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張載《正蒙》天道論及其闢佛之理論效力
作者 吳明峰
貢獻者 曾春海
吳明峰
關鍵詞 張載
正蒙
天道論
太虛
太虛即氣
氣本論
闢佛
儒佛交涉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6:49:22 (UTC+8)
摘要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隋唐的黃金發展期,在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中茁壯起來;然而在過程中,也伴隨著知識份子對佛教價值觀的反省。在宋代,儒、佛兩家的判釋不僅是重要的哲學議題,而且「闢佛」也成為多數理學家的共識,由此產生許多闢佛理論。張載的闢佛論,建基於《正蒙》所闡述的天道論,而其中又以「太虛」與「氣」等核心概念為主,進而組成一套解釋世界存在與道德實踐理據的理論,內容含有形上學、宇宙論、倫理學等成分。這是因為張載認為需窮究天地萬物的根本原理,才能有效說明佛教的錯誤。所以,《正蒙》的天道論可以兩部分來觀察研究,一是其建構「天道論」本身的理論特性,一是其做為「闢佛論」功能的理論成效。兩者合而觀之,可以更完整地見出其理論定位。

本論文首先由《正蒙》天道論的總樞紐——「太虛」與「氣」兩概念的關係起始,說明「太虛」與「氣」各具有兩層意涵,並認為宜稱《正蒙》天道論為「太虛即氣論」,而不宜偏稱為「虛本論」或「氣本論」。其次,探討《正蒙》天道論的理論範圍,包含天道如何成為人所秉受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以及人心的修養境界與天道的類比關係;此外,透過勞思光及牟宗三兩位先生對天道論的相反評價,藉以探索天道論的特性與意義,例如天道的「普遍性」「超越性」等問題,從而劃分出天道論真正的論旨與論域。章節之後並附論意欲界定《正蒙》天道論為「唯物論」者,需通過兩道論述手續,並且維持文本詮釋上的融貫性,方能成為較嚴謹的主張。最後,經過《正蒙》闢佛論述的分析,歸納《正蒙》闢佛有「性與天道」及「生死輪迴」兩路,並且前者具有理論上的優位性;而本論文在分節探究之後,判斷《正蒙》欲收納佛教「空」義於其天道論中的「太虛」義中,進而以「太虛即氣論」闢佛的理論目的並未竟其功,但其闢佛意圖所建構的理學系統則斐然可觀,有其長久之價值。本論文如上所述,分別探索了《正蒙》「天道論」及其做為「闢佛論」功能這兩者的理論限度。
參考文獻 (一)典籍
北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一九八三年。
北宋•張載,《張子語錄》,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
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南宋•朱熹,《張子全書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年。
南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台北:藝文書局,一九六五年。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九年。
元•脫脫,《宋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五年。
明•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七0年。
明•呂柟,《宋四子抄釋》,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
明•馮從吾,《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
清•王植,《正蒙初義》,收於《四庫全書》第六百九十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李光地,《注解正蒙》收於《四庫全書》第六百九十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一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冊般若部,台北:世樺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吳•維祇難等譯,《法句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冊本緣部下,台北:世樺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民•王恩洋,《八識規矩頌釋論》,台北:台灣印經處,一九五九年。
民•霍韜晦,《安慧「唯識三十頌」原典譯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八0年。
民•釋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民•釋印順,《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修訂一版。
(二)專書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二000年。
中村元,《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釋見憨、陳信憲譯,嘉義:香光書鄉出版,一九九五年。
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四年。
水野弘元,《佛教的真髓》,嘉義: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並出版,二00二年。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二00二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六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五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六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七年修訂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七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七年。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出版社,二000年。
呂 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山東:齊魯書社,一九九六年。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二00三年。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出版公司,二00二年。
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台北:學生書局,二00四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三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八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
孫振青,《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作者自行出版,一九八八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台北:作者自行出版,一九九四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一九九三年。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年。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發微》,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陳 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公司,一九九四年。
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二00一年。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
陳運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二00二年。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00四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增訂台一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一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五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程宜山,《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一九八一年。
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二00一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五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一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六年。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七年。
黃慧英,《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
黃慶明,《實然應然問題探微》,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二00三年。
曾春海,《陸象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二00三年。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出版,一九九八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五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七年。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年。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七年。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中華文化會,一九六三年。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韓廷傑,《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四年。
羅 光,《儒家形上學》,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釋印順,《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釋印順,《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修訂一版。
釋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二000年。
釋聖嚴,《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公司,一九九七年。
G. E. Moore,《倫理學原理》,蔡坤鴻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
(三)工具書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二00四年。
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二00二年。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四年。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三版。
(四)論文
1. 學位論文:
方蕙玲,《張載思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0年。
金春植,《張載氣化論之結構——從張載反佛論談起》,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0年。
施文蓓,《張載的人文教育哲學》,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二年。
彭文林,《程明道與張橫渠入道異徑說》,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年。
劉啟崑,《張橫渠太虛即氣之思想史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年。
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賴惠芬,《佛所教空——龍樹中論第十八品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簡淑雯,《無我與解脫——清辨、月稱關於《中論•十八品》「人法二無我」詮釋之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0年。
2. 期刊論文:
丁為祥,〈明代氣學析辨——兼論張載與氣學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第二四五期,一九九0年,頁18—37。
王開府,〈張橫渠的心學〉,《國文學報》第十一期,一九八二年,頁45—59。
王開府,〈張橫渠的性說〉,《(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十四期,一九八五年,頁147—164。
方蕙玲,〈西銘釋義〉,《東吳哲學學報》,一九八二年,頁27—38。
朱建民,〈論張橫渠之弘儒以反佛〉,《鵝湖》第五卷第七∼九期,一九八0年,頁9—14。
朱建民,〈張載天道論中對佛家的批評〉,《中國佛教》第廿六卷第八期,一九八二年,頁17—23。
江燦騰,〈呂澂與熊十力論學函稿評議〉,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一九九0年,頁219—261。
吳光明,〈中國哲學中的共相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十四期,一九九一年,頁1—23。
何佑森,〈論「變化氣質」〉,《文史論文集》,頁417—437。
呂光華,〈張載之禮學〉,《孔孟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一九八三年,頁27—37。
杜保瑞,〈張載哲學體系的基本哲學問題詮釋進路〉,《輔大哲學論集》第三十七期,頁267—321。
林家民,〈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鵝湖學誌》第八期,一九九二年,頁161—168。
林素英,〈張載之變化氣質論〉,《花蓮師院學報》第七期,一九九七年,頁449—478。
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二00二年,頁187—211。
林月惠,〈《易傳.繫辭》之道德的形上學〉,《嘉義師院學報》第八期,一九九四年,頁231—250。
胡健財,〈張載論性〉,《孔孟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一九八八年,頁31—35。
孫振青,〈張載道學之解析與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八卷第二期,一九七九年,頁65—95。
張 亨,〈張載「太虛即氣」疏釋〉,《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一九八九年,頁55—97。
陳立驤,〈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一期,頁44—53。
陳榮灼,〈氣與力:「唯氣論」新詮〉,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
彭文林,〈張橫渠闢佛的氣化論〉,《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五期,一九九六年,頁153—157。
傅佩榮,〈存在與價值之關係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十五期,一九九二年,頁127—142。
曾志偉,〈張載氣化論下鬼神存在的證立——論「二氣之良能」的辯證歷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二00三年,頁155—176。
曾春海,〈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九期,一九九九年,頁794—804。
黃敏浩,〈張載太和篇「太虛」與「氣」之關係的兩種詮釋述評〉,《孔孟月刊》
第二十二卷第三期,一九八三年,頁41—46。
黃漢忠,〈評陳來《宋明理學》對張橫渠思想的詮釋〉,《鵝湖學誌》第十六期,一九九六年,頁183—194。
馮耀明,〈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天人之際學說的根本問題〉,「哲學的傳承與創新:慶祝林正弘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三年十二月十三、十四日。
趙中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張載氣化宇宙論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三期,一九九八年,頁27—65。
蔣秋華,〈論張載的氣〉,《孔孟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一九八二年,頁29—33。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
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的建立——以董仲舒、王廷相及戴震為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
羅聯絡,〈張載「正蒙」「神化篇」試釋〉,《書目季刊》第十二卷第四期,一九七九年,頁13—2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88154012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815401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春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明峰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明峰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6:49:22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6:49: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6:49: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815401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47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15401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隋唐的黃金發展期,在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中茁壯起來;然而在過程中,也伴隨著知識份子對佛教價值觀的反省。在宋代,儒、佛兩家的判釋不僅是重要的哲學議題,而且「闢佛」也成為多數理學家的共識,由此產生許多闢佛理論。張載的闢佛論,建基於《正蒙》所闡述的天道論,而其中又以「太虛」與「氣」等核心概念為主,進而組成一套解釋世界存在與道德實踐理據的理論,內容含有形上學、宇宙論、倫理學等成分。這是因為張載認為需窮究天地萬物的根本原理,才能有效說明佛教的錯誤。所以,《正蒙》的天道論可以兩部分來觀察研究,一是其建構「天道論」本身的理論特性,一是其做為「闢佛論」功能的理論成效。兩者合而觀之,可以更完整地見出其理論定位。

本論文首先由《正蒙》天道論的總樞紐——「太虛」與「氣」兩概念的關係起始,說明「太虛」與「氣」各具有兩層意涵,並認為宜稱《正蒙》天道論為「太虛即氣論」,而不宜偏稱為「虛本論」或「氣本論」。其次,探討《正蒙》天道論的理論範圍,包含天道如何成為人所秉受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以及人心的修養境界與天道的類比關係;此外,透過勞思光及牟宗三兩位先生對天道論的相反評價,藉以探索天道論的特性與意義,例如天道的「普遍性」「超越性」等問題,從而劃分出天道論真正的論旨與論域。章節之後並附論意欲界定《正蒙》天道論為「唯物論」者,需通過兩道論述手續,並且維持文本詮釋上的融貫性,方能成為較嚴謹的主張。最後,經過《正蒙》闢佛論述的分析,歸納《正蒙》闢佛有「性與天道」及「生死輪迴」兩路,並且前者具有理論上的優位性;而本論文在分節探究之後,判斷《正蒙》欲收納佛教「空」義於其天道論中的「太虛」義中,進而以「太虛即氣論」闢佛的理論目的並未竟其功,但其闢佛意圖所建構的理學系統則斐然可觀,有其長久之價值。本論文如上所述,分別探索了《正蒙》「天道論」及其做為「闢佛論」功能這兩者的理論限度。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論文結構與研究方向
一、論文結構
二、研究方向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一、唐君毅先生
二、牟宗三先生
三、馮友蘭先生
四、勞思光先生
五、羅 光先生
六、陳俊民先生

第二章 《正蒙》「太虛即氣」之天道論
第一節 「太虛」與「氣」的界說及關係
一、「太虛」與「氣」的說明
(一) 「太虛」與「氣」的界說
(二) 「太虛」與「氣」的關係
二、對於「太虛」與「氣」的數種誤解
第二節 「虛本論」與「氣本論」之爭
一、「本」的意涵
二、「虛本論」與「氣本論」名稱之衡定
第三節 「形」論與「性」論
一、形論
(一)「形」義
(二)「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分與合一
二、性論
(一)「性」論在《正蒙》的意義與地位
(二)「性」論的實質內容
第四節 小結 —— 《正蒙》天道論歸於「感通變化」之性論

第三章 《正蒙》天道論問題之探討
第一節 《正蒙》論「變」「化」
一、何謂「變」「化」
(一)「變」與「化」的文意
(二)「變化」與「時」的關係
二、是”什麼”在變化?
三、「變化」與「人心」的關係
(一)天道論與心論相關連
(二)天道與「德性之知」
四、人如何生活在此變化的世界中?
第二節 《正蒙》天道論中「一╱兩」的思維或表述方法
一、「一」與「兩」
二、「一」與「兩」和《正蒙》天道論
第三節 《正蒙》天道論的定位與價值
一、天道論
二、主體與道德法則之關係
三、綜述
附論:「氣論」,是否即「唯物論」?
第四節 小 結 —— 《正蒙》天道論的理論特性

第四章 《正蒙》闢佛之理論效力
第一節 《正蒙》的理論創作背景與闢佛進路
一、《正蒙》的理論創作背景
(一) 建立道德宗教的理論
(二) 對抗佛教的思潮
二、《正蒙》的闢佛進路
(一) 生死輪迴觀方面
(二) 性與天道論方面
第二節 由「天道論」闢佛的探討
一、《正蒙》之「太虛」義與佛教之「空」義
二、《正蒙》以天道論闢佛的探討
第三節 由「生死輪迴觀」闢佛的探討
一、《正蒙》的鬼神觀
二、《正蒙》以生死輪迴問題闢佛的探討
第四節 小結 —— 從理論系統之形成看《正蒙》闢佛論

第五章 結 論
第一節 本論文研究成果
第二節 本論文的限制與展望

§.【參考書目】
zh_TW
dc.format.extent 67156 bytes-
dc.format.extent 116874 bytes-
dc.format.extent 1272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12933 bytes-
dc.format.extent 225866 bytes-
dc.format.extent 454574 bytes-
dc.format.extent 490750 bytes-
dc.format.extent 502429 bytes-
dc.format.extent 151102 bytes-
dc.format.extent 1825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815401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張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正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天道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太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太虛即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氣本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闢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佛交涉zh_TW
dc.title (題名) 張載《正蒙》天道論及其闢佛之理論效力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一九八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張載,《張子語錄》,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朱熹,《張子全書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台北:藝文書局,一九六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七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呂柟,《宋四子抄釋》,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馮從吾,《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植,《正蒙初義》,收於《四庫全書》第六百九十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光地,《注解正蒙》收於《四庫全書》第六百九十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冊般若部,台北:世樺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維祇難等譯,《法句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冊本緣部下,台北:世樺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王恩洋,《八識規矩頌釋論》,台北:台灣印經處,一九五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霍韜晦,《安慧「唯識三十頌」原典譯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八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釋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釋印順,《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修訂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二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村元,《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釋見憨、陳信憲譯,嘉義:香光書鄉出版,一九九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野弘元,《佛教的真髓》,嘉義: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並出版,二00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二00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七年修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出版社,二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 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山東:齊魯書社,一九九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二00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出版公司,二00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台北:學生書局,二00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振青,《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作者自行出版,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台北:作者自行出版,一九九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一九九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岱年,《中國哲學發微》,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公司,一九九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二00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運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二00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00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增訂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宜山,《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八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一九八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二00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一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慧英,《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慶明,《實然應然問題探微》,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二00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春海,《陸象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二00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出版,一九九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中華文化會,一九六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廷傑,《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 光,《儒家形上學》,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印順,《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印順,《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修訂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二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聖嚴,《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公司,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 E. Moore,《倫理學原理》,蔡坤鴻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工具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二00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二00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蕙玲,《張載思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春植,《張載氣化論之結構——從張載反佛論談起》,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文蓓,《張載的人文教育哲學》,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文林,《程明道與張橫渠入道異徑說》,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啟崑,《張橫渠太虛即氣之思想史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惠芬,《佛所教空——龍樹中論第十八品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淑雯,《無我與解脫——清辨、月稱關於《中論•十八品》「人法二無我」詮釋之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為祥,〈明代氣學析辨——兼論張載與氣學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第二四五期,一九九0年,頁18—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開府,〈張橫渠的心學〉,《國文學報》第十一期,一九八二年,頁45—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開府,〈張橫渠的性說〉,《(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十四期,一九八五年,頁147—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蕙玲,〈西銘釋義〉,《東吳哲學學報》,一九八二年,頁27—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建民,〈論張橫渠之弘儒以反佛〉,《鵝湖》第五卷第七∼九期,一九八0年,頁9—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建民,〈張載天道論中對佛家的批評〉,《中國佛教》第廿六卷第八期,一九八二年,頁17—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呂澂與熊十力論學函稿評議〉,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一九九0年,頁219—2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光明,〈中國哲學中的共相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十四期,一九九一年,頁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佑森,〈論「變化氣質」〉,《文史論文集》,頁417—4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光華,〈張載之禮學〉,《孔孟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一九八三年,頁27—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保瑞,〈張載哲學體系的基本哲學問題詮釋進路〉,《輔大哲學論集》第三十七期,頁267—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家民,〈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鵝湖學誌》第八期,一九九二年,頁161—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素英,〈張載之變化氣質論〉,《花蓮師院學報》第七期,一九九七年,頁449—4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二00二年,頁187—2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月惠,〈《易傳.繫辭》之道德的形上學〉,《嘉義師院學報》第八期,一九九四年,頁231—2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健財,〈張載論性〉,《孔孟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一九八八年,頁3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振青,〈張載道學之解析與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八卷第二期,一九七九年,頁65—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亨,〈張載「太虛即氣」疏釋〉,《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一九八九年,頁55—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立驤,〈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一期,頁44—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灼,〈氣與力:「唯氣論」新詮〉,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文林,〈張橫渠闢佛的氣化論〉,《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五期,一九九六年,頁153—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存在與價值之關係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十五期,一九九二年,頁127—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志偉,〈張載氣化論下鬼神存在的證立——論「二氣之良能」的辯證歷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二00三年,頁155—1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春海,〈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九期,一九九九年,頁794—8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敏浩,〈張載太和篇「太虛」與「氣」之關係的兩種詮釋述評〉,《孔孟月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二卷第三期,一九八三年,頁4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漢忠,〈評陳來《宋明理學》對張橫渠思想的詮釋〉,《鵝湖學誌》第十六期,一九九六年,頁183—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耀明,〈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天人之際學說的根本問題〉,「哲學的傳承與創新:慶祝林正弘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三年十二月十三、十四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中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張載氣化宇宙論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三期,一九九八年,頁27—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秋華,〈論張載的氣〉,《孔孟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一九八二年,頁29—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的建立——以董仲舒、王廷相及戴震為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聯絡,〈張載「正蒙」「神化篇」試釋〉,《書目季刊》第十二卷第四期,一九七九年,頁13—23。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