:台灣商務,民75。
孫鼎臣(清):《論治二》,收錄於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民
61。
康有為(清),〈上清帝第四書〉,收錄於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莊俞,〈小學教育現狀論〉,《教育雜誌》,第五卷第三號,民國二年(1913)六月十日。
崑岡(清)等續修,《清會典》,上海 : 商務,民36。
崑岡(清),《欽定大清會典》,台北:中文書局,民52。本書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景印。
崑岡(清),《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啟文出版,台灣中文書局總發行,據清光緒十二年敕撰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民52。
崑崙客,〈現今教授之缺點〉,《教育雜誌》,第五卷第十一號,民國三年(1914)二月十日。
張之洞(清),《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2。
張之洞(清),〈奏請變更新進士入館肄業摺〉,〈奏定學堂章程〉。引自全國圖書
 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晚清卷)》,北京:全
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6,339-375。
張廷玉(清),《明史》,《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台北:台灣商務,民75。
〈異哉辦學堂之人乃不令子弟入學堂〉,載《教育雜誌》,第一年第一期,雜纂,宣統元年(1909)正月二十五日。
《教育雜誌》,第三年第六期,記事,宣統三年(1911)六月初十日。
《教育雜誌》,第十一卷第四號,記事,民國八年(1919)四月二十日。
《教育雜誌》,第十二卷第三號,記事,民國九年(1920)三月二十日。
教育部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宗青圖書公司,民70。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民75。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57,民國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台北:文海,民60。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80,民國元年七月十九日,台北:文海,民60。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589,民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台北:文海,民60。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712,民國三年五月一日,台北:文海,民60。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783,民國三年七月十一日,台北:文海,民60。
陳康祺(清),《郎潛紀聞》,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民68。
梁啟超(清),《戊戌政變記》,台北:文海,民53。
梁啟超(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黃宗羲(明),《明夷待訪錄》,台北:商務,民45。
馮桂芬(清),《校邠廬抗議》,台北︰學海出版社,民56。
〈進士館章程〉,引自《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晚清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6,1133-1158。
游百川,〈請懲治貪殘吏胥疏〉,收錄於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民61。
楊廉,〈安徽現在之教育〉,《教育雜誌》,第26卷第7號,民國25年7月10日。
廖世承,〈我國中等學校教師的概況〉,《教育雜誌》,第十七卷第七號,民國十四年(1925)七月二十日。
趙翼(清),《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民49。收於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第三冊。
蒲松齡(清),《聊齋誌異》,上海:古籍出版社。此版為鑄雪齋抄本,據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影印本重新影印。
劉錦藻(清)編,《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民52。
鄭觀應(清),《盛世危言》,台灣:學術出版社,民54。
憲政編查館(清)編,《政治官報》,〈憲政編查館會奏各省諮議局章程〉,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橋川時雄編,《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北京:中華法令編印館,民29。
〈學部奏擬檢定小學教員及優待小學教員章程摺〉,《教育雜誌》,第二年第一期,法令,宣統二年(1910)正月初十日。
學部(清)編,《學部官報》第一期,〈彙錄京外奏稿.山西學政寶熙請設學部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9。
學部(清)編,《學部官報》,文牘,〈咨駐日本楊大臣進士館學員遊學請照清單分別送學文〉,光緒三十二年(1906)八月初四日。
學部總務司(清)編,《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台北:中國,民62。
儲方慶,〈銓政〉,載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台北:文海,民61。
魏源(清),《魏源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1。
魏源(清),《魏源集》,上海:中華書局,1976。
魏源(清),《海國圖志》,湖南:岳麓書社,1998。
戴名世(清),《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嚴復(清),〈論教育與國家之關係〉,1906,收王栻主編:《嚴復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覺羅勒德洪(清)編,《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一)》,台北:華文,民53。
覺羅勒德洪(清)編,《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六)》,台北:華文,民53。
覺羅勒德洪(清)編,《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七)》,台北:華文,民53。
覺羅勒德洪(清)編,《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八)》,台北:華文,民53。
顧炎武(明),《日知錄集釋》,番禺陳璞刊行,清同治8年。
二、今人著述
王笛,〈清末近代學堂和學生數量〉,《近代史研究》,1987,第三期,107-110。
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近代史研究》,1987,第三期,245-270。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
王淑慧,《清末學部之研究(1905-1911)》,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民76。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3。
左舜生,《進卅年見聞雜記》,台北:中國青年黨中央黨部,民73。收於沈雲龍
主編,《中國青年黨黨史資料叢刊》。
田正平,《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江淑文,《清末民初小學教師專業化的研究(1903-1927)》,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民78。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民72。
呂小燕,《中國小學現代化之問題與硏究:以江蘇省為例( 1902-1936 )》,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民78。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台北:允晨文化,民93。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
阮忠仁,《清末民初農工商機構的設立:政府與經濟現代化關係之檢討(1903-191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民頁76。
吳相湘編,《國立北京大學二十週年紀念刊》,台北:傳記文學,民60。
金林祥,《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清代(下)〉,收于李國鈞、王炳照總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一八四七至一九七五年)》,台北:華岡,民65。
林忠山,《清末民初中央官僚體制變革之硏究:取士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0。
威爾.杜蘭(Will Durant),《世界文明史》(四)《中國與遠東》,臺北:幼獅,民67。
高崑峰等編,《中華民國內政史(初稿)》,台北縣:國史館,民81。
莊俞等編,《最近三十年之中國教育》,上海:商務,民20。
莊吉發,《京師大學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民59。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新店:正中,民90。
周愚文,〈中國歷代停廢科舉制度的探討〉,發表於「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第七屆會議:東亞教育與考試傳統的特色」,未出版,民92。
胡適,〈歸國雜感〉,《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50。
段昌國,《中國近代史》,台北:大中國圖書,民73。
姚翠蕙,《方望溪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1988。
侯暢,《中國考詮制度》,台北,黎明:1973。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1991。
徐盈,《當代中國實業人物志》(B),臺北:政大社資,民72據民國三十年版影印。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1982。
陳啟天,《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中華,民58。
陳振江、江沛,《晚清民國史》,台北:五南,民91。
商衍鎏著、商志橝校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2005。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台灣商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  58。
張朋園,〈從民初國會選舉看政治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七期,民68,16-101。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台北︰台灣商務,民86。
張業群,《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
賀凌虛,〈民初政府體制的變革〉,《近代中國》第八十二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民80,139-148。
傅光森,《清代總督制度》,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
馮敏,〈民國文官考試制度的確立及其影響〉,載劉昕等編,《中國考試史專題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葉龍彥,《清末民初之法政學堂(1905-1919)》,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63。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8。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中國出版社,民62。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民65。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民84。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南京:國民政府考選委員會,民35。
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台北:文海,民63。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蔣夢麟,《西潮》,台北︰金楓,民89。
趙利棟,〈一九O五年前後的科舉廢止、學堂與士紳階層〉,《二十一世紀評論》,香港,2005,總八十九期,28-39。
鄭炎,〈一九零五年廢科舉論〉,《史學月刊》,1989,第六期,頁64-70。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民85。
錢穆,〈中國歷史上之考試制度〉,載《錢賓四先生全集-國史新論》,台北:聯經,民87,313。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91。
鍾毓龍,《科場回憶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鍾碧蘭,《近代中國私塾教育改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 論文,未出版,台北,民91。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羅志田,〈數千年中大舉動-科舉制的廢及其部分社會後果〉,《二十一世紀評論》,香港,2005,總八十九期,19-27。
謝國興,《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安徽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0。
嚴懋功,《清代徵獻類編》上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20。
蘇雲峰,《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0。
蘇雲峰,〈民初之商人,1912-192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1。
蘇雲峰,《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7。
蘇雲峰,《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發展》,台北:五南,2005。
貳、西文
Benjamin A.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1962.
Evelyn Sakakida Rawski. A Historical Survey of Popular Literacy in 
 China,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
Franke Wolfgang. The Reform and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2152018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201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周愚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重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ing, Chung-Ka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曾重凱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ing, Chung-Kaien_US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5:12:12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5:12: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12:1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201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5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2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晚清於西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並欲以西式新學堂代替科舉以育才選才,而數量龐大的傳統知識份子,以致失去其原本入仕的管道。本文先概述晚清廢科舉的來龍去脈,以理解科舉被停廢的緣由;而後再進一步討論當時政府對廢科舉所採取的配套措施,藉此探討新教育制度的實施情況,士子是否能與其順利銜接,以及未來的工作與出路,以了解入仕或往其他領域發展之士人佔所有科舉出身者的比率。簡言之,本文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科舉廢除後,傳統士人在社會變遷下的適應情形;二、探討代替科舉而起的新教育制度運作情形;三、探討科舉制度變遷的意義與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甲辰科進士273人、舉人8,000人、貢生35,000以及生員55,0000人。研究發現,甲辰科進士於朝考除授後,仍有97位的晚清經歷可考,進入民國後則有75位;而中下層傳統知識份子中,有約三成進入新式學堂中,其餘七成可能任議員、塾師、學堂職員、入仕、任職於民間機構,或者逐漸沒落。從研究發現中可得知,傳統知識份子於科舉廢除後,雖仍有相當影響力但其發展已大不如前,尤其是中下階層的傳統知識份子而言;而取代科舉的西式新學堂,則達到疏散大量生員的功能。
該措施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則有三點:一、需有足夠的經費;二、舊有教育制度不宜全部廢除;三、不宜忽略舊式人才。而對後續的研究建議則有。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was abolished and replaced by the new western school system in late Ching China (1905). Thereafter,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who passe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lost the channels to be officials. This study includes two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and the reasons of abolishing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 order to inqui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under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The second one is to discuss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including the new career of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o inquire how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adapt to new social circumstances. (ii)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iii)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in modern education.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273 chia-chen-ko chin-shihs(甲辰科進士), 8,000 chu-jen(舉人), 35,000 kung-sheng(貢生), and 55,0000 hsiu tsai(生員).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i) The records of those who passed Cho-examination the trends of 97 chia-chen-ko chin-shihs in late Ching and 75 chia-chen-ko chin-shihs in ROC were found. (ii) The 30% of chu-jen, kung-sheng, and hsiu tsai studied or taught in new type schools. The rest of them, 70% of the middle-low rank ones, served as congressmen, teachers of Ssu-shu, staffs of new school, officials, employees of private sectors or no records be found in the new era. (iii) Afte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being abolished,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still ha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than before but declining, especially the middle-lower rank of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iv) New schools have achieved the goal of relocating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千年巨變-科舉制度的廢除 ………………………… 9
第一節 晚清與民初國勢概述……………………………………… 9
第二節 明清兩代科舉制度概述……………………………………… 13
第三節 廢除科舉制度的過程………………………………………… 21
第四節 影響科舉制度廢除的因素…………………………………… 28
第三章 變動過後-晚清於停罷科舉後的因應舉措
與民國初年的教育制度………………… 35
第一節 晚清停罷科舉後的相關因應措施………………………..35
第二節 晚清西式新學堂的創辦……………………………………… 39
第三節 法政學堂、師範學堂與進士館的探討……………………...49
第四節 民初(1912-1926)教育制度與選才方式……………………56
第四章 廢除科舉後傳統知識份子的出路…………………..59
第一節 甲辰科進士的出路…………………………………………….59
第二節 舉人與生貢的出路…………………………………………….70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97
參考書目……………………………………………………….103
附錄……………………………………………………………….111
附錄一 ……………………………………………………………………111
附錄二 ……………………………………………………………………134
附錄三 ……………………………………………………………………140


表次
表2-1 清代科舉考試程序……………………………………..31
表3-1 嘉善、蘇州生、貢、進士任表…………………………37
表3-2 1862-1898年間各類洋務學堂數…………………….40
表3-3 1902-1912全國歷年學堂與學生人數概況………….44
表3-4 1903-1909年各省的學堂與學生數………………….45
表3-5 1902-1909年小學生數以及其與各級學生數之比….46
表3-6 宣統元年(1909)全國學校統計表…………………..47
表3-7 1907-1909年小學堂與蒙養學堂師資來源統計……..47
表3-8 1908年與1909年兩年中等學堂師資來源…………….48
表3-9 宣統元年(1909)各省師範學堂教師資格表………..52
表4-1 甲辰科進士與各科進士於各省分佈情況………………60
表4-2 甲辰科進士及第平均年齡………………………………61
表4-3 甲辰科進士於光緒三十年(1904)除授情形…………62
表4-4 清代曾任高級官吏人數及其出身進士出身人數統計…63
表4-5 清侍郎出身統計(乾隆晚年至清末)…………………63
表4-6 清代進士累官至內外高層官員人數統計………………64
表4-7 清代鼎甲累官至內外高層官員人數統計………………64
表4-8 甲辰科進士於晚清的經歷………………………………65
表4-9 甲辰進士簡歷彙整……………………………………….68
表4-10甲辰科進士出路的四種類型…………………………….69
表4-11民初中等學校學生人數………………………………….71
表4-12民初中等學校畢業學生人數…………………………….71
表4-13民初公私立高等教育學校數與在學學生統計表……….72
表4-14 江蘇省甲種實業學校畢業生出路情形………………….76
表4-15 民初中等教育各類學校經費分配與校數情形………….76
表4-16 民國二十四年(1935)各省市私塾狀況………………82
表4-17 1935與1926年塾師受傳統教育出身者情形………….83
表4-18 資政院議員出身背景……………………………………85
表4-19 各省資議局議員出身背景……………………………….86
表4-20 諮議局議員具有不同科名出身者其所佔比率………….87
表4-21 各省諮議員進士出身姓名……………………………….87
表4-22 民初1918-1923年期間留學美、日學生數量………..90
表4-23 晚清至民初農工商部決策階層出身狀況……………….91
表4-24 晚清至民初農工商部執行階層出身狀況……………….92



圖次
圖3-1 奏定學堂章程的學校系統……………………………………57
圖3-2 民國元年學校系統…………………………………………..58
圖3-3 民國十一年學校系統………………………………………..58
zh_TW
dc.format.extent 43882 bytes-
dc.format.extent 95722 bytes-
dc.format.extent 101345 bytes-
dc.format.extent 89887 bytes-
dc.format.extent 216650 bytes-
dc.format.extent 445592 bytes-
dc.format.extent 367339 bytes-
dc.format.extent 432293 bytes-
dc.format.extent 176607 bytes-
dc.format.extent 178878 bytes-
dc.format.extent 36051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201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統知識份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late Ch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en_US
dc.title (題名) 晚清科舉廢除後傳統士人的動向(1905-1926)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afte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bolished in Late Ching China(1905-1926)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致聘編,《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台北:台灣商務,民59,臺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川省學界之優拔熱〉, 1909年6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四千八百餘之優拔〉, 1909年8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考試優拔之現象〉, 1909年9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外日報》,〈論廢科舉後補救之法〉,乙巳年(1905)八月十二日,錄在《東方雜誌》,第二年第十一期,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鹽務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民國元年八月十六日,台北:文海,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台北市:中華書局,民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慶(清)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國風,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世貞(清),《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一〈科式考一〉。收於《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台北:台灣商務,民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克仁,〈學校人員數目問題的研究〉,《教育雜誌》,第十八卷第十一號,民國十五(1926)年十一月二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苞(清),《方望溪先生全集》,台北:文海,民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閣印鑄局(清),《內閣官報》,台北:文海,民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藤三郎編,《民初議員列傳》,台北:天一,民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報》,〈全國各省市私塾狀況〉,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月十五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報》,〈各省市塾師學歷及其改良狀況〉,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月十五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元璋(明),《明太祖寶訓》,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沛蓮,《清代鼎甲錄》,臺北︰中華書局,民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國楨(明),《涌幢小品》,台北:廣文,民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壽朋(清)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國鄉會試題名錄》,微縮資料,收於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克敬(清),《瞑庵二識》卷二,收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民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三畏(明):《雲間志略》,台北:明文,民80,收於《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四十一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炳松,〈浙江小學教育的現狀及其罪人〉,《教育雜誌》,第十六卷第九號民國十 三年(1924)九月二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步青,〈中學校制度之商榷〉,《教育雜誌》,第十二卷第九號,民國九年(1920)九月二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步青,〈中學校的幾個緊要問題〉,《教育雜誌》,第十七卷第八號,民國十四年(1925)八月二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周望(清),《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四)》,台北:華文書局,民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端棻(清),〈請推廣學校疏〉,載《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七,〈變法類〉,清光緖壬寅(二十八年)秋上海久敬齋石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桐生(清):《光緒政要》,臺北︰文海出版社,民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劭懿辰(清):〈儀宋堂後記〉,收錄於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民61。此書為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五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廷珍(清):〈學約五則〉,收錄於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民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方雜誌》,第五年七月號,〈資政院等奏擬資政院院章摺〉,光緒三十四(1908)年七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方雜誌》,第五年一月號,〈教育〉,光緒三十四年(1908)一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台北:華文書局,民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房兆楹編,《清末民初洋學生學生題名錄初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編,《中國年鑑》,台北:天一,民61,據大正元年再版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八,上海:久敬齋石印本,清光緒壬寅(二十八年)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省議會暫行法〉,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民國二年四月三日,台北:文海,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廣(明),《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故宮博物院編,《欽定科場條例》,海口:海南,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龕,〈教育界之困難〉,《教育雜誌》,第二年第十二期,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初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酌擬同文館學習天文算學六條〉,《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市:國風,民52,卷四十六,46-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世凱,〈奏調鑄提學使司印信等摺〉,《袁世凱奏摺專輯》,台北:故宮博物院, 民59,22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浮邱,〈教員之任意曠課〉,《教育雜誌》,第二年第十二期,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初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欽定禮部則例二種》,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薄(清),《明會典》。收於《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台北:台灣商務,民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鼎臣(清):《論治二》,收錄於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清),〈上清帝第四書〉,收錄於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俞,〈小學教育現狀論〉,《教育雜誌》,第五卷第三號,民國二年(1913)六月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崑岡(清)等續修,《清會典》,上海 : 商務,民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崑岡(清),《欽定大清會典》,台北:中文書局,民52。本書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景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崑岡(清),《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啟文出版,台灣中文書局總發行,據清光緒十二年敕撰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崑崙客,〈現今教授之缺點〉,《教育雜誌》,第五卷第十一號,民國三年(1914)二月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之洞(清),《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之洞(清),〈奏請變更新進士入館肄業摺〉,〈奏定學堂章程〉。引自全國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晚清卷)》,北京: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6,339-3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廷玉(清),《明史》,《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台北:台灣商務,民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異哉辦學堂之人乃不令子弟入學堂〉,載《教育雜誌》,第一年第一期,雜纂,宣統元年(1909)正月二十五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雜誌》,第三年第六期,記事,宣統三年(1911)六月初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雜誌》,第十一卷第四號,記事,民國八年(1919)四月二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雜誌》,第十二卷第三號,記事,民國九年(1920)三月二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宗青圖書公司,民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民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57,民國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台北:文海,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80,民國元年七月十九日,台北:文海,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589,民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台北:文海,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712,民國三年五月一日,台北:文海,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印鑄局編,《政府公報》,號783,民國三年七月十一日,台北:文海,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康祺(清),《郎潛紀聞》,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民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清),《戊戌政變記》,台北:文海,民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宗羲(明),《明夷待訪錄》,台北:商務,民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桂芬(清),《校邠廬抗議》,台北︰學海出版社,民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進士館章程〉,引自《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晚清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6,1133-1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百川,〈請懲治貪殘吏胥疏〉,收錄於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民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廉,〈安徽現在之教育〉,《教育雜誌》,第26卷第7號,民國25年7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世承,〈我國中等學校教師的概況〉,《教育雜誌》,第十七卷第七號,民國十四年(1925)七月二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翼(清),《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民49。收於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第三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蒲松齡(清),《聊齋誌異》,上海:古籍出版社。此版為鑄雪齋抄本,據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影印本重新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錦藻(清)編,《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觀應(清),《盛世危言》,台灣:學術出版社,民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憲政編查館(清)編,《政治官報》,〈憲政編查館會奏各省諮議局章程〉,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橋川時雄編,《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北京:中華法令編印館,民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部奏擬檢定小學教員及優待小學教員章程摺〉,《教育雜誌》,第二年第一期,法令,宣統二年(1910)正月初十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部(清)編,《學部官報》第一期,〈彙錄京外奏稿.山西學政寶熙請設學部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部(清)編,《學部官報》,文牘,〈咨駐日本楊大臣進士館學員遊學請照清單分別送學文〉,光緒三十二年(1906)八月初四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部總務司(清)編,《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台北:中國,民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儲方慶,〈銓政〉,載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台北:文海,民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源(清),《魏源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源(清),《魏源集》,上海:中華書局,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源(清),《海國圖志》,湖南:岳麓書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名世(清),《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復(清),〈論教育與國家之關係〉,1906,收王栻主編:《嚴復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覺羅勒德洪(清)編,《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一)》,台北:華文,民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覺羅勒德洪(清)編,《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六)》,台北:華文,民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覺羅勒德洪(清)編,《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七)》,台北:華文,民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覺羅勒德洪(清)編,《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八)》,台北:華文,民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炎武(明),《日知錄集釋》,番禺陳璞刊行,清同治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今人著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笛,〈清末近代學堂和學生數量〉,《近代史研究》,1987,第三期,107-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近代史研究》,1987,第三期,245-2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淑慧,《清末學部之研究(1905-1911)》,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民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舜生,《進卅年見聞雜記》,台北:中國青年黨中央黨部,民73。收於沈雲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中國青年黨黨史資料叢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正平,《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淑文,《清末民初小學教師專業化的研究(1903-1927)》,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民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民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小燕,《中國小學現代化之問題與硏究:以江蘇省為例( 1902-1936 )》,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民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台北:允晨文化,民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忠仁,《清末民初農工商機構的設立:政府與經濟現代化關係之檢討(1903-191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民頁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相湘編,《國立北京大學二十週年紀念刊》,台北:傳記文學,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林祥,《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清代(下)〉,收于李國鈞、王炳照總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一八四七至一九七五年)》,台北:華岡,民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忠山,《清末民初中央官僚體制變革之硏究:取士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威爾.杜蘭(Will Durant),《世界文明史》(四)《中國與遠東》,臺北:幼獅,民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崑峰等編,《中華民國內政史(初稿)》,台北縣:國史館,民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俞等編,《最近三十年之中國教育》,上海:商務,民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吉發,《京師大學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民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新店:正中,民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愚文,〈中國歷代停廢科舉制度的探討〉,發表於「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第七屆會議:東亞教育與考試傳統的特色」,未出版,民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歸國雜感〉,《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昌國,《中國近代史》,台北:大中國圖書,民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翠蕙,《方望溪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暢,《中國考詮制度》,台北,黎明: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盈,《當代中國實業人物志》(B),臺北:政大社資,民72據民國三十年版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啟天,《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中華,民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振江、江沛,《晚清民國史》,台北:五南,民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商衍鎏著、商志橝校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台灣商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  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朋園,〈從民初國會選舉看政治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七期,民68,16-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台北︰台灣商務,民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業群,《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賀凌虛,〈民初政府體制的變革〉,《近代中國》第八十二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民80,139-1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光森,《清代總督制度》,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敏,〈民國文官考試制度的確立及其影響〉,載劉昕等編,《中國考試史專題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龍彥,《清末民初之法政學堂(1905-1919)》,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中國出版社,民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民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民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南京:國民政府考選委員會,民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台北:文海,民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夢麟,《西潮》,台北︰金楓,民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利棟,〈一九O五年前後的科舉廢止、學堂與士紳階層〉,《二十一世紀評論》,香港,2005,總八十九期,28-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炎,〈一九零五年廢科舉論〉,《史學月刊》,1989,第六期,頁64-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民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中國歷史上之考試制度〉,載《錢賓四先生全集-國史新論》,台北:聯經,民87,3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毓龍,《科場回憶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碧蘭,《近代中國私塾教育改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 論文,未出版,台北,民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志田,〈數千年中大舉動-科舉制的廢及其部分社會後果〉,《二十一世紀評論》,香港,2005,總八十九期,19-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國興,《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安徽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懋功,《清代徵獻類編》上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雲峰,《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雲峰,〈民初之商人,1912-192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雲峰,《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雲峰,《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發展》,台北:五南,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西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jamin A.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velyn Sakakida Rawski. A Historical Survey of Popular Literacy in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ina,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e Wolfgang. The Reform and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yste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