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國家危機管理之研究_1954-1999台海危機探討
作者 謝如欽
貢獻者 陳德昇 博士
謝如欽
關鍵詞 第一次台海危機
第二次台海危機
第三次台海危機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8:15:08 (UTC+8)
摘要 研究危機管理以降低戰爭的可能性是國際事務研究中重要的課題。危機管理的基本假設是建立在認識到當前的國際體系中,經常難以避免的存在者若干的衝突,只是這些衝突未必導致戰爭的唯一結果,因此在衝突與戰爭間仍有許多可供「管理」的空間,以降低武力衝突的風險。另外,衝突引發戰爭的事件,即使在戰爭進行的期間,還是可以運用危機管理的原則與理論來加以管理。
台海的安全問題就是亞洲的安全問題,台海局勢是亞太危機的核心議題,台灣的安全問題也是美國的安全問題。台海衝突的後果之一就是中共將會反對美國進軍亞洲,並採取因應的行動來抵制美國的行為。同時,台海危機有其歷史的連貫性與不變的核心因素,必須做綜合性的研究,有系統的說明,才能探究問題核心,瞭解危機的成因所在。而良善的危機管理可能會造就長期和平解決問題的契機。因此,本研究就是以危機管理的角度來探究台海之間的衝突,期能提供預防危機發生的趨吉避凶之道。
中華民國總統的憲法權力歷經憲法增修及人民直接選舉的結果,鞏固了總統在國家安全重大方針的決策法律及政策地位,同時也將牽動我國安全決策體制的發展與運作。總統及其所領導之國家安全決策體制,如何因應與扭轉僵局,和平解決兩岸及國內、國際複雜的重大問題,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國家安全決策及危機管理體制不同於一般或平時國家施政決策體制,由於其功能主要在處理國家所面臨的安全威脅與重大急難,基於時限,參與決策人數並不多;就我國家安全體制而言,「國家安全會議」為總統決定國家安全有關之大政方針之諮詢機關,扮演總統決策的幕僚角色,國安會的決議作為總統決議之參考。從一九九五、九六年的台海危機危機管理過程可看出,我國國安會尚能發揮其功效,惟應加強其組織功能,方足以發揮更大之功效。
在瞭解我國所處的環境之後,本研究從危機管理的角度,並著眼於國家未來的光明前途與長治久安,提出以下建議:
• 推動事務性協商,發展對話空間建立互信機制
• 以既有經濟、科技基礎積蓄國力,提高競爭力
• 尊重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不挑釁對方底線
• 賡續務實外交、培養外交人才、擴展外交空間
• 積極改善並加強與美國政府、國會、民間交往
• 策頒國家戰略,制訂國家安全戰略與管理機制
• 建設永續經營環境,避免衝突,創造雙贏局勢
台海的穩定與和平現狀的維持,一直是國際社會共同關切的議題,而美國扮演至為重要的腳色。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才是影響台海情勢的主要變數。因此在認清局勢的演變後,兩岸如何營造和平共存與互動的環境,充實國力,放眼未來,才是吾人應擁有的襟懷。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
外交部,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民國81年12月。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蔣總統四十七年言論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48年。
海基會編,辜汪會談紀要,台北:海基會,民國82年8月12日。
「國防報告書」編撰小組,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白皮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
歷史的教訓,為何不與中共談判,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71年9月。
(二)專書
《人民日報》編輯部、《紅旗》雜誌編輯部,〈蘇共領導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平蘇共中央的公開信〉《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Joseph C.Goulden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于賓、談鋒、蔣偉明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6月。
Martin L. Lasater, 台灣安全的關鍵要素,收錄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3年6月。
丁連財等撰稿,現代用語導讀1: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三軍大學,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台北:史政編譯局,1989年。
大學出版社,1989年。
中美關係文件彙編,1940〜1976,香港:七十年代月刊,1977年3月。
中國年鑑,民國四十四〜四十五年,台北:中國出版社,民國46年。
毛治國,決策,台北:天下雜誌公司,2003年。
王人傑,國際爭端,收錄於《現代國際法》,丘宏達主編,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0年3月。
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
王科華,略論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政策,回顧與展望-論海峽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年9月。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民國75年)。
民國84年10月)。
伍學經、顏斯華譯,問題分析與決策,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4年。
朱延智,危機處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
朱延智,搶救台灣—小國危機處理,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朱愛群,危機管理—解讀災難迷咒,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余致力,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吳宜蓁等譯,危機管理診斷手冊,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宋文明,中國大陸動亂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台北:宋氏照遠,民國93年1月。
宋麟在,在韓國戰爭前夜的國際環境,韓國戰爭的政治外交史的考察,漢城:平民社,1989年1月。
李成嶽譯,有效溝通,台北:智庫文化公司,2001年。
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4年。
李潔民(James R.Lilley)、唐恩(Chuck Downs)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台灣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民國88年2月。
汪士淳,丁渝洲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4年。
亞洲觀點(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Views),黃偉傑譯,台北:史政編譯室,
孟杰慕,(James H. Mann)《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妹中關係揭密》,林添貴
林文益、鄭安鳳譯,危機管理與傳播,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商務印刷館,
林長盛,《武力衝突的時機與誘因-解放軍攻打台灣》,(台北:明鏡出版社,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邱毅,危機管理,台北:中華徵信所,1999年。
芮明杰、陳榮輝主編,中國管理技巧,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0年。
柏森(Frederic S. Pearson)、羅契斯特(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約翰.加迪斯(John Gaddis),美國的政策與看法:一九四九∼一九五Ο年分裂中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
范希周,(試析1948-1968年美國對台灣的政策),載陳孔力編《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民國80年)
徐焰,《台海大戰(上篇)》(台北:風雲時代,1992)。
郝夢笙、段浩然主編,《中國共產黨六十年》(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務印刷館,2001年。
張亞中、李英明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民國89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民國77年9月。
許世楷、施正鋒,台灣前途危機管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陳力生,台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
陳國雄,危機2005,台北:台灣安保協會,1999年。
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民國68年)。
陳德昇、何思因、耿曙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
陸炳文,公關與危機處理,台北南海出版社,1992年。
普雷尼.錫帕瑞(Prance Thiparat)、阿布.阿山(Abul Ahsan)美國在亞洲的角色:
裘兆琳主編,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1993年。
詹中原,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民國93年1月。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1年。
鄭鎔碩,美國的對韓政策,漢城:一潮閣,1982年,10月。
謝傳聖,大陰謀,共匪統戰顛覆實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6年1月
韓應寧譯,危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89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魏貽君等撰稿,現代用語導讀2:政治/外交/法律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
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蘇的楔子戰略,哈里.哈丁,袁明編,中美關係史上沉重的一頁,北京:北京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3年。
譯(台北:先決出版社,民國88年)。
(三)期刊論文
月),頁39。
王漢國,〈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的沿革與評析〉,《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9年10月,頁5-17。
吳玲君,〈美國對中共升高軍事威脅台灣之反應〉,《美歐月刊》,11卷4期,民國85年4月,頁92-103。
宋學文,〈「特殊國與國關係」之決策及其發展:3i模型的決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2卷11期,民國88年11月,頁67-91。
李冠鋒,〈823戰役前後中共對台政策〉,《軍事史評論》,第6期(民國88年6月),頁92。
林正義,〈「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民國88年12月。
林正義,〈「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收錄《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民國88年12月),頁112-115
林正義,〈以安全戰略為主導的外交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6-9。
林正義,〈危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亞洲與世界文摘》,10卷2期(民國78年2月),頁81。
林正義,〈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角色〉,《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8年7 月,頁28-34。
林正義、張中勇,〈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國家政策雙週刊》,(民國85年4月),頁4-5。
林碧炤,〈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美歐月刊》,10卷5期,民國84年5月,頁5-33。
邵玉銘,〈試論大陸淪陷前後之中美關係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解決與存廢問題〉,《傳記文學》,第35卷2期,頁27。
范利民節譯,〈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簡介〉,《美國月刊》,1卷1期,民國75年5月,頁117-122。
唐明輝,〈近期中共挑起台海危機之背景及目的的探析〉,《國防雜誌》13卷1期,頁96。
張中勇,〈以「信心建立」為主導的兩岸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15。
張中勇,〈危機與危機處理之研究—一個研究概念與理論的分析〉,《警學叢刊》,23卷2期,民國81年12月,頁137-158。
張中勇,〈國家安全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警政學報》,22期,民國82年12月,頁353-382。
張中勇,〈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7。
張中勇,〈情報分析、戰爭與決策—為何情報失敗是無法避免的〉《警學叢刊》20卷3期(民國79年3月),頁144。
張中勇〈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制度〉,《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8年10 月,頁30-53。
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下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82年6月),頁63-64。
陳一新,〈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三)〉,《美歐月刊》,10卷2期,民國84年2月,頁33-75。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一個案研究」,《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89年1月,頁,99。
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美歐月刊》,10卷1期,民國84年1月,頁5-49。
程金中,〈中共對台政策的歷史發展及其趨向〉,《回顧與展望-論海峽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年9月),頁9。
黃秀端,〈總統、國務卿與國家安全顧問〉,《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9年10 月,頁18-29。
楊志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2-5。
楊志恆,〈新日美安保體制與日本危機管理制度〉,《國家政策雙週刊》,148期,民國85年10月,頁6-7。
楊浪,〈戰爭邊緣-對8.23金門砲戰的回顧〉,《戰略與管理》(北京,1955年第5期),頁30。
詹中原,〈美國政府之危機管理:組織發展與政策架構〉,《美國月刊》,5卷5期,民國79年9 月,頁96-99。
廖光生等編,〈「國家安全篇」討論實錄〉,《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18-23。
蔡政諭,〈一九五Ο年韓戰美國台海政策轉變之研究—國家利益的理性選擇〉,《軍事史評論》第7期(民國89年6月),頁97-117。
蔡瑋,〈第三次台海危機中美國的角色〉,《美歐月刊》,11卷6期(民國85年6
鄭宇碩、石志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稿》第1卷(1949-1964)
謝元熙,〈海峽兩岸雙贏之道—在和平安定中全力拼經濟〉,《展望雜誌》,443期,民國92年10月。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10卷1期,民國84年1月,頁37-49。
(四)碩博士畢業論文
石增剛,〈危機處理專家系統研究—以五二九群眾事件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朱延智,〈小國軍事危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李結祥,〈危機處理之研究—以我國因應未來南海紛爭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林志峰,〈中央政府危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SARS風暴事件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林傳耀,〈「特殊國與國關係」理念對兩岸安係之影響〉,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徐伯峰,〈危機處理之研究: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台海危機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張鑄勳,〈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研究—析論現階段台澎防衛作戰構想〉,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連士正,〈危機管理之研究:1986年華航事件〉(國曆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頁19。
游海龍,《中共與美國華沙會談之研究》,(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1月),頁69。
黃煥德,〈危機管理運用之研究—以警察機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熊嘉宏,〈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近三年國軍遭監察院糾正、彈劾案內容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劉燕薇,〈我國國家安全決策之運作〉,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五)研討會論文
王崑義,〈台海危機控制與「决戰境外」的戰略分析〉,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民國90年5月23日。
朱延智,〈危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兩岸SARS危機管理:經驗、教訓與比較」研討會,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主辦,民國92年11月29-30日。
吳志中,〈地緣政治理論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民國92年7月5日。
傅應川,〈在國家反恐機制中國遂行反恐任務之研究〉,國防部92年委託研究成果發表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3年7月1日。
裘兆琳,「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6學術研討會論文。
翟文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理論與實踐〉,台灣國防改革關鍵議題國際研討會,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主辦,民國93年2月29日。
(六)報紙專文
〈1996年台海危機秘辛〉,《聯合報》,民國87年6月22日,版3。
〈老毛曾要求蘇聯出兵攻台〉,《聯合報》民國86年12月7日,版2。
〈政府決心維持股、匯市穩定〉,《中國時報》,民國85年3月6日。
〈美眾議院無異議通過協防台灣〉《聯合報》,民國88年7月23日,版3。
〈美警告中共,誤對台灣經舉妄動〉《聯合報》,民國88年8月12日,版2。
〈唐樹備記者會問答〉,《文匯報》,1999.7.13,版A5;〈唐樹備批兩國論出報破壞兩岸關係〉,《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13日,版2。
〈特殊國與國關係,時機敏感,挑釁做法〉,《聯合報》,民國88年7月19日,版13。轉述《華盛頓郵報》,〈兩個中國,但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專文,1999年7月18日。
〈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強烈譴責李登輝分裂祖國行徑〉,《人民日報》,1999年8月17日。
〈赫魯雪夫秘密來華內幕〉,《文匯報》(香港)1989年9月3日,版14、4日版17、5日版15、6日版17。
「李總統:兩岸要談判,地位須平等」,《自由時報》,1999年7月19日,版2。「李談話迫美在兩岸間作一選擇」,《中國時報》,1999年7月15日,版14。
丁遠超,〈李總統不是主張台灣共和國〉,《聯合報》,1999.7.14,版2。
丁遠超,〈兩國論主權小組研究結晶〉,《自由時報》,1999.7.14,版3。
日,版2。
月11日,版2。
李總統,〈兩岸定位模糊對我不利〉,《中國時報》,1999.7.28,版2。
林嘉誠,〈兩國論效應激盪總統選情〉,《中國時報》,1999.7.14,版15。
林碧炤,〈「國與國」總統幕僚研究一年多〉,《聯合報》,1999.7.11,版2。
林碧炤,「提出兩國論尋找出路」,《自由時報》,1999年7月16日,版2。
林濁水,(兩國論可扭轉我方談判劣勢),《自由時報》,1999年7月26日,版15。
林濁水,〈突破國家定為李登輝有急迫感〉,《中國時報》,1999.7.11,版15。
社論,〈五成七企業人認為兩國論時機不恰當〉,《聯合報》,1999.7.23,版2。
社論,〈李總統為兩岸政治談判準備〉,《中央日報》,1999.7.14,版2。
社論,〈兩岸國與國關係去年九月成形〉,《自由時報》,1999.7.11,版2。
社論,〈兩岸新定位我曾與美方進行溝通〉,《中央日報》,1999.7.14,版2。
社論,〈兩國論不要作繭自缚不要自毀長城〉,《聯合報》,1999.7.20,版2。
社論,〈俄帝的五月攻勢〉,《中央日報》,民國47年5月17日,版2。
金鐘,〈歷史謬誤與國際政治謊言〉,《聯合報》,1999.7.20,版15。
俞雨霖,〈第三次台海危機會不會爆發?〉,中國時報(台北),民國85年3月 13
胡志強,〈我方有把握汪道涵訪台一定會提高政治性議題〉,《聯合報》,1999.7.31,版13。
曾永賢,〈台海關係特殊先定位再談判〉,《中央日報》,1999.8.8,版10。
辜振甫,〈海陸兩會:總統說法不影響汪道涵來訪〉,《自由時報》,民國88年7
赫姆斯,〈美議員再警告中國勿武嚇台灣〉,《聯合報》,1999.7.17,版1。
潘錫堂,〈兩國論對兩岸關係的衝擊〉,《Taiwan News》,1999.7.29,版18。
蕭行易,〈特殊國與國開創兩岸新局〉,《中央日報》,1999.8.4,版14。
遲浩田,〈共軍嚴陣以待時時準備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15日,版3。
瞿海源,〈兩岸兩國事實上無疑義〉,《自由時報》,1999.7.22,版3。
蘇起,〈兩國論為因應汪來訪政治對話〉,《聯合報》,1999.7.24,版3。
蘇起,〈破解中共不平等,欺騙性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時報》,1999年7月15日,版2。
(七)網際網路專文
「阮銘,「詮釋『中程協議』三國演義」,《專家時論》,http://china.mangement.org.tw/InvChina/9907/9907-009.html
Office of Naval Intellgence,“Chinese Exercise/Strait 961, 8-25 March 1996,”Report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 1996,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9/14-01.HTM.
中央社.東京訊“讀賣新聞:兩國論延續民主台灣存在”,http://www.cdn.com.tw/daily/1999/07/15/text/880715gl.htm.
王家英,“「江八點」五週年的回顧與前瞻”,http://www.future-china.org.tw/links/plcy/j8-89012201.htm.
外交部,“外交危機處理要點”,http://www.mofa.gov.tw/newmofa/law/chap4/4-5-3.htm.
李登輝12月將在訪康乃爾」,《中時電子報》,民國90年5月5日,http://ctnews.yam.com.tw/news/200010/26/64420.html。
李華球,“中共武力犯台時美國干預之可能性分析”,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R-092-001.htm.
林正義、張中勇,“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7-2.htm.
胡全威,“「一中各表」與「兩國論」的爭議”,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514.htm.
高永光,“美國、大陸、台灣仍是三角關係”,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091/CL-C-091-319.htm.
張中勇,“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6-3.htm.
張雨實,“中共高層如何決策反擊李登輝兩國論”,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76/ChinaAffairs/5722.htm.
張榮豐,“九六年,台灣靠這些劇本度過危機”,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874/874-052.htm.
陳錫蕃,“美對華政策的回顧與前瞻”,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318.HTM.
陸委會,《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website at http://www.mac.gov.tm/mlpolicy/(20 Feb. 2000)
童振源,“兩岸危機管理與和平協定的機制”,http://www.future-china.org/fcn-tw/199910/c880101004.htm.
楊志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9-1.htm.
蘇起,“特殊國與國論第一次記者會報告及詢答事項”,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2-state/1999-7-12.htm.
蘇起,“做而不說的兩國論”,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5/theme-079.htm.
二、外文部分:
.
Alastair Buchan,Crisis Management,cited in Coral Bell,“Crisis Diplomacy,”Strategic Thought in Nuclear Age(Baltimore,MD:John Hopkins,1979).
Arthur M.Schlesinger,(ed).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1944-1973,Vol.5. The Far East,New York,1973
Barton,L.(1993).Crisis in organizations:Manag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the heat of chaos.Cincinnati,OH:College Divisions South–Western.
Charles E. Lindblom,“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19 (Spring 1959)
Charles F. Hermann,“International Crisis as a Situational Variable”,in James N. Rosenau(ed.),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9)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From Hostility to Engagement 1960-1998,(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1999 ),Document 01861,
D. Frei(ed.), International Crisis and Crisis Management(Aldershot:Saxon House, 978)
David Braybrooke and Charles E. Lindblom, A Strategy of Decision (N.Y.:Free Press, 1963).
Dwight D. Eisenhower , Waging Peace, New York:Doubleday, 1963
Edward L. Morse,“Crisis Diplomacy,Interdepend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 ”cited in Raymond Tamter and Richard H. Wlnan,Theory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1973).
Eric Stern and Bengt Sundelius,“Managing Asymmetrical Crisis:Sweden, the USSR and U–137,”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6,NO.2(June 1992).
Fink Steven,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Inevita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George C. Edwards Ⅲ,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80).
Glenn H. Snyder and Paul Diesing,Conflict among Nations:Bargaining Decision-Making and System-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i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p.6;Oran Young,The Intermediaries: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
Ian Mitroff,Crisi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ism:A natural fit.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36(2).
James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Jonathan Wilkenfeld,Michael Brecher and Sheila Moser,Cri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Vol.II,Handbook of Foreign Policy Crises (Oxford:Pergamon Press,1988).
Joseph S. Nye,Jr.,“A Taiwan Deal,”Washington Post, March 8, 1998,
June Teufel Dreyer, “A History of Cross-Strait Interchange,”in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Karl Rankin,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
Karl W. Deutsch,“Crisis Decision–Making:The Information Approch,”in Daniel Frei(ed.),Managing International Crisi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1982).
Lawrence S. Kaplan, Recen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York:Homewood,1968).
Marra,F.J.(1998),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s:Poor predictors of excell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4(4).
McCarthy Shaun The Function of Intelligence in Crisis Managemant: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lligence Producer–consumer Dichotomy.USA: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McGraw-Hill,1966)
Melvin Laird,The Nixon Doctrine(Washington,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62)
Michael Brecher and Jonathan Wilkenfeld,Crisis,Confliet and Instability (Oxford:Pergamon Press,1989).
Michael Brecher,“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in Michael Brecher(ed.)Studies in Crisis Behavior(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1978),
Michal Brecher,“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1,No.1(March 1977).
Neil Gillbert and Harry Specht,eds.,Planning for Social Welfare:Issues, Models, and Task(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77).
Oran Young, the Intermediate: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i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Pauchant.T.C.& Mitroff,I.I.(1992).Transforming the crisis–prone organization:Preventing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tragedi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hilp Converse, “The Natural of Belief System in Mass Public,”in David Apter, 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N.Y.:Free Press, 1964).
Richard D. Fisher,“China’s Missiles Over the Taiwan Strait: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ssessment,”in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Robert Blu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World Affairs,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Publication,U.S. Policy in the Korean Crisis(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0).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New York:AMACOM(1986)
Truman, Harry S. Memories Ⅱ,M.Y.:Doubleday and Co. 1955,
Y. S. Wang,“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the China’s Foreign Policy,”in Yu San Wang ed., Foreign 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An Unorthodox Approach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0)
Yin(1989)Case Stude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Ed).Newbury Park,CA:Sa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29220091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2009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德昇 博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謝如欽zh_TW
dc.creator (作者) 謝如欽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8:15:08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8:15: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8:15: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922009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3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22009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研究危機管理以降低戰爭的可能性是國際事務研究中重要的課題。危機管理的基本假設是建立在認識到當前的國際體系中,經常難以避免的存在者若干的衝突,只是這些衝突未必導致戰爭的唯一結果,因此在衝突與戰爭間仍有許多可供「管理」的空間,以降低武力衝突的風險。另外,衝突引發戰爭的事件,即使在戰爭進行的期間,還是可以運用危機管理的原則與理論來加以管理。
台海的安全問題就是亞洲的安全問題,台海局勢是亞太危機的核心議題,台灣的安全問題也是美國的安全問題。台海衝突的後果之一就是中共將會反對美國進軍亞洲,並採取因應的行動來抵制美國的行為。同時,台海危機有其歷史的連貫性與不變的核心因素,必須做綜合性的研究,有系統的說明,才能探究問題核心,瞭解危機的成因所在。而良善的危機管理可能會造就長期和平解決問題的契機。因此,本研究就是以危機管理的角度來探究台海之間的衝突,期能提供預防危機發生的趨吉避凶之道。
中華民國總統的憲法權力歷經憲法增修及人民直接選舉的結果,鞏固了總統在國家安全重大方針的決策法律及政策地位,同時也將牽動我國安全決策體制的發展與運作。總統及其所領導之國家安全決策體制,如何因應與扭轉僵局,和平解決兩岸及國內、國際複雜的重大問題,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國家安全決策及危機管理體制不同於一般或平時國家施政決策體制,由於其功能主要在處理國家所面臨的安全威脅與重大急難,基於時限,參與決策人數並不多;就我國家安全體制而言,「國家安全會議」為總統決定國家安全有關之大政方針之諮詢機關,扮演總統決策的幕僚角色,國安會的決議作為總統決議之參考。從一九九五、九六年的台海危機危機管理過程可看出,我國國安會尚能發揮其功效,惟應加強其組織功能,方足以發揮更大之功效。
在瞭解我國所處的環境之後,本研究從危機管理的角度,並著眼於國家未來的光明前途與長治久安,提出以下建議:
• 推動事務性協商,發展對話空間建立互信機制
• 以既有經濟、科技基礎積蓄國力,提高競爭力
• 尊重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不挑釁對方底線
• 賡續務實外交、培養外交人才、擴展外交空間
• 積極改善並加強與美國政府、國會、民間交往
• 策頒國家戰略,制訂國家安全戰略與管理機制
• 建設永續經營環境,避免衝突,創造雙贏局勢
台海的穩定與和平現狀的維持,一直是國際社會共同關切的議題,而美國扮演至為重要的腳色。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才是影響台海情勢的主要變數。因此在認清局勢的演變後,兩岸如何營造和平共存與互動的環境,充實國力,放眼未來,才是吾人應擁有的襟懷。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架構 ………………………… 7
第四節 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 15

第二章 危機管理理論探討
第一節 危機與危機管理的意涵 ………………………… 19
第二節 危機的型態與處理原則 ………………………… 28
第三節 危機管理因應作為 ………………………… 37
第四節 中、美、英、日等國危機管理組織概述 ………… 44

第三章 第一次台海危機(1954-1955 )
第一節 政府遷台時期局勢 ………………………… 58
第二節 韓戰與台海情勢 ………………………… 65
第三節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第一次台海危機 …………… 70
第四節 「第一次台海危機」的危機管理理論印證 ………… 78
小 結 ………………………… 86

第四章 第二次台海危機(1958-1959)
第一節 危機形成的背景 ………………………… 88
第二節 第二次台海危機的爆發 ………………………… 94
第三節 停戰-危機的延續 ………………………… 99
第四節 「第二次台海危機」的危機管理理論印證 ……… 108
小 結 ………………………… 114

第五章 第三次台海危機(1995-1999)
第一節 危機形成的背景 ………………………… 117
第二節 危機的爆發 ………………………… 126
第三節 「第三次台海危機」的危機管理理論印證 ………… 141
小 結 ………………………… 14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理論反省 ………………………… 151
第二節 研究發現-研究問題回應 …………………… 157
第三節 評估與展望-台海兩岸衝突與和平的平衡點 …… 167

參考文獻 ………………………… 170

附錄一 1950-1999台海兩岸大事紀要表 ………………………… 180
附錄二 特殊國與國的關係-兩國論大事紀要表 ……………… 183
附錄三 訪談紀要 ………………………… 191
計畫部份 ………………………… 192
作戰部份 ………………………… 195
國家安全會議 ………………………… 197

























圖 目 錄

附圖1-1 研究流程架構圖 ………………………… 14
附圖2-1 危機特徵圖 ………………………… 21
附圖2-2 情報圈圖示 ………………………… 40
附圖2-3 英國危機處理的運作過程圖示 ………………………… 50
附圖2-4 英國危機管理的運作過程圖示 ………………………… 54


表 目 錄

附表2-1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組織表 ………………………… 44
附表2-2 總統府下轄任務編組組織表 ………………………… 45
附表2-3 第一次波灣戰爭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編組成員表 ……… 47
附表2-4 布希總統時期國家安會議全系統簡表 …………………… 48
附表2-5 雷根總統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系統簡表 …………………… 48
附表2-6 卡特總統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系統簡表 …………………… 49
附表2-7 英國危機處理組織系統表 ………………………… 52
附表4-1 高壓及調適策略的目標與限制 ………………………… 111
附表5-1 1999年七月下旬中共軍機接近海峽中線統計表 ……… 135
zh_TW
dc.format.extent 44731 bytes-
dc.format.extent 90326 bytes-
dc.format.extent 91444 bytes-
dc.format.extent 69700 bytes-
dc.format.extent 260360 bytes-
dc.format.extent 357898 bytes-
dc.format.extent 355973 bytes-
dc.format.extent 337943 bytes-
dc.format.extent 388622 bytes-
dc.format.extent 274796 bytes-
dc.format.extent 194373 bytes-
dc.format.extent 24831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2009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第一次台海危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第二次台海危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第三次台海危機zh_TW
dc.title (題名) 國家危機管理之研究_1954-1999台海危機探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政府出版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交部,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民國8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蔣總統四十七年言論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4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基會編,辜汪會談紀要,台北:海基會,民國82年8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報告書」編撰小組,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白皮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歷史的教訓,為何不與中共談判,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7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編輯部、《紅旗》雜誌編輯部,〈蘇共領導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平蘇共中央的公開信〉《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Goulden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于賓、談鋒、蔣偉明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tin L. Lasater, 台灣安全的關鍵要素,收錄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連財等撰稿,現代用語導讀1: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軍大學,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台北:史政編譯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美關係文件彙編,1940〜1976,香港:七十年代月刊,197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年鑑,民國四十四〜四十五年,台北:中國出版社,民國4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治國,決策,台北:天下雜誌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人傑,國際爭端,收錄於《現代國際法》,丘宏達主編,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科華,略論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政策,回顧與展望-論海峽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國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國8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學經、顏斯華譯,問題分析與決策,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延智,危機處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延智,搶救台灣—小國危機處理,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愛群,危機管理—解讀災難迷咒,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致力,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宜蓁等譯,危機管理診斷手冊,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文明,中國大陸動亂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台北:宋氏照遠,民國9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麟在,在韓國戰爭前夜的國際環境,韓國戰爭的政治外交史的考察,漢城:平民社,198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成嶽譯,有效溝通,台北:智庫文化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潔民(James R.Lilley)、唐恩(Chuck Downs)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台灣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民國8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士淳,丁渝洲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洲觀點(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Views),黃偉傑譯,台北:史政編譯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杰慕,(James H. Mann)《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妹中關係揭密》,林添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益、鄭安鳳譯,危機管理與傳播,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商務印刷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長盛,《武力衝突的時機與誘因-解放軍攻打台灣》,(台北:明鏡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毅,危機管理,台北:中華徵信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芮明杰、陳榮輝主編,中國管理技巧,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柏森(Frederic S. Pearson)、羅契斯特(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翰.加迪斯(John Gaddis),美國的政策與看法:一九四九∼一九五Ο年分裂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希周,(試析1948-1968年美國對台灣的政策),載陳孔力編《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民國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焰,《台海大戰(上篇)》(台北:風雲時代,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夢笙、段浩然主編,《中國共產黨六十年》(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務印刷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李英明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民國7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世楷、施正鋒,台灣前途危機管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力生,台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雄,危機2005,台北:台灣安保協會,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民國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何思因、耿曙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炳文,公關與危機處理,台北南海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普雷尼.錫帕瑞(Prance Thiparat)、阿布.阿山(Abul Ahsan)美國在亞洲的角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兆琳主編,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中原,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民國9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鎔碩,美國的對韓政策,漢城:一潮閣,198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傳聖,大陰謀,共匪統戰顛覆實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應寧譯,危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貽君等撰稿,現代用語導讀2:政治/外交/法律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的楔子戰略,哈里.哈丁,袁明編,中美關係史上沉重的一頁,北京:北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譯(台北:先決出版社,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漢國,〈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的沿革與評析〉,《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9年10月,頁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玲君,〈美國對中共升高軍事威脅台灣之反應〉,《美歐月刊》,11卷4期,民國85年4月,頁92-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學文,〈「特殊國與國關係」之決策及其發展:3i模型的決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2卷11期,民國88年11月,頁67-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冠鋒,〈823戰役前後中共對台政策〉,《軍事史評論》,第6期(民國88年6月),頁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民國8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收錄《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民國88年12月),頁112-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以安全戰略為主導的外交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危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亞洲與世界文摘》,10卷2期(民國78年2月),頁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角色〉,《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8年7 月,頁28-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張中勇,〈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國家政策雙週刊》,(民國85年4月),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美歐月刊》,10卷5期,民國84年5月,頁5-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玉銘,〈試論大陸淪陷前後之中美關係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解決與存廢問題〉,《傳記文學》,第35卷2期,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利民節譯,〈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簡介〉,《美國月刊》,1卷1期,民國75年5月,頁117-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明輝,〈近期中共挑起台海危機之背景及目的的探析〉,《國防雜誌》13卷1期,頁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以「信心建立」為主導的兩岸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危機與危機處理之研究—一個研究概念與理論的分析〉,《警學叢刊》,23卷2期,民國81年12月,頁137-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國家安全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警政學報》,22期,民國82年12月,頁353-3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情報分析、戰爭與決策—為何情報失敗是無法避免的〉《警學叢刊》20卷3期(民國79年3月),頁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制度〉,《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8年10 月,頁30-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下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82年6月),頁63-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新,〈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三)〉,《美歐月刊》,10卷2期,民國84年2月,頁33-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一個案研究」,《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89年1月,頁,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美歐月刊》,10卷1期,民國84年1月,頁5-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金中,〈中共對台政策的歷史發展及其趨向〉,《回顧與展望-論海峽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年9月),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端,〈總統、國務卿與國家安全顧問〉,《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9年10 月,頁18-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新日美安保體制與日本危機管理制度〉,《國家政策雙週刊》,148期,民國85年10月,頁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浪,〈戰爭邊緣-對8.23金門砲戰的回顧〉,《戰略與管理》(北京,1955年第5期),頁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中原,〈美國政府之危機管理:組織發展與政策架構〉,《美國月刊》,5卷5期,民國79年9 月,頁96-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光生等編,〈「國家安全篇」討論實錄〉,《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18-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政諭,〈一九五Ο年韓戰美國台海政策轉變之研究—國家利益的理性選擇〉,《軍事史評論》第7期(民國89年6月),頁97-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瑋,〈第三次台海危機中美國的角色〉,《美歐月刊》,11卷6期(民國85年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宇碩、石志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稿》第1卷(1949-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元熙,〈海峽兩岸雙贏之道—在和平安定中全力拼經濟〉,《展望雜誌》,443期,民國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10卷1期,民國84年1月,頁3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碩博士畢業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增剛,〈危機處理專家系統研究—以五二九群眾事件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延智,〈小國軍事危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結祥,〈危機處理之研究—以我國因應未來南海紛爭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志峰,〈中央政府危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SARS風暴事件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傳耀,〈「特殊國與國關係」理念對兩岸安係之影響〉,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伯峰,〈危機處理之研究: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台海危機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鑄勳,〈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研究—析論現階段台澎防衛作戰構想〉,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士正,〈危機管理之研究:1986年華航事件〉(國曆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海龍,《中共與美國華沙會談之研究》,(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1月),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煥德,〈危機管理運用之研究—以警察機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嘉宏,〈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近三年國軍遭監察院糾正、彈劾案內容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燕薇,〈我國國家安全決策之運作〉,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崑義,〈台海危機控制與「决戰境外」的戰略分析〉,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民國90年5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延智,〈危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兩岸SARS危機管理:經驗、教訓與比較」研討會,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主辦,民國92年11月29-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志中,〈地緣政治理論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民國92年7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應川,〈在國家反恐機制中國遂行反恐任務之研究〉,國防部92年委託研究成果發表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3年7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兆琳,「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6學術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翟文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理論與實踐〉,台灣國防改革關鍵議題國際研討會,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主辦,民國93年2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報紙專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6年台海危機秘辛〉,《聯合報》,民國87年6月22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老毛曾要求蘇聯出兵攻台〉,《聯合報》民國86年12月7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府決心維持股、匯市穩定〉,《中國時報》,民國85年3月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眾議院無異議通過協防台灣〉《聯合報》,民國88年7月23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警告中共,誤對台灣經舉妄動〉《聯合報》,民國88年8月12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樹備記者會問答〉,《文匯報》,1999.7.13,版A5;〈唐樹備批兩國論出報破壞兩岸關係〉,《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13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特殊國與國關係,時機敏感,挑釁做法〉,《聯合報》,民國88年7月19日,版13。轉述《華盛頓郵報》,〈兩個中國,但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專文,1999年7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強烈譴責李登輝分裂祖國行徑〉,《人民日報》,1999年8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赫魯雪夫秘密來華內幕〉,《文匯報》(香港)1989年9月3日,版14、4日版17、5日版15、6日版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總統:兩岸要談判,地位須平等」,《自由時報》,1999年7月19日,版2。「李談話迫美在兩岸間作一選擇」,《中國時報》,1999年7月15日,版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遠超,〈李總統不是主張台灣共和國〉,《聯合報》,1999.7.14,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遠超,〈兩國論主權小組研究結晶〉,《自由時報》,1999.7.14,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11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總統,〈兩岸定位模糊對我不利〉,《中國時報》,1999.7.28,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嘉誠,〈兩國論效應激盪總統選情〉,《中國時報》,1999.7.14,版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與國」總統幕僚研究一年多〉,《聯合報》,1999.7.11,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提出兩國論尋找出路」,《自由時報》,1999年7月16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濁水,(兩國論可扭轉我方談判劣勢),《自由時報》,1999年7月26日,版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濁水,〈突破國家定為李登輝有急迫感〉,《中國時報》,1999.7.11,版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論,〈五成七企業人認為兩國論時機不恰當〉,《聯合報》,1999.7.23,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論,〈李總統為兩岸政治談判準備〉,《中央日報》,1999.7.14,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論,〈兩岸國與國關係去年九月成形〉,《自由時報》,1999.7.11,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論,〈兩岸新定位我曾與美方進行溝通〉,《中央日報》,1999.7.14,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論,〈兩國論不要作繭自缚不要自毀長城〉,《聯合報》,1999.7.20,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論,〈俄帝的五月攻勢〉,《中央日報》,民國47年5月17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鐘,〈歷史謬誤與國際政治謊言〉,《聯合報》,1999.7.20,版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雨霖,〈第三次台海危機會不會爆發?〉,中國時報(台北),民國85年3月 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志強,〈我方有把握汪道涵訪台一定會提高政治性議題〉,《聯合報》,1999.7.31,版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賢,〈台海關係特殊先定位再談判〉,《中央日報》,1999.8.8,版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辜振甫,〈海陸兩會:總統說法不影響汪道涵來訪〉,《自由時報》,民國88年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赫姆斯,〈美議員再警告中國勿武嚇台灣〉,《聯合報》,1999.7.17,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錫堂,〈兩國論對兩岸關係的衝擊〉,《Taiwan News》,1999.7.29,版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行易,〈特殊國與國開創兩岸新局〉,《中央日報》,1999.8.4,版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遲浩田,〈共軍嚴陣以待時時準備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15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兩岸兩國事實上無疑義〉,《自由時報》,1999.7.22,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起,〈兩國論為因應汪來訪政治對話〉,《聯合報》,1999.7.24,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起,〈破解中共不平等,欺騙性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時報》,1999年7月15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網際網路專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銘,「詮釋『中程協議』三國演義」,《專家時論》,http://china.mangement.org.tw/InvChina/9907/9907-009.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ffice of Naval Intellgence,“Chinese Exercise/Strait 961, 8-25 March 1996,”Report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 1996,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9/14-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社.東京訊“讀賣新聞:兩國論延續民主台灣存在”,http://www.cdn.com.tw/daily/1999/07/15/text/880715gl.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家英,“「江八點」五週年的回顧與前瞻”,http://www.future-china.org.tw/links/plcy/j8-890122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交部,“外交危機處理要點”,http://www.mofa.gov.tw/newmofa/law/chap4/4-5-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輝12月將在訪康乃爾」,《中時電子報》,民國90年5月5日,http://ctnews.yam.com.tw/news/200010/26/64420.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華球,“中共武力犯台時美國干預之可能性分析”,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R-092-0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張中勇,“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7-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全威,“「一中各表」與「兩國論」的爭議”,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51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永光,“美國、大陸、台灣仍是三角關係”,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091/CL-C-091-31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6-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雨實,“中共高層如何決策反擊李登輝兩國論”,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76/ChinaAffairs/572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榮豐,“九六年,台灣靠這些劇本度過危機”,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874/874-05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錫蕃,“美對華政策的回顧與前瞻”,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31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委會,《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website at http://www.mac.gov.tm/mlpolicy/(20 Feb.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振源,“兩岸危機管理與和平協定的機制”,http://www.future-china.org/fcn-tw/199910/c88010100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9-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起,“特殊國與國論第一次記者會報告及詢答事項”,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2-state/1999-7-1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起,“做而不說的兩國論”,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5/theme-07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astair Buchan,Crisis Management,cited in Coral Bell,“Crisis Diplomacy,”Strategic Thought in Nuclear Age(Baltimore,MD:John Hopkins,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thur M.Schlesinger,(ed).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1944-1973,Vol.5. The Far East,New York,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ton,L.(1993).Crisis in organizations:Manag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the heat of chaos.Cincinnati,OH:College Divisions South–Wester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E. Lindblom,“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19 (Spring 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F. Hermann,“International Crisis as a Situational Variable”,in James N. Rosenau(ed.),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From Hostility to Engagement 1960-1998,(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1999 ),Document 018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 Frei(ed.), International Crisis and Crisis Management(Aldershot:Saxon House, 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Braybrooke and Charles E. Lindblom, A Strategy of Decision (N.Y.:Free Press, 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wight D. Eisenhower , Waging Peace, New York:Doubleday, 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ward L. Morse,“Crisis Diplomacy,Interdepend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 ”cited in Raymond Tamter and Richard H. Wlnan,Theory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ic Stern and Bengt Sundelius,“Managing Asymmetrical Crisis:Sweden, the USSR and U–137,”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6,NO.2(June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nk Steven,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Inevita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orge C. Edwards Ⅲ,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enn H. Snyder and Paul Diesing,Conflict among Nations:Bargaining Decision-Making and System-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i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p.6;Oran Young,The Intermediaries: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an Mitroff,Crisi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ism:A natural fit.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3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nathan Wilkenfeld,Michael Brecher and Sheila Moser,Cri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Vol.II,Handbook of Foreign Policy Crises (Oxford:Pergamon Press,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S. Nye,Jr.,“A Taiwan Deal,”Washington Post, March 8,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une Teufel Dreyer, “A History of Cross-Strait Interchange,”in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rl Rankin,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rl W. Deutsch,“Crisis Decision–Making:The Information Approch,”in Daniel Frei(ed.),Managing International Crisi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wrence S. Kaplan, Recen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York:Homewood,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ra,F.J.(1998),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s:Poor predictors of excell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Carthy Shaun The Function of Intelligence in Crisis Managemant: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lligence Producer–consumer Dichotomy.USA: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Graw-Hill,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lvin Laird,The Nixon Doctrine(Washington,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ael Brecher and Jonathan Wilkenfeld,Crisis,Confliet and Instability (Oxford:Pergamon Press,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ael Brecher,“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in Michael Brecher(ed.)Studies in Crisis Behavior(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al Brecher,“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1,No.1(March 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il Gillbert and Harry Specht,eds.,Planning for Social Welfare:Issues, Models, and Task(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ran Young, the Intermediate: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i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uchant.T.C.& Mitroff,I.I.(1992).Transforming the crisis–prone organization:Preventing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tragedi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hilp Converse, “The Natural of Belief System in Mass Public,”in David Apter, 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N.Y.:Free Press, 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ichard D. Fisher,“China’s Missiles Over the Taiwan Strait: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ssessment,”in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Blu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World Affairs, (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te Department Publication,U.S. Policy in the Korean Crisis(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New York:AMACOM(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ruman, Harry S. Memories Ⅱ,M.Y.:Doubleday and Co. 19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 S. Wang,“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the China’s Foreign Policy,”in Yu San Wang ed., Foreign 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An Unorthodox Approach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in(1989)Case Stude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Ed).Newbury Park,CA:Sag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