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我國勞工退休金改制過程之政治經濟分析(1984-2000)
作者 林昌勳
貢獻者 傅立葉
林昌勳
關鍵詞 勞工退休金
勞工
國家
資方
工運團體
經發會
個人帳戶制
附加年金制
其他可攜式年金制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0:48:55 (UTC+8)
摘要 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自勞基法制定至今已滿20年,自實施後衍生的諸多問題即使其為勞資雙方持續不斷爭議焦點,由最早的雇主恩給制的設計,中間經過公積金制、社會保險附加年金制、個人帳戶制以及三軌制等諸多不同轉折。而影響退休金改制方向力量則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外在環境轉變的推力以及政策中重要參與者即國家、資方以及勞工力量彼此間的角力狀況。

本研究將勞工退休金改制發展涵蓋之時間階段劃分為2個觀察點與3個觀察階段,2個時間點分別為1984年勞基法制定通過之時與2001年8月召開的經發會中勞資政三方針對退休金改制方向的角力。三個階段則分別為:第一階段自1984年台灣第一個勞工運動組織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的成立至1993年政治民主化時期開始為止,通稱為政治自由化時期。第二階段自1993年政治民主化時期開始至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新政府上台為止。第三階段則是由民進黨上台執政至經發會的召開為止。

本研究目的在審視自1984年勞基法制定並訂定退休金相關規定開始至2000年政黨輪替後經發會召開在其中形成勞退金重要改制方向為止這段時間退休金改制發展狀況。而作為一政治經濟分析性質,重點則置於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於分析各不同時間階段中外在經濟環境因素如何來影響退休金改制方向形成。第二個主要部分則針對各個時間階段中實際政策角力場域中的重要參與者,包括政府官僚所代表的國家部門、企業力量以及勞工團體彼此互動情況加以檢視,進而分析退休金改制方向如何在其互動中形成及產生。

由國家本身在退休金政策中的自主性來看,本研究發現威權時期國家在政策決定上自主意志的貫徹相對來說是較為輕易的,但進入民主化時期後這種情況開始產生了重大的轉變,國家利益與個別利益團體之利益開始出現相互滲透的情況。甚者當國家部門彼此之間出現政策方向或價值爭議時,加上外部利益團體影響力的舉足輕重,國家自身自主性即開始變得難以釐清,作為一個制衡角色的功能也開始趨於削弱,而放任由參與勢力自行角力迴避本身決策者及守門員的角色。而勞資政角色間實力消長仍處於轉變之中,當可作為往後階段持續觀察的重點。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
2.尤元奎,(2003),<台灣經濟惡化的原因在於信心危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3.王武郎,(2002),<變調的國民年金,縮水的社福政見>,夏潮聯合會電子報。http://www.xiachao.org.tw/
4.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 轉型中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出版社。
5.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第14期。
6.王振寰,(1989),<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
7.朱柔若,(2001),「從企業社會運動的角度談性別工作不平等的問題」,2001年全國婦女國事會議論文集。
8.朱雲漢,(1992),<台灣政權轉形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四期。
9.江大樹,(1997),<國家法展與文官政策>,台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
10.呂宗芬,(2002),《台灣的反核四運動與政治轉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呂國清,(1994),《臺灣的勞資關係模式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李美玲,(1994),「國民年金制度設計的家戶組成和性別因素考量」,國民年金保險制度系列演講座談會論文集,中華民國社會福利學會出版。
13.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中山學術論叢》(國立台灣大學),第十二期,頁245-282。
14.李建昌,(1991),《八零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李順帆,(1998),《台灣勞動基準法一九九六年修正之研究:後工業轉型的國家與社會觀點》,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6.余國正,(2001),《台灣民主化前後國家社會互動與國家機關職能關係之研究(1949-2000)》,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17.何學政,(2002),《我國工會與政黨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邱毓斌(1995),《臺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辛炳隆,薛立敏,(2000),<審慎處理退休金與全民健保改制>,經濟前瞻,89年5月。
21.林佳龍,(1989),《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宗弘等,(2000),《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23.林宗弘,(2001),<四面埋伏,勞方殺出血路─經發會勞方與資方及官方交手實錄>,全產總工訊第一期。
24.林昕,(2001)<勞退金改制多軌並行 如何落實讓人猶如霧裡看花>,勞資關係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五期。
25.林垕君,(2002),<變調的國民年金,殘破的社會福利>,工人民主協會。
26.林炫秋,(2001),《台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幾付法制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27.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
28.林耀東,(1989),《落實勞工退休準備金提撥制度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周賢平,(2004),《我國大量解雇保護政策形成過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徐宗國,(1995),《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台北,稻香出版社。
31.徐仁輝,(2001),<經濟衰退及「經發會」召開對年底選舉影響的評析>,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七期,民國90年9月。
32.徐學陶,《從退休金到附加年金—談勞基法退休制度之改進》,勞工行政,80年3月。
33.韋積慶,(1988),《台灣的國家機器----權力技術的分析》,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郭正亮,(2000),<變天與挑戰>,天下出版。
35.郭明政,(1998),《職業年金保險條例草案之研究》,行政院勞委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
36.郭明政,(1999),<一個充滿危險的策略—對「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採行個人帳戶之疑慮與批評>,政策月刊,88年7月。
37.郭國文,(2003),《民主化時期的國家與工運(1993-2000)》,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38.陳宜中,(2003),<後威權下的社會正義>,宣讀於2003.09.26 「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
39.陳勁松,(2001),<中止’戒急用忍’---台灣的艱難抉擇>,大紀元時報,2001年8月29日。
40.陳新立,(2000)《勞工退休金制度改革之社會性分析-從企業福利到社會保障?》,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41.陳海鑫,(1998),《國家機關與企業之政經分析──以台灣發展經驗為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2.張世雄,(2003),<我們的社會福利真的「進&#27497;」了嗎?>,自由新聞網。
43.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44.張家銘,(1991),<戰後台灣地區企業與政府的關係 - 一種家父長的政治經濟權威結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六卷,第一期。
45.張晉芬,(1995),「台灣婦女工作處境之探討」,《勞資關係論叢》,(3):153-171,。
46.張熒真,(2000),《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7.張麗雪,(1997),《平等就業機會政策之研究:性別歧視理論與平等理論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48.梁雅慧,(2001),《戰後台灣勞工運動之研究(1945-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49.傅立葉,(1993),「女性與年金權」,第三屆婦女國事會議論文集,台北。
50.傅立葉,(1993),「我國政府支出的政治經濟分析」,林萬億編,『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
51.傅立葉,(1996),「性別與台灣的社會保險」,國科會委託研究,台北。
52.黃玫玲,(2001),《蓋在沙灘上的房屋—勞動市場彈性化有助經濟發展?》。勞動者電子報。
53.陸光、柯木興,(1982)主持《民營企業員工退休制度撫恤公積金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研討會委託。
54.詹火生、林昌勳,(2002),「勞工退休金政策分析—國家干預觀點」,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55.葉盈蘭,(2001),《婦運團體挑戰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以婦女新知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6.劉家苓,(1997),《台灣地區之職業性別隔離》,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57.鍾谷蘭,(1987),《台灣地區工資與就業的性別差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8.鄢武誠,(2000)《我國勞動法上勞工退休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59.鄭又平,(1996),<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資本家階級互動關係之演變>,收錄於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
60.鄭玉瑞,<勞工退休金朝公積金制度蛻變>,中國勞工,民國86年8月。
61.鄭崇田,(2000)《政經變遷中我國府際關係的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62.鄭清霞,(1999)《我國國民年金與職業年金之老年給付水準與費率規劃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63.鄭鳳珠,(1993),《我國老年退休所得維持體系之階層化分析》,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4.謝孟瑜,(1998),<國家機器與勞動力市場—政治、經濟轉型中的勞動政策>,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5.蔡慧蓉,(2002),《政黨輪替與「全民政府」:民主鞏固或反挫?》,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66.藍麗娟,(2002),「納稅惹爭議,老師成了全民公敵?」,《CHEERS》25期,台北,。
67.羅紀瓊、陳小紅,(1996)《婦女年金權相關問題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
68.蕭全政,(1990),<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下政府角色的調整>,政治科學論叢第一期,國立政治大學出版
69.蕭全政,(1992),<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的政治經濟意義>,理論與政策,第25期。
70.蕭全政,(1996),<國家發展與行政革新>,國家政策雙月刊,130期。
71.蕭全政,(1998),<台灣在內外政經變遷中的行政組織調整>,行政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
72. 2003 Taiwan Salon台灣沙龍「執政,不滿及其焦慮」系列講座 講座三:左與右?---國家、政黨與勞工,台北,2003年4月1日
73.<國民年金制度規劃報告簡報>,國民年金制度規劃指導小組。2000年6月。
74.「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研擬進度」文字稿,勞委會內部文件。
75.「92年度兩性工作平等狀況調查」,勞委會出版。
76.「92年度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勞委會出版。
77.電子網址:
1.工業總會 http://www.cnfi.org.tw/cnfi/index.html
2.台權會 http://www.tahr.com.tw
3.勞委會http://www.cla.gov.tw/
4.銓敘部http://www.mocs.gov.tw/mocs/
5.人事行政局 http://www.cpa.gov.tw/
6.財政部國庫署http://www.dnt.gov.tw/business/annuity/ch3.asp
7.勞工保險局: http://www.bli.gov.tw/
8.中央信託局http://www.ctoc.com.tw/
9.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http://www.fund.gov.tw/
10.認識台灣網站http://home.kimo.com.tw/liutaho/
77報紙
1聯合報
2中國時報
3自由時報
4自立晚報
5中華日報
6台灣新生報
7工商時報
8經濟日報
9中時晚報
10 聯合晚報
二、英文部分
Blakemore Ken. 1998,EQUALITY,EQUITY AND JUSTICE,Social Policy,an Introduction,England:Open Univ.Press
Burden Tom. 1998,General explanatory perspectives,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A Clear
Guide,London:Pluto Press.
Burden Tom. 1998,Social - Policy strategies,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A Clear Guide,London:Pluto Press.
Gary Burtless,2000a〈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and Financial Market Risk〉
,Center on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ynamics Working Paper,The Bookibgs Institution
2000b〈Perspectives on Social Insurance and Its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收錄於『台灣社會保險五十年「社會保險之改革與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83-208。
Ham Christopher & Michael Hill .1984,Discretion in the Policy Pross,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Hertfordshire:Harvest Wheatsheaf.
Hill Michael,& Glen Barmley .1986,Need and Demand,Analysing social policy,Oxford:Basil Blackwell.
Hill Michael,& Glen Barmley .1986,The State and the Market,Analysing social policy,Oxford:Basil Blackwell.
George Vic & Paul Wilding. 1994,IDEOLOGIES OF WELFARE,Welfare & Ideology,London:Harvest Wheatsheaf.
Skocpol, Theda.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eds),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r, Margaret and Theda Skocpol. 1985. “State Structure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Keynesian’ Responses to the Great Depreession in Swede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eds),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heda . 1992. Protecting Soliders and Mothers.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Introduction.
Thelen, Kathleen and Sven Steinmo.1992.” Histori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reth(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p.1-32.
Immergut Ellen M. 1992 “ The Rules of the Game: 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Sweden, ”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e Longstreth(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s Analysis.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Pp57-89. ”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9254016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254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傅立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昌勳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昌勳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0:48:55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0:48:5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0:48:5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254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4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254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自勞基法制定至今已滿20年,自實施後衍生的諸多問題即使其為勞資雙方持續不斷爭議焦點,由最早的雇主恩給制的設計,中間經過公積金制、社會保險附加年金制、個人帳戶制以及三軌制等諸多不同轉折。而影響退休金改制方向力量則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外在環境轉變的推力以及政策中重要參與者即國家、資方以及勞工力量彼此間的角力狀況。

本研究將勞工退休金改制發展涵蓋之時間階段劃分為2個觀察點與3個觀察階段,2個時間點分別為1984年勞基法制定通過之時與2001年8月召開的經發會中勞資政三方針對退休金改制方向的角力。三個階段則分別為:第一階段自1984年台灣第一個勞工運動組織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的成立至1993年政治民主化時期開始為止,通稱為政治自由化時期。第二階段自1993年政治民主化時期開始至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新政府上台為止。第三階段則是由民進黨上台執政至經發會的召開為止。

本研究目的在審視自1984年勞基法制定並訂定退休金相關規定開始至2000年政黨輪替後經發會召開在其中形成勞退金重要改制方向為止這段時間退休金改制發展狀況。而作為一政治經濟分析性質,重點則置於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於分析各不同時間階段中外在經濟環境因素如何來影響退休金改制方向形成。第二個主要部分則針對各個時間階段中實際政策角力場域中的重要參與者,包括政府官僚所代表的國家部門、企業力量以及勞工團體彼此互動情況加以檢視,進而分析退休金改制方向如何在其互動中形成及產生。

由國家本身在退休金政策中的自主性來看,本研究發現威權時期國家在政策決定上自主意志的貫徹相對來說是較為輕易的,但進入民主化時期後這種情況開始產生了重大的轉變,國家利益與個別利益團體之利益開始出現相互滲透的情況。甚者當國家部門彼此之間出現政策方向或價值爭議時,加上外部利益團體影響力的舉足輕重,國家自身自主性即開始變得難以釐清,作為一個制衡角色的功能也開始趨於削弱,而放任由參與勢力自行角力迴避本身決策者及守門員的角色。而勞資政角色間實力消長仍處於轉變之中,當可作為往後階段持續觀察的重點。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標……… ……………… 1
第二節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 …………10

第二章 勞動基準法的制定及其中勞工退休金的形成與改制………….13
第一節 勞動基準法的制定背景及其中之退休金規定……….. ……13
第二節 勞動基準法改制制度設計缺失因素分析….…………… ….17

第三章 民主化運動開展時期之政經環境及退休金發展(1984-1993)…27
第一節 1980年代政治經濟的轉型與勞工運動的興起及發展………… ..27
第二節 1980年代勞資爭議及國家、勞工及資方在退休金議題上的角力 35

第四章 民主轉型時期之政經局勢與勞工退休金改制發展(1993-2000) 45
第一節 1990年代初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與勞工團體轉行後的再出發….45
第二節 1990年代國家、勞工及資方在退休金議題上的角力……….61


第五章 政黨輪替至經發會時期勞工退休金改制之發展(2000-)….70
第一節 2000年政黨輪替前後政經環境的變化…………….. .70
第二節 工運團體與民進黨關係的演變……….…….…... .74
第三節 政黨輪替後退休金議題的發展…………………... .76
第四節 經發會召開始末與其中勞工退休金議題之角力…… ...80

第六章 結論….……………………………… …………...…….95

參考書目………………………………………………………… ..98
zh_TW
dc.format.extent 47913 bytes-
dc.format.extent 74000 bytes-
dc.format.extent 58473 bytes-
dc.format.extent 53304 bytes-
dc.format.extent 318285 bytes-
dc.format.extent 542095 bytes-
dc.format.extent 510300 bytes-
dc.format.extent 592298 bytes-
dc.format.extent 615639 bytes-
dc.format.extent 189281 bytes-
dc.format.extent 24557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25401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勞工退休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勞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運團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發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個人帳戶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附加年金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其他可攜式年金制zh_TW
dc.title (題名) 我國勞工退休金改制過程之政治經濟分析(1984-2000)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尤元奎,(2003),<台灣經濟惡化的原因在於信心危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王武郎,(2002),<變調的國民年金,縮水的社福政見>,夏潮聯合會電子報。http://www.xiachao.org.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 轉型中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第1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王振寰,(1989),<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朱柔若,(2001),「從企業社會運動的角度談性別工作不平等的問題」,2001年全國婦女國事會議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朱雲漢,(1992),<台灣政權轉形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江大樹,(1997),<國家法展與文官政策>,台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呂宗芬,(2002),《台灣的反核四運動與政治轉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呂國清,(1994),《臺灣的勞資關係模式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李美玲,(1994),「國民年金制度設計的家戶組成和性別因素考量」,國民年金保險制度系列演講座談會論文集,中華民國社會福利學會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中山學術論叢》(國立台灣大學),第十二期,頁245-2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李建昌,(1991),《八零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李順帆,(1998),《台灣勞動基準法一九九六年修正之研究:後工業轉型的國家與社會觀點》,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余國正,(2001),《台灣民主化前後國家社會互動與國家機關職能關係之研究(1949-2000)》,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何學政,(2002),《我國工會與政黨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邱毓斌(1995),《臺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辛炳隆,薛立敏,(2000),<審慎處理退休金與全民健保改制>,經濟前瞻,8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林佳龍,(1989),《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林宗弘等,(2000),《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台灣勞工陣線。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林宗弘,(2001),<四面埋伏,勞方殺出血路─經發會勞方與資方及官方交手實錄>,全產總工訊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林昕,(2001)<勞退金改制多軌並行 如何落實讓人猶如霧裡看花>,勞資關係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林垕君,(2002),<變調的國民年金,殘破的社會福利>,工人民主協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林炫秋,(2001),《台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幾付法制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林耀東,(1989),《落實勞工退休準備金提撥制度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周賢平,(2004),《我國大量解雇保護政策形成過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徐宗國,(1995),《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台北,稻香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徐仁輝,(2001),<經濟衰退及「經發會」召開對年底選舉影響的評析>,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七期,民國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徐學陶,《從退休金到附加年金—談勞基法退休制度之改進》,勞工行政,8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韋積慶,(1988),《台灣的國家機器----權力技術的分析》,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郭正亮,(2000),<變天與挑戰>,天下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郭明政,(1998),《職業年金保險條例草案之研究》,行政院勞委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郭明政,(1999),<一個充滿危險的策略—對「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採行個人帳戶之疑慮與批評>,政策月刊,8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郭國文,(2003),《民主化時期的國家與工運(1993-2000)》,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陳宜中,(2003),<後威權下的社會正義>,宣讀於2003.09.26 「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陳勁松,(2001),<中止’戒急用忍’---台灣的艱難抉擇>,大紀元時報,2001年8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陳新立,(2000)《勞工退休金制度改革之社會性分析-從企業福利到社會保障?》,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陳海鑫,(1998),《國家機關與企業之政經分析──以台灣發展經驗為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張世雄,(2003),<我們的社會福利真的「進&#27497;」了嗎?>,自由新聞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張家銘,(1991),<戰後台灣地區企業與政府的關係 - 一種家父長的政治經濟權威結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六卷,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張晉芬,(1995),「台灣婦女工作處境之探討」,《勞資關係論叢》,(3):153-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張熒真,(2000),《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張麗雪,(1997),《平等就業機會政策之研究:性別歧視理論與平等理論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梁雅慧,(2001),《戰後台灣勞工運動之研究(1945-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傅立葉,(1993),「女性與年金權」,第三屆婦女國事會議論文集,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傅立葉,(1993),「我國政府支出的政治經濟分析」,林萬億編,『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傅立葉,(1996),「性別與台灣的社會保險」,國科會委託研究,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黃玫玲,(2001),《蓋在沙灘上的房屋—勞動市場彈性化有助經濟發展?》。勞動者電子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陸光、柯木興,(1982)主持《民營企業員工退休制度撫恤公積金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研討會委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詹火生、林昌勳,(2002),「勞工退休金政策分析—國家干預觀點」,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葉盈蘭,(2001),《婦運團體挑戰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以婦女新知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劉家苓,(1997),《台灣地區之職業性別隔離》,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鍾谷蘭,(1987),《台灣地區工資與就業的性別差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鄢武誠,(2000)《我國勞動法上勞工退休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鄭又平,(1996),<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資本家階級互動關係之演變>,收錄於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鄭玉瑞,<勞工退休金朝公積金制度蛻變>,中國勞工,民國8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鄭崇田,(2000)《政經變遷中我國府際關係的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鄭清霞,(1999)《我國國民年金與職業年金之老年給付水準與費率規劃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鄭鳳珠,(1993),《我國老年退休所得維持體系之階層化分析》,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謝孟瑜,(1998),<國家機器與勞動力市場—政治、經濟轉型中的勞動政策>,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蔡慧蓉,(2002),《政黨輪替與「全民政府」:民主鞏固或反挫?》,東海大學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藍麗娟,(2002),「納稅惹爭議,老師成了全民公敵?」,《CHEERS》25期,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羅紀瓊、陳小紅,(1996)《婦女年金權相關問題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蕭全政,(1990),<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下政府角色的調整>,政治科學論叢第一期,國立政治大學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蕭全政,(1992),<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的政治經濟意義>,理論與政策,第2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蕭全政,(1996),<國家發展與行政革新>,國家政策雙月刊,13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蕭全政,(1998),<台灣在內外政經變遷中的行政組織調整>,行政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2003 Taiwan Salon台灣沙龍「執政,不滿及其焦慮」系列講座 講座三:左與右?---國家、政黨與勞工,台北,2003年4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國民年金制度規劃報告簡報>,國民年金制度規劃指導小組。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研擬進度」文字稿,勞委會內部文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92年度兩性工作平等狀況調查」,勞委會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92年度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勞委會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電子網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工業總會 http://www.cnfi.org.tw/cnfi/index.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台權會 http://www.tahr.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勞委會http://www.cla.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銓敘部http://www.mocs.gov.tw/moc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人事行政局 http://www.cpa.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財政部國庫署http://www.dnt.gov.tw/business/annuity/ch3.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勞工保險局: http://www.bli.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中央信託局http://www.ctoc.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http://www.fund.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認識台灣網站http://home.kimo.com.tw/liutah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聯合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自立晚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中華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台灣新生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工商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經濟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中時晚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聯合晚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lakemore Ken. 1998,EQUALITY,EQUITY AND JUSTICE,Social Policy,an Introduction,England:Open Univ.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rden Tom. 1998,General explanatory perspectives,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A Clea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ide,London:Plut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rden Tom. 1998,Social - Policy strategies,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A Clear Guide,London:Plut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ry Burtless,2000a〈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and Financial Market Ris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enter on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ynamics Working Paper,The Bookibgs Institu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b〈Perspectives on Social Insurance and Its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收錄於『台灣社會保險五十年「社會保險之改革與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83-2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m Christopher & Michael Hill .1984,Discretion in the Policy Pross,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Hertfordshire:Harvest Wheatshea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ll Michael,& Glen Barmley .1986,Need and Demand,Analysing social policy,Oxford:Basil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ll Michael,& Glen Barmley .1986,The State and the Market,Analysing social policy,Oxford:Basil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orge Vic & Paul Wilding. 1994,IDEOLOGIES OF WELFARE,Welfare & Ideology,London:Harvest Wheatshea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kocpol, Theda.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eds),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ir, Margaret and Theda Skocpol. 1985. “State Structure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Keynesian’ Responses to the Great Depreession in Swede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eds),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kocpol ,Theda . 1992. Protecting Soliders and Mothers.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Introduc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len, Kathleen and Sven Steinmo.1992.” Histori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reth(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p.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mmergut Ellen M. 1992 “ The Rules of the Game: 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Sweden, ”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e Longstreth(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s Analysis.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Pp57-8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