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音樂的時空感與視覺的連結--電視中音樂的完形作用初探
作者 吳宗儒
貢獻者 蔡琰
吳宗儒
關鍵詞 完形
空間感
音樂
音樂審美
時間感
電視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40:31 (UTC+8)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來自於一般的電視觀賞經驗。「電視」這樣一個如此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媒介,所提供給觀看者的並不全然是一般生活當中視覺以及聽覺的再現而已。在部份電視節目當中,觀看者有時也能感受到這控制的斧鑿痕跡,會注意到音樂的存在似乎與畫面有些不相宜,亦即會發現耳朵所聽見的與眼睛所看見的電視內容,似乎有點矛盾或者不協調。

因此,本論文由音樂的基礎:「聲音」的物理特性開始討論,藉由文獻分析,可以瞭解,「受一定音樂樂理規範」的聲音,也就是音樂,能對人的生理系統產生激發作用,並且由於生理狀態的改變,音樂進一步還能引發人的基礎情緒反應。而在情緒反應產生之後,本研究認為,藉由音樂「形式作用」與「內容作用」的過程,可使人產生一個可變動的審美結果。而此不固定的審美結果,參考了認知科學「音樂流等於潛意識流」的說法,本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完形現象。

而電視這種媒體,同時給予影像以及聲音兩種訊息來源。本研究認為,音樂和影像都能分別給予一種完形感,而當兩者因為來源相同而必須整合為一個完形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不協調的情形。而本研究假設,造成不協調的可能因素之一,便是兩者的時間線索與空間線索不一致。為此,本研究以特殊設計的電視短片,對十位志願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從回答當中,得以驗證了當電視短片中的畫面與音樂所包含的時空線索不一致時,可產生如「時間感覺被破壞」、「明顯感覺不協調」等負面觀感。因此,影音的時空線索,應是決定電視中音樂與畫面協調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中文著作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
朱光潛(1999):《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
林建煌(1993):〈節目氣氛與音樂關聯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研究〉。《廣告學研究》,第2集,頁1-36。
林國源(2000):《古希臘劇場美學》。台北:書林。
周傳基(1991):《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周理俐(1993):《音樂美學》。台北:樂韻。
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台北:文津。
徐佳士(198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莊婕筠(2004):《音樂治療》。台北:心理。
桑慧芬(1996):《當電影愛上古典樂》。台北:萬象。
梅長齡編(1984):《電視的原理與製作》。台北:黎明文化。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錦鈜註譯(1974):《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
塗能榮(1998):《聲訊傳播手冊—成音與錄音理論》。台北:世界文物。
曾正仲(1996):《音樂認知與欣賞》。台北:幼獅文化。
趙宋光(1996):《音樂美》。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蔡運桂(1989):《藝術情感學》。廣東:新華書店。
蔡文輝(1997):《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琰(199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劉昌元(2001):《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
劉婉俐(2000):《影樂•樂影—電影配樂文錄》。台北:揚智文化。
熊祥林(1971):《完形論》。台北。
鄭德淵(2003):《音樂的科學》。台北,大陸書店。
戴洪軒(1975):《談電影配樂》。台北:文凱。
韓鍾恩(2002):《音樂美學與審美》。台北:洪葉文化。
羅基敏(1999):〈由劇樂論音樂之藝術特質—以麥耶貝爾之《斯楚恩賽》為例〉,《彈音論樂:音樂演出與音樂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高談文化。
翻譯著作
汪育理、康綠島譯(1982):《音樂欣賞》。Homer Ulrich著。台北:全音樂譜。
李哲洋譯(1995):《西洋音樂故事》。Friedrich Herzfeld著。二版。台北:志文。
林建國譯(1989):《意志和表象的世界》。Arthur Schopenhauer著。台北,遠流。
林聖儀譯(1999):《華格納》。日本「音樂之友社」編。台北:美樂。
周如萍編譯(1995):《音樂基本樂理》。台北:大坤。
周克希譯(2001):《華格納:世界終極的歌劇》。Philippe Godefroid著。台北:時報文化。
徐文譯(1995):《音樂與色彩療法:初學者指南》。Mary Bassano著。台北:世界文物。
桂冠學術編輯室譯(1999):《音樂概論》。Hugh M. Miller、Paul Taylor、Edgar Williams著。台北:桂冠。
耿濟之譯(1989):《藝術論》。Lev Tolstoy著。台北:遠流。
陳慧珊譯(1997):《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Eduard Hanslick著。台北:世界文物。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1995):《社會學》。Neil J. Smelser原著。台北:桂冠。
陳中梅譯注(2001):《詩學》。Aristotelēs原著。台北:台灣商務。
陳芸芸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上冊)》。台北:韋伯文化。
張嚶嚶譯(1998):《音樂與心靈》。Anthony Storr著。台北:知英文化。
廖祥雄譯(1989):《映象藝術》。台北:志文。
趙三賢譯(2003):《腦內交響曲—從認知科學與文化探討音樂的創造及聆賞》。William Benzon著。台北:商周。
潘智彪譯(1991):《實驗審美心理學(下)〈音樂、詩歌篇〉》。Valentine Charles Wilfred著。台北:商鼎。
貓頭鷹編輯小組譯(2001):《音樂辭典》。Christine Ammer著。台北:貓頭鷹。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1991):《情感與形式》。Susanne K. Langer原著。台北:商鼎文化。
黎煒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下冊》。Kurt Koffka原著。台北:昭明。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0453014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45301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宗儒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宗儒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5:40:31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5:40: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40: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45301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6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453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來自於一般的電視觀賞經驗。「電視」這樣一個如此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媒介,所提供給觀看者的並不全然是一般生活當中視覺以及聽覺的再現而已。在部份電視節目當中,觀看者有時也能感受到這控制的斧鑿痕跡,會注意到音樂的存在似乎與畫面有些不相宜,亦即會發現耳朵所聽見的與眼睛所看見的電視內容,似乎有點矛盾或者不協調。

因此,本論文由音樂的基礎:「聲音」的物理特性開始討論,藉由文獻分析,可以瞭解,「受一定音樂樂理規範」的聲音,也就是音樂,能對人的生理系統產生激發作用,並且由於生理狀態的改變,音樂進一步還能引發人的基礎情緒反應。而在情緒反應產生之後,本研究認為,藉由音樂「形式作用」與「內容作用」的過程,可使人產生一個可變動的審美結果。而此不固定的審美結果,參考了認知科學「音樂流等於潛意識流」的說法,本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完形現象。

而電視這種媒體,同時給予影像以及聲音兩種訊息來源。本研究認為,音樂和影像都能分別給予一種完形感,而當兩者因為來源相同而必須整合為一個完形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不協調的情形。而本研究假設,造成不協調的可能因素之一,便是兩者的時間線索與空間線索不一致。為此,本研究以特殊設計的電視短片,對十位志願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從回答當中,得以驗證了當電視短片中的畫面與音樂所包含的時空線索不一致時,可產生如「時間感覺被破壞」、「明顯感覺不協調」等負面觀感。因此,影音的時空線索,應是決定電視中音樂與畫面協調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電視中的音樂••••••••••••••••••••• 1
一、說不出所以然的不協調••••••••••••••••• 1
二、研究背景••••••••••••••••••••••• 2
(一)音樂基礎理論•••••••••••••••••• 2
(二)音樂審美•••••••••••••••••••• 5
(三)音樂的完形••••••••••••••••••• 7
(四)純音樂到與影像結合••••••••••••••• 8
三、研究問題••••••••••••••••••••••• 9
(一)音樂與音樂審美理論••••••••••••••• 10
(二)電視中音樂與影像的完形作用••••••••••• 10
四、論文章節與架構•••••••••••••••••••• 11
第二章、音樂完形作用的基礎理論•••••••••••••••• 13
一、引發完形作用的基本音樂要素•••••••••••••• 15
(一)「音」與「樂」••••••••••••••••• 15
(二)從聲音到情感•••••••••••••••••• 18
1. 「聽見」聲音•••••••••••••••• 18
2. 激發狀態•••••••••••••••••• 20
3. 引發情緒•••••••••••••••••• 22
二、音樂審美過程••••••••••••••••••••• 25
(一)音樂的自律與他律•••••••••••••••• 26
(二)音樂的聯結作用••••••••••••••••• 29
(三)音樂審美結果•••••••••••••••••• 33
三、音樂中的時間感與空間感•••••••••••••••• 36
(一)音樂中的時間感••••••••••••••••• 36
(二)音樂中的空間感••••••••••••••••• 39
四、音樂與視覺結合後的時空完形效果•••••••••••• 41
(一)由「歌」所衍申的音樂完形意涵•••••••••• 41
(二)電視中音樂與畫面的協調問題••••••••••• 43
(三)本章小結論與尚未回答的問題••••••••••• 46
第三章、電視中音樂與影像完形作用的過程探求•••••••••• 47
一、研究架構與六大研究問題之回顧••••••••••••• 47
二、訪談之設計•••••••••••••••••••••• 52
(一)訪談用影片之設計•••••••••••••••• 52
1. 影片設計理論背景•••••••••••••• 52
2. 影片取材及處理方式••••••••••••• 55
(二)訪談輔助問卷題型•••••••••••••••• 57
(三)問卷內容•••••••••••••••••••• 58
三、訪談施行對象••••••••••••••••••••• 60
四、訪談施行方式••••••••••••••••••••• 61
(一)實施環境•••••••••••••••••••• 61
(二)訪談與填答過程••••••••••••••••• 61
五、前測••••••••••••••••••••••••• 61
(一)第一次前測••••••••••••••••••• 61
(二)第二次前測••••••••••••••••••• 62
第四章、電視畫面與音樂的時空協調感•••••••••••••• 63
一、受訪者性質•••••••••••••••••••••• 63
二、研究發現••••••••••••••••••••••• 65
(一)時間感覺遭到破壞•••••••••••••••• 65
(二)對畫面的回憶能力並未受到顯著影響•••••••• 67
(三)可感覺到影音不協調••••••••••••••• 68
三、研究小結••••••••••••••••••••••• 71
(一)音樂素養卻能使騎對電視中的音樂較為敏感••••• 71
(二)性別、每日電視、音樂暴露量對「看電視」的感受能力並無顯著差異•••••••••••••••••• 72
(三)個體之間存在差異•••••••••••••••• 73
第五章、研究結論••••••••••••••••••••••• 74
一、研究發現與結論•••••••••••••••••••• 74
(一)對音樂的想像影響了對音樂的認知與感受•••••• 75
1. 聲音本身的物理特性••••••••••••• 75
2. 對於音樂的虛擬想像••••••••••••• 75
(二)音樂的完形意涵使音樂含有獨立的時空線索••••• 76
(三)音樂所提供的線索足以影響畫面的時空線索••••• 77
1. 與畫面不協調的音樂足以破壞整體時間感覺••• 77
2. 音樂對於記憶畫面能力的影響不明顯•••••• 77
3. 影音不協調的短片帶來較多負面觀感•••••• 78
二、本研究預期貢獻•••••••••••••••••••• 78
1. 提供大眾傳播研究另一種思考的方向•••••••••••• 78
2. 研究結論對電視製作實務的建議•••••••••••••• 79
三、研究限制與展望•••••••••••••••••••• 79
(一)短片敘事部分與音樂的關係•••••••••••• 80
(二)關於回憶的信心程度有待進一步研究•••••••• 80
(三)還可進行量化研究•••••••••••••••• 80
(四)完形理論的再探討•••••••••••••••• 81
(五)文化差異及其他可能影響研究過程及結果的因素••• 81
參考資料••••••••••••••••••••••••••• 82
附錄一、情緒語音程的對照關係••••••••••••••••• 86
附錄二、關於「一般聆聽經驗」的實驗•••••••••••••• 89
附錄三、美學與音樂美學•••••••••••••••••••• 91
附錄四、漢斯利克、華格納與叔本華••••••••••••••• 94
附錄五、速度、調性與其他聲音元素對激發情緒的實驗••••••• 99
附錄六、訪談用問卷•••••••••••••••••••••• 102
zh_TW
dc.format.extent 244780 bytes-
dc.format.extent 182200 bytes-
dc.format.extent 129452 bytes-
dc.format.extent 122245 bytes-
dc.format.extent 933144 bytes-
dc.format.extent 2272628 bytes-
dc.format.extent 1315966 bytes-
dc.format.extent 265931 bytes-
dc.format.extent 220305 bytes-
dc.format.extent 201428 bytes-
dc.format.extent 35226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45301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完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空間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音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音樂審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時間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視zh_TW
dc.title (題名) 音樂的時空感與視覺的連結--電視中音樂的完形作用初探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1999):《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煌(1993):〈節目氣氛與音樂關聯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研究〉。《廣告學研究》,第2集,頁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國源(2000):《古希臘劇場美學》。台北:書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傳基(1991):《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理俐(1993):《音樂美學》。台北:樂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台北:文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佳士(198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婕筠(2004):《音樂治療》。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桑慧芬(1996):《當電影愛上古典樂》。台北:萬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長齡編(1984):《電視的原理與製作》。台北:黎明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鈜註譯(1974):《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塗能榮(1998):《聲訊傳播手冊—成音與錄音理論》。台北:世界文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正仲(1996):《音樂認知與欣賞》。台北:幼獅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宋光(1996):《音樂美》。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運桂(1989):《藝術情感學》。廣東:新華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輝(1997):《社會學》。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琰(199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昌元(2001):《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婉俐(2000):《影樂•樂影—電影配樂文錄》。台北:揚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祥林(1971):《完形論》。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德淵(2003):《音樂的科學》。台北,大陸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洪軒(1975):《談電影配樂》。台北:文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鍾恩(2002):《音樂美學與審美》。台北:洪葉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基敏(1999):〈由劇樂論音樂之藝術特質—以麥耶貝爾之《斯楚恩賽》為例〉,《彈音論樂:音樂演出與音樂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高談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翻譯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育理、康綠島譯(1982):《音樂欣賞》。Homer Ulrich著。台北:全音樂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哲洋譯(1995):《西洋音樂故事》。Friedrich Herzfeld著。二版。台北:志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國譯(1989):《意志和表象的世界》。Arthur Schopenhauer著。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聖儀譯(1999):《華格納》。日本「音樂之友社」編。台北:美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如萍編譯(1995):《音樂基本樂理》。台北:大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克希譯(2001):《華格納:世界終極的歌劇》。Philippe Godefroid著。台北:時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文譯(1995):《音樂與色彩療法:初學者指南》。Mary Bassano著。台北:世界文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桂冠學術編輯室譯(1999):《音樂概論》。Hugh M. Miller、Paul Taylor、Edgar Williams著。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濟之譯(1989):《藝術論》。Lev Tolstoy著。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珊譯(1997):《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Eduard Hanslick著。台北:世界文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1995):《社會學》。Neil J. Smelser原著。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中梅譯注(2001):《詩學》。Aristotelēs原著。台北:台灣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芸芸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上冊)》。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嚶嚶譯(1998):《音樂與心靈》。Anthony Storr著。台北:知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祥雄譯(1989):《映象藝術》。台北:志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三賢譯(2003):《腦內交響曲—從認知科學與文化探討音樂的創造及聆賞》。William Benzon著。台北:商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智彪譯(1991):《實驗審美心理學(下)〈音樂、詩歌篇〉》。Valentine Charles Wilfred著。台北:商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貓頭鷹編輯小組譯(2001):《音樂辭典》。Christine Ammer著。台北:貓頭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1991):《情感與形式》。Susanne K. Langer原著。台北:商鼎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煒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下冊》。Kurt Koffka原著。台北:昭明。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