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美中台三邊關係(1996~2005)之研究:從台灣總統選舉因素分析
作者 邱泰淵
Chiu, Tai-yuan
貢獻者 邱坤玄
邱泰淵
Chiu, Tai-yuan
關鍵詞 一個中國
主權
美中台三邊關係
統獨
總統大選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8:04:11 (UTC+8)
摘要 美中台三邊關係是東亞區域安全的重要熱點議題之一,不僅牽涉到美國西太平洋的重要戰略利益,更加上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並且尋求相應國際地位的崛起中的中國。處於美中兩強激烈的競合關係之下,中華民國台灣生存不易,外交政策上一方面要配合、符合美國的意向,一方面在國家定位上又必須保持獨立自主性、避免過度刺激中國,無論政策調整幅度多大均動見觀瞻,選項相當有限。本論文一開始將從美中台三邊關係、以及台灣內部政治變化這兩部分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論文
320後的威脅與挑戰:2004年總統大選後群策會論壇紀實。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4年8月。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12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王世明,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究。台北:政大行管碩論文,2004年7 月。
王宿農,美國對中華民國軍備轉移之研究—1993~2002。台北: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
立法院法制局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3年。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7月。
田弘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10月。
________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10月。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伊 銘,胡溫新政。香港:明鏡出版社,第三版,2004年。
任知初,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自版,1993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江振昌主編,兩岸三地的政經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6年6月。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3年。
______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李英明,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台北:生智文化,2002年11月。
李登科主編,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1997年。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6月。
林水吉,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的歷史見證。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4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4月。
林正義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7。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8年12月。
林義鈞,一九九○年代以來的台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台北: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林佳龍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出版,2003年。
林添貴譯,Zbigness Brzezinski著,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4月。
林宗達,中共軍事演習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文程,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年1月。
宗海仁,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1月第4版。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邱 強,危機處理聖經。台北:大和圖書,2001年12月。
邱稔壤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4年。
姜南揚,台灣大轉型。台北:克寧出版社,1995年。
______,台灣政治轉型之迷。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版。
袁 易主編,亞太情勢的發展—安全經濟與政治。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6年6月。
施正鋒,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2001年。
計秋楓譯,David M. Lampton著,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許綏南譯,Richard Berstein & Ross H. Munro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9月。
周 喣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2月。
周世輔、周陽山,中山思想新銓: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4月。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38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11月。
湯雲騰,李登輝主政時期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7月。
______,兩岸關係與兩岸對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月。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高 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______,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1992 年。
黃裕美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楊憲村、徐博東著,世紀交鋒:民進黨如何與共產黨打交道?。台北:時報出版,2002年5月。
陳志雄,1979年以來海峽兩岸對「一個中國」的爭議。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陳雙環,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台北: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
陳克難,美國小布希政府的東亞安全戰略(2001-2004)。台北:政大行管碩士論文,2004年9月。
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8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1月。
張五岳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3年7月。
張聖時,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變遷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彭懷恩,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1996年5月。
______,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3年。
______,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2005年5月。
______,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2005年5月。
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2002年。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葉淑媚,我國憲政體制之選擇:一九九○到二○○○。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4月。
蔡 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3月。
蔡文輝、陳博中主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灣的困境與未來。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6年12月。
______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9-2000。台北:中研院歐美所,2002年12月。
劉庶寶,總統直選方式之研究-兼論對憲政體制之衝擊。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文化,2000年2月。
鄭宇碩、孔秉德編,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峰會後中美關係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蕭一智,中共與美國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的台灣因素。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蕭冬連著,五十年國事記要。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有關兩岸關係新定位談話。台北:總統府新聞稿,1999年7月20日。
中文期刊論文
丁樹範,「一九九六年三月以後美國、台灣與中共關係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77~91。
______,「一九九○年代以來的中國黨軍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57~80。
于有慧,「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59。
______,「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年8月),頁1~21。
______,「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105~124。
王紅芳,「東亞安全合作及其模式選擇」,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2004年2月),頁39~44。
王 勇,「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利益集團因素」,戰略與管理(北京),第29卷第4期(1998年4月),頁112~121。
田 欣,「務實地看待兩岸關係」,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109~117。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之和平機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17。
朱新民,「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其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48。
李登科,「美國對華政策新趨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1~3。
李本京,「美國兩岸政策走向」,美國研究,第18卷第1期(2004年3月),頁55~77。
李國雄、蕭宇桐,「美國大選與『美國價值』之爭辯」,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119號(2004.07.23)。
李銘義,「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及解決模式可行性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23~40。
李 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2000年4月),頁173~202。
宋達溪,「當前兩岸安全情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頁86~93。
林文程,「美國大選與美國之台海兩岸政策」,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6~20。
林進生,「柯林頓的『一個中國』政策」,師大政治論叢,第2期(2004年2月),頁67~124。
林正義,「評析當前美國對兩岸的政策與可能變化」,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大政治系,1999年10月9日。
林濁水,「中美台三方的雙重加碼」,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21~33。
______,「後冷戰和全球化架構下的美國台海政策--從克林頓到小布希對『一中』典範動搖的因應」,國策專刊,第19期(2001年9月30日),頁2~4。
邱坤玄,「中國高層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9。
______,「東北亞新形勢與變動中的大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2000年8月),頁22~34。
______,「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秋季),頁1~44。
______,「SARS疫情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年6月),頁5~7。
______,「布溫高峰會後的中美台三角關係」,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4。
______,「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3~31。
______,「布希總統連任後美國與中共關係之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4~7。
吳 諍,「評中共『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2000年3月),頁1~3。
吳玉山,「非自願的樞紐:美國在華盛頓—台北—北京之間的地位」,政治科學論叢,第12期(2000年6月),頁189~222。
______,「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
途徑」,遠景季刊,第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34。
吳建民,「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1期(2004年3月),頁7~11。
吳釗燮,「美國新政府之下美中台關係的展望」,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105~108。
吳正偉,「兩岸在華美軍售問題上的交鋒與迷思」,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59~68。
吳安家,「陳總統的中國大陸政策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2001年7月),頁167~188。
邵宗海,「中共十六大後兩岸政治關係之走向」,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1~23。
______,「堅持依法涉台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依法治澳經驗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等主辦,2005年3月22日。
高 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頁19~48。
高 長,「總統大選後兩岸經貿關係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13~17。
徐火炎,「李登輝情結的政治心理與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年8月),頁35~71。
許光泰,「從法律層面評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0~14。
俞新天,「中國對外戰略的文化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2004年12月),頁20~26。
周祇元,「蠡測2005年的中共外交取向」,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3期(2005年3月),頁99~106。
時殷弘,「西方對非西方:當今美國對華態度的根本原因」,戰略與管理(北京),第27卷第5期(1996年5月),頁8~17。
______、宋德星,「21世紀前期中國國際態度、外交哲學、和根本戰略思考」,戰略與管理(北京),第3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0~19。
______,「美國國際權勢:比較與變化」,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2004年3月),頁3~5。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2~93
游清鑫,「論當前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的一些問題」,國策期刊,第8期(1999年3月),專輯三。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79~102。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個案研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9~50。
______,「胡錦濤訪美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5期(2002年5月),頁1~3。
______,「從江澤民訪美及亞太經合會之行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1~3。
陳 頉,「布江北京高峰會前後的美中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頁4~18。
陳德昇,「中共打壓綠色台商與綠色藝人的影響與意涵」,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7期(2004年7月),頁8~11。
楊開煌,「『兩國論』後中共『文攻式武嚇』之分析─以部份地方媒體『武力統一論』為例」,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51~86。
______,「《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5。
楊永明,「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5。
楊力宇,「列根及美國六位總統的兩岸政策-台灣應有的認知」,爭鳴(香港),第321期(2004年07月01日),頁71~73。
曾章瑞、廖天威,「美國東亞戰略對兩岸安全互動的影響」,國策專刊,第19期(2001年09月30日),頁5~7。
張五岳,「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2期(2004年2月),頁1~4。
張弘遠,「2004年中國大陸經濟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17。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兼論對兩岸關係形成的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34~65。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9~50。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和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1997年5月),頁19~35。
黃介正,「美中台二○二○:戰略情勢淨評估」,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5。
______,「緊縮的鳥籠:布希總統第二任期之台海政策」,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8~11。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4~17。
黃恩浩,「中共武力犯台與美國干預之可能性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45~58。
黃煌智,「政治文化轉型研究—以1950、1990年代台灣為例」,師大政治論叢,第4期(2005年2月1日),頁209~258。
黃秋龍,「胡錦濤接任中央軍委主席與對台海情勢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1~5。
姜新立,「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轉型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2000年春季號,總第29期。
______,「評析陳水扁總統競選期間的『中國政策』」,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03~214。
耿慶武,「『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121~160。
童振源,「『一個中國』原則的戰略性思考」,遠景季刊,第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27~140。
______,「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41~55。
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80~83。
趙春山,「台灣應如何走出去!」,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2002年9月),頁4~6。
葉自強,「一九九六至二○○一年中共對台軍演之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75~92。
蔡 瑋,「從中共對台外交圍堵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及台灣自處之道」,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8~22。
______,「對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及國際反應」,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6~9。
蔡增家,「美日2+2安保諮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3期(2005年3月),頁1~5。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五期(2004年1月),頁1~15。
錢其琛,「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調整與新世紀初的國際關係」,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1期(2004年1月),頁1~3。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3期(2004年3月),頁12~16。
劉慶元,「從主權觀點談『一個中國』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4~12。
劉勝驥,「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3期(1998年3月),頁7~30。
謝敏捷,「唯一選項或民主選擇—台北、北京、華府關於兩岸關係前景的爭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9期(2001年9月),頁27~40。
謝麗娟,「台灣大選期間之中共對台政策:2004年總統大選個案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2005年5月),頁62~79。
戴東清,「一個中國內外有別對台灣之適用性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6期(2001年6月),頁41~51。
蘇恆宗,「台海危機管理機制建構之研究—以1996年為例」,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2003年8月),頁114~115。
報紙專欄
王崑義,「兩岸的『和平之窗』」,自由時報,2001年02月18日,A2版。
何 剛,「中美乒乓外交」,人民日報(北京),1997年07月26日,C版。
朱新民、陳銘顯,「面對中共和平崛起 發展台灣軟性國力」,聯合報,2004年09月07日,A15版。
朱雲漢,「人民的肯定才是最真實的民主成就」,中國時報,2002年09月30日,2版。
林中斌,「點穴戰是共軍的新選項」,中國時報,2004年08月30日,A15版。
林濁水,「急躁的連宋 務實的北京」,聯合報,2005年4月26日,A15版。
品辛,「即興式兩岸政策迷霧行舟」,中央日報,2005年07月13日,A15版。
吳玉山,「美國,兩岸間不情願的樞紐」,聯合報,1999年08月22日,A15版。
______,「大陸政策,向中看齊」,聯合報,1999 年11月05 日,A15版。
______,「美中台可否下車談談?」,中國時報,2004年12月30日,A15版。
邵宗海,「胡錦濤為反分裂法定調」,中國時報,2005年03月05日,A15版。
______,「兩岸一中 舊題新意」,中國時報,2005年05月14日,A15版。
許介鱗,「美國的東亞政策 日本軸心轉向中國軸心?」,聯合報,2004年7月16日,A15版。
陳建仲,「經濟脆弱期 鬥錯氣拚錯時!」,聯合報,2002年08月06日,A15版。
施正鋒,「自由與非和平方式」,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
潘錫堂,「從布江會談看美中台關係」,中華日報,2002年10月27日,2版。
______,「布江會角力攻防及其影響」,中央日報,2002年11月03日,3版。
張旭成,「『八一七公報』與『六大保證』」,自由時報,2003年08月17日,A15版。
曹俊漢,「全球化的社會力考驗胡溫體制」,聯合報,2002年11月18日,A15版。
蔡同榮,「『中程協議』的迷思」,自由時報,2001年02月18日,A15版。
盛治仁,「319死胡同 台灣何時能走出」,聯合報,2005年3月20日,A15版。
陶儀芬,「自由選擇是最大公約數」,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
關 中,「肯楠圍堵設計非軍事對抗」,聯合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
______,「美國緩售神盾,利之所在」,中國時報,2001年04月25日,A15版。
錢 江,「宣佈建交公報的時刻」,環球時報(北京),2001年03月02日,8版。
「一國兩制 在台沒市場、沒未來」,自由時報,2005年07月15日,A2版。
「不應坐視中國結合紅黑金勢力影響我總統大選」,自由時報,2004年02月11日,社論。
「中共中央文件中發三號-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台工作的通知」,中國時報,1991年4月14日。
「中國在轉變,但仍有龐大力量抗拒轉變—柯林頓訪大陸最後一站記者會內容」,聯合報,1998年07月04日,3、4版。
「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中國時報,2002年11月9日,A2版。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就職演說」,聯合報,2000年05年21日,13版。
「江陳會談 兩岸交流 訂十共識」,中國時報,2005年03月31日,A1版。
「朱鎔基:任何形式的台獨都不容許」,中國時報,2000年03月16日,2版。
「朱鎔基記者會 有關對台部份問答全文」,中國時報,2000年3月16日,3版。
「季辛吉:西方與中共對峙,應記取一戰殷鑒」,中國時報,1999年09月05日,A14版。
「訪陸五天 國民黨今破冰」,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8日,A2版。
「連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選擇緩退」,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5日,A11版。
「海協會:盼及早繼續兩岸文書會商」,中國時報,1992年11月21日,2版。
「連胡會抒願景連戰:台灣人民要當家做主」,中央日報,2005年05月01日,A1版。
「胡錦濤的四點意見」,聯合報,2005年03月05日,A13版。
「陳水扁跨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摘要」,聯合報,1999年11月14日,4版。
Frank Ching, “Stunning change in cross-strait ties.” The China Post, Wednesday, April 27, 2005, P4.
Peter Brookes, “China’s rise is big issue for U.S.” The China Post, Thursday, March 17, 2005, P4.
網路部分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thomas.gov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美國資訊網(American Information Web) http://usinfo.org
美國在台協會http://ait.org.tw/zh/
未來中國研究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
中國官方對台政策文件彙集,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index.html。
「民主進步黨黨綱」http://www.dpp.org.tw/a/1-01.html。
網路文章
林佳龍、郭臨伍,「從雙層賽局看『兩國論』」,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1年2月25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15
周志偉,「從華府、北京、台北三角關係 檢視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國家政策論壇,創刊號(2002年10月),http://www.npf.org.tw/monthly/0201/theme-001.htm。
耿 曙,「台灣大選與兩岸局勢」,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3年07月28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548
葛永光,「展望兩岸復談之可能性」,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4年10月05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929
外文專書
Buzan, Barry. Ole Waever,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
Hollingsworth, ed., Nation and State Building in America.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71, pp. 27-36.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3.
Li Cheng, China`s Leaders: The New Gener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1.
Lampton, David M. & Richard Daniel Ewing, U.S. - 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 –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
Lampton, David M. 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
Raiffa, Howar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Ramon H.Myers, Michael C. Oksenberg and David Shambaugh. LanHam ed., Making China Policy: Lessons from the Bush and Clinton Administration.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1.
Segal Gerald, The Great Power Triangl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Okl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merica vs. Europe,” in J. Rogers 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epha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 Stepha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 Ithaca: Cornell, 1988, pp. 1~21.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山本草二,國際法(日),東京:有斐閣,2000年。
「新『日米防衛協力指針』防衛廳編集協力,SECURITARIAN,東京:財團法人防衛弘濟會,1997年11月。
西文期刊論文
Andrew J. Nathan, “China’s Goals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China Journal, No. 36, July 1996, pp. 87-93.
Alan James, "Peacekeeping in the post-Cold War e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L No. 2, Spring 1995, pp. 241-265.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0, pp.54~57.
Emma V. Broomfield,“Perception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2,No.35, 2003.
Glaser, Bonnie 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eyond September 11,”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 June 2002, pp. 223~229.
Glaser, Bonnie S,“China’s Taiwan Policy in the Wake of ‘One Country on Each Sid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6, December 2002, pp.515~524.
Lucian W. Pye,“Jiang Zemin’s Style of Rule: Go for Stability, Monopolize Power and Settle for Limited Effectiveness,”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45~51.
Michel Oksenberg,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Century,” 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21~35.
Parris H. Chang, “Changing of the Guard,” 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37~43.
Yang, Jiemian,“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Taiwan Policy:Evolution Tren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2, April 2002, pp. 147~15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126000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60006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邱泰淵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iu, Tai-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邱泰淵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u, Tai-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8:04:11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8:04: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8:04: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260006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260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美中台三邊關係是東亞區域安全的重要熱點議題之一,不僅牽涉到美國西太平洋的重要戰略利益,更加上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並且尋求相應國際地位的崛起中的中國。處於美中兩強激烈的競合關係之下,中華民國台灣生存不易,外交政策上一方面要配合、符合美國的意向,一方面在國家定位上又必須保持獨立自主性、避免過度刺激中國,無論政策調整幅度多大均動見觀瞻,選項相當有限。本論文一開始將從美中台三邊關係、以及台灣內部政治變化這兩部分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壹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文獻回顧……………………………………………….…………..8
第五節 章節安排……………………………………………….………….23
第貳章 美中台三邊政策互動當中的台灣選舉影響因素…………….……….24
第一節 美國對華政策的歷史沿革………………….…..…………….…..24
第二節 中共對台政策……………………………………………………..37
第三節 台灣大選當中對於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因素………………..47
第四節 台灣內部之政治發展……………………………………………..56
第五節 小結………………………………………………………………..61
第參章 李登輝時期的美中台三邊關係………………………………………..63
第一節 九六台海危機與第一次總統直選………………………………..63
第二節 特殊國與國關係V.S.「一個中國」原則…………………………..72
第三節 李登輝路線與第二次總統直選…………………………………..81
第四節 小結………………………………………………………………..85
第肆章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美中台三邊關係…………………………………..88
第一節 前言………………………………………………………………..88
第二節 2000年大選前後的焦點爭議…………………………………….91
第三節 2004年大選前後的焦點爭議………………………………….....96
第四節 大選過後的兩岸關係發展………………………………………104
第伍章 新時期美中台三邊關係互動…………………....……………………113
第一節 第二任陳水扁政府的兩岸關係前景……………………………113
第二節 第二任布希政府的兩岸政策……………………………………116
第三節 胡錦濤對台政策之評估…………………………………………119
第陸章 結論……………………………………………………………………124
參考文獻……………………………………………………………………………130
附錄…………………………………………………………………………………142
zh_TW
dc.format.extent 79592 bytes-
dc.format.extent 81002 bytes-
dc.format.extent 99821 bytes-
dc.format.extent 77984 bytes-
dc.format.extent 367086 bytes-
dc.format.extent 575969 bytes-
dc.format.extent 423410 bytes-
dc.format.extent 390441 bytes-
dc.format.extent 271764 bytes-
dc.format.extent 212601 bytes-
dc.format.extent 230183 bytes-
dc.format.extent 35726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60006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一個中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主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中台三邊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統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總統大選zh_TW
dc.title (題名) 美中台三邊關係(1996~2005)之研究:從台灣總統選舉因素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0後的威脅與挑戰:2004年總統大選後群策會論壇紀實。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世明,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究。台北:政大行管碩論文,2004年7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宿農,美國對中華民國軍備轉移之研究—1993~2002。台北: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立法院法制局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弘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 銘,胡溫新政。香港:明鏡出版社,第三版,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知初,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自版,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振昌主編,兩岸三地的政經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台北:生智文化,200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科主編,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水吉,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的歷史見證。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7。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義鈞,一九九○年代以來的台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台北: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龍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出版,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添貴譯,Zbigness Brzezinski著,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宗達,中共軍事演習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程,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宗海仁,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1月第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 強,危機處理聖經。台北:大和圖書,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稔壤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南揚,台灣大轉型。台北:克寧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台灣政治轉型之迷。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 易主編,亞太情勢的發展—安全經濟與政治。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正鋒,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計秋楓譯,David M. Lampton著,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綏南譯,Richard Berstein & Ross H. Munro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 喣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世輔、周陽山,中山思想新銓: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38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雲騰,李登輝主政時期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兩岸關係與兩岸對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1992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裕美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憲村、徐博東著,世紀交鋒:民進黨如何與共產黨打交道?。台北:時報出版,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雄,1979年以來海峽兩岸對「一個中國」的爭議。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雙環,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台北: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克難,美國小布希政府的東亞安全戰略(2001-2004)。台北:政大行管碩士論文,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聖時,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變遷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淑媚,我國憲政體制之選擇:一九九○到二○○○。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 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輝、陳博中主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灣的困境與未來。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9-2000。台北:中研院歐美所,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庶寶,總統直選方式之研究-兼論對憲政體制之衝擊。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文化,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宇碩、孔秉德編,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峰會後中美關係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一智,中共與美國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的台灣因素。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冬連著,五十年國事記要。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有關兩岸關係新定位談話。台北:總統府新聞稿,1999年7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樹範,「一九九六年三月以後美國、台灣與中共關係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77~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一九九○年代以來的中國黨軍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57~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年8月),頁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105~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紅芳,「東亞安全合作及其模式選擇」,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2004年2月),頁39~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勇,「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利益集團因素」,戰略與管理(北京),第29卷第4期(1998年4月),頁112~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 欣,「務實地看待兩岸關係」,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109~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之和平機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其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科,「美國對華政策新趨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本京,「美國兩岸政策走向」,美國研究,第18卷第1期(2004年3月),頁55~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雄、蕭宇桐,「美國大選與『美國價值』之爭辯」,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119號(2004.07.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銘義,「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及解決模式可行性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2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2000年4月),頁173~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達溪,「當前兩岸安全情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頁86~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美國大選與美國之台海兩岸政策」,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6~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進生,「柯林頓的『一個中國』政策」,師大政治論叢,第2期(2004年2月),頁67~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評析當前美國對兩岸的政策與可能變化」,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大政治系,1999年10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濁水,「中美台三方的雙重加碼」,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2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後冷戰和全球化架構下的美國台海政策--從克林頓到小布希對『一中』典範動搖的因應」,國策專刊,第19期(2001年9月30日),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國高層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東北亞新形勢與變動中的大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2000年8月),頁2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秋季),頁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SARS疫情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年6月),頁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布溫高峰會後的中美台三角關係」,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3~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布希總統連任後美國與中共關係之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諍,「評中共『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2000年3月),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非自願的樞紐:美國在華盛頓—台北—北京之間的地位」,政治科學論叢,第12期(2000年6月),頁189~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途徑」,遠景季刊,第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建民,「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1期(2004年3月),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釗燮,「美國新政府之下美中台關係的展望」,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105~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正偉,「兩岸在華美軍售問題上的交鋒與迷思」,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5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安家,「陳總統的中國大陸政策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2001年7月),頁167~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中共十六大後兩岸政治關係之走向」,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堅持依法涉台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依法治澳經驗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等主辦,2005年3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頁19~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長,「總統大選後兩岸經貿關係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13~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火炎,「李登輝情結的政治心理與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年8月),頁35~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光泰,「從法律層面評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0~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新天,「中國對外戰略的文化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2004年12月),頁20~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祇元,「蠡測2005年的中共外交取向」,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3期(2005年3月),頁99~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殷弘,「西方對非西方:當今美國對華態度的根本原因」,戰略與管理(北京),第27卷第5期(1996年5月),頁8~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宋德星,「21世紀前期中國國際態度、外交哲學、和根本戰略思考」,戰略與管理(北京),第3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0~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美國國際權勢:比較與變化」,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2004年3月),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清鑫,「論當前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的一些問題」,國策期刊,第8期(1999年3月),專輯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79~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個案研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胡錦濤訪美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5期(2002年5月),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從江澤民訪美及亞太經合會之行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頉,「布江北京高峰會前後的美中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頁4~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中共打壓綠色台商與綠色藝人的影響與意涵」,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7期(2004年7月),頁8~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開煌,「『兩國論』後中共『文攻式武嚇』之分析─以部份地方媒體『武力統一論』為例」,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5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明,「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力宇,「列根及美國六位總統的兩岸政策-台灣應有的認知」,爭鳴(香港),第321期(2004年07月01日),頁71~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章瑞、廖天威,「美國東亞戰略對兩岸安全互動的影響」,國策專刊,第19期(2001年09月30日),頁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2期(2004年2月),頁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弘遠,「2004年中國大陸經濟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兼論對兩岸關係形成的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34~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和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1997年5月),頁19~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介正,「美中台二○二○:戰略情勢淨評估」,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緊縮的鳥籠:布希總統第二任期之台海政策」,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8~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4~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恩浩,「中共武力犯台與美國干預之可能性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45~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煌智,「政治文化轉型研究—以1950、1990年代台灣為例」,師大政治論叢,第4期(2005年2月1日),頁209~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秋龍,「胡錦濤接任中央軍委主席與對台海情勢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新立,「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轉型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2000年春季號,總第2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評析陳水扁總統競選期間的『中國政策』」,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03~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慶武,「『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121~1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振源,「『一個中國』原則的戰略性思考」,遠景季刊,第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27~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4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80~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春山,「台灣應如何走出去!」,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2002年9月),頁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自強,「一九九六至二○○一年中共對台軍演之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75~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 瑋,「從中共對台外交圍堵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及台灣自處之道」,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8~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對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及國際反應」,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增家,「美日2+2安保諮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3期(2005年3月),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五期(2004年1月),頁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其琛,「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調整與新世紀初的國際關係」,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1期(2004年1月),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3期(2004年3月),頁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慶元,「從主權觀點談『一個中國』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勝驥,「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3期(1998年3月),頁7~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敏捷,「唯一選項或民主選擇—台北、北京、華府關於兩岸關係前景的爭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9期(2001年9月),頁27~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麗娟,「台灣大選期間之中共對台政策:2004年總統大選個案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2005年5月),頁62~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東清,「一個中國內外有別對台灣之適用性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6期(2001年6月),頁4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恆宗,「台海危機管理機制建構之研究—以1996年為例」,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2003年8月),頁114~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紙專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崑義,「兩岸的『和平之窗』」,自由時報,2001年02月18日,A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 剛,「中美乒乓外交」,人民日報(北京),1997年07月26日,C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陳銘顯,「面對中共和平崛起 發展台灣軟性國力」,聯合報,2004年09月07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雲漢,「人民的肯定才是最真實的民主成就」,中國時報,2002年09月30日,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中斌,「點穴戰是共軍的新選項」,中國時報,2004年08月30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濁水,「急躁的連宋 務實的北京」,聯合報,2005年4月26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品辛,「即興式兩岸政策迷霧行舟」,中央日報,2005年07月13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美國,兩岸間不情願的樞紐」,聯合報,1999年08月22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大陸政策,向中看齊」,聯合報,1999 年11月05 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美中台可否下車談談?」,中國時報,2004年12月30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胡錦濤為反分裂法定調」,中國時報,2005年03月05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兩岸一中 舊題新意」,中國時報,2005年05月14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介鱗,「美國的東亞政策 日本軸心轉向中國軸心?」,聯合報,2004年7月16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仲,「經濟脆弱期 鬥錯氣拚錯時!」,聯合報,2002年08月06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正鋒,「自由與非和平方式」,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錫堂,「從布江會談看美中台關係」,中華日報,2002年10月27日,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布江會角力攻防及其影響」,中央日報,2002年11月03日,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旭成,「『八一七公報』與『六大保證』」,自由時報,2003年08月17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俊漢,「全球化的社會力考驗胡溫體制」,聯合報,2002年11月18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同榮,「『中程協議』的迷思」,自由時報,2001年02月18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治仁,「319死胡同 台灣何時能走出」,聯合報,2005年3月20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儀芬,「自由選擇是最大公約數」,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 中,「肯楠圍堵設計非軍事對抗」,聯合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美國緩售神盾,利之所在」,中國時報,2001年04月25日,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江,「宣佈建交公報的時刻」,環球時報(北京),2001年03月02日,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國兩制 在台沒市場、沒未來」,自由時報,2005年07月15日,A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應坐視中國結合紅黑金勢力影響我總統大選」,自由時報,2004年02月11日,社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件中發三號-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台工作的通知」,中國時報,1991年4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在轉變,但仍有龐大力量抗拒轉變—柯林頓訪大陸最後一站記者會內容」,聯合報,1998年07月04日,3、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中國時報,2002年11月9日,A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就職演說」,聯合報,2000年05年21日,1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陳會談 兩岸交流 訂十共識」,中國時報,2005年03月31日,A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鎔基:任何形式的台獨都不容許」,中國時報,2000年03月16日,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鎔基記者會 有關對台部份問答全文」,中國時報,2000年3月16日,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辛吉:西方與中共對峙,應記取一戰殷鑒」,中國時報,1999年09月05日,A1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訪陸五天 國民黨今破冰」,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8日,A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選擇緩退」,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5日,A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協會:盼及早繼續兩岸文書會商」,中國時報,1992年11月21日,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胡會抒願景連戰:台灣人民要當家做主」,中央日報,2005年05月01日,A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的四點意見」,聯合報,2005年03月05日,A1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水扁跨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摘要」,聯合報,1999年11月14日,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 Ching, “Stunning change in cross-strait ties.” The China Post, Wednesday, April 27, 2005, P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 Brookes, “China’s rise is big issue for U.S.” The China Post, Thursday, March 17, 2005, P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路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thomas.gov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資訊網(American Information Web) http://usinfo.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在台協會http://ait.org.tw/z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未來中國研究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官方對台政策文件彙集,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index.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主進步黨黨綱」http://www.dpp.org.tw/a/1-0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路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龍、郭臨伍,「從雙層賽局看『兩國論』」,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1年2月25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偉,「從華府、北京、台北三角關係 檢視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國家政策論壇,創刊號(2002年10月),http://www.npf.org.tw/monthly/0201/theme-0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 曙,「台灣大選與兩岸局勢」,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3年07月28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5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永光,「展望兩岸復談之可能性」,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4年10月05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9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zan, Barry. Ole Waever,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llingsworth, ed., Nation and State Building in America.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71, pp. 27-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 Cheng, China`s Leaders: The New Gener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mpton, David M. & Richard Daniel Ewing, U.S. - 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 –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mpton, David M. 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iffa, Howar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mon H.Myers, Michael C. Oksenberg and David Shambaugh. LanHam ed., Making China Policy: Lessons from the Bush and Clinton Administration.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gal Gerald, The Great Power Triangl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Okl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merica vs. Europe,” in J. Rogers 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pha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 Stepha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 Ithaca: Cornell, 1988, pp. 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本草二,國際法(日),東京:有斐閣,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日米防衛協力指針』防衛廳編集協力,SECURITARIAN,東京:財團法人防衛弘濟會,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文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rew J. Nathan, “China’s Goals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China Journal, No. 36, July 1996, pp. 87-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an James, "Peacekeeping in the post-Cold War e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L No. 2, Spring 1995, pp. 241-2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0, pp.54~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mma V. Broomfield,“Perception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2,No.35,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aser, Bonnie 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eyond September 11,”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 June 2002, pp. 223~2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aser, Bonnie S,“China’s Taiwan Policy in the Wake of ‘One Country on Each Sid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6, December 2002, pp.515~5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cian W. Pye,“Jiang Zemin’s Style of Rule: Go for Stability, Monopolize Power and Settle for Limited Effectiveness,”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45~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el Oksenberg,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Century,” 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2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rris H. Chang, “Changing of the Guard,” 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37~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ang, Jiemian,“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Taiwan Policy:Evolution Tren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2, April 2002, pp. 147~15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