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台灣勵志書籍的系譜(1950-1990)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on Taiwan’s Inspirational Books (1950-1990)
作者 袁孝康
Yuan, Hsiao-Kang
貢獻者 柯裕棻博士
Ko, Yu-Fen
袁孝康
Yuan, Hsiao-Kang
關鍵詞 台灣文學
勵志書籍
權力關係
系譜學
文學社會學
Taiwan`s Literature
nspirational books
power
Genealogy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53:25 (UTC+8)
摘要   在這篇論文裡,我們從台灣勵志書籍中主要是考察了一種文學與規訓的歷史。

  在一九五0年到一九九0年勵志書籍的系譜中,隨著支配肉體與心靈的技術變化的前沿,如果存在著基本的調性,那麼它仍是循著「激勵」、「撫慰」、「教育」、「指導」的功能原則,指向建構規範與認同的目標,勵志書籍則成為一種權力機制。

  從勵志書籍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的是規範身心的技術和認同變化。在一九五0年代建構的是政治認同的肉體和心靈、以及與這種認同相聯繫的方法;在一九六、七0年代是經濟認同的肉體和心靈、以及與這種認同相聯繫的技術;到了一九八0年代以後,我們看的是對規範的真理紀律的文化認同,與知識共構,對差異、個體的重視隱藏著「經管」的底蘊。

  勵志書籍從出現到轉型,體現在權力關係之中。在政治力量、經濟力量與秩序的規範力量介入中,一九五0年代反共戰鬥文學與勵志文學出現,一九六、七0年代現代主義思潮和現代勵志文學轉型,一九八0年代鄉土文學爭端的消弭、個體的誕生與近代勵志文學的成型,在在對肉體和心靈角力,不斷改變的,是權力的意志傾向,是力量鬥爭的最後結果。

  就權力關係下的個體而言,台灣的勵志書籍在不同時期也呈現了不同的技術。一九五0年代到一九七0年代,重點毋寧在於「分離實踐」(dividing practice)的技術,差別在場域不同和部署的方式不同。一九五0年代是透過獎勵制度拔擢作家、再在物質的生活領域進行佈建,論述部署是「差序格局」結合「修齊治平」道統的原則;一九六、七0年代則是建構經濟性質的精神的分離實踐,結合醫學的隱喻,呈現出「經濟達爾文主義的公民」形象,體現為「階級」劃分的雛形;一九八0年代則是「差異的經管」,一方面是透過「認識自我」的心靈的技術性繳械,一方面是「建構自我」的肉體的解剖式武裝,達成規範的秩序。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1959)。南投:台灣省戶口普查處。
Dreyfus & Rabinow(1993)。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
Foucault M. (1998 a)。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Foucault M. (1998 b)。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
Foucault M. (2002)。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
Foucault M. (2003 a)。杜小真編。《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Foucault M. (2003 b)。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出版社。
Fox-Genovese Elizabeth (1989)。<文學批評和新歷史主義的政治>。《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pp.52-66。張京媛主編(199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erbert Read(1989)。陳方明、王怡紅譯《藝術與社會》。北京:工人出版社。
Merquior J. G.(1998)。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
Raymond Williams(1985)。彭淮棟譯。《文化與社會》。台北:聯經。
Robert Escarpit(1990)。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
Smart B. (1998)。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
Terry Eagleton(1983)。吳新發譯(1993)。《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
Thomas Brook (1989)。<新歷史主義與其他過時話題>。《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pp.67-94。張京媛主編(199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White Hayden (1987)。 <解碼福柯:地下筆記>。《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pp.109-43。張京媛主編(199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訊雜誌社(1995)。《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文建會。
文崇一(1985)。<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pp.1-40。台北:中國論壇。
毛澤東(1999)。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商務。
王集叢 (1977)。<評三十年代「左翼作家」>、<三十年代>的民族文藝。《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pp.143-4、pp.150-1。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
呂正惠(1990)。<八0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世紀末偏航》:pp.269-292。台北:時報出版社。
呂正惠(1992)。《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李棟明(1968)。《歷來台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南投:台灣省衛生處台灣人口研究中心。
李雲林(1981)。<爾雅出版社>。《出版社傳奇》:pp79-81。台北:爾雅。
李鴻禧(1985)。<戰後台灣法治體制發展之癥結>。《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pp.179-206。台北:中國論壇。
辛廣偉(2000)。《台灣出版史》。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東方白(1995)。《真與美》(一)。台北:前衛。
林鐘雄(1985)。<開放經濟下的經濟問題>。《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pp211-33。台北:中國論壇。
盂樊、林燿德編(1990)。《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
胡適(1980)。<中國文藝復興、人的文學、自由的文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評論集》:pp.1-16。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馬克思(1976a)。<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上):pp.16-9。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6b)。<《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上):pp.86-114。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建軍(1994)。《科學的難題──悖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張道藩(1954)。《三民主義文藝論》。台北:文藝創作出版社。
盛寧(1995)。《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
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華玉洪、王道君(1992)。《詭論》。台北:新雨出版社。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
楊維楨(1985)。<從模仿到創新>。《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pp.531-56。台北:中國論壇。
葉石濤(1993)。《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詹宏志(1987)。《趨勢索隱》。台北:遠流。
豪澤爾(1990)。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
劉心皇(1971)。《現代中國文學史話》第四卷。台北:正中書局。
劉北成(2001)。《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詩萍(1990)。<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八0年代台灣異議性文化生態與文學的考察>。《世紀末偏航》:pp.449-75。台北:時報。
鄭明娳(1994)。<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pp.11-77。台北:時報出版社。
鄭明娳(1998)。<台灣現代散文的危機>。李瑞騰編。《評論20家》:pp.161-9。台北:九歌。
鄧善章(1964)。《台灣人口問題-人口膨脹的危機及其消解途徑》。台中:台中市省立中興大學。
龔鵬程編(1995)。《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
(二)期刊論文
王治河(1996)。<傅柯的系譜學>。《哲學雜誌》第15期:pp.44-69。台北:業強。
王崇名、莊茂(2002)。<合理化的「理性言說」(logos)作為西方法律文明的社會基礎-西方社會思想史與社會理論的整體理解>。《思與言》第40卷第3期:pp.115-47。台北:思與言。
宋雅姿(2004)。《文訊》第220期:pp.56-7。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
姚人多(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當代》第150期:pp.108-33。台北:合志文化公司。
胡文玲(1999)。《從產製者與消費者的立場分析暢銷書排行榜的流行文化意義》。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文瑞(1986)。<傅柯論「監獄的誕生」>。《當代》第1期:pp.34-8。台北:合志文化公司。
陳映真(2004)。<我的寫作與台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演講>。《INK》第12期:pp.28-59。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
詹宏志(1981)。<兩種文學心靈>。《書評書目》第93期:pp.23-32。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
蔡建宏(1996)。《傅柯論現代主體的建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玲(1996)。<界外的主體>。《哲學雜誌》第15期:pp.96-111。台北:業強。
鄭瑞濱(1999)。《傅柯的「權力」概念》。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報導
<王思婷等人當選十傑>,聯合報,徐國淦報導,1999/11/2。
<陳水扁受困學校電梯 3分鐘>,聯合晚報5版,陳濱田報導,2000/6/12。
<中山女中校慶 乙武洋匡到中山和女學生換眼鏡>,聯合晚報14版,劉開元報導,2000/12/8。
<不再「教誨」的生命勵志書>,博客來網路書店<主題閱讀>,袁孝康報導,2001/6/26,http://www.books.com.tw/editorial/subject/sj2002031812.htm。
<好書不寂寞 精彩別錯過>,民生報A6版,李旻芊報導,2001/8/12。
<「乞丐囝仔」作者 賴東進在石碇高中演講>,聯合報18版,許聲胤報導,2001/10/6。
<書銷70萬本 賴獲版稅近兩千萬>,聯合報5版,李令儀報導,2002/1/15。
(四)勵志書籍
乙武洋匡(1999)。《五體不滿足》。台北:圓神。
乙武洋匡(2000)。《乙武報告》。台北:圓神。
乙武洋匡(2001)。《乙武的禮物》。台北:圓神。
大平光代(2001)。陳寶蓮譯。《所以,你也要活下去》。台北:圓神
子敏(1997)。《和諧人生》。台北:麥田。
王鼎鈞(1975)。《人生試金石》。台北:撰者。
王鼎鈞(1976a)。《我們現代人》。台北:爾雅。
王鼎鈞(1976b)。《開放的人生》。台北:爾雅。
王曉書(2000)。《我看見聲音:王曉書聽不見的故事》。台北:大田。
皮爾(Norman V. Peale)(1976)。彭歌譯。《人生的光明面-積極思想的驚人效果》。台北:純文學。
朱仲翔(2001)。《有愛就有希望:朱仲翔激勵生命的故事》。台北:圓神。
利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1987)。簡宛譯。《愛.生活與學習》。台北:書評書目社。
宋芳綺(2001)。《活著真好:輪椅巨人祁六新》。台北:天下文化。
李幸長(2002)。《小卒變英雄》。台北:平安文化。
李慧菊(1999)。《攀峰-朱仲祥的生命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里奧.巴斯卡力(Leo Buscaglia)(1989)。顧茜茜譯。《愛》。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建隆(2000)。《流氓教授》。台北:平安文化。
林建隆(2001)。《刺歸少年》。台北:皇冠。
林勝偉(2001)。《衝破命運的藩籬》。台北:楷博。
林煜智口述,林嫦玫整理(1999)。《67.5公分的天空》。台北:水晶。
林語堂等著(1962)。《勵志文庫》。台北:華聯出版社。
候約翰(John Hull)(2000)。曾綉鈴譯。《盲人心靈的秘密花園》。台北:晨星。
家扶基金會著(2002)。《庄腳囝仔出頭天-10個在逆境成長的故事》。台北:平安文化。
張茂隆(2001)。《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台北:商周。
曹銘宗(2001)。《工人博士:江燦騰的奮進人生》。台北:天下文化。
陳怡安(1991)。《活出現代人的意義》。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陳怡安(1991)。《活出現代人的意義》。台北:書評書目社。
陳怡安(1993)。《積極自我的開拓》。台北:書評書目社。
斯邁爾斯(Samnier Smiles) (1955)。宋瑞譯。《勵志文粹(一)》。台北:中央日報社。
斯邁爾斯(Samnier Smiles)(1958)。宋瑞譯。《勵志文粹(二)》。台北:中央日報社。
曾燕萍(1977)。《人生散記》。台北:巨流。
黃光男(2001)。《那年歲月》。台北:國語日報。
奧斯勒(Fulton Oursler)(1970)。劉瑞林譯。《勵志故事》。台北:廣文書局。
楊玉欣口述,趙妍如整理(2001)。《罕見天使:玉欣的故事》。台北:正中。
楊恩典口述,胡幼鳳撰寫(2000)。《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台北:百巨。
聞薇薇(1993)。《做個真正成熟的人》。台北:遠流。
劉曉莉(2001)。《迴響》。台北:瀛舟。
蓮娜瑪莉亞•克林佛(2001)。《用腳飛翔的女孩-無臂單腳的奮鬥奇蹟》。台北:傳神愛網。
鄭石岩(1994)。《悟.看出希望來》。台北:遠流。
鄭石岩(1994)。《禪.生命的微笑》。台北:遠流。
賴東進(2000)。《乞丐囝仔》。台北:平安文化。
薇薇夫人(1986)。《情感與人生》。台北:遠流。
薇薇夫人(1987)。《一個女人的成長》。台北:遠流。
謝坤山(2001)。《我是謝坤山》。台北:實踐家。
韓克(Kurt Hanks)(1985)。劉君業譯。《激勵處方》。台北:遠流。
藍斯•阿姆斯壯、莎莉•傑金斯(2001)。施清真譯。《重返艷陽下》。台北:天下遠見。
嚴長壽(1997)。《總裁獅子心》。台北:平安文化。
二、外文部分
Foucault M. (1990).”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 :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7-1984”. Edited by Lawrence D. Kritzman. N.Y.: Routledge.
Foucault M. (1997). ” Ethics :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ited by Paul Rabinow. N.Y.: New Press.
Foucault M. (1998c). ”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dited by James D. Faubion. N.Y.: New Press.
Foucault M.(1977).”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Donald F. Bouchard.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1980). “Power/Knowledge : Selected Interview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Edited by Gordon C. Brighton, Sussex : Harvester Press.
Foucault M.(1987).’Maurice Blanchot: The Thought from Outside’, “Foucault/Blanchot”:pp.7-60. trans. Brian Massuni. N.Y.: Zone Books.
Turco Lewis (1999). ”The Book of Literary Terms”. Hanover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0451026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45102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柯裕棻博士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o, Yu-F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袁孝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uan, Hsiao-K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袁孝康zh_TW
dc.creator (作者) Yuan, Hsiao-K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5:53:25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5:53: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53:2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45102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4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45102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這篇論文裡,我們從台灣勵志書籍中主要是考察了一種文學與規訓的歷史。

  在一九五0年到一九九0年勵志書籍的系譜中,隨著支配肉體與心靈的技術變化的前沿,如果存在著基本的調性,那麼它仍是循著「激勵」、「撫慰」、「教育」、「指導」的功能原則,指向建構規範與認同的目標,勵志書籍則成為一種權力機制。

  從勵志書籍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的是規範身心的技術和認同變化。在一九五0年代建構的是政治認同的肉體和心靈、以及與這種認同相聯繫的方法;在一九六、七0年代是經濟認同的肉體和心靈、以及與這種認同相聯繫的技術;到了一九八0年代以後,我們看的是對規範的真理紀律的文化認同,與知識共構,對差異、個體的重視隱藏著「經管」的底蘊。

  勵志書籍從出現到轉型,體現在權力關係之中。在政治力量、經濟力量與秩序的規範力量介入中,一九五0年代反共戰鬥文學與勵志文學出現,一九六、七0年代現代主義思潮和現代勵志文學轉型,一九八0年代鄉土文學爭端的消弭、個體的誕生與近代勵志文學的成型,在在對肉體和心靈角力,不斷改變的,是權力的意志傾向,是力量鬥爭的最後結果。

  就權力關係下的個體而言,台灣的勵志書籍在不同時期也呈現了不同的技術。一九五0年代到一九七0年代,重點毋寧在於「分離實踐」(dividing practice)的技術,差別在場域不同和部署的方式不同。一九五0年代是透過獎勵制度拔擢作家、再在物質的生活領域進行佈建,論述部署是「差序格局」結合「修齊治平」道統的原則;一九六、七0年代則是建構經濟性質的精神的分離實踐,結合醫學的隱喻,呈現出「經濟達爾文主義的公民」形象,體現為「階級」劃分的雛形;一九八0年代則是「差異的經管」,一方面是透過「認識自我」的心靈的技術性繳械,一方面是「建構自我」的肉體的解剖式武裝,達成規範的秩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前言•••••••••••••••••••••••••••••••••••••••••••••••••••••••••••••••••••••••••••••••••••••••••••••••••••••••••••••••••••••••••••••••••••••••1
楔子Ⅰ••••••••••••••••••••••••••••••••••••••••••••••••••••••••••••••••••••••••••••••••••••••••••••••••••••••••••••••••••••••••••••••••••••••••••••••••••••••3
楔子Ⅱ••••••••••••••••••••••••••••••••••••••••••••••••••••••••••••••••••••••••••••••••••••••••••••••••••••••••••••••••••••••••••••••••••••••••••••••••••••••6
小結•••••••••••••••••••••••••••••••••••••••••••••••••••••••••••••••••••••••••••••••••••••••••••••••••••••••••••••••••••••••••••••••••••••••••••••••••••••••••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分析架構•••••••••••••••••••••••••••••••••••••••••••••••••••••••••••••••••••••••••••••••••••••••••••••••••••13
第一節 系譜學做為一種方法••••••••••••••••••••••••••••••••••••••••••••••••••••••••••••••••••••••••••••••••••••••••••••••••••••15
第二節 傅柯的權力關係•••••••••••••••••••••••••••••••••••••••••••••••••••••••••••••••••••••••••••••••••••••••••••••••••••••••••••••31
第三節 文學與作者•••••••••••••••••••••••••••••••••••••••••••••••••••••••••••••••••••••••••••••••••••••••••••••••••••••••••••••••••••••••42

第三章 反共戰鬥文藝與勵志文學•••••••••••••••••••••••••••••••••••••••••••••••••••••••••••••••••••••••••••••••••••••••••49
第一節 戰後至一九五0年代的台灣社會••••••••••••••••••••••••••••••••••••••••••••••••••••••••••••••••••••••••••••49
第二節 「我們戰鬥在一起」••••••••••••••••••••••••••••••••••••••••••••••••••••••••••••••••••••••••••••••••••••••••••••••••••••••53
第三節 「差序格局」的空間部署••••••••••••••••••••••••••••••••••••••••••••••••••••••••••••••••••••••••••••••••••••••••••••62

第四章 現代勵志文學•••••••••••••••••••••••••••••••••••••••••••••••••••••••••••••••••••••••••••••••••••••••••••••••••••••••••••••••••67
第一節 一九六0、七0年代的台灣社會•••••••••••••••••••••••••••••••••••••••••••••••••••••••••••••••••••••••••••••••67
第二節 「我們現代人」••••••••••••••••••••••••••••••••••••••••••••••••••••••••••••••••••••••••••••••••••••••••••••••••••••••••••••••••72
第三節 撫慰的藝術•••••••••••••••••••••••••••••••••••••••••••••••••••••••••••••••••••••••••••••••••••••••••••••••••••••••••••••••••••••••84

第五章 繳械文學的誕生•••••••••••••••••••••••••••••••••••••••••••••••••••••••••••••••••••••••••••••••••••••••••••••••••••••••••••••89
第一節 一九八0年代的台灣社會•••••••••••••••••••••••••••••••••••••••••••••••••••••••••••••••••••••••••••••••••••••••••••89
第二節 「個體」的出現與「差異」的經管•••••••••••••••••••••••••••••••••••••••••••••••••••••••••••••••••••••••••93
第三節 繳械與武裝••••••••••••••••••••••••••••••••••••••••••••••••••••••••••••••••••••••••••••••••••••••••••••••••••••••••••••••••••••101
第六章 暫結語••••••••••••••••••••••••••••••••••••••••••••••••••••••••••••••••••••••••••••••••••••••••••••••••••••••••••••••••••••••••••••••119

參考文獻••••••••••••••••••••••••••••••••••••••••••••••••••••••••••••••••••••••••••••••••••••••••••••••••••••••••••••••••••••••••••••••••••••••••••••127
一、中文部分•••••••••••••••••••••••••••••••••••••••••••••••••••••••••••••••••••••••••••••••••••••••••••••••••••••••••••••••••••••••••••••••••••••127
  (一)書籍•••••••••••••••••••••••••••••••••••••••••••••••••••••••••••••••••••••••••••••••••••••••••••••••••••••••••••••••••••••••••••••••••••127
  (二)期刊論文•••••••••••••••••••••••••••••••••••••••••••••••••••••••••••••••••••••••••••••••••••••••••••••••••••••••••••••••••••••••••129
  (三)報導•••••••••••••••••••••••••••••••••••••••••••••••••••••••••••••••••••••••••••••••••••••••••••••••••••••••••••••••••••••••••••••••••••130
  (四)勵志書籍•••••••••••••••••••••••••••••••••••••••••••••••••••••••••••••••••••••••••••••••••••••••••••••••••••••••••••••••••••••••••131
二、外文部分•••••••••••••••••••••••••••••••••••••••••••••••••••••••••••••••••••••••••••••••••••••••••••••••••••••••••••••••••••••••••••••••••••••133

附錄••••••••••••••••••••••••••••••••••••••••••••••••••••••••••••••••••••••••••••••••••••••••••••••••••••••••••••••••••••••••••••••••••••••••••••••••••••••135
附錄一 二000-二00二年生命勵志書籍出版潮•••••••••••••••••••••••••••••••••••••••••••••••••••••••••••135
附錄二 社會階層的類型-以職業為標準•••••••••••••••••••••••••••••••••••••••••••••••••••••••••••••••••••••••••136
附錄三 一九八0年代金石堂年度暢銷書前二0名一覽••••••••••••••••••••••••••••••••••••••••••••••137
附錄四 一九八0年代勵志書籍的分支分流•••••••••••••••••••••••••••••••••••••••••••••••••••••••••••••••••••••146
zh_TW
dc.format.extent 78097 bytes-
dc.format.extent 171239 bytes-
dc.format.extent 140353 bytes-
dc.format.extent 130535 bytes-
dc.format.extent 310836 bytes-
dc.format.extent 567337 bytes-
dc.format.extent 455401 bytes-
dc.format.extent 491496 bytes-
dc.format.extent 569632 bytes-
dc.format.extent 266046 bytes-
dc.format.extent 204814 bytes-
dc.format.extent 42884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45102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勵志書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權力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系譜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社會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s Litera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spirational book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w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enea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ology of literature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勵志書籍的系譜(1950-1990)zh_TW
dc.title (題名)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on Taiwan’s Inspirational Books (1950-1990)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1959)。南投:台灣省戶口普查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reyfus & Rabinow(1993)。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1998 a)。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1998 b)。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2002)。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2003 a)。杜小真編。《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2003 b)。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x-Genovese Elizabeth (1989)。<文學批評和新歷史主義的政治>。《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pp.52-66。張京媛主編(199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rbert Read(1989)。陳方明、王怡紅譯《藝術與社會》。北京:工人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rquior J. G.(1998)。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ymond Williams(1985)。彭淮棟譯。《文化與社會》。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Escarpit(1990)。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art B. (1998)。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erry Eagleton(1983)。吳新發譯(1993)。《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as Brook (1989)。<新歷史主義與其他過時話題>。《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pp.67-94。張京媛主編(199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hite Hayden (1987)。 <解碼福柯:地下筆記>。《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pp.109-43。張京媛主編(199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訊雜誌社(1995)。《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文建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崇一(1985)。<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pp.1-40。台北:中國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1999)。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集叢 (1977)。<評三十年代「左翼作家」>、<三十年代>的民族文藝。《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pp.143-4、pp.150-1。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1990)。<八0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世紀末偏航》:pp.269-292。台北:時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1992)。《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棟明(1968)。《歷來台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南投:台灣省衛生處台灣人口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雲林(1981)。<爾雅出版社>。《出版社傳奇》:pp79-81。台北:爾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鴻禧(1985)。<戰後台灣法治體制發展之癥結>。《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pp.179-206。台北:中國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廣偉(2000)。《台灣出版史》。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方白(1995)。《真與美》(一)。台北:前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鐘雄(1985)。<開放經濟下的經濟問題>。《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pp211-33。台北:中國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盂樊、林燿德編(1990)。《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1980)。<中國文藝復興、人的文學、自由的文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評論集》:pp.1-16。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思(1976a)。<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上):pp.16-9。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思(1976b)。<《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上):pp.86-114。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軍(1994)。《科學的難題──悖論》。台北:淑馨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道藩(1954)。《三民主義文藝論》。台北:文藝創作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寧(1995)。《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玉洪、王道君(1992)。《詭論》。台北:新雨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維楨(1985)。<從模仿到創新>。《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pp.531-56。台北:中國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1993)。《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宏志(1987)。《趨勢索隱》。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豪澤爾(1990)。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1971)。《現代中國文學史話》第四卷。台北: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北成(2001)。《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詩萍(1990)。<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八0年代台灣異議性文化生態與文學的考察>。《世紀末偏航》:pp.449-75。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娳(1994)。<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pp.11-77。台北:時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娳(1998)。<台灣現代散文的危機>。李瑞騰編。《評論20家》:pp.161-9。台北:九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善章(1964)。《台灣人口問題-人口膨脹的危機及其消解途徑》。台中:台中市省立中興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編(1995)。《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治河(1996)。<傅柯的系譜學>。《哲學雜誌》第15期:pp.44-69。台北:業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崇名、莊茂(2002)。<合理化的「理性言說」(logos)作為西方法律文明的社會基礎-西方社會思想史與社會理論的整體理解>。《思與言》第40卷第3期:pp.115-47。台北:思與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雅姿(2004)。《文訊》第220期:pp.56-7。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人多(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當代》第150期:pp.108-33。台北:合志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文玲(1999)。《從產製者與消費者的立場分析暢銷書排行榜的流行文化意義》。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文瑞(1986)。<傅柯論「監獄的誕生」>。《當代》第1期:pp.34-8。台北:合志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映真(2004)。<我的寫作與台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演講>。《INK》第12期:pp.28-59。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宏志(1981)。<兩種文學心靈>。《書評書目》第93期:pp.23-32。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建宏(1996)。《傅柯論現代主體的建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淑玲(1996)。<界外的主體>。《哲學雜誌》第15期:pp.96-111。台北:業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瑞濱(1999)。《傅柯的「權力」概念》。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報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思婷等人當選十傑>,聯合報,徐國淦報導,1999/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水扁受困學校電梯 3分鐘>,聯合晚報5版,陳濱田報導,2000/6/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山女中校慶 乙武洋匡到中山和女學生換眼鏡>,聯合晚報14版,劉開元報導,2000/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再「教誨」的生命勵志書>,博客來網路書店<主題閱讀>,袁孝康報導,2001/6/26,http://www.books.com.tw/editorial/subject/sj200203181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好書不寂寞 精彩別錯過>,民生報A6版,李旻芊報導,2001/8/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乞丐囝仔」作者 賴東進在石碇高中演講>,聯合報18版,許聲胤報導,2001/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銷70萬本 賴獲版稅近兩千萬>,聯合報5版,李令儀報導,2002/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勵志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乙武洋匡(1999)。《五體不滿足》。台北:圓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乙武洋匡(2000)。《乙武報告》。台北:圓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乙武洋匡(2001)。《乙武的禮物》。台北:圓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平光代(2001)。陳寶蓮譯。《所以,你也要活下去》。台北:圓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子敏(1997)。《和諧人生》。台北: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鼎鈞(1975)。《人生試金石》。台北:撰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鼎鈞(1976a)。《我們現代人》。台北:爾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鼎鈞(1976b)。《開放的人生》。台北:爾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書(2000)。《我看見聲音:王曉書聽不見的故事》。台北:大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皮爾(Norman V. Peale)(1976)。彭歌譯。《人生的光明面-積極思想的驚人效果》。台北:純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仲翔(2001)。《有愛就有希望:朱仲翔激勵生命的故事》。台北:圓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利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1987)。簡宛譯。《愛.生活與學習》。台北:書評書目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芳綺(2001)。《活著真好:輪椅巨人祁六新》。台北:天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幸長(2002)。《小卒變英雄》。台北:平安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慧菊(1999)。《攀峰-朱仲祥的生命故事》。台北:天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里奧.巴斯卡力(Leo Buscaglia)(1989)。顧茜茜譯。《愛》。台北:宇宙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隆(2000)。《流氓教授》。台北:平安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隆(2001)。《刺歸少年》。台北:皇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勝偉(2001)。《衝破命運的藩籬》。台北:楷博。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煜智口述,林嫦玫整理(1999)。《67.5公分的天空》。台北:水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語堂等著(1962)。《勵志文庫》。台北:華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候約翰(John Hull)(2000)。曾綉鈴譯。《盲人心靈的秘密花園》。台北:晨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家扶基金會著(2002)。《庄腳囝仔出頭天-10個在逆境成長的故事》。台北:平安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茂隆(2001)。《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台北:商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銘宗(2001)。《工人博士:江燦騰的奮進人生》。台北:天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安(1991)。《活出現代人的意義》。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安(1991)。《活出現代人的意義》。台北:書評書目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安(1993)。《積極自我的開拓》。台北:書評書目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斯邁爾斯(Samnier Smiles) (1955)。宋瑞譯。《勵志文粹(一)》。台北:中央日報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斯邁爾斯(Samnier Smiles)(1958)。宋瑞譯。《勵志文粹(二)》。台北:中央日報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燕萍(1977)。《人生散記》。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光男(2001)。《那年歲月》。台北:國語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奧斯勒(Fulton Oursler)(1970)。劉瑞林譯。《勵志故事》。台北:廣文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玉欣口述,趙妍如整理(2001)。《罕見天使:玉欣的故事》。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恩典口述,胡幼鳳撰寫(2000)。《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台北:百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聞薇薇(1993)。《做個真正成熟的人》。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曉莉(2001)。《迴響》。台北:瀛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蓮娜瑪莉亞•克林佛(2001)。《用腳飛翔的女孩-無臂單腳的奮鬥奇蹟》。台北:傳神愛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石岩(1994)。《悟.看出希望來》。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石岩(1994)。《禪.生命的微笑》。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東進(2000)。《乞丐囝仔》。台北:平安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薇薇夫人(1986)。《情感與人生》。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薇薇夫人(1987)。《一個女人的成長》。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坤山(2001)。《我是謝坤山》。台北:實踐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克(Kurt Hanks)(1985)。劉君業譯。《激勵處方》。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斯•阿姆斯壯、莎莉•傑金斯(2001)。施清真譯。《重返艷陽下》。台北:天下遠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長壽(1997)。《總裁獅子心》。台北:平安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1990).”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 :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7-1984”. Edited by Lawrence D. Kritzman. N.Y.: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1997). ” Ethics :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ited by Paul Rabinow. N.Y.: N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1998c). ”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dited by James D. Faubion. N.Y.: N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1977).”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Donald F. Bouchard.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1980). “Power/Knowledge : Selected Interview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Edited by Gordon C. Brighton, Sussex : Harvester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1987).’Maurice Blanchot: The Thought from Outside’, “Foucault/Blanchot”:pp.7-60. trans. Brian Massuni. N.Y.: Zone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rco Lewis (1999). ”The Book of Literary Terms”. Hanover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