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欣欣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書萍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IN,SHU-PI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書萍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N,SHU-PI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8-Sep-2009 15:24:0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8-Sep-2009 15:24:0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8-Sep-2009 15:24:07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0151007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8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0151007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牡丹亭》何以能特出於眾多劇作而成為明傳奇的重要劇目?進一步言之,《牡丹亭》劇作中的主題意識與時代背景接軌而使之被推向高峰,歷來對此研究者眾,從作者思想、作品解讀、時代分析等各種角度切入,提供筆者豐富的研究成果與文獻資料作為參考。 「經典」的建立不是單一劇作的創作與出版即可成就,當我們討論《牡丹亭》作為明傳奇經典之時,筆者希望提出的一個思考角度是延續與反推。簡言之,即以《牡丹亭》作為原型故事,對明代其後改作與可能被廣泛地定義為仿作之傳奇文本進行討論,一方面試推《牡丹亭》成為經典的原因與意義;一方面對作品進行解析。 「才子佳人的愛情」是明傳奇劇作中最重要的題材,大量的劇作構成程式化的風潮,相同的主題、類似情節與角色的重複組合,又與主情思想相對應。筆者於第一章〈緒論〉中,說明選擇以《牡丹亭》作為研究主題,初步歸納相關資料,希望對所謂的改作與仿作有更進一步的分析。 第二章主要是針對《牡丹亭》之文本作一分析。首先討論《牡丹亭》與其原型故事〈杜麗娘慕色還魂〉之間的關係。《牡丹亭》承繼〈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基本架構,再進行加工,使情節複雜化與人物立體化。為了彰顯「情理衝突」的過程,《牡丹亭》在情節與人物的描寫上相當細膩,並且提升了故事主旨的意涵與層次。《牡丹亭》刪除杜興文及柳夢梅之父母之角色,增加春香、陳最良與杜寶在劇作中的分量,並新設「苗舜賓」一角,作為柳夢梅的輔助角色。再者則就《牡丹亭》的劇情架構與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筆者採取多數學者之說法,將《牡丹亭》分為三段落:由生至死、生死之際和回生之後。再就點線結構的基本模式、象徵符號的設計運用及對照現實的夢幻世界三個面向討論之。除了情節之外,《牡丹亭》所之人物形象也有所論述。劇作前半部以杜麗娘作為核心,但杜麗娘回生之後,劇作則轉以柳夢梅為核心,杜麗娘對於愛情的熱烈追求和柳夢梅對於功名的執著是並行的。此外,杜寶「執古妝喬」的形象和角色之互相對照搭配的狀況亦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筆者並於此章中略論湯沈之爭的問題,筆者以為,湯沈之爭不能證明曾經發生,「臨川派」也無法確認是否為一有意識而組成的團體,應屬於被建構的派別,但不存在於歷史之中。無論從文獻或是格律來看,均無直接證據可證明湯沈之間曾經存在激烈爭論,亦不能斷然表示湯顯祖之作完全不符音律,無論湯沈之爭的內容或是派別成員在學者研究中均未有定論。 由於明傳奇愛情劇的情節與角色均相當繁複,筆者於第三章中先就愛情劇的主要程式情節分段論述,再以前論第二章為基礎,總論《牡丹亭》文本之特色。在第一節中,筆者以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及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作為主要參考資料,並以表列方式說明之。明傳奇愛情劇的固定模式如下:探訪相遇、互訴情衷、分離試探、喜慶團圓共四部分,其中又各自有固定的程式情節之運用。在程式情節中,「應考」及「誤會」情節可能被應用於各段落之。在第二節中,筆者就人物角色的設定與性格表現作一論述分類。女主角可分為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及特殊身份三類,但以大家閨秀居多。並且明傳奇愛情劇對「佳人」的設定均是容若桃李,才堪詠雪的。為了配合愛情故事的發展,佳人面對情愛顯得主動積極,深情不渝。男主角則是學富五車,瀟灑風流,雖然有追求功名的欲望,但也重視愛情與婚姻,才子佳人的愛情著眼於內心的契合,在才貌上亦十分相配。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侍女和反對者亦為通用之角色,與程式情節相對應,在角色設定上有「典型化」與「類型化」的傾向。在第三節中,筆者討論在明傳奇愛情劇的文本之中所隱含的限制與基本觀念,包括「貌美、才美、情美」的基礎,佳人守貞與才子多情,獲得功名以使私情認可的必然性等等。在第四節中,筆者則以《牡丹亭》作為分析主體,討論程式情節與典型人物如何被運用組構於文本之中。《牡丹亭》的確受到程式化的影響,但亦有突破之處,即以夢言情與因情生死的情節構思,達到以事奇烘托情奇的目的。在人物形象的部分,杜麗娘和柳夢梅皆同時展現了「專情」的形象。 筆者於第四章中探討了關於《牡丹亭》在晚明的改編本。目前見諸文獻記載者共有六本,但呂玉繩改本及沈璟改本《同夢記》幾皆亡佚,徐肅穎《丹青記》台灣並無善本,故本章中以分析徐日曦《碩園刪定本》、臧懋循改訂《還魂記》與馮夢龍《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三家改本為主。筆者於每一小節中均以列表對照之方式說明情節的刪併情形。三家改本均有音律的改訂,也就《牡丹亭》不合音律之問題提出意見。在劇作內容方面,《碩園本》只刪不改,臧改本《還魂記》更改幅度略多於《碩園本》。馮改本《風流夢》是情節更動幅度最大者,主要增加關目的方式「強調」生旦同夢的事實。此外,也設定杜麗娘之生辰死忌均為中秋,死後三年改為一年等細節,使情節縝密合理,前後呼應。《風流夢》就原劇作亦先採取了刪減支線的方式,但相較於碩園本和臧改本,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內容的改動。經由分析之後,可以確認晚明三家文人改編本的目的,均是推動《牡丹亭》更能完全適應場上演出,所以刪減情節、改訂音律、致力於取白的通俗化與口語化,還有意象的具體化。 在討論改作文本之後,筆者於第五章中討論《牡丹亭》仿作之問題。當然,從所謂「臨川派」的成員,如吳炳、孟稱舜的作品中的確可以看出和《牡丹亭》相類之情節,但是「臨川派」不能做為判斷基準。筆者以「評論」與「情節因襲」作為判斷仿作之標準,並且排除程式情節的沿用,以《牡丹亭》中的特殊情節是否運用於其中立論。所採取的「仿作」定義,包括直接模仿《牡丹亭》之文本與可能受到《牡丹亭》之影響文本。可以分為仿作正體和變體。仿作正體又因定義不同而區分為二類,仿作變體則是馮小青系列故事。不可忽略的是,《牡丹亭》中採用的特殊情節再化入新劇之中後,有各自的意涵與作用,當然不同的作家所欲表達之情思也可能隨之不同。在肯定真情的前提之下,孟稱舜對「情」的理解便含有「節義」的概念;吳炳於《療妒羹》中所展現的反而更接近道德教化的主旨,愛情只是搭配的副線而已。仿作變體雖然在情節上可以直接看出受到《牡丹亭》的影響,但是部份情節的擇取與以《牡丹亭》直接入戲的手法所詮釋的角度必然有所不同,而筆者用之為標準的情節也在仿作中有著程度不一的改變。 總合前論,筆者於第六章中除了補述關於《牡丹亭》續作之問題外,也對《牡丹亭》經典地位的建立進行解析。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 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大綱…………………………………..4第三節 預期成果與文獻………………………………………..8第二章 《牡丹亭》之故事探源與改造………………………..12第一節 《牡丹亭》之故事原型及其更動……………………..13一、《牡丹亭》之故事題材及其因襲…………………………..13二、《牡丹亭》對〈杜麗娘慕色還魂〉之改造………………..18第二節 《牡丹亭》之文本分析………………………………..28一、《牡丹亭》之情節架構…………..…………..……………28二、《牡丹亭》之角色設定…………..………………………..42 第三節 《牡丹亭》與湯沈之爭………………………..55一、湯沈之爭的事件論證………......…………………………55二、湯沈之爭的內容辨析……..………………………..………64三、湯沈之爭的流派劃分………..………………………………65 第四節 小結……………………………………………..67第三章 明傳奇愛情劇之情節架構與角色設計……………..70第一節 情節架構「程式化」………………………………..…72一、相遇探訪…….…………………………….……..………..75二、互訴情衷….……………………….…………..…………..79三、分離磨難………… ………………….……..……………..84四、喜慶團圓……………………………………………………..89第二節 人物形象「典型化」與「類型化」…………………..93一、滿懷真情的「佳人」………………………………………..94二、落魄多情的「書生」………………………………………..98三、善解人意的「侍女」……....……………………………..102四、破壞戀情的「反對者」……………………………………..105第三節 明傳奇愛情劇的文本限制………………………………106一、良緣擇配的條件……………………………………………..106二、主角性格的特質……………………………………………..108三、戀情合理的手法……………………………………………..110第四節 《牡丹亭》程式情節與典型人物之應用………………112一、情節與人物之運用…………..………………………………113二、情節與人物之變異…………..………………………………121第五節 小結……..………………………………………………127第四章 《牡丹亭》於晚明時期之改作………………………..130第一節 已佚劇作………………………………………………..131一、呂玉繩改本《牡丹亭》……………………..………………132二、沈璟《同夢記》……………………………..…………....133三、徐肅穎《丹青記》………………………………………....135第二節 《牡丹亭》與徐日曦碩園刪定本……………………..137一、關目的刪併…………………………………..…………....137二、內容的簡省…………………………………..…………....143三、角色的弱化…………….…………………………………...146第三節 《牡丹亭》與臧懋循改本《還魂記》….…………...149一、劇作內容的實際改動…………...………………………...149二、評價不一的各種看法………..…….……..……………...157第四節 《牡丹亭》與馮夢龍《三會親風流夢》……...…….160一、「音律為先」的曲學觀………...………………………...161二、「場上之曲」的異動性……….…..……………………...162第五節 小結…………....………………......……………..181第五章 《牡丹亭》於晚明時期之仿作…..……...………….185第一節 仿作判別之標準…………...………………………….186一、仿作文本之說明…………...…...………………………..186二、仿作文本之確立……….…..……………………………….186第二節 仿作正體:另起新事以敷演……...………………….190一、程式情節的基礎……...…………………………………….191二、特殊情節的因襲…….……..……………………………….192 第三節 仿作變體:馮小青系列故事…………...……207一、情節的模仿與變革…………………………………...…….208二、內容的直述與評論……………………………………….….210三、教化的推重與並行……...………………………………….214第四節 小結………...………………………………………….215第六章 結語……….…………………………………………….218第一節 前論之統整……...…..…….………..………………219第二節 《牡丹亭》之續作…………....………………..……222第三節 經典之建構…..……..…………………………………225一、觀念的對比…………..……………………………………..225 二、情節的認同…………..……….…………………………..229參考資料……………………………………………………………233一、古籍文本………………………………………………………233二、相關研究………………………………………………………234三、工具書目………………………………………………………237四、會議與計畫論文………………………………………………237五、學位論…………………………………………………………238六、期刊論文………………………………………………………241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998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0680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4299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7958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2151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6858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7746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7615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7502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3421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007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湯顯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牡丹亭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改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仿作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經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晚明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才子佳人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湯顯祖《牡丹亭》及晚明時期改作與仿作之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文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上)(下)》,濟南:齊魯書社,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王驥德,《曲律》,收錄於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四冊,臺北市: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何良俊,《曲論》,收錄於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四冊,臺北市: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吳炳撰,吳梅校正,《粲花齋五種》,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呂天成撰、吳書蔭校註,《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沈德符,《顧曲雜言》,收錄於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四冊,臺北市: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沈璟著、徐碩方輯校,《沈璟集(上)(下)》,上海:上海古籍,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林侑蒔編,《全明傳奇》,台北:天一,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錄於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六冊,臺北市: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徐複祚,《曲論》,收錄於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四冊,臺北市: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1979-198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張綺,《衡曲塵談》,收錄於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四冊,臺北市: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梁廷 ,《曲話》,收錄於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八冊,臺北市: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湯顯祖,《湯顯祖集》,台北:洪氏,197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湯顯祖撰、臧懋循改訂,《臨川四夢》(微縮資料),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程炳達、王衛民編著,《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馮夢龍著、俞為民校點,《墨憨齋定本傳奇》,收錄於《馮夢龍全集》第12-13冊,江蘇:江蘇古籍,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 黃竹三、馮俊傑主編,《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 相關研究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台北:志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台北:台灣書店,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吳承學、李光摩編,《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周育德、鄒元江主編,《湯顯祖新論》,北京:中國戲劇,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周慶華,《中國符號學》,台北:揚智文化,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林鶴宜,《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19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徐扶明,《湯顯祖與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徐振貴,《中國古代戲劇統論》,濟南:山東教育,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台北:文津,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 張庚,《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 張燕瑾,《中國戲劇史》,台北:文津,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 張靈聰,《從衝突走向融通:晚明至清中葉審美意識嬗變論》,上海:復旦大學,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 許建中,《明清傳奇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江蘇:江蘇古籍,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台北:台灣學生,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19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5.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6.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新店:立緒文化,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7.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8.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9.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大林:南華科技大學,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0.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板橋市:駱駝,19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1. 葉桂剛、王貴元,《中國古代十大悲劇賞析》,北京:北京廣播學院,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2.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3.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台北:學思,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4.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5. 潘群英,《湯顯祖牡丹亭考述》,台北:嘉新水泥公司,196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6. 蔡孟珍,《曲學探蹟》,台北:台灣學生,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7.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8. 鄭喬彬,《古代文藝的文化觀照》,上海:上海教育,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9.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0.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湖北:湖北教育,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1.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台灣商務,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2. 羅宗強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湖北:湖北教育,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3. 羅秋昭,《孟稱舜及其戲曲研究》,台北:啟業書局,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4.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5. 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上海:上海文藝,19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6.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 工具書目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19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吳大逵、滕振國編,《中國古典戲曲劇情博覽》,南昌:江西人民,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呂薇芬、金寧芬、黃克、王永寬主編,《古典劇曲鑑賞辭典》,武漢:湖北辭書,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李修生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學術,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李惠綿,《戲曲要籍解題》,台北:正中,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台北:國家,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胡世厚、鄭炤基主編,《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19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南京:南京大學,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19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陳美雪編,《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台北:台灣學生,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出版地不詳,195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黃芝岡著、吳啟文校訂,《湯顯祖編年評傳》,北京:中國戲劇,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鄭炤基主編,《中國古代戲曲文學辭典》,北京:人民文學,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 會議與計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臺灣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戲劇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聯合報副刊、聯合文學主辦,《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未出版),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 - 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 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李桂柱,《明傳奇所見的中國女性》,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李贊英,《論牡丹亭中的情與夢》,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周珮雯,《吳炳粲花五種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邱韶瑩,《馮夢龍《情史類略》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洪麗淑,《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紀國智,《市民文學中「貞節觀」之研究-以宋元明戲曲小說為探討中心》,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徐千惠,《「倩女離魂」型故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徐曉瑩,《晚明曲論主情思想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高文彥,《晚明劇曲家流派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張韶 ,《湯顯祖文學理論研究》,新莊: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梁惠敏,《中國戲曲私奔程式研究》,新莊: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陳貞吟,《明傳奇夢運用之研究》,新莊: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98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臺藝術演進之探討 - 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陳富容,《馮夢龍戲劇理論研究 - 以其八部改編劇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陳慧珍,《明代文士化南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 黃鳳勤,《紅梅記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淡水: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 楊小佩,《「還魂重生」情節之研究-以元明兩代市民文學為例》,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 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 劉君 ,《湯顯祖戲曲理論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 鄧淑華,《論湯顯祖《玉茗堂四夢》之時間意識與其文本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淡水: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釵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 鍾雪寧,《所謂「湯、沈之爭」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 藍玉琴,《《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 顏采容,《晚明時期出版與文化 - 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中心》,南投:曁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 - 以《牡丹亭》的流轉討論為線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王安祈,《明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台北:私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安贊淳,《明代理學家文學理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李相哲,《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金聖敏,《吳江三沈戲曲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六) 單篇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部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丁珍珍,〈《牡丹亭》驚夢 - 誰的慾望誰的夢?〉,《文明探索叢刊》,22(台北:書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07),頁119-13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仇小屏,〈試論牡丹亭的愛情觀〉,《國文天地》,8:11=95(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3;04),頁62-6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王煜,〈湯顯祖的儒釋道三向〉,《中國文化月刊》,112(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1989;02),頁27-4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09),頁183-25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呂凱,〈湯顯祖邯鄲記的道化思想和明代中葉以後的社會〉,《漢學研究》,6:1=11(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88;06),頁407-42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呂蓓蓓,〈《牡丹亭》中的生死情愫〉,《台北技術學院學報》,30:2(台北:國立台北技術學院,1997;09),頁267-2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林秀珍,〈湯顯祖筆下的女性形象 - 談霍小玉和杜麗娘〉,《中國語文》,88:2=524(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1;02),頁81-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林玲,〈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 - 兼談「驚夢」的搬演〉,《國文天地》,7:10=82(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2;03),頁59-6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胡曉真,〈世變之亟 - 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晚清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2=78(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2001;05),頁27-3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胡耀恆,〈從天理、國法、人情看《牡丹亭》〉,《復興劇藝學刊》,1(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2;07),頁5-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孫小英,〈由湯顯祖的文學觀看其曲論〉,《華夏學報》,6(中和:私立華夏工業專科學校,1978;05),頁2052-205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孫小英,〈沈璟與湯顯祖之曲論比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1(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7;01),頁45-5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孫康宜著,王璦玲譯,〈明傳奇的結構 - 《琵琶記》與《牡丹亭》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1=13(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03),頁141-15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徐觀超,〈牡丹亭還魂記之研究與考證〉,《致理學報》,6(板橋:致理商業專科學校,1986;11),頁157-1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張敬,〈湯若士牡丹亭還魂記情節配套之分析〉,《東吳文史學報》,1(台北:私立東吳大學,1976;03),頁8-2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陳富容,〈從《牡丹亭》到《風流夢》:馮夢龍戲劇理論初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01),頁175-18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陳富容,〈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2;05),頁99-11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晚明文學的情論〉,《漢學研究》,6:1=11(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88;06),頁297-30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 彭壽綺,〈試論《牡丹亭》之藝術成就 - 以戲劇結構和人物形象塑造為主〉,《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2(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09),頁70-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 曾永義,〈明代帝王與戲曲〉,《文史哲學報》,4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3;06),頁3-2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 曾永義,〈雜劇中鬼神世界的意識型態〉,193(台北:大學雜誌社,1986;05),頁18-2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 華瑋,〈世間只有情難訴 - 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86:6(台北:大陸雜誌社,1993;06),頁32-4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 黃麗貞,〈湯顯祖和他的「四夢」〉,《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11(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6;11),頁37-4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 楊振良,〈牡丹亭之創作美學〉,《逢甲學報》,22(台中:私立逢甲大學,1989;11),頁11-2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 熊秉真,〈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 - 折照晚清與晚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4=36(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12),頁57-6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 劉君 ,〈湯顯祖情觀及其相關戲曲思想〉,《問學》,3(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0;07),103-1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 潘麗珠,〈明代曲論中的「情」論探索〉,《國文學報》,2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4;06),頁125-13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2=22(台北:九州學刊雜誌社,1994;07),頁27-4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 鄭培凱,〈湯顯祖的文藝觀與《牡丹亭》曲文的藝術成就〉,《九州學刊》,6:3=23(台北:九州學刊雜誌社,1994;12),頁5-3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 鄭淑花,〈試論《牡丹亭》中自我之追尋〉,《劇說•戲言》,1(台北:台大戲劇所學會,1996;12),頁20-3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 鄭慧思,〈封建制度下的女性慾望 - 《牡丹亭》〉,《文明探索叢刊》,22(台北:書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07),頁101-11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 鄭慧思,〈封建制度下的女性慾望 --《牡丹亭》〉,《文明探索叢刊》,22(台北:書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07),頁101-11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 謝裕琳,〈從序跋看前人對《牡丹亭》的評論〉,《台灣戲專學刊》,3(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2001;05),頁150-1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 羅麗容,〈《牡丹亭》三論〉,《復興劇藝學刊》,24(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8;07),頁43-6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大陸部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孔瑾,〈痴情才子,血性男兒 - 談談湯顯祖《牡丹亭》中的柳夢梅〉,《戲劇》,1995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王仁銘,〈《牡丹亭》的結構藝術〉,《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左東岭,〈陽明心學與湯顯祖的言情說〉,《文藝研究》,2000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伏紹金,〈試析《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吉元丹,〈從《牡丹亭》看湯顯祖的社會理想〉,《樂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同銀娣,〈從《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看元明清時期女性意識的覺醒〉,《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2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朱鴻,〈生命激情的絢麗虹彩 - 湯顯祖和他的《牡丹亭》〉,《龍岩師專學報》,1999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李玫,〈湯顯祖的傳奇折子戲在清代宮廷裡的演出〉,《文藝研究》,2002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李舜華,〈花園內外,陰陽兩界 - 試論《牡丹亭》男性世界與女性世界的分與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李雙芹,〈回歸生命的感性存在 - 從《牡丹亭》中幾個人物的殘缺性談起〉,《戲劇》,2003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周志武、段紹鎰,〈試論《牡丹亭》的審美價值〉,《撫州師專學報》,2000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尚永亮,〈《牡丹亭》中「情」的變化與表現手法的差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胡玉萍,〈夢的詩學:因情成夢,因夢成戲 - 湯顯祖戲劇理論的心理學闡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孫書磊,〈人欲的贊歌 - 對《牡丹亭》主題的再認識〉,《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席紅,〈尋尋覓覓溫舊夢,生生死死為多情 - 《牡丹亭》第十二出《尋夢》賞析〉,〈語文學刊〉,2000年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張永剛,〈情到深處 - 淺析杜麗娘的藝術魅力〉,《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許豔文,〈略論王學左派對湯顯祖思想及創作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郭迎暉,〈論孟稱舜《嬌紅記》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 陳文珍,〈千古絕調話《圓駕》 - 談《牡丹亭•圓駕》的藝術特色〉,《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 陳瑜,〈才子佳人小說婚戀觀的文化透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 陳維昭,〈《牡丹亭》之「情」的文化意蘊〉,《藝術百家》,1994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 湯春華,〈杜麗娘心態分析〉,《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 程華平,〈新詞催淚落情場,情種傳來《牡丹亭》 - 明、清對杜麗娘之「情」的闡釋與評價〉,《撫州師專學報》,1998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 程華平,〈論《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問題〉,《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 程華平,〈論明清對《牡丹亭》浪漫主義創作方法之研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 舒紅霞、王驍,〈《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女性意識初探〉,《大連大學學報》,2002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 黃殿盈,〈試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 葉樹發,〈《牡丹亭》主題與明中葉美學嬗變〉,《江西社會科學》,1998年8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 葉樹發,〈杜麗娘的愛情觀〉,《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 鄒自振,〈論《牡丹亭》對《長生殿》的影響〉,《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 鄒自振,〈論湯顯祖和他的《牡丹亭》〉,《福州師專學報》,1999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 趙山林,〈《牡丹亭》的評點〉,《藝術百家》,1998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 趙天為,〈論臧懋循改本《還魂記》〉,《藝術百家》,2002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 劉開田,〈論《牡丹亭》的潛在話語〉,《黃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5. 劉漢光,〈性愛女神的復活 - 從杜麗娘的原型看《牡丹亭》的文化意義〉,《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6. 蔣星煜,〈陳繼儒論《西廂》、《琵琶》、《牡丹亭》〉,《撫州師專學報》,1994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7. 蔡健,〈情欲相生 - 讀《牡丹亭》〉,《南京農專學報》,2000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8. 鄭蘇淮,〈因情成夢超死生 - 杜麗娘「情」、「理」對立人生觀的啟示〉,《南昌高專學報》,1997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9. 鄧宇英,〈漫談中國古代戲劇中愛情的嬗遞性〉,《椕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0. 賴曉東,〈豈只言情,亦在述志 - 《牡丹亭》創作主旨新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1. 駱正,〈湯顯祖地模糊語言和想象天地〉,《戲曲藝術》,1994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2. 謝新,〈《西廂記》、《牡丹亭》的女性形象〉,《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3. 韓佳衛,〈試論悲劇《牡丹亭》中的「夢」〉,《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4. 韓鑫,〈《牡丹亭》的悲劇意識 - 兼論湯顯祖的戲曲美學思想〉,《藝術百家》,1998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5. 闕真,〈《牡丹亭》夢境描寫三題〉,《學海》,2001年4期。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