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獨立唱片研究
作者 林怡瑄
貢獻者 馮建三
林怡瑄
關鍵詞 獨立唱片
文化中介者
能動性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52:05 (UTC+8)
摘要 「獨立唱片」 (independent labels, or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ies,簡稱indies)、地下音樂 (underground music) 等概念經由2000年金曲獎效應、政府資源介入及產業行動,相關論述因而浮上檯面。針對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本研究企圖從一個辯證 (dialectical) 的角度,來看行動者 (agent) 做為一個文化工業中的文化中介者 (cultural intermediaries),其能動性 (agency) 的問題。不僅是看全球的文化流動如何形塑台灣的「獨立唱片」經營,也看台灣的「獨立唱片」業者如何走向海外。
從結構面來看,政治因素如1980年代的政治民主化運動、本土政權興起,以及文化全球化 (cultural globalization);經濟因素如有聲出版科技、網路科技的進展使得進入障礙降低,以及版權制度建立使發行利潤集中在「跨國唱片公司」手中,這些結構的鬆動、演進或是不平衡,雖總是強者壓迫弱者的邏輯。但從行動者的角度來觀察,「獨立唱片」從業者也利用本身的文化位置及文化中介的特質,在結構中找到行動的利基 (niche)。
因為市場的區隔,跨國唱片公司與本地「獨立唱片」形成一種非敵非友的關係。跨國娛樂工業剝削了全球的文化勞工;同時,大部分的本地「獨立唱片」則以西方音樂內容為骨幹,置入本土元素來輸出本地產品及製作觀點。因此,「獨立唱片」的意義並不在於輸出台灣製造的音樂內容,正因為台灣的音樂是一種混血的內容,在受制於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結構的同時,卻也吊詭地形成行動的契機。在中國音樂市場逐潮開放以及景氣低迷的當頭,小資本的「獨立唱片」是最具機動性的一群。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結構中,本地「獨立唱片」只是被置入另一個全球分工的共生體系;但這也為行動的持續推進埋下伏筆。
參考文獻 《破》(1995) <香蕉宣言>。《破》試刊號 (8月14日):2。
G-Music風雲榜網站 (2002) <關於G-Music>。網址:http://www.g-music.com.tw/ G-musicsite/index/index.asp.
丁寶山 (1998)《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國出版社 (1978)《中華民國出版年鑑》。台北:中國出版社。
文建會 (2003) <文化創意產業定義與範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官方網站:http://www.cca.gov.tw/creative/page/page_02.htm。
王英裕 (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珮華 (1999)《環境與組織因素對產品多樣性的影響:以台灣地區國語流行音樂市場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皓正 (2002) <線上音樂 e網起舞>。經濟日報4月18日:42版。
王萱儀 (2000) < Vivendi正式宣佈購併加拿大Seagram>。明日報6月20日。
民生報 (1997) <金曲新制非流行音樂類入圍佳構出爐>。3月31日:19版。
田瑜萍 (2002) <海洋音樂祭 浪聲樂聲人聲鼎沸>。中國時報 7月14日。
任將達 (2000) <多重選擇的聲音 水晶唱片>。《搖滾客》復刊1:14-26。
任將達 (2001) <無實體音樂產品的未來>。《搖滾客》復刊5:77。
朱元鴻 (2000) <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收錄於張苙雲編 (2000)《台灣產業研究》mook 3:11-45。台北:遠流。
朱珮瑛 (1997)《台灣唱片業競爭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裁寶 (1997) <台灣地區有聲出版事業發展沿革>。收錄於《台灣地區大眾傳播事業概況》。台北:光華傳播。
朱夢慈 (2000) 《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台大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池祥蓁 (1993)《台灣唱片事業國際化之研究》。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新聞局 (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 (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 (2003a) <金曲獎沿革>。新聞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gio.gov.tw/info/publish/bbb.htm。
行政院新聞局 (2003b) <出版業務問答—有聲出版業務>。新聞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gio.gov.tw/info/publish/qa/。
何東洪 (2000) <搖滾樂精神的幽靈>。《搖滾客》復刊1:6-7。
何東洪、張釗維 (2000) <戰後「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收錄於張苙雲編 (2000)《台灣產業研究》mook 3:149-224。台北:遠流。
何穎怡 (1993) <抓狂之後-非主流的死亡與再生>。中國時報 2月13日。
何穎怡 (1994) <反體制性格不再>。中國時報 1月26日。
吳正忠 (1994) <我們的地下室發霉了嗎?>。《非古典》8:118-24。
李天鐸 (1998) <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125:54-71。
李岳奇 (1996)《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
周昭平 (1999)《台灣唱片公司華語流行歌曲產製策略研究:滾石國際與新力音樂的個案比較》。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伶 (1995)《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欣宜 (1999)《當代台灣音樂工業產銷結構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 (1994) <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55-78。
林青藍 (2003) <鍾適芳—尋找歌聲的行路人>。《人本教育札記》163:9-13。
邱婷 (1999) <台北市國際獨立唱片協會成立>。民生報 7月1日。
施美惠 (2000) <坎城唱片大展 租金雖提高仍維持十個單位>。民生報 1月17日。
星島日報 (2003) <蘋果電腦擬併購環球音樂>。4月12日。
胡采蘋 (2002)《台灣古典音樂工業之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昌國 (1996) <叫春簿記>。《破》32:16-20。
徐淑娟 (1997)《另類文化媒體在台灣發展的可能》。銘傳管理學院大傳系學士論文。
徐鵬博 (1999) <「台北市國際獨立唱片協會」成立>。《音響論壇》131:334。
破專題 (1996) <九零年代的另類媒介>。《破》47:15-24。
耿曙 (2002) <深度訪談法專題>。台北:政治大學選研中心研究生研究方法研習營。11月27日。
高永謀 (1996) <1990年代的青年文本政治學>。《破》47:23-4。
動腦 (1998) <促銷巨浪吞噬小眾刊物 日本文摘、破周報、影響停刊>。《動腦》261:87。
張育章 (1996a) <望花補夜:台灣地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29。
張育章 (1996b) <音樂MARATHON野台開唱>。《破》31:8。
張育章、張釗維編 (1994) <另翼岸譜—民眾音樂研究初探專輯>。《島嶼邊緣》11。
張釗維 (1992)《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形構》。清大歷史所科技組碩士論文。
張釗維 (2000) <交工樂隊與金曲獎>。南方電子報 4月27日。
張維元 (2002) <從流行音樂的產製特質看文化商品的特殊與勞動商品化的現象>「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7-42。台北縣:輔仁大學。
張鐵志 (2000a) <搖滾客風雲再起>。《新新聞》708:119-21。
張鐵志 (2000b) <大眾心 玫瑰情 哪個才合樂迷的key>。《新新聞》717:86-92。
許恆維 (1996) <搖不倒 滾不死的延畢青年—許恆維>。《破》53:27。
陳信行 (2002) <《隨風而逝》從何而來?─六零年代民歌手承接的歷史遺產─一個隱形的故事>。南方電子報8月5日。
陳梅英、丁維莉 (2002) <大眾、玫瑰「合併偷跑」 公平會罰300萬>。自由時報10月12日。
陳惠婷 (2002) <未來之聲的本土游擊—台灣獨立音樂產業的政治經濟結構樣態分析>。淡江大學「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曉藍 (2001) <網路逼宮 CD退位 台灣數位音樂市場何去何從>。PC home網路報6月28日:http://event.pchome.com.tw/nettoday/page7.html。
粘利文 (2001) <直接流行負責人方無行>《搖滾客》復刊4:73-4。
馮景青 (2003) <Kuro會員下載mp3 80%願意付費>。中國時報7月4日。
黃小茜 (1995) <另翼岸譜自己搞歌>。《破》4:6-7。
黃秀慧 (2000a) <瘋!五月天、四分衛、脫拉庫齊聚樂翻天>。中國時報 4月30日。
黃秀慧 (2000b) <國際海洋音樂祭 15日開跑12團開唱>。中國時報 7月14日。
黃秀慧 (2003) <飛行網提議以C2C取P2P>。中國時報7月4日。
黃孫權 (1996) <大雜繪—綜合性文化刊物>。《破》47:15-22。
黃孫權、張育章 (1996) <音樂同仁誌>。《破》47:18。
黃瑞祺 (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楊惠晴 (2001) <台灣獨立音樂廠牌之及發展與現狀>。中華傳播學會香港年會論文。
經濟部國貿局 (2003) <出版服務業發展概況及貿易前景>。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www.trade.gov.tw/global_org/wto/intrant.htm。
葉淑明 (1998)《全球與本土:臺灣流行音樂工業的演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敏如、劉衛莉 (2003) <KURO:可代唱片業者收付18億版權費>。聯合報7月4日:D2。
趙靜瑜 (2003) <坎城唱片展兩岸首度交鋒>。自由時報 1月17日。
劉世鼎 (1999)《跨國唱片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1980-1998》。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宇晴、林王祐 (2002) <記第三屆海洋獨立音樂大賞>。《破》218 (7月19-18日)。
廣告雜誌 (1998) <1997年台灣300大廣告主排名>。《廣告雜誌》83:55-7。
歐陽水雷 (2000) <獨立音樂 青年創業>。《搖滾客》復刊1:4-5。
潘罡 (1998) <獨立唱片公司挑戰IFPI>。中國時報 7月29日。
潘罡 (1999) <我將抵制法國坎城唱片大展>。中國時報 12月31日。
潘罡 (2000a) <坎城唱片大展 新聞局喊停>。中國時報 11月5日。
潘罡 (2000b) <紅粉馬丁尼新秀樂團 彷彿音樂雞尾酒>。中國時報 3月4日。
潘罡 (2003) <古典唱片業 全球擱淺>。中國時報 1月27日。
鄭鏗彰 (2001) <網路藝人的代名詞—滾石可樂溫成專訪>。《搖滾客》復刊4:56-7。
鍾適芳 (1998) <「世界音樂」在台灣>。收錄於《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出版年鑑》,頁52-62。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魏玓 (2003) <文化全球化與文化生產之辯證>。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班成立二十週年研討會」論文。
羅悅全 (2000)《祕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台北:商周。
蘇重 (2001a) <從台灣到歐陸:談台灣人在歐洲的自創音樂品牌— NOVEMBER>。玖玖文化、五四三音樂站座談會。台北:誠品音樂館台大店,5月4日。
蘇重 (2001b) <歐洲異鄉的台灣製作人>。《音響論壇》6月號。
龔小文 (2003a) <代收mp3下載費Hinet喊停>。民生報5月17日:A10。
龔小文 (2003b) <網路音樂下載 更動聽>。民生報5月31日:A10。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a) ‘Cash infection for Taiwanese Music’.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1.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b) ‘China makes harmony’.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1.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c) ‘Global players lured by China’s changing times’.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2.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d) ‘Special China—Beijing Rock Renaissance’.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1: 76-81.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e) ‘Companies seize big Korea opportunity’.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0.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f) ‘Squaring up to music’s emerging challenge’.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0.
Attali, Jacques著,宋素鳳、翁桂堂譯 (1995)《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時報。
Bourdieu (1986)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Frith, Simon (1996) Performing Rit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ofalo, Reebee (1993) ‘How autonomous is relative: popular music, the social formation and cultural struggle’. Popular Music 6(1): 77-92. 中譯本張育章 (1994),收錄於《島嶼邊緣》11:28-48。
Garofalo, Reebee, ed. (1992) Rockin the Boat: Mass Music and Mass Movement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Gillett, Charlie (1983) The Sound of the City: the Rise of Rock and Roll. London: Souvenir Pres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2003)《OYE! Taiwan-Taiwan R.O.C. at MIDEM 2003》。Taipei (Taiwan): GIO.
Hartley, John (1994) ‘independence’. In: O`Sullivan, Tim, et al., eds.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中譯本楊祖珺 (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Ho, Tung-Hung (2003)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andarin Popular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Lancaster University, UK: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Kerlinger, F. N. & H. B. Lee著,黃營杉等譯 (2002)《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Kruse, Holly (1995)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in alternative music scenes’. I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opular Music, ed. Popular music: style and identity.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r Music Studies. Montreal (Quebec): Centre for Research on Canadian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nstitutions.
Lee, Stephen (1995) ‘Reexaming the concept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y: the case of Wax Trax! Records’. Popular Music 14(1): 13-31.
Miller, Toby, et al. (2001) Global Hollywood.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Mitchell, Tony (1996) Popular Music and Local Identity. London & NY: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Mosco, Vincent著,馮建三、程宗明譯 (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Murdock, G and P. Golding (1977) ‘Capitalism,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relation’. In: Curren, J., et al., eds. (1977)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Murdock, Gramham (1989) “Cultural studies: missing link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6(4).
Negus, Keith (1996)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O`Sullivan, Tim (1994) ‘alternative’. In: O`Sullivan, Tim, et al., eds.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中譯本楊祖珺 (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Robins, K. (1991) “Tradition and translation: national culture in its global context”. In Corner, J. and S. Harvey (eds.). 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urr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London: Rouledge.
Rubinstein, David (2001) Culture, Structure & Agency: toward a Truly Multidimensional Societ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Ryan, J and Peterson, R.A. (1982) ‘The product image: the fate of creativity in country music song writing’. In: Ettema, J. S. and D.C. Whitney, eds., Individuals in Mass Media Organizatin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p. 11-32.
Siriyuvasak, Ubonrat (1990) ‘Cultural mediation and limits to ideological domination’. Sojourn 6(1): 45-70.
Swingewood, Alen (1977) 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中譯本馮建三 (1993)《大眾大化的迷思》。台北:遠流。
Thompson, J. B.(1995)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Wallis R. and K. Malm (1984) Big Sounds from Small People. London: Constable.
Wimmer, R. D. & J. R. Dominick著,黃振家譯 (2002)《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
Yuan, Yuan (袁元) (2002) China`s Current Music Industry. Beijing: 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9451016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451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建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怡瑄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怡瑄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5:52:05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5:52: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52: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451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451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獨立唱片」 (independent labels, or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ies,簡稱indies)、地下音樂 (underground music) 等概念經由2000年金曲獎效應、政府資源介入及產業行動,相關論述因而浮上檯面。針對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本研究企圖從一個辯證 (dialectical) 的角度,來看行動者 (agent) 做為一個文化工業中的文化中介者 (cultural intermediaries),其能動性 (agency) 的問題。不僅是看全球的文化流動如何形塑台灣的「獨立唱片」經營,也看台灣的「獨立唱片」業者如何走向海外。
從結構面來看,政治因素如1980年代的政治民主化運動、本土政權興起,以及文化全球化 (cultural globalization);經濟因素如有聲出版科技、網路科技的進展使得進入障礙降低,以及版權制度建立使發行利潤集中在「跨國唱片公司」手中,這些結構的鬆動、演進或是不平衡,雖總是強者壓迫弱者的邏輯。但從行動者的角度來觀察,「獨立唱片」從業者也利用本身的文化位置及文化中介的特質,在結構中找到行動的利基 (niche)。
因為市場的區隔,跨國唱片公司與本地「獨立唱片」形成一種非敵非友的關係。跨國娛樂工業剝削了全球的文化勞工;同時,大部分的本地「獨立唱片」則以西方音樂內容為骨幹,置入本土元素來輸出本地產品及製作觀點。因此,「獨立唱片」的意義並不在於輸出台灣製造的音樂內容,正因為台灣的音樂是一種混血的內容,在受制於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結構的同時,卻也吊詭地形成行動的契機。在中國音樂市場逐潮開放以及景氣低迷的當頭,小資本的「獨立唱片」是最具機動性的一群。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結構中,本地「獨立唱片」只是被置入另一個全球分工的共生體系;但這也為行動的持續推進埋下伏筆。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現象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取向及方法 8
一、結構與行動者 8
二、文化中介者 10
三、文化工業的中介機制 12
四、訪談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8
第一節 流行音樂工業 18
第二節 「五大廠牌」(主流廠牌) /「獨立廠牌」 21
第三節 主流 / 非 (反) 主流、地下、另類音樂 25

第三章 台灣「獨立唱片」路線分析 28
第一節 台灣「地下音樂」探源 28
一、 「水晶唱片」的起點 29
二、 政治民主化運動、地下刊物與「獨立唱片」論述 30
三、 音樂節 (music festival) 的興起 34
第二節 國家唱片業機制 38
一、有聲出版業概述 38
二、「坎城唱片展」(MIDEM) 39
三、金曲獎 41
第三節 台灣「獨立唱片」路線介紹 42
一、「台北國際唱片協會」 (TILA) 43
二、《搖滾客》及「國際海洋音樂祭」 45

第四章 當前「獨立唱片」的經營 50
第一節 發行 54
第二節 公司規模 55
第三節 藝人 57
第四節 通路 59
第五節 表演場地 61
第六節 網路做為行銷平台 63
第七節 市場 66

第五章 結論 69
第一節 結構中的行動者 70
一、政治變遷 70
二、經濟因素 71
第二節 文化產業的全球分工 72
一、本地「獨立唱片」與跨國唱片之間的關係 73
二、文化產業的全球分工 74
第三節 全球音樂市場與在地全球化 75
第四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 79

參考書目 80

附錄
附件一 列名《搖滾客》復刊號的二十二家「獨立唱片」 88
附件二 「台北國際唱片協會」成員 89
附件三 1990年代台灣音樂刊物 90
zh_TW
dc.format.extent 10449 bytes-
dc.format.extent 121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31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5598 bytes-
dc.format.extent 60180 bytes-
dc.format.extent 36595 bytes-
dc.format.extent 77380 bytes-
dc.format.extent 70410 bytes-
dc.format.extent 39407 bytes-
dc.format.extent 35349 bytes-
dc.format.extent 2895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45101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獨立唱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中介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能動性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獨立唱片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破》(1995) <香蕉宣言>。《破》試刊號 (8月14日):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Music風雲榜網站 (2002) <關於G-Music>。網址:http://www.g-music.com.tw/ G-musicsite/index/index.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寶山 (1998)《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出版社 (1978)《中華民國出版年鑑》。台北:中國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建會 (2003) <文化創意產業定義與範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官方網站:http://www.cca.gov.tw/creative/page/page_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英裕 (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珮華 (1999)《環境與組織因素對產品多樣性的影響:以台灣地區國語流行音樂市場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皓正 (2002) <線上音樂 e網起舞>。經濟日報4月18日:4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萱儀 (2000) < Vivendi正式宣佈購併加拿大Seagram>。明日報6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生報 (1997) <金曲新制非流行音樂類入圍佳構出爐>。3月31日:1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瑜萍 (2002) <海洋音樂祭 浪聲樂聲人聲鼎沸>。中國時報 7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將達 (2000) <多重選擇的聲音 水晶唱片>。《搖滾客》復刊1:14-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將達 (2001) <無實體音樂產品的未來>。《搖滾客》復刊5: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元鴻 (2000) <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收錄於張苙雲編 (2000)《台灣產業研究》mook 3:11-45。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珮瑛 (1997)《台灣唱片業競爭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裁寶 (1997) <台灣地區有聲出版事業發展沿革>。收錄於《台灣地區大眾傳播事業概況》。台北:光華傳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夢慈 (2000) 《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台大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池祥蓁 (1993)《台灣唱片事業國際化之研究》。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新聞局 (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新聞局 (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新聞局 (2003a) <金曲獎沿革>。新聞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gio.gov.tw/info/publish/bbb.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新聞局 (2003b) <出版業務問答—有聲出版業務>。新聞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gio.gov.tw/info/publish/q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東洪 (2000) <搖滾樂精神的幽靈>。《搖滾客》復刊1: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東洪、張釗維 (2000) <戰後「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收錄於張苙雲編 (2000)《台灣產業研究》mook 3:149-224。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穎怡 (1993) <抓狂之後-非主流的死亡與再生>。中國時報 2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穎怡 (1994) <反體制性格不再>。中國時報 1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正忠 (1994) <我們的地下室發霉了嗎?>。《非古典》8:118-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鐸 (1998) <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125:54-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岳奇 (1996)《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昭平 (1999)《台灣唱片公司華語流行歌曲產製策略研究:滾石國際與新力音樂的個案比較》。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怡伶 (1995)《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欣宜 (1999)《當代台灣音樂工業產銷結構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芳玫 (1994) <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55-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青藍 (2003) <鍾適芳—尋找歌聲的行路人>。《人本教育札記》163:9-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婷 (1999) <台北市國際獨立唱片協會成立>。民生報 7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美惠 (2000) <坎城唱片大展 租金雖提高仍維持十個單位>。民生報 1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星島日報 (2003) <蘋果電腦擬併購環球音樂>。4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采蘋 (2002)《台灣古典音樂工業之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昌國 (1996) <叫春簿記>。《破》32:16-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淑娟 (1997)《另類文化媒體在台灣發展的可能》。銘傳管理學院大傳系學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鵬博 (1999) <「台北市國際獨立唱片協會」成立>。《音響論壇》131:3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破專題 (1996) <九零年代的另類媒介>。《破》47:15-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 (2002) <深度訪談法專題>。台北:政治大學選研中心研究生研究方法研習營。11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永謀 (1996) <1990年代的青年文本政治學>。《破》47: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動腦 (1998) <促銷巨浪吞噬小眾刊物 日本文摘、破周報、影響停刊>。《動腦》26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育章 (1996a) <望花補夜:台灣地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育章 (1996b) <音樂MARATHON野台開唱>。《破》3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育章、張釗維編 (1994) <另翼岸譜—民眾音樂研究初探專輯>。《島嶼邊緣》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釗維 (1992)《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形構》。清大歷史所科技組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釗維 (2000) <交工樂隊與金曲獎>。南方電子報 4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維元 (2002) <從流行音樂的產製特質看文化商品的特殊與勞動商品化的現象>「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7-42。台北縣:輔仁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鐵志 (2000a) <搖滾客風雲再起>。《新新聞》708:119-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鐵志 (2000b) <大眾心 玫瑰情 哪個才合樂迷的key>。《新新聞》717:86-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恆維 (1996) <搖不倒 滾不死的延畢青年—許恆維>。《破》53: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信行 (2002) <《隨風而逝》從何而來?─六零年代民歌手承接的歷史遺產─一個隱形的故事>。南方電子報8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梅英、丁維莉 (2002) <大眾、玫瑰「合併偷跑」 公平會罰300萬>。自由時報10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婷 (2002) <未來之聲的本土游擊—台灣獨立音樂產業的政治經濟結構樣態分析>。淡江大學「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藍 (2001) <網路逼宮 CD退位 台灣數位音樂市場何去何從>。PC home網路報6月28日:http://event.pchome.com.tw/nettoday/page7.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粘利文 (2001) <直接流行負責人方無行>《搖滾客》復刊4:7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景青 (2003) <Kuro會員下載mp3 80%願意付費>。中國時報7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小茜 (1995) <另翼岸譜自己搞歌>。《破》4: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慧 (2000a) <瘋!五月天、四分衛、脫拉庫齊聚樂翻天>。中國時報 4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慧 (2000b) <國際海洋音樂祭 15日開跑12團開唱>。中國時報 7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慧 (2003) <飛行網提議以C2C取P2P>。中國時報7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孫權 (1996) <大雜繪—綜合性文化刊物>。《破》47:15-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孫權、張育章 (1996) <音樂同仁誌>。《破》47: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祺 (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惠晴 (2001) <台灣獨立音樂廠牌之及發展與現狀>。中華傳播學會香港年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濟部國貿局 (2003) <出版服務業發展概況及貿易前景>。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www.trade.gov.tw/global_org/wto/intran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淑明 (1998)《全球與本土:臺灣流行音樂工業的演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敏如、劉衛莉 (2003) <KURO:可代唱片業者收付18億版權費>。聯合報7月4日:D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靜瑜 (2003) <坎城唱片展兩岸首度交鋒>。自由時報 1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世鼎 (1999)《跨國唱片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1980-1998》。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宇晴、林王祐 (2002) <記第三屆海洋獨立音樂大賞>。《破》218 (7月19-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告雜誌 (1998) <1997年台灣300大廣告主排名>。《廣告雜誌》83:5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水雷 (2000) <獨立音樂 青年創業>。《搖滾客》復刊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罡 (1998) <獨立唱片公司挑戰IFPI>。中國時報 7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罡 (1999) <我將抵制法國坎城唱片大展>。中國時報 12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罡 (2000a) <坎城唱片大展 新聞局喊停>。中國時報 11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罡 (2000b) <紅粉馬丁尼新秀樂團 彷彿音樂雞尾酒>。中國時報 3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罡 (2003) <古典唱片業 全球擱淺>。中國時報 1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鏗彰 (2001) <網路藝人的代名詞—滾石可樂溫成專訪>。《搖滾客》復刊4:5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適芳 (1998) <「世界音樂」在台灣>。收錄於《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出版年鑑》,頁52-62。台北:行政院新聞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玓 (2003) <文化全球化與文化生產之辯證>。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班成立二十週年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悅全 (2000)《祕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台北:商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重 (2001a) <從台灣到歐陸:談台灣人在歐洲的自創音樂品牌— NOVEMBER>。玖玖文化、五四三音樂站座談會。台北:誠品音樂館台大店,5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重 (2001b) <歐洲異鄉的台灣製作人>。《音響論壇》6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小文 (2003a) <代收mp3下載費Hinet喊停>。民生報5月17日:A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小文 (2003b) <網路音樂下載 更動聽>。民生報5月31日:A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a) ‘Cash infection for Taiwanese Music’.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b) ‘China makes harmony’.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c) ‘Global players lured by China’s changing times’.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d) ‘Special China—Beijing Rock Renaissance’.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1: 76-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e) ‘Companies seize big Korea opportunity’.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th MIDEM Daily News (2003f) ‘Squaring up to music’s emerging challenge’. 37th MIDEM Daily News, Jan. 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ttali, Jacques著,宋素鳳、翁桂堂譯 (1995)《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urdieu (1986)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ith, Simon (1996) Performing Rit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rofalo, Reebee (1993) ‘How autonomous is relative: popular music, the social formation and cultural struggle’. Popular Music 6(1): 77-92. 中譯本張育章 (1994),收錄於《島嶼邊緣》11:28-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rofalo, Reebee, ed. (1992) Rockin the Boat: Mass Music and Mass Movements. Boston: South End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llett, Charlie (1983) The Sound of the City: the Rise of Rock and Roll. London: Souvenir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2003)《OYE! Taiwan-Taiwan R.O.C. at MIDEM 2003》。Taipei (Taiwan): GI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tley, John (1994) ‘independence’. In: O`Sullivan, Tim, et al., eds.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中譯本楊祖珺 (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MA):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 Tung-Hung (2003)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andarin Popular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Lancaster University, UK: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rlinger, F. N. & H. B. Lee著,黃營杉等譯 (2002)《研究方法》。台北:華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ruse, Holly (1995)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in alternative music scenes’. I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opular Music, ed. Popular music: style and identity.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r Music Studies. Montreal (Quebec): Centre for Research on Canadian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nstitu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 Stephen (1995) ‘Reexaming the concept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y: the case of Wax Trax! Records’. Popular Music 14(1): 13-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ler, Toby, et al. (2001) Global Hollywood.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tchell, Tony (1996) Popular Music and Local Identity. London & NY: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sco, Vincent著,馮建三、程宗明譯 (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rdock, G and P. Golding (1977) ‘Capitalism,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relation’. In: Curren, J., et al., eds. (1977)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rdock, Gramham (1989) “Cultural studies: missing link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gus, Keith (1996)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Sullivan, Tim (1994) ‘alternative’. In: O`Sullivan, Tim, et al., eds.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中譯本楊祖珺 (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ins, K. (1991) “Tradition and translation: national culture in its global context”. In Corner, J. and S. Harvey (eds.). 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urr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London: Rou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binstein, David (2001) Culture, Structure & Agency: toward a Truly Multidimensional Societ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yan, J and Peterson, R.A. (1982) ‘The product image: the fate of creativity in country music song writing’. In: Ettema, J. S. and D.C. Whitney, eds., Individuals in Mass Media Organizatin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p. 1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riyuvasak, Ubonrat (1990) ‘Cultural mediation and limits to ideological domination’. Sojourn 6(1): 45-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wingewood, Alen (1977) 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中譯本馮建三 (1993)《大眾大化的迷思》。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pson, J. B.(1995)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Cambridge: Pol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llis R. and K. Malm (1984) Big Sounds from Small People. London: Constabl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mmer, R. D. & J. R. Dominick著,黃振家譯 (2002)《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uan, Yuan (袁元) (2002) China`s Current Music Industry. Beijing: 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