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
作者 李怡
貢獻者 李明
李怡
關鍵詞 中共「新安全觀」
北約擴展
中亞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58:44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作為冷戰時期圍堵共產陣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似可在作為敵對的華沙公約組織瓦解後而解散。但是,北約非但未解散,其成員國不僅愈有擴大趨勢,組織功能也從冷戰期間著重被動性防禦、威嚇敵對勢力,改為主動以軍事行動干預冷戰後出現的區域局部衝突。1990年北約在倫敦召開首腦會議,會上通過《倫敦宣言》,明確宣佈北約將不因華沙的解體而解散,且在1991年5月相繼召開國防部長和外長會議,商討北約在冷戰後的地位及作用。與會國一致認為應對北約軍事作出調整,決定向中東歐國家提供某種程度的安全保護,並提出廣泛的合作計劃,以擴大北約的政治作用。為因應冷戰後世界局勢的變化,北約16個成員國在1991年底提出「新戰略概念」(New Strategic Concept),將經濟、社會與環保等因素列為新增的國防政策,執行層面上除了包含原先具有的集體防衛能力,又列入對話、合作方式, 並至1999年北約成立50週年大會上通過「二十一世紀新戰略觀」得以完善。「二十一世紀新戰略觀」與以往北約戰略最大的不同,在於北約職權的範圍擴大到非會員國,由被動的防禦轉為以足夠的武力積極維持和平,顯現其本質已有相當大的改變。北約已將組織功能朝向因應危機處理的方向發展,逐漸成為具備主動、多元化的政治、軍事防衛體系。

  北約擴展在多數學者眼中,其目的除了解決冷戰後中東歐國家民族衝突、走私、販毒與核武安全等日益嚴重問題外,戰略意圖則在於防範俄羅斯的再次興起造成歐洲安全上的恐懼,因此欲藉由廣納與俄羅斯鄰近的中東歐國家與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填補蘇聯瓦解遺留的真空地帶。 1995年北約公布《東擴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提出加入北約的條件和步驟,規定欲加入北約的國家必須滿足五項條件。 1996年12月北約舉行外長會議,正式宣佈北約擴展時間表,確定在1999年以前納入第一批新成員國家。1997年北約馬德里高峰會宣佈邀請波蘭、匈牙利、捷克參與入會談判,而在1999年北約成立50週年時,三國正式成為首批加入北約的原華沙會員國。由於北約的擴展計劃一直以來就遭受俄羅斯的反對,尤其強烈反對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入會,因此1994年發展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Partnership for Peace,簡稱PFP), 便成為北約與中東歐、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國家增進交流的第二軌道,以緩和俄羅斯境內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期望藉由軍事合作增進相互了解,促進這些國家的軍事、民主化發展,作為日後加入北約的準備。

  因此,以往對於「北約擴展」的研究,學者的看法多是著重對俄羅斯的衝擊。以中國大陸為例,1999年以前對北約擴展的探討,多是附加在探討中俄關係的進程上。學者指出,促進1990年代中期「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的外部因素,其一在於中俄雙方認為美國藉北約擴展遏制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另外則是以1996新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牽制中共,東西包夾方式圍堵中俄。 中共的戰略因此以東南沿海的戰略部署作為第一要務,可見北約擴展對中共的衝擊不敵《美日安保條約》的迫切威脅性。不過,1999年北約出兵南斯拉夫,炸毀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則喚醒中共對北約擴展的重視。經媒體大幅報導後,中國大陸的報章期刊不僅可見情緒性的文章批評北約暴行,學者從國際法、戰略層面探討北約出兵行動、組織演變等, 幾乎如出一轍將北約與美國劃上等號,視北約為美國建構單極世界體系的工具。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引發中共國內對於國際戰略、「和平與發展」、「韜光養晦」、對美「不搞對抗」綱領的強烈質疑,各種反西化、反全球化、反對私有化市場改革的「左傾」勢力,大有與民族主義情緒結合,挑戰冷戰後整體外交方針的趨勢。 因此,認為以美為首的北約在「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下,將中共視為取代俄羅斯的新圍堵對象,而美國更深用意在於建構單極霸權。

  除了喚醒中共對北約在冷戰後組織演變及擴展的認知外,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共認為北約擴展的目標不僅限於歐洲。由於東鄰中國大陸的中亞地區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隨著蘇聯瓦解造成中亞地區的戰略真空,各大國紛紛意圖填補,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也令各大國勢力尋求有利位置。西方勢力便以北約作為前進中亞的突破口,藉由與中亞各國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積極與中亞國家發展多邊安全合作。中共認為北約的「亞洲化」趨勢目的在於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部局,將擴展觸角伸向中亞,一是為控制中亞、高加索地區的油氣生產和運輸,二則為填補中亞地區的「權力真空」,奪取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不僅可以打通連接北約與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在歐亞大陸建立安全體系,並以中亞地區為地緣政治支點,北約擴展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抵制俄羅斯的復興、防止伊斯蘭教義派的滲透以及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 尤其911事件後,北約為配合美國的反恐行動,將反恐列為二十一世紀新任務之一,在鄰近阿富汗之中亞地區的軍事部署與軍事合作勢必將更為密切。中共因而擔心,北約在全球輿論的支持下,藉由打擊恐怖主義,鞏固在中亞地區的勢力,進而將北約腹地向東直逼中國大陸西部疆域,更為壓縮中共的戰略空間與衝擊在中亞地區的利益。不僅在戰略上對西部邊界形成軍事威脅,對中共構成戰略進逼之勢,北約是否會以「科索沃」模式干預中共境內的分離運動問題,也令中共倍感威脅。

  由於中共「新安全觀」的制定背景基於對國際環境的認知,蘇聯瓦解令中共調整傳統的安全觀,在大規模軍事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的認知下,中共調整其國家安全利益,強調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以因應冷戰後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中共因此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以雙邊外交與多邊外交擴大與各國的交往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以構築發展「四化」的穩定環境。不過,國際環境並未如中共預期,除了冷戰期間潛藏的地區衝突、熱點一一浮現之外,「中國威脅論」的興起令中共深感遭受國際圍堵。因此,在1999年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一事發生後,中共如何因應北約擴展、對國際環境的認知為何?「新安全觀」是否遭到挑戰與調整,都是本文探討的焦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良能著,《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9年。
王昉編著,《北約新戰略》。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王治來編著,《中亞國際關係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緝思主編,《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年。
尹慶耀,《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3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李少軍,《國際安全警示錄》。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年。
李慎明主編,《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
李靜杰主編,《俄羅斯與當代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
  研究中心,民國91年。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8年。
周鳳起主編,《中國中長期能源戰略》。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
  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徐葵主編,《跨世紀的戰略抉擇─90年代中俄關係實錄》。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9年。
馮國震翻譯,《擴張後的北約:新挑戰、新任務、新部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
  譯局,民國88年。
翁明賢,《歐洲區域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3年。
陳佩堯,《北約戰略與態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陳峰君主編,《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資中筠主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民國
88年。
張炳清編著,《大賭局:冷戰後地緣政治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趙常慶主編,《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
  社,1999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薛君度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薛君度主編,《新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薛君度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二)中文期刊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民國
  88年6月,頁49-60。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問題與研究》,民國90年7月,
  頁31-51。
丁奎松,〈亞太大國關係對地區安全合作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
  1-2期,頁88-90。
丁勝,〈21世紀初美俄關係走向淺析〉,《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5期,頁15-20。
丁樹範,〈中共與鄰國簽訂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之評議〉,《共黨問題研究》,民
國85年5月,頁1-3。
丁樹範,〈中共對美國「戰區飛彈防衛計劃」的態度〉,《問題與研究》,民國88
年11月,頁1-17。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頁12-16。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8年3月,頁45-61。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9年
6月,頁1-18。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民國90
年2月,頁57-75。
王定士,〈戰略三角互動對俄中關係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民國89年
12月,頁101-132。
王定士,〈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外政策路線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因素〉,《俄羅斯學
  報》,第一期,民國90年1月,頁61-97。
王定士,〈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之研究〉,《俄羅斯學報》,第二期,民國91年
12月,頁115-132。
王負士,〈北約東擴和俄羅斯在亞洲的選擇〉,《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5期,
  頁71-78。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
  題與研究》,民國86年8月,頁29-41。
王承宗,〈新疆維吾爾獨立運動與中國政策〉,《中國事務》,2002年4月,頁36-47。
王承宗,〈九一一事件後之俄美關係〉,《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研究所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5月,頁1-5。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季刊》,2002年7月,頁
  75-101。
王章陵,〈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分離運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6年3
月,頁5-16。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2
  期,頁31-39。
牛軍,〈911後的大國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頁1-5。
成寧,〈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美俄爭奪該地區的新態勢〉,《東歐中亞研
  究》,2002年第3期,頁44-47。
朱鋒,〈美俄關係新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24-31。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
  第3期,頁39-43。
李小華,〈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新格局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
  第4期,頁12-15。
李大中,〈北約之轉型:德國與大西洋兩岸秩序的重建〉,《問題與研究》,民國85
  年3月,頁65-80。
李玉珍,〈中共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6年7月,
  頁18-30。
李海東,〈克林頓政府與北約東擴〉,《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頁54-69。
李海東,〈北約擴展研究綜論:國際關係理論的解釋與「制度─民主」的分析視
  角〉,《美歐季刊》,民國90年春季號,頁69-115。
宋國誠,〈全球化與中國:機遇、挑戰與調適〉,《問題與研究》,民國91年3、4
  月,頁1-32。
何希泉,〈世紀之交的中亞形勢特點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1-2
  期,頁56-60。
何希泉,〈大國戰略與中亞地緣變局〉,《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2期,頁42-51。
杜正艾,〈未來幾年中亞地區形勢的發展走向分析〉,《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
  第4期,頁67-70。
呂其昌,〈從北約暴行看美國的全球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6期,
  頁7-10。
呂其昌,〈世紀之交的中美俄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12期,頁4-7。
季志業,〈俄美能走多近〉,《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2期,頁40-49。
邱宏輝,〈西部大開發對大陸整體經濟之影響〉,《中共研究》,2000年12月,頁
  57-76。
邱宏輝,〈對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2001年10月,頁51-64。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民國88年夏季號,
頁23-38。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11月,
頁5-7。
邱淑美,〈波海三國加入北約之戰略研究〉,《問題與研究》,民國87年9月,頁
45-65。
林文程,〈中共參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之目的與立場〉,《中國事務》,2000年10
  月,頁82-97。
林利民,〈國際地緣戰略形勢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
 頁26-31。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民
國90年8月,頁58-76。
林宗達,〈中共信息戰之發展與戰術概論〉,《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1月,
頁63-79。
林宗達,〈中共信息戰略武力之發展〉,《中國事務》,2002年1月,頁97-137。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
年4月,頁73-84。
林麗香,〈中亞地區:中共、美國的新勢力範圍〉,《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
1月,頁17-26。
孟亮,〈美俄對中亞五國的軍事爭奪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9期,
 頁32-34。
吳玉山,〈蘇聯與南斯拉夫的解體及其對北約的影響〉,《美國月刊》,民國81年
9月,頁4-17。
吳東野,〈北約向東擴大問題〉,《美歐月刊》,民國84年11月,頁51-66。
吳東野,〈美國與西歐盟邦對北約前途的認知〉,《美國月刊》,民國81年7月,
頁46-53。
吳東野,〈北約全球化戰略走向對台海情勢發展之意義及影響〉,《遠景季刊》,第
  一卷第四期,頁25-57。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2月,
頁40-49。
吳萬寶,〈東歐變革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民國79年11
月,頁71-81。
施子中,〈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
  2002年1月,頁128-175。
施子中,〈911事件後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
 2002年7月,頁1-40。
洪正,〈中共軍事改革現代化─資訊戰的開發與運用〉,《共黨問題研究》,民國
91年2月,頁71-85。
胡楊,〈新疆維吾爾民族主義的興起與中共的對策〉,《中共研究》,1994年8月,
 頁34-41。
袁鵬,〈911事件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19-23。
徐學銀、朱憲,〈評新干涉主義〉,《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8期,頁19-22。
時殷弘,〈911事件與美國對外態勢〉,《美國研究》,2001年第4期,頁21-28。
郝雨凡、張燕冬,〈限制性接觸─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透視〉,《戰略與管理》,2001
 年第4期,頁38-43。
姚勤華、潘光、余建華、丁佩華,〈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發展和深化〉,《東
 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6期,頁74-81。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
  究》,民國88年9月,頁40-47。
秦俊,〈中亞在中共石油戰略中之地位〉,《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5月,頁
35-41。
孫壯志,〈中亞的「大國之爭」與地區安全問題〉,《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6
 期,頁68-73。
孫壯志,〈國際新格局中的中亞五國〉,《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4期,頁59-66。
孫壯志,〈中亞五國的地緣戰略地位〉,《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4期,頁61-67。
孫壯志,〈淺析21世紀中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
 頁33-38。
孫長棟、楊相紅,〈普京執政後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東歐中亞研究》,2000
 年第5期,頁55-60。
孫建蓉、楊芳,〈北約空襲南聯盟透視〉,《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5期,頁
  6-10。
翁明賢,〈後冷戰時期北約與歐洲安全關係〉,《美歐月刊》,民國83年8月,頁
4-15。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俄羅斯外交政策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民國
88年12月,頁73-88。
耿麗華,〈普京時代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5期,頁
  61-66。
常慶,〈中亞國家:國際戰略、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1
  年第3期,頁48-54。
倪世雄、王義桅,〈霸權均勢:冷戰後美國的戰略選擇〉,《美國研究》,2000年
  第1期,頁7-23。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2001年10月,頁1-25。
陳伯賢,〈美國捅到了螞蜂窩─評北約導彈擊中中共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中
  共研究》,1999年5月,頁13-15。
陳明山、何希泉,〈謀求地區安全,維護戰略穩定─評「上海五國」合作機制〉,
 《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8期,頁1-5。
陳武駿,〈剖析中國大陸西部大開發戰略〉,《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2月,
頁44-58。
陳英,〈當前中共的少數民族工作〉,《中共研究》,1999年11月,頁49-56。
陳佩堯,〈亞太安全與中國〉,《東北亞論壇》,2000年11月,頁21-24。
陳朝政,〈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民國90年春季號,
頁117-152。
陳聯壁,〈三個「極端主義」與中亞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
  頁56-62。
陳聯壁,〈中亞五國民族關係問題〉,《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3期,頁42-47。許濤,〈中亞國家安全戰略取向與中國西部安全環境〉,《戰略與管理》,1999年
  第4期,頁32-38。
許濤,〈論新形勢下的上海合作組織〉,《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6期,頁6-13。
陸忠偉,〈把握世界局勢的脈搏〉,《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頁1-5。
郭樹永,〈北約在南暴行對國際關係發展的四大挑戰〉,《現代國際關係》,1999
  年第8期,頁15-18。
張文木,〈科索沃戰爭與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3期,
 頁1-10。
張文木,〈阿富汗戰爭與不對稱世界格局〉,《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2期,頁
  42-58。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2002年4
 月,頁1-40。
張亞亮,〈克林頓政府對俄政策與世紀之交的美俄關係〉,《美國研究》,2000年
  第4期,頁40-66。
張志新,〈從地緣政治因素看北約新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10期,
  頁20-23。
張良能,〈裡海地區正在成為新的世界熱點〉,《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2期,
 頁36-40。
張敏謙,〈美國全球戰略剖析─從「世界新秩序」到「克林頓主義」〉,《美國研
  究》,2000年第4期,頁7-39。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民
國86年5月,頁19-35。
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
  陸研究》,民國89年3月,頁1-25。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問題與研究》,民國90年4月,
頁33-54。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民國
  91年3、4月,頁35-58。
張錫模,〈俄中關係:管理俄羅斯的霸權衰退〉,《中國事務》,2002年1月,頁
  22-34。
湯紹成,〈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問題與研究》,民
國89年1月,頁67-77。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1997
 年第6期,頁78-84。
馮邵雷,〈911事件以來中、美、俄三國關係演進的背景及趨勢〉,《俄羅斯學報》,
 第二期,民國91年12月,頁1-13。
黃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
  究》,民國91年12月,頁34-45。
黃虹堯,〈911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民國92年4
  月,頁40-55。
黃恩浩,〈中共俄國「信心建立措施」的動因與侷限〉,《東亞季刊》,民國89年
7月,頁133-154。
黃嘉諒、郭秋慶,〈波羅的海三國申請加入北約與俄羅斯的安全爭議〉,《問題與
  研究》,民國87年1月,頁41-55。
畢英賢,〈新疆的政情與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2年10月,頁38-47。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民國85年12月,頁19-28。
畢英賢,〈「上海合作組織」評議〉,《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7月,頁1-3。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民國
88年3月,頁82-93。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意義及其問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民國
87年12月,頁65-76。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8年10月,頁29-43。
楊伯江、席來旺、尚前宏,〈亞太地區形勢變化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1
  年第11期,頁17-21。
楊洁勉,〈中美關係面臨考驗─布什政府對華政策〉,《美國研究》,2001年第2
  期,頁21-35。
楊雷,〈冷戰後俄羅斯的中亞地緣政治戰略〉,《新疆大學學報》,2002年3月,
  頁70-75。
葛承雍,〈絲綢之路與古今中亞〉,《歷史月刊》,1998年3月,頁26-33。
楚樹龍,〈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1996年第4期,頁
  28-33。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
  第5期,頁2-7。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雙邊和地區戰略與安全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
  第5期,頁7-14。
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東亞季刊》,民國85年秋季號,頁1-29。
趙春山,〈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民國90年1月,
  頁206-231。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
  《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8年9月,頁4-17。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
  期,頁54-59。
趙鳴文,〈911事件後俄美關係的發展趨勢〉,《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2期,
 頁66-70。
趙寶麟,〈中國大陸西部地區開發政策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4
月,頁52-77。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民國92年2月,
頁52-69。
劉桂玲,〈中俄在安全領域合作的前景及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2
  期,頁18-21。
劉桂玲,〈俄羅斯應對北約東擴舉措及俄美關係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9
  年第6期,頁31-33。
劉桂玲,〈普京當政後的俄羅斯外交走勢〉,《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6期,
  頁17-20。
劉海如,〈新北約的四大特徵及對歐洲安全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
  第5期,頁2-6。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
 民國88年2月,頁21-36。
劉靖華、牛軍、姜毅,〈論北約東擴─地緣政治與文明特性的雙重分析〉,《美國
  研究》,1997年第3期,頁39-81。
潘志平,〈中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3
 期,頁36-41。
鄭羽,〈蘇聯的解體與中國安全環境的變化〉,《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4
 期,頁47-54。
鄭羽,〈俄羅斯與北約:從「和平夥伴計劃」到馬德里峰會〉,《東歐中亞研究》,
  1997年第6期,頁64-70。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8
年12月,頁59-71。
曉光,〈中俄關係的建立、發展與走向〉,《東亞季刊》,民國87年1月,頁79-104。
歐陽承新,〈百年動盪話中亞─蘇聯解體後的民族問題探源〉,《歷史月刊》,1998
 年3月,頁34-43。
龍舒甲,〈獨立國協國家與中共之經貿與軍事科技關係─兼論邊界問題談判〉,《東
 亞季刊》,民國82年10月,頁14-25。
龍舒甲,〈北約擴大與俄羅斯的反應〉,《問題與研究》,民國87年1月,頁25-39。
龍舒甲,〈「歐安組織」召開伊斯坦堡高峰會之意義〉,《美歐季刊》,民國89年春
季號,頁113-135。
龍舒甲,〈「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中亞地區及其周邊形勢〉,《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
 心第一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5月,頁1-7。
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周邊情勢〉,《問題與
  研究》,民國91年11、12月,頁109-121。
謝昌生,〈後冷戰時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民
國87年12月,頁27-39。
閻巨祿,〈美國的中亞戰略及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1999
年第12期,頁22-24。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8期,頁
 23-28。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
 頁28-32。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東亞季刊》,民國88年4月,頁97-110。
閻學通,〈歷史的繼續:冷戰後的主要國際政治矛盾〉,《現代國際關係》,2000
  年第6期,頁1-12。
韓默,〈「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3月,頁3-5。
羅天人,〈新世紀中共國防現代化的持續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9
  月,頁20-31。
羅德明,〈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台海紛爭的意涵〉,《俄羅斯學報》,第二期,
  民國91年12月,頁15-48。
蘇武,〈二十一世紀能源爭奪戰中的中亞地位〉,《歷史月刊》,1998年3月,頁
  44-49。
(三)中文論文
丁永康,《中共的國際新秩序:理論發展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5月。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亞安全合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7月。
孫承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問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7月。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台北:國立政
  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7月。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闕旭淇,《中亞五國與俄羅斯之安全合作關係(1992-200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5月。
(四)中文報紙
《人民日報》
《大公報》
《文匯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二、英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Brzezinski, Zbigniew. 1993. Out of Control: 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Brzezinski, Zbigniew. 1997.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Carpenter, Ted Galen, ed. 2001. NATO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Frank Cass.
Carpenter, Ted Galen and Barbara Conry. 1998. NATO Enlargement: Illusion and
Reality. Washington, D.C.: Cato Institute.
Forsythe, Rosemarie. 1996. The Politics of Oil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Prospects for Oil Exploitation and Export in the Caspian Bas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Gardner, Hall. 1997. Dangerous Crossroads: Europe, Russia and the Future of NATO. 
  Westport, Conn.: Praeger.
Gleason, Gregory. 1997.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Discovering Independence.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Gordon, Philip H., ed. 1997. NATO’s Transformation: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
Atlantic Alliance.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Hunter, Shireen T. 1996. Central Asia Since Independence. Westport, Conn.: Praeger.
Lubin, Nancy. 1999. Calming the Ferghana Valley: Development and Dialogue in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New York: Century Foundation Press.
Malik, Hafeez, ed. 1994. Central Asia: Its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Mandelbaum, Michael, ed. 1994. 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Kazakhstan, Uzbekistan,
  Tajikistan, Kyrgyzstan, and Turkmenistan.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Mesbahi, Mohiaddin, ed. 1994.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After the Soviet Union :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ynamics.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Olcott, Martha Brill. 1996. Central Asia`s New States: Independence, Foreign Policy,
and Reg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Sokolsky, Richard and Tanya Charlick-Paley. 1999. NATO and Caspian Security: A
Mission Too Far?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Solomon, Gerald B. 1998. The NATO Enlargement Debate, 1990-1997: Blessings of
Liberty.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Yost, David S. 1998. NATO Transformed: The Alliance`s New Role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Zhang, Yongjin, ed. 1998. Ethnic Challenges Beyond Borders: Chinese and Russian
  Perspectives of the Central Asian Conundru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二)英文期刊
Andrews-Speed, Philip and Sergei Vinogradov. 2000.“China’s Involvement in Central
  Asian Petroleum.”Asian Survey, vol. 11, no. 2, pp. 377-397.
Art, Robert J. 1998.“Creating a Disaster: NATO’s Open Door Polic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3, no. 3, pp. 383-403.
Arunova, Maryam. 2001.“Russia and Central Asian States: Cooperation in the
Security Sphere.”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8, no. 2, pp. 39-47.
Becquelin, Nicolas. 2000.“Xinjiang in the Nineties.”The China Journal, Issue 44,
pp. 65-90.
Bhatty, Robin and Rachel Bronson. 2000.“NATO’s Mixed Signals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Survival, vol. 42, no. 3, pp. 129-141.
Chung, Chien-peng. 2002.“China’s‘War on Terror’September 11 and Uighur
  Separatism.”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4, pp. 8-12.
Dannreuther, Roland. 2001.“Can Russia Sustain Its Dominance in Central Asia.”
Security Dialogue, vol. 32, no. 2, pp. 245-258.
Deng, Yong. 2001.“Hegemon on the Offensive: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U.S. Global
  Strateg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6, no. 3, pp. 343-365.
Dorian, James P. 1997.“Central Asia and Xinjiang, China: Emerging Energy, Economic
and Ethnic Relations.”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16, no. 4, pp. 461-486.
Friedberg, Aaron L. 2002.“11 September and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urvival, vol. 44, no. 1, pp. 33-50.
Gleason, Gregory. 2001.“Policy Dimensions of West Asian Borders After the Shanghai
Accord.”Asian Perspective, vol. 25, no. 1, pp. 107-131.
Gleason, Gregory. 2001.“Inter-State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from the CIS to the
  Shanghai Forum.”Europe-Asia Studies, vol. 53, no. 7, pp. 1077-1095.
Goldstein, Avery. 2001.“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7, pp. 835-864.
Gordon, Philip H. 2001-2002.“NATO After 11 September.”Survival, vol. 43, no. 4,
pp. 89-103.
Hendrickson, Ryan C. 1999.“The Enlargement of NATO: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Alliance Expansion.”European Security, vol. 8, no. 4, pp. 84-99.
Kalicki, John H. 2001.“Caspian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Foreign Affairs, vol. 80,
no. 5, pp. 120-134.
Larin, Alexander. 2001.“Russia’s Chinese Policy under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Far Eastern Affairs, no. 3, pp. 3-18.
Lukin, Alexander. 1999.“Russia’s Image of China and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
East Asia, vol. 17, no. 1, pp. 5-39.
Luong, Pauline Jones and Erika Weinthal. 2002.“New Friends, New Fears in Central
  Asia.”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2, pp. 61-70.
MacFarlane, S. Neil. 2001.“NATO in Russi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Security
Dialogue, vol. 32, no. 3, pp. 281-296.
Mackerras, Colin. 2000.“Xinjiang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Causes of
Separatism.”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20, no. 3, pp. 289-303.
Menon, Rajan. 1997.“The Strategic Convergenc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Survival, vol. 39, no. 2, pp. 101-125.
Misra, Amalendu. 2001.“Shanghai 5 and the Emerging Alliance in Central Asia: The
Closed Society and Its Enemies.”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20, no. 3, pp. 305-321.
Moltz, James Clay. 1998.“Russia in Asia in 1997 Moving Beyond the‘Strategic
  Partnership’”Asian Survey, vol. 38, no. 1, pp. 91-98.
Pierre, Andrew J. and Dmitri Trenin. 1997.“Developing NATO-Russian Relations.”
  Survival, vol. 39, no. 1, pp. 5-18.
Rumer, Boris. 2002.“The Powers in Central Asia.” Survival, vol. 44, no. 3, pp. 57-68.
Russett, Bruce and Allan C. Stam. 1998.“Courting Disaster: An Expanded NATO vs.
Russia and China.”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3, no. 3, pp. 361-382.
Rywkin, Michael. 2002.“Central Asia in the Forefront of Attention.”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1, pp. 35-41.
Saunders, Philip C. 2000.“China’s America Watchers: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the
United States.”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1, pp. 41-65.
Tang, Shiping. 2000.“Economic Integration in Central Asia.” Asian Survey, vol. 11,
no. 2, pp. 360-376.
Wang, Jianwei. 1998.“Chinese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sian Perspective, vol. 22, no. 3, pp. 103-132.
Wishnick, Elizabeth. 2001.“Russia and China Brothers Again?” Asian Survey,
vol. 41, no. 5, pp. 797-821.
Yi, Bao. 2001.“China’s Strategic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11, no. 5, pp. 97-103.
Yuan, Jing-dong. 1998.“Sino-Russia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Asian Perspective, vol. 22, no. 1, pp. 71-108.
(三)英文報紙
Newsweek
New York Times
Times
Washington Post
三、網路資料
北約官方網站 http://www.nato.int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index.html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華夏經緯網 http://www.huaxia.com http://www.viewcn.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9260008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60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怡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怡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7:58:44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7:58: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58: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9260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2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260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冷戰結束,作為冷戰時期圍堵共產陣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似可在作為敵對的華沙公約組織瓦解後而解散。但是,北約非但未解散,其成員國不僅愈有擴大趨勢,組織功能也從冷戰期間著重被動性防禦、威嚇敵對勢力,改為主動以軍事行動干預冷戰後出現的區域局部衝突。1990年北約在倫敦召開首腦會議,會上通過《倫敦宣言》,明確宣佈北約將不因華沙的解體而解散,且在1991年5月相繼召開國防部長和外長會議,商討北約在冷戰後的地位及作用。與會國一致認為應對北約軍事作出調整,決定向中東歐國家提供某種程度的安全保護,並提出廣泛的合作計劃,以擴大北約的政治作用。為因應冷戰後世界局勢的變化,北約16個成員國在1991年底提出「新戰略概念」(New Strategic Concept),將經濟、社會與環保等因素列為新增的國防政策,執行層面上除了包含原先具有的集體防衛能力,又列入對話、合作方式, 並至1999年北約成立50週年大會上通過「二十一世紀新戰略觀」得以完善。「二十一世紀新戰略觀」與以往北約戰略最大的不同,在於北約職權的範圍擴大到非會員國,由被動的防禦轉為以足夠的武力積極維持和平,顯現其本質已有相當大的改變。北約已將組織功能朝向因應危機處理的方向發展,逐漸成為具備主動、多元化的政治、軍事防衛體系。

  北約擴展在多數學者眼中,其目的除了解決冷戰後中東歐國家民族衝突、走私、販毒與核武安全等日益嚴重問題外,戰略意圖則在於防範俄羅斯的再次興起造成歐洲安全上的恐懼,因此欲藉由廣納與俄羅斯鄰近的中東歐國家與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填補蘇聯瓦解遺留的真空地帶。 1995年北約公布《東擴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提出加入北約的條件和步驟,規定欲加入北約的國家必須滿足五項條件。 1996年12月北約舉行外長會議,正式宣佈北約擴展時間表,確定在1999年以前納入第一批新成員國家。1997年北約馬德里高峰會宣佈邀請波蘭、匈牙利、捷克參與入會談判,而在1999年北約成立50週年時,三國正式成為首批加入北約的原華沙會員國。由於北約的擴展計劃一直以來就遭受俄羅斯的反對,尤其強烈反對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入會,因此1994年發展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Partnership for Peace,簡稱PFP), 便成為北約與中東歐、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國家增進交流的第二軌道,以緩和俄羅斯境內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期望藉由軍事合作增進相互了解,促進這些國家的軍事、民主化發展,作為日後加入北約的準備。

  因此,以往對於「北約擴展」的研究,學者的看法多是著重對俄羅斯的衝擊。以中國大陸為例,1999年以前對北約擴展的探討,多是附加在探討中俄關係的進程上。學者指出,促進1990年代中期「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的外部因素,其一在於中俄雙方認為美國藉北約擴展遏制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另外則是以1996新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牽制中共,東西包夾方式圍堵中俄。 中共的戰略因此以東南沿海的戰略部署作為第一要務,可見北約擴展對中共的衝擊不敵《美日安保條約》的迫切威脅性。不過,1999年北約出兵南斯拉夫,炸毀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則喚醒中共對北約擴展的重視。經媒體大幅報導後,中國大陸的報章期刊不僅可見情緒性的文章批評北約暴行,學者從國際法、戰略層面探討北約出兵行動、組織演變等, 幾乎如出一轍將北約與美國劃上等號,視北約為美國建構單極世界體系的工具。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引發中共國內對於國際戰略、「和平與發展」、「韜光養晦」、對美「不搞對抗」綱領的強烈質疑,各種反西化、反全球化、反對私有化市場改革的「左傾」勢力,大有與民族主義情緒結合,挑戰冷戰後整體外交方針的趨勢。 因此,認為以美為首的北約在「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下,將中共視為取代俄羅斯的新圍堵對象,而美國更深用意在於建構單極霸權。

  除了喚醒中共對北約在冷戰後組織演變及擴展的認知外,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共認為北約擴展的目標不僅限於歐洲。由於東鄰中國大陸的中亞地區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隨著蘇聯瓦解造成中亞地區的戰略真空,各大國紛紛意圖填補,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也令各大國勢力尋求有利位置。西方勢力便以北約作為前進中亞的突破口,藉由與中亞各國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積極與中亞國家發展多邊安全合作。中共認為北約的「亞洲化」趨勢目的在於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部局,將擴展觸角伸向中亞,一是為控制中亞、高加索地區的油氣生產和運輸,二則為填補中亞地區的「權力真空」,奪取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不僅可以打通連接北約與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在歐亞大陸建立安全體系,並以中亞地區為地緣政治支點,北約擴展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抵制俄羅斯的復興、防止伊斯蘭教義派的滲透以及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 尤其911事件後,北約為配合美國的反恐行動,將反恐列為二十一世紀新任務之一,在鄰近阿富汗之中亞地區的軍事部署與軍事合作勢必將更為密切。中共因而擔心,北約在全球輿論的支持下,藉由打擊恐怖主義,鞏固在中亞地區的勢力,進而將北約腹地向東直逼中國大陸西部疆域,更為壓縮中共的戰略空間與衝擊在中亞地區的利益。不僅在戰略上對西部邊界形成軍事威脅,對中共構成戰略進逼之勢,北約是否會以「科索沃」模式干預中共境內的分離運動問題,也令中共倍感威脅。

  由於中共「新安全觀」的制定背景基於對國際環境的認知,蘇聯瓦解令中共調整傳統的安全觀,在大規模軍事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的認知下,中共調整其國家安全利益,強調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以因應冷戰後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中共因此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以雙邊外交與多邊外交擴大與各國的交往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以構築發展「四化」的穩定環境。不過,國際環境並未如中共預期,除了冷戰期間潛藏的地區衝突、熱點一一浮現之外,「中國威脅論」的興起令中共深感遭受國際圍堵。因此,在1999年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一事發生後,中共如何因應北約擴展、對國際環境的認知為何?「新安全觀」是否遭到挑戰與調整,都是本文探討的焦點。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次
 頁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21
第四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限制 …………………………………………..24

第貳章 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 …………………………..26
第一節 中共「新安全觀」的形成背景與意涵 ……………………….26
第二節 中共主張「新安全觀」的目的 ……………………………….35
第三節 中共「新安全觀」的具體策略 ……………………………….42
第四節 中共對北約擴展的認知 ……………………………………….48
第五節 小結 …………………………………………………………….54

第參章 北約擴展與北約在中亞地區的行動 ……………………..55
第一節 北約擴展的背景及意涵 ……………………………………….55
第二節 北約擴展的過程 ……………………………………………….59
第三節 北約在中亞 …………………………………………………….67
第四節 小結 …………………………………………………………….82

第肆章 北約擴展對中共在中亞地區利益的挑戰 ………………..84
第一節 冷戰前中共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 ………………………….84
第二節 冷戰後中共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 ………………………….87
第三節 北約擴展對中共在中亞地區的利益衝擊 …………………...100
第四節 小結 …………………………………………………………...113

第伍章 中共因應北約擴展的外交政策 ……………………….....115
第一節 中共「新安全觀」指導下的外交政策 ………………………115
第二節 雙邊外交 ………………………………………………………118
第三節 多邊外交 ………………………………………………………125
第四節 小結 ……………………………………………………………139

第陸章 結論 ………………………………………………………140

參考文獻 ……………………………………………………………144
zh_TW
dc.format.extent 16876 bytes-
dc.format.extent 15007 bytes-
dc.format.extent 192752 bytes-
dc.format.extent 246106 bytes-
dc.format.extent 339587 bytes-
dc.format.extent 389874 bytes-
dc.format.extent 462105 bytes-
dc.format.extent 36266 bytes-
dc.format.extent 7961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60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新安全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北約擴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亞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良能著,《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昉編著,《北約新戰略》。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治來編著,《中亞國際關係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緝思主編,《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慶耀,《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少軍,《國際安全警示錄》。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慎明主編,《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靜杰主編,《俄羅斯與當代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中心,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鳳起主編,《中國中長期能源戰略》。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葵主編,《跨世紀的戰略抉擇─90年代中俄關係實錄》。北京:新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國震翻譯,《擴張後的北約:新挑戰、新任務、新部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譯局,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明賢,《歐洲區域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佩堯,《北約戰略與態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峰君主編,《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資中筠主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炳清編著,《大賭局:冷戰後地緣政治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常慶主編,《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君度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君度主編,《新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君度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文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年6月,頁4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問題與研究》,民國9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3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奎松,〈亞太大國關係對地區安全合作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期,頁88-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勝,〈21世紀初美俄關係走向淺析〉,《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5期,頁15-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樹範,〈中共與鄰國簽訂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之評議〉,《共黨問題研究》,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85年5月,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樹範,〈中共對美國「戰區飛彈防衛計劃」的態度〉,《問題與研究》,民國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11月,頁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頁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8年3月,頁45-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月,頁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民國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2月,頁57-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定士,〈戰略三角互動對俄中關係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月,頁101-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定士,〈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外政策路線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因素〉,《俄羅斯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第一期,民國90年1月,頁61-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定士,〈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之研究〉,《俄羅斯學報》,第二期,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月,頁115-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負士,〈北約東擴和俄羅斯在亞洲的選擇〉,《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7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題與研究》,民國86年8月,頁29-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宗,〈新疆維吾爾獨立運動與中國政策〉,《中國事務》,2002年4月,頁36-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宗,〈九一一事件後之俄美關係〉,《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研究所學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5月,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季刊》,2002年7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章陵,〈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分離運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6年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5-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3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軍,〈911後的大國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寧,〈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美俄爭奪該地區的新態勢〉,《東歐中亞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2002年第3期,頁44-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鋒,〈美俄關係新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24-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3期,頁39-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小華,〈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新格局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4期,頁1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大中,〈北約之轉型:德國與大西洋兩岸秩序的重建〉,《問題與研究》,民國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3月,頁65-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中共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18-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海東,〈克林頓政府與北約東擴〉,《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頁54-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海東,〈北約擴展研究綜論:國際關係理論的解釋與「制度─民主」的分析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角〉,《美歐季刊》,民國90年春季號,頁69-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國誠,〈全球化與中國:機遇、挑戰與調適〉,《問題與研究》,民國91年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希泉,〈世紀之交的中亞形勢特點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56-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希泉,〈大國戰略與中亞地緣變局〉,《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2期,頁4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正艾,〈未來幾年中亞地區形勢的發展走向分析〉,《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4期,頁67-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其昌,〈從北約暴行看美國的全球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7-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其昌,〈世紀之交的中美俄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12期,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志業,〈俄美能走多近〉,《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2期,頁40-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宏輝,〈西部大開發對大陸整體經濟之影響〉,《中共研究》,2000年12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宏輝,〈對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2001年10月,頁5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民國88年夏季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2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淑美,〈波海三國加入北約之戰略研究〉,《問題與研究》,民國87年9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中共參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之目的與立場〉,《中國事務》,2000年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82-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利民,〈國際地緣戰略形勢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26-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90年8月,頁58-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宗達,〈中共信息戰之發展與戰術概論〉,《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63-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宗達,〈中共信息戰略武力之發展〉,《中國事務》,2002年1月,頁97-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4月,頁73-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香,〈中亞地區:中共、美國的新勢力範圍〉,《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月,頁17-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亮,〈美俄對中亞五國的軍事爭奪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3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蘇聯與南斯拉夫的解體及其對北約的影響〉,《美國月刊》,民國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月,頁4-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北約向東擴大問題〉,《美歐月刊》,民國84年11月,頁5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美國與西歐盟邦對北約前途的認知〉,《美國月刊》,民國8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46-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北約全球化戰略走向對台海情勢發展之意義及影響〉,《遠景季刊》,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卷第四期,頁25-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40-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萬寶,〈東歐變革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民國79年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71-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子中,〈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1月,頁128-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子中,〈911事件後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7月,頁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正,〈中共軍事改革現代化─資訊戰的開發與運用〉,《共黨問題研究》,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年2月,頁71-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楊,〈新疆維吾爾民族主義的興起與中共的對策〉,《中共研究》,199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34-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鵬,〈911事件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19-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學銀、朱憲,〈評新干涉主義〉,《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8期,頁19-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殷弘,〈911事件與美國對外態勢〉,《美國研究》,2001年第4期,頁2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雨凡、張燕冬,〈限制性接觸─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透視〉,《戰略與管理》,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4期,頁38-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勤華、潘光、余建華、丁佩華,〈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發展和深化〉,《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6期,頁74-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民國88年9月,頁40-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俊,〈中亞在中共石油戰略中之地位〉,《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5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中亞的「大國之爭」與地區安全問題〉,《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68-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國際新格局中的中亞五國〉,《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4期,頁5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中亞五國的地緣戰略地位〉,《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4期,頁61-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淺析21世紀中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3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長棟、楊相紅,〈普京執政後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東歐中亞研究》,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5期,頁55-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建蓉、楊芳,〈北約空襲南聯盟透視〉,《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5期,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明賢,〈後冷戰時期北約與歐洲安全關係〉,《美歐月刊》,民國83年8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俄羅斯外交政策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年12月,頁73-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麗華,〈普京時代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5期,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常慶,〈中亞國家:國際戰略、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3期,頁48-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世雄、王義桅,〈霸權均勢:冷戰後美國的戰略選擇〉,《美國研究》,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1期,頁7-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2001年10月,頁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伯賢,〈美國捅到了螞蜂窩─評北約導彈擊中中共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研究》,1999年5月,頁1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山、何希泉,〈謀求地區安全,維護戰略穩定─評「上海五國」合作機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8期,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武駿,〈剖析中國大陸西部大開發戰略〉,《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44-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英,〈當前中共的少數民族工作〉,《中共研究》,1999年11月,頁4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佩堯,〈亞太安全與中國〉,《東北亞論壇》,2000年11月,頁2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朝政,〈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民國90年春季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117-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聯壁,〈三個「極端主義」與中亞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56-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聯壁,〈中亞五國民族關係問題〉,《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3期,頁42-47。許濤,〈中亞國家安全戰略取向與中國西部安全環境〉,《戰略與管理》,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4期,頁32-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濤,〈論新形勢下的上海合作組織〉,《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6期,頁6-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忠偉,〈把握世界局勢的脈搏〉,《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樹永,〈北約在南暴行對國際關係發展的四大挑戰〉,《現代國際關係》,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8期,頁15-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木,〈科索沃戰爭與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木,〈阿富汗戰爭與不對稱世界格局〉,《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2期,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2002年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亮,〈克林頓政府對俄政策與世紀之交的美俄關係〉,《美國研究》,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4期,頁40-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志新,〈從地緣政治因素看北約新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20-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良能,〈裡海地區正在成為新的世界熱點〉,《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36-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敏謙,〈美國全球戰略剖析─從「世界新秩序」到「克林頓主義」〉,《美國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2000年第4期,頁7-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86年5月,頁19-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研究》,民國89年3月,頁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問題與研究》,民國9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33-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年3、4月,頁35-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錫模,〈俄中關係:管理俄羅斯的霸權衰退〉,《中國事務》,2002年1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紹成,〈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問題與研究》,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89年1月,頁67-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6期,頁78-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邵雷,〈911事件以來中、美、俄三國關係演進的背景及趨勢〉,《俄羅斯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期,民國91年12月,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民國91年12月,頁34-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虹堯,〈911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民國92年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40-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恩浩,〈中共俄國「信心建立措施」的動因與侷限〉,《東亞季刊》,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月,頁133-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嘉諒、郭秋慶,〈波羅的海三國申請加入北約與俄羅斯的安全爭議〉,《問題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民國87年1月,頁4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英賢,〈新疆的政情與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2年10月,頁38-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民國85年12月,頁19-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英賢,〈「上海合作組織」評議〉,《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7月,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年3月,頁8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意義及其問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年12月,頁65-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8年10月,頁29-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伯江、席來旺、尚前宏,〈亞太地區形勢變化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11期,頁17-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洁勉,〈中美關係面臨考驗─布什政府對華政策〉,《美國研究》,2001年第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2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雷,〈冷戰後俄羅斯的中亞地緣政治戰略〉,《新疆大學學報》,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70-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承雍,〈絲綢之路與古今中亞〉,《歷史月刊》,1998年3月,頁26-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樹龍,〈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1996年第4期,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5期,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雙邊和地區戰略與安全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5期,頁7-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東亞季刊》,民國85年秋季號,頁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春山,〈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民國9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206-2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8年9月,頁4-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54-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鳴文,〈911事件後俄美關係的發展趨勢〉,《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66-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寶麟,〈中國大陸西部地區開發政策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52-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民國9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52-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桂玲,〈中俄在安全領域合作的前景及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1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桂玲,〈俄羅斯應對北約東擴舉措及俄美關係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6期,頁3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桂玲,〈普京當政後的俄羅斯外交走勢〉,《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17-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海如,〈新北約的四大特徵及對歐洲安全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5期,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國88年2月,頁2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靖華、牛軍、姜毅,〈論北約東擴─地緣政治與文明特性的雙重分析〉,《美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1997年第3期,頁3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志平,〈中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36-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羽,〈蘇聯的解體與中國安全環境的變化〉,《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47-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羽,〈俄羅斯與北約:從「和平夥伴計劃」到馬德里峰會〉,《東歐中亞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年第6期,頁64-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12月,頁5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曉光,〈中俄關係的建立、發展與走向〉,《東亞季刊》,民國87年1月,頁79-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承新,〈百年動盪話中亞─蘇聯解體後的民族問題探源〉,《歷史月刊》,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3月,頁34-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舒甲,〈獨立國協國家與中共之經貿與軍事科技關係─兼論邊界問題談判〉,《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季刊》,民國82年10月,頁1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舒甲,〈北約擴大與俄羅斯的反應〉,《問題與研究》,民國87年1月,頁2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舒甲,〈「歐安組織」召開伊斯坦堡高峰會之意義〉,《美歐季刊》,民國89年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號,頁113-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舒甲,〈「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中亞地區及其周邊形勢〉,《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心第一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5月,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周邊情勢〉,《問題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民國91年11、12月,頁109-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昌生,〈後冷戰時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87年12月,頁27-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巨祿,〈美國的中亞戰略及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12期,頁2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8期,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28-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東亞季刊》,民國88年4月,頁97-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歷史的繼續:冷戰後的主要國際政治矛盾〉,《現代國際關係》,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6期,頁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默,〈「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3月,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天人,〈新世紀中共國防現代化的持續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2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德明,〈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台海紛爭的意涵〉,《俄羅斯學報》,第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國91年12月,頁15-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武,〈二十一世紀能源爭奪戰中的中亞地位〉,《歷史月刊》,1998年3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中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永康,《中共的國際新秩序:理論發展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亞安全合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承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問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台北:國立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闕旭淇,《中亞五國與俄羅斯之安全合作關係(1992-200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中文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匯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英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zezinski, Zbigniew. 1993. Out of Control: 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The Twen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rst Century.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zezinski, Zbigniew. 1997.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penter, Ted Galen, ed. 2001. NATO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Frank Ca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penter, Ted Galen and Barbara Conry. 1998. NATO Enlargement: Illusion an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ality. Washington, D.C.: Cato Institu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rsythe, Rosemarie. 1996. The Politics of Oil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ospects for Oil Exploitation and Export in the Caspian Basin. 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rdner, Hall. 1997. Dangerous Crossroads: Europe, Russia and the Future of NATO.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stport, Conn.: Praeg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eason, Gregory. 1997.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Discovering Independen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rdon, Philip H., ed. 1997. NATO’s Transformation: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tlantic Alliance.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er, Shireen T. 1996. Central Asia Since Independence. Westport, Conn.: Praeg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bin, Nancy. 1999. Calming the Ferghana Valley: Development and Dialogue in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art of Central Asia. New York: Century Foundati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lik, Hafeez, ed. 1994. Central Asia: Its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Future Prospect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delbaum, Michael, ed. 1994. 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Kazakhstan, Uzbekist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jikistan, Kyrgyzstan, and Turkmenistan.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lation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sbahi, Mohiaddin, ed. 1994.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After the Soviet Union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ynamics.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lcott, Martha Brill. 1996. Central Asia`s New States: Independence, Foreign Polic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 Reg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kolsky, Richard and Tanya Charlick-Paley. 1999. NATO and Caspian Security: 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ssion Too Far? Santa Monica, Calif.: RAN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lomon, Gerald B. 1998. The NATO Enlargement Debate, 1990-1997: Blessings o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berty.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ost, David S. 1998. NATO Transformed: The Alliance`s New Roles in Internation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curit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ang, Yongjin, ed. 1998. Ethnic Challenges Beyond Borders: Chinese and Russi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rspectives of the Central Asian Conundru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rews-Speed, Philip and Sergei Vinogradov. 2000.“China’s Involvement in Centr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ian Petroleum.”Asian Survey, vol. 11, no. 2, pp. 377-3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t, Robert J. 1998.“Creating a Disaster: NATO’s Open Door Policy.” Politic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3, no. 3, pp. 383-4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unova, Maryam. 2001.“Russia and Central Asian States: Cooperation in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curity Sphere.”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8, no. 2, pp. 3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cquelin, Nicolas. 2000.“Xinjiang in the Nineties.”The China Journal, Issue 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p. 65-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hatty, Robin and Rachel Bronson. 2000.“NATO’s Mixed Signals in the Caucasus an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entral Asia.”Survival, vol. 42, no. 3, pp. 129-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ng, Chien-peng. 2002.“China’s‘War on Terror’September 11 and Uighu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paratism.”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4, pp. 8-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nnreuther, Roland. 2001.“Can Russia Sustain Its Dominance in Central Asi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curity Dialogue, vol. 32, no. 2, pp. 245-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ng, Yong. 2001.“Hegemon on the Offensive: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U.S. Glob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teg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6, no. 3, pp. 343-3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rian, James P. 1997.“Central Asia and Xinjiang, China: Emerging Energy, Economi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 Ethnic Relations.”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16, no. 4, pp. 461-4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iedberg, Aaron L. 2002.“11 September and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rvival, vol. 44, no. 1, pp. 33-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eason, Gregory. 2001.“Policy Dimensions of West Asian Borders After the Shangha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ccord.”Asian Perspective, vol. 25, no. 1, pp. 107-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eason, Gregory. 2001.“Inter-State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from the CIS to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anghai Forum.”Europe-Asia Studies, vol. 53, no. 7, pp. 1077-10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stein, Avery. 2001.“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wer’s Emerging Choice.”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7, pp. 835-8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rdon, Philip H. 2001-2002.“NATO After 11 September.”Survival, vol. 43, no. 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p. 89-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ndrickson, Ryan C. 1999.“The Enlargement of NATO: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liance Expansion.”European Security, vol. 8, no. 4, pp. 84-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licki, John H. 2001.“Caspian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Foreign Affairs, vol. 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 5, pp. 120-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rin, Alexander. 2001.“Russia’s Chinese Policy under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r Eastern Affairs, no. 3, pp. 3-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kin, Alexander. 1999.“Russia’s Image of China and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ast Asia, vol. 17, no. 1, pp. 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ong, Pauline Jones and Erika Weinthal. 2002.“New Friends, New Fears in Centr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ia.”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2, pp. 6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cFarlane, S. Neil. 2001.“NATO in Russi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Secur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alogue, vol. 32, no. 3, pp. 281-2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ckerras, Colin. 2000.“Xinjiang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Causes o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paratism.”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20, no. 3, pp. 289-3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non, Rajan. 1997.“The Strategic Convergenc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rvival, vol. 39, no. 2, pp. 101-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sra, Amalendu. 2001.“Shanghai 5 and the Emerging Alliance in Central Asia: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losed Society and Its Enemies.”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20, no. 3, pp. 305-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ltz, James Clay. 1998.“Russia in Asia in 1997 Moving Beyond the‘Strategi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rtnership’”Asian Survey, vol. 38, no. 1, pp. 9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erre, Andrew J. and Dmitri Trenin. 1997.“Developing NATO-Russian Rel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rvival, vol. 39, no. 1, pp. 5-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mer, Boris. 2002.“The Powers in Central Asia.” Survival, vol. 44, no. 3, pp. 57-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ssett, Bruce and Allan C. Stam. 1998.“Courting Disaster: An Expanded NATO v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ssia and China.”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3, no. 3, pp. 361-3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ywkin, Michael. 2002.“Central Asia in the Forefront of Attention.”American Foreig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1, pp. 35-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unders, Philip C. 2000.“China’s America Watchers: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nited States.”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1, pp. 4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ng, Shiping. 2000.“Economic Integration in Central Asia.” Asian Survey, vol. 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 2, pp. 360-3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ng, Jianwei. 1998.“Chinese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ian Perspective, vol. 22, no. 3, pp. 103-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shnick, Elizabeth. 2001.“Russia and China Brothers Again?” Asian Surv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ol. 41, no. 5, pp. 797-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i, Bao. 2001.“China’s Strategic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Cooperation with Centr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ian Countries.”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11, no. 5, pp. 97-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uan, Jing-dong. 1998.“Sino-Russia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 Preliminar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alysis.”Asian Perspective, vol. 22, no. 1, pp. 71-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英文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swee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 York Tim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m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shington Pos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約官方網站 http://www.nato.in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index.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夏經緯網 http://www.huaxia.com http://www.viewcn.com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