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污染技術發展歷程的專利分析—以氟氯碳化物(CFC)為例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ollution Technology – Patent Analysis of CFC Technology after Montreal Protocol
作者 柯玉佳
Ko, Yu Chia
貢獻者 許牧彥
Hsu, Mu Yen
柯玉佳
Ko, Yu Chia
關鍵詞 專利分析
污染技術
科技發展
氟氯碳化物
Patent Analysis
Pollu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FC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8-Sep-2009 09:35:07 (UTC+8)
摘要 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多為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副作用,科技發展確實為人們帶來許多好處,但同時也破壞了人們所居住的環境。當某些科技被發現對人類和自然環境為有害時,通常原採用此科技的企業會在消費大眾的輿論、政府法規或國際公約的規範壓力之下,停止使用此污染的科技和停止生產相關的產品。另一方面,企業、學術或研究單位也會積極研發相關的替代科技和產品。但污染技術的發展是否就如我們所想像的,會終結於政府法令或國際公約的規範、管制之下?本研究試圖以CFC(氟氯碳化物)破壞臭氧層的例子透過相關專利的分析來觀察此技術和替代技術的發展歷程。

就CFC技術的發展過程,加以相關文獻回顧,提出三項研究問題:
一、當CFC初步被發現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但尚無實際科學證據時,其相關的應用技術是否不再發展?同時,是否會有相關的替代技術開始發展?
二、當政府頒布法令以禁止CFC的製造和使用時,其相關應用技術是否不再發展?同時,其相關的替代技術是否會增加?
三、當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國際公約規範形成,並開始管制CFC之生產和使用後,其相關應用技術是否不再發展?同時,其相關的替代技術是否會大增?

根據本研究專利分析之驗證,獲得以下結論:
1.當污染的因果關係被發現時,若原科技具污染性的科學證據仍不足、大量原設備仍有很長的使用壽命、替代品的價格相對較為昂貴,則企業為維持既有市場利益,污染技術繼續被使用、相關應用技術仍繼續發展,而替代技術發展開始起步,但開發的情形並不積極。
2.當政府頒布法規來管制污染科技的製造和使用,但若管制範圍僅限於單一國家區域內,企業仍可在其他非管制的國家區域進行製造和使用原污染科技,則污染科技會繼續發展,且替代技術開發的壓力不大,以致成效不彰。
3.當國際間有公約規範形成,並開始管制污染科技的生產和消費時,因為國際公約為世界全面性的管制,且管制的時程具有階段性,則污染技術之發展隨即轉為衰退,且為「逐漸」的減少、衰退。迫使企業必須逐漸停止使用污染技術及其應用之開發,轉而積極投入研發新的替代技術,使替代技術有蓬勃的發展,因此國際公約為影響污染技術和替代技術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4.在專利審查制度對污染技術發展的影響方面,於政府頒布禁令、國際公約簽署開始管制污染技術的生產和使用之後,仍有使用污染技術專利出現的情形。此係企業為了保有技術的完整性、盡量擴大其專利範圍,於專利範圍中列出該技術所有可使用的化學物質,其中含有已被管制之污染物質。然而專利審查制度中,實用性只考慮該技術是否「能夠」被實施,並未考慮到是否「被允許」實施。因此,雖然新技術的實施並不「必然」要使用舊技術,但新技術專利範圍中含有可使用舊技術的情形,仍可能增加舊技術的需求,因為其價格較低,在開發中或落後國家繼續被使用而造成環境的危害。而專利具有擴散技術知識的功能,因此專利的實用性應考量應用的原料是否環保,為減少污染物質被使用的機會,應除去其中之污染物質。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林聖富 著(1996),專利資訊和專利檢索,智慧財產權管理季刊,10,頁 15-17。
2. 許牧彥、張彥輝 著(1998),影響廠商選擇環境科技創新類型之因素
3. 許牧彥 著(2003),整合環境與科技政策的綠色專利制度
4. 陳美岑、沈麗卿 譯(1997),French, Hilary F. 著,臭氧層的教訓,世界徵象-全球生態環境調查報告,台北:商業周刊。
5. 陳達仁、黃慕萱 著(2002),專利資訊與專利檢索,台北市:文華圖書館管理。
6. 黃俊英、劉江彬 著(1998),智慧財產的法律與管理,台北市:華泰。
7. 連穎科技 編製(2000),PatentGuider 1.0系統使用者手冊,桃園縣。
8. 賓靜蓀 譯(1993),Steger, W., Bowermaster, J. 著,搶救地球,台北:台灣地球日出版。
9. 蔡宗甫 整理(2002),HFC、HFE之非HCFC清洗溶劑,蒙特婁議定書資訊速報,69,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10. 鍾崇燊、徐心仁 著(2002),大氣層中的臭氧與氟氯碳化物,科學發展,359期,頁 56-61。
英文部分
1. Debackere, K., Verbeek, A., Luwel, M., and Zimmermann, E. (2002), ‘Measuring progress and 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Ⅱ: The multiple uses of technometric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4(3), 213-231.
2. Glynn, Steven (2002), ‘Constructing a selection environment: competing expectations for CFC alternatives’, Research Policy, 31, 935-946.
3. Mullin, Richard P. (2002),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DuPont and the Freon Ban: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40, 207-218.
4. Reinhardt, Forest (1995), ‘Du Pont Freon Product Division (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5. Smith, Brigitte (1998), ‘Ethics of Du Pont’s CFC Strategy 1975-1995’,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7, 557-568.
6. The Ozone Secretariat (2002),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 und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1986-2000, UNEP
網頁部份
Last visited: 2004.9
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臭氧層保護在台灣」網站,http://www.epa.gov.tw/F/ozone/welcome.asp
2. 經濟部工業局「臭氧層保護資訊站」,http://proj.moeaidb.gov.tw/ods/index.asp
3. 美國環境保護署網站,http://www.epa.gov/epahome/ozone.htm
4. 美國專利資料庫(USPTO),http://www.uspto.gov/
5. OzonAction Programme, http://www.uneptie.org/ozonaction/index.asp
6.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http://www.unep.org/
7. Worldwatch Institute, http://www.worldwatch.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1359011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359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牧彥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Mu Y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柯玉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o, Yu Chiaen_US
dc.creator (作者) 柯玉佳zh_TW
dc.creator (作者) Ko, Yu Chiaen_US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09:35:07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09:35: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09:35: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35901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36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科技管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359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多為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副作用,科技發展確實為人們帶來許多好處,但同時也破壞了人們所居住的環境。當某些科技被發現對人類和自然環境為有害時,通常原採用此科技的企業會在消費大眾的輿論、政府法規或國際公約的規範壓力之下,停止使用此污染的科技和停止生產相關的產品。另一方面,企業、學術或研究單位也會積極研發相關的替代科技和產品。但污染技術的發展是否就如我們所想像的,會終結於政府法令或國際公約的規範、管制之下?本研究試圖以CFC(氟氯碳化物)破壞臭氧層的例子透過相關專利的分析來觀察此技術和替代技術的發展歷程。

就CFC技術的發展過程,加以相關文獻回顧,提出三項研究問題:
一、當CFC初步被發現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但尚無實際科學證據時,其相關的應用技術是否不再發展?同時,是否會有相關的替代技術開始發展?
二、當政府頒布法令以禁止CFC的製造和使用時,其相關應用技術是否不再發展?同時,其相關的替代技術是否會增加?
三、當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國際公約規範形成,並開始管制CFC之生產和使用後,其相關應用技術是否不再發展?同時,其相關的替代技術是否會大增?

根據本研究專利分析之驗證,獲得以下結論:
1.當污染的因果關係被發現時,若原科技具污染性的科學證據仍不足、大量原設備仍有很長的使用壽命、替代品的價格相對較為昂貴,則企業為維持既有市場利益,污染技術繼續被使用、相關應用技術仍繼續發展,而替代技術發展開始起步,但開發的情形並不積極。
2.當政府頒布法規來管制污染科技的製造和使用,但若管制範圍僅限於單一國家區域內,企業仍可在其他非管制的國家區域進行製造和使用原污染科技,則污染科技會繼續發展,且替代技術開發的壓力不大,以致成效不彰。
3.當國際間有公約規範形成,並開始管制污染科技的生產和消費時,因為國際公約為世界全面性的管制,且管制的時程具有階段性,則污染技術之發展隨即轉為衰退,且為「逐漸」的減少、衰退。迫使企業必須逐漸停止使用污染技術及其應用之開發,轉而積極投入研發新的替代技術,使替代技術有蓬勃的發展,因此國際公約為影響污染技術和替代技術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4.在專利審查制度對污染技術發展的影響方面,於政府頒布禁令、國際公約簽署開始管制污染技術的生產和使用之後,仍有使用污染技術專利出現的情形。此係企業為了保有技術的完整性、盡量擴大其專利範圍,於專利範圍中列出該技術所有可使用的化學物質,其中含有已被管制之污染物質。然而專利審查制度中,實用性只考慮該技術是否「能夠」被實施,並未考慮到是否「被允許」實施。因此,雖然新技術的實施並不「必然」要使用舊技術,但新技術專利範圍中含有可使用舊技術的情形,仍可能增加舊技術的需求,因為其價格較低,在開發中或落後國家繼續被使用而造成環境的危害。而專利具有擴散技術知識的功能,因此專利的實用性應考量應用的原料是否環保,為減少污染物質被使用的機會,應除去其中之污染物質。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CFC的發展簡介 6
第二節 影響CFC技術發展的因素 17
第三節 專利與技術發展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1
第二節 專利檢索 24

第四章 實證分析與討論 29
第一節 研究假設的實證 29
第二節 CFC技術發展的綜合分析 38
第三節 1994年後CFC專利內容分析 47
第四節 CFC與替代技術的發展比較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0

參考文獻 62
zh_TW
dc.format.extent 91000 bytes-
dc.format.extent 146914 bytes-
dc.format.extent 148192 bytes-
dc.format.extent 187349 bytes-
dc.format.extent 527876 bytes-
dc.format.extent 418681 bytes-
dc.format.extent 815146 bytes-
dc.format.extent 386296 bytes-
dc.format.extent 359821 bytes-
dc.format.extent 11696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35901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專利分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污染技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技發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氟氯碳化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atent Analysi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lution Techn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echnology Develop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FCen_US
dc.title (題名) 污染技術發展歷程的專利分析—以氟氯碳化物(CFC)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ollution Technology – Patent Analysis of CFC Technology after Montreal Protoco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林聖富 著(1996),專利資訊和專利檢索,智慧財產權管理季刊,10,頁 1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許牧彥、張彥輝 著(1998),影響廠商選擇環境科技創新類型之因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許牧彥 著(2003),整合環境與科技政策的綠色專利制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陳美岑、沈麗卿 譯(1997),French, Hilary F. 著,臭氧層的教訓,世界徵象-全球生態環境調查報告,台北:商業周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陳達仁、黃慕萱 著(2002),專利資訊與專利檢索,台北市:文華圖書館管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黃俊英、劉江彬 著(1998),智慧財產的法律與管理,台北市:華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連穎科技 編製(2000),PatentGuider 1.0系統使用者手冊,桃園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賓靜蓀 譯(1993),Steger, W., Bowermaster, J. 著,搶救地球,台北:台灣地球日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蔡宗甫 整理(2002),HFC、HFE之非HCFC清洗溶劑,蒙特婁議定書資訊速報,69,台北:經濟部工業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鍾崇燊、徐心仁 著(2002),大氣層中的臭氧與氟氯碳化物,科學發展,359期,頁 56-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Debackere, K., Verbeek, A., Luwel, M., and Zimmermann, E. (2002), ‘Measuring progress and 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Ⅱ: The multiple uses of technometric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4(3), 213-2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Glynn, Steven (2002), ‘Constructing a selection environment: competing expectations for CFC alternatives’, Research Policy, 31, 935-9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Mullin, Richard P. (2002),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DuPont and the Freon Ban: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40, 207-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Reinhardt, Forest (1995), ‘Du Pont Freon Product Division (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Smith, Brigitte (1998), ‘Ethics of Du Pont’s CFC Strategy 1975-1995’,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7, 557-5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The Ozone Secretariat (2002),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 und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1986-2000, UNE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頁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st visited: 200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臭氧層保護在台灣」網站,http://www.epa.gov.tw/F/ozone/welcome.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經濟部工業局「臭氧層保護資訊站」,http://proj.moeaidb.gov.tw/ods/index.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美國環境保護署網站,http://www.epa.gov/epahome/ozone.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美國專利資料庫(USPTO),http://www.uspto.gov/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OzonAction Programme, http://www.uneptie.org/ozonaction/index.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http://www.unep.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Worldwatch Institute, http://www.worldwatch.org/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