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倚坐歌仔戲窗口思索舞台上顛鸞倒鳳的成因
作者 林沿瑜
貢獻者 鍾蔚文<br>方念萱
林沿瑜
關鍵詞 反串
坤生
乾旦
跨性別
歌仔戲
男扮女裝
女扮男裝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51:11 (UTC+8)
摘要 論 文 摘 要
「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一直是舞台上表演方式的一種,從古至今始終如此。然而在舞台上性別角色看似得以自由轉換之際,其實舞台下的性別角色編派卻是僵化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情慾性別其實有著線性的關係。
本文希望理解現實生活中僵化的性別關係,如何創造、合理化、強化了演員在舞台上跨越性別的正當性,而所創造、合理化、強化的又是什麼樣類型的反串表演方式。
「反串」涉及的不僅是「男串女」或「女串男」的差別,還涉及到在什麼樣的戲劇情境、什麼樣的性別模擬方式下的「男串女」以及「女串男」。
「反串」的種類太多,因此很難窮盡觀察,但「歌仔戲」作為一個本土的「反串」劇種,其多變化的「變性」歷程足以提供思索台灣「反串」的起點,因為它不僅歷經了「男扮女」、「女扮男」時期,還經歷過了「男扮男、女扮女」。這種動態的過程可以提供思考「反串」的多樣型態如何因應著社會上的性別關係、劇種變化、表演體系或其它社會環境而改變,從而歸納出影響反串及其呈現的關鍵因素。
歌仔戲提供了思考反串成因及其樣態的起點,其它的反串舞台呈現則可以進一步過濾歌仔戲所提供的解釋,從而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
經由歌仔戲反串方式演變的探討,以及透過與其它反串方式的交互對照,本文於是得出了一張具歷史向度的反串圖像,同時把「男扮女」、「女扮男」的出現時機、搭配出現的戲劇類型做了清楚的交代。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山根勇藏(1930)台湾民族性百談。台北市:南天,初版。
王志弘(1996)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浩威(1996.11)是誰的慾望在流動?表演藝術,第48期。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王展(2005.11.22)陰莖勃起硬度最重要。環球時報,第十版(性與愛)。
王淑雱(1998)《奧蘭多》的文本與性別越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婉容(1998.6)布雷希特百年冥誕紀念專輯:用劇場革命—顛覆劇場世界和自己的革命家。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八期。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
王墨林(1996.11)同性戀、扮裝、戲¬-「假前衛」與「真保守」之間的迷思。表演藝術,第48期。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中國電影出版社編(1985)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II。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國電影出版社編(1985)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IV。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片岡巖(1921)台灣風俗志。台北:南天。
毛文芳(2006.12)一則文化扮裝之謎:清初〈楓江漁父圖〉題詠研究。清華學報,第三十六卷第2期。台北:清華學報社。
尤靜慧、榮羽彌(2006)扮裝遊戲。台北:東立。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80)台灣省通誌。台北市:眾文。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2)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慣習研究會編(1984)台灣慣習記事。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成令方(2004.5)都是異性戀父權惹的禍。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7期。台北:教育部。
何恃東(2004)永恆的巨星:台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何春蕤編(2003)跨性別。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硏究室。
何憶軒(2001.4.1)玉玲瓏看千遍也不厭倦。星報,第11版(解悶密碼)。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
沈德符(1983)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
邱坤良(1979.2)訪楊麗花 談歌仔戲。家庭月刊,第29期,1979年2月號。台北市:台灣電視公司電視週刊社。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硏究。台北:自立晚報。
邱坤良(1999.9)大眾表演文化的資料蒐集與研究—以戲院為中心。國史館「台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研討會論文。
邱坤良(2001)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李瞻(1982)電視制度:兼論我國電視發展之方向。台北:三民。
邱旭伶(1999)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初版。
邱靖宜(2005)邱心如及其《筆生花》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祖慈(1998)坤生與乾旦-戲曲中的反串。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疾編(1994)苦澀門與歡喜路:葉青的戲曲人生。台北:昌藝文化。
李易修(2002)男聲女相:梨園戲中性別扮演的初步提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詠絮(1999)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對台灣的影響-由觀看層面論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萍(2002)穿越幽暗深谷?—析論蕾莘《金色筆記》中主角安娜之個性化過程。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杏(2003)《三言》之越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芳(2001)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宇玲(2002)電視綜藝節目的反串性別文化。台北:華之鳳科技,初版。
林良哲(1999.3)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林佳緣(2005)跨性別媒體再現與主體解讀之分析研究。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萱、顏健富(2004.5)扮裝現代,表演中國—記王德威在台大的一場演講。文訊,第223期。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市:自立晚報。
林勃仲、劉還月(1990)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台原。
林國源(1998.6)布雷希特百年冥誕紀念專輯:從梅蘭芳到非亞理斯多德—布雷希特論中國劇場傳統。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八期。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
林雅莉(2003.9)戲迷情人-任劍輝的反串演出與觀影形態。電影欣賞,第二十一卷第4期。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林鋒雄主持(1988)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台灣戲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顯源(1994)淺論戲曲「現代戲」表演程式動作之未來發展方向。參見:林顯源個人網站(http://www.sheanyuan.idv.tw/)。
林麗珊(2003)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市:五南,第二版。
周來達(1998)中國越劇音樂硏究。台北:洪葉文化,初版。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硏究社。初版。
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初版。
周象耕(2002)「乾旦」硏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周慧玲(1996.8)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周靜家(1998)觀看藝術—布萊希特劇場理論的重要貢獻。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8期。台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
吳昊(2004)古裝、俠義、黃梅調。香港:三聯書店,初版。
吳晉陽(2004.8)勇敢走出性別框框的男孩成長經驗-一位師院學生的成長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8期。台北,教育部。
易慧慈(1999)扮裝的媒體再現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施叔青(1985)台上台下。台北:時報文化。
洪碧堂(1998.6)同性戀者男扮女裝反串者第三性公關相關問題的探討。社會福利,第136期。南投縣: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洪深(1935.8)我的打鼓時期已經過了嗎?良友畫報1935年8月號,第108期,第12-13版。上海:良友圖書。
紀慧玲(1999)廖瓊枝:凍水牡丹。台北市:時報文化,初版。
段愛娟(2003)阿莫多瓦電影中的敢曝美學。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如芳(1999.4.29)歌仔戲活字典-石文戶。自由時報,第39版。
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硏討會編輯委員會(1996)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論。台北市:文建會出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發行。
畢恆達(2000.6.6)從葉永誌的死檢視男性特質。中國時報,第15版。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台北:南天,初版。
徐亞湘(2001)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縣中和市:宇宙。
徐郁喬(1999)再現觀點的色情硏究:解讀A片「常識」。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徐慕雲(1977)中國戲劇史。台北市:河洛,初版。
高珮瑜(2000)電影中的扮裝與女性觀眾主體性。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紹振(1998)論幽默邏輯的空白和錯位。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中國:漳州師範學院。
莫光華(1996)台灣歌仔戲論文輯錄。台中市: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初版。台南文化,第五期,華農生。
陳玉慧(1998.6)布雷希特百年冥誕紀念專輯:布雷希特,生日快樂!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八期。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
陳芝宇、林曉娟(2003.12.02)藝霞歌舞團—沒落的台灣寶塚。星報,第12版(娛樂夢公園)。
陳彥仲等(2003)台灣的藝陣。台北縣新店市:遠流。
陳芳明等編(1998)張深切全集: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卷一。台北:文經出版社。
陳香(2006)台灣竹枝詞選集。台北:商務,初版。
陳惠雯(1999)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初版。
陳惠雅(2004)百年扮裝:《奧蘭多》在服飾、社會、文學上對於性別與性色的搬演。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進傳等(2000)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初版。
陳健銘(1987.1)老歌仔戲的春天—訪老藝人黃阿和先生。民俗曲藝,第45期。台北:民俗曲藝雜誌社。
陳健銘(1989)野台鑼鼓。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初版。
陳熙遠(2004.6)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卷第二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擎耀(2004)夢幻泡影的虛幻樂園-談扮裝的內在需求與文化混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娟(2006.1.7-2006.1.13)小咪 閃亮的全才劇星。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11期。台北市:本土文化事業。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初版。
張文輝(1998.10.07)反串秀對幼苗人格發展不宜 紅不讓、天才各罰九萬元。聯合報,第26版(影視廣場)。
張玉法、張瑞德編(1990)《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二輯(六)〈自我演劇以來〉》。台北:龍文,初版。
張宗尹(1991)相公-性別角色扭曲的一群。源遠學報,第四期。台北市:國防醫學院。
張炳楠編(1971)台灣省通志。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恆豪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張文環集。台北:前衛,初版。
張庚、郭漢城編(1985)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市:丹青圖書公司。
張凱瑩(2005)柯温愛《名為空缺之地》中女同志情慾與性別身分認同。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靄珠(2000.12)性別反串、異質空間、與後殖民變裝皇后的文化羨嫉。中外文學,第二十九卷第7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
梶原通好,李文祺譯(1989)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市:台原,初版。
梅紹武(1984)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黃宗儀(1993)瓦解性別差異:女性主義論述中扮裝、雌雄同體、與女同性戀主義之重新嵌入。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錦(2000)祖師爺的女兒:孫翠鳳的故事。台北:時報文化,初版。
黃得時(1993)評論集。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黃雅勤(1999)日治時期之內台歌仔戲全女班。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蓉(1995)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雯(2000)記憶、流浪、扮裝-消費社會的婚紗攝影空間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曉晴(2006.6)試論《再生緣》孟麗君的自我實現-由女扮男裝談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11期。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黃麗英(1994)解讀三台综藝節目短劇的性別論述。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焦季蘊(2002)論邱琪爾《九重天》與黃哲倫《蝴蝶君》之表演策略所呈現的性別與種族議題。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循(1909)花部農譚。清宣統元年(1909)南陵徐氏刊本。
郭素瑜(2005.5)從「胡撇仔戲」看台灣歌仔戲的現代化。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專題研究論文。
曾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初版。
曾永義(1977)說戲曲。台北:聯經,第二版。
曾麗錦(1997)上下錯置的世界:《咆哮女郎》中的女扮男裝與嘉年華式的顛覆。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馨慧(2004)巾幗英雄之研究—從樊梨花出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黑珍珠口述,黃惑記錄(1998)反串藝人黑珍珠。台北:號角,初版。
華農生(1978.5.20)漫談台灣戲劇。台南文化,第五期。台南市:台南市文獻委員會。
達努巴克(2000.8)憶「玫瑰少年」—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2期。台北,教育部。
雷雅淳(2004)女性身體之幻化-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藝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渡(1994)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楊馥菱(1997)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硏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楊馥菱(1999)台灣歌仔戲。台北市:漢光文化。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市:時報,初版。
葉淑娥(2000.04.22)如廁摔傷不治 學生死因可疑。中國時報,第八版。
潘俠風(1992)京劇藝術問答。台北市:商鼎。初版
駱正(2006)中國京劇二十講。台北市:聯經。初版。
劉秀庭(1995.6)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專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慧慈(2004)彩虹陰陽蝶: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台北市:問津堂出版。
蔡祝青(2001)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庭(1995.6)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專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劉美菁(2000)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縣深坑鄉:學海。
劉瑞琪(2003.12)扮裝、變體與假面:辛蒂.雪曼的詭態諧擬。中外文學,第三十二卷第7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
劉瑞琪(2003.5)迫切地追尋女性觀者:辛蒂.雪曼的「無題電影停格」系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硏究,第15期。台北市: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硏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硏究組。
蔡祝青(2001.6)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硏究中心婦女硏究室。
蔡祝青(2004.10)雙性理想:試扮裝後的「郎才女貌」。婦研縱橫,第72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硏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硏究組。
蔡昆奮(2004)許不了喜劇電影中的男性氣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筱玫(2000)台北地區外台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筱玫(2002.5)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第三十一卷第1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
魏徵等,鼎文書局編印(1975)隋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
鍾傳幸(2004.10)一個坤生的自白。婦研縱橫,第72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硏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硏究組。
關文蔚(1986)女扮男裝戲劇人生。台北市:暢流。
羅紹平(2003.4.16)學生「性別錯亂」教局否認 指媒體報導都是陳年舊事 但基層教師反映確有類似情形。聯合報,B2版(台東縣新聞)。
羅敬堯(2004)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碧(2005.1.7)中年男認定 硬漢才性福。自由時報。
羅融(2000)寫眞集影像及其身體政治:媒體文本與閱聽人的性別建構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譚帆(1995)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
鏡涵(1952.6)台灣歌仔戲的由來及其變革。地方戲劇雜誌。台北: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現代戲劇表演美學的革新。台北:唐山,初版。
嚴玉鳳(2001)電視談話性綜藝節目與性別反串之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明(1994)京劇藝術入門。台北市:業強,初版。
英文部分
高家萱(2005)When the Chinese Hua Mulan Turns into Disney`s Mulan:A Study on Translation and Transgreesion。靜宜語文論叢,第一卷第1期。台中:靜宜大學外語學院。
Berger, John(1972)Ways of Seeing. England:Penguin.
Butler, Judith(1999)Gender Trouble. New York:Routledge.
Brecht, B. 張黎譯(1990)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Clyde, A.(1992)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London : Routledge.
Piddington, R. 潘智彪譯(1988)笑的心理學。廣東:中山大學,初版。
網站部分
中華戲曲網(http://www.dongdongqiang.com)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pedia.cca.gov.tw/taipedia/html/howedit.aspx)
林顯源個人網站(http://www.sheanyuan.idv.tw)
維基百科全書(http://www.wikipedia.org)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8451011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8451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鍾蔚文<br>方念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沿瑜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沿瑜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5:51:11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5:51: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51: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845101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3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451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 文 摘 要
「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一直是舞台上表演方式的一種,從古至今始終如此。然而在舞台上性別角色看似得以自由轉換之際,其實舞台下的性別角色編派卻是僵化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情慾性別其實有著線性的關係。
本文希望理解現實生活中僵化的性別關係,如何創造、合理化、強化了演員在舞台上跨越性別的正當性,而所創造、合理化、強化的又是什麼樣類型的反串表演方式。
「反串」涉及的不僅是「男串女」或「女串男」的差別,還涉及到在什麼樣的戲劇情境、什麼樣的性別模擬方式下的「男串女」以及「女串男」。
「反串」的種類太多,因此很難窮盡觀察,但「歌仔戲」作為一個本土的「反串」劇種,其多變化的「變性」歷程足以提供思索台灣「反串」的起點,因為它不僅歷經了「男扮女」、「女扮男」時期,還經歷過了「男扮男、女扮女」。這種動態的過程可以提供思考「反串」的多樣型態如何因應著社會上的性別關係、劇種變化、表演體系或其它社會環境而改變,從而歸納出影響反串及其呈現的關鍵因素。
歌仔戲提供了思考反串成因及其樣態的起點,其它的反串舞台呈現則可以進一步過濾歌仔戲所提供的解釋,從而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
經由歌仔戲反串方式演變的探討,以及透過與其它反串方式的交互對照,本文於是得出了一張具歷史向度的反串圖像,同時把「男扮女」、「女扮男」的出現時機、搭配出現的戲劇類型做了清楚的交代。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幕:鑼鼓聲響•••••••••••••••••••••••1
第一節 我的思想起••••••••••••••••••••••••••••••1
第二節 本文所指反串的意義••••••••••••••••••••••2
第三節 前輩們看反串••••••••••••••••••••••••••••3
第四節 我的觀看策略••••••••••••••••••••••••••••8

第二章 蹲坐歌仔戲箱上看反串••••••••••••••••11
第一節 反串的世紀風華•••••••••••••••••••••••••11
第二節 歌仔戲舞台上的男女變變變•••••••••••••••19
第三節 他走了,她來了—他╱她們的進退場機制••••31

第三章 歌仔戲—反串變形蟲的照妖鏡••••••••••41
第一節 性別因素的演變與反串的共變關係•••••••••41
第二節 演員與角色間互動問題的深化•••••••••••••45
第三節 反串變形蟲的變形之道•••••••••••••••••••58

第四章 落幕:思緒沈澱後的回眸•••••••••••••••65
第一節 兩性戰爭的烽火點燃了反串舞台的絢麗•••••65
第二節 知其反串之後……試論其為何不串?•••••••72
第三節 結語:反串是反挫之力抑或串供之力?••••••77

附錄一••••••••••••••••••••••••••••••••••••••81
附錄二••••••••••••••••••••••••••••••••••••••85
參考文獻••••••••••••••••••••••••••••••••••••91
zh_TW
dc.format.extent 46096 bytes-
dc.format.extent 94142 bytes-
dc.format.extent 69369 bytes-
dc.format.extent 62179 bytes-
dc.format.extent 294567 bytes-
dc.format.extent 617038 bytes-
dc.format.extent 595262 bytes-
dc.format.extent 441713 bytes-
dc.format.extent 163657 bytes-
dc.format.extent 213457 bytes-
dc.format.extent 29283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845101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反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坤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乾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跨性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歌仔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男扮女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扮男裝zh_TW
dc.title (題名) 倚坐歌仔戲窗口思索舞台上顛鸞倒鳳的成因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根勇藏(1930)台湾民族性百談。台北市:南天,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弘(1996)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浩威(1996.11)是誰的慾望在流動?表演藝術,第48期。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展(2005.11.22)陰莖勃起硬度最重要。環球時報,第十版(性與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淑雱(1998)《奧蘭多》的文本與性別越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婉容(1998.6)布雷希特百年冥誕紀念專輯:用劇場革命—顛覆劇場世界和自己的革命家。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八期。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墨林(1996.11)同性戀、扮裝、戲¬-「假前衛」與「真保守」之間的迷思。表演藝術,第48期。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電影出版社編(1985)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II。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電影出版社編(1985)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IV。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片岡巖(1921)台灣風俗志。台北:南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文芳(2006.12)一則文化扮裝之謎:清初〈楓江漁父圖〉題詠研究。清華學報,第三十六卷第2期。台北:清華學報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尤靜慧、榮羽彌(2006)扮裝遊戲。台北:東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80)台灣省通誌。台北市:眾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2)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慣習研究會編(1984)台灣慣習記事。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令方(2004.5)都是異性戀父權惹的禍。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7期。台北: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恃東(2004)永恆的巨星:台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春蕤編(2003)跨性別。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硏究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憶軒(2001.4.1)玉玲瓏看千遍也不厭倦。星報,第11版(解悶密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德符(1983)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1979.2)訪楊麗花 談歌仔戲。家庭月刊,第29期,1979年2月號。台北市:台灣電視公司電視週刊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硏究。台北:自立晚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1999.9)大眾表演文化的資料蒐集與研究—以戲院為中心。國史館「台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2001)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瞻(1982)電視制度:兼論我國電視發展之方向。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旭伶(1999)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靖宜(2005)邱心如及其《筆生花》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祖慈(1998)坤生與乾旦-戲曲中的反串。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疾編(1994)苦澀門與歡喜路:葉青的戲曲人生。台北:昌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易修(2002)男聲女相:梨園戲中性別扮演的初步提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詠絮(1999)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對台灣的影響-由觀看層面論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曉萍(2002)穿越幽暗深谷?—析論蕾莘《金色筆記》中主角安娜之個性化過程。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杏(2003)《三言》之越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孟芳(2001)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宇玲(2002)電視綜藝節目的反串性別文化。台北:華之鳳科技,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良哲(1999.3)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緣(2005)跨性別媒體再現與主體解讀之分析研究。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萱、顏健富(2004.5)扮裝現代,表演中國—記王德威在台大的一場演講。文訊,第223期。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市:自立晚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勃仲、劉還月(1990)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台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國源(1998.6)布雷希特百年冥誕紀念專輯:從梅蘭芳到非亞理斯多德—布雷希特論中國劇場傳統。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八期。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雅莉(2003.9)戲迷情人-任劍輝的反串演出與觀影形態。電影欣賞,第二十一卷第4期。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鋒雄主持(1988)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台灣戲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顯源(1994)淺論戲曲「現代戲」表演程式動作之未來發展方向。參見:林顯源個人網站(http://www.sheanyuan.id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珊(2003)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市:五南,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來達(1998)中國越劇音樂硏究。台北:洪葉文化,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硏究社。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象耕(2002)「乾旦」硏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慧玲(1996.8)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靜家(1998)觀看藝術—布萊希特劇場理論的重要貢獻。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8期。台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昊(2004)古裝、俠義、黃梅調。香港:三聯書店,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晉陽(2004.8)勇敢走出性別框框的男孩成長經驗-一位師院學生的成長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8期。台北,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慧慈(1999)扮裝的媒體再現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1985)台上台下。台北:時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碧堂(1998.6)同性戀者男扮女裝反串者第三性公關相關問題的探討。社會福利,第136期。南投縣:臺灣省政府社會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深(1935.8)我的打鼓時期已經過了嗎?良友畫報1935年8月號,第108期,第12-13版。上海:良友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慧玲(1999)廖瓊枝:凍水牡丹。台北市:時報文化,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愛娟(2003)阿莫多瓦電影中的敢曝美學。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如芳(1999.4.29)歌仔戲活字典-石文戶。自由時報,第3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硏討會編輯委員會(1996)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論。台北市:文建會出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發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2000.6.6)從葉永誌的死檢視男性特質。中國時報,第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台北:南天,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亞湘(2001)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縣中和市:宇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郁喬(1999)再現觀點的色情硏究:解讀A片「常識」。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慕雲(1977)中國戲劇史。台北市:河洛,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珮瑜(2000)電影中的扮裝與女性觀眾主體性。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紹振(1998)論幽默邏輯的空白和錯位。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中國:漳州師範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光華(1996)台灣歌仔戲論文輯錄。台中市: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初版。台南文化,第五期,華農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慧(1998.6)布雷希特百年冥誕紀念專輯:布雷希特,生日快樂!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八期。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芝宇、林曉娟(2003.12.02)藝霞歌舞團—沒落的台灣寶塚。星報,第12版(娛樂夢公園)。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彥仲等(2003)台灣的藝陣。台北縣新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等編(1998)張深切全集: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卷一。台北:文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香(2006)台灣竹枝詞選集。台北:商務,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雯(1999)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雅(2004)百年扮裝:《奧蘭多》在服飾、社會、文學上對於性別與性色的搬演。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進傳等(2000)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健銘(1987.1)老歌仔戲的春天—訪老藝人黃阿和先生。民俗曲藝,第45期。台北:民俗曲藝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健銘(1989)野台鑼鼓。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熙遠(2004.6)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卷第二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擎耀(2004)夢幻泡影的虛幻樂園-談扮裝的內在需求與文化混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麗娟(2006.1.7-2006.1.13)小咪 閃亮的全才劇星。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11期。台北市:本土文化事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輝(1998.10.07)反串秀對幼苗人格發展不宜 紅不讓、天才各罰九萬元。聯合報,第26版(影視廣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法、張瑞德編(1990)《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二輯(六)〈自我演劇以來〉》。台北:龍文,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宗尹(1991)相公-性別角色扭曲的一群。源遠學報,第四期。台北市:國防醫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炳楠編(1971)台灣省通志。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恆豪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張文環集。台北:前衛,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庚、郭漢城編(1985)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市:丹青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凱瑩(2005)柯温愛《名為空缺之地》中女同志情慾與性別身分認同。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靄珠(2000.12)性別反串、異質空間、與後殖民變裝皇后的文化羨嫉。中外文學,第二十九卷第7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梶原通好,李文祺譯(1989)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市:台原,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紹武(1984)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宗儀(1993)瓦解性別差異:女性主義論述中扮裝、雌雄同體、與女同性戀主義之重新嵌入。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錦(2000)祖師爺的女兒:孫翠鳳的故事。台北:時報文化,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得時(1993)評論集。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雅勤(1999)日治時期之內台歌仔戲全女班。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雅蓉(1995)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嘉雯(2000)記憶、流浪、扮裝-消費社會的婚紗攝影空間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曉晴(2006.6)試論《再生緣》孟麗君的自我實現-由女扮男裝談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11期。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麗英(1994)解讀三台综藝節目短劇的性別論述。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季蘊(2002)論邱琪爾《九重天》與黃哲倫《蝴蝶君》之表演策略所呈現的性別與種族議題。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循(1909)花部農譚。清宣統元年(1909)南陵徐氏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素瑜(2005.5)從「胡撇仔戲」看台灣歌仔戲的現代化。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專題研究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1977)說戲曲。台北:聯經,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麗錦(1997)上下錯置的世界:《咆哮女郎》中的女扮男裝與嘉年華式的顛覆。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馨慧(2004)巾幗英雄之研究—從樊梨花出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黑珍珠口述,黃惑記錄(1998)反串藝人黑珍珠。台北:號角,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農生(1978.5.20)漫談台灣戲劇。台南文化,第五期。台南市:台南市文獻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達努巴克(2000.8)憶「玫瑰少年」—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2期。台北,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雷雅淳(2004)女性身體之幻化-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藝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渡(1994)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台北:自立晚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馥菱(1997)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硏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馥菱(1999)台灣歌仔戲。台北市:漢光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市:時報,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淑娥(2000.04.22)如廁摔傷不治 學生死因可疑。中國時報,第八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俠風(1992)京劇藝術問答。台北市:商鼎。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正(2006)中國京劇二十講。台北市:聯經。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秀庭(1995.6)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專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慧慈(2004)彩虹陰陽蝶: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台北市:問津堂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祝青(2001)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秀庭(1995.6)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專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美菁(2000)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縣深坑鄉:學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瑞琪(2003.12)扮裝、變體與假面:辛蒂.雪曼的詭態諧擬。中外文學,第三十二卷第7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瑞琪(2003.5)迫切地追尋女性觀者:辛蒂.雪曼的「無題電影停格」系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硏究,第15期。台北市: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硏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硏究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祝青(2001.6)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硏究中心婦女硏究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祝青(2004.10)雙性理想:試扮裝後的「郎才女貌」。婦研縱橫,第72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硏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硏究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昆奮(2004)許不了喜劇電影中的男性氣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筱玫(2000)台北地區外台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筱玫(2002.5)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第三十一卷第1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徵等,鼎文書局編印(1975)隋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傳幸(2004.10)一個坤生的自白。婦研縱橫,第72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硏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硏究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文蔚(1986)女扮男裝戲劇人生。台北市:暢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紹平(2003.4.16)學生「性別錯亂」教局否認 指媒體報導都是陳年舊事 但基層教師反映確有類似情形。聯合報,B2版(台東縣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敬堯(2004)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碧(2005.1.7)中年男認定 硬漢才性福。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融(2000)寫眞集影像及其身體政治:媒體文本與閱聽人的性別建構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帆(1995)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鏡涵(1952.6)台灣歌仔戲的由來及其變革。地方戲劇雜誌。台北: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現代戲劇表演美學的革新。台北:唐山,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玉鳳(2001)電視談話性綜藝節目與性別反串之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明(1994)京劇藝術入門。台北市:業強,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家萱(2005)When the Chinese Hua Mulan Turns into Disney`s Mulan:A Study on Translation and Transgreesion。靜宜語文論叢,第一卷第1期。台中:靜宜大學外語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ger, John(1972)Ways of Seeing. England:Pengu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tler, Judith(1999)Gender Trouble. New York: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echt, B. 張黎譯(1990)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lyde, A.(1992)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London :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ddington, R. 潘智彪譯(1988)笑的心理學。廣東:中山大學,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站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戲曲網(http://www.dongdongqiang.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pedia.cca.gov.tw/taipedia/html/howedit.aspx)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顯源個人網站(http://www.sheanyuan.id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全書(http://www.wikipedia.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