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高景逸實學思想研究
作者 陳慈惠
貢獻者 董金裕
陳慈惠
關鍵詞 高景逸
高攀龍
實學
東林書院
東林學派
心性論
工夫論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0:56 (UTC+8)
摘要 明末陸王之學充斥天下,東林君子高景逸眼見末學之流弊,本著矯正王學流弊的精神,積極倡導程朱之學,極力恢復明初躬行篤實之學風,以挽救頹風。在批評與救正王學流弊之聲浪中,景逸不偏執拘泥門戶之見,會通眾流,主張格物窮理的工夫,又崇尚主靜求悟的修養。其折衷程朱、陸王之學,影響所及,開啟明末清初實學的新蹊徑。
景逸對於世道人心之針砭,傳統綱常的維繫,和家國政治之意見,一一寓於其心性義理之學中,具有其重大的意義。本文試圖分析東林君子高景逸之思想,深入分析其思想內涵與特質,建構其思想核心,以明其經世務實之實學思想內涵。並從歷史和時代條件出發,以確定景逸東林講學的影響及其實學思想在學術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
全文共分六章,分別是: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並對實學的概念作一個界定。
第二章「晚明王學的衰頹與救弊思潮的萌芽」,探討晚明王學的衰頽與救弊思潮的萌芽,從一個學術發展的背景,以推闡學術思想演變的軌跡及過程。
第三章「高景逸之心性論」、第四章「高景逸之工夫論」,深究景逸之實學思想理論,分章說明景逸之心性論及工夫論,從景逸思想內涵中以見心性論與工夫論之關聯性,以勾勒其實學思想之全貌,以見其思想實從王學轉出而歸宗於朱子。
第五章「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探討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層面,期與其思想理論作一個印證。
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探討景逸實學思想及其在學術史上之意義及影響。
參考文獻 本論文的參考資料分為「專著」及「論文」兩大部分。「專著」主要是有關明史資料、東林學派、東林書院的相關史料及高景逸著作之書資料,包括各家的注釋並包括「思想史」、「研究專書」。「論文」則分為「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兩部分。至於編排的順序,則以姓氏筆畫多寡排列,同姓氏並置之,同一作者之論著則依其出版先後排列;而出版日期則一律以西元紀年表示。
目前資料的來源:國家圖書館,國立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總館、文學院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圖書館。
一、 專著
(一)古籍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5月臺影印版。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5月,五版。
明‧顧憲成:《涇皋藏稿》六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顧憲成撰,馮從吾校對:《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8月臺四版。
《宋元學案》,上海:世界出版社,1936年。
清‧永瑢等 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
清‧高廷珍等輯:《東林書院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武英殿本明史。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孟森:《明代史》,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12月。
吳偉業:《東林與復社》,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1957~1961年。
吳應箕等撰:《東林始末》,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臺一版。
沈佳:《明儒言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沈雲龍:《明清史料彙編》(初集—第九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1984年。
季遜之等 撰:《三朝野記》,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計六奇 編輯:《明季北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
《明季南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
孫奇逢:《理學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徐 賓:《歷代黨鑑》,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徐超、張濬生 手錄:《東林會語》,臺北:中央研究院館藏,清道光八年重刊本。
高攀龍 撰、許玨 編次、(年譜)華允誠謹述:《高子遺書節鈔》十一卷,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
高攀龍撰、陳龍正編:《高子遺書》十二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高攀龍撰、徐玨節鈔:《高子菁華錄》十二卷,臺北:許同萊出版社,1967
年。
高攀龍:《高子遺書》十二卷,臺北:中央圖書館藏,明崇禎五年魏里錢士升等刊本。
《就正錄》一卷,臺北:中央研究院館藏,明劍光閣刊本。
《春秋孔義》十二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周易易簡說》三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程子節錄》四卷,臺南:莊嚴出版社,1995年。
《高子未刻稿》六卷,臺北:故宮博物院,1997年。
《高子未刻稿》,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抄本。
陳鼎:《東林列傳》,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劉宗周著 戴璉璋、吳光主編,鍾彩鈞編審《劉宗周全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1997年。
(二) 近今人著作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
小野澤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 編:《中國哲學史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臺北: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年6月。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第65本,第2分。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中國哲學小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3年。
甲 凱:《宋明心學評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6月。
《心體與性體》(第一—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68-1969年。
《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宇野精一 主編、洪順隆 譯:《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朱文:《東林書院與東林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6年。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步近智、張安奇 著:《顧憲成高攀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志軍:《西學東漸與明清實學》,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8月。
赤塚忠:《中國思想史》,臺北:儒林出版社,1981年。
吳 康:《宋明理學》,臺北:華國出版社,1955年。
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何兆武 等著:《中國思想發展史》,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
呂思勉:《理學綱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日) 編,蔡懋堂 譯:《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林 夏:《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林繼平:《明學探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林慶彰:《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月。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武內義雄 著、李東熙 譯:《中國思想史》,漢城:驥江出版社,1987年。
宗志罡 主編:《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10月。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侯外廬等撰:《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60年。
《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9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9年11月,臺二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臺再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唐 華:《中國哲學思想史》,臺北:大中國出版社,1987~。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下冊,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10月十二版
三刷。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局,1962年。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年。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12月。
《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張起鈞、吳怡:《中國哲學史話》,臺北:著者,1964年。
張天佑:《宋明史研究論集:宋明衰亡時期》,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張豈之 主編:《精編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臺一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馬 岡:《中國思想史資料導引》,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彭國棟:《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54年。
彭國祥:《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6月。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渡邊秀方 著,劉侃元 譯述:《中國哲學史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四冊,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
森三樹三郎:《中國思想史》,臺北:文思書局,1981年。
黃公偉:《中國哲學史》,臺北:帕米爾書店,1966年。
《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發行,1996年。
傅武光:《高攀龍》收錄於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更新版。 
《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9月。
賈豐臻:《中國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葛榮晉:《中日實學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2年6月。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4月。
《中國實學思想史》(上、中、下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年。
馮芝生、容肇祖 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12月。
褚伯思:《中國哲學史本義》,臺北:黎明書局,1978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蔡方鹿:《中國道統思想發展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
蔣維喬 編撰:《中國哲學史綱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年臺一版。
蔣伯潛:《理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61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
臺一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69年7月。
《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4月。
《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三版。
《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修訂第三版。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臺北:佛光出版社,2000年。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 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
年。
《明清實學簡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4年9月。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臺北:環球書局,1983年9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增訂版。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1978年。
謝無量:《陽明學派》,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第一~第四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986年。
二、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山井湧著,盧瑞容譯:〈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史學評論》12期,1986年7月。
小野和子:〈東林黨考〉,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止峻:〈東林黨與明朝國運〉,《醒師》14卷7期,1976年7月。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7卷2期,1989年12月,頁279-301。
王爾敏:〈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中研院近史所集刊》13期,1984年6月。
甲 凱:〈明代的學風與士習〉,《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7期,1975年5
月。
古清美:〈顧涇陽高逸學行述要〉,《國立編館館刊》12卷1期,1983年6月。
〈黃梨洲東林學案與顧涇陽、高景逸原著之比較〉,《孔孟月刊》23卷3期,1984年11月。
〈東林講學與節義之風〉,《孔孟月刊》22卷3期,1983年11月。
〈高景逸的心性之學〉,《國立編譯館館刊》13卷1期,1984年6月。
〈王陽明致良知說的詮釋〉,《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1985年6
月。
〈清初經世之學與東林學派的關係〉,《孔孟月刊》24卷3期,1985
年11月。
〈明代朱子學的演變—從薛敬軒、羅整菴到高景逸〉,《國際朱子學會
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3年。
包遵信:〈晚霞與曙光〉,收錄於《批判與啟蒙》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李焯然:〈論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清史集刊》1期,1985年。
辛冠潔:〈漫說明清實學思潮〉(上)—(下),《國文天地》4卷3—5期,1988年8-10月。
吳 光:〈略論儒學的衰落與轉型—從清代實學到現代儒學〉,《鵝湖》15卷
12期,1990年6月。
吳秀玉:〈從高景逸的學術思想探討明末學風的流變〉,《宜蘭技術學報》第7期。
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臺大中文學報》4期1991年6月。
〈清代經世思潮〉,《漢學研究》十三卷一期,1995年6月。
    〈論「形而上」與「形而下」-兼論朱子與戴東原〉,《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年11月。
李宜茜:〈近十五年來兩岸「明清實學思潮」研究評介(1982-1997)〉,《臺灣師
範大學歷史學報》(師大)26期,1998年6月。
李弘祺:〈絳帳遺風-私人講學的傳統〉,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學
術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1月。。
林繼平:〈從高景逸「為學次第」探究宋明理學真相〉,《東方雜誌》18卷1期,1984年7月,頁18-22;18卷2期,1984年8月。
林麗月:〈「道」「勢」之間:明末東林黨的政治抗爭〉,《國文天地》4卷10期,1989年3月。
〈明末東林派的幾個政治觀念〉,《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1期,1983年6月。
林慶彰:〈「實學」概念的檢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卷4期,1992年12月。
〈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書目季刊》18卷3期,1984年12月。
林樂昌:〈實學觀念的歷史考察和現代詮釋—兼評明清思想史研究中的實用化
價值取向〉,《哲學與文化》20卷2期,1993年2月。
姜廣輝:〈明清實學研究現況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卷4期,1992年12月。
〈「實學」概念的歷史內涵〉,《中國哲學》,第16輯,1993年。
張正藩:〈從東林書院到東林學派〉,《反攻月刊》424期,1979年9月。
張顯清:〈晚明心學的衰落與實學思潮的興起〉,《明史研究論叢》第1輯,1982年4月。
傅武光:〈顧涇陽高景逸對王陽明四句教之諍辨〉,《孔孟月刊》17卷4期,
1978年12月。
傅武光:〈東林顧高二子的為學宗趣及其對王學的批評〉,1988年12月4日「陽明學學術討論會」宣讀,收錄於《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9月。
黃書光:〈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上),《鵝湖》19卷12期,1994年8月。
〈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下),《鵝湖》
20卷2期,1994年6月。
勞思光:〈王門功夫問題之爭議及儒學精神之特色〉,《新亞學術集刊》第3輯,1982年。
葛榮晉:〈東林學派和晚明朱學的復興〉,《中國書目季刊》22卷4期,1989年3月。
〈明清實學簡論〉,《哲學與文化》16卷8期,1989年8月。
〈實學是什麼?〉(上)、(中)、(下),《國文天地》6卷4-6期,1990年9-10月。
〈明清實學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轉變〉,《哲學雜誌》12期,1995
年4月。
〈中國實學研究及其前瞻〉,《哲學雜誌》31期,2000年1月。
楊國榮 :〈從現成良知說看王學的衍化〉,《哲學與文化》17卷7期,1990年7月。
〈儒家價值觀的歷史轉換—明清之際的儒學〉,《孔孟學報》68期,
1994年9月。
〈晚明心學的衍化〉,《孔孟學報》75期,1998年3月。
詹海雲:〈明清實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卷4期,
1992年12月。
錢 穆:〈顧涇陽高景逸學述〉,《東方雜誌》8卷11-12期,1975年5-6月。
陳聖士:〈明末東林黨人的言論及其愛國精神〉,《新聞學研究》4期,1969年12月。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3期,1981年3月。
溝口雄三:〈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史上的正史意義〉,《史學評論》12期,1986年7月。
馮天瑜:〈試論儒學的經世傳統〉,《孔子研究》3期,1986年9月。

(二) 學位論文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何佑森教授指導。
朱湘鈺:《高攀龍心性論研究》,南投:國際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2年6月,熊琬教授指導。
李淑芬:《明儒論學宗旨述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陳郁夫教授指導。
陳美吟:《高攀龍理學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王俊彥教授指導。
蕭敏如:《東林學派與晚明經世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2月,夏長樸教授指導。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815101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8151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董金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慈惠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慈惠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0:56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0: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0: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8151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6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151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明末陸王之學充斥天下,東林君子高景逸眼見末學之流弊,本著矯正王學流弊的精神,積極倡導程朱之學,極力恢復明初躬行篤實之學風,以挽救頹風。在批評與救正王學流弊之聲浪中,景逸不偏執拘泥門戶之見,會通眾流,主張格物窮理的工夫,又崇尚主靜求悟的修養。其折衷程朱、陸王之學,影響所及,開啟明末清初實學的新蹊徑。
景逸對於世道人心之針砭,傳統綱常的維繫,和家國政治之意見,一一寓於其心性義理之學中,具有其重大的意義。本文試圖分析東林君子高景逸之思想,深入分析其思想內涵與特質,建構其思想核心,以明其經世務實之實學思想內涵。並從歷史和時代條件出發,以確定景逸東林講學的影響及其實學思想在學術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
全文共分六章,分別是: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並對實學的概念作一個界定。
第二章「晚明王學的衰頹與救弊思潮的萌芽」,探討晚明王學的衰頽與救弊思潮的萌芽,從一個學術發展的背景,以推闡學術思想演變的軌跡及過程。
第三章「高景逸之心性論」、第四章「高景逸之工夫論」,深究景逸之實學思想理論,分章說明景逸之心性論及工夫論,從景逸思想內涵中以見心性論與工夫論之關聯性,以勾勒其實學思想之全貌,以見其思想實從王學轉出而歸宗於朱子。
第五章「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探討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層面,期與其思想理論作一個印證。
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探討景逸實學思想及其在學術史上之意義及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範圍…………………………………………………3
第三節 文獻探討…………………………………………………………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態度…………………………………………………12
第五節 論文大綱…………………………………………………………14
第二章 晚明王學的衰頽與實學思想的萌芽…………………………………15
第一節 晚明王學的衰頹…………………………………………………15
一、 儒學與釋、道合流………………………………………………21
二、 通俗化傳衍導致狂放風潮………………………………………25
第二節 救弊思潮的萌芽…………………………………………………31
一、 東林學派的主張…………………………………………………31
(一)志在世道………………………………………………………31
(二)尊經……………………………………………………………32
二、 朱子思想的再興…………………………………………………35
第三章 高景逸之心性論………………………………………………………40
第一節 從實有論性理之義………………………………………………40
一、 「有無之義」之釐析……………………………………………41
二、 「性善」之論證…………………………………………………43
三、 「以善為元」之觀點……………………………………………47
第二節 從理言心、性……………………………………………………52
一、 「性」之疏解……………………………………………………52
(一) 性善論之義涵—性即理……………………………………53
(二) 以「中庸」謂性……………………………………………57
(三) 氣質之性與天地之性………………………………………60
甲、理氣非二…………………………………………………60
乙、氣質之性即天地之性……………………………………61
二、 「心」之疏解……………………………………………………64
(一) 心與理………………………………………………………66
(二) 心與氣………………………………………………………67
(三) 心與性………………………………………………………69
第四章 高景逸之工夫論………………………………………………………72
第一節 格物………………………………………………………………73
一、 格物與知本………………………………………………………75
二、 一草一木鳶飛魚躍皆格物事……………………………………81
第二節 靜坐………………………………………………………………82
一、 靜坐悟性…………………………………………………………82
二、 靜坐之法…………………………………………………………85
三、 悟修並重…………………………………………………………86
第五章 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90
第一節 以「躬行實踐」為教法…………………………………………90
一、 倡議治天下以教化為先…………………………………………91
二、 強調問學以通百姓日用…………………………………………92
第二節 講學與議政的結合………………………………………………95
第六章 結論……………………………………………………………………99
附錄 高景逸年譜………………………………………………………………102
徵引書目…………………………………………………………………………110
zh_TW
dc.format.extent 62389 bytes-
dc.format.extent 63397 bytes-
dc.format.extent 71480 bytes-
dc.format.extent 267357 bytes-
dc.format.extent 439260 bytes-
dc.format.extent 338100 bytes-
dc.format.extent 277089 bytes-
dc.format.extent 225508 bytes-
dc.format.extent 138692 bytes-
dc.format.extent 118622 bytes-
dc.format.extent 18376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815101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高景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高攀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實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東林書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東林學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心性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夫論zh_TW
dc.title (題名) 高景逸實學思想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論文的參考資料分為「專著」及「論文」兩大部分。「專著」主要是有關明史資料、東林學派、東林書院的相關史料及高景逸著作之書資料,包括各家的注釋並包括「思想史」、「研究專書」。「論文」則分為「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兩部分。至於編排的順序,則以姓氏筆畫多寡排列,同姓氏並置之,同一作者之論著則依其出版先後排列;而出版日期則一律以西元紀年表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目前資料的來源:國家圖書館,國立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總館、文學院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圖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5月臺影印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5月,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顧憲成:《涇皋藏稿》六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顧憲成撰,馮從吾校對:《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8月臺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元學案》,上海:世界出版社,193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永瑢等 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查繼佐:《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高廷珍等輯:《東林書院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武英殿本明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森:《明代史》,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偉業:《東林與復社》,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1957~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應箕等撰:《東林始末》,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佳:《明儒言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雲龍:《明清史料彙編》(初集—第九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遜之等 撰:《三朝野記》,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計六奇 編輯:《明季北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季南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奇逢:《理學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 賓:《歷代黨鑑》,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超、張濬生 手錄:《東林會語》,臺北:中央研究院館藏,清道光八年重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攀龍 撰、許玨 編次、(年譜)華允誠謹述:《高子遺書節鈔》十一卷,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攀龍撰、陳龍正編:《高子遺書》十二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攀龍撰、徐玨節鈔:《高子菁華錄》十二卷,臺北:許同萊出版社,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攀龍:《高子遺書》十二卷,臺北:中央圖書館藏,明崇禎五年魏里錢士升等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就正錄》一卷,臺北:中央研究院館藏,明劍光閣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孔義》十二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易易簡說》三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子節錄》四卷,臺南:莊嚴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子未刻稿》六卷,臺北:故宮博物院,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子未刻稿》,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抄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鼎:《東林列傳》,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宗周著 戴璉璋、吳光主編,鍾彩鈞編審《劉宗周全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近今人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野澤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 編:《中國哲學史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臺北: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年6月。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第65本,第2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小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甲 凱:《宋明心學評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心體與性體》(第一—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68-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宇野精一 主編、洪順隆 譯:《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文:《東林書院與東林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步近智、張安奇 著:《顧憲成高攀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軍:《西學東漸與明清實學》,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赤塚忠:《中國思想史》,臺北:儒林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康:《宋明理學》,臺北:華國出版社,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兆武 等著:《中國思想發展史》,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思勉:《理學綱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日) 編,蔡懋堂 譯:《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 夏:《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平:《明學探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慶彰:《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內義雄 著、李東熙 譯:《中國思想史》,漢城:驥江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宗志罡 主編:《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外廬等撰:《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9年11月,臺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臺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 華:《中國哲學思想史》,臺北:大中國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下冊,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10月十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起鈞、吳怡:《中國哲學史話》,臺北:著者,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天佑:《宋明史研究論集:宋明衰亡時期》,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豈之 主編:《精編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 岡:《中國思想史資料導引》,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國棟:《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5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國祥:《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渡邊秀方 著,劉侃元 譯述:《中國哲學史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四冊,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森三樹三郎:《中國思想史》,臺北:文思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公偉:《中國哲學史》,臺北:帕米爾書店,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發行,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武光:《高攀龍》收錄於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更新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豐臻:《中國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中日實學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實學思想史》(上、中、下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芝生、容肇祖 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褚伯思:《中國哲學史本義》,臺北:黎明書局,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方鹿:《中國道統思想發展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維喬 編撰:《中國哲學史綱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伯潛:《理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6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修訂第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臺北:佛光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 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實學簡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臺北:環球書局,198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增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無量:《陽明學派》,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第一~第四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井湧著,盧瑞容譯:〈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史學評論》12期,198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野和子:〈東林黨考〉,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止峻:〈東林黨與明朝國運〉,《醒師》14卷7期,197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7卷2期,1989年12月,頁279-3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中研院近史所集刊》13期,198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甲 凱:〈明代的學風與士習〉,《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7期,1975年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清美:〈顧涇陽高逸學行述要〉,《國立編館館刊》12卷1期,198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梨洲東林學案與顧涇陽、高景逸原著之比較〉,《孔孟月刊》23卷3期,198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林講學與節義之風〉,《孔孟月刊》22卷3期,19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景逸的心性之學〉,《國立編譯館館刊》13卷1期,198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陽明致良知說的詮釋〉,《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1985年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初經世之學與東林學派的關係〉,《孔孟月刊》24卷3期,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代朱子學的演變—從薛敬軒、羅整菴到高景逸〉,《國際朱子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遵信:〈晚霞與曙光〉,收錄於《批判與啟蒙》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焯然:〈論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清史集刊》1期,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冠潔:〈漫說明清實學思潮〉(上)—(下),《國文天地》4卷3—5期,1988年8-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光:〈略論儒學的衰落與轉型—從清代實學到現代儒學〉,《鵝湖》15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期,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秀玉:〈從高景逸的學術思想探討明末學風的流變〉,《宜蘭技術學報》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臺大中文學報》4期19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代經世思潮〉,《漢學研究》十三卷一期,19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形而上」與「形而下」-兼論朱子與戴東原〉,《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宜茜:〈近十五年來兩岸「明清實學思潮」研究評介(1982-1997)〉,《臺灣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範大學歷史學報》(師大)26期,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弘祺:〈絳帳遺風-私人講學的傳統〉,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術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平:〈從高景逸「為學次第」探究宋明理學真相〉,《東方雜誌》18卷1期,1984年7月,頁18-22;18卷2期,198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月:〈「道」「勢」之間:明末東林黨的政治抗爭〉,《國文天地》4卷10期,198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末東林派的幾個政治觀念〉,《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1期,198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慶彰:〈「實學」概念的檢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卷4期,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書目季刊》18卷3期,198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樂昌:〈實學觀念的歷史考察和現代詮釋—兼評明清思想史研究中的實用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價值取向〉,《哲學與文化》20卷2期,199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廣輝:〈明清實學研究現況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卷4期,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實學」概念的歷史內涵〉,《中國哲學》,第16輯,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正藩:〈從東林書院到東林學派〉,《反攻月刊》424期,197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顯清:〈晚明心學的衰落與實學思潮的興起〉,《明史研究論叢》第1輯,198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武光:〈顧涇陽高景逸對王陽明四句教之諍辨〉,《孔孟月刊》17卷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武光:〈東林顧高二子的為學宗趣及其對王學的批評〉,1988年12月4日「陽明學學術討論會」宣讀,收錄於《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書光:〈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上),《鵝湖》19卷12期,199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下),《鵝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卷2期,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王門功夫問題之爭議及儒學精神之特色〉,《新亞學術集刊》第3輯,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東林學派和晚明朱學的復興〉,《中國書目季刊》22卷4期,198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實學簡論〉,《哲學與文化》16卷8期,19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實學是什麼?〉(上)、(中)、(下),《國文天地》6卷4-6期,1990年9-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實學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轉變〉,《哲學雜誌》12期,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實學研究及其前瞻〉,《哲學雜誌》31期,200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榮 :〈從現成良知說看王學的衍化〉,《哲學與文化》17卷7期,199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家價值觀的歷史轉換—明清之際的儒學〉,《孔孟學報》6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心學的衍化〉,《孔孟學報》75期,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海雲:〈明清實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卷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顧涇陽高景逸學述〉,《東方雜誌》8卷11-12期,1975年5-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聖士:〈明末東林黨人的言論及其愛國精神〉,《新聞學研究》4期,196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3期,198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溝口雄三:〈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史上的正史意義〉,《史學評論》12期,198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天瑜:〈試論儒學的經世傳統〉,《孔子研究》3期,198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何佑森教授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湘鈺:《高攀龍心性論研究》,南投:國際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2年6月,熊琬教授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淑芬:《明儒論學宗旨述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陳郁夫教授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吟:《高攀龍理學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王俊彥教授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敏如:《東林學派與晚明經世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2月,夏長樸教授指導。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