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由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來看「廢除八敬法運動」
作者 李翎毓
貢獻者 丁敏
李翎毓
關鍵詞 台灣比丘尼
八敬法
廢除八敬法運動
釋昭慧法師
佛教女權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01:24 (UTC+8)
摘要 2001年3月31日於財團法人弘誓基金會所主辦的「第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弘誓基金會的創辦人─釋昭慧法師率領八位法師居士代表上台,公開朗讀「廢除八敬法宣言」,並一一撕毀「八敬法」條文,將廢除八敬法運動推至高潮,導致教界與社會強大的迴響,並引起各界熱烈的討論,為台灣佛教史寫下了新的一頁。「八敬法」是佛陀創立僧團初期允許女性出家所制訂的戒律,縱觀佛教發展傳佈至今歷時二千五百多年,台灣佛教界竟然產生了「公然」廢除八敬法的運動,而且由一位比丘尼倡導,為什麼因緣會成熟在此時此地?其代表義意為何?

本論文試圖將「廢除八敬法運動」置於台灣比丘尼女權發展的脈絡下來加以探討,在佛教與女權論述方面,先探討西方佛教與女權相關理論的研究,進而從中歸納出的適用於檢視佛教女權發展的項度,將之應用於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的論析上,建構台灣比丘尼佛教女權發展的論述。本研究範圍,在對象上,以台灣比丘尼為論述中心,在時間上,從清末佛教傳入台灣後至2001年「廢除八敬法運動」,其間以台灣光復(1945年)及解除戒嚴(1987年)為區隔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加以論述,輔以「資源分配」、「組織分工」、「意識形態」三個主要面向,來檢視佛教與女權的關係,藉由探討台灣佛教發展各時期佛教出家女性所處的情境,來說明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的發展脈絡,並將「廢除八敬法運動」置於此一背景下進一步闡述「廢除八敬法」的意義與影響。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工具書:
大正藏(光碟版1-55冊、85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光碟版)
佛光大辭典(光碟版第二版)
印順導師全集(光碟版)
2、相關書目: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1999
岩本裕著、劉欣如譯,《佛教與女性》,台北:大展,1998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學生書局,1989
朱良志、詹緒左釋譯,《比丘尼傳》,高雄:佛光,1996
呂澂等著,《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8
陶五柳,《釋昭慧法師:護教護生闖江湖》,台北:旭昇,1995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2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台北:南天,1996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1997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2001
江燦騰,《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台北:新文豐,2001
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台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台北:東大,2003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1994張珣、江燦騰,《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2001
張珣、江燦騰,《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2003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林新居,《佛門人物訪談錄---法師篇》,台北:菩提長青出版社,1993
朱秀容,《當代佛學人物演義》,台北:法鼓文化,1999
陳慧劍編,《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4
陳慧劍編,《聖比丘尼列傳》,台北:龍樹菩薩贈經會,1994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1999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東大,2004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東大,2004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慧日講堂,1978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1982
釋昭慧,《願同弱少抗強權》,台北:法界,1994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1995
釋昭慧,《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台北:東大,1995
釋昭慧,《四分比丘尼戒經》,台北:法界,1996
釋昭慧,《律學今註》,台北:法界,1999
釋昭慧,《如是我思》二版,台北:法鼓文化,2002
釋昭慧、釋性廣編著,《千載沈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台北:法界,2002
釋昭慧,《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台北:法界,2002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2003
釋若學,《比丘尼律的相關爭議點》,牛津:巴利聖典學會,2000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1995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1990
溫金玉釋譯,《四分律》,台北市:佛光,1997
釋見曄編著,《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台北:中天,1999
釋聖嚴,《佛教制度與生活》,台北:東初,1963
釋永芸編,《跨世紀的悲歡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台北市:佛光,1996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主方;周維朋、王千蕙、莊豐吉紀錄整理,《台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
弘誓學院,《另類師生,另類經驗─學院校舍落成壹週年紀念特刊》,台北:法界,2001
香光尼僧團,《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1992
陳文姍,《台灣本土婦女神學初探》,台北:永望文化,2002
陳文團、何珮瑩編,《現代婦女哲學》,台北:空大,2002
王麗容,《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1995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1990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女性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996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2001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
王雅各,《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Sandy Boucher著, 葉文可譯,《法輪常轉》,台北:立緒,1997
艾美.史密特(Amy Schmidt)著, 周和君譯,《佛陀的女兒---蒂帕嬤》,台北:橡樹林,2003
維琪.麥肯基(Vicki Mackenzie)著,葉文可譯,《雪洞---天津.葩默悟道歷程》,台北:躍昇文化,2001
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2000
Judith Baer著,官曉薇、高培桓譯,《法律之前的女性》,台北:商周,2000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坊文化,2003
Eliade, Mircea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1999
3、期刊論文:
丁敏,〈台灣社會變遷中的新興尼僧團─香光尼僧團的崛起〉,《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19-72。
丁敏,〈陳若曦佛教小說中女性生命情境之探討:以《慧心蓮》《重反桃花源》為中心〉,《光武通識學報》創刊號,2004,頁15-53。
丁仁傑,〈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發展為例〉,《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73-108。
王順民,〈當代台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1995,頁315-343
古正美,〈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第十一期,1987年,頁27-35
江燦騰,〈關於台灣近現代佛教的研究經驗與批判意識答客問〉,《思與言》卷37 (2):245-258,1999
李志夫,〈現代台灣社會與宗教變遷中的因果關係〉,《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1-18。
李貞德,〈最近宗教史中的婦女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251-270,1994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卷7(2):139-179,1996
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刊於張珣、江燦騰著,《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頁490-524,2003
李玉珍,〈佛學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新史學》卷7(4):199-222,1996
李玉珍,〈比丘尼研究─佛教與性別研究的交涉〉,《法光雜誌》第148期,第二版,2002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卷10(4):31-65,1999
李玉珍,〈佛教蓮社與女性之社會參與─1930年代上海蓮社與1960年代台灣蓮社之比較〉,發表於中研院近史所「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學術研討會,1999
李玉珍,〈寺院廚房裡的姐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期(春季):97-128,1999
李玉珍,〈台灣比丘尼與二部授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8期,教育部,1998,頁23-29
李玉珍,博士論文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七期,2001年1月,頁122-123
李雪萍,《台灣的比丘尼僧團及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社會學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洪雅惠,《台灣佛教有居士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女居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美玫,〈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早期在華活動:十九世紀美國「純正婦女意識」的展現〉,《思與言》卷35(2):1-50,1997
張珣,〈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03-193,1995
張維安、林宜璇,〈性別與宗教:台灣佛教教團中的女性地位〉,清華大學兩性研究中心會議論文稿,1998
鈕則誠,〈宗教學與科學學及女性學─兩種西方科際學科間的對話〉,《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宗教理論的省思》,台北:佛光,1996,頁97-134。
陳家倫,〈台灣社會中性別與宗教的關係:社會結構位置的影響〉,《思與言》卷35(2):51-92,1997
陳美華,〈遭逢現代性:戰後台灣比丘尼的可見度〉博士論文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四期,2000年1月,頁153-154
陳美華,〈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頁295-340。
陳美華,〈「另類」女性:從一個新聞剪報檔案談台灣比丘尼形象的再現〉,《台灣宗教研究》1卷(2),2001年10月,頁43-84
陳美華,〈解讀「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隱含〉,《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一期,1998年,頁311-327
陳美華,〈不變的影像、流動的身體---僧衣傳統的修行身體觀和兩性平等意涵〉,《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8期,教育部,1998,頁30-36。
楊惠南、釋宏印編著,《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
釋慧嚴,〈從台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台灣的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十二期,1999年,頁249-274。
釋慧嚴,〈明末清初閩台佛教的互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1996年,頁235-238。
釋見曄,〈釋見曄博士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二期,1999年1月,頁129-131。
釋若學,〈何者應捨? ——比丘尼律僧殘法的疑點〉,《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二期,2003年6月,慈濟大學出版。
盧蕙馨,〈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期,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所,2000,頁275-311。
盧蕙馨,〈性別、家庭與佛教─以慈濟功德會為例〉,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7,頁97-120。
藍吉富,〈台灣佛教發展的回顧與前景〉,《當代》第十一期,1987年,頁47-54
英文部份
Andre Laliberte, The Politics of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1989-1997,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9
Arbind Sharma and Katherine K. Young, Editors, Feminism and World Religio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Charles Brewer Jones, Buddhism in Taiwa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1660-199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Chen,Fen-ling, Working Women and State Policies in Taiwan: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 NY: Palgrave, 2000
Diana M. Paul, Women in Buddhism, Berkeley, California: Lancaster-Miller, 1979
Damien V. Keown , Charles S. Prebish, Wayne R. Husted , Editors, Buddhism and Human Rights, Curzon, 1998
Elizabeth J. Harris, What Buddhists Believe, London: Oneworld Oxford, 1998
I. B. Horner, 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 London: Motilal Banarsidass, 1975
Ian Harris, 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 and New York, 1999
Jose Ignacio Cabezon, Buddhism, sexuality, and gende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
Marianne Dresser, Buddhist Women on the Edg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from the western frontier, Berkeley, California: North Atlantic Books, 1996
Karma Lekshe Tsomo, Buddhist Women Across Culture,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9
Karma Lekshe Tsomo, Sisters in Solitude: Two Traditions of Buddhist Monastic Ethics for Women,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6
Karma Lekshe Tsomo, Sakyadhita: Daughters of the Buddha,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88
Kate Millett, Sexual Politics. London: Virago, 1977
Kwok Pui-lan, Introducing Asian Feminist Theology,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0
Rita M. Gross,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 : 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Robert Traer, Faith in Human rights: Support in Religious Traditions for a Global Struggle,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1
Sarah Coakley, Religion and The Bod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Susan Murcott, The first Buddhist Women, Berkeley, California: Parallax Press, 1991
Wesiman, L.K.,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0156010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601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丁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翎毓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翎毓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7:01:24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7:01:2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01:2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15601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4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156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01年3月31日於財團法人弘誓基金會所主辦的「第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弘誓基金會的創辦人─釋昭慧法師率領八位法師居士代表上台,公開朗讀「廢除八敬法宣言」,並一一撕毀「八敬法」條文,將廢除八敬法運動推至高潮,導致教界與社會強大的迴響,並引起各界熱烈的討論,為台灣佛教史寫下了新的一頁。「八敬法」是佛陀創立僧團初期允許女性出家所制訂的戒律,縱觀佛教發展傳佈至今歷時二千五百多年,台灣佛教界竟然產生了「公然」廢除八敬法的運動,而且由一位比丘尼倡導,為什麼因緣會成熟在此時此地?其代表義意為何?

本論文試圖將「廢除八敬法運動」置於台灣比丘尼女權發展的脈絡下來加以探討,在佛教與女權論述方面,先探討西方佛教與女權相關理論的研究,進而從中歸納出的適用於檢視佛教女權發展的項度,將之應用於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的論析上,建構台灣比丘尼佛教女權發展的論述。本研究範圍,在對象上,以台灣比丘尼為論述中心,在時間上,從清末佛教傳入台灣後至2001年「廢除八敬法運動」,其間以台灣光復(1945年)及解除戒嚴(1987年)為區隔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加以論述,輔以「資源分配」、「組織分工」、「意識形態」三個主要面向,來檢視佛教與女權的關係,藉由探討台灣佛教發展各時期佛教出家女性所處的情境,來說明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的發展脈絡,並將「廢除八敬法運動」置於此一背景下進一步闡述「廢除八敬法」的意義與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佛教與女權的論述

第一節 佛教與女權的對話
一、對話的主體性與關聯性
二、對話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第二節 西方當代佛教與女權的論述
一、性別意識
二、女性自覺
三、權力空間
第三節 台灣佛教女權發展論述架構
一、 資源分配
(一) 身份確認
(二) 教育資源
二、 組織分工
(一) 決策參與
(二) 講經立論
三、 意識形態
(一) 性別角色
(二) 代表人物

第三章 台灣佛教女權發展

第一節 光復前(明清到日據時期)
一、資源分配
二、組織分工
三、意識形態
第二節 光復後-解嚴前(1945-1980)
一、資源分配
二、組織分工
三、意識形態
第三節 解嚴後(1980迄今)
一、資源分配
二、組織分工
三、意識形態

第四章「廢除八敬法運動」之論析

第一節 「八敬法」的源流
一、「八敬法」的由來
二、「八敬法」的內容
三、「八敬法」在法理上的爭議
四、「八敬法」的流佈及其對中國比丘尼僧團的影響
第二節 「廢除八敬法運動」的倡導者---釋昭慧法師
一、出家期
二、啟蒙期
三、護教期
四、佛教女權革命期
第三節 「廢除八敬法運動」的歷程
一、「廢除八敬法運動」的遠因
二、「廢除八敬法運動」的導火線
三、「廢除八敬法運動」的時節因緣
四、「廢除八敬法運動」的正式引爆

第五章「廢除八敬法運動」的意義與影響

第一節 「廢除八敬法運動」對佛教發展的意義與影響
一、「廢除八敬法運動」凸顯佛教戒律變革問題
二、「廢除八敬法運動」重新檢視佛教兩性關係
三、「廢除八敬法運動」反映當代台灣比丘尼實踐人間佛教的社會關懷
第二節「廢除八敬法運動」對台灣佛教女權發展的意義與影響
一、「廢除八敬法運動」寫下台灣女權運動的新頁
二、「廢除八敬法運動」開拓台灣佛教女權發展的里程碑
三、「廢除八敬法運動」樹立佛教女性的新時代典範
第三節、「廢除八敬法運動」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與影響
一、「廢除八敬法運動」引發各界迴響形成論述
二、「廢除八敬法運動」顯示佛教與當代對話的重要性
三、「廢除八敬法運動」展現現代社會的多元面向

第六章 結論
參考資料
zh_TW
dc.format.extent 16564 bytes-
dc.format.extent 330239 bytes-
dc.format.extent 19381 bytes-
dc.format.extent 46977 bytes-
dc.format.extent 360353 bytes-
dc.format.extent 604672 bytes-
dc.format.extent 824471 bytes-
dc.format.extent 651527 bytes-
dc.format.extent 564361 bytes-
dc.format.extent 492094 bytes-
dc.format.extent 37681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601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比丘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八敬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廢除八敬法運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釋昭慧法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佛教女權zh_TW
dc.title (題名) 由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來看「廢除八敬法運動」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工具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正藏(光碟版1-55冊、8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光碟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光大辭典(光碟版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順導師全集(光碟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相關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岩本裕著、劉欣如譯,《佛教與女性》,台北:大展,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學生書局,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良志、詹緒左釋譯,《比丘尼傳》,高雄:佛光,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澂等著,《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五柳,《釋昭慧法師:護教護生闖江湖》,台北:旭昇,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台北:南天,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台北:新文豐,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台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台北:東大,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1994張珣、江燦騰,《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江燦騰,《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新居,《佛門人物訪談錄---法師篇》,台北:菩提長青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秀容,《當代佛學人物演義》,台北:法鼓文化,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劍編,《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劍編,《聖比丘尼列傳》,台北:龍樹菩薩贈經會,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東大,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東大,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慧日講堂,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願同弱少抗強權》,台北:法界,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台北:東大,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四分比丘尼戒經》,台北:法界,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律學今註》,台北:法界,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如是我思》二版,台北:法鼓文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釋性廣編著,《千載沈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台北:法界,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台北:法界,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若學,《比丘尼律的相關爭議點》,牛津:巴利聖典學會,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金玉釋譯,《四分律》,台北市:佛光,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見曄編著,《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台北:中天,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聖嚴,《佛教制度與生活》,台北:東初,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永芸編,《跨世紀的悲歡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台北市:佛光,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主方;周維朋、王千蕙、莊豐吉紀錄整理,《台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弘誓學院,《另類師生,另類經驗─學院校舍落成壹週年紀念特刊》,台北:法界,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光尼僧團,《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姍,《台灣本土婦女神學初探》,台北:永望文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團、何珮瑩編,《現代婦女哲學》,台北:空大,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容,《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女性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雅各,《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ndy Boucher著, 葉文可譯,《法輪常轉》,台北:立緒,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美.史密特(Amy Schmidt)著, 周和君譯,《佛陀的女兒---蒂帕嬤》,台北:橡樹林,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琪.麥肯基(Vicki Mackenzie)著,葉文可譯,《雪洞---天津.葩默悟道歷程》,台北:躍昇文化,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udith Baer著,官曉薇、高培桓譯,《法律之前的女性》,台北:商周,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坊文化,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iade, Mircea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敏,〈台灣社會變遷中的新興尼僧團─香光尼僧團的崛起〉,《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敏,〈陳若曦佛教小說中女性生命情境之探討:以《慧心蓮》《重反桃花源》為中心〉,《光武通識學報》創刊號,2004,頁15-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仁傑,〈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發展為例〉,《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73-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順民,〈當代台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1995,頁315-3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正美,〈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第十一期,1987年,頁27-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關於台灣近現代佛教的研究經驗與批判意識答客問〉,《思與言》卷37 (2):245-258,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夫,〈現代台灣社會與宗教變遷中的因果關係〉,《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貞德,〈最近宗教史中的婦女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251-270,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卷7(2):139-179,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刊於張珣、江燦騰著,《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頁490-524,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佛學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新史學》卷7(4):199-222,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比丘尼研究─佛教與性別研究的交涉〉,《法光雜誌》第148期,第二版,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卷10(4):31-65,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佛教蓮社與女性之社會參與─1930年代上海蓮社與1960年代台灣蓮社之比較〉,發表於中研院近史所「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學術研討會,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寺院廚房裡的姐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期(春季):97-128,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台灣比丘尼與二部授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8期,教育部,1998,頁2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博士論文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七期,2001年1月,頁12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雪萍,《台灣的比丘尼僧團及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社會學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雅惠,《台灣佛教有居士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女居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美玫,〈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早期在華活動:十九世紀美國「純正婦女意識」的展現〉,《思與言》卷35(2):1-50,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03-193,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維安、林宜璇,〈性別與宗教:台灣佛教教團中的女性地位〉,清華大學兩性研究中心會議論文稿,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則誠,〈宗教學與科學學及女性學─兩種西方科際學科間的對話〉,《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宗教理論的省思》,台北:佛光,1996,頁97-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家倫,〈台灣社會中性別與宗教的關係:社會結構位置的影響〉,《思與言》卷35(2):51-92,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華,〈遭逢現代性:戰後台灣比丘尼的可見度〉博士論文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四期,2000年1月,頁153-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華,〈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頁295-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華,〈「另類」女性:從一個新聞剪報檔案談台灣比丘尼形象的再現〉,《台灣宗教研究》1卷(2),2001年10月,頁43-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華,〈解讀「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隱含〉,《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一期,1998年,頁311-3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華,〈不變的影像、流動的身體---僧衣傳統的修行身體觀和兩性平等意涵〉,《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8期,教育部,1998,頁30-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惠南、釋宏印編著,《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慧嚴,〈從台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台灣的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十二期,1999年,頁249-2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慧嚴,〈明末清初閩台佛教的互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1996年,頁235-2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見曄,〈釋見曄博士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二期,1999年1月,頁129-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若學,〈何者應捨? ——比丘尼律僧殘法的疑點〉,《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二期,2003年6月,慈濟大學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蕙馨,〈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期,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所,2000,頁275-3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蕙馨,〈性別、家庭與佛教─以慈濟功德會為例〉,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7,頁97-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吉富,〈台灣佛教發展的回顧與前景〉,《當代》第十一期,1987年,頁47-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re Laliberte, The Politics of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1989-1997,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bind Sharma and Katherine K. Young, Editors, Feminism and World Religio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Brewer Jones, Buddhism in Taiwa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1660-199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n,Fen-ling, Working Women and State Policies in Taiwan: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 NY: Palgrave,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ana M. Paul, Women in Buddhism, Berkeley, California: Lancaster-Miller, 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mien V. Keown , Charles S. Prebish, Wayne R. Husted , Editors, Buddhism and Human Rights, Curzon,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izabeth J. Harris, What Buddhists Believe, London: Oneworld Oxford,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 B. Horner, 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 London: Motilal Banarsidass, 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an Harris, 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 and New York,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 Ignacio Cabezon, Buddhism, sexuality, and gende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ianne Dresser, Buddhist Women on the Edg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from the western frontier, Berkeley, California: North Atlantic Book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rma Lekshe Tsomo, Buddhist Women Across Culture,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rma Lekshe Tsomo, Sisters in Solitude: Two Traditions of Buddhist Monastic Ethics for Women,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rma Lekshe Tsomo, Sakyadhita: Daughters of the Buddha,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te Millett, Sexual Politics. London: Virago, 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wok Pui-lan, Introducing Asian Feminist Theology,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ita M. Gross,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 : 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Traer, Faith in Human rights: Support in Religious Traditions for a Global Struggle,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rah Coakley, Religion and The Bod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san Murcott, The first Buddhist Women, Berkeley, California: Parallax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siman, L.K.,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