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正式化有酬家務服務之研究--以彭婉如基金會家事管理模式為例
作者 王百芳
貢獻者 傅立葉
王百芳
關鍵詞 家務工作
家務勞動
婦女運動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0:49:49 (UTC+8)
摘要 本論文在探討婉如模式下有酬家務勞動服務正式化,一方面從基金會的組織運作系統來理解有酬家務服務正式化的概念及操作方式,另一方面從家務服務工作者的工作動機、自身經驗與情境感受來探討此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兩相對照勾勒家務勞動服務正式化的面貌,並進一步探索此模式在家務責任的性別分工上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另外從婦女運動的角度來看,基金會作為早期菁英婦女主導的婦運及近期基層婦運兩股潮流的延續,在以婦女二度就業為媒介重新開拓、建立與這群婦女的組織網絡時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彭婉如基金會的家事管理系統及家事管理員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參與觀察及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訪談了六位於彭婉如基金會家事管理系統下培訓、媒合完成,目前仍從事家事管理服務工作的家管員。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一)婉如模式透過制度的設計將有酬家務管理工作由毫無保障地下經濟工作轉變為勞動市場具有穩定薪資與勞動保障的正式工作,提供家管員選擇、定義甚至提升其與使用者之間關係的保障,具有了勞動力去商品化的意義。(二)此份工作帶給二度就業婦女足以支撐家庭的經濟收入滿足其工具性的需求,但研究發現到家務勞動辛苦而勞累的本質並不會因為變成一個有酬的職業而有所轉變,且家務管理服務是在家戶環境中一人獨立完成,缺乏共同工作的伙伴關係,造成封閉、孤單的情境感受,因此此份工作在本質上挑戰性與與樂趣並不高,無法滿足工作者的情感性需求。另外婉如模式下使用者與家管員間的互動關係,雖已擺脫剝削關係模式,但仍呈現變動不穩定的狀態未達到理想的互助模式,使用者是互動關係的主導者。(三)基金會對於性別分工的議題避開直接衝撞的模式,改採溫和務實的方式,先扮演婦女的社會支持系統角色,提供家事、照顧服務或二度就業機會,解決目前最迫切的困境(婚育與工作衝突、就業與經濟困難),另外再透過組織、教育訓練的方式支持或鼓勵其擺脫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母職責任的枷鎖。(四)在婦女組織教育上,傳統的性別分工為最主要的障礙,在母職妻職責任下,婦女難以將關注的焦點擴展到自己的家庭、孩子以外的事物身上,建立女性間的學習支持網絡。因此參考過去草根都市社區運動的經驗,「母職」仍是現階段最有效的動員策略,需要更精準且細緻的規劃,才能在婦女組織網絡的建立上看到成果。然而整體而言非營利組織下的正式化有酬家務勞動模式從勞動與性別的角度來看,對於家務勞工的勞動保障,以及性別結構正義具有模式建立與倡導的雙重貢獻。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麗容(2001a)婦女就業之檢視與政策建議—以再就業為例, 就業與訓練, 19:1 :27-32。
王麗容(2001b)婦女就業與國家政策—台灣婦女就業實證研究之初探, 就業與訓練, 19(5):8-12。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 台灣社會學, 1:123-173。
李宛澍(1996) 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 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清如(1996)社區中的性別政治—國家社區政策與女性社區參與經驗,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玉瑕(1994)城鄉經濟發展與已婚婦女就業—女性邊緣化, 人口學刊, 16:107-133。
沙依仁(199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
何笑梅(1999)台灣婦女運動初探,台灣研究,第一期。
林佩玲(1997)誰能治城?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與萬芳社區媽媽治城行動,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秀伊(2003)勞動力彈性化的性別批判---以部分工時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93-151。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 台北:巨流。
吳玉玲(2001) 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 社會教育學刊, 30:1-24。
邱育芳 (1995) 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1997)殘障照顧與女性公民身份, 收錄於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劉毓秀主編。台北:女書文化。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收錄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徐宗國(1993)男人和女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 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四期:175-206。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 空大生活科學學報, 2:209-236。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傅立葉(1999)<女性與年金權>,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29:57-73。
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與研,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梅君(1996)推動促進婦女就業措施之評估, 就業與訓練, 14(5):12-16。
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 收錄於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劉毓秀主編。台北:女書文化。
戴秀卿(2003)醫院員工的情緒勞務負荷與顧客行為導向之關係研究 ,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高橋(1994)社會學, 台北:巨流。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公司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 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二期:47-81。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頁169-218。
魏子容(1998) 婚姻中的錢與權--談家庭主婦之經濟處境, 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甯應斌(1998)Harding的女性主義立場論, 收錄於哲學論文集 ,中研院社科所出版:261-296。
二、英文部分
Abbott, Pamela And Wallace, Claire(1990/1996)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余智敏等中譯)。台北:巨流。
Dale, Angela (1997) Women in the labour market—policy and perspective, in Clare Ungerson & Mary Kember, Women and social policy: a reader. London: Macmillan.
Gough, Ian (1979/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elfare state(福利國家的政治經濟學,古允文中譯)。台北:巨流。
Harpaz, Itzhak (1999)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k values in Israel, Monthly labor review,122(5):46-50.
Hochschild, Arlie(1983/1992)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情緒管理的探索, 徐瑞珠中譯)。台北:巨流。
Lan, Pei-Chia (2003) Maid or madam? Filipina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continuity of domestic labor,Gender & Society, 17(2), pp. 187.
Meacher, Gabriella (1997) Recreating ”domestic service”: institutional cultures and the evolution of paid household, Feminist Economics, 3 (2): 1-27.
Meacher,Gabriella(2002)Is it wrong to pay for housework , Hypatia, 17(2):52-66
Nielsen, Joyce McCarl (1990). Introduction, in Joyce McCarl Nielsen (ed.), Feminist Research Methods : Exemplary Reading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Oakley, Ann (1985) 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 , Oxford , NY : B. Blackwell.
Ostrander, Susan (1987) Women using other wome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6(1): 51-53.
Rollins, Judith (1985). Between women: Domestics and their employer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Snir, Raphael&Harpaz, Itzhak (2002) To work or not to work: Nonfinancial employment commitment and the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2 (5):636-644.
Strauss, Anselm and Corbin Juliet(1998/2001)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直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吳芝儀、廖梅花中譯)。嘉義:濤石。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0254012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401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傅立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百芳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百芳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0:49:49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0:49: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0:49: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25401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4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25401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在探討婉如模式下有酬家務勞動服務正式化,一方面從基金會的組織運作系統來理解有酬家務服務正式化的概念及操作方式,另一方面從家務服務工作者的工作動機、自身經驗與情境感受來探討此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兩相對照勾勒家務勞動服務正式化的面貌,並進一步探索此模式在家務責任的性別分工上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另外從婦女運動的角度來看,基金會作為早期菁英婦女主導的婦運及近期基層婦運兩股潮流的延續,在以婦女二度就業為媒介重新開拓、建立與這群婦女的組織網絡時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彭婉如基金會的家事管理系統及家事管理員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參與觀察及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訪談了六位於彭婉如基金會家事管理系統下培訓、媒合完成,目前仍從事家事管理服務工作的家管員。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一)婉如模式透過制度的設計將有酬家務管理工作由毫無保障地下經濟工作轉變為勞動市場具有穩定薪資與勞動保障的正式工作,提供家管員選擇、定義甚至提升其與使用者之間關係的保障,具有了勞動力去商品化的意義。(二)此份工作帶給二度就業婦女足以支撐家庭的經濟收入滿足其工具性的需求,但研究發現到家務勞動辛苦而勞累的本質並不會因為變成一個有酬的職業而有所轉變,且家務管理服務是在家戶環境中一人獨立完成,缺乏共同工作的伙伴關係,造成封閉、孤單的情境感受,因此此份工作在本質上挑戰性與與樂趣並不高,無法滿足工作者的情感性需求。另外婉如模式下使用者與家管員間的互動關係,雖已擺脫剝削關係模式,但仍呈現變動不穩定的狀態未達到理想的互助模式,使用者是互動關係的主導者。(三)基金會對於性別分工的議題避開直接衝撞的模式,改採溫和務實的方式,先扮演婦女的社會支持系統角色,提供家事、照顧服務或二度就業機會,解決目前最迫切的困境(婚育與工作衝突、就業與經濟困難),另外再透過組織、教育訓練的方式支持或鼓勵其擺脫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母職責任的枷鎖。(四)在婦女組織教育上,傳統的性別分工為最主要的障礙,在母職妻職責任下,婦女難以將關注的焦點擴展到自己的家庭、孩子以外的事物身上,建立女性間的學習支持網絡。因此參考過去草根都市社區運動的經驗,「母職」仍是現階段最有效的動員策略,需要更精準且細緻的規劃,才能在婦女組織網絡的建立上看到成果。然而整體而言非營利組織下的正式化有酬家務勞動模式從勞動與性別的角度來看,對於家務勞工的勞動保障,以及性別結構正義具有模式建立與倡導的雙重貢獻。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論 3
第一節 研究緣起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問題 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檢閱 6
第一節 台灣已婚女性勞動處境 6
一、「工作」的意義 6
二、台灣已婚婦女的整體就業型態 7
三、部分工時制、非正式工作的勞動權益保障 9
第二節 家務工作 11
一、家務工作定位之演變 11
二、無酬家務工作的圖像: 12
三、市場上有酬家務勞動圖像 16
四、無酬與有酬家務勞動之關係---再生產勞動的分工 20
第三節、婦女運動與婦女 22
一、台灣婦女運動發展與模式變遷 22
二、由上而下婦運與由下而上婦運的結合:社區是婦女運動的新戰場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採取質性研究方法 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過程之說明 30
一、研究對象 30
二、研究過程與方法 30
第四章 正式化的有酬家務管理服務模式 35
第一節 有酬家務勞動爭議與模式發展的背景 35
一、有酬家務勞動的爭議 35
二、有酬家務勞動正式化 36
第二節 彭婉如基金會家事管理系統的組織及運作之分析 38
一、模式運作之核心價值 38
二、運作流程 40
三、運作機制 41
第五章 當理念碰撞現實---婉如模式家務管理工作面貌呈現 47
第一節 婉如模式下的家務勞動工作情境感受 47
一、工作情境感受 48
二、小結 50
第二節 變動中的互動關係型態 52
一、不含私人情誼、純粹的勞僱關係 53
二、受剝削的主僕關係 54
三、混雜私人情誼的互惠關係 55
四、小結 58
第三節 有酬家務勞動工作的工作意義 60
一、工作動機:外在推力與內在推力 60
二、「喜歡,但不熱愛」- - -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感性需求 62
第四節 婉如模式的問題分析與制度探討 64
一、基金會的第三邊角色 64
二、服務勞動業的工作本質---情緒勞動 66
第五節、婉如模式有酬家務勞動服務下的性別意涵 70
一、有酬家務勞動服務:性別分工下的女性策略 70
二、女性對「母職」與「工作」觀念的變化 71
三、婦女參與女性支持網絡經驗之分析 75
第六章 結語與建議 82
第一節 一個新的制度化家務服務模式 82
第二節 性別結構正義的倡導者與模式建立者 8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走向 90
[參考書目] 92
zh_TW
dc.format.extent 43409 bytes-
dc.format.extent 68953 bytes-
dc.format.extent 89200 bytes-
dc.format.extent 58825 bytes-
dc.format.extent 95367 bytes-
dc.format.extent 236463 bytes-
dc.format.extent 146467 bytes-
dc.format.extent 186076 bytes-
dc.format.extent 383541 bytes-
dc.format.extent 1553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0453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401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家務工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務勞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婦女運動zh_TW
dc.title (題名) 正式化有酬家務服務之研究--以彭婉如基金會家事管理模式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容(2001a)婦女就業之檢視與政策建議—以再就業為例, 就業與訓練, 19:1 :2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容(2001b)婦女就業與國家政策—台灣婦女就業實證研究之初探, 就業與訓練, 19(5):8-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 台灣社會學, 1:123-1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宛澍(1996) 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 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清如(1996)社區中的性別政治—國家社區政策與女性社區參與經驗,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玉瑕(1994)城鄉經濟發展與已婚婦女就業—女性邊緣化, 人口學刊, 16:107-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沙依仁(199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笑梅(1999)台灣婦女運動初探,台灣研究,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佩玲(1997)誰能治城?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與萬芳社區媽媽治城行動,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秀伊(2003)勞動力彈性化的性別批判---以部分工時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93-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 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玲(2001) 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 社會教育學刊, 30: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育芳 (1995) 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月清(1997)殘障照顧與女性公民身份, 收錄於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劉毓秀主編。台北:女書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收錄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宗國(1993)男人和女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 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四期:175-2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 空大生活科學學報, 2:209-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立葉(1999)<女性與年金權>,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29:57-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與研,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梅君(1996)推動促進婦女就業措施之評估, 就業與訓練, 14(5):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 收錄於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劉毓秀主編。台北:女書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秀卿(2003)醫院員工的情緒勞務負荷與顧客行為導向之關係研究 ,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高橋(1994)社會學, 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公司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 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二期:47-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頁169-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子容(1998) 婚姻中的錢與權--談家庭主婦之經濟處境, 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甯應斌(1998)Harding的女性主義立場論, 收錄於哲學論文集 ,中研院社科所出版:261-2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bbott, Pamela And Wallace, Claire(1990/1996)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余智敏等中譯)。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le, Angela (1997) Women in the labour market—policy and perspective, in Clare Ungerson & Mary Kember, Women and social policy: a reader. London: Macmill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ugh, Ian (1979/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elfare state(福利國家的政治經濟學,古允文中譯)。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paz, Itzhak (1999)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k values in Israel, Monthly labor review,122(5):46-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chschild, Arlie(1983/1992)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情緒管理的探索, 徐瑞珠中譯)。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n, Pei-Chia (2003) Maid or madam? Filipina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continuity of domestic labor,Gender & Society, 17(2), pp. 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acher, Gabriella (1997) Recreating ”domestic service”: institutional cultures and the evolution of paid household, Feminist Economics, 3 (2): 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acher,Gabriella(2002)Is it wrong to pay for housework , Hypatia, 17(2):52-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ielsen, Joyce McCarl (1990). Introduction, in Joyce McCarl Nielsen (ed.), Feminist Research Methods : Exemplary Reading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akley, Ann (1985) 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 , Oxford , NY : B.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strander, Susan (1987) Women using other wome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6(1): 5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llins, Judith (1985). Between women: Domestics and their employer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nir, Raphael&Harpaz, Itzhak (2002) To work or not to work: Nonfinancial employment commitment and the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2 (5):636-6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uss, Anselm and Corbin Juliet(1998/2001)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直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吳芝儀、廖梅花中譯)。嘉義:濤石。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