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豐楙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溫睿瀅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溫睿瀅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8-Sep-2009 15:17:1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8-Sep-2009 15:17:1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8-Sep-2009 15:17:1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89151024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4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9151024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以七部七真傳記──《金蓮正宗記》、《七真年譜》、《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七真祖師列仙傳》、《七真因果傳》與《金蓮仙史》為文本,從敘事理論的角度探討七真傳記的小說化現象,並且研究此類宗教性文本在小說化之後呈現出的宗教義理以及社會、文化意涵。此類道教出身修行傳作品具有完整的「下降-上昇」結構,以傳述傳主的人間修行過程來闡釋道教「度脫」的概念。在正常與非常時空、身份的出入下,傳主透過受度與度人,完成超凡入聖的俗世願望,以及進入宗教人共同嚮往的神話世界。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與檢討………………………………………2(一) 可參考其研究理論者…………………………………………3(二) 可參考其研究方法者…………………………………………5第三節 研究的材料與範圍……………………………………………7(一)《金蓮正宗記》……………………………………………………7(二)《七真年譜》………………………………………………………7(三)《金蓮正宗仙源像傳》……………………………………………7(四)《七真天仙寶傳》…………………………………………………7(五)《七真祖師列仙傳》………………………………………………8(六)《七真因果傳》……………………………………………………8(七)《金蓮仙史》………………………………………………………8第四節 研究的理論與方法……………………………………………10第五節 預期成果………………………………………………………12第二章 傳記與小說……………………………………………………14第一節 傳記體析義……………………………………………………14(一) 傳記的本質……………………………………………………14(二) 傳記的內涵……………………………………………………16(三) 傳記的分類……………………………………………………17(四) 傳記的功能……………………………………………………18第二節 小說體析義……………………………………………………20(一) 小說的本質……………………………………………………20(二) 小說的內涵與技巧……………………………………………22(三) 小說的分類……………………………………………………24(四) 小說的功能……………………………………………………24第三節 傳記與小說的交會……………………………………………26(一) 傳記體小說……………………………………………………26(二) 小說體傳記……………………………………………………27第四節 宗教傳記與其研究方向………………………………………28(一) 西方宗教傳記…………………………………………………28(二) 中國古典宗教傳記……………………………………………30第三章 七真傳記作品解析…………………………………………33第一節 原始型態:史傳………………………………………………34 (一)《金蓮正宗記》…………………………………………………34 (二)《七真年譜》……………………………………………………43 (三)《金蓮正宗仙源像傳》…………………………………………48第二節 變化型態:寶卷與小說………………………………………53(一) 明代至清代中期的全真教……………………………………53(二) 《七真天仙寶傳》……………………………………………55(三) 《七真祖師列仙傳》…………………………………………63(四) 《七真因果傳》………………………………………………67(五) 《金蓮仙史》…………………………………………………71第四章 七真傳記作品敘事系統之演變……………………………78第一節 敘事語言的演變………………………………………………79(一) 敘述人的語言:視點…………………………………………79(二) 文本中人物的語言……………………………………………81第二節 敘事結構的演變………………………………………………83(一) 時間……………………………………………………………83(二) 空間……………………………………………………………84(三) 人物……………………………………………………………85(四) 情節……………………………………………………………94第三節 敘事主題的演變………………………………………………100(一)《七真天仙寶傳》…………………………………………………101(二)《七真祖師列仙傳》………………………………………………102(三)《七真因果傳》……………………………………………………103(四)《金蓮仙史》………………………………………………………103第四節 敘事風格的演變………………………………………………104(一)《金蓮正宗記》……………………………………………………104(二)《七真年譜》………………………………………………………104(三)《金蓮正宗仙源像傳》……………………………………………104(四)《七真天仙寶傳》…………………………………………………105(五)《七真祖師列仙傳》………………………………………………105(六)《七真因果傳》……………………………………………………105(七)《金蓮仙史》………………………………………………………106第五章 小說化七真傳記的內在意涵………………………………107第一節 小說化七真傳記的社會意涵…………………………………107(一)政教勢力的結合……………………………………………………107(二)三教的矛盾與融合…………………………………………………110第二節 小說化七真傳記的宗教意涵…………………………………113(一)道教出身修行傳:「下降-上昇」結構…………………………113(二)女性修行者…………………………………………………………117(三)密契與經驗…………………………………………………………119(四)命運的自主…………………………………………………………120第三節 小說化七真傳記的文化意涵…………………………………121(一)夢授情節分析………………………………………………………121(二)從「常」到「非常」………………………………………………123第六章 結論…………………………………………………………125第一節 研究心得………………………………………………………125第二節 未來展望………………………………………………………129(一)文學的角度…………………………………………………………129(二)內在意涵的角度……………………………………………………130參考書目………………………………………………………………131附錄……………………………………………………………………135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844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92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72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284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258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726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6262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615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787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551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012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841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24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全真七子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小說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道教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出身修行傳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全真七子傳記及其小說化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道藏》文獻(按冊數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蓮正宗記》五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洞真部、致字號,第五冊,頁127-15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七真年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洞真部、致字號,第五冊,頁183-1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洞真部、致字號,第五冊,頁160-1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歷世仙真體道通鑑》五十三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洞真部、鹹字號,第八冊,頁305-6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甘水仙源錄》十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洞神部、息字號,第三十三冊,頁117-26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古代典籍(按原編著之朝代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李肇《唐國史補》三卷,台北:世界書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崔令欽《教坊記》,台北:世界書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羅燁《醉翁談錄》,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元好問《遺山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學術專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傳記理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正潤《傳記文學史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紹唐編《什麼是傳記文學》,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小說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學編輯室編《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麟《中國古代小說批評概說》,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發行,台北:新華經銷,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出版,台北:紅螞蟻總經銷,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寶卷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論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段平《河西寶卷的調查研究》,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道教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豐楙教授《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局,199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局,1997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良霄、顧菊英《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四川:巴蜀書社,1999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卿希泰《續.中國道教思想史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祥生出版社,1975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兆漢《中國神仙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素春《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小說作品(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緝生《金蓮七真傳義》,上海:上海印刷廠印製,1979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世田等編校《全真七子傳記(全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黃永亮編定、川蓬子校勘《七真傳》(據1933年仲秋白雲觀重刊本點校,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潘昶《金蓮仙史》(上海圖書館館藏翼化堂刊本)《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論文期刊(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麗娟〈丘處機《磻溪集》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美櫻〈全真七子證道詞之意涵析論〉,輔仁大學中文系,1998年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清發〈岳飛故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年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淑芳〈王重陽詩歌研究-以探索其詩歌中的義理世界為主〉,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2000年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麗宇〈韓湘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渡邊雪羽〈元雜劇中的道教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6年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幼民〈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5年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喬方〈戲曲中的呂洞賓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年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賴慧玲〈明傳奇中宗教角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鄺國強〈全真北宗思想史之研究(王重陽、邱處機對全真教理之發展)〉,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1990年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期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豐楙教授〈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東華聖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27: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2002年),頁43-13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復刊》第十二卷第四-五期),頁14-2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研討會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豐楙教授〈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發表於2002年10月中研院文哲所主辦「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術研討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六、日本文獻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シ馬丹陽》,東京:汲古書屋,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蜂屋邦夫《金元時代ソ道教:七真研究》,東京:汲古書屋,1998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七、西文專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西文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柯嘉豪(John Kieschnick)《The Eminent Monk: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西文譯著(按作者名字字母順序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ndre Maurois《傳記面面觀》,陳蒼多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arl G. Jung主編《人及其象徵》,龔卓軍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Edward Morgan Forster《小說面面觀》,李文彬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朱侃如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rcea Eliade《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楊儒賓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rcea Eliade《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楊素娥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Plutarch《希臘羅馬名人傳》,吳奚真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63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