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晚明傅一臣《蘇門嘯》劇作之研究
作者 梁瓊方
貢獻者 蔡欣欣
梁瓊方
關鍵詞 傅一臣
蘇門嘯
文人雜劇
晚明
改編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0:13 (UTC+8)
摘要 在中國戲曲史上,明雜劇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不僅上承元代的北曲雜劇,而且創造性的變出了「南雜劇」,下開清人雜劇的新路。由研究資料可知,明雜劇的作品數量超過了元代雜劇和南戲的總和。 由此可知雜劇入明後並未消沉,而是繼續沿著自己的道路向前發展。徐子方先生指出雜劇入明後經歷了兩次根本性的轉變,即由平民化而貴族化、由貴族化而文人化,這就形成了明雜劇歷來兩種分期之說:明初的宮廷北雜劇與明中後期的文人南雜劇。
在眾多的晚明雜劇作品中,有一人創作了十二本雜劇,而且這十二本雜劇都是由凌濛初所著的《二拍》話本小說改編的,但歷來卻鮮少為人注意,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和評論,此人是傅一臣。傅一臣,字青眉,號無技,別署西泠野史。浙江杭縣人。他的雜劇作品共十二種,總題曰「蘇門嘯」。《蘇門嘯》十二本劇作均由話本小說改編,中國古代的小說和戲曲是有著親密血緣關係的兩大文類,它們在題材內容、文體形態、敘事技巧與審美特徵等方面,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係。在題材內容方面,一方面,戲曲靠小說為其劇本提供敘事內容,另一方面,小說除了坊間刻書出售,其內容絕大多數是通過戲曲和說唱得以傳播,所以二者可說是關係密切;在文體型態方面,小說使用的是書面文字,書面文字告訴人們的是意義,讀者的思考通過這些文字概念而轉化為所能理解的事物意義,但小說中冗長的描繪在戲曲藝術中則轉換為演員的直觀展示,這就帶出小說與戲曲藝術型態最大的不同在於:戲曲具有「劇場性」。 不同的文體型態進一步造就了二者各自的敘事技巧和審美特徵,即使是相同的題材,在小說家和劇作家的筆下,將可能引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讀者感受和文學傳播效應。
綜上所述,《蘇門嘯》的創作態度是感於現實而抒發心志的,這比起單純娛樂觀眾而創作的戲曲作品,又轉出了另一層次,但歷來卻無人注意,故筆者希望能對《蘇門嘯》劇作進行研究。再者,傅一臣的《蘇門嘯》劇作皆是從凌濛初《拍案驚奇》初二刻中抽取十二則故事敷演而出,當戲曲意圖改編自同題材的話本小說時,帶給讀者的文學感受想必與閱讀話本小說不同,筆者希冀將更動後的戲曲作品作為研究主體,藉以觀察《蘇門嘯》在戲曲藝術上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一、 劇作、古籍、工具書(依作者朝代排序)
明‧傅一臣著《蘇門嘯》,崇禎十五年敲月齋刻本。
明‧沈泰編《盛明雜劇初集》,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明‧沈泰編《盛明雜劇二集》,同上。
明‧趙琦美鈔校《脈望館古今雜劇》,《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影印本。
清‧鄒式金編《雜劇新編》,清武進董氏誦芬室刻本,北京:中國戲劇出
版社, 1958年。
周貽白選注《明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陳萬鼐編《全明雜劇》,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凌濛初原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市:三民書局,
1979年三月初版、2001年4月6刷。
凌濛初原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同上。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趙景深、邵曾祺編《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一版一刷。
趙景深、張增元編:《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畧》,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2月。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北京: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張月中主編:《中國古代戲劇辭典》,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月。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一刷。
鄧邵基、ㄠ書儀、王永寬編:《中國古代戲曲文學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4年6月。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12月一版一刷。
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同上。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7月。
傅大興:《明雜劇考》,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
二、 近人著作
(一) 戲曲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6月。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附明傳奇鈎沉集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5月初版。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10月。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2月。
朱尚文:《明代劇曲史》,台南:高長印書局,1959年10月。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3月。
周育德:《崑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2月。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
孟 瑤:《中國戲曲史》第二冊,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4月。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10月。
孫崇濤:《戲曲十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
徐子方:《明雜劇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8月。
徐子方:《明雜劇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
徐碩方、孫秋克編:《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
月。
戚世雋:《明代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萬鼐:《元明清劇曲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2月。
黃麗貞:《南劇六十種曲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11月初
版、1995 年10月二版。
傅 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3月。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縣:學海出版社,1999年4月2版。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台北縣:學海出版社,1999年11月。
楊家駱主編:《元明清劇曲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年9月二版。
路應昆著:《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廖 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一版、2005年6月
二刷。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1月。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4月。
劉彥君:《圖說中國戲曲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
月。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羅錦堂:《明代劇作家考略》,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9月。
顧學頡:《元明雜劇》,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2月初版;1993年7
月二刷。
(二) 小說文史(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牛健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一
刷。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3年8月。
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6月。
李修生、李真瑜:《古代小說與戲曲》,遼寧:教育出版社,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2月初版、1973年4
月四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11月。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6月一版一
刷。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4-明清》,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
司,1998年7月。
徐大軍:《話本與戲曲關係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年11月。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一版
一刷。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9月初版、
1976年7月九版。
張 兵:《話本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 兵:《話本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陸德陽:《流氓史》,台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6月。
許並生:《古代小說與戲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5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黃寬重、柳立言:《中國社會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3月。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市: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北京:新華書店,1979年5月。
鄧紹基、史鐵良主編:《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
月。
韓鵬杰、朱金萍著:《中國古代江湖騙子和騙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2月。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
譚正璧:《話本與古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
譚耀炬:《三言二拍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4月。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4月。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年10
月。
三、論文集、外文論著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小說戲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1988年5月。
劉輝編:《小說戲曲論集》,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3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7年12月。
左東嶺主編:《二零零五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
社,2005年12月。
日‧八木澤元:《明代劇作家研究》,東京:講談社,1959年;香港:龍門書
店,1966年。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著,陳中梅譯註:《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2001年8月。
布羅凱特(Brockett,Oscav )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的欣賞》,台
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12月。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
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上駿:〈論劇本的情節〉,《中華文藝》,1980年117期。
王璦玲:〈明清傳奇藝術呈現中之「主體性」與「個體性」〉,《明清戲曲國
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王璦玲:〈中國戲曲的抒情特質〉,《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1995年03
期。
田根勝:〈明清戲曲境界論的美學意蘊〉,《戲劇戲曲研究》,1999年07
期。
成 敏:〈論元雜劇模糊性美學特色〉,《戲劇藝術》, 2002年03期。
汪超宏:〈一個日本人的中國戲曲史觀-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及其影
響〉,《戲劇藝術》, 2001年03期。
林立仁:〈明嘉隆間雜劇所呈現之士人形象及其生命〉,《輔仁國文學
報》, 2000年16期。
林佳儀:〈追尋元雜劇的腳印-談《元雜劇發展史》所論的雜劇流播史〉,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0年03期。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
究》,1995年03期。
林鶴宜:〈台灣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碩士學位論文寫作概況(民國
四十五~八十二)〉(上)(下),《國文天地》,1993年09卷5-6期。
林鶴宜:〈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吳功正:〈觀眾心理與戲曲審美建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005年28卷04期。
吳 雙:〈明代戲曲題材論新探〉,《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09期。
姚一葦:〈元雜劇中之悲劇觀初探〉,《中外文學》,1975年04卷04期。
范長華:〈淺談元代報冤類雜劇的心理背景〉,《中師語文》,1995年05
期。
胡健生:〈試論戲劇中的「發現」與「突轉」-中外戲劇藝術共同性規律探
尋〉,《棗莊師專學報》,1999年01期。
凌景埏:〈南戲與北劇之交化〉,《燕京學報》,1940年27期。
徐大軍:〈元雜劇演述體制中說書人的敘述質素〉,《戲劇藝術》,2002年
06期。
徐子方:〈明前期宮廷北雜劇論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17卷
02期。
徐子方:〈明代文人劇在戲劇和文學史上的地位〉,《藝術百家》,1998年
01期。
徐子方:〈略論明雜劇的歷史價值〉,《戲劇戲曲研究》,1999年08期。
徐子方:〈明雜劇社會背景探源〉,《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年01卷01期。
徐子方:〈明代文人劇及其表現特色〉,《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01期。
徐子方:〈試論明代文人劇的內容特點和表現手法〉,《藝術百家》,2000年
01期。
徐子方:〈家樂-明代戲曲特有的演出場所〉,《戲劇雜誌》,2002年02
期。
徐子方:〈明初社會變革及其後果-明雜劇社會背景探源之二〉,《鹽城師範
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23卷01期。
徐子方:〈明代北曲劇場興衰論〉,《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06期。
徐子方:〈明初劇場及其演變〉,《藝術百家》,2003年02期。
徐子方:〈文人劇和南雜劇-明代雜劇藝術論系列之一〉,《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卷01期。
徐子方:〈明中葉後社會發展與文化轉型-明雜劇社會背景探源之三〉,《淮
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卷04期。
徐子方:〈從劇詩到單折戲-論明雜劇對文學體裁的兩個貢獻〉,《江蘇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9卷02期。
張火慶:〈陰司報應與冥界法庭-三本明雜劇的思想問題〉,《鵝湖月刊》,
1988年14卷03期。
張火慶:〈度脫與嘲諷-淺論三個明雜劇的主題〉,《鵝湖月刊》,1988年
13卷12期。
張全恭:〈明代的南雜劇〉,《嶺南學報》,1937年06卷01期。
張 敬:〈元明雜劇描寫技巧的幾個特點〉,《大陸雜誌》,1955年10卷10-
11期。
張 敬:〈吳炳粲花五種傳奇研究〉,《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71年20
期。
張 敬:〈論淨丑腳色在我國古典戲曲中的重要〉,《幼獅月刊》,1977年
45卷05期。
Arthur Miller著‧張靜二譯:〈論社會劇〉,《中外文學》,1978年07卷
05期。
陳美雪:〈元明清戲曲作家生平資料總匯-《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評
介〉,《國文天地》,1995年11卷第05期。
陳植武:〈中國古代戲曲悲劇論〉,《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05期。
陳蕙文:〈戲曲資料的檢索與應用〉,《國文天地》,2003年18卷第08期。
陳萬鼐:〈六十年來元明雜劇的發現〉,《幼獅月刊》,1975年42卷第02
期。
許子漢:〈戲曲「關目」義涵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02期。
康義勇:〈試論元雜劇淨腳的作用及其「科諢」的表現技巧-以「孤本元明雜
劇」所收元雜劇為材料所做的觀察〉,《高雄師大學報》,1994年05
期。
戚世隽:〈明代雜劇界說〉,《文藝研究》,2000年01期。
戚世隽:〈明代雜劇體制探論〉,《戲劇藝術》,2003年04期。
曾永義:〈明代雜劇演進的情勢〉,《中外文學》,1972年01卷05期。
曾永義:〈明代南化的北雜劇〉,《幼獅月刊》,1975年42卷02期。
曾永義:〈元明雜劇的比較〉,《書目季刊》,1975年09卷01期。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特質〉,《中外文學》,1975年04卷04期。
曾永義:〈明雜劇體制提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6年09卷11期。
曾永義:〈雜劇中鬼神世界的意識形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6年
09卷09期。
曾永義:〈說排場〉,《漢學研究》,1988年06卷01期。
游宗蓉:〈元明雜劇官吏形象之比較〉,《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02期。
游宗蓉:〈明代組劇初探-以組劇界定與內涵分析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
學報》,2003年05期。
葉長海:〈案頭之曲與場上之曲〉,《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3年13卷01
期。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01期。
馮瑞龍:〈元代愛情喜劇主題分析〉,《中外文學》,1989年18卷07期。
董挽華:〈試剖元雜劇「倩女離魂」的「離魂」〉,《幼獅學誌》,1987年
15卷02期。
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劇
線》,2000年01期。
廖藤葉:〈元明戲曲「魂」腳色研究〉,《台中商專學報》,1997年29期。
廖藤葉:〈中國戲曲的幽冥世界〉,《台中商專學報》,1999年31期。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收入鮑家麟
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收
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
劉水雲:〈明雜劇鄙俗一派論略〉,《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2年23卷04期。
劉水雲:〈簡論明清家樂對戲劇發展的影響〉,《戲劇藝術》,2004年04
期。
劉君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21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欣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梁瓊方zh_TW
dc.creator (作者) 梁瓊方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0:13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0: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0: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151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102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中國戲曲史上,明雜劇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不僅上承元代的北曲雜劇,而且創造性的變出了「南雜劇」,下開清人雜劇的新路。由研究資料可知,明雜劇的作品數量超過了元代雜劇和南戲的總和。 由此可知雜劇入明後並未消沉,而是繼續沿著自己的道路向前發展。徐子方先生指出雜劇入明後經歷了兩次根本性的轉變,即由平民化而貴族化、由貴族化而文人化,這就形成了明雜劇歷來兩種分期之說:明初的宮廷北雜劇與明中後期的文人南雜劇。
在眾多的晚明雜劇作品中,有一人創作了十二本雜劇,而且這十二本雜劇都是由凌濛初所著的《二拍》話本小說改編的,但歷來卻鮮少為人注意,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和評論,此人是傅一臣。傅一臣,字青眉,號無技,別署西泠野史。浙江杭縣人。他的雜劇作品共十二種,總題曰「蘇門嘯」。《蘇門嘯》十二本劇作均由話本小說改編,中國古代的小說和戲曲是有著親密血緣關係的兩大文類,它們在題材內容、文體形態、敘事技巧與審美特徵等方面,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係。在題材內容方面,一方面,戲曲靠小說為其劇本提供敘事內容,另一方面,小說除了坊間刻書出售,其內容絕大多數是通過戲曲和說唱得以傳播,所以二者可說是關係密切;在文體型態方面,小說使用的是書面文字,書面文字告訴人們的是意義,讀者的思考通過這些文字概念而轉化為所能理解的事物意義,但小說中冗長的描繪在戲曲藝術中則轉換為演員的直觀展示,這就帶出小說與戲曲藝術型態最大的不同在於:戲曲具有「劇場性」。 不同的文體型態進一步造就了二者各自的敘事技巧和審美特徵,即使是相同的題材,在小說家和劇作家的筆下,將可能引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讀者感受和文學傳播效應。
綜上所述,《蘇門嘯》的創作態度是感於現實而抒發心志的,這比起單純娛樂觀眾而創作的戲曲作品,又轉出了另一層次,但歷來卻無人注意,故筆者希望能對《蘇門嘯》劇作進行研究。再者,傅一臣的《蘇門嘯》劇作皆是從凌濛初《拍案驚奇》初二刻中抽取十二則故事敷演而出,當戲曲意圖改編自同題材的話本小說時,帶給讀者的文學感受想必與閱讀話本小說不同,筆者希冀將更動後的戲曲作品作為研究主體,藉以觀察《蘇門嘯》在戲曲藝術上的獨特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9

第二章 晚明劇壇與作者生平13
第一節 晚明時期的社會背景與劇壇生態13
一、 晚明社會背景與文藝思潮14
(一) 晚明政經與社會背景14
(二)晚明的文藝思潮15
二、 晚明時期的劇壇生態17
(一) 晚明戲曲活動興盛之因17
(二) 晚明傳奇與雜劇之發展18
(三) 晚明文人雜劇發展概況20
第二節 傅一臣生平與《蘇門嘯》劇作22
一、 傅一臣生平23
二、 《蘇門嘯》劇作總覽及其分類25

第三章 《蘇門嘯》愛情劇作研析30
第一節 《蘇門嘯》愛情劇作的劇情大意及題材來源30
一、 錯調合璧30
二、 人鬼夫妻31
三、 死生冤報32
四、 蟾蜍佳偶33
五、 鈿盒奇姻35
第二節 《蘇門嘯》愛情劇作的結構佈局36
一、 戀情開展的模式36
二、 愛情的磨難與試煉41
三、 喜慶圓滿或悲情憾恨45
第三節 《蘇門嘯》愛情劇作的創作手法46
一、 物件與錯認手法的運用47
(一)物件手法47
(二)錯認手法48
二、 幽冥時空的架構52
三、 《蘇門嘯》對晚明「情」「禮」關係的探索56
(一) 媒妁之言58
(二) 以權行經59

第四章 《蘇門嘯》社會世情劇作研析63
第一節 社會世情劇作的劇情大意及題材來源63
一、 買笑局金63
二、 賣情紮囤64
三、 智賺還珠65
四、 截舌公招66
五、 賢翁激婿67
六、 義妾存孤68
七、 沒頭疑案70
第二節 《蘇門嘯》社會世情劇作的結構佈局71
一、 社會劇類72
(一) 以行騙為事件中心73
(二) 騙局的鋪陳與架構76
(三) 騙局結尾之處理79
二、 家庭劇及公案劇類81
(一) 對夫婦關係的表述82
(二) 以巧合來環繫劇情86
第三節 《蘇門嘯》社會世情劇作的創作特色87
一、 奇特的騙術手法87
二、 描繪市井百態─突出生旦以外的角色90
(一)《蘇門嘯》社會世情劇出場人物之介紹與分析90
(二)生旦以外的角色在劇中的作用95
三、 深厚的警世意涵98

第五章 《蘇門嘯》劇作的藝術特質104
第一節 《蘇門嘯》劇作對原著話本的沿襲與更動 104
一、情節結構的增刪取捨109
(一) 淫褻情節的刪修109
(二) 增加113
二、 角色人物的形塑刻畫118
(一) 角色運用、人物妝扮與科介砌末119
(二) 人物性格與心理128
三、 主題意蘊的繼承與強化131
第二節 《蘇門嘯》劇作特色綜述134
一、 愛情劇類135
(一) 利用創作技法製造情節波瀾135
(二) 著力情節的細緻刻劃136
二、 社會世情劇類137
(一) 彰顯針貶喻世的主題138
(二) 情節鋪陳的多樣性139
三、 《蘇門嘯》的文人劇特色與侷限141
(一) 文人特色141
(二) 劇作侷限144

第六章 結論146
一、 晚明劇壇與《蘇門嘯》劇作146
二、 《蘇門嘯》愛情劇作148
三、 《蘇門嘯》社會世情劇作149
四、 《蘇門嘯》劇作的藝術特質151
附錄157
參考及引用書目164
zh_TW
dc.format.extent 93683 bytes-
dc.format.extent 146022 bytes-
dc.format.extent 1672669 bytes-
dc.format.extent 316363 bytes-
dc.format.extent 426933 bytes-
dc.format.extent 622768 bytes-
dc.format.extent 662020 bytes-
dc.format.extent 673294 bytes-
dc.format.extent 341025 bytes-
dc.format.extent 219970 bytes-
dc.format.extent 26225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傅一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蘇門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人雜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改編zh_TW
dc.title (題名) 晚明傅一臣《蘇門嘯》劇作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劇作、古籍、工具書(依作者朝代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傅一臣著《蘇門嘯》,崇禎十五年敲月齋刻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沈泰編《盛明雜劇初集》,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沈泰編《盛明雜劇二集》,同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趙琦美鈔校《脈望館古今雜劇》,《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鄒式金編《雜劇新編》,清武進董氏誦芬室刻本,北京:中國戲劇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社, 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貽白選注《明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鼐編《全明雜劇》,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濛初原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9年三月初版、2001年4月6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濛初原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同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景深、邵曾祺編《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景深、張增元編:《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畧》,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北京:齊魯書社,198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月中主編:《中國古代戲劇辭典》,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邵基、ㄠ書儀、王永寬編:《中國古代戲曲文學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社,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12月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同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5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大興:《明雜劇考》,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近人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戲曲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附明傳奇鈎沉集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尚文:《明代劇曲史》,台南:高長印書局,195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育德:《崑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 瑤:《中國戲曲史》第二冊,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崇濤:《戲曲十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雜劇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雜劇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碩方、孫秋克編:《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世雋:《明代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鼐:《元明清劇曲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麗貞:《南劇六十種曲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11月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1995 年10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 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縣:學海出版社,1999年4月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台北縣:學海出版社,199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元明清劇曲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年9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路應昆著:《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 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一版、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彥君:《圖說中國戲曲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錦堂:《明代劇作家考略》,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學頡:《元明雜劇》,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2月初版;1993年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小說文史(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健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修生、李真瑜:《古代小說與戲曲》,遼寧: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2月初版、1973年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6月一版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4-明清》,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大軍:《話本與戲曲關係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6年7月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兵:《話本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兵:《話本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德陽:《流氓史》,台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並生:《古代小說與戲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寬重、柳立言:《中國社會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市: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北京:新華書店,197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紹基、史鐵良主編:《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鵬杰、朱金萍著:《中國古代江湖騙子和騙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正璧:《話本與古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耀炬:《三言二拍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年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論文集、外文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小說戲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198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輝編:《小說戲曲論集》,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公司,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東嶺主編:《二零零五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八木澤元:《明代劇作家研究》,東京:講談社,1959年;香港:龍門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店,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著,陳中梅譯註:《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館,200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羅凱特(Brockett,Oscav )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的欣賞》,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上駿:〈論劇本的情節〉,《中華文藝》,1980年11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明清傳奇藝術呈現中之「主體性」與「個體性」〉,《明清戲曲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中國戲曲的抒情特質〉,《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1995年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根勝:〈明清戲曲境界論的美學意蘊〉,《戲劇戲曲研究》,1999年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 敏:〈論元雜劇模糊性美學特色〉,《戲劇藝術》, 2002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超宏:〈一個日本人的中國戲曲史觀-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及其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響〉,《戲劇藝術》, 2001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立仁:〈明嘉隆間雜劇所呈現之士人形象及其生命〉,《輔仁國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 2000年1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儀:〈追尋元雜劇的腳印-談《元雜劇發展史》所論的雜劇流播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0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1995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台灣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碩士學位論文寫作概況(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十五~八十二)〉(上)(下),《國文天地》,1993年09卷5-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功正:〈觀眾心理與戲曲審美建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版),2005年28卷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雙:〈明代戲曲題材論新探〉,《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0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一葦:〈元雜劇中之悲劇觀初探〉,《中外文學》,1975年04卷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長華:〈淺談元代報冤類雜劇的心理背景〉,《中師語文》,1995年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健生:〈試論戲劇中的「發現」與「突轉」-中外戲劇藝術共同性規律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尋〉,《棗莊師專學報》,1999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景埏:〈南戲與北劇之交化〉,《燕京學報》,1940年2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大軍:〈元雜劇演述體制中說書人的敘述質素〉,《戲劇藝術》,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前期宮廷北雜劇論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17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代文人劇在戲劇和文學史上的地位〉,《藝術百家》,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略論明雜劇的歷史價值〉,《戲劇戲曲研究》,1999年0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雜劇社會背景探源〉,《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01卷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代文人劇及其表現特色〉,《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試論明代文人劇的內容特點和表現手法〉,《藝術百家》,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家樂-明代戲曲特有的演出場所〉,《戲劇雜誌》,2002年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初社會變革及其後果-明雜劇社會背景探源之二〉,《鹽城師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23卷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代北曲劇場興衰論〉,《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初劇場及其演變〉,《藝術百家》,2003年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文人劇和南雜劇-明代雜劇藝術論系列之一〉,《東南大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卷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明中葉後社會發展與文化轉型-明雜劇社會背景探源之三〉,《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卷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從劇詩到單折戲-論明雜劇對文學體裁的兩個貢獻〉,《江蘇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9卷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火慶:〈陰司報應與冥界法庭-三本明雜劇的思想問題〉,《鵝湖月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8年14卷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火慶:〈度脫與嘲諷-淺論三個明雜劇的主題〉,《鵝湖月刊》,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卷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全恭:〈明代的南雜劇〉,《嶺南學報》,1937年06卷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敬:〈元明雜劇描寫技巧的幾個特點〉,《大陸雜誌》,1955年10卷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敬:〈吳炳粲花五種傳奇研究〉,《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71年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敬:〈論淨丑腳色在我國古典戲曲中的重要〉,《幼獅月刊》,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卷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thur Miller著‧張靜二譯:〈論社會劇〉,《中外文學》,1978年07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雪:〈元明清戲曲作家生平資料總匯-《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介〉,《國文天地》,1995年11卷第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植武:〈中國古代戲曲悲劇論〉,《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蕙文:〈戲曲資料的檢索與應用〉,《國文天地》,2003年18卷第0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鼐:〈六十年來元明雜劇的發現〉,《幼獅月刊》,1975年42卷第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子漢:〈戲曲「關目」義涵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義勇:〈試論元雜劇淨腳的作用及其「科諢」的表現技巧-以「孤本元明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劇」所收元雜劇為材料所做的觀察〉,《高雄師大學報》,1994年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世隽:〈明代雜劇界說〉,《文藝研究》,2000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世隽:〈明代雜劇體制探論〉,《戲劇藝術》,2003年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明代雜劇演進的情勢〉,《中外文學》,1972年01卷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明代南化的北雜劇〉,《幼獅月刊》,1975年42卷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元明雜劇的比較〉,《書目季刊》,1975年09卷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特質〉,《中外文學》,1975年04卷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明雜劇體制提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6年09卷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雜劇中鬼神世界的意識形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9卷0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說排場〉,《漢學研究》,1988年06卷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宗蓉:〈元明雜劇官吏形象之比較〉,《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宗蓉:〈明代組劇初探-以組劇界定與內涵分析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報》,2003年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長海:〈案頭之曲與場上之曲〉,《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3年13卷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瑞龍:〈元代愛情喜劇主題分析〉,《中外文學》,1989年18卷0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挽華:〈試剖元雜劇「倩女離魂」的「離魂」〉,《幼獅學誌》,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卷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線》,2000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藤葉:〈元明戲曲「魂」腳色研究〉,《台中商專學報》,1997年2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藤葉:〈中國戲曲的幽冥世界〉,《台中商專學報》,1999年3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收入鮑家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水雲:〈明雜劇鄙俗一派論略〉,《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2002年23卷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水雲:〈簡論明清家樂對戲劇發展的影響〉,《戲劇藝術》,2004年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君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