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上古至中古神仙形象的轉變
作者 黃怡真
貢獻者 蒲慕州
黃怡真
關鍵詞 神仙
形象
轉變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00:34 (UTC+8)
摘要 道教成立的確切時間,說法莫衷一是,大致上學界目前肯定道教大約形成於東漢晚期,然而在此之前「神仙」信仰早已在戰國中晚期便已萌發,甚至西漢時期,無論官方帝王求僊,或是民間喪葬帛畫、銅鏡等等,都顯示神仙思想盛極一時。而早期道教的成形基本上是源自於秦漢時代的信仰體系上,帶有濃厚的民間性格與巫風色彩,然而道教作為一制度化的宗教,有意識地將原本屬於民間宗教的要素加以改造,雖然有時候要區分道教、民間宗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四至六世紀時,人們由民間宗教的信徒轉換身份成為道教徒,乃是因為他們在道教那裡找到他們所習慣的諸種要素,而這些要素被昇華,納入了一個更牢固,且組織更嚴密的框架之中,神仙信仰正是其中的一環。

我們主要藉由幾個面向來觀察神仙形象的變遷,得道的方式、外在的形貌、山林隱逸的形象、社會形象等等,透過一些問題的釐清,我們最終的論題是著重在整體的神仙形象之上,試圖在時間序列中,視中國宗教為一個整體,以神仙為中心,來觀察神聖、世俗世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並且試圖找出其中是否有任何隨時變遷的現象。

上古至中古的神仙整體形象上的變遷來看,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神仙一直都是代表著對於此世的超脫,然而在神仙形象的建構上卻出現一種重大的轉變,學習、道德、外貌、階級,乃至於社會關係上,神仙都顯得越來越與凡人無異,他們非但要汲汲於學習、積善,甚至對於衣服穿著也有一定的限制,且也受限於其他地位更高的仙人,甚至還有各自負責的工作,乃至於為人解決問題,事實上這種對神仙形象的想像,都凸顯出神仙的「人化」問題,雖然原本人們便設想神仙是由人而成的,但是人之所以追求成仙,正是在於其無拘無束,長生逍遙之上,是人們對於塵世秩序的一種反抗,也是企圖將人生美好的享樂永遠留存的希望之上,正是這種祈求能夠脫離各種痛苦、拘束的現實,企求一個更美好的生命形式,才使得人們汲汲於成仙,然而實際上對於神仙形象的建構,實際上呈現出另一種「人」的姿態,所不同的似乎只有所存在的地方不同,或是特殊能力的擁有與否罷了,其他方面人與神仙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也許這正印證了一句「並非神造人,而是人造神」吧!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2刷)
Mircea Elaide 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87)
二、道教經典
《十洲記》(《正統道藏》第1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漢武內傳》,(《正統道藏》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列仙傳》,(《正統道藏》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道跡靈仙記》,(《正統道藏》第1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無上秘要》,(《正統道藏》第4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元始上真眾仙記》(《正統道藏》第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正統道藏》第1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魏華存,《清虛真人王君內傳》收於《雲笈七籤》,卷106(《正統道藏》第37、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晉•華僑,《紫陽真人內傳》,(《正統道藏》第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晉•葛洪,《神仙傳》(《道藏精華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1版)
梁•陶弘景編,《真誥》,(《正統道藏》第3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梁•陶弘景編,〈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正統道藏》第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陶翊,《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收於《雲笈七籤》(《正統道藏》第37、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卷107。
陳•馬樞,《道學傳》,收於(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書屋,1975年1版)
唐•司馬承禎,《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收於《雲笈七籤》(《正統道藏》第37、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卷27。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收於《雲笈七籤》(《正統道藏》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卷114-116。
唐•杜光庭,《神仙感遇記》,(《正統道藏》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卷112-113上。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正統道藏》第1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見素子,《洞仙傳》收於嚴一萍編,《道教研究資料(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2月初版)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版)
三、古籍資料
(一)經書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1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注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1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蔣伯潛廣解,朱熹集註,《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1959年2版)
(二)史書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北齊•魏收撰,《新校本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梁•沈約,《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唐•李延壽,《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後晉•劉昫,《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三)子書與專著
周•荀況撰,李滌生著,《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周•莊周撰、清•王先謙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台北:文金出版社,1988年1版)
周•列禦寇、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1版)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1版)
漢•劉安,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1版2刷)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1版)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新編諸子集成一》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新編諸子集成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
漢•荀悅撰、明•黃省增注,《申鑒》(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2版)
漢•桓譚,《桓子新論》,(《全後漢文》,收於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2版5刷)
晉•葛洪著,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1版2刷)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9.12,1版2刷)
(四)小說、文集與其他
晉•皇甫謐,《高士傳》(《古今逸史》1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版)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10月1版3刷)
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初版)
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晉•張華,《博物志》(《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晉•裴啟,《裴子語林》輯於《古小說鉤沈》(《文史叢刊》,台北:盤庚出版社,19778年1版)
劉宋•劉靜叔,《異苑》(《漢魏六朝小說筆記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前秦•王嘉,《拾遺記》(《漢魏六朝小說筆記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劉宋•劉義慶,《幽明錄》,輯於《古小說鉤沈》(《文史叢刊》,台北:盤庚出版社,19778年1版)
劉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席箋疏,《世說新語校箋》(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版)
任昉,《述異記》,輯於《古小說鉤沈》(《文史叢刊》,台北:盤庚出版社,19778年1版)
唐•裴鉶,《傳奇》,收於(《唐五代小說筆記大觀》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1版)
唐•李白,《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1版)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1)
清•董誥,《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版)
四、專書
(一)中文
小南一郎,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版)
小林正美,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1版)
王瑤,《中古文人生活》(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3月1版)
王仁祥,《先秦兩漢隱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初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3年9月1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初版)
吉田昭治著、楊寧譯,《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9,1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12,4版)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2,1版2刷)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5月1版)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2版)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1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4月1版5刷)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1版)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5月,1版)
胡孚琛,《道教與仙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1版)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管,1992.2,1版)
周紹賢,《道家與神仙》,(台北:中華書局,1982,1版)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
高春媛、陶廣正,《文物考古與中醫學》(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容庚,《寶蘊樓彝器圖錄》(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8)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2月1版)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2刷)
康韻梅,《中國古代生死觀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1版)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2版)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版)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道教文化新典》, (臺北:中華道統,1996,1版)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1版)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書屋)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1版)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3,1版)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三刷)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1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9月1版6刷)
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台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7月,1版)
郭燦江,《燈具》(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1版)
傅飛嵐、林富士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1版)
董俊彥,《桓譚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1版)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1版)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1版)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台北:華夏出版社,1978年5月初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年10月初版)
魯迅,《魯迅全集•而已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1版)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新1版)
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1970年3版)
鄭汝中,《敦煌壁畫樂舞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劉淑芬,《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11月1版)
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1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版)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3月1版)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3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崇文書店,1974年)
鐘來因,《長生不死的探索》,上海:文匯出版社,1992.6,1版。
嚴一萍編,《道教研究資料(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2月初版)
Peter Berger,《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2月1版)
Cynthia J.Brokaw,杜正貞等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
Emile Durkheim,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9月1版2刷)
Mircea Eliade,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年)
C. G. Jung,吳康等譯,《心理類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9.10,初版)
Max Weber,康樂、簡惠美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7月1版)
(二)日文
小南一郎,《中國の神話と物語り—古小說史の展開》(東京:岩波書店,1984年)
大淵忍爾,《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1964年1版)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
石井昌子,《道教學の研究—陶弘景を中心に》(東京:國書刊行會,1980年7月1版)
吉川忠夫編,《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1年)
相田洋,《異人と市—境界の中國古代史》(東京:研文出版,1997)
秋月觀英,《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東京:創文社,昭和53年1版)
曾布川寬,《崑崙山への昇仙—古代中國人が描いた死後の世界》(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年)
宮川尚志,《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 1983)
神塚淑子,《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9年2月1版)
野口鐵郎、奈良行博編,《道教と中國社會》(東京:雄山閣,2001年3月1版)
御手洗勝,《古代中國の神神—古代傳說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4年1版)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關野雄等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東京:平凡社,1976)
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一卷•道教とは何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年2月1版)
福井文雅,《道教の歷史と構造》(東京:五曜書房,2000年2版)
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8年4月1版3刷)
(三)英文
Valerie I. J. Flint, The Rise of Magic in Early Medieval Europ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Rudolf Otto, J. W. Harvey trans., The Idea of the Holy – An Inquiry into the Non-Rational Factor in the Idea of the Divin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Rational.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1)
五、學位論文
李宜芬,《中國中古道教傳記之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8月)
段莉芬,《唐五代仙道傳奇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正宜,《唐代傳奇中的道教思想》,(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張美櫻,《漢末六朝仙傳集之敘述形式與主題分析》,(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鄭以馨,《道教洞天福地說形成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謝聰輝,《修真與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仙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5月)
六、期刊、單篇論文
(一)中文
王暢,〈晉冀□山之爭與中國山岳文化〉,收於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頁262-79。
李豐楙,〈十洲記研究〉,收於(《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2月),頁123-85。
李豐楙,〈漢武內傳研究〉,收於(《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2月),頁21-122。
李豐楙,〈洞仙傳研究〉,收於氏著《六朝隋唐道教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初版2刷),頁187-224。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收於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初版),頁93-141。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收於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初版),頁287-314。
李豐楙,〈西王母五女傳說的形成及其演變〉,收於(《誤入與謫降》,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5月1版),頁215-46。
李豐楙,〈山海經的編成與內容〉,《山海經》(台北:金楓出版社),頁1-9。
李建民,〈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新視野〉,《新史學》,15:3,頁203-222。
沈剛伯,〈仕與隱的人生觀〉,收於(《沈剛伯先生文集》,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82年1版),頁394-98。
邢義田,〈《太平經》對善惡報應的再肯定—承負說〉,《國文天地》,8.3(1992),頁12-16。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1995年6月,頁383-487。
林富士,〈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學研究》,19: 1=38(2001)頁137-65。
林富士,〈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3:1,頁43-117。
林富士,〈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2:2(2001),頁233-300。
林富士,〈試論中國早期道教對醫藥的態度〉,《臺灣宗教研究》,1:1,2000年10月,頁107-42。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中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1993),頁225-263。
林素清,〈兩漢鏡銘彙編〉,《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初版),頁235-316。
范家偉,〈東晉南北朝醫術世家東海徐氏之研究〉,《大陸雜誌》,91:4,頁37-48。
侯旭東,〈北朝的“市”:制度、行為與觀念—兼論研究中國古史的方法〉,《中國社會歷史評論》3(2001),頁282-306。
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1966),頁215-55。
酒井忠夫著,金華譯,〈泰山信仰研究〉,收於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頁193-224。
孫作雲,〈說羽人—羽人圖羽人神話以及飛仙思想之圖騰主義的攷察〉,《瀋陽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彙刊》,1期,1947年,頁29-75。
梁英梅,〈漢代羽人形象試探〉,《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增刊,頁13-15。
陳寧,〈漢晉時期思想界的命運觀〉,《新史學》,8:4,1997年,頁1-34。
陳寧,〈漢魏六朝思想界對於「報施多爽」問題的討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期,1998年9月,頁293-356。
陳吉山,〈太平經中的承負報應思想〉,《道教學探索》,5期,1991年,頁90-105。
陳焜,〈試論《太平經》中之承負說〉,《宗教學研究》,2002:4(2002),頁19-23。
陳昌寧,〈試論魏晉風流的“清”〉,《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6期,1996年,頁93-97。
郭武,〈有關道教神仙思想的考古新發現〉,《中國道教》1994年4期,頁41。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收於氏著,《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9月1版6刷),頁31-63。
湯惠生,〈神話中昆侖山考述—昆侖山神話與薩滿教宇宙觀〉,收於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1版),頁118-42。
傅江,〈從容出入,望若神仙—試論六朝士族的服飾文化〉,《東南文化》,1期,1996年,頁121-25。
楊美莉,〈淺論江西新干出土的玉羽人〉,《南方文物》,1期,1997年,頁52-57。
靳清萬、趙國乾,〈“清”與魏晉審美精神〉,《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卷1期,1997年3月,頁62-68
聞一多,〈神仙考〉,收於氏著《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1版),頁153-180。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於氏著,《魯迅全集•而已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頁499-527。
戴應新,〈解放後考古發現的醫藥資料考述〉,《考古》,1983:2,頁180-6。
黎志添,〈從葛玄神仙形象看中古世紀道教與地方神仙傳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0=41,2001年,頁491-509。
劉淑芬,〈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1994),頁1-50。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於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編•思想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版),頁291-343。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94:5,1997年5月,頁1-13。
劉昭瑞,〈「承負說」緣起論〉,《世界宗教研究》,1992:4(1992),頁100-107。
蕭璠,〈長生思想和與頭髮相關的養生方術〉,《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9:4,頁671-726。
羅香林,〈中國譜牒學之源流演變與特徵〉,《珠海學報》,3期,頁38~56。
顧頡剛,〈“四岳”與“五岳”〉,收於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頁12-23。
Marianne Bujard,〈陳寶祠—歷史發展與現況〉,收於傅菲嵐、林富士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頁234-295。
D. Overmyer,〈中國民間宗教的秩序和內在理性〉,《(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通訊》,3(1998)
Franciscus Verellen,〈張陵與陵井傳說〉,《道家文化研究》,16輯,頁217-40。
(二)日文
三浦國雄,〈洞天福地小論〉,《東方宗教》,61期(1990),頁1-23。
小南一郎,〈西王母七夕傳承〉,收於氏著《中國の神話と物語り—古小說史の展開》(東京:岩波書店,1984年),頁13-94。
小南一郎,〈「神仙傳」—新しい神仙思想〉,收於氏著《中國の神話と物語り—古小說史の展開》,頁145-236。
小南一郎,〈尋藥から存思へ—神仙思想と道教信仰との閒〉,收於吉川忠夫編,《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1年),頁3-54。
大淵忍爾,〈初期の僊說について〉,《東方宗教》,1:2(1988),頁23-43。
大淵忍爾,〈抱朴子における神仙思想の性格〉,《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1964年1版),頁184-214。
大淵忍爾,〈鮑靚傳考〉,《東方學》18輯(1959),頁21-33。
山田利明,〈六朝道士の信仰意識の形成—宗教的正統と異端〉,《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頁369-387。
山田利明,〈敦煌文書と仙傳類〉,收於金岡照光、池田溫、福井文雅等編,《敦煌と道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3年),頁239-62。
山田利明,〈神仙李八百傳考〉,《道教研究論集—道教思想文化》(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頁145-63。
土屋昌明,〈仙傳文學と道教〉,收於野口鐵郎編,《道教と中國思想》(東京:熊山閣,2000年1版)
內山知也,〈仙傳の展開—「列仙傳」より「神仙傳」に至る—〉,《大東文化大學紀要》,13期,頁91-117。
加治敏之,〈善書と道教〉,收於野口鐵郎、奈良行博編,《道教と中國社會》(東京:雄山閣,2001年3月1版),頁12-28。
吉川忠夫,〈師受考—『抱朴子』內篇によせて〉,《東方學報》,52冊(1980),頁285-315。
松山稔,〈魂魄歸山考—古代中國における山中他界觀〉,《國學院雜誌》,86-11 (1985),頁156-170。
秋月觀英,〈道教史〉,收於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一卷•道教とは何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年2月1版),頁31-72。
秋月觀英,〈三元思想の形成について—道教の應報思想〉,《東方學》,22期,1961年,頁1-14。
秋月觀英,〈太微信仰と功過格〉,收於氏著,《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東京:創文社,昭和53年1版),頁217-246。
前田繁樹,〈曹操幕下の仙者たち(上)—左慈を中心として〉,《中國古典研究》37輯,頁20-32。
相田洋,〈市と異人〉,收於氏著,《異人と市—境界の中國古代史》(東京:研文出版,1997),頁53-87。
福井文雅,〈仙人と隱者との違い〉,收於氏著《道教の歷史と構造》(東京:五曜書房,2000年2版),頁131-35。
福永光司,〈封禪說の形成—封禪の祭祀と神僊思想〉,收於氏著《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8年4月1版3刷),頁207-64。
神塚淑子,〈方諸青童君をめぐつて〉,收於氏著《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9年2月初版),頁123-48。
神塚淑子,〈『太平經』の承負と太平の理論について〉,收於氏著,《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9年2月1版),頁301-37。
都築晶子,〈南人寒門•寒人の宗教的想像力について—『真誥』をめぐつて〉,《東洋史研究》,47:2(1988),頁24-55。
御手洗勝,〈崑崙傳說と永劫回歸〉見氏著,《古代中國の神神—古代傳說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4年1版),頁681-719。
御手洗勝,〈崑崙傳說と永劫回歸〉,收於氏著,《古代中國の神神—古代傳說の研究》,頁681-719。
(三)英文
Fracasso, R., “Holy Mother of Ancient China—A New Approach to the His-wang-mu西王母 Problem”, T’oung Pao 74(1988):1-46.
Schipper, Kristofer, “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ang Dynasty” in M. Strickmann ed.,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Bruxelle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1985):812-34.
Stein, Rolf A., “Religious T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 from the Second to Seventh Centuries.” in Holmes Welch and Anna Seidel eds., Facets of Taoism – 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3-81.
Verellen, Franciscus,“The Beyond Within: Grotto-Heavens(Dongtian洞天) in Taoist Ritual and Cosmology,”in Cahiers d’Extreme-Asie 8(1985): 265-290.
Yü, Ying-shih,,“Life And Immortality In The Mind Of Han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25(1964): 80-12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8915600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600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蒲慕州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怡真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怡真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7:00:34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7:00: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00:3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15600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6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道教成立的確切時間,說法莫衷一是,大致上學界目前肯定道教大約形成於東漢晚期,然而在此之前「神仙」信仰早已在戰國中晚期便已萌發,甚至西漢時期,無論官方帝王求僊,或是民間喪葬帛畫、銅鏡等等,都顯示神仙思想盛極一時。而早期道教的成形基本上是源自於秦漢時代的信仰體系上,帶有濃厚的民間性格與巫風色彩,然而道教作為一制度化的宗教,有意識地將原本屬於民間宗教的要素加以改造,雖然有時候要區分道教、民間宗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四至六世紀時,人們由民間宗教的信徒轉換身份成為道教徒,乃是因為他們在道教那裡找到他們所習慣的諸種要素,而這些要素被昇華,納入了一個更牢固,且組織更嚴密的框架之中,神仙信仰正是其中的一環。

我們主要藉由幾個面向來觀察神仙形象的變遷,得道的方式、外在的形貌、山林隱逸的形象、社會形象等等,透過一些問題的釐清,我們最終的論題是著重在整體的神仙形象之上,試圖在時間序列中,視中國宗教為一個整體,以神仙為中心,來觀察神聖、世俗世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並且試圖找出其中是否有任何隨時變遷的現象。

上古至中古的神仙整體形象上的變遷來看,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神仙一直都是代表著對於此世的超脫,然而在神仙形象的建構上卻出現一種重大的轉變,學習、道德、外貌、階級,乃至於社會關係上,神仙都顯得越來越與凡人無異,他們非但要汲汲於學習、積善,甚至對於衣服穿著也有一定的限制,且也受限於其他地位更高的仙人,甚至還有各自負責的工作,乃至於為人解決問題,事實上這種對神仙形象的想像,都凸顯出神仙的「人化」問題,雖然原本人們便設想神仙是由人而成的,但是人之所以追求成仙,正是在於其無拘無束,長生逍遙之上,是人們對於塵世秩序的一種反抗,也是企圖將人生美好的享樂永遠留存的希望之上,正是這種祈求能夠脫離各種痛苦、拘束的現實,企求一個更美好的生命形式,才使得人們汲汲於成仙,然而實際上對於神仙形象的建構,實際上呈現出另一種「人」的姿態,所不同的似乎只有所存在的地方不同,或是特殊能力的擁有與否罷了,其他方面人與神仙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也許這正印證了一句「並非神造人,而是人造神」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主題的界定……………………………….4
□第三節□研究論著成果的回顧………………………….7
□第四節□文獻資料運用的問題………………………….9
□第五節□論文章節略論………………………………...12


第二章□學與修:得仙形象的建立與變遷………………..15

□第一節□偶然到學道的發展…………………………...16
□第二節□學:師承學仙傳統的建立與強化…………….26
□第三節□修:道德積累的成仙途徑……………………41
□小結……………………………………………………….54


第三章□異至美:神仙外在形象的轉變…………………...56

□第一節□異:其狀如人的神仙形貌…………………....57
□第二節□常中之異:異相與青春不老………………….68
□第三節□美:仙風道骨形象的塑造…………………....77
□小結……………………………………………………….85


第四章□隱與仕:神仙山林形象的變遷…………………...87

□第一節□從域外仙山至境內名山………………….......88
□第二節□隱:仙隱形象與山岳的名山化……………....99
□第三節□K:洞天體系與仙界官僚的聯結…………….109
□小結……………………………………….......................119


第五章□卜與醫:神仙社會形象之呈現………………….121

□第一節□X世到入世:社會形象之建立……………….122
□第二節□R:趨吉避凶的卜者形象……………………128
□第三節□憛G起死回生的醫者形象……………………139□
小結……………………………………………………...150


第六章□祭蛂K…………………………………………….152


附圖………………………………………………………….155


參考書目…………………………………………………….159
zh_TW
dc.format.extent 42957 bytes-
dc.format.extent 56058 bytes-
dc.format.extent 66302 bytes-
dc.format.extent 240224 bytes-
dc.format.extent 806822 bytes-
dc.format.extent 652209 bytes-
dc.format.extent 673015 bytes-
dc.format.extent 664362 bytes-
dc.format.extent 112798 bytes-
dc.format.extent 344176 bytes-
dc.format.extent 24988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600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神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形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轉變zh_TW
dc.title (題名) 上古至中古神仙形象的轉變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aide 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道教經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十洲記》(《正統道藏》第1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武內傳》,(《正統道藏》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列仙傳》,(《正統道藏》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跡靈仙記》,(《正統道藏》第1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上秘要》,(《正統道藏》第4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始上真眾仙記》(《正統道藏》第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正統道藏》第1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華存,《清虛真人王君內傳》收於《雲笈七籤》,卷106(《正統道藏》第37、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華僑,《紫陽真人內傳》,(《正統道藏》第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神仙傳》(《道藏精華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陶弘景編,《真誥》,(《正統道藏》第3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陶弘景編,〈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正統道藏》第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翊,《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收於《雲笈七籤》(《正統道藏》第37、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卷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馬樞,《道學傳》,收於(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書屋,1975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司馬承禎,《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收於《雲笈七籤》(《正統道藏》第37、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卷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收於《雲笈七籤》(《正統道藏》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卷114-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杜光庭,《神仙感遇記》,(《正統道藏》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卷112-113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正統道藏》第1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見素子,《洞仙傳》收於嚴一萍編,《道教研究資料(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古籍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經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注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伯潛廣解,朱熹集註,《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1959年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史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齊•魏收撰,《新校本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沈約,《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延壽,《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子書與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荀況撰,李滌生著,《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莊周撰、清•王先謙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台北:文金出版社,1988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列禦寇、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劉安,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新編諸子集成一》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新編諸子集成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荀悅撰、明•黃省增注,《申鑒》(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桓譚,《桓子新論》,(《全後漢文》,收於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2版5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著,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9.12,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小說、文集與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皇甫謐,《高士傳》(《古今逸史》1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10月1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張華,《博物志》(《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裴啟,《裴子語林》輯於《古小說鉤沈》(《文史叢刊》,台北:盤庚出版社,19778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宋•劉靜叔,《異苑》(《漢魏六朝小說筆記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前秦•王嘉,《拾遺記》(《漢魏六朝小說筆記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宋•劉義慶,《幽明錄》,輯於《古小說鉤沈》(《文史叢刊》,台北:盤庚出版社,19778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席箋疏,《世說新語校箋》(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昉,《述異記》,輯於《古小說鉤沈》(《文史叢刊》,台北:盤庚出版社,19778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裴鉶,《傳奇》,收於(《唐五代小說筆記大觀》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白,《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董誥,《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南一郎,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林正美,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瑤,《中古文人生活》(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3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仁祥,《先秦兩漢隱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3年9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田昭治著、楊寧譯,《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9,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12,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2,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5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4月1版5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5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孚琛,《道教與仙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管,1992.2,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紹賢,《道家與神仙》,(台北:中華書局,1982,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春媛、陶廣正,《文物考古與中醫學》(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庚,《寶蘊樓彝器圖錄》(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韻梅,《中國古代生死觀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道教文化新典》, (臺北:中華道統,1996,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書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3,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9月1版6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台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7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燦江,《燈具》(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飛嵐、林富士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俊彥,《桓譚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台北:華夏出版社,1978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魯迅全集•而已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1970年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汝中,《敦煌壁畫樂舞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淑芬,《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11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3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崇文書店,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鐘來因,《長生不死的探索》,上海:文匯出版社,1992.6,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一萍編,《道教研究資料(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 Berger,《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ynthia J.Brokaw,杜正貞等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mile Durkheim,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9月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 G. Jung,吳康等譯,《心理類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9.10,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x Weber,康樂、簡惠美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7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日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南一郎,《中國の神話と物語り—古小說史の展開》(東京:岩波書店,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淵忍爾,《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1964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井昌子,《道教學の研究—陶弘景を中心に》(東京:國書刊行會,1980年7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川忠夫編,《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相田洋,《異人と市—境界の中國古代史》(東京:研文出版,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秋月觀英,《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東京:創文社,昭和53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布川寬,《崑崙山への昇仙—古代中國人が描いた死後の世界》(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川尚志,《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 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神塚淑子,《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9年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野口鐵郎、奈良行博編,《道教と中國社會》(東京:雄山閣,2001年3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御手洗勝,《古代中國の神神—古代傳說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4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關野雄等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東京:平凡社,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一卷•道教とは何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年2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井文雅,《道教の歷史と構造》(東京:五曜書房,2000年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8年4月1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lerie I. J. Flint, The Rise of Magic in Early Medieval Europ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dolf Otto, J. W. Harvey trans., The Idea of the Holy – An Inquiry into the Non-Rational Factor in the Idea of the Divin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Rational.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宜芬,《中國中古道教傳記之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莉芬,《唐五代仙道傳奇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正宜,《唐代傳奇中的道教思想》,(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美櫻,《漢末六朝仙傳集之敘述形式與主題分析》,(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以馨,《道教洞天福地說形成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聰輝,《修真與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仙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期刊、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暢,〈晉冀□山之爭與中國山岳文化〉,收於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頁262-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十洲記研究〉,收於(《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2月),頁123-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漢武內傳研究〉,收於(《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2月),頁21-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洞仙傳研究〉,收於氏著《六朝隋唐道教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初版2刷),頁187-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收於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初版),頁93-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收於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初版),頁287-3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西王母五女傳說的形成及其演變〉,收於(《誤入與謫降》,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5月1版),頁215-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山海經的編成與內容〉,《山海經》(台北:金楓出版社),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民,〈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新視野〉,《新史學》,15:3,頁203-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剛伯,〈仕與隱的人生觀〉,收於(《沈剛伯先生文集》,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82年1版),頁394-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邢義田,〈《太平經》對善惡報應的再肯定—承負說〉,《國文天地》,8.3(1992),頁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1995年6月,頁383-4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富士,〈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學研究》,19: 1=38(2001)頁137-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富士,〈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3:1,頁43-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富士,〈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2:2(2001),頁233-3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富士,〈試論中國早期道教對醫藥的態度〉,《臺灣宗教研究》,1:1,2000年10月,頁107-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中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1993),頁225-2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素清,〈兩漢鏡銘彙編〉,《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初版),頁235-3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家偉,〈東晉南北朝醫術世家東海徐氏之研究〉,《大陸雜誌》,91:4,頁37-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旭東,〈北朝的“市”:制度、行為與觀念—兼論研究中國古史的方法〉,《中國社會歷史評論》3(2001),頁282-3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1966),頁215-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酒井忠夫著,金華譯,〈泰山信仰研究〉,收於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頁193-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作雲,〈說羽人—羽人圖羽人神話以及飛仙思想之圖騰主義的攷察〉,《瀋陽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彙刊》,1期,1947年,頁2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英梅,〈漢代羽人形象試探〉,《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增刊,頁1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寧,〈漢晉時期思想界的命運觀〉,《新史學》,8:4,1997年,頁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寧,〈漢魏六朝思想界對於「報施多爽」問題的討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期,1998年9月,頁293-3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吉山,〈太平經中的承負報應思想〉,《道教學探索》,5期,1991年,頁90-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焜,〈試論《太平經》中之承負說〉,《宗教學研究》,2002:4(2002),頁19-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昌寧,〈試論魏晉風流的“清”〉,《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6期,1996年,頁93-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武,〈有關道教神仙思想的考古新發現〉,《中國道教》1994年4期,頁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收於氏著,《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9月1版6刷),頁31-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惠生,〈神話中昆侖山考述—昆侖山神話與薩滿教宇宙觀〉,收於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1版),頁118-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江,〈從容出入,望若神仙—試論六朝士族的服飾文化〉,《東南文化》,1期,1996年,頁12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美莉,〈淺論江西新干出土的玉羽人〉,《南方文物》,1期,1997年,頁52-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靳清萬、趙國乾,〈“清”與魏晉審美精神〉,《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卷1期,1997年3月,頁62-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聞一多,〈神仙考〉,收於氏著《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1版),頁153-1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於氏著,《魯迅全集•而已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頁499-5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應新,〈解放後考古發現的醫藥資料考述〉,《考古》,1983:2,頁18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志添,〈從葛玄神仙形象看中古世紀道教與地方神仙傳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0=41,2001年,頁491-5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淑芬,〈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1994),頁1-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於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編•思想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版),頁291-3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94:5,1997年5月,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昭瑞,〈「承負說」緣起論〉,《世界宗教研究》,1992:4(1992),頁100-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璠,〈長生思想和與頭髮相關的養生方術〉,《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9:4,頁671-7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香林,〈中國譜牒學之源流演變與特徵〉,《珠海學報》,3期,頁38~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四岳”與“五岳”〉,收於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頁1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ianne Bujard,〈陳寶祠—歷史發展與現況〉,收於傅菲嵐、林富士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頁234-2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 Overmyer,〈中國民間宗教的秩序和內在理性〉,《(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通訊》,3(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ciscus Verellen,〈張陵與陵井傳說〉,《道家文化研究》,16輯,頁217-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日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浦國雄,〈洞天福地小論〉,《東方宗教》,61期(1990),頁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南一郎,〈西王母七夕傳承〉,收於氏著《中國の神話と物語り—古小說史の展開》(東京:岩波書店,1984年),頁13-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南一郎,〈「神仙傳」—新しい神仙思想〉,收於氏著《中國の神話と物語り—古小說史の展開》,頁145-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南一郎,〈尋藥から存思へ—神仙思想と道教信仰との閒〉,收於吉川忠夫編,《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1年),頁3-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淵忍爾,〈初期の僊說について〉,《東方宗教》,1:2(1988),頁23-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淵忍爾,〈抱朴子における神仙思想の性格〉,《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1964年1版),頁184-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淵忍爾,〈鮑靚傳考〉,《東方學》18輯(1959),頁2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田利明,〈六朝道士の信仰意識の形成—宗教的正統と異端〉,《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頁369-3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田利明,〈敦煌文書と仙傳類〉,收於金岡照光、池田溫、福井文雅等編,《敦煌と道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3年),頁23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田利明,〈神仙李八百傳考〉,《道教研究論集—道教思想文化》(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頁145-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土屋昌明,〈仙傳文學と道教〉,收於野口鐵郎編,《道教と中國思想》(東京:熊山閣,2000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山知也,〈仙傳の展開—「列仙傳」より「神仙傳」に至る—〉,《大東文化大學紀要》,13期,頁9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加治敏之,〈善書と道教〉,收於野口鐵郎、奈良行博編,《道教と中國社會》(東京:雄山閣,2001年3月1版),頁12-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川忠夫,〈師受考—『抱朴子』內篇によせて〉,《東方學報》,52冊(1980),頁285-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山稔,〈魂魄歸山考—古代中國における山中他界觀〉,《國學院雜誌》,86-11 (1985),頁156-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秋月觀英,〈道教史〉,收於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一卷•道教とは何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年2月1版),頁3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秋月觀英,〈三元思想の形成について—道教の應報思想〉,《東方學》,22期,1961年,頁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秋月觀英,〈太微信仰と功過格〉,收於氏著,《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東京:創文社,昭和53年1版),頁217-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前田繁樹,〈曹操幕下の仙者たち(上)—左慈を中心として〉,《中國古典研究》37輯,頁20-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相田洋,〈市と異人〉,收於氏著,《異人と市—境界の中國古代史》(東京:研文出版,1997),頁53-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井文雅,〈仙人と隱者との違い〉,收於氏著《道教の歷史と構造》(東京:五曜書房,2000年2版),頁13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永光司,〈封禪說の形成—封禪の祭祀と神僊思想〉,收於氏著《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8年4月1版3刷),頁207-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神塚淑子,〈方諸青童君をめぐつて〉,收於氏著《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9年2月初版),頁123-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神塚淑子,〈『太平經』の承負と太平の理論について〉,收於氏著,《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9年2月1版),頁30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都築晶子,〈南人寒門•寒人の宗教的想像力について—『真誥』をめぐつて〉,《東洋史研究》,47:2(1988),頁24-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御手洗勝,〈崑崙傳說と永劫回歸〉見氏著,《古代中國の神神—古代傳說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4年1版),頁681-7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御手洗勝,〈崑崙傳說と永劫回歸〉,收於氏著,《古代中國の神神—古代傳說の研究》,頁681-7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casso, R., “Holy Mother of Ancient China—A New Approach to the His-wang-mu西王母 Problem”, T’oung Pao 74(1988):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ipper, Kristofer, “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ang Dynasty” in M. Strickmann ed.,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Bruxelle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1985):81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in, Rolf A., “Religious T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 from the Second to Seventh Centuries.” in Holmes Welch and Anna Seidel eds., Facets of Taoism – 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3-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erellen, Franciscus,“The Beyond Within: Grotto-Heavens(Dongtian洞天) in Taoist Ritual and Cosmology,”in Cahiers d’Extreme-Asie 8(1985): 265-2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ü, Ying-shih,,“Life And Immortality In The Mind Of Han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25(1964): 80-12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