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企業決策之「事前諸葛」:儒家「道德的形上學」對企業策略之實用性展示
作者 林信豪
貢獻者 吳瓊恩<br>王財貴
林信豪
關鍵詞 事前諸葛
決策
策略
道德
企業社會責任
道德的形上學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3:34:36 (UTC+8)
摘要 首先,在對認知能力的反省中,可清楚明瞭當今所有決策分析工具與架構根本不具「先見之明」,即無「事前諸葛」之實。遂由中國儒家哲學探究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為何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在第二章、第三章中,由康德對於認知能力反省,指出感性(sensibility)與知性(understanding)不能應用於「物自身」(物之在其自己、物的本來面目),只有「智的直覺」才能覺之「物自身」,但康德以實踐理性要求「上帝存在」與並把「智的直覺」交給祂,此一作法卻有相當的情識作用,並非理性所至。遂依牟宗三先生疏導康德哲學,以中國儒家哲學為進路,肯認與證明「道德心的發用」就是「智的直覺」,並在道德理性的視域與遍潤下,說明「道德的形上學」之義理,同時強調「內容真理」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指出智慧與知識在層次上之差別,並以「德性之神明」給予「術數」一大中至正的安排。同時,指出「道德」是最高者,因圓聖者的神聖化境,即是人類的最高企向-最高善(圓善、德福一致),真實地朗限於生命中,亦即「全吉而無凶,全善而無惡」的真實化,圓聖之智慧必通化一切、順正一切,使天地萬物充實飽滿而有光輝。術數絕非首也!

在第五章中,展露「企業決策之『事前諸葛』」的絕對普遍性即是「道德」的絕對普遍性。在「攝物歸心,以心宰物」或「以虛運實」的儒家實踐智慧中,當今一切知識與工具都能被妥善地使用! 實際上,在本研究的步步開展中,即能明白智慧與知識兩層,而當明澈這兩層後,遂見得兩者完全統歸於道德理性的發用與開展中。故本研究給予知識一適當安排,並使後進學子不迷失於現世五花八門的知識中,而此本是當今知識份子的分內事罷了。
而若真要美言其名,本論文可謂依康德哲學第一批判與第二批判而建,並順牟宗三先生疏導康德哲學將「智的直覺」還諸於天下人的「道德心之發用」而立,此即繼承儒家 先聖先賢的傳統智慧也。在此,「建立」二字,絕非意謂本文「超越」古今聖哲!「建立」者乃「重複即是創造」之謂,重複於儒家古典智慧,同時亦是開創其智慧內蘊於當今之世。要之,學問本有其根而不能亂也。本文根本不及古今聖哲之千萬分之一! 此乃坦白真誠之言。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書籍:
Charles W. L. Hill and Gareth R. Jones 著,朱文儀、陳建男、黃豪臣 譯,《策略管理》,臺北:華泰文化,七版,2007。
Kant, Immanuel 著,牟宗三譯註,《純粹理性之批判》,臺北:學生書局,1983。
Kant, Immanuel 著,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2。
Kant, Immanuel 著,牟宗三譯註,《判斷力之批判》,臺北:學生書局,1992。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整合觀點與創新思維》,臺北:前程有限公司,初版,2005。
王守仁,《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
王守仁,《陽明傳習錄》,臺北:世界書局,1990。
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
朱熹集注、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四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學生書局,1980。
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臺北:學生書局,2001。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2002。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學生書局,2003。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學生書局,1996。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台灣商務,2000。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三版,2007。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學生書局,2000。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學生書局,2000。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再版, 1994。
牟宗三,《中西哲學會通十四講》,臺北:學生書局,1996。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修訂版,2002。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學生書局,200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學生書局,2006。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學生書局,2006。
司徒達賢,《管理學的新世界》,臺北:天下遠見,2005。
司徒達賢,《整合的智慧》,臺北:天下雜誌,2006。
司徒達賢,《整合的實踐》,臺北:天下雜誌,2006。
南庶熙,《康德哲學大綱》,臺北:正文書局,1971。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范良光,《儒家基本存有論》,台中:學樂書局,2002。
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1978。
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緖文化,2002。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
程頤、朱熹,《易程傳、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2001。
程顥、程頤,《二程集(全二冊)》,臺北:漢京文化,1983。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學生書局,2000。
許士軍,《管理學》,臺北:東華書局,初版,1984。
鄧秀梅,《儒家心學解易與道德形上學的心氣之論》,臺北:五南書局,2007。
關永中,《知識論(一):古典思潮》,臺北:五南書局,2000。
諸葛亮,《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
蕅益,《四書蕅益解》,南投: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1997。
l 研究論文:
吳瓊恩,〈論公共行政學之本土化與國際化:知識創造與理論建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公共行政學報》,第十二期:頁79-91,2004。
吳瓊恩,〈建構「無預謀的行政倫理」:新公共服務五對概念的比較與檢驗〉,《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三期:頁1-28,2007。
外文部分
書籍: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 Free Press.
Nonaka, Ikujiro and Hirotaka 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M.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Free Press.
Porter, M.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Taylor & Bodgan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研究論文:
Armen A.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58, No. 3, pp. 211-22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5355023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35502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瓊恩<br>王財貴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信豪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信豪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九月-2009 13:34:36 (UTC+8)-
dc.date.available 18-九月-2009 13:34: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3:34:3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535502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01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企業管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35502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首先,在對認知能力的反省中,可清楚明瞭當今所有決策分析工具與架構根本不具「先見之明」,即無「事前諸葛」之實。遂由中國儒家哲學探究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為何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在第二章、第三章中,由康德對於認知能力反省,指出感性(sensibility)與知性(understanding)不能應用於「物自身」(物之在其自己、物的本來面目),只有「智的直覺」才能覺之「物自身」,但康德以實踐理性要求「上帝存在」與並把「智的直覺」交給祂,此一作法卻有相當的情識作用,並非理性所至。遂依牟宗三先生疏導康德哲學,以中國儒家哲學為進路,肯認與證明「道德心的發用」就是「智的直覺」,並在道德理性的視域與遍潤下,說明「道德的形上學」之義理,同時強調「內容真理」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指出智慧與知識在層次上之差別,並以「德性之神明」給予「術數」一大中至正的安排。同時,指出「道德」是最高者,因圓聖者的神聖化境,即是人類的最高企向-最高善(圓善、德福一致),真實地朗限於生命中,亦即「全吉而無凶,全善而無惡」的真實化,圓聖之智慧必通化一切、順正一切,使天地萬物充實飽滿而有光輝。術數絕非首也!

在第五章中,展露「企業決策之『事前諸葛』」的絕對普遍性即是「道德」的絕對普遍性。在「攝物歸心,以心宰物」或「以虛運實」的儒家實踐智慧中,當今一切知識與工具都能被妥善地使用! 實際上,在本研究的步步開展中,即能明白智慧與知識兩層,而當明澈這兩層後,遂見得兩者完全統歸於道德理性的發用與開展中。故本研究給予知識一適當安排,並使後進學子不迷失於現世五花八門的知識中,而此本是當今知識份子的分內事罷了。
而若真要美言其名,本論文可謂依康德哲學第一批判與第二批判而建,並順牟宗三先生疏導康德哲學將「智的直覺」還諸於天下人的「道德心之發用」而立,此即繼承儒家 先聖先賢的傳統智慧也。在此,「建立」二字,絕非意謂本文「超越」古今聖哲!「建立」者乃「重複即是創造」之謂,重複於儒家古典智慧,同時亦是開創其智慧內蘊於當今之世。要之,學問本有其根而不能亂也。本文根本不及古今聖哲之千萬分之一! 此乃坦白真誠之言。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程序

第二章 認知能力之有限性:當今決策分析架構與工具無「先見之明」p.6
第一節 企業決策分析工具與架構由認知能力所建構
第二節 認知能力之有限性:「現象與物自身」、「感觸直覺與智的直覺」
第三節 從〈齊物論〉反省認知能力的有限性

第三章「智的直覺」之無限性,人有「智的直覺」,「道德的形上學」之說明 p.17
第一節 「智的直覺」之無限性
第二節 「智的直覺」或儒家「德性所發之知」之優越性
第三節 人有「智的直覺」之證明,道德本心之無限性與創造性
第四節 儒家「道德的形上學」之義理內涵:仁心即是萬物的創生原理
第五節 內容真理與外延真理之探究

第四章 實踐智慧學之實用性:企業決策之「事前諸葛 p.34
第一節 道心、術數優先於科學知識:智慧、知識的四種層級
第二節 「德性所發之知」是「術數之知」的根本,「幾」的三層意義 
第三節 道德意義的「幾」為最高,與「術數之知」的適當安排
第四節 「道德的形上學」的實用性-企業決策之「事前諸葛」

第五章 結語:本研究對企業管理的意涵 p.48
第一節 「道德」是企業決策之最高根據
第二節 當今決策分析工具與架構之安排
第三節 「內容真理」對企管學領域在研究上與教學上的重要性
第四節 未來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 55


表目錄

表(1) 十二範疇
表(2) 智慧、知識的四種層次
表(3) 「幾」的三層意義
zh_TW
dc.format.extent 44593 bytes-
dc.format.extent 74341 bytes-
dc.format.extent 94012 bytes-
dc.format.extent 73482 bytes-
dc.format.extent 161720 bytes-
dc.format.extent 215562 bytes-
dc.format.extent 235050 bytes-
dc.format.extent 258277 bytes-
dc.format.extent 1797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3170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35502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事前諸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決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策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德的形上學zh_TW
dc.title (題名) 企業決策之「事前諸葛」:儒家「道德的形上學」對企業策略之實用性展示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W. L. Hill and Gareth R. Jones 著,朱文儀、陳建男、黃豪臣 譯,《策略管理》,臺北:華泰文化,七版,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nt, Immanuel 著,牟宗三譯註,《純粹理性之批判》,臺北:學生書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nt, Immanuel 著,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nt, Immanuel 著,牟宗三譯註,《判斷力之批判》,臺北:學生書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整合觀點與創新思維》,臺北:前程有限公司,初版,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守仁,《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守仁,《陽明傳習錄》,臺北:世界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集注、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四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學生書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臺北:學生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學生書局,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學生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台灣商務,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三版,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學生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學生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再版,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西哲學會通十四講》,臺北:學生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修訂版,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學生書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學生書局,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學生書局,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徒達賢,《管理學的新世界》,臺北:天下遠見,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徒達賢,《整合的智慧》,臺北:天下雜誌,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徒達賢,《整合的實踐》,臺北:天下雜誌,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庶熙,《康德哲學大綱》,臺北:正文書局,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良光,《儒家基本存有論》,台中:學樂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緖文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頤、朱熹,《易程傳、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顥、程頤,《二程集(全二冊)》,臺北:漢京文化,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學生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士軍,《管理學》,臺北:東華書局,初版,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秀梅,《儒家心學解易與道德形上學的心氣之論》,臺北:五南書局,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永中,《知識論(一):古典思潮》,臺北:五南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諸葛亮,《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蕅益,《四書蕅益解》,南投: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 研究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瓊恩,〈論公共行政學之本土化與國際化:知識創造與理論建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公共行政學報》,第十二期:頁79-91,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瓊恩,〈建構「無預謀的行政倫理」:新公共服務五對概念的比較與檢驗〉,《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三期:頁1-28,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naka, Ikujiro and Hirotaka 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rter, M.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rter, M.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ylor & Bodgan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men A.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58, No. 3, pp. 211-22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