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晚清狹邪小說中的謫仙、謫凡結構---以《青樓夢》、《繪芳錄》、《花月痕》、《海上塵天影》為主
作者 傅瀞嬅
貢獻者 李豐楙
傅瀞嬅
關鍵詞 晚清
狹邪
謫仙
謫凡
青樓夢
繪芳錄
海上塵天影
花月痕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14:58 (UTC+8)
摘要 清代是小說開花結果的時代,而晚清大量出現的狹邪小說卻因為內容敷寫豔情,文學技巧的不足,常遭受到被忽視的命運。一般研究者皆以能否反映「社會現況」,深具現實意義,來論定晚清小說的價值,如胡適與《晚清小說史》作者阿英即由此觀點出發,認為狹邪小說的內容無足可觀,缺乏文學的藝術價值與義蘊內涵,頂多只是「嫖界指南」,讀時無所用心,讀過毫無餘味。這樣的評價似乎不足以解釋狹邪小說大量出現的現象,也忽略作者的創作動機與讀者的閱讀心理。在晚清的狹邪小說中,有四部作品採用道教的謫仙神話,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透過道教謫仙框架與神話的角度,應當有許多待發掘的部分。期望透過本論文的研究過程,提供看待狹邪小說的多元視角,並試圖為其找到新的定位。

四部採用謫仙結構,即「溢美型」狹邪小說《青樓夢》、《花月痕》、《繪芳錄》、《海上塵天影》。歷來「溢美型」皆被認為是承「才子佳人」小說的寫作模式,來敷寫文士與青樓娼優間的情愛故事。然而,為何不單純的只以「才子佳人」模式敘寫,卻要扣上謫仙框架,這究竟是巧合,或只是描襯輪廓的裝飾手筆,還是作者的有意之作?

本論文包括緒論、結論總共有七個章節。第二章 謫仙、謫凡故事的出現與演變,第三章 晚清狹邪小說中謫仙、謫凡結構出現之背景,第四章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的敘事架構,第五章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的義理架構,第六章 「狹邪文學」的顛覆性與性別意識的反思。

有罪謫降的仙人,為了償其罪過,必須到人間接受種種的試煉,並且在限期內完成任務,在人間的考驗乃是一種道行的修煉,因為,仙人犯過乃是因為其修行不足、道行淺薄,所以經由一切的試驗,悟得真性,德行臻於圓滿,則可重新回反天界。謫仙人相對於凡人,有其非常性,故通常有「非常人」的神異表現,或顯法術神通,或精於曆算,或有預言能力,此些能力乃便於度脫有緣或完成任務。但為了達到懲罰的效果,謫仙必須隱藏身份,以卑賤之身擔任賤役。

兩漢與南北朝階段,是道教剛形成的時期,此時的謫仙故事是以「筆記」的方式呈現,篇幅較短,描寫素樸,但將各篇歸納,謫仙故事的基本特點皆已出現。包括:「非常」人特質(仙緣、好道、特異能力)、謫降之罪(失職、失儀、殺人)、點化者、升仙過程、對天界的描寫與對人間(臭濁)的看法。唐朝立道教為國教,因此謫仙的傳說更加豐富。雖然仍是筆記式的短篇,卻增加許多特點。如「非常」人的描寫上有「異生譚」的模式,對女謫仙的儀容以特寫方式鋪陳,這應與唐朝狎妓風氣有關。此外,謫降之罪加入「思凡」一項,並衍伸出具有宿命思想的「情緣說」。對天界觀的描寫更加具體、鮮明。此些特點,讓唐朝的謫仙故事呈現濃厚的趣味性、庶民性與浪漫情懷。宋朝的謫仙故事,著重在試煉歷程的描寫。元代道教中的全真道盛行,以度化情節為主的度脫劇,成為此一階段謫仙故事的代表。戲劇的四折結構,讓謫仙故事的篇幅加長,內容更加複雜。度脫者形象鮮明,普遍使用「惡境頭」的度化手法。並出現渡江、渡船、船夫等「渡」的觀念,表現出「彼岸」的天界觀。

明朝到清朝《紅樓夢》以前的章回小說,有八部可視為謫仙故事。此一階段是謫仙故事的成熟期,由於章回小說往往長篇巨著,情節上除承繼前代謫仙故事的特點外,花費較多筆墨在敘述謫仙的非常人特質,最精彩的是人間試煉歷程的鋪寫,可能佔據幾十回的篇幅,是小說高潮所在。並有天榜、集體謫降模式的產生,顯現定命思想。謫仙故事從兩漢以來歷經各代不斷的發展,到了明清階段可說是進入開花結果的豐收期。

《紅樓夢》以前的這八部謫仙小說,奠定謫仙故事的典型,如:謫仙降生為
道教祖師,或降生為歷史上的名將、名臣、名僧,或降生為綠林好漢,或降生為才子佳人。這些素材將謫仙主題幾乎寫窮了,在文學創作求新求變的原則下,遂有將狹邪小說與謫仙故事融合的典型出現,也就是謫仙謫降為青樓中的名妓。這種「仙」、「妓」身份合一的典型,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在唐朝敦煌曲辭中已有的聯想。唐朝文士狎妓風氣盛,將青樓中交遊的名妓想像為仙娥,表現在書寫語言中,以仙來隱喻娼妓,逐漸成為一種慣例。這樣的書寫模式,除了標榜自身的品味外,更富有誇豔的性質。以仙來隱喻娼妓,乃是因為娼妓是非常女性,有別於一般女子的外貌、才能、情感、命運,其美艷的容貌,傲人的才華,與豐富的情感思想,乃是狎遊士子眼中的理想女性,於是以仙取譬,不但顯示妓人之美好世間少有,更是狎遊者滿足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

於是自唐朝以來,仙與妓的形象緊密相連,而謫仙的形象,更符合妓人的神秘性與命運多舛,於是晚清狹邪小說中便有這四本謫仙降生為妓的作品出現。這四本小說不但以謫仙為框架,在小說主角遊狹邪的過程中,更加入「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運用遊仙的「觀」、「覽」書寫傳統,表現名妓與妓院的「非常」性,在語言與技巧的操弄下,遮遮掩掩地說出不足為外人道的狎遊經驗,達到「欲彰彌掩」、「欲掩彌彰」的效果,引起讀者對禁忌的好奇與遇豔的渴望。

狹邪小說在晚清相當興盛,但其與謫仙結構結合,並非偶然。也非只是單純的「溢美型」唯美寫法,或者如魯迅說的是才子佳人小說的餘流。因為以青樓為背景的狹邪小說,具有獨特的敘事結構與敘事語言,不可單純如是觀。狹邪小說與謫仙結構的融合有其出現的背景。晚清處於外患內亂,動盪不安,新舊交替的混亂局面下,政治黑暗,官逼民窮。廣大民眾的內心必定是惶惶不安,此時道教的謫仙思想便有流傳的空間與需求,人民的願望藉由閱讀謫仙故事的投射而得到滿足。謫仙說的思想隨著道教的傳播,其隱含的宗教思維,已潛藏在廣土眾民的心中,成為一種集體文化心理,足以撫慰亂世中的心靈。

此外,晚清妓業、狎妓風氣興盛,一般人對不易接觸的上層名妓產生嚮往與好奇,而透過謫仙框架的美化,塑造出神秘、動人的仙妓形象,與富麗、風雅的妓家風月,滿足讀者的窺視慾望。這是小說作為一種商品之後,市場需求與讀者接受對作者的寫作影響。但不能忽視的是作者本身的經歷與創作旨趣,才是真正影響寫作題材與內涵的主要原因。

本論文所討論的四部小說,除了《繪芳錄》的作者西野冷樵,生平不詳以外,其餘的三位作者的共通點是:皆具有遊狹邪的經歷、皆為仕途不順遂的失意文人。在作者的生平資料與友人所著的書序中,皆可發現作者要闡揚的是「情」的深意,所以在小說中的主角皆被塑造為「情癡」,以「真情」的獲得為人生最高目標。這是在傳統觀念下被定義為失敗者的作者,企圖將功名利祿邊緣化,對傳統價值提出反動的創作概念。透過謫仙的框架與敘事語言,可表現青樓中見聞的「非常」性。而這幾部作品帶有自敘傳的意味,作者透過創作將自我投射為謫仙,具有治療與激勵的作用,且畏於越禮,經由謫仙框架的轉化,將自我經歷「陌生化」,不但有更自由的書寫空間,且能規避衛道人士的撻伐。

四部狹邪小說中的謫仙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罪譴與謫降、贖罪與試煉、劫盡與回歸。此結構類似西方神話理論中英雄歷險的「啟程---試煉---回歸」歷程,因此以西方啟悟理論與神話歷險歷程,輔助謫仙結構意涵的解讀。

四部小說中的謫仙人因罪而謫降人間,這跟西方英雄歷險歷程的開啟一樣,
都是源於一次大錯,而錯誤是慾望與衝突受到壓抑的結果。小說中謫仙犯的錯承襲謫仙故事中的謫因,分別為思凡、失職、起妄心。這些都與慾望有關,仙人動了慾念便是道性的減弱,須到人間歷練。

在第一部份(罪譴與謫降)著重謫降前因與謫仙「非常」人特質的分析。男謫仙的「非常」特性是有不凡的品貌、才華,不屑於仕進,滿腹不合時宜的思想,並以「情癡」自許。這些天賦與傾向都是謫仙的特質,讓謫仙到凡間受苦,接受試煉。謫仙謫因與情有關,承繼唐朝「情緣說」的慣例,需人間完成未了的塵緣,所以試煉以「情」的追求為主,這樣狎遊歷程的展開便具有合理性與浪漫性。情癡自許的男謫仙,非好色之徒,極其珍重女子。在他們的眼中,青樓中的女子有如仙姝一般的高雅動人,而進入妓院,彷彿入仙源一般的舒暢。作者在謫仙的框架中,加入「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在語言操弄與遊仙「觀」、「覽」動作的敘述中,表現妓人的神秘性,讓讀者心生豔羨,達到作者的誇豔目的。透過謫仙框架讓這些青樓女子具有雙重的「非常」性,第一層是妓女本不同於一般女子,有著「非常」的命運,再者,仙人非凡人,更增加一層神異性。這種前提之下所塑造的仙妓形象,滿足讀者對上層名妓的想像慾望,與對「非常」女性的渴求。

第二部分(贖罪與試煉)著重在人間試煉的分析。謫仙的試煉,來自於謫仙本質所帶來的衝突,如謫仙不屑仕進,滿腹不合時宜的思想,及以情為主要價值的生命追求,是其在人間受苦的前提。謫仙為了了結情緣的主要任務,受盡許多痛苦,以受苦作為贖罪的過程。在這個「非常」的人間,「非常」的青樓的「情」的世界,接受考驗。不管結局圓滿與否,謫仙終將有人生無常,良辰不再的色空感嘆,這是非常試煉中所得到的道性上的成長,開啟回歸「正常」的道路。第三部分(劫盡與回歸)著重分析謫仙如何了悟人生,與回歸天界的過程。為使謫仙能不迷於人間虛像,順利回歸,試煉歷程中會有仙人多次的度化。最關鍵的一次便是升仙前的度化,通常謫仙會大病一場,經歷生死關頭。或在病中、夢中遊歷地獄、天界,了悟色相皆空的道理,堅定向道決心。

謫仙結構,是一種「啟程(天界)---試煉(人間)---回歸(天界)」的圓形
歷程,也是「正常(天界)---非常(人間)---正常(天界)」的循環規律。謫仙觸犯天律,違反了「正常」的修行定律,必須謫凡,經歷情劫,完成婚戀,了斷塵緣,始能回返。相對於天界,人間是一個「非常」的夢,歷險者以「非真非假」的人間新身份,接受試煉,待其掙脫夢境,悟得本真,可說其修養層次獲得提升,如此才能回歸「正常」。

從作者的創作旨趣、內涵與讀者閱讀的「接受」過程,加上謫仙神話反射出的廣土眾民內心底層的集體潛意識,即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解讀狹邪小說中的謫仙結構,應該具有以下的義理意義:
一、社會向度:
(一)對塵世的不滿:謫仙說將人間視為「臭濁」,將人生當成是一種懲罰,反映出對塵世的不滿,對人生的失望。在現實生活中「懷才不遇」、「鬱鬱寡歡」的作者,藉由謫仙說,表達塵世遭遇的無奈與塵世生活的不滿。動盪不安的局面下,讀者透過謫仙小說的閱讀,投射自我的願望並撫慰恐懼的心靈。期望從謫仙神話中尋求解脫,彌補現實人生的不足。

(二)情慾需求的不足:在禮教束縛之下,人們的自然情感受到禁錮,期待在虛幻的小說世界中得到情慾的滿足。四部狹邪小說中的男女,對於情慾的表達皆較為熱情、直接。尤其,男女主人翁都是鍾情之輩,將感情視為生命中的重要大事。讀者在閱讀小說時,投射自我為小說主角,得到情慾想像的滿足。

(三)理想女性的塑造:傳統「正常」女子在禮教束縛下,遵循「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缺乏才華、情趣的呆板形象,甚為無味。謫仙架構下的青樓女子,具有「非常」之容貌、才華、情韻,活潑有趣,且兼有品德。這種融合「正常」與「非常」的女子,應是理想女性的典型。

(四)理想人生的典型:小說創造的主角能與名妓相戀,得到真情的滋潤,這是美好的「非常」生活。但這是在現實中失意的作者,期望透過創作為自己找到開脫的出口。作者真正希望的是「正常」生活能功成名就,「非常」生活能豐富有情。人們渴望出入「正常」與「非常」生活,於其中得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功成名就,又能吟風玩月,盡情享樂,這樣才是圓滿的人生。然而,人生無常,引人恐懼,若能求得「永恆的保證」,才是至福。

二、文化向度:
(一)命定論:謫仙歷程有一定的發展模式,事有前定,處處反映著定命思想,透過謫仙說所傳遞的定命思想,廣土眾民在面對人生命運時,都能秉持超然客觀與自我激勵的態度來面對。

(一) 色空觀:謫仙最後必須回歸天界,才算成功。以成仙的人生觀言之,人生
就是一場虛幻中的考驗,色相空空,只有成仙才是「終極真實」。

三、宗教向度:
(一)仙界觀:四本小說反映的仙界觀中介概念清楚,仙界的描寫多為「名山洞府」,亦有天界,層次相當分明。仙界是人間秩序的折射,具有奇美的景色,且是人類慾望得以達成的地方。

(二)罪與解罪的觀念:四本小說中反映道教的罪意識是意志敗壞,道性減弱,貪情動欲就是罪。帶罪的謫仙,來到人世就是要藉由歷難而贖罪。謫仙說的解罪觀是將整個人生的經歷,視為解罪的過程。

從小說反映的義理內涵,顯示謫仙說反映出人們集體心理中已有「泛宗教意識」,指出宗教生活對人們的意義,也就是對修道生活的欽慕與終極真實的渴求。神話反映的是對信仰的需求與對永恆的嚮往,這種需求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消失。謫仙神話的流傳,正反映出人們的「泛宗教意識」。

狹邪文學屢受壓迫,且被排拒於正統文學之外,但不應只將之視作情色文學,在狹邪文學流傳不輟的現象中,可反映出嚴肅的意義:對禮教與「正常」生活的顛覆。四部小說對「情」的追求,是對禮教的反動。

在小說世界中,讀者能暫時擺脫生活的壓力與禮教的壓抑,滿足「非常」的需求。小說可視為一種娛樂,補足正常時間的缺陷,取得心理上需求的平衡。由「非常」心理的滿足中,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如此,使得謫仙在道教傳統意義上,又多了「顛覆」的形象。

四部小說的作者皆為男性,而讀者也多為男性,在以男性需求為主的創作中,有可能產生性別意識上的偏差。檢討這四部作品,出現幾個問題。首先是「紅顏薄命」的概念,同樣是謫仙,女謫仙的命運較男謫仙悲慘甚多。在描寫名妓身姿儀容時,女人彷彿是被觀看的「物」,為滿足男性的窺視與想像而存在。名妓「儼如士人」的形象與妓院文人化的空間設計,都可看出女人的形象是男性的理想投射,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權力關係下的產物。在「男性書寫」中,女性的自覺意識尚未完全覺醒。

以下提出幾點綜合式、觀念式的研究感想:

一、晚清狹邪小說中的四本謫仙小說,在謫仙文學的書寫脈絡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豐富地吸納各個階段謫仙故事的元素,並融合「仙妓合一」與「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將謫仙與遊仙合而為一,這些文學情節的仿擬、承繼,讓小說內涵具有「互文性」,提升閱讀的深度。

二、謫仙框架與遊仙的合一,表現出遊狹邪的合理性、神秘性。謫仙為完成「情」的任務,進入仙妓所在的青樓---彷如仙源的「情」的世界,間接肯定青樓中「情」的價值,並對禮教產生顛覆作用。遊仙的語言與情節,遮遮掩掩地洩露狎遊的美好,這種「欲彰彌掩」、「欲掩彌彰」的手法,滿足作者的誇豔與讀者的窺秘心理。但是這些創作的技巧與視點,卻顯露出性別上的偏差。男性掌握社會權力,也掌控神話的詮釋,這個觀點在此得到鮮明的驗證。

三、四本謫仙小說可視為宗教文學的世俗化,反映出潛藏在廣土眾民心中的泛宗教心理。這是謫仙文學得以不斷流傳的條件,也是宗教對文學的影響。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
二、專書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
版。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
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
四、單篇論文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
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
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
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
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
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
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
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
五、西方譯著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
參考書目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
二、專書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
版。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
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
四、單篇論文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
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
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
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
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
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
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
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
五、西方譯著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
參考書目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
二、專書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
版。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
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
四、單篇論文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
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
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
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
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
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
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
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
五、西方譯著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
二、專書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
版。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
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
四、單篇論文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
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
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
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
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
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
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
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
五、西方譯著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8151018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15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豐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傅瀞嬅zh_TW
dc.creator (作者) 傅瀞嬅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14: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14: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14: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8151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2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151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清代是小說開花結果的時代,而晚清大量出現的狹邪小說卻因為內容敷寫豔情,文學技巧的不足,常遭受到被忽視的命運。一般研究者皆以能否反映「社會現況」,深具現實意義,來論定晚清小說的價值,如胡適與《晚清小說史》作者阿英即由此觀點出發,認為狹邪小說的內容無足可觀,缺乏文學的藝術價值與義蘊內涵,頂多只是「嫖界指南」,讀時無所用心,讀過毫無餘味。這樣的評價似乎不足以解釋狹邪小說大量出現的現象,也忽略作者的創作動機與讀者的閱讀心理。在晚清的狹邪小說中,有四部作品採用道教的謫仙神話,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透過道教謫仙框架與神話的角度,應當有許多待發掘的部分。期望透過本論文的研究過程,提供看待狹邪小說的多元視角,並試圖為其找到新的定位。

四部採用謫仙結構,即「溢美型」狹邪小說《青樓夢》、《花月痕》、《繪芳錄》、《海上塵天影》。歷來「溢美型」皆被認為是承「才子佳人」小說的寫作模式,來敷寫文士與青樓娼優間的情愛故事。然而,為何不單純的只以「才子佳人」模式敘寫,卻要扣上謫仙框架,這究竟是巧合,或只是描襯輪廓的裝飾手筆,還是作者的有意之作?

本論文包括緒論、結論總共有七個章節。第二章 謫仙、謫凡故事的出現與演變,第三章 晚清狹邪小說中謫仙、謫凡結構出現之背景,第四章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的敘事架構,第五章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的義理架構,第六章 「狹邪文學」的顛覆性與性別意識的反思。

有罪謫降的仙人,為了償其罪過,必須到人間接受種種的試煉,並且在限期內完成任務,在人間的考驗乃是一種道行的修煉,因為,仙人犯過乃是因為其修行不足、道行淺薄,所以經由一切的試驗,悟得真性,德行臻於圓滿,則可重新回反天界。謫仙人相對於凡人,有其非常性,故通常有「非常人」的神異表現,或顯法術神通,或精於曆算,或有預言能力,此些能力乃便於度脫有緣或完成任務。但為了達到懲罰的效果,謫仙必須隱藏身份,以卑賤之身擔任賤役。

兩漢與南北朝階段,是道教剛形成的時期,此時的謫仙故事是以「筆記」的方式呈現,篇幅較短,描寫素樸,但將各篇歸納,謫仙故事的基本特點皆已出現。包括:「非常」人特質(仙緣、好道、特異能力)、謫降之罪(失職、失儀、殺人)、點化者、升仙過程、對天界的描寫與對人間(臭濁)的看法。唐朝立道教為國教,因此謫仙的傳說更加豐富。雖然仍是筆記式的短篇,卻增加許多特點。如「非常」人的描寫上有「異生譚」的模式,對女謫仙的儀容以特寫方式鋪陳,這應與唐朝狎妓風氣有關。此外,謫降之罪加入「思凡」一項,並衍伸出具有宿命思想的「情緣說」。對天界觀的描寫更加具體、鮮明。此些特點,讓唐朝的謫仙故事呈現濃厚的趣味性、庶民性與浪漫情懷。宋朝的謫仙故事,著重在試煉歷程的描寫。元代道教中的全真道盛行,以度化情節為主的度脫劇,成為此一階段謫仙故事的代表。戲劇的四折結構,讓謫仙故事的篇幅加長,內容更加複雜。度脫者形象鮮明,普遍使用「惡境頭」的度化手法。並出現渡江、渡船、船夫等「渡」的觀念,表現出「彼岸」的天界觀。

明朝到清朝《紅樓夢》以前的章回小說,有八部可視為謫仙故事。此一階段是謫仙故事的成熟期,由於章回小說往往長篇巨著,情節上除承繼前代謫仙故事的特點外,花費較多筆墨在敘述謫仙的非常人特質,最精彩的是人間試煉歷程的鋪寫,可能佔據幾十回的篇幅,是小說高潮所在。並有天榜、集體謫降模式的產生,顯現定命思想。謫仙故事從兩漢以來歷經各代不斷的發展,到了明清階段可說是進入開花結果的豐收期。

《紅樓夢》以前的這八部謫仙小說,奠定謫仙故事的典型,如:謫仙降生為
道教祖師,或降生為歷史上的名將、名臣、名僧,或降生為綠林好漢,或降生為才子佳人。這些素材將謫仙主題幾乎寫窮了,在文學創作求新求變的原則下,遂有將狹邪小說與謫仙故事融合的典型出現,也就是謫仙謫降為青樓中的名妓。這種「仙」、「妓」身份合一的典型,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在唐朝敦煌曲辭中已有的聯想。唐朝文士狎妓風氣盛,將青樓中交遊的名妓想像為仙娥,表現在書寫語言中,以仙來隱喻娼妓,逐漸成為一種慣例。這樣的書寫模式,除了標榜自身的品味外,更富有誇豔的性質。以仙來隱喻娼妓,乃是因為娼妓是非常女性,有別於一般女子的外貌、才能、情感、命運,其美艷的容貌,傲人的才華,與豐富的情感思想,乃是狎遊士子眼中的理想女性,於是以仙取譬,不但顯示妓人之美好世間少有,更是狎遊者滿足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

於是自唐朝以來,仙與妓的形象緊密相連,而謫仙的形象,更符合妓人的神秘性與命運多舛,於是晚清狹邪小說中便有這四本謫仙降生為妓的作品出現。這四本小說不但以謫仙為框架,在小說主角遊狹邪的過程中,更加入「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運用遊仙的「觀」、「覽」書寫傳統,表現名妓與妓院的「非常」性,在語言與技巧的操弄下,遮遮掩掩地說出不足為外人道的狎遊經驗,達到「欲彰彌掩」、「欲掩彌彰」的效果,引起讀者對禁忌的好奇與遇豔的渴望。

狹邪小說在晚清相當興盛,但其與謫仙結構結合,並非偶然。也非只是單純的「溢美型」唯美寫法,或者如魯迅說的是才子佳人小說的餘流。因為以青樓為背景的狹邪小說,具有獨特的敘事結構與敘事語言,不可單純如是觀。狹邪小說與謫仙結構的融合有其出現的背景。晚清處於外患內亂,動盪不安,新舊交替的混亂局面下,政治黑暗,官逼民窮。廣大民眾的內心必定是惶惶不安,此時道教的謫仙思想便有流傳的空間與需求,人民的願望藉由閱讀謫仙故事的投射而得到滿足。謫仙說的思想隨著道教的傳播,其隱含的宗教思維,已潛藏在廣土眾民的心中,成為一種集體文化心理,足以撫慰亂世中的心靈。

此外,晚清妓業、狎妓風氣興盛,一般人對不易接觸的上層名妓產生嚮往與好奇,而透過謫仙框架的美化,塑造出神秘、動人的仙妓形象,與富麗、風雅的妓家風月,滿足讀者的窺視慾望。這是小說作為一種商品之後,市場需求與讀者接受對作者的寫作影響。但不能忽視的是作者本身的經歷與創作旨趣,才是真正影響寫作題材與內涵的主要原因。

本論文所討論的四部小說,除了《繪芳錄》的作者西野冷樵,生平不詳以外,其餘的三位作者的共通點是:皆具有遊狹邪的經歷、皆為仕途不順遂的失意文人。在作者的生平資料與友人所著的書序中,皆可發現作者要闡揚的是「情」的深意,所以在小說中的主角皆被塑造為「情癡」,以「真情」的獲得為人生最高目標。這是在傳統觀念下被定義為失敗者的作者,企圖將功名利祿邊緣化,對傳統價值提出反動的創作概念。透過謫仙的框架與敘事語言,可表現青樓中見聞的「非常」性。而這幾部作品帶有自敘傳的意味,作者透過創作將自我投射為謫仙,具有治療與激勵的作用,且畏於越禮,經由謫仙框架的轉化,將自我經歷「陌生化」,不但有更自由的書寫空間,且能規避衛道人士的撻伐。

四部狹邪小說中的謫仙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罪譴與謫降、贖罪與試煉、劫盡與回歸。此結構類似西方神話理論中英雄歷險的「啟程---試煉---回歸」歷程,因此以西方啟悟理論與神話歷險歷程,輔助謫仙結構意涵的解讀。

四部小說中的謫仙人因罪而謫降人間,這跟西方英雄歷險歷程的開啟一樣,
都是源於一次大錯,而錯誤是慾望與衝突受到壓抑的結果。小說中謫仙犯的錯承襲謫仙故事中的謫因,分別為思凡、失職、起妄心。這些都與慾望有關,仙人動了慾念便是道性的減弱,須到人間歷練。

在第一部份(罪譴與謫降)著重謫降前因與謫仙「非常」人特質的分析。男謫仙的「非常」特性是有不凡的品貌、才華,不屑於仕進,滿腹不合時宜的思想,並以「情癡」自許。這些天賦與傾向都是謫仙的特質,讓謫仙到凡間受苦,接受試煉。謫仙謫因與情有關,承繼唐朝「情緣說」的慣例,需人間完成未了的塵緣,所以試煉以「情」的追求為主,這樣狎遊歷程的展開便具有合理性與浪漫性。情癡自許的男謫仙,非好色之徒,極其珍重女子。在他們的眼中,青樓中的女子有如仙姝一般的高雅動人,而進入妓院,彷彿入仙源一般的舒暢。作者在謫仙的框架中,加入「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在語言操弄與遊仙「觀」、「覽」動作的敘述中,表現妓人的神秘性,讓讀者心生豔羨,達到作者的誇豔目的。透過謫仙框架讓這些青樓女子具有雙重的「非常」性,第一層是妓女本不同於一般女子,有著「非常」的命運,再者,仙人非凡人,更增加一層神異性。這種前提之下所塑造的仙妓形象,滿足讀者對上層名妓的想像慾望,與對「非常」女性的渴求。

第二部分(贖罪與試煉)著重在人間試煉的分析。謫仙的試煉,來自於謫仙本質所帶來的衝突,如謫仙不屑仕進,滿腹不合時宜的思想,及以情為主要價值的生命追求,是其在人間受苦的前提。謫仙為了了結情緣的主要任務,受盡許多痛苦,以受苦作為贖罪的過程。在這個「非常」的人間,「非常」的青樓的「情」的世界,接受考驗。不管結局圓滿與否,謫仙終將有人生無常,良辰不再的色空感嘆,這是非常試煉中所得到的道性上的成長,開啟回歸「正常」的道路。第三部分(劫盡與回歸)著重分析謫仙如何了悟人生,與回歸天界的過程。為使謫仙能不迷於人間虛像,順利回歸,試煉歷程中會有仙人多次的度化。最關鍵的一次便是升仙前的度化,通常謫仙會大病一場,經歷生死關頭。或在病中、夢中遊歷地獄、天界,了悟色相皆空的道理,堅定向道決心。

謫仙結構,是一種「啟程(天界)---試煉(人間)---回歸(天界)」的圓形
歷程,也是「正常(天界)---非常(人間)---正常(天界)」的循環規律。謫仙觸犯天律,違反了「正常」的修行定律,必須謫凡,經歷情劫,完成婚戀,了斷塵緣,始能回返。相對於天界,人間是一個「非常」的夢,歷險者以「非真非假」的人間新身份,接受試煉,待其掙脫夢境,悟得本真,可說其修養層次獲得提升,如此才能回歸「正常」。

從作者的創作旨趣、內涵與讀者閱讀的「接受」過程,加上謫仙神話反射出的廣土眾民內心底層的集體潛意識,即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解讀狹邪小說中的謫仙結構,應該具有以下的義理意義:
一、社會向度:
(一)對塵世的不滿:謫仙說將人間視為「臭濁」,將人生當成是一種懲罰,反映出對塵世的不滿,對人生的失望。在現實生活中「懷才不遇」、「鬱鬱寡歡」的作者,藉由謫仙說,表達塵世遭遇的無奈與塵世生活的不滿。動盪不安的局面下,讀者透過謫仙小說的閱讀,投射自我的願望並撫慰恐懼的心靈。期望從謫仙神話中尋求解脫,彌補現實人生的不足。

(二)情慾需求的不足:在禮教束縛之下,人們的自然情感受到禁錮,期待在虛幻的小說世界中得到情慾的滿足。四部狹邪小說中的男女,對於情慾的表達皆較為熱情、直接。尤其,男女主人翁都是鍾情之輩,將感情視為生命中的重要大事。讀者在閱讀小說時,投射自我為小說主角,得到情慾想像的滿足。

(三)理想女性的塑造:傳統「正常」女子在禮教束縛下,遵循「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缺乏才華、情趣的呆板形象,甚為無味。謫仙架構下的青樓女子,具有「非常」之容貌、才華、情韻,活潑有趣,且兼有品德。這種融合「正常」與「非常」的女子,應是理想女性的典型。

(四)理想人生的典型:小說創造的主角能與名妓相戀,得到真情的滋潤,這是美好的「非常」生活。但這是在現實中失意的作者,期望透過創作為自己找到開脫的出口。作者真正希望的是「正常」生活能功成名就,「非常」生活能豐富有情。人們渴望出入「正常」與「非常」生活,於其中得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功成名就,又能吟風玩月,盡情享樂,這樣才是圓滿的人生。然而,人生無常,引人恐懼,若能求得「永恆的保證」,才是至福。

二、文化向度:
(一)命定論:謫仙歷程有一定的發展模式,事有前定,處處反映著定命思想,透過謫仙說所傳遞的定命思想,廣土眾民在面對人生命運時,都能秉持超然客觀與自我激勵的態度來面對。

(一) 色空觀:謫仙最後必須回歸天界,才算成功。以成仙的人生觀言之,人生
就是一場虛幻中的考驗,色相空空,只有成仙才是「終極真實」。

三、宗教向度:
(一)仙界觀:四本小說反映的仙界觀中介概念清楚,仙界的描寫多為「名山洞府」,亦有天界,層次相當分明。仙界是人間秩序的折射,具有奇美的景色,且是人類慾望得以達成的地方。

(二)罪與解罪的觀念:四本小說中反映道教的罪意識是意志敗壞,道性減弱,貪情動欲就是罪。帶罪的謫仙,來到人世就是要藉由歷難而贖罪。謫仙說的解罪觀是將整個人生的經歷,視為解罪的過程。

從小說反映的義理內涵,顯示謫仙說反映出人們集體心理中已有「泛宗教意識」,指出宗教生活對人們的意義,也就是對修道生活的欽慕與終極真實的渴求。神話反映的是對信仰的需求與對永恆的嚮往,這種需求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消失。謫仙神話的流傳,正反映出人們的「泛宗教意識」。

狹邪文學屢受壓迫,且被排拒於正統文學之外,但不應只將之視作情色文學,在狹邪文學流傳不輟的現象中,可反映出嚴肅的意義:對禮教與「正常」生活的顛覆。四部小說對「情」的追求,是對禮教的反動。

在小說世界中,讀者能暫時擺脫生活的壓力與禮教的壓抑,滿足「非常」的需求。小說可視為一種娛樂,補足正常時間的缺陷,取得心理上需求的平衡。由「非常」心理的滿足中,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如此,使得謫仙在道教傳統意義上,又多了「顛覆」的形象。

四部小說的作者皆為男性,而讀者也多為男性,在以男性需求為主的創作中,有可能產生性別意識上的偏差。檢討這四部作品,出現幾個問題。首先是「紅顏薄命」的概念,同樣是謫仙,女謫仙的命運較男謫仙悲慘甚多。在描寫名妓身姿儀容時,女人彷彿是被觀看的「物」,為滿足男性的窺視與想像而存在。名妓「儼如士人」的形象與妓院文人化的空間設計,都可看出女人的形象是男性的理想投射,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權力關係下的產物。在「男性書寫」中,女性的自覺意識尚未完全覺醒。

以下提出幾點綜合式、觀念式的研究感想:

一、晚清狹邪小說中的四本謫仙小說,在謫仙文學的書寫脈絡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豐富地吸納各個階段謫仙故事的元素,並融合「仙妓合一」與「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將謫仙與遊仙合而為一,這些文學情節的仿擬、承繼,讓小說內涵具有「互文性」,提升閱讀的深度。

二、謫仙框架與遊仙的合一,表現出遊狹邪的合理性、神秘性。謫仙為完成「情」的任務,進入仙妓所在的青樓---彷如仙源的「情」的世界,間接肯定青樓中「情」的價值,並對禮教產生顛覆作用。遊仙的語言與情節,遮遮掩掩地洩露狎遊的美好,這種「欲彰彌掩」、「欲掩彌彰」的手法,滿足作者的誇豔與讀者的窺秘心理。但是這些創作的技巧與視點,卻顯露出性別上的偏差。男性掌握社會權力,也掌控神話的詮釋,這個觀點在此得到鮮明的驗證。

三、四本謫仙小說可視為宗教文學的世俗化,反映出潛藏在廣土眾民心中的泛宗教心理。這是謫仙文學得以不斷流傳的條件,也是宗教對文學的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的材料與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與檢討…………………………………………….5
第四節 研究的理論與方法…………………………………………………10
第五節 預期成果……………………………………………………………14
第二章 謫仙、謫凡故事的出現與演變
第一節 謫仙、謫凡觀念的形成……………………………………………16
第二節 兩漢到元朝階段謫仙、謫凡故事的發展…………………………17
一、兩漢到南北朝階段
二、唐朝階段
三、宋朝階段
四、元朝階段
第三節 明、清朝階段謫仙、謫凡故事的發展……………………………32
第四節「仙妓合一」的典型:從語言的隱喻到遊仙意識………………..40
第三章 晚清狹邪小說中謫仙、謫凡結構出現之背景
第一節 時代與社會背景……………………………………………………45
一、時代動盪
二、妓業昌盛
第二節 文化與文學背景……………………………………………………47
一、道教思想的流傳
二、小說的傳播與讀者接受
第三節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創作的相關問題……………………………49
第四章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的敘事架構
第一節 謫仙、謫凡結構………………………………………………….57
一、罪譴與謫降
二、贖罪與試煉
三、劫盡與回歸
第二節 夢境………………………………………………………………..75
一、夢的虛幻、短暫性
二、夢的超越、滿足性
三、夢的預示、警戒性
第三節 度脫………………………………………………………………..78
一、度脫者
二、被度者
三、度人的行動
四、悟道成仙
第五章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的義理架構
第一節 社會向度……………………………………………………………86
一、對塵世的不滿
二、情慾需求的不足
三、理想女性的塑造
(一)才色雙全
(二)心性高潔有德
(三)情感活潑
四、理想人生的典型
第二節 文化向度……………………………………………………………91
一、命定論
二、色空觀
第三節 宗教向度……………………………………………………………97
一、仙界觀
(一)中介概念鮮明
(二)仙界多為「洞天福地」
(三)人間秩序的折射
(四)奇美景色
(五)慾望的達成
二、罪與解罪的觀念
第六章 「狹邪文學」的顛覆性與性別意識的反思
第一節「狹邪文學」的顛覆性…………………………………………...104
一、對禮教的顛覆
二、對「正常」的顛覆
第二節 性別意識的反思………………………………………………….107
一、紅顏薄命的思維
二、女人成為被觀看的對象
三、名妓形象是男性自我理想形象的投射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心得…………………………………………………………..113
第二節 未來展望…………………………………………………………..118
zh_TW
dc.format.extent 43839 bytes-
dc.format.extent 16531 bytes-
dc.format.extent 30649 bytes-
dc.format.extent 61975 bytes-
dc.format.extent 329814 bytes-
dc.format.extent 54868 bytes-
dc.format.extent 110378 bytes-
dc.format.extent 72137 bytes-
dc.format.extent 137402 bytes-
dc.format.extent 31282 bytes-
dc.format.extent 3069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151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狹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謫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謫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青樓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繪芳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海上塵天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花月痕zh_TW
dc.title (題名) 晚清狹邪小說中的謫仙、謫凡結構---以《青樓夢》、《繪芳錄》、《花月痕》、《海上塵天影》為主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西方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西方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西方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西方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