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
作者 孫國華
Sun, Kuo Hwa
貢獻者 關向光
Guan, Hsiang Guang
孫國華
Sun, Kuo Hwa
關鍵詞 莫言
李銳
王安憶
女性
家族
民間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8:07:50 (UTC+8)
摘要 摘要
中國在文革結束之後,文學出現完全不同的發展狀態,相較於文革前政治要求決定文學發展的情況,有了極大程度的轉變。本論文透過對三位大陸作家李銳、莫言、王安憶作品中,有關於女性、家族、民間層面的驗證,來說明中國文學在文革結束之後的新發展樣貌。在女性的層面,將針對三位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轉變,來分析中國新時期文學中,女性角色在作家筆下形象的大幅轉變;家族的層面,則主要探討家族神話的建構與作家本身、甚至是與國家社會間的關係聯繫;民間層面則透過新時期文學中崛起的嶄新主題-民間寫作,來觀察作家與其筆下作品,在文革結束後,所呈現出來的不同之處。希望透過這三位知名作家筆下有關女性、家族、民間層面的分析,來驗證中國文學在文革結束之後的嶄新發展。

關鍵詞:李銳、莫言、王安憶、女性、家族、民間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作家原著
王安憶,小城之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
------,雨,沙沙沙,台北:新地文學,1988。
------,烏托邦詩篇,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
------,父系和母系的神話,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
------,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獨語,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處女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憂傷的年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隱居的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富萍,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妹頭,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上種紅菱下種藕,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
------,香港情與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我讀我看,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
------,小鮑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流逝,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
------,荒山之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逐鹿中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米尼,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
------,海上繁華夢,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
------,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書店,2004。
------,叔叔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桃之夭夭,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
------,長恨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冷土,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
------,王安憶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啟蒙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李銳,厚土,台北:洪範出版社,1988。
------,舊址,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
------,拒絕合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無風之樹,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銀城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寂靜的高緯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紅房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萬里無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李銳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莫言,紅高粱家族,台北:洪範書店,1988。
------,酒國,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
------,懷抱鮮花的女人,台北:洪範書店,1993。
------,夢境與雜種,台北:洪範書店,1994。
------,豐乳肥臀(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
------,豐乳肥臀(下),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
------,傳奇莫言,台北:聯合文學,1998。
------,會唱歌的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食草家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初戀,神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蒼蠅,門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老槍,寶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檀香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白棉花,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紅高粱的孩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
------,四十一炮(上),台北:洪範書店,2003。
------,四十一炮(下),台北:洪範書店,2003。
------,歲月風景:文學中的人生百態,台北:未來書城,2003。
------,天堂蒜薹之歌,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美女,倒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生死疲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莫言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貳、其他小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下(當代卷),香港:三聯書店,2005。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台北:林白出版社,1989。
曲波,林海雪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活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沈從文,邊城,台北:商務印書館,2005。
杜鵬程,保衛延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吳強,紅日,香港,三聯書店,1961。
食指(郭路生),食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南哨寫作組,牛田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浩然,艷陽天,香港:三聯書店,1972。
------,金光大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
高曉聲,高曉聲1983年小說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
------,李順大造屋,台北:新地文學,1989。
馬原,岡底斯的誘惑,台北:小知堂出版社,2002。
張揚,第二次握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張愛玲,傾城之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梁斌,紅旗譜,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
魯彥周,天雲山傳奇,烏魯木齊:新華出版社,1983。
韓少功,爸爸爸,台北:正中出版社,2005。
蘇童,妻妾成群,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1970~2003大陸與海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4。
參、專書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王寧,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88。
------,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孔範今、施戰軍主編,莫言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
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出版社,2002。
金春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04),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金漢等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吳三元,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概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94。
吳義勤主編,王安憶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孟繁華、洪子誠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孟繁華,1978-激情歲月,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夢幻與宿命: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歷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洪子誠,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莫言、王堯,莫言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莫言,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崔西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筆走龍蛇,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
------,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還原民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2001。
------,談虎談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陳傳才,文學理論新編,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出版社,2002。
------,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出版社,2003。
黃文倩,莫言:豐乳肥臀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黃偉宗編,當代中國文學,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台北:秀威出版社,2005。
程代熙,新時期文藝新潮評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張文傑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張志忠,莫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張炯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張鐘,當代中國大陸文學流變,香港:三聯書店,1992。
楊揚編,莫言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楊鼎川,1967-狂亂的文學年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謝冕、唐曉渡編,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台北:明鏡文化,1988。
------,尋找與呼喚,台北:風雲時代,1989。
------,放逐諸神-文論提綱和文學史重評,台北:風雲時代,1995。
劉錫慶,生命如同那年夏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戴錦華,世紀之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鍾怡雯,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謝冕、唐曉渡編,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謝靜國,論莫言小說(1983~1999)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台北:秀威出版社,2006。
E. M. Fo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Gabriel G. Marquez著,楊耐冬譯,百年孤寂,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
M. M.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周啟超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白春仁、顧亞鈴譯,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1。
William Faulkner著,彭小妍、林啟藩譯,出殯現形記,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
William Kenne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肆、報章期刊
王堯,「關於『文革文學』的釋義與研究」,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9年第6期,頁58~62。
------,「思想歷程的轉換與主流話語的生產-關於『文革文學』的一個側面研究」,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1年第4期,頁19~27。
王安憶、陳思和,「兩個69屆初中生的即興對話」,上海文學(上海),1988年第3期,頁25~32。
王安憶,「我們以誰的名義?」文學自由談(天津),1995年第3期,頁78~80。
------,「最遠和最近」,文學自由談(天津),1997年第3期,頁19~20。
王金城,「理性處方:莫言小說的文化心理診脈」,北方論叢(福州),2002年第1期,頁114~116。
王金勝,「民間文化與莫言小說的傳奇性」,文藝爭鳴(長春),2004年第6期,頁105~108。
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小說評論(西安),1996年第1期,頁30~36。
王苹,「由欲到義:情愛的昇華-評王安憶九十年代小說中的愛情書寫」,當代文壇(成都),2003年第3期,頁73~74。
王蓓,「這一隅的驚喜與狹隘-對長恨歌上海民間書寫的再思考」,科技信息(濟南),2007年第26期,頁36~37。
王愛松,「雜語寫作:莫言小說創作的新趨勢」,收錄於楊揚編,當代文壇(成都),2003年第1期,頁64~65。
尹季,「二十世紀末中國家族小說的敘事特性」,船山學刊(長沙),2005年第3期,頁160~162。
甘曉燕,「歷史滄桑中的海上繁華夢-張愛玲與王安憶的上海都市民間書寫比較」,現代語文(曲阜),2007年第7期,頁70~71。
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中州大學學報(鄭州),1998年第2期,頁27~32。
巫劍伶、徐肖楠,「李銳筆下的神女形象」,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鄭州),第24卷第2期(2005),頁24~26。
李泓,「構築城市日常生活的審美形式-論王安憶的城市小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2001年第6期,頁65~71。
李銳,「留下的,留不下的」,讀書(北京),1994年第8期,38~41。
------,「重新敘述的故事」,文學評論(北京),1995年第5期,頁42~44。
李貴仁,「人道主義-文學的靈魂」,文學家雜誌(北京),1985年第2期,頁38~42。
李茂民,「莫言小說的情愛模式及其文化內涵」,理論與創作(長沙),2003年第4期,頁57~61。
李靜,「不冒險的旅程-論王安憶的寫作困境」,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1期,頁25~39。
周新民、王安憶,「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憶訪談錄」,小說評論(西安),2003年第3期,頁33~40。
吳芸茜,「與時間對峙-論王安憶的小說哲學」,文藝理論研究(上海),2003年第4期,頁88~96。
南帆,「城市的肖像-讀王安憶的長恨歌」,小說評論(西安),1998年第1期,頁67~73。
侯運華,「論莫言小說的女性崇拜與敘事特徵」,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開封),第15卷第3期(2001),頁24~27。
唐曉丹,「解讀富萍,解讀王安憶」,當代文壇(成都),2001年第4期,頁24~27。
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象的價值追問與詩意傳達-評李銳的無風之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石家莊),第27卷第6期(2004),頁84~89。
高秀芹,「都市的遷徙-張愛玲與王安憶小說中的都市時空比較」,北京大學學報(北京),2003年第1期,頁73~82。
徐德明,「王安憶:歷史與個人之間的『眾生話語』」,文學評論(北京),2001年第6期,頁34~41。
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雙城記』-從王安憶到張愛玲」,文學評論(北京),2002年第1期,頁87~93。
孫慧欣,「性別角逐中的女性-王安憶小說中女性意識分析」,延邊大學學報(延吉),第38卷第3期(2005),頁98~102。
孫蘭,「藝術品格與藝術功能的消退-再評十年文革文學的審美價值體系」,文藝評論(哈爾濱),1999年第2期,頁32~39。
郭偉平,「上海女人長恨歌-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女性意識」,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商丘),2006年第1期,頁66~75。
許子東,「體現憂國情懷的歷史反省-論文革小說的敘事研究」,文學評論(北京),2000年第3期,頁35~42。
梁旭東,「王安憶的性愛小說:構建女性話語的嘗試」,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寧波),2002年第2期,頁17~20。
梁鴻,「『生命存在』的讚美詩-重讀『三戀』兼談王安憶的創作理念」,青海社會科學(西寧),2002年第5期,頁74~77。
莫言、王堯,「從紅高粱到檀香刑」,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2年第1期,頁10~22。
莫言、周罡,「發現故鄉與表現自我-莫言訪談錄」,小說評論(西安),2002年第6期,頁33~40。
莫言、楊揚,「小說是越來越難寫了」,南方文壇(南寧),2004年第1期,頁44~49。
莫言,「我的故鄉和我的同年」,星光(北京),第11期(1994),頁100~105。
------,「豐乳肥臀解」,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6年第1期,頁123~124。
------,「獨特的腔調」,讀書(北京),1997年第7期,頁34~38。.
------,「文學創作的民間資源-在蘇州大學『小說家講壇』上的演講」,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1年第1期,頁4~9。
------,「自述」,小說評論(西安),2002年第6期,頁28~32。
------,「作家和他的文學創作」,文史哲(濟南),2003年第2期,頁149~152。
------,「訴說就是一切」,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5期,頁83~84。
------,「文學個性化芻議」,文藝研究(北京),2004年第4期,頁34~38。
馮晶,「王安憶筆下女性生命律動-以小城之戀、長恨歌、桃之夭夭為例」,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濟寧),第25卷第2期(2004),頁77~79。
張浩,「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論王安憶創作中的女性空間建構」,中國文化研究(北京),2001年第4期,頁159~163。
張寧,「尋根一族與原鄉主題的變形-莫言、韓少功、劉恆的小說」,中外文學,第18卷第8期(1990),頁152~157。
張檸,「文學與民間性-莫言小說裡的中國經驗」,南方文壇(南寧),2001年第6期,頁39~46。
張清華,「敘述的極限-論莫言」,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2期,頁59~74。
------,「莫言與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以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為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海口),2005年第2期,頁35~42。
葉立文,「他的敘述維護了誰-李銳小說的價值立場」,小說評論(西安)2003年第2期,頁37~42。
趙歌東,「『種的退化』與莫言早期小說的生命意識」,齊魯學刊(長春),2005年第4期,頁97~100。
廖咸浩,「『詩樂園』的假與真-紅樓夢的後設敘述」,聯合文學,第12卷第6期,頁118~126。
潘凱雄,「『自覺』為他帶來了什麼?-讀李銳近作」,文學評論(北京),1994年第1期,頁118~121。
劉志明,「男性神話的消解和女性神話的膜拜-論莫言『家族小說』的文化轉型」,台州師專學報(杭州),第22卷第4期(2000),頁12~16。
劉再復,「新時期文學的主潮」,文匯報(香港),1986年9月8日,版2。
劉熹、林穎穎,「歷史:反諷與對話-讀李銳銀城故事」,中文自學指導(上海),2005年第2期,頁77~78。
謝廷秋,「異曲同工卻歸於殊途的文學-兼論文革文學的歷史特徵」,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貴陽),2004年第4期,頁50~52。
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詩探索(北京),1980年第1期,頁13~20。
顏琳,「沉入常態敘述與呈現詩性情懷-論九十年代中後期王安憶小說敘事策略」,中國文學研究(長沙),2003年第4期,頁77~81。
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寧波大學學報(寧波),第14卷第4期(2001),頁47~51。
譚玉敏,「民間立場與非凡英雄-論王安憶小說中的世俗性」,長江學術(武漢),2006年第2期,頁166~169。
鍾本康,「王安憶的小說意識-評父系與母系的神話」,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5年第3期,頁16~21。
顧明霞,「現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論李銳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當代文壇(成都),2002年第5期,頁32~34。
肆、學位論文
王麗美,「海上繁華夢-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的現代化嚮往」,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江靜芬,「王安憶小說之女性情誼研究」,彰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林佳芬,「王安憶長恨歌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洪士惠,「上海流戀與憂傷書寫-王安憶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台、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
曾秀梅,「莫言小說中的生命焦慮」,彰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潘雅玲,「王安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彰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劉文淑,「李銳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顏瑋瑩,「王安憶長篇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伍、網頁資料
「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2008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etext.org/Politics/MIM/chinese/classics/jiangqing1966to1976/001-030/001.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3260007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60007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關向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Guan, Hsiang Gua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孫國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un, Kuo Hwaen_US
dc.creator (作者) 孫國華zh_TW
dc.creator (作者) Sun, Kuo Hwa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8:07:50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8:07: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8:07:5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3260007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8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260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要
中國在文革結束之後,文學出現完全不同的發展狀態,相較於文革前政治要求決定文學發展的情況,有了極大程度的轉變。本論文透過對三位大陸作家李銳、莫言、王安憶作品中,有關於女性、家族、民間層面的驗證,來說明中國文學在文革結束之後的新發展樣貌。在女性的層面,將針對三位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轉變,來分析中國新時期文學中,女性角色在作家筆下形象的大幅轉變;家族的層面,則主要探討家族神話的建構與作家本身、甚至是與國家社會間的關係聯繫;民間層面則透過新時期文學中崛起的嶄新主題-民間寫作,來觀察作家與其筆下作品,在文革結束後,所呈現出來的不同之處。希望透過這三位知名作家筆下有關女性、家族、民間層面的分析,來驗證中國文學在文革結束之後的嶄新發展。

關鍵詞:李銳、莫言、王安憶、女性、家族、民間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導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5
第三節、研究方法 …………………………………………………………… 22
第四節、研究範疇 ……………………………………………………………25

第二章、文革前後的大陸文學概況……………………………………29
第一節、「十七年」文學與文革文學…………………………………………29
第二節、文革後的「新時期」文學……………………………………………44

第三章、「舊」女性的「新」書寫 ………………………………………61
第一節、三從四德的矜持與顛覆……………………………………………61
第二節、傳統男尊女卑的倒轉………………………………………………67
第三節、母性的謳歌與讚揚…………………………………………………76

第四章、家族神話的建構 ……………………………………………87
第一節、故事敘述的起點……………………………………………………87
第二節、想像與歷史…………………………………………………………95
第三節、趨於平凡的不甘 …………………………………………………102

第五章、民間本真的還原……………………………………………111
第一節、市井人物的書寫 …………………………………………………111
第二節、現實世界的批判 …………………………………………………119
第三節、生命意義的追尋 …………………………………………………129

第六章、結論…………………………………………………………139
第一節、研究回顧 …………………………………………………………139
第二節、研究發現 …………………………………………………………141
第三節、問題與展望 ………………………………………………………144

參考文獻 ……………………………………………………………147
zh_TW
dc.format.extent 43258 bytes-
dc.format.extent 83009 bytes-
dc.format.extent 77000 bytes-
dc.format.extent 80459 bytes-
dc.format.extent 335572 bytes-
dc.format.extent 393440 bytes-
dc.format.extent 359213 bytes-
dc.format.extent 396654 bytes-
dc.format.extent 439616 bytes-
dc.format.extent 211142 bytes-
dc.format.extent 23872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60007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莫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李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安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間zh_TW
dc.title (題名) 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作家原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憶,小城之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雨,沙沙沙,台北:新地文學,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烏托邦詩篇,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父系和母系的神話,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獨語,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處女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憂傷的年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隱居的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富萍,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妹頭,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種紅菱下種藕,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港情與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讀我看,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鮑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流逝,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荒山之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逐鹿中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米尼,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上繁華夢,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書店,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叔叔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桃之夭夭,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恨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冷土,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憶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啟蒙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銳,厚土,台北:洪範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舊址,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拒絕合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風之樹,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銀城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寂靜的高緯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紅房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里無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銳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紅高粱家族,台北:洪範書店,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酒國,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懷抱鮮花的女人,台北:洪範書店,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夢境與雜種,台北:洪範書店,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豐乳肥臀(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豐乳肥臀(下),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傳奇莫言,台北:聯合文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會唱歌的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食草家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初戀,神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蒼蠅,門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老槍,寶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檀香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棉花,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紅高粱的孩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十一炮(上),台北:洪範書店,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十一炮(下),台北:洪範書店,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歲月風景:文學中的人生百態,台北:未來書城,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天堂蒜薹之歌,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女,倒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生死疲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其他小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下(當代卷),香港:三聯書店,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台北:林白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波,林海雪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活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從文,邊城,台北:商務印書館,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鵬程,保衛延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強,紅日,香港,三聯書店,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食指(郭路生),食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哨寫作組,牛田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浩然,艷陽天,香港:三聯書店,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光大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曉聲,高曉聲1983年小說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順大造屋,台北:新地文學,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原,岡底斯的誘惑,台北:小知堂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揚,第二次握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傾城之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斌,紅旗譜,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彥周,天雲山傳奇,烏魯木齊:新華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少功,爸爸爸,台北:正中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童,妻妾成群,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1970~2003大陸與海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寧,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範今、施戰軍主編,莫言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春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04),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漢等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三元,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概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義勤主編,王安憶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繁華、洪子誠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繁華,1978-激情歲月,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夢幻與宿命: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歷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子誠,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王堯,莫言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西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筆走龍蛇,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還原民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談虎談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傳才,文學理論新編,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文倩,莫言:豐乳肥臀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偉宗編,當代中國文學,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台北:秀威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代熙,新時期文藝新潮評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傑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志忠,莫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炯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鐘,當代中國大陸文學流變,香港:三聯書店,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揚編,莫言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鼎川,1967-狂亂的文學年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冕、唐曉渡編,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台北:明鏡文化,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尋找與呼喚,台北:風雲時代,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放逐諸神-文論提綱和文學史重評,台北:風雲時代,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錫慶,生命如同那年夏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錦華,世紀之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怡雯,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冕、唐曉渡編,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靜國,論莫言小說(1983~1999)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台北:秀威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 M. Fo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briel G. Marquez著,楊耐冬譯,百年孤寂,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 M.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周啟超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春仁、顧亞鈴譯,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 Faulkner著,彭小妍、林啟藩譯,出殯現形記,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 Kenne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肆、報章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堯,「關於『文革文學』的釋義與研究」,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9年第6期,頁58~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思想歷程的轉換與主流話語的生產-關於『文革文學』的一個側面研究」,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1年第4期,頁19~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憶、陳思和,「兩個69屆初中生的即興對話」,上海文學(上海),1988年第3期,頁25~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憶,「我們以誰的名義?」文學自由談(天津),1995年第3期,頁78~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最遠和最近」,文學自由談(天津),1997年第3期,頁1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金城,「理性處方:莫言小說的文化心理診脈」,北方論叢(福州),2002年第1期,頁114~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金勝,「民間文化與莫言小說的傳奇性」,文藝爭鳴(長春),2004年第6期,頁105~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小說評論(西安),1996年第1期,頁30~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苹,「由欲到義:情愛的昇華-評王安憶九十年代小說中的愛情書寫」,當代文壇(成都),2003年第3期,頁73~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蓓,「這一隅的驚喜與狹隘-對長恨歌上海民間書寫的再思考」,科技信息(濟南),2007年第26期,頁36~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愛松,「雜語寫作:莫言小說創作的新趨勢」,收錄於楊揚編,當代文壇(成都),2003年第1期,頁64~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季,「二十世紀末中國家族小說的敘事特性」,船山學刊(長沙),2005年第3期,頁160~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甘曉燕,「歷史滄桑中的海上繁華夢-張愛玲與王安憶的上海都市民間書寫比較」,現代語文(曲阜),2007年第7期,頁70~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中州大學學報(鄭州),1998年第2期,頁2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劍伶、徐肖楠,「李銳筆下的神女形象」,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鄭州),第24卷第2期(2005),頁24~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泓,「構築城市日常生活的審美形式-論王安憶的城市小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2001年第6期,頁65~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銳,「留下的,留不下的」,讀書(北京),1994年第8期,38~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重新敘述的故事」,文學評論(北京),1995年第5期,頁42~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貴仁,「人道主義-文學的靈魂」,文學家雜誌(北京),1985年第2期,頁38~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茂民,「莫言小說的情愛模式及其文化內涵」,理論與創作(長沙),2003年第4期,頁57~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靜,「不冒險的旅程-論王安憶的寫作困境」,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1期,頁2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新民、王安憶,「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憶訪談錄」,小說評論(西安),2003年第3期,頁3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芸茜,「與時間對峙-論王安憶的小說哲學」,文藝理論研究(上海),2003年第4期,頁88~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帆,「城市的肖像-讀王安憶的長恨歌」,小說評論(西安),1998年第1期,頁67~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運華,「論莫言小說的女性崇拜與敘事特徵」,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開封),第15卷第3期(2001),頁24~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曉丹,「解讀富萍,解讀王安憶」,當代文壇(成都),2001年第4期,頁24~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象的價值追問與詩意傳達-評李銳的無風之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石家莊),第27卷第6期(2004),頁84~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秀芹,「都市的遷徙-張愛玲與王安憶小說中的都市時空比較」,北京大學學報(北京),2003年第1期,頁73~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德明,「王安憶:歷史與個人之間的『眾生話語』」,文學評論(北京),2001年第6期,頁34~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雙城記』-從王安憶到張愛玲」,文學評論(北京),2002年第1期,頁87~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慧欣,「性別角逐中的女性-王安憶小說中女性意識分析」,延邊大學學報(延吉),第38卷第3期(2005),頁98~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蘭,「藝術品格與藝術功能的消退-再評十年文革文學的審美價值體系」,文藝評論(哈爾濱),1999年第2期,頁32~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偉平,「上海女人長恨歌-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女性意識」,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商丘),2006年第1期,頁66~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子東,「體現憂國情懷的歷史反省-論文革小說的敘事研究」,文學評論(北京),2000年第3期,頁35~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旭東,「王安憶的性愛小說:構建女性話語的嘗試」,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寧波),2002年第2期,頁17~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鴻,「『生命存在』的讚美詩-重讀『三戀』兼談王安憶的創作理念」,青海社會科學(西寧),2002年第5期,頁74~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王堯,「從紅高粱到檀香刑」,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2年第1期,頁10~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周罡,「發現故鄉與表現自我-莫言訪談錄」,小說評論(西安),2002年第6期,頁3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楊揚,「小說是越來越難寫了」,南方文壇(南寧),2004年第1期,頁4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我的故鄉和我的同年」,星光(北京),第11期(1994),頁100~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豐乳肥臀解」,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6年第1期,頁123~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獨特的腔調」,讀書(北京),1997年第7期,頁34~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學創作的民間資源-在蘇州大學『小說家講壇』上的演講」,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1年第1期,頁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自述」,小說評論(西安),2002年第6期,頁28~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作家和他的文學創作」,文史哲(濟南),2003年第2期,頁149~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訴說就是一切」,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5期,頁83~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學個性化芻議」,文藝研究(北京),2004年第4期,頁34~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晶,「王安憶筆下女性生命律動-以小城之戀、長恨歌、桃之夭夭為例」,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濟寧),第25卷第2期(2004),頁77~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浩,「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論王安憶創作中的女性空間建構」,中國文化研究(北京),2001年第4期,頁159~1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寧,「尋根一族與原鄉主題的變形-莫言、韓少功、劉恆的小說」,中外文學,第18卷第8期(1990),頁152~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檸,「文學與民間性-莫言小說裡的中國經驗」,南方文壇(南寧),2001年第6期,頁39~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清華,「敘述的極限-論莫言」,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2期,頁5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言與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以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為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海口),2005年第2期,頁35~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立文,「他的敘述維護了誰-李銳小說的價值立場」,小說評論(西安)2003年第2期,頁37~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歌東,「『種的退化』與莫言早期小說的生命意識」,齊魯學刊(長春),2005年第4期,頁97~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咸浩,「『詩樂園』的假與真-紅樓夢的後設敘述」,聯合文學,第12卷第6期,頁118~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凱雄,「『自覺』為他帶來了什麼?-讀李銳近作」,文學評論(北京),1994年第1期,頁118~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志明,「男性神話的消解和女性神話的膜拜-論莫言『家族小說』的文化轉型」,台州師專學報(杭州),第22卷第4期(2000),頁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新時期文學的主潮」,文匯報(香港),1986年9月8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熹、林穎穎,「歷史:反諷與對話-讀李銳銀城故事」,中文自學指導(上海),2005年第2期,頁77~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廷秋,「異曲同工卻歸於殊途的文學-兼論文革文學的歷史特徵」,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貴陽),2004年第4期,頁50~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詩探索(北京),1980年第1期,頁13~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琳,「沉入常態敘述與呈現詩性情懷-論九十年代中後期王安憶小說敘事策略」,中國文學研究(長沙),2003年第4期,頁77~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寧波大學學報(寧波),第14卷第4期(2001),頁4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玉敏,「民間立場與非凡英雄-論王安憶小說中的世俗性」,長江學術(武漢),2006年第2期,頁166~1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本康,「王安憶的小說意識-評父系與母系的神話」,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5年第3期,頁16~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明霞,「現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論李銳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當代文壇(成都),2002年第5期,頁3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肆、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美,「海上繁華夢-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的現代化嚮往」,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靜芬,「王安憶小說之女性情誼研究」,彰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芬,「王安憶長恨歌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士惠,「上海流戀與憂傷書寫-王安憶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台、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秀梅,「莫言小說中的生命焦慮」,彰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雅玲,「王安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彰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淑,「李銳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瑋瑩,「王安憶長篇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網頁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2008年6月20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text.org/Politics/MIM/chinese/classics/jiangqing1966to1976/001-030/001.html。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