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
作者 郭暁瀅
貢獻者 林顯宗
郭暁瀅
關鍵詞 晚婚現象
單身
生活型態
生活意識
生活壓力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0:44:37 (UTC+8)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現今台灣社會所呈現的晚婚現象,並希望瞭解形成兩性晚婚的可能因素為何。另外,晚婚者在面對單身生活時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感受、對單身生活的認同感、生活壓力等因素類目,亦是希望能進一步認識與瞭解的部分。

本研究的調查方式,是利用研究者自編的『單身者婚姻態度調查問卷』,首先篩選男女填答者的年齡,需符合晚婚條件者,方可作答。其次,再透過滾雪球的抽樣方式,以人工和電腦兩種方式的發放問卷,蒐集相關資料,共計回收385份樣本,男性110份,佔28.6%;女性275份,佔71.4%。經統計分析後,所得發現如下:
一、性別:在我國傳統價值觀念的束縛下,女性仍較男性容易感受到婚姻的壓力。在現今社會,雖然兩性皆能在工作職場中發揮,有所成就,可是女性仍可以感受到單身所帶給自己的壓力,男性在這方面的壓力則較輕。
二、年齡:隨著年歲的增長,會影響個人如何看待「單身」與「結婚」兩者之,。在不同的年齡層之間,亦會產生差異。多半在適婚年齡之際的晚婚者,可能會因父母親友的殷殷關注,而感受到婚姻的壓力,而一旦年齡較長、知道自己的需求後,則能以正向坦然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單身生活。
三、教育程度:接受較高教育程度的晚婚者,對於單身的生活適應狀況較好,並且能在其中得到相當的樂趣。
四、職業:在就業類別項目上,由於公、教人員工作固定,收入穩定的情況下,對生活不至於感到匱乏,而較能享受單身的樂趣。
五、經濟收入:金錢持有的多寡,影響著單身的個人其生活消費的能力。經濟收入高的晚婚者,在金錢豐厚的條件下,可供自己花用與支出的比例提高,間接對單身生活的認同度亦較經濟收入低的晚婚者來得高。
六、居住方式:獨居的晚婚者,由於擁有自己私人的空間,可以善加地規劃個人的生活,避免他人的干擾,達到學習成長的目的,因此,對單身生活的認同度亦較高。反之,與他人共同居住的晚婚者,可能除了個人之外,尚須面對他人的關心與干涉,自處空間狹小,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
七、家中排行:家中排行對於晚婚的影響已較過去沒落許多。傳統香火傳承的觀念雖然仍舊存在,可是已不完全為長子/女的責任,個人對婚姻都有其自我的主張,已經很少為了該理由而進入婚姻之中的。

而根據上述結論,對研究建議如下:
一、給晚婚者的建議:充實自我、開拓視野。除了可以豐富自己的人脈關係之外,也可以避免陷入自怨自艾的孤單情緒當中,單身可以是一個階段、一種狀況,以樂觀開朗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單身生涯,會使自己能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收穫。
二、給父母的建議:避免過渡關心引發的親子衝突,接納與瞭解子女的想法是最好的良方。站在父母的立場,要他們放手不管,實屬困難。但過渡的嘮叨會使子女感受到壓力,形成困擾。因此,適時的溝通,瞭解雙方的想法,才有助於進一步的接納。
三、給學校的建議:健全教育體制的發展,培養正確的性教育知識與態度。讓兩性在求學時期就能夠互相瞭解如何與對方相處、溝通,建設雙方交流的空間與管道,而避免一味的管制與反彈。
四、給工作單位的建議:適時舉辦兩性交流的活動,除了有助於男女雙方的互動外,亦可促成工作上的和諧與互助。

而根據本研究結果,給未來的研究者建議如下:
一、 擴大研究取樣的範圍。擴充地域、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樣本蒐集上的豐富性,避免侷限於某一族群當中,可以對晚婚者有更加完全而充分的認識。
二、 增加研究資料內容的深度。除了利用問卷調查,可以廣博地瞭解晚婚者的想法,但若佐以質性的深度訪談,則可以增加深度上的認識,透過開放性的問題,才能更瞭解晚婚者的內心世界與真實想法。
三、 兩性樣本的均衡。過去,單身的研究多集中於女性,本研究雖加入男性的調查,然因年齡上的設限,樣本資料仍較女性少,因此,未來若有機會,可將樣本集中於男性,瞭解現今男性對婚姻所抱持的看法為何。
參考文獻 一、論文資料
丘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森若裕子(1997)《晚婚化現象的分析—日本中產階級未婚女性的自立程度與婚姻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智慧(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書目資料
山田昌宏著、李尚霖譯(2001)《單身寄生時代》,台北:新新聞文化。
王國祥(1987)《單身貴族》,台南:文祥。
王怡丹譯,Karen Jenkins著(1998)《單身夢魘》,探索文化。
王秀槐譯,Dr. Kinder著(1990)《單身貴族的感情世界》,台北:世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恩伶譯、蘇珊.史都華等合著(1997)《單飛不寂寞》,台北:時報。
吉廣紀代子著、洪碧娟譯(1987)《非婚時代》,台北:皇冠。
吳幸宜譯、Ernie J. Zelinski著(1997)《樂在不結婚》,台北:遠流。
沙永玲譯、C. Cowan & M. Kinder著(1994)《何處尋找好男人》,台北:遠流。
沈怡(1998)《關於單身》,台北:商智文化。
李政猷譯、Edwards,M.B.著(1991)《單身的挑戰》,台北:遠流。
李世丹(1995)《不婚族不等於恐婚族》,耶魯文化。
李文英譯、Harville Hendrix & Helen Hunt著(1998)《背叛單身不後悔Ⅰ、Ⅱ》,台北,生命潛能。
佐藤綾子著、李琴英譯(1997)《單身、女子、未來式》,日之昇文化。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淑貞譯、Hite,S.著(1994)《海蒂報告Ⅱ--單身遊戲》,台北:張老師。
林蕙瑛(1980)《快樂的單身女郎》,台北:幼獅文化。
周麗端等(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洪影譯、G.Ratcliffe/H.Keith著(1998),《單身貴族不寂寞》,業強。
高淑桂(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文化。
郭靜晃等(1993)《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
張乙宸譯、Maureen Green著(1993)《婚姻關係》,台北:遠流。
張春興主編(1984)《感情、婚姻、家庭》,台北:桂冠。
陳惠怡編著(1995)《單身大丈夫》,台北:歐瑞文化。
陳方智譯,保羅夫婦著(1988)《婚姻的迷思》,台北:遠流。
陳玉梅(1997)「樂在單身—亞洲不婚族」,遠見雜誌135期。
陽琪、陽琬譯,Norman Goodman著(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黃明堅(1989)《單身貴族》,台北:皇冠。
楊舒媚(2001)「寄生時代—台灣每10個人就有1個是單身寄生貴族」,新新聞週報764期。
楊淑智譯,沙維亞•法蘭西斯可•阿瑪多 & 茱蒂絲•吉爾斯基著(2003)《一定要結婚嗎?》,台北,張老師文化。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廖和敏(1991)《不婚俱樂部》,台北:方智。
賴瑞馨等(1989)《牽手一輩子》,台北,張老師文化。
劉黎兒(2001)「一人主義時代來臨—女人一個人享受生活」,新新聞週報763期。
簡春安(1997)《婚姻老實說》,台北:宇宙光。
櫻井秀勳著、王燕萍譯(1998)《單身的幸福、結婚的幸福》,台北:方智。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文化。
英文(以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Aldous,J(1996)Family Careers :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ousand Oaks,CK : Stage.
Essex, Marilyn, J.,and Nam,S.(1987)Marital Status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Women: The Differential Importance of Close Family and Frien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7,49(1):93-106.
Lasswell,M & Lasswell,T.(1987)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taples,R.(1982)Single in Australian Society. Paper presented at a staff seminar, the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Melbourne.
Saxton,L.(1990)The Individual,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hostak,A.B.(1987)Singlehood. In M.B.Sussman & S.K.Steinmetz(Eds)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55-367.
Stein,P.J(1975)Singlehood : An Alternative to Marriage. The Family Coordinator. 24(4):489-50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9254015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4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顯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暁瀅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郭暁瀅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0:44:37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0:44: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0:44: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9254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254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現今台灣社會所呈現的晚婚現象,並希望瞭解形成兩性晚婚的可能因素為何。另外,晚婚者在面對單身生活時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感受、對單身生活的認同感、生活壓力等因素類目,亦是希望能進一步認識與瞭解的部分。

本研究的調查方式,是利用研究者自編的『單身者婚姻態度調查問卷』,首先篩選男女填答者的年齡,需符合晚婚條件者,方可作答。其次,再透過滾雪球的抽樣方式,以人工和電腦兩種方式的發放問卷,蒐集相關資料,共計回收385份樣本,男性110份,佔28.6%;女性275份,佔71.4%。經統計分析後,所得發現如下:
一、性別:在我國傳統價值觀念的束縛下,女性仍較男性容易感受到婚姻的壓力。在現今社會,雖然兩性皆能在工作職場中發揮,有所成就,可是女性仍可以感受到單身所帶給自己的壓力,男性在這方面的壓力則較輕。
二、年齡:隨著年歲的增長,會影響個人如何看待「單身」與「結婚」兩者之,。在不同的年齡層之間,亦會產生差異。多半在適婚年齡之際的晚婚者,可能會因父母親友的殷殷關注,而感受到婚姻的壓力,而一旦年齡較長、知道自己的需求後,則能以正向坦然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單身生活。
三、教育程度:接受較高教育程度的晚婚者,對於單身的生活適應狀況較好,並且能在其中得到相當的樂趣。
四、職業:在就業類別項目上,由於公、教人員工作固定,收入穩定的情況下,對生活不至於感到匱乏,而較能享受單身的樂趣。
五、經濟收入:金錢持有的多寡,影響著單身的個人其生活消費的能力。經濟收入高的晚婚者,在金錢豐厚的條件下,可供自己花用與支出的比例提高,間接對單身生活的認同度亦較經濟收入低的晚婚者來得高。
六、居住方式:獨居的晚婚者,由於擁有自己私人的空間,可以善加地規劃個人的生活,避免他人的干擾,達到學習成長的目的,因此,對單身生活的認同度亦較高。反之,與他人共同居住的晚婚者,可能除了個人之外,尚須面對他人的關心與干涉,自處空間狹小,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
七、家中排行:家中排行對於晚婚的影響已較過去沒落許多。傳統香火傳承的觀念雖然仍舊存在,可是已不完全為長子/女的責任,個人對婚姻都有其自我的主張,已經很少為了該理由而進入婚姻之中的。

而根據上述結論,對研究建議如下:
一、給晚婚者的建議:充實自我、開拓視野。除了可以豐富自己的人脈關係之外,也可以避免陷入自怨自艾的孤單情緒當中,單身可以是一個階段、一種狀況,以樂觀開朗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單身生涯,會使自己能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收穫。
二、給父母的建議:避免過渡關心引發的親子衝突,接納與瞭解子女的想法是最好的良方。站在父母的立場,要他們放手不管,實屬困難。但過渡的嘮叨會使子女感受到壓力,形成困擾。因此,適時的溝通,瞭解雙方的想法,才有助於進一步的接納。
三、給學校的建議:健全教育體制的發展,培養正確的性教育知識與態度。讓兩性在求學時期就能夠互相瞭解如何與對方相處、溝通,建設雙方交流的空間與管道,而避免一味的管制與反彈。
四、給工作單位的建議:適時舉辦兩性交流的活動,除了有助於男女雙方的互動外,亦可促成工作上的和諧與互助。

而根據本研究結果,給未來的研究者建議如下:
一、 擴大研究取樣的範圍。擴充地域、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樣本蒐集上的豐富性,避免侷限於某一族群當中,可以對晚婚者有更加完全而充分的認識。
二、 增加研究資料內容的深度。除了利用問卷調查,可以廣博地瞭解晚婚者的想法,但若佐以質性的深度訪談,則可以增加深度上的認識,透過開放性的問題,才能更瞭解晚婚者的內心世界與真實想法。
三、 兩性樣本的均衡。過去,單身的研究多集中於女性,本研究雖加入男性的調查,然因年齡上的設限,樣本資料仍較女性少,因此,未來若有機會,可將樣本集中於男性,瞭解現今男性對婚姻所抱持的看法為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ˉ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4
第三節、名詞定義 4
一、晚婚者 5
二、個人自我因素 5
三、外在環境因素 5
四、外在壓力 5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6
一、研究範圍 6
二、研究限制 6
第二章ˉ文獻探討 8
第一節、晚婚者的定義 8
第二節、晚婚的形成因素 11
一、影響女性晚婚的因素 11
二、影響男性晚婚的因素 16
三、共同因素 18
第三節、晚婚生活壓力之探討 25
一、負面的評價 26
二、親友的壓力 26
三、社會環境的壓力 27
四、生理需求的壓力 28
五、個人情緒的壓力 30
第三章ˉ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假設 33
一、研究架構 33
二、研究假設 34
第二節、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實施程序 35
第五節、資料處理 36
第四章ˉ研究結果與分析 37
第一節、晚婚者人口變項之分析 37
一、年齡 37
二、教育程度 38
三、家中排行 39
四、居住方式 39
五、職業 40
六、經濟收入 41
第二節、描述性統計分析 42
一、晚婚者的單身認同程度之基本分析 42
二、晚婚者單身壓力之基本分析 58
三、晚婚者生活態度之基本分析 74
第三節、問卷之因素分析 86
第四節、晚婚者人口變項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與態度顯著性分析 90
一、晚婚者「性別」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個人態度之t檢驗 90
二、晚婚者「年齡」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個人態度之F檢驗 93
三、晚婚者「教育程度」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個人態度F檢驗 94
四、晚婚者「職業」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個人態度之F檢驗 95
五、晚婚者「收入」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個人態度之F檢驗 96
六、晚婚者「家中排行」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個人態度t檢驗 101
七、晚婚者「居住方式」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個人態度t檢驗 102
第五節、晚婚者人口變項與單身接受度、生活壓力、個人態度之討論 104
一、性別 104
二、年齡 106
三、教育程度 107
四、職業 107
五、經濟收入 108
六、居住方式 109
七、家中排行 109
第六節、綜合討論 110
第五章ˉ結論 114
第一節、研究發現 114
第二節、研究建議 116
第三節、後續研究發展 117
參考書目 119
附錄 123
zh_TW
dc.format.extent 80683 bytes-
dc.format.extent 158249 bytes-
dc.format.extent 141339 bytes-
dc.format.extent 384644 bytes-
dc.format.extent 302418 bytes-
dc.format.extent 451542 bytes-
dc.format.extent 326324 bytes-
dc.format.extent 2169108 bytes-
dc.format.extent 324886 bytes-
dc.format.extent 326190 bytes-
dc.format.extent 34484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4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晚婚現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單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活型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活意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活壓力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論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森若裕子(1997)《晚婚化現象的分析—日本中產階級未婚女性的自立程度與婚姻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智慧(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書目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田昌宏著、李尚霖譯(2001)《單身寄生時代》,台北:新新聞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祥(1987)《單身貴族》,台南:文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怡丹譯,Karen Jenkins著(1998)《單身夢魘》,探索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秀槐譯,Dr. Kinder著(1990)《單身貴族的感情世界》,台北:世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恩伶譯、蘇珊.史都華等合著(1997)《單飛不寂寞》,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廣紀代子著、洪碧娟譯(1987)《非婚時代》,台北:皇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幸宜譯、Ernie J. Zelinski著(1997)《樂在不結婚》,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沙永玲譯、C. Cowan & M. Kinder著(1994)《何處尋找好男人》,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怡(1998)《關於單身》,台北:商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政猷譯、Edwards,M.B.著(1991)《單身的挑戰》,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丹(1995)《不婚族不等於恐婚族》,耶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英譯、Harville Hendrix & Helen Hunt著(1998)《背叛單身不後悔Ⅰ、Ⅱ》,台北,生命潛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佐藤綾子著、李琴英譯(1997)《單身、女子、未來式》,日之昇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淑貞譯、Hite,S.著(1994)《海蒂報告Ⅱ--單身遊戲》,台北:張老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蕙瑛(1980)《快樂的單身女郎》,台北:幼獅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麗端等(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北縣:國立空中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影譯、G.Ratcliffe/H.Keith著(1998),《單身貴族不寂寞》,業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淑桂(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靜晃等(1993)《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乙宸譯、Maureen Green著(1993)《婚姻關係》,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主編(1984)《感情、婚姻、家庭》,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怡編著(1995)《單身大丈夫》,台北:歐瑞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方智譯,保羅夫婦著(1988)《婚姻的迷思》,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梅(1997)「樂在單身—亞洲不婚族」,遠見雜誌13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陽琪、陽琬譯,Norman Goodman著(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明堅(1989)《單身貴族》,台北:皇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舒媚(2001)「寄生時代—台灣每10個人就有1個是單身寄生貴族」,新新聞週報76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淑智譯,沙維亞•法蘭西斯可•阿瑪多 & 茱蒂絲•吉爾斯基著(2003)《一定要結婚嗎?》,台北,張老師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和敏(1991)《不婚俱樂部》,台北:方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瑞馨等(1989)《牽手一輩子》,台北,張老師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黎兒(2001)「一人主義時代來臨—女人一個人享受生活」,新新聞週報76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春安(1997)《婚姻老實說》,台北:宇宙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櫻井秀勳著、王燕萍譯(1998)《單身的幸福、結婚的幸福》,台北:方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以英文字母順序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dous,J(1996)Family Careers :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ousand Oaks,CK : St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ssex, Marilyn, J.,and Nam,S.(1987)Marital Status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Women: The Differential Importance of Close Family and Frien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7,49(1):93-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sswell,M & Lasswell,T.(1987)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ples,R.(1982)Single in Australian Society. Paper presented at a staff seminar, the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Melbourn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xton,L.(1990)The Individual,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ostak,A.B.(1987)Singlehood. In M.B.Sussman & S.K.Steinmetz(Eds)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55-3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in,P.J(1975)Singlehood : An Alternative to Marriage. The Family Coordinator. 24(4):489-50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