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台灣村上春樹小說讀者之研究
作者 謝珮瑩
Hsieh ,Pei-ying
貢獻者 柯裕棻
Ko,Yu-fen
謝珮瑩
Hsieh ,Pei-ying
關鍵詞 村上春樹
流行文化
論述分析
閱聽人研究
Murakami Haruki
popular culture
discourse analysis
audience study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31:01 (UTC+8)
摘要 1979年,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以小說《聽風的歌》奪得日本講談社群象新人獎,由於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評論家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同時也代表日本當代文學的轉折。1987年《挪威的森林》以七百萬冊的銷售量晉身日本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文學作品,奠定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至今他是目前全球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一系列的作品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村上春樹也成為當今日本文化的代表。八○年代中期,村上春樹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台灣媒體上。這位隨後在台灣被塑造成巨星形象的日本作家,以其獨特的符號和囈語寫作風格,創造的「村上式」文風及思考模式,在台灣成為一種流行的閱讀、創作以及生活品味象徵。結合行銷體系、網際網路及其作品具備發展成大眾文學的潛力,「村上春樹現象」由小眾、精英轉變為大眾蔓延開來,成為台灣社會特定時期鮮明的流行文化圖騰。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與影音的跨文本閱讀,以探討村上春樹流行現象之文獻與村上文本為起點,並透過和村上讀者的深入訪談記錄,檢視國內村上論述之發展與內涵交相型構出的辯證過程,由產製到閱讀一一爬梳,勾勒一個由多種論述共同織就的村上春樹圖譜,進而解答為何村上作品能穿透地域和語言的限制,成為台灣九○年代唯一常踞書市的外文暢銷書,而村上春樹現象又為本地文化研究者和創作者帶來何種啟發。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謙譯(1992)。《羅蘭巴特》。台北:桂冠。
李清志(2000)。《台北方舟計畫》。台北:紅色。
李永熾 (1991)。《日本式心靈》 。台北:三民。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曹順慶(2003)。《比較文學論》。台北:揚智。
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消費》。台北:巨流。
張大春(1995)。《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
陶東風譯(2000)。《文化研究˙第一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陳原(2001)。《在語詞的密林裡:應用社會語言學》。 台北:台灣商務。
焦桐(1998)。《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
彭德中譯(1992)。《新消費文化解析》。台北:遠流。
焦桐(1999)。《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市:生智。
楊照(1996)。《文學的原象》。台北:聯合文學。
楊澤編(1994)。《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遠流。
黃威融(1997)。《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台北:新新聞。
鄭樹森(1992)。《國際文壇十家》。台北市 : 聯合文學。
鄭粟兒等(1998)。《遇見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樹》。台北:時報。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
劉 暉(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新華。
簡潔(2001)。德語文學評論節目「文學四重奏」即將成為歷史。世界文學,1(1)。2001年11月10日。
報紙
水瓶鯨魚(2000,10月7日)。不時髦的事。中國時報。
李茶(1998,8月3日)。村上春樹展現雙重面貌。中央日報。
李友中(1999,8月26日)Kitty貓流行與村上春樹熱。自由時報。
周月英(1998,8月7日)。進入村上春樹的網路森林。中國時報。
洪金珠(1998,11月30日)。村上春樹 再掘沙林事件真相。中國時報。
洪金珠(1998,8月5日)。台灣年輕讀者最喜愛的日本作家首度接受台灣媒體專訪,中國時報。
周美慧(1997,3月25日)。爵士樂:台灣掀浪潮。中國時報。
兼介村上的近況與變貌:村上春樹獲讀賣文學獎小說獎。(1996,4月10日)。中國時報。
許舜英(1997,7月11日)。嗨!村上春樹日。中國時報。
紀慧玲(2000,11月17日)。拼湊村上春樹的異象----許樹寧演一齣沒有主題的戲。民生報。
陳文芬(1998,6月9日)。村上春樹首部報導文學台灣問世。中國時報。
陳文芬(1998,10月2日)。上網入林與村上春樹對話。中國時報。
村上春樹狂賣不衰,歐美爵士文藝復興。(1998,12月5日)中國時報。
陳文芬(1999,1月10日)。誠品年度書籍排行-----村上春樹魅力無法擋,中國時報。
賴廷恆(1998,10月4日)。村上春樹的「爵士群像」好聽好看。中國時報。
賴明珠譯(2000,10月6日)。給台灣讀者的一封信。中國時報。
賴明珠(1997,6月25日)。我與村上春樹。中國時報。
辜振豐(1997,7月5日)。村上春樹藉「奧姆真理教事件」跨出寫作新領域。中央日報。
網路資料
最新德譯本引風波 取自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murakami/chatroom/chat0045.htm#1
「情書」構思緣自《挪威的森林》 取自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murakami/reports/report019.htm
《台灣地區社會學書籍考察:1951-2000-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觀點》 取自
http://www.newsfamily.com/editor/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87452004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452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柯裕棻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o,Yu-f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謝珮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ieh ,Pei-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謝珮瑩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eh ,Pei-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5:31:01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5:31: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31: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7452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0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告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4520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79年,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以小說《聽風的歌》奪得日本講談社群象新人獎,由於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評論家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同時也代表日本當代文學的轉折。1987年《挪威的森林》以七百萬冊的銷售量晉身日本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文學作品,奠定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至今他是目前全球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一系列的作品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村上春樹也成為當今日本文化的代表。八○年代中期,村上春樹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台灣媒體上。這位隨後在台灣被塑造成巨星形象的日本作家,以其獨特的符號和囈語寫作風格,創造的「村上式」文風及思考模式,在台灣成為一種流行的閱讀、創作以及生活品味象徵。結合行銷體系、網際網路及其作品具備發展成大眾文學的潛力,「村上春樹現象」由小眾、精英轉變為大眾蔓延開來,成為台灣社會特定時期鮮明的流行文化圖騰。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與影音的跨文本閱讀,以探討村上春樹流行現象之文獻與村上文本為起點,並透過和村上讀者的深入訪談記錄,檢視國內村上論述之發展與內涵交相型構出的辯證過程,由產製到閱讀一一爬梳,勾勒一個由多種論述共同織就的村上春樹圖譜,進而解答為何村上作品能穿透地域和語言的限制,成為台灣九○年代唯一常踞書市的外文暢銷書,而村上春樹現象又為本地文化研究者和創作者帶來何種啟發。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理論運用與章節架構
一 讀者反應批評
二 文學場域
三 論述分析
四 章節架構

第二章 共同的詮釋
第一節 台灣村上文本傳布歷史
一 作品的引進
二 村上與華文讀者間的重要媒介
三 台灣村上作品中譯本
四 村上作品流傳三階段
第二節 台灣村上文學論述建構
一 獎、名人導讀、書系
二 報紙副刊、網路
第三節 村上春樹的媒體效應
第四節 村上春樹現象論述
一 文本中都市和物質傾向
二 文本中疏離的氛圍
三 文本中的世界性符號
四 打破線性思考邏輯

第三章 歧異的閱讀
第一節 讀者的村上文本體驗
一 文本接觸動機
二 最深刻的體驗
三 感覺結構
第二節 文本「我」與現實我
一 「我」與我
二 不完整的存在狀態:喪失-離開-找尋
三 閱讀的投射
第三節 共享的閱讀經驗
一 簡潔/不簡潔的文本
二 讀者發展出的解讀策略
三 多面向的文本
第四節 文本之外:讀者與作家
第五節 文本與日常生活的實踐
一 創作力的激發
二 次文本的製造
三 價值觀的啟發與調整

第四章 對照記:台灣的村上春樹現象探討
第一節 讀者對村上春樹現象的觀察
一 蔚為風尚的現代寫作方式
二 出版社和媒體行銷下的風潮
三 社會氛圍和生活品味的認同
四 距離的想像
五 經典文學主題的傳承與推進
六 很多讀者從其作品中得到啟發
第二節 讀者對造成村上現象原因的探討
一 對出版社和媒體等文化圈的反應
二 對評論家的看法
三 有沒有所謂村上迷?
第三節 另一種解讀:讀者對現今評論村上現象觀點的解讀
一 村上與「城市」
二 村上與「符號」
三 村上與「日本/和魂洋服」
四 村上與「書系」
第四節 讀者自身對村上的評價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zh_TW
dc.format.extent 67878 bytes-
dc.format.extent 99841 bytes-
dc.format.extent 79526 bytes-
dc.format.extent 85622 bytes-
dc.format.extent 339122 bytes-
dc.format.extent 571810 bytes-
dc.format.extent 643065 bytes-
dc.format.extent 415870 bytes-
dc.format.extent 188826 bytes-
dc.format.extent 10924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452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村上春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流行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論述分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閱聽人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urakami Haruk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pular cul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scourse analysi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udience study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村上春樹小說讀者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謙譯(1992)。《羅蘭巴特》。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清志(2000)。《台北方舟計畫》。台北:紅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熾 (1991)。《日本式心靈》 。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順慶(2003)。《比較文學論》。台北:揚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消費》。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春(1995)。《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東風譯(2000)。《文化研究˙第一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原(2001)。《在語詞的密林裡:應用社會語言學》。 台北:台灣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桐(1998)。《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德中譯(1992)。《新消費文化解析》。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桐(1999)。《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市:生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1996)。《文學的原象》。台北:聯合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編(1994)。《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威融(1997)。《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台北:新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樹森(1992)。《國際文壇十家》。台北市 : 聯合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粟兒等(1998)。《遇見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樹》。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 暉(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新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潔(2001)。德語文學評論節目「文學四重奏」即將成為歷史。世界文學,1(1)。2001年11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瓶鯨魚(2000,10月7日)。不時髦的事。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茶(1998,8月3日)。村上春樹展現雙重面貌。中央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友中(1999,8月26日)Kitty貓流行與村上春樹熱。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月英(1998,8月7日)。進入村上春樹的網路森林。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金珠(1998,11月30日)。村上春樹 再掘沙林事件真相。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金珠(1998,8月5日)。台灣年輕讀者最喜愛的日本作家首度接受台灣媒體專訪,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美慧(1997,3月25日)。爵士樂:台灣掀浪潮。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兼介村上的近況與變貌:村上春樹獲讀賣文學獎小說獎。(1996,4月10日)。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舜英(1997,7月11日)。嗨!村上春樹日。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慧玲(2000,11月17日)。拼湊村上春樹的異象----許樹寧演一齣沒有主題的戲。民生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芬(1998,6月9日)。村上春樹首部報導文學台灣問世。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芬(1998,10月2日)。上網入林與村上春樹對話。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村上春樹狂賣不衰,歐美爵士文藝復興。(1998,12月5日)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芬(1999,1月10日)。誠品年度書籍排行-----村上春樹魅力無法擋,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廷恆(1998,10月4日)。村上春樹的「爵士群像」好聽好看。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明珠譯(2000,10月6日)。給台灣讀者的一封信。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明珠(1997,6月25日)。我與村上春樹。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辜振豐(1997,7月5日)。村上春樹藉「奧姆真理教事件」跨出寫作新領域。中央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最新德譯本引風波 取自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murakami/chatroom/chat0045.htm#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情書」構思緣自《挪威的森林》 取自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murakami/reports/report01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地區社會學書籍考察:1951-2000-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觀點》 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newsfamily.com/editor/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