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唐翼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劉希珍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劉希珍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8-Sep-2009 15:20:0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8-Sep-2009 15:20:0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8-Sep-2009 15:20:05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415101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5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4151010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虹影是一位不斷向自己挑戰,向社會挑戰,也向讀者挑戰的作家,她的私生活跟推陳出新的小說創作總是能引發一連串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在二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已累積了不少成果,「女性」一直是她最關心的焦點,不論是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畫、女性與各種社會議題的關係,以及女性的身體與心理,在虹影的筆下均呈現豐富的樣貌。截至目前為止的前人研究,雖然已注意到虹影小說中的「女性」是值得開發的討論議題,卻僅止於浮光掠影式的概述,或用女性主義的預設框架標明某些特色,缺乏將人物形象、情節安排、敘述手法與時代氛圍進行整體觀察的細緻探究。本文打破線性的創作分期研究路徑,在細讀文本,以及掌握作家生平、創作觀點的基礎上,從「女性情/慾」的角度切入,將虹影的整體小說創作歸納為「親情」、「愛情」跟「女性情誼」三個面向。首先從「我是誰?」的問題意識,觀看虹影如何在文本中以「女兒」的身份處理「成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及其藝術表現手法,探討女兒眼中的雙親形象、親子的情感互動,以及對家國的特殊認同。「女兒」轉變為「女人」的寫作立場後,虹影開始思考並表現異性戀男女的愛情,不論結局如何,總是瀰漫著令人感到憤慨與哀傷的悲劇情調,之所以如此,在早期的中短篇小說中是由於「性別對立」,較為近期的中長篇小說則轉移至男女雙方的「身份衝突」。面對「女兒」逐步蛻變為「女人」的生命歷程,虹影的書寫始終貫穿著對姐妹情誼的瞭解跟關注,從而發展出各種型態的姐妹互動模式。童年記憶、流浪生活與國際旅行,構成虹影的三股創作資源,她的小說不論在語言、場景、題材與關注面向上,都表現出與中國文壇對話的強烈企圖,因此本文將虹影定位於中國九○年代的女性小說家創作行列,歸納出「大氣」與「霸氣」兩大特色。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虹影生平簡介與研究動機……………………………………….1一、虹影生平簡介………………………………………………………….1二、研究動機……………………………………………………………….2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與檢討…………………………………………….4一、中國與海外地區……………………………………………………….4二、臺灣地區………………………………………………………………12第三節 研究路徑、範圍與架構………………………………………...14一、研究路徑………………………………………………………………14二、研究範圍………………………………………………………………17三、研究架構………………………………………………………………18第二章 若即若離的親情……………………………………………19第一節 成長的苦澀與超越……………………………………………...19一、對比的兩個世界………………………………………………………21二、四重的飢餓感受………………………………………………………24三、雙重的敘述聲音………………………………………………………27第二節 母女情感的牽連羈絆…………………………………………...29一、書寫母親的故事………………………………………………………30二、母女的循環生命感……………………………………………………33三、反抗母親的權威………………………………………………………36第三節 女兒對父親的繾綣依戀………………………………………..39一、沈默的父親主體………………………………………………………39二、對養父的深厚情感……………………………………………………42 三、以「父」為名的家國認同……………………………………………47第三章 悲劇色彩的愛情…………………………………………....52第一節 性別對立的愛情………………………………………………...53一、浪漫憧憬的幻滅………………………………………………………54二、以「愛」為名的壓迫…………………………………………………60三、身體的回歸與解放……………………………………………………65第二節 身份衝突的愛情………………………………………………...72一、文化身份的衝突………………………………………………………73二、國族身份的衝突………………………………………………………78三、血緣身份的衝突………………………………………………………81第四章 女性之間的情誼…………………………………………….86第一節 姐妹情誼的展示………………………………………………....87一、命運乖隔的姐妹…………………………………………………….....87二、相互抗衡的手帕交………………………………………………….....90三、女性歷史的遮蔽與解蔽…………………………………………….....94四、美艷女體的同台演出………………………………………………....100第二節 同性戀情的想像………………………………………………..102一、性意識的啟蒙………………………………………………………....104二、性關係建立的模式…………………………………………………....109三、同性戀情的阻礙……………………………………………………....115第五章 結論…………………………………………………………..122附表一 小說底本出處…………………………………………................127附表二 虹影主要小說著作一覽表………………………………………129作家作品研究文獻…………………………………………………………134其他參考資料………………………………………………………………141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204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0608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8735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9456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4895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6396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1467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2348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88947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1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虹影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女性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親情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愛情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女性情誼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虹影小說中的女性情/慾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作家作品研究文獻(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中國與海外地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訪談錄與作家報導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小水:〈虹影,九條命的貓再寫上海〉,《中華兒女》(海外版)第5期(2005年),頁68-7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小鳳:〈敏感問題:熱線電話訪虹影〉,《北京文學 精彩閱讀》第3期(2004年),頁94-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謙:〈虹影——房中術疑似傳人〉,《三月風》第1期(2006年),頁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止庵:〈關於流散文學,泰比特測試,以及異國愛情的對話—虹影與止庵對話錄〉,收入《阿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310-32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艾敏:〈中國女兒的靈肉苦旅〉,《亞洲週刊》第11卷第38期(1997年9月22日-28日),頁79-8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迅:〈從飢餓故鄉到文學盛宴〉,《亞洲週刊》第15卷第3期(2001年1月15日-21日),頁56-5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迅:〈虹影小說K被禁內幕〉,《亞洲週刊》第16卷第51期(2002年12月16日-22日),頁42-4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菲:〈終於敢作失敗者——虹影答北京青年報記者吳菲問〉,收入《鶴止步》(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頁209-22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琪:〈與女作家虹影的對話〉,《時代潮》第4期(2001年),頁3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紅塵:〈虹影:像魔菌一樣危險〉,《神州》第11期(總第46期,2004年),頁65-6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轍:〈解讀虹影——虹影訪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6年),頁41-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康宜:〈虹影在山上〉,收入《阿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322-32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敏:〈旅英「美女作家」虹影〉,《華人時刊》第6期(2004年),頁34-3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戈輝:〈一個人的存在才是非常重要的——虹影v.s.許戈輝〉,收入《火狐虹影》(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頁201-23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潔:〈成長小說 如影如虹〉,《人民論壇》第8期(2003年),頁54-5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鈴:〈虹影:一抬腳跨進寫作之門〉,《高中生》第4期(2004年),頁1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濤:〈虹影:我為我的愛人寫作〉,《朔方》第10期(2005年),頁63-6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新浪網友:〈虹影作客新浪訪談實錄〉,收入《誰怕虹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頁150-17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毅衡:〈虹影打傘〉,《文學自由談》第1期(1996年),頁70-75,收入《帶鞍的鹿》(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頁213-22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心宏:〈我看虹影〉,《出版參考》第17期(2005年),頁45-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華 :〈不一樣的虹影,不一樣的上海〉,2006年12月22日,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125631&cid=3713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韓振宇:〈虹影的叫喊〉,《新閱讀》2003年7月中旬刊,頁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燦然、丁塵馨:〈專訪女作家虹影「愛寫作就像愛男人」〉,《新聞週刊》2004年1月12日,頁60-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顧力:〈虹影:我有多安靜,就有多瘋狂〉,《出色女人影響力》(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第11期(2004年),頁38-4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書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德威:〈李昂,快看!〉,《聯合報》第48版(讀書人版),1999年6月2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倩:〈日落之前,狐步上海〉,《中國圖書評論》第7期(2005年),頁32-3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澄霞:〈試論虹影《英國情人》及其「東西方文化碰撞」之偽〉,《華文文學》第1期(總第72期,2006年),頁73-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艷.:〈誰是歷史真正的主角?——試論虹影近期的小說創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6年),頁38-4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白燁:〈成長的真相〉,http://www.xishu.com.cn/channel/wenxue/hongy/cy01_06.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德東、袁豔:〈走出飢餓——《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飢餓的女兒》、《粥宴》之現代解讀〉,《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第21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09-11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阮南燕:〈對生命本真的還原和超越——虹影《飢餓的女兒》解讀〉,《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6期(2001年),頁54-5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阮南燕:〈邊緣視閾下的都市人性——方方《風景》與虹影《飢餓的女兒》比較〉,《當代文壇》第6期(2002年),頁70-7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潔非:〈生於60年代〉,http://www.xishu.com.cn/channel/wenxue/hongy/cy01_03.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潔非:〈為何去印度——對虹影《阿難》的感思〉,《南方文壇》第6期(2002年),頁55-5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敬澤:〈一部堅韌的書〉,http://www.xishu.com.cn/channel/wenxue/hongy/cy01_04.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滿花:〈性別超越和人性復歸——評虹影新作《孔雀的叫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5年),頁47-7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山丹:〈女性自傳故事的另一種講法——評虹影《飢餓的女兒》〉,《當代文壇》第5期(2001年),頁38-3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柳建偉:〈另類寫作者重歸古典——虹影《飢餓的女兒》的獨特性〉,http://www.xishu.com.cn/channel/wenxue/hongy/cy01_05.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袁珍琴:〈生命隱私‧女性命運‧歷史劫難——虹影《饑餓的女兒》之多維解讀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7期(總第179期,2006年),頁109-11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凌逾:〈「美杜莎」與陰性書寫——論虹影小說《飢餓的女兒》〉,《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6月),頁56-61+6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素萍:〈試析虹影小說《阿難》中的多重兩難〉,《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3年),頁63-6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琦:〈「風月寶鑑」照亮身份追尋的里程——對《英國情人》的一種華人亞文化理解〉,《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5年),頁43-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園:〈傳媒時代的愛情故事——關於《綠袖子》的文本分析及其炒作前後〉,《華文文學》第6期(總第65期,2004年),頁69-7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咏梅:〈一個符號的隱喻——讀虹影小說《K》〉,《南方文壇》第3期(2002年),頁36+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慶輝:〈時代的細部——讀虹影《飢餓的女兒》〉,《讀書》第9期(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艷霞:〈讀虹影新作《阿難》〉,《當代文壇》第5期(2003年),頁113-11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煒煒:〈海上繁花又是夢——試析虹影新作《上海王》〉,《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5年6月),頁71-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煒煒:〈只和陌生人說話——解讀虹影的小說《白色的藍鳥》〉,《名作欣賞》第8期(2006年),頁53-5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曉明:〈女性白日夢與歷史寓言——虹影的小說敘事〉,收入《女子有行》(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頁353-35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曉明:〈專業化小說的可能性——關於虹影《K》的斷想〉,《南方文壇》第3期(2002年),頁34-3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志銳:〈在縱欲與禁欲之間:在新加坡偷窺虹影的《K》〉,《蕉風》第493期(2004年11月),頁112-11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思和:〈《上海魔術師》與語言魔術〉,http://blog.sina.com.cn/u/46e98efa010005y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劍影:〈記得當時年少——《飢餓的女兒》與《情人》之比較〉,《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2年),頁74-75+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華:〈直面靈魂的書寫——評虹影《飢餓的女兒》〉,《濰坊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17-11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再復:〈虹影:雙重飢餓的女兒〉,http://www.xishu.com.cn/channel/wenxue/hongy/cy01.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晶:〈唯美與詩性的翅膀在飛——從《綠袖子》析虹影小說的邊緣情境意識〉,《廣西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2006年6月),頁20-2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承麗:〈致命的飛翔——評虹影的《康乃馨俱樂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增1期(2004年),頁46-5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專題研究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捷:〈性別對立下的幻夢性反抗——論虹影作品中的先鋒性表象〉,《理論界》第5期(2004年),頁270-27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捷:〈性別與現實:女性對存在的求證——虹影作品女性慾望化敘事論〉,《理論界》第1期(2005年),頁149-15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俊秋:〈在生命慾望中浮沈的女性——虹影小說的情感追尋歷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54-16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任觀品:〈虹影:展示與傳遞極端境遇下的生存感受〉,《楊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2002年5月),頁29-3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文博:〈虹影小說創作中的女權主義思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5年),頁101-1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尚琳琳:〈靈魂的昇華——談虹影的創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3年),頁67-7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志峰:〈文化中為救贖的情愛——虹影長篇小說的母題〉,《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0-3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興和:〈詭秘而犀利的另類——淺談虹影小說的敘述風格〉,《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2003年1月),頁98-1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君:〈結構意蘊:「流散」作家虹影小說的「敘事語法」〉,《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46-5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晶:〈論虹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識與現代化思想〉,《學術論壇》第9期(總第176期,2005年),頁154-15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芹:〈論虹影小說的創作主題〉,《華文文學》第2期(總第73期,2006年),頁61-6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碩士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俊秋:《虹影小說的追尋情結解讀》,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豔:《跨越疆界——全球化語境下的虹影寫作》,汕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孔祥偉:《嚴歌苓、虹影歷史敘事之比較》,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任小玲:《荊棘叢中的超越——虹影小說創作論》,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芳:《論虹影小說的流浪意識》,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文博:《論虹影的小說創作——以長篇小說為例》,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慧穎:《虹影小說創作論》,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晶:《嬗變與超越——虹影小說的另類女性表達》,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莉:《生命,愛慾與孤獨——論虹影小說的創作執念》,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馨凌:《跨文化語境下的女性寫作——解讀虹影小說》,貴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卉:《惟一者虹影,與她的神——虹影小說的四個關鍵詞:原罪、苦難、慾望、故事》,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廣寧:《女性書寫與文化關照的交結——虹影長篇小說精神意蘊探討》,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單冬:《脂粉陣裡的英雄——虹影作品論》,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婧婧:《多元空間中的文化衝突與文化反思——虹影小說論》,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台灣地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作家報導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蘭芬:〈兩個女人結緣越洋跨國寫作〉,《民生報》文化新聞版,2002年5月1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令儀:〈虹影:你若愛上阿難,就會愛上我〉,《聯合報》文化版,2002年5月1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虹影:〈為愛而寫作——我寫《K》的願望〉,《文訊》第167期(1999年9月),頁78-8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玉慧:〈饑餓的女兒也是奧蘭朵——訪小說家虹影〉,《聯合報》46版(讀書人版),1997年7月14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玉慧:〈虹影:一個兩個極端的作家〉,《聯合報》41版(讀書人版),1999年6月2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希林:〈虹影推火辣勁爆《上海王》〉,《中國時報》藝術人文版,2004年1月3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毅衡、虹影:〈詩與詩學的對話〉,《創世紀詩雜誌》第92期(1993年1月),頁125-13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奇:〈虹影主編大陸女作家女性之愛小說選《鏡與水》探勘同志書寫禁區〉,《聯合報》41版(讀書人版),1999年2月8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編輯部:〈彩虹裡的光——影關於虹影和她的小說〉,《聯合文學》第18卷第12期(總第216期,2002年10月),頁34-3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國際書展/周六邁入活動高潮 國內外作家簽名總動員〉,《東森新聞ET速報》,2004年1月30日,http://www.ettoday.com/2004/01/30/11088-1578614.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虹影vs.郝譽翔——現代女子的古典回歸〉,《誠品好讀》2004年3月號,http://www.eslitebooks.com/reader/200403/index.shtml。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書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曉楓:〈想像的救贖——評《阿難》〉,《中央日報》副刊,2002年6月3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西甯:〈才氣與功力兼美〉,《中央日報》副刊,1995年3月11日,收入《帶鞍的鹿》(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頁36-3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西甯:〈寫自己?寫自傳——看虹影的《饑餓的女兒》〉(上中下),《中央日報》副刊,1997年7月25-27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秀玲:〈述異志怪,魔幻寫實——評《鶴止步》〉,《聯合報》地方版(讀書人版),2004年2月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范銘如:〈遠行者的難題——評虹影《阿難》〉,收入《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頁103-10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凌性傑:〈愛慾寶鑑——虹影《K》中的「真相」與「想像〉,《國文天地》第16卷第1期(總第181期,2000年6月),頁59-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小妍:〈誰的視野?寫給誰看?——虹影與西洋觀點的中國——評《K》〉,《中央日報》22版(中央閱讀版),1999年8月9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紀蕙:〈靈魂的傷痕〉,《聯合報》副刊,1995年11月20日,收入《帶鞍的鹿》,頁116-11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苑如:〈近情乎?盡情乎?——評《鶴止步》〉,《中國時報》每週書評版,2004年3月15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碩士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岳伶:《虹影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其他參考資料(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專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中文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雅各:《臺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臺北:開心陽光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喜絨:《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豔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歐梵:《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少群:《追尋與創建——現代女性文學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春蕤:《性別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民安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錫德 主編:《情慾文學專刊:情慾與禁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海波、孫婧:《尋找失去的天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單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6-1989) :理論與批評》,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大春:《文學不安》,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器友等著:《20世紀末中國文學頹廢主義思潮》,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盛英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上下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毅衡:《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海外華人女性寫作比較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顧燕翎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翻譯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緖文化出版,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露西‧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與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爾芙(Woolf Virginia)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俊翔:《九○年代臺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瑩:《慢慢微笑——同性戀的世界》,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期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繼鋒、王吉正:〈試論我國90年代的女性文學創作〉,《濟南大學學報》第12卷第5期(2002年),頁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崇儀:〈伊希迦赫的內視鏡——向視覺中心主義挑戰的第一步〉,《當代》第112期(1995年8月),頁26-3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永熾:〈十九世紀末的文化轉型〉,《聯合文學》第7卷第8期(1991年6月),頁118-12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第10期(2004年6月),頁59-6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奕錡:〈尋找身份:論「新移民文學」〉,《文學評論》第6期(2000年),頁67-7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奕錡:〈「新移民文學」中的另類寫作〉,《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3卷第4期(2001年7月),頁87-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總第492期(1994年12月),頁5-1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曉明:〈超越與逃逸:對「六○年代出生作家群」的重新反省〉,《河北學刊》第23卷第5期(2003年9月),頁112-1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立群、王瑾:〈類後現代敘事與20世紀90年代女性「個人化寫作」〉,《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5期(2005年9月),頁5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雅莉:〈戀父與傷悼的雙重固執:從簡媜〈漁父〉論散文複雜內心世界的充分展示〉,《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2卷第1期(2006年1月),頁98-1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董小玉:〈私人性的慾望化的「個人」寫作論略〉,《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4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總第511期(1996年7月),頁81-8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振興:〈法國女性主義:伊莉佳萊論他者〉,《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3年2月),頁47-6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希雲:〈20世紀90年代女性文學的文化姿態〉,《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第2期(2003年),頁4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嫣嫣:〈我寫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年4月),頁56-68。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