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天龍八部》美學研究
作者 吳明麟
貢獻者 羅宗濤
吳明麟
關鍵詞 金庸
天龍八部
美學
審美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5:16:23 (UTC+8)
摘要 金庸小說雖然屬於通俗文類,但在審美價值上,它卻迥異一般的通俗小說,而能近於高雅文學的藝術高度。所以我們可以說金庸小說是通俗小說的「變體」,它用通俗的題材,通俗的文類範疇,而以創新、融合另種類型小說——歷史小說——的手法,嚴肅的創作態度與宏觀的思想來寫作,所以取得較高的成績。在主題思想上,《天龍八部》表現了「慈悲與自由」的精神主旨。不管是情節、人物或在象徵意義上,非如一般論者所言這是一部只單純彰顯佛教思想的小說,而是在整體上,將三家思想恰當地表現出來。所以三位主人公心中充滿「慈悲」之念,他們以「仁義」(廣義,非儒家式的)對待他人與人世;與他們相反,慕容博、慕容復、鳩摩智…等人都是「不慈悲」的,書中正是以「不慈悲」來強烈對比「慈悲」之可貴。但三位主人公卻因有拘執在心,或外力橫加,而無法達到「自由」的境界;同樣的,書中許多人物也是不自由的,連講究「逍遙」之逍遙派,也不得自由,這所以襯托自由之可貴與難得。「慈悲與自由」是此書之精神主旨,回到陳世驤教授所言,「冤孽與超渡」,它的對應面也即是「慈悲與自由」。
《天龍八部》由於結構龐大,整體結構分為三線敘述,又因小說世界的傳奇性與離奇性,及其對人情人世的揭發與諷刺,使得小說顯得結構鬆散。但因為金庸敘述以「人」為焦點,由人之活動帶出情節,這樣就使得他的敘事非僅是線性的敘事結構,而是又擷取了中國傳統小說散點敘事——以書中人物活動、性格及作者的意向為主的敘事結構方式——的優點,而造成一種藝術上遮掩的效果,使得文本雖結構鬆散,但又不會令讀者覺得凌亂與突兀、不可理解,反倒被情節之傳奇與離奇性所吸引,而易忽略其結構鬆散、無因果性,進而感到敘事之自然流暢。這是線性與散點敘事結構並用的優點。在敘述視角上,小說不斷變換視角,使得敘述生動而不單調。在空間的描寫上,因為小說敘述基本上以寫人為主,所以空間的描寫屬於次要之地位,但無可諱言這是《天龍八部》一個弱點與瑕疵之處。
細部分析小說的巨大敘事魅力,語言的使用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小說敘述者的語言,是一種典雅近文言之白話文,它的典雅風格讓人有一股優美的流暢感。而人物語言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及其動作形象,口語的使用,又令人有親切的感受。小說中成語的大量使用,使得小說語言文字含量大、表現力強、富中國文化韻味,這是其獨特之優點。而各種藝術技巧使得敘述精彩多變,這是吸引讀者閱讀的重要因素。
《天龍八部》小說人物眾多,男子多於女子,這是因為江湖世界畢竟是屬於男子縱橫的領域,女子多半圍繞男子,是「情癡」的角色。但事實上,在《天龍八部》中誰人不癡?這許多人物,性格雖然各異,但其卻有其共通點——癡。愛戀事物,沈迷不返,每一個人物各有他所癡之人事物,因為「癡」,所以才能敷演出一個苦痛掙扎的世界。「書中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寫到盡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寫得離奇不可」,正因為要將常人常情都寫得離奇,所以書中大多人物的塑造都具有較突出的某面性格特徵,他們是「尖形人物」,是「帶有類型性特徵的典型人物」,作者從人物複雜的性格中著意描寫人物最突出的特徵,使其「超常而強烈」,因此他們讓我們印象深刻,強烈吸引我們的情感與眼光,這是金庸塑造人物較成功之處。
作者化用各種文化元素在文本之中,使得文學性與文化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使武藝文藝化、醫道文藝化…等等,這些都豐富了文本的內容。而小說內容使讀者產生優美感、崇高感、喜劇感、悲劇感等獨特情態,因此小說世界不是完好的孤立存在,而是讀者漫步其中時,觸目所及產生的情感反應充實了這個小說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是讀者的情感賦予小說世界以各種感人的力量。所以文本與讀者是雙向的交流溝通,情感與美感的產生,在文本與讀者接觸交流的每一刻,都源源不斷給予雙方融會與激盪。
《天龍八部》雖作為一部通俗作品,但與一般純文學文本相較毫不遜色。筆者所做美學上的探究,就是要分析出文本中「藝術的感染力」。這多元審美藝術感染力的結合,即是小說的價值所在。但藝術的感染力,卻不是低俗的感染力,而是能真正引發人內心深層的情感及對人性、人生、生命、生存景況的省思與感動,才可以說達到的真正文學藝術上的美學價值要求。《天龍八部》的價值也在此彰顯出來,它確實達到文學較高的藝術高度;同時也可以預期金庸小說在未來文學史上必佔有一席之地,並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參考及引用書目(按作者姓氏筆畫多少為序)
壹、書籍部分
一、金庸作品
金庸著,《書劍恩仇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三版十刷。
金庸著,《碧血劍》(後附〈袁崇煥評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一刷。
金庸著,《射雕英雄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七刷。
金庸著,《神雕俠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三版十七刷。
金庸著,《雪山飛狐》(後附《鴛鴦刀》與《白馬嘯西風》)(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三版十一刷。
金庸著,《飛狐外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三版七刷。
金庸著,《倚天屠龍記》(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三版十二刷。
金庸著,《連城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三版十二刷。
金庸著,《天龍八部》(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三版十五刷。
金庸著,《俠客行》(後附《越女劍》與《三十三劍客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三版九刷。
金庸著,《笑傲江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三版十六刷。
金庸著,《鹿鼎記》(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四刷。
二、思想類
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卷》(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初版十三刷。
王弼註,《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3月初版四刷。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八冊。
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10月一版四刷。
周國平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一版十刷。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初版。
陳鼓應著,《悲劇哲學家尼采》(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2月二版五刷。
郭象注,《南華真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四版。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月。
程功讓釋譯,《金剛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
程功讓、東初釋譯,《般若心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4月。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三、美學類
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
王旭曉著,《美學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
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七月二版二刷。
李戎主編,《美學概論》(山東:齊魯書社),1999年3月二版四刷。
李醒塵著,《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10月。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11月。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二刷。
杜書瀛主編,《文藝美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11月二版一刷。
金健人著,《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吳士余著,《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9月。
周來祥、周紀文著,《美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周憲著,《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周憲著,《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唐驊著,《文藝美學導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6月。
胡經之著,《文藝美學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胡家祥著,《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一版二刷。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陳新漢著,《審美認識機制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一刷。
戚廷貴主編,《美學原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曾繁仁著,《西方美學論綱》(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張法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彭修銀著,《美學範疇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
楊辛、甘霖、劉榮凱著,《美學原理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一版3刷。
楊成寅主編,《美學範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3月。
楊恩寰著,《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葉朗主編,《美學的雙峰——朱光潛、宗白華與中國現代美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五刷。
葉朗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三刷。
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二版六刷。
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二版27刷。
廖瓊媛著,《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9月。
蔣孔陽著,《蔣孔陽全集》(全四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第一至三冊。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通史》(共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三至五卷。
樊莘森、李範、楊恩寰、童坦、梅寶樹、鄭開湘等著,《美學教程》(台北:曉園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刷。
滕守堯著,《審美心裡描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3月。
龔鵬程著,《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8月。
龔鵬程著,《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元月。
四、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類
王國維、太愚、林語堂等著,《紅樓夢藝術論》(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2月初版五刷。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5月。
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二版一刷。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8月。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11月二版。
朱棟霖等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朱剛著,《20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
亨利•詹姆斯著,朱雯等譯,《小說的藝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5月。
狄其驄、王汶成、凌晨光著,《文藝學新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一版二刷。
金元浦著,《文學解釋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二刷。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6月新版三刷。
阿諾德•豪澤爾著,《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90年7月二版。
周憲等譯,《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
周中明著,《中國的小說藝術》(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月一版二刷。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格非著,《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浦安迪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二刷。
徐德明著,《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
馬振方著,《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八月二版二刷。
萊辛著,張黎譯,《漢堡劇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9月。
敏澤、黨勝元著,《文學價值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
陳平原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陳平原著,《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黃永林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
郭玉雯著,《紅樓夢人物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康來新著,《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1月二版二刷。
傅騰霄著,《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一刷。
張雙英著,《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賈文昭、徐召勛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8月。
葉洪生著,《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1月。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劉若愚著,《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六刷。
劉良明著,《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修訂八版。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二刷。
羅•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著,羅美婷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2月。
羅•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2月。
羅小東著,《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4月。
羅鋼著,《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一版三刷。
龔翰熊著,《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Robert C. Hould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五、金庸評論類
三毛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王敬三主編,《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杜南發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伍)》(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
宋偉杰著,《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冷夏著,《金庸傳》(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月十版。
金庸學術研究會編,《閱讀金庸世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8月。頁35。
金庸、池田大作著,《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保淳著,《解構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的女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的男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看人生》(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
吳曉東、計璧瑞編,《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徐揚尚著,《金庸解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倪匡著,《我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二版一刷。
倪匡著,《再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二版一刷。
倪匡著,《三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
倪匡著,《四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一刷。
倪匡、陳沛然著,《五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一刷。
翁靈文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二刷。
陳墨著,《金庸小說的武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5月。
陳墨著,《賞析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
陳墨著,《情愛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
陳墨著,《技藝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8月。
陳墨著,《政教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8月。
陳墨著,《文學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1月。
陳墨著,《人論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墨著,《人性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墨著,《藝術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
陳墨著,《形象金庸》,陳墨著,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
陳墨著,《美學金庸》,陳墨著,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
陳墨著,《俠客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陳墨著,《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5月。
陳墨著,《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陳墨著,《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2月一版三刷。
陳墨著,《浪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1月。
陳墨著,《武俠五大家品賞(上、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7月。
陳墨著,《視覺金庸》,陳墨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陳佐才著,《金庸筆下的人性——武俠•人生》(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1年1月。
曹正文著,《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2月。
曹正文著,《金庸小說人物譜》(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2月二版。
舒國治著,《讀金庸偶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溫瑞安著,《天龍八部欣賞舉隅》(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10月。
楊興安著,《金庸小說十談》(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年2月。
楊莉歌著,《金庸傳說》(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
費勇、鍾曉毅編著,《金庸傳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潘國森著,《雜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潘國森著,《武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潘國森著,《解析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潘國森著,《話說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二版一刷。
潘國森著,《總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
廖可斌編,《金庸小說論爭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谷融、魯樞元著,《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
薛國興著,《通宵達旦讀金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5月。
餘子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壹)》(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二版一刷。
餘子主編,《解放金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7月。
譚君強著,《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羅龍治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二版一刷。
嚴家炎著,《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三刷。
六、其他
白先勇著,《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4月。
李崇智編著,《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二版一刷。
佛德芬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3月。
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共三冊),(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4月。
榮格(C.G. 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劉毓秀、曾珍珍譯,《希臘悲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一版十二刷。
顏元叔著,《莎士比亞通論:悲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
Robert Hopcke著,《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2月初版四刷。
貳、論文部分
一、學位論文
許彙敏著,《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楊丕丞著,《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羅賢淑著,《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二、期刊論文
卜大中,〈新武俠小說的意識型態政治——男俠角色的詮釋〉,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6-27。
王立,〈新武俠:超越傳統的復仇模式〉,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5期。頁211-216。
孔慶東,〈金庸小說的文化品位〉,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240-245。
江靜芳,〈武俠小說的社會意義——訪陳曉林〉,台北《幼獅月刊》,1986年3月號。頁18-20。
伍幼威,〈金庸小說進入西方文學殿堂〉,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2-25。
李愛華,〈大陸金庸研究二十年〉,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5期。頁243-248。
李陀,〈一個偉大寫作傳統的復活〉,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33-35。
金庸,〈小說創作的幾點思考〉,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47-50。
金光裕,〈英雄的一千面〉,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4-25。
林保淳,〈救救臺灣的武俠小說——解構金庸及走出金庸體系的迷思〉,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8-19。
林保淳,〈便作釣魚人,也在風波裡讀笑傲江湖〉(上、中、下),台北《國文天地》,1996年11月至1997年1月,第12卷6至8期。
林保淳,〈期待另一種江湖〉,台北《幼獅文藝》,1996年9月,第85卷第9期。頁47-49。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7年9月,第11期。頁43-85。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台北《漢學研究》,1999年6月,第17卷第1期。頁259-283。
林崗,〈金庸筆下的江湖〉,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53-254。
吳秀明、陳擇綱,〈文學現代性進程與金庸小說的精神構建(兼談武俠小說的“後金庸”問題)〉,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229-236。
吳宏一,〈金庸小說中的舊詩詞——梁羽生與金庸的暗中較勁〉,香港《明報月刊》,2001年3月號。頁77-83。
雨辰,〈網上文壇第一爭——看王朔罵金庸引發的網上論爭〉,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28-30。
岳禪,〈新武俠在香港〉,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4。
孫立川,〈新武俠小說成為絕響〉,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9-11。
徐岱,〈論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9期。頁237-250。
黃秋芳,〈武俠小說的典型〉,台北《幼獅月刊》,1986年3月號。頁25-28。
莫慧嫻,〈武俠小說之東遷西徙〉,台北《中外文學》,2001年8月,第三十卷第三期。頁133-150。
曹止文,〈武俠小說熱對大陸文壇的衝擊〉,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2-13。
陳墨,〈金庸小說與20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30-246。
陳墨,〈金庸的產生及其意義〉,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246-256。
陳洪、孫勇進,〈世紀回首:關於金庸作品經典化及其他〉,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157-162。
陳平原,〈關於金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55-256。
梁若冰,〈文壇應對譁眾取寵和浮躁之風說不——王朔與金庸一場“論爭”的啟示〉,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15-27。
張金榜,〈武俠小說在今日臺灣〉,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0。
傅維信,〈武俠小說的出版傳奇——從還珠樓主、金庸到古龍〉,台北《書香月刊》,第五十五期,1996年1月。頁18-23。
葛紅兵等,〈誰是我們這個世紀的大師〉,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5-16。
葛浩文,〈文學之謎〉,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6。
趙立功,〈王朔“俗”中的雅,金庸“新”中的舊——對王朔“暴評”金庸的評議及對金庸新武俠小說的解讀〉,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31-34。
劉心武、宋偉傑、劉劍梅等,〈落磯山下爭說韋小寶〉,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7-32。
劉再復,〈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43-46。
劉經瑤,〈俠女、美女與妖女——金庸武俠中的性別政治〉,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8-31。
廖向東,〈港台新派武俠小說與道家文化精神〉,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9期。頁234-236。
鄭旭玲整理,〈誰與爭鋒?——《縱橫書海》訪金庸〉,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6月號,第116期。頁17-25。
錢理群,〈金庸的出現引起的文學史思考(在杭州大學“金庸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24-229。
鄺建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對香港新武俠小說的評價與期望〉,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5-17。
韓石山,〈王朔為什麼批評金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35。
韓倚松撰,何鯉譯,〈淺談金庸早期小說與五十年代的香港〉,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36-39。
嚴家炎,〈豪氣干雲鑄俠魂(說金庸筆下的“義”)〉,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47-252。
嚴家炎,〈金庸的“內功”:新文學根柢〉,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150-156。
嚴家炎,〈新武俠小說的現代精神〉,《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1-23。
鑒春,〈金庸:從大眾讀者走進學術講壇——杭州大學金庸學術研討會綜述〉,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221-2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007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羅宗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吳明麟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明麟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九月-2009 15:16:23 (UTC+8)-
dc.date.available 18-九月-2009 15:16:2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5:16:23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89151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1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金庸小說雖然屬於通俗文類,但在審美價值上,它卻迥異一般的通俗小說,而能近於高雅文學的藝術高度。所以我們可以說金庸小說是通俗小說的「變體」,它用通俗的題材,通俗的文類範疇,而以創新、融合另種類型小說——歷史小說——的手法,嚴肅的創作態度與宏觀的思想來寫作,所以取得較高的成績。在主題思想上,《天龍八部》表現了「慈悲與自由」的精神主旨。不管是情節、人物或在象徵意義上,非如一般論者所言這是一部只單純彰顯佛教思想的小說,而是在整體上,將三家思想恰當地表現出來。所以三位主人公心中充滿「慈悲」之念,他們以「仁義」(廣義,非儒家式的)對待他人與人世;與他們相反,慕容博、慕容復、鳩摩智…等人都是「不慈悲」的,書中正是以「不慈悲」來強烈對比「慈悲」之可貴。但三位主人公卻因有拘執在心,或外力橫加,而無法達到「自由」的境界;同樣的,書中許多人物也是不自由的,連講究「逍遙」之逍遙派,也不得自由,這所以襯托自由之可貴與難得。「慈悲與自由」是此書之精神主旨,回到陳世驤教授所言,「冤孽與超渡」,它的對應面也即是「慈悲與自由」。
《天龍八部》由於結構龐大,整體結構分為三線敘述,又因小說世界的傳奇性與離奇性,及其對人情人世的揭發與諷刺,使得小說顯得結構鬆散。但因為金庸敘述以「人」為焦點,由人之活動帶出情節,這樣就使得他的敘事非僅是線性的敘事結構,而是又擷取了中國傳統小說散點敘事——以書中人物活動、性格及作者的意向為主的敘事結構方式——的優點,而造成一種藝術上遮掩的效果,使得文本雖結構鬆散,但又不會令讀者覺得凌亂與突兀、不可理解,反倒被情節之傳奇與離奇性所吸引,而易忽略其結構鬆散、無因果性,進而感到敘事之自然流暢。這是線性與散點敘事結構並用的優點。在敘述視角上,小說不斷變換視角,使得敘述生動而不單調。在空間的描寫上,因為小說敘述基本上以寫人為主,所以空間的描寫屬於次要之地位,但無可諱言這是《天龍八部》一個弱點與瑕疵之處。
細部分析小說的巨大敘事魅力,語言的使用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小說敘述者的語言,是一種典雅近文言之白話文,它的典雅風格讓人有一股優美的流暢感。而人物語言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及其動作形象,口語的使用,又令人有親切的感受。小說中成語的大量使用,使得小說語言文字含量大、表現力強、富中國文化韻味,這是其獨特之優點。而各種藝術技巧使得敘述精彩多變,這是吸引讀者閱讀的重要因素。
《天龍八部》小說人物眾多,男子多於女子,這是因為江湖世界畢竟是屬於男子縱橫的領域,女子多半圍繞男子,是「情癡」的角色。但事實上,在《天龍八部》中誰人不癡?這許多人物,性格雖然各異,但其卻有其共通點——癡。愛戀事物,沈迷不返,每一個人物各有他所癡之人事物,因為「癡」,所以才能敷演出一個苦痛掙扎的世界。「書中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寫到盡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寫得離奇不可」,正因為要將常人常情都寫得離奇,所以書中大多人物的塑造都具有較突出的某面性格特徵,他們是「尖形人物」,是「帶有類型性特徵的典型人物」,作者從人物複雜的性格中著意描寫人物最突出的特徵,使其「超常而強烈」,因此他們讓我們印象深刻,強烈吸引我們的情感與眼光,這是金庸塑造人物較成功之處。
作者化用各種文化元素在文本之中,使得文學性與文化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使武藝文藝化、醫道文藝化…等等,這些都豐富了文本的內容。而小說內容使讀者產生優美感、崇高感、喜劇感、悲劇感等獨特情態,因此小說世界不是完好的孤立存在,而是讀者漫步其中時,觸目所及產生的情感反應充實了這個小說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是讀者的情感賦予小說世界以各種感人的力量。所以文本與讀者是雙向的交流溝通,情感與美感的產生,在文本與讀者接觸交流的每一刻,都源源不斷給予雙方融會與激盪。
《天龍八部》雖作為一部通俗作品,但與一般純文學文本相較毫不遜色。筆者所做美學上的探究,就是要分析出文本中「藝術的感染力」。這多元審美藝術感染力的結合,即是小說的價值所在。但藝術的感染力,卻不是低俗的感染力,而是能真正引發人內心深層的情感及對人性、人生、生命、生存景況的省思與感動,才可以說達到的真正文學藝術上的美學價值要求。《天龍八部》的價值也在此彰顯出來,它確實達到文學較高的藝術高度;同時也可以預期金庸小說在未來文學史上必佔有一席之地,並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天龍八部》美學研究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 研究現況、研究範圍與分析架構………………………7
第三節 金庸與其作品概述………………………………………10
第四節 金庸小說論爭與通俗╱高雅文學之辯證………………14
第二章 思想主旨……………………………………………………25
第一節 「天龍八部」釋名及其涵意……………………………25
第二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28
第三節 亢龍有悔而至逍遙之遊…………………………………35
第四節 永恆命題——人生之苦及其超越………………………43
第三章 情節結構、敘述視角與時間空間………………………56
第一節 線性與散點敘事結構……………………………………56
第二節 敘述視角…………………………………………………75
第三節 時間與空間………………………………………………83
第四章 語言魅力與藝術手法………………………………………93
第一節 語言魅力…………………………………………………93
第二節 藝術手法…………………………………………………102
第五章 人物性格與形象……………………………………………124
第一節 男子………………………………………………………130
第二節 女子………………………………………………………158
第六章 文化元素與讀者之審美感受………………………………178
第一節 文化元素…………………………………………………178
第二節 優美感與崇高感…………………………………………196
第三節 喜劇感與悲劇感…………………………………………210
第七章 結論…………………………………………………………227
參考及引用書目………………………………………………………236
zh_TW
dc.format.extent 16732 bytes-
dc.format.extent 17154 bytes-
dc.format.extent 21278 bytes-
dc.format.extent 20210 bytes-
dc.format.extent 79672 bytes-
dc.format.extent 91300 bytes-
dc.format.extent 106518 bytes-
dc.format.extent 86144 bytes-
dc.format.extent 141228 bytes-
dc.format.extent 131503 bytes-
dc.format.extent 37121 bytes-
dc.format.extent 397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金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天龍八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審美zh_TW
dc.title (題名) 《天龍八部》美學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及引用書目(按作者姓氏筆畫多少為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書籍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金庸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書劍恩仇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三版十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碧血劍》(後附〈袁崇煥評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射雕英雄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七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神雕俠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三版十七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雪山飛狐》(後附《鴛鴦刀》與《白馬嘯西風》)(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三版十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飛狐外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三版七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倚天屠龍記》(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三版十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連城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三版十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天龍八部》(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三版十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俠客行》(後附《越女劍》與《三十三劍客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三版九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笑傲江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三版十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著,《鹿鼎記》(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思想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卷》(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初版十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弼註,《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3月初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八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10月一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國平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一版十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鼓應著,《悲劇哲學家尼采》(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2月二版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象注,《南華真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功讓釋譯,《金剛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功讓、東初釋譯,《般若心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美學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旭曉著,《美學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七月二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戎主編,《美學概論》(山東:齊魯書社),1999年3月二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醒塵著,《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書瀛主編,《文藝美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11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健人著,《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士余著,《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來祥、周紀文著,《美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憲著,《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憲著,《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驊著,《文藝美學導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經之著,《文藝美學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家祥著,《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漢著,《審美認識機制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廷貴主編,《美學原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繁仁著,《西方美學論綱》(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法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修銀著,《美學範疇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辛、甘霖、劉榮凱著,《美學原理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一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成寅主編,《美學範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恩寰著,《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朗主編,《美學的雙峰——朱光潛、宗白華與中國現代美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朗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二版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二版27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瓊媛著,《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孔陽著,《蔣孔陽全集》(全四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第一至三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通史》(共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三至五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莘森、李範、楊恩寰、童坦、梅寶樹、鄭開湘等著,《美學教程》(台北:曉園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滕守堯著,《審美心裡描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著,《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著,《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元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維、太愚、林語堂等著,《紅樓夢藝術論》(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2月初版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11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棟霖等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剛著,《20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亨利•詹姆斯著,朱雯等譯,《小說的藝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狄其驄、王汶成、凌晨光著,《文藝學新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元浦著,《文學解釋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6月新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諾德•豪澤爾著,《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90年7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憲等譯,《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中明著,《中國的小說藝術》(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格非著,《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安迪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德明著,《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振方著,《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八月二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萊辛著,張黎譯,《漢堡劇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敏澤、黨勝元著,《文學價值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著,《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12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永林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玉雯著,《紅樓夢人物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來新著,《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1月二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騰霄著,《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雙英著,《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文昭、徐召勛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洪生著,《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若愚著,《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良明著,《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修訂八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著,羅美婷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小東著,《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鋼著,《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一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翰熊著,《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C. Hould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金庸評論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毛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敬三主編,《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南發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伍)》(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偉杰著,《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冷夏著,《金庸傳》(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月十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學術研究會編,《閱讀金庸世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8月。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池田大作著,《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著,《解構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的女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的男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看人生》(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曉東、計璧瑞編,《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揚尚著,《金庸解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匡著,《我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匡著,《再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匡著,《三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匡著,《四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匡、陳沛然著,《五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靈文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金庸小說的武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賞析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情愛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技藝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政教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文學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人論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人性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藝術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形象金庸》,陳墨著,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美學金庸》,陳墨著,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俠客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2月一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浪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武俠五大家品賞(上、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著,《視覺金庸》,陳墨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佐才著,《金庸筆下的人性——武俠•人生》(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正文著,《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正文著,《金庸小說人物譜》(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2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舒國治著,《讀金庸偶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瑞安著,《天龍八部欣賞舉隅》(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興安著,《金庸小說十談》(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莉歌著,《金庸傳說》(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勇、鍾曉毅編著,《金庸傳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國森著,《雜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國森著,《武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國森著,《解析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國森著,《話說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國森著,《總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可斌編,《金庸小說論爭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谷融、魯樞元著,《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國興著,《通宵達旦讀金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餘子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壹)》(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餘子主編,《解放金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君強著,《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龍治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家炎著,《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著,《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崇智編著,《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德芬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共三冊),(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榮格(C.G. 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毓秀、曾珍珍譯,《希臘悲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一版十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著,《莎士比亞通論:悲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Hopcke著,《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2月初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彙敏著,《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丕丞著,《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賢淑著,《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卜大中,〈新武俠小說的意識型態政治——男俠角色的詮釋〉,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立,〈新武俠:超越傳統的復仇模式〉,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5期。頁21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慶東,〈金庸小說的文化品位〉,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240-2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靜芳,〈武俠小說的社會意義——訪陳曉林〉,台北《幼獅月刊》,1986年3月號。頁18-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幼威,〈金庸小說進入西方文學殿堂〉,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愛華,〈大陸金庸研究二十年〉,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5期。頁243-2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陀,〈一個偉大寫作傳統的復活〉,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33-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小說創作的幾點思考〉,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47-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光裕,〈英雄的一千面〉,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救救臺灣的武俠小說——解構金庸及走出金庸體系的迷思〉,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8-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便作釣魚人,也在風波裡讀笑傲江湖〉(上、中、下),台北《國文天地》,1996年11月至1997年1月,第12卷6至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期待另一種江湖〉,台北《幼獅文藝》,1996年9月,第85卷第9期。頁4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7年9月,第11期。頁43-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台北《漢學研究》,1999年6月,第17卷第1期。頁259-2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崗,〈金庸筆下的江湖〉,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53-2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秀明、陳擇綱,〈文學現代性進程與金庸小說的精神構建(兼談武俠小說的“後金庸”問題)〉,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229-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宏一,〈金庸小說中的舊詩詞——梁羽生與金庸的暗中較勁〉,香港《明報月刊》,2001年3月號。頁77-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雨辰,〈網上文壇第一爭——看王朔罵金庸引發的網上論爭〉,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28-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岳禪,〈新武俠在香港〉,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立川,〈新武俠小說成為絕響〉,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岱,〈論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9期。頁237-2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秋芳,〈武俠小說的典型〉,台北《幼獅月刊》,1986年3月號。頁2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慧嫻,〈武俠小說之東遷西徙〉,台北《中外文學》,2001年8月,第三十卷第三期。頁133-1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止文,〈武俠小說熱對大陸文壇的衝擊〉,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金庸小說與20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30-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金庸的產生及其意義〉,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246-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洪、孫勇進,〈世紀回首:關於金庸作品經典化及其他〉,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157-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關於金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55-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若冰,〈文壇應對譁眾取寵和浮躁之風說不——王朔與金庸一場“論爭”的啟示〉,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15-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金榜,〈武俠小說在今日臺灣〉,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維信,〈武俠小說的出版傳奇——從還珠樓主、金庸到古龍〉,台北《書香月刊》,第五十五期,1996年1月。頁18-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紅兵等,〈誰是我們這個世紀的大師〉,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5-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浩文,〈文學之謎〉,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立功,〈王朔“俗”中的雅,金庸“新”中的舊——對王朔“暴評”金庸的評議及對金庸新武俠小說的解讀〉,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3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武、宋偉傑、劉劍梅等,〈落磯山下爭說韋小寶〉,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43-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經瑤,〈俠女、美女與妖女——金庸武俠中的性別政治〉,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8-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向東,〈港台新派武俠小說與道家文化精神〉,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9期。頁234-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旭玲整理,〈誰與爭鋒?——《縱橫書海》訪金庸〉,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6月號,第116期。頁17-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理群,〈金庸的出現引起的文學史思考(在杭州大學“金庸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24-2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鄺建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對香港新武俠小說的評價與期望〉,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石山,〈王朔為什麼批評金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倚松撰,何鯉譯,〈淺談金庸早期小說與五十年代的香港〉,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36-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家炎,〈豪氣干雲鑄俠魂(說金庸筆下的“義”)〉,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47-2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家炎,〈金庸的“內功”:新文學根柢〉,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150-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家炎,〈新武俠小說的現代精神〉,《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鑒春,〈金庸:從大眾讀者走進學術講壇——杭州大學金庸學術研討會綜述〉,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221-22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