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惠棟易學研究
作者 陳伯适
貢獻者 呂凱博士
陳伯适
關鍵詞 惠棟
乾嘉學術
象數易學
易漢學
周易述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5:15 (UTC+8)
摘要 論文摘要


清代學術發展,乾嘉時期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學風,高舉漢學旗幟,對理學進行批判與揚棄,打破宋明以後理學的思想箝制,營造拔宋纛而立漢幟的局面,形成「乾嘉以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的燦然中天之盛況,走向對傳統學術的全面整理和總結。
漢代尊尚象數易學,歷經學術演變與時空因素,典籍散佚,漢《易》衰竭,千百年來,難成明白清晰的脈絡,今日能見漢代易學的詳略輪廓,必因清代樸學家窮其精力對漢《易》的宗崇與推闡之有功。當中,惠棟即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惠棟在清代學術史上並沒有相對得到較多正面的青睞。
惠棟「以博聞強記為入門,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即在詁詮經典上,以「尊尚古學」為志。力圖重返漢《易》的本來面目,採集自漢魏諸家《易》說,使學者「疏其源而導其流」,窺見漢儒解《易》之門徑,以荀爽、虞翻等《易》論為主,融會其說,推闡古義,一字一句,具有淵源,故「不可謂非一代之儒者宗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長在博,其短亦在於嗜博;其長在古,其短亦在於泥古」。臧庸難其「好用古字,頓改前人面目,以致疑惑來者,亦非小失」。王引譏諷其「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於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陳澧《東塾讀書記》指陳其「自伸其說,卒之乖舛疊見,豈能掩盡天下之目哉」。梁啟超稱其「凡古必真,凡漢皆好」,「功罪參半」,尤其罪在致使「啟蒙時代之懷疑的精神,批評的態度,幾夭閼焉」。反思惠氏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地位,此等迥異的褒貶,耐人尋味,疏理真象,躍躍欲試,為研究之重要動機!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一、認識惠棟易學思想內容,董理其易學所表現的主要特質,特別從象數與義理兩大方面進行陳述。二、藉由惠棟對漢《易》之考索,探述漢魏諸家之思想內涵,認識漢魏易學家主張的關係。掌握惠氏對漢代《易》家易學所持的觀點,作為探尋漢人理解《易經》的本然特性,以及疏理漢代易學源流的重要參考。三、評述惠棟易學對漢代易學的復原價值。四、釐清有清一代易學的發展,惠棟易學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清代易學史上的定位。五、檢討惠棟治《易》的通盤得失,期能獲得客觀之允評。
  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內容:
一、考索漢代諸家《易》說之重要內涵,主要針對孟喜、京房、虞翻、荀爽、鄭玄諸家之述評。
  二、惠氏述《易》之主要特:(一)文字訓詁之法。(二)群籍眾說之文獻運用。(三)《易緯》的重要地位。(四)經文之改易。(五)之卦訓義之法。(六)卦爻象釋義之法。(七)互體取象之法。(八)爻位述義之法。(九)半象、兩象易、反象、旁通、震巽特變等其它象數主張。
  三、探討惠棟的義理觀,主要內涵包括:(一)宇宙觀、(二)《中庸》與《易》理融攝。(三)《易》與禮、史會通。(四)其它如有無的概念、虛、「道」與「理」的概念、日月為易等等。
  四、校勘與輯佚之檢討。
五、述《易》上的文獻運用缺失:未原本原說而斷作剪裁;轉引古說而未明出處;所明出處錯誤或有瑕疵;引用內文改易或闕字;改易所引原文為古字。
六、惠棟易學的評價與影響。從純粹漢學的歷史意義作評價;立於惠棟立場的正面評價。在主客觀的因素下,這某些學術必然被冠以主觀上價值低廉的標籤。在這種情形下,在強勢的主流價值之壓迫下,那些被視之末流者,很快就流失殆盡,那些原本可以多元豐富的文化內容,將在一波波的新的價值取代下,「傳統」漸漸渺茫,歷史的軌跡漸漸模糊;從文化發展與傳統承繼的角度看,這是我們所不願樂見的。從一個人治學的普遍性看待,一個人治學處事,終有未竟全功,亦有瑕陋不當之處,不能強求臻於完美。平心待之,用心體會,從惠棟的角色觀照惠棟,會得到較真實的惠棟易學。
七、從象數思維的定位與詮釋學思潮反省惠氏易學。



關鍵字:惠棟、乾嘉、象數易學、易漢學、周易述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惠棟著作
1. 惠棟《易例》,台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0冊),1976年出版。
2. 惠棟《惠氏易學》,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8月再版。
3. 惠棟《周易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第52冊),1986年初版。
4. 惠棟《增補鄭氏周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6年初版。
5. 惠棟《易漢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十七冊影印經訓堂叢書本。
6. 惠棟《周易本義辨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21輯,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惠氏紅豆齋抄本影印原書版。
7. 惠棟《禘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35輯影印經訓堂叢書,1985年元月初版。
8. 惠棟《明堂大道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34輯影印經訓堂叢書,1985年元月初版。
9. 惠棟《松崖文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191輯影印聚學軒叢書,1989年7月台1版。
10. 惠棟《九曜齋筆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20輯影印聚學軒叢書,1989年7月台1版。
11. 惠棟《松崖筆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20輯影印聚學軒叢書,1989年7月台1版。
12. 惠棟《松崖筆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雜著祕笈叢刊》本,1971年5月景印初版。
13. 惠棟《九曜齋筆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雜著祕笈叢刊》本,1971年5月景印初版。
14. 惠棟《九經古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1冊,1986年3月初版。
15. 惠棟《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71年初版。
16. 惠棟《後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17. 惠棟《春秋左傳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18. 惠棟《惠氏讀說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1刷。
二、其它古籍《易》著
1. 丁易東《易象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6年初版。
2.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3. 王弼《周易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6年初版。
4. 王應麟《周易鄭康成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6年初版。
5. 王夫之《船山易學》,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第3版。
6. 王樹枏《費氏古易訂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影印光緒辛卯季冬文莫室刻本,1990年11月景印初版。
7. 毛奇齡《仲氏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輯, 1983年10月初版。
8. 方申《方氏易學五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二十九冊,影印南菁書院本,1989年7月台1版,頁603。
9. 朱熹《原本周易本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輯,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10. 朱震《漢上易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6年初版。
11. 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第1版第6刷。
12. 宋翔鳳《周易考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 1983年10月初版。
13. 江藩《周易述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7輯, 1983年10月初版。
14. 沈起元《周易孔義集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0冊),1986年初版。
15. 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台第1版第2刷。
16. 李衡《周易義海撮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冊),1986年初版。
17. 李光地《周易折中》,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月1版1刷。
18. 李光地《周易折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冊),1986年初版。
19. 李塨《周易傳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7冊),1986年初版。
20.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6月初版。
21.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1版2刷。
22. 李銳《周易虞氏略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趙韞如編次《大易類聚初集》第19冊,影印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1983年10月初版。
23. 李富孫《易經異文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 1983年10月初版。
24. 李林松《周易述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7輯, 1983年10月初版。
25. 何楷《古周易訂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6冊),1986年初版。
26. 吳翊寅《易漢學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輯。
27. 吳翊寅《易漢學師承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輯。
28. 吳翊寅《周易消息升降爻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輯。
29. 孟喜《孟氏章句》,台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3冊),19765年出版。
30. 京房《京氏易傳》,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98冊)。
31. 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1版1刷。
32. 紀磊《虞氏逸象攷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三十冊,影印吳興叢書本,1989年7月台1版。
33. 紀磊《九家逸象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三十冊,影印吳興叢書本,1989年7月台1版。
34. 查慎行《周易玩辭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7冊),1986年初版。
35. 俞樾《周易互體徵》,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
36. 俞樾《周易平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
37. 胡渭《易圖明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16輯影印守山閣叢書本,1985年元月初版。
38. 胡方《周易本義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16輯影印嶺南叢書本,1985年元月初版。
39.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刷。
40. 晏斯盛《易翼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3冊。
41. 章太炎等撰《易學論叢》,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
42. 莊存與《卦氣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7輯,1983年10月初版。
43. 陳壽熊《讀易漢學私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
44. 張獻翼《讀易紀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2冊),1986年初版。
45. 陳念祖《易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5冊),1986年初版。
46. 張惠言《周易鄭氏學》,台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6冊),1976年出版。
47. 張惠言《易緯略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十冊。
48. 張惠言《周易荀氏九家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9輯,影印學海堂《皇清經解》本,1983年10月初版。
49. 張惠言《周易鄭氏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9輯,影印學海堂《皇清經解》本,1983年10月初版。
50. 張惠言《周易虞氏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9輯,影印學海堂《皇清經解》本,1983年10月初版。
51. 張惠言《易圖條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7輯, 1983年10月初版。
52. 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0輯, 1983年10月初版。
53.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黃宗羲全集》第九冊,1993年12月1版2刷。
54. 黃宗炎《周易象辭》,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輯,1983年10月初版。
55. 黃宗炎《易圖辨惑》,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輯,1983年10月初版。
56. 黃宗炎《尋門餘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輯, 1983年10月初版。
57. 程頤《易程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冊,《伊川易傳》,1983年10月初版。
58. 程廷祚《大易擇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
59. 焦延壽《焦氏易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六月台1版。
60. 焦循《易章句》,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1983年10月初版。
61. 焦循《易通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 1983年10月初版。
62. 焦循《易圖略》,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 1983年10月初版。
63. 惠士奇《惠氏易說》,台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易類彙編》本,1992年9月2版。
64. 董真卿《周易會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6冊),1986年初版。
65. 蒼頡、鄭康成注《易緯八種》,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初版。
66. 翟均廉《周易章句證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
67. 熊過《周易象旨決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8輯,1983年10月初版。
68.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冊),1986年初版。
69. 鄭剛中《周易窺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11冊。
70. 蔡清《易經蒙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9冊),1986年初版。
71. 魏濬《易義古象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4冊),1986年初版。
72. 藝文印書館彙編《皇清經解易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解本。
73. 藝文印書館彙編《續經解易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74. 《易緯八種》,日本:京都市,1998年影印自武英殿聚珍版本《古經解彙函.易緯八種》。
三、當代《易》著
1. 丁維杰《周易哲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4月初版。
2.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1版北京3刷。
3. 王瓊珊《易學通論》,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
4. 王居恭《周易旁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5. 王新春《周易虞氏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1刷。
6.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1刷。
7. 王博《易傳通論》,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1刷。
8. 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1版1刷。
9. 孔繁詩《易經繫辭傳研究》,台北:晴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再版。
10. 田合祿、田峰《周易與日月崇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
11. 田合祿、田峰《周易真原──中國最古老的天學科學體系》,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1月修訂再版。
12.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初版3刷。
13.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三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7月北京第1版第1刷。
14.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四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6月北京第1版第1刷。
15.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五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第1版第1刷。
16.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台北:學易齋,2000年12月。
17.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2刷。
18.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1版1刷。
19. 汪忠長《讀易劄記》,台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6月台初版。
20.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1版北京1刷。
21.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1刷。
22.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1版1刷。
23. 呂紹綱《周易闡微》,台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2版1刷。
24. 李周龍《易學窺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25. 李樹菁《周易象數通論-從科學角度的開拓》,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4月1版1刷。
26.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刷。
27. 李申、郭彧《周易圖說總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1版1刷。
28.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1版1刷。
29. 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元月初版。
30.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1版1刷。
31. 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1版1刷。
32.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鼎文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33. 林耕年《易學通論》,台北:大溢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34.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
35.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1刷。
36.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
37. 周止禮《易經與中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刷。
38. 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初版。
39.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第1版,2003年12月北京第8刷。
40.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修定版10刷。
41.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4月第2版。
42.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第3版。
43.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4.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作者自印,1978年6月初版1988年7月再版。
45.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6月第3版。
46.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12月初版。
47. 高懷民《中國哲學在皇皇易道中成長發展》,台北:作者自印,1999年2月初版。
48. 唐明邦、汪學群《易學與長江文化》,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刷。
49. 徐芹庭《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50. 徐芹庭《易經詳解》,台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1版2刷。
51. 徐芹庭《易經研究》,台北:五洲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52. 徐芹庭《虞氏易述解》,台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出版。
53. 閆修篆《易經的圖與卦》,台北:五洲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出版。
54. 孫劍秋《易理新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55. 章秋農《周易占筮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2刷。
56. 郭彧《京氏易傳導讀》,山東:齊魯書社,2002年10月1版1刷。
57.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月初版。
58. 常秉義《周易與歷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1月2版3刷。
59.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初版3刷。
60.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初版1刷。
61.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
62.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山東:齊魯書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刷。
63. 張其成《易經應用大百科》,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初版。
64. 張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1版1刷。
65. 張善文《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刷。
66.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1版3刷。
67. 張漢《周易會意》,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12月1版1刷。
68.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69.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70. 傅隸樸《周易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初版7刷。
71. 程石泉《易學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1刷。
72. 馮家金《周易繫辭傳》,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1刷。
73. 董光璧《易學科學史綱》,湖南:武漢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刷。
74. 楊錦銓《易經古義解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4月初版。
75. 楊吉德《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11月1版1刷。
76.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77.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第3刷。
78.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2月初版。
79. 鄭萬耕《易學源流》,遼寧:瀋陽出版社,民國86年5月第1版第1刷。
80. 鄭衍通《周易探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2年6月修正增訂1版。
81. 劉百閔《周易事理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10月再版。
82.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2月初版1刷。
83.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刷。
84.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次刷。
85. 劉大鈞《象數精解》,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5月1版1刷。
86.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
87.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1版1刷。
88.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1版1刷。
89. 劉保貞《易圖明辨導讀》,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5月1版1刷。
90. 賴貴三《臺灣易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初版。
91. 盧泰《周易參五筮法》,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月1版1刷。
92. 盧央《易學與天文學》,台北:大展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1刷。
93. 戴君仁《談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2月第7版。
94.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初版。
95. 鍾泰德《易經研究》,台北:文英堂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96.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四、《易》類以外十三經
1. 孔安國(舊題)《孔氏傳尚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第1版第1刷。
2. 孔穎達《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第13刷。
3. 孔穎達等注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4. 孔穎達等注疏《詩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5. 孔穎達等注疏《左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6. 毛晉《陸氏詩疏廣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冊),1986年3月初版。
7.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1版4刷。
8.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刷。
9. 朱熹《論孟精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8冊),1986年初版。
10. 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廣解四書》,台北:東華書局,1993年3月22版3刷。
11. 朱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1刷。
12. 杜為《中庸本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5月初版。
13. 李珮精《四書串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10月台1版。
14.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第4版。
15. 邢昺《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16. 林之奇《尚書全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5冊),1986年3月初版。
17. 東方橋《讀中庸的方法學》,台北:玄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18.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初版14刷。
19. 高明《禮學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9月第4版。
20.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再版。
21. 秦蕙田《五禮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5冊),1986年初版。
22. 孫奭(舊題)《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23.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1版。
24. 陳祥道《禮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0冊),1986年初版。
25. 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冊),1986年初版。
26. 陳槃《中學中庸今釋》,台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10月初版第12刷。
27. 陳兆榮《中庸探微》,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7月台初版。
28. 陳滿銘《中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4月再版。
29. 梁益《詩傳旁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6冊。
30.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1版第4刷。
31.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
32. 馮復京《六家詩名物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冊),1986年3月初版。
33. 賈公彥《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第13刷。
34. 賈公彥《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第13刷。
35. 賈馥茗等編著《中庸釋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1刷。
36.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
37.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3月4版。
38. 萬心權、蔡愛仁《大學中庸精注》,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6月台初版第4刷。
39. 衛湜《禮記集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冊),1986年初版。
40. 蔡卞《毛詩名物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冊),1986年3月初版。
41. 蔡沈《書經集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冊),1986年初版。
42. 蔡愛仁《中庸研究》,台北:為學出版社,1964年8月初版。
43. 錢穆《四書釋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重版4刷。
44. 錢玄《三禮通論》,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刷。
45. 魏了翁《儀禮要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冊),1986年初版。
46. 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9冊),1986年初版。
47. 譚宇權《中庸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五、經學通論專著
1. 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台1版。
2. 《中國哲學》編委會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3.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初版。
4.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初版3刷。
5. 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台5版。
6. 朱彞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揚州馬氏刻本《四部備要》,1998年11月北京1版1刷。
7. 江藩《漢學師承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北京第1版第1刷。
8. 安井小太郎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出版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9. 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1版1刷。
10. 沈廷芳《十三經注疏正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2冊),1986年初版。
11. 沈炳震《九經辨字瀆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4冊),1986年初版。
12. 呂凱(師)《鄭玄之讖緯學》,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7年11月初版。
13.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14. 吳浩《十三經義疑》,台北:中央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16.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17. 方東樹《漢學商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本),1968年3月台第1版。
18. 周予同《群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台2版第1刷。
19.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2版第2刷。
20.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1版1刷。
21. 姜廣輝主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22. 胡應麟等撰《經籍會通》,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刷。
23.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刷。
24. 班固撰、陳立疏《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1版第1刷。
25. 康有為《偽經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台2版。
26.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初版第3刷。
27. 孫筱《兩漢經學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
28.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台1版7刷。
29. 陸德明《經典釋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五經總義類》,第182冊,1986年3月初版。
30.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2刷。
31.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刷。
32. 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1版1刷。
33.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34. 葉國良等著《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元月初版。
35. 楊伯峻等著《經書淺談》,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2刷。
36. 趙吉惠等著《中國儒學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2刷。
37. 劉百閔《經學通論》,台北:國防研究院出版社,1970年3月初版。
38. 蔣伯潛《經學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10月台4版。
39.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台北:宏業書局,1981年10月出版。
40. 蔣伯潛、蔣祖怡《經與經學》,上海:上海書局,1998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41. 錢基博《經學通志》,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42. 盧元駿《五經四書要旨》,台北:三民書局,1972年9月初版。
六、小學類專著
1. 司馬光《類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5冊),1986年初版。
2. 邢昺《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3. 阮元等撰《經籍纂詁》,台北:宏業書局,1993年8月再版。
4. 吳玉搢《別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2冊),1986年初版。
5.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9月初版。
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10版。
7.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1月台11版。
8.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7月第10版。
9. 陳第《屈宋古音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39冊),1986年初版。
10. 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第15刷。
11. 陸佃《埤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2冊),1986年3月初版。
12. 黃生《字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訓詁之屬》第216冊。
13.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
14. 管錫華《校勘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1版1刷。
15. 顧藹《隸辨》,北京:中華書局影印玉淵堂刊本,2003年12月1版2刷。
七、史類專著
1. 王堯臣等編次《崇文總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7月台1版。
2.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
3.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70年初版。
4. 方克立主編《21世紀中國哲學走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1版北京1刷。
5. 左丘明《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年9月出版。
6. 左丘明《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7.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8. 朱彝尊《經義考》,台北:世界書局(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第151冊),1988年初版。
9. 朱克敬《清代傳記叢刊》第十三冊,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元月出版。
10.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第4版第9刷。
11. 李開《惠棟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2.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
13.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2月第3版。
14. 長孫無忌《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15.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16.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10月修正第3版。
17.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1刷。
18. 孟世凱《夏商史話》,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2月初版。
19.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初版。
20.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21. 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台第1版。
22.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23.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月台1版。
24.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4月15日第12版第4刷。
25. 徐世昌《清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7月再版。
26.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刷。
27. 唐鑑《清學案小識》,台北:台灣商務印務館,1975年8月台第2版。
28.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29.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30.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5月台1版。
31.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9月初版。
3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2刷。
33.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台第11版。
34. 梁啟超著,陳引馳編校《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刷。
35.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刷。
36. 陳久金《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北京1版1刷。
37. 張世英《新哲學講演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1版1刷。
38. 彭國棟《清史文讞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月初版。
39.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第8版。
40.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刷。
41.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三),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3月第1版第1刷。
42.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北京第1版。
43. 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1刷。
44.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45.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2刷。
46. 劉師培《清儒得失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
47. 盧央《京房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刷。
48.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初版。
49.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8月第2版。
八、子部相關專著
1. 丁原植《《文子》資料探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9月初版。
2. 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第八冊,1996年2月北京9刷。
3. 王符撰,汪繼培箋《潛夫論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5月初版。
4. 王明清《揮塵後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8冊),1986年初版。
5.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1版5刷。
6.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1版第4刷。
7.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第1版第1刷。
8.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1版北京第3刷。
9. 王洪緒《卜筮正宗》,湖南:海南出版社編《故宮珍本叢刊》第四一六冊,2000年10月1版1刷。
10. 中華書局集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第1版北京第9刷。
11. 白居易原撰、孔傳續撰《白孔六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91冊),1986年初版。
12. 田鳳台《呂氏春秋探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初版。
13. 司馬光集注《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北京1刷。
14. 朱謙之《老子校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初版。
15.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
16. 江日新編《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17. 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台初版。
18. 汪榮寶《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2刷。
19.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4月1版2002年7月2刷。
20. 阿佩爾著,孫周興等譯《哲學的改造》,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1版1刷。
21. 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台北:自由出版社《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一,2000年1月出版。
22. 胡偉希《知識、邏輯與價值:中國新實在論思潮的興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1版2刷。
23.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24. 倪濤《六藝之一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30冊),1986年初版。
25. 徐文靖《管城碩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1冊),1986年初版。
26. 徐元太《喻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58冊),1986年初版。
27. 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83冊),1986年初版。
28. 章潢《圖書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68冊),1986年初版。
29. 章炳麟《訄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香港第1版第1刷。
30. 章太炎《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4月再版。
31. 陳元龍《格致鏡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1冊),1986年3月初版。
32. 陳澧《東塾讀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第1版第1刷。
33.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第二次修訂版第2刷。
34.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初版2刷。
35. 陳江風《天文與社會》,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
36. 張介賓《類經圖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第776冊,1986年3月初版。
37. 張琦《素問釋義》,湖南:海南出版社《故宮珍本叢刊》第379冊,2000年10月1版1刷。
38.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10月第12版。
39.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40. 揚雄《太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3冊,1986年3月初版。
41.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
42. 傅偉勳《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43.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月台初版。
44. 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哲學與宗教五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初版。
45.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刷。
46.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北京第1版第3刷。
47. 程顥、程頤撰《二程遺書、二程外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95年2月第1版第2刷。
48. 葉廷珪《海錄碎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21冊),1986年初版。
49.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第1版北京第5刷。
50.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第1版北京第4刷。
51.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1版1刷。
52. 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79冊),1986年初版。
53.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北京第1版第1刷。
54. 劉國樑《新譯周易參同契》,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10月初版2刷。
55. 蔣一彪輯《古文參同契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毛晉訂本,1987年6月台1版。
56.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北京2版6刷。
57. 戴望《管子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58. 韓敬譯注《法言全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1版1刷。
59. 韓林合《《邏輯哲學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1版北京1刷。
60.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1版1刷。
61. 魏伯陽等撰《古文參同契箋註集外二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台1版。
62. 魏伯陽等撰《參同契正文外三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台1版。
63.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1版北京2刷。
64.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台灣明倫書局,1979年出版。
65.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58冊),1986年初版。
九、集部相關論著
1. 王引之《王文簡公文集》,1925年羅氏鉛印本。
2. 王伯大編《韓文考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73冊),1986年初版。
3. 王鏊《震澤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56冊),1986年初版。
4. 王昶《春融堂集》,清嘉慶丁卯年(西元1807年)、戊辰年(西元1808年)塾南書舍刊本。
5. 王昶《湖海文傳》,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初版。
6. 王士禛著,李毓芙等整理《漁洋精華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年12月1版1刷。
7. 李善《文選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29冊),1986年初版。
8. 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85冊。
9. 邵雍《擊壤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01冊。
10. 張吉《古城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57冊),1986年初版。
11. 游酢《圖書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68冊),1986年初版。
12. 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潛研堂文集》,第九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1。
13. 戴震《戴東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台第1版。
十、論文期刊
(一)學位論文
1. 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5月。
2. 岑溢成《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訓詁方法學的兩個方面》,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12月。
3. 耿志宏《惠棟之經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5月。
4. 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12月。
5. 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6. 張麗珠《乾嘉時期的義理學趨向研究》,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5月。
7. 黃順益《惠棟、戴震與乾嘉學術研究》,台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
8. 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
9. 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10. 蔡孝懌《惠棟《春秋左傳補注》之研究》,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
11. 闕育鈴《惠棟之讀說文記研究》,台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二)中文期刊
1. 三英<惠棟的治學思想>,《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3期,頁69-76。
2. 于春海<論取象思維方式-易學文化精神及其現代價值討論之一>,《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頁76-81。
3. 于瑞桓<乾嘉樸學的緣起及啟蒙意義>,《中國哲學》,2002年第10期,頁60-63。
4. 尹彤云<惠棟《周易》學與九經訓詁學簡評>,《寧夏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89-93。
5. 尹彤云<惠棟學術思想研究>,《清史評論》,1999年第2期,頁90-98。
6. 王家儉<清代漢宋之爭的再檢討>,《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10月10日。
7. 王樹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維」及其現代意義>,《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1-8。
8. 王新春<哲學視野下的漢易卦氣說>,《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頁50-61。
9. 王新春<試論虞氏易「旁通說」的易理內涵>,《周易研究》,1996年第3期,頁6-18。
10. 王興業<試論十二辟卦>,《周易研究》,1997年第1期,頁3-8。
11. 朱維錚<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頁54-61。
12. 朱維錚<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頁75-79。
13. 任蘊輝<論漢代易學的納甲>,《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8期,頁73-80。
14. 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鵝湖月刊》,第11卷1期,頁1-7。
15. 李威熊<吳派之經學述評>,《中華學苑》,第36期,1988年。
16. 李尚信<孟喜卦氣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論>,《中國哲學》, 2001年第12期,頁34-38。
17. 何麗野<象的思維:說不可說-中國古代形而上學方法法>,《中國哲學》,2004年第4期,頁22-27。
18. 林忠軍<干寶易學思想研究>,《周易研究》,1996年第4期,頁12-24。
19. 林忠軍<試析鄭玄易學天道觀>,《中國哲學》,2003年第3期,頁44-52。
20. 林忠軍<《易緯》宇宙觀與漢代儒道合流趨向>,《中國哲學》,2002年第12期,頁52-56。
21. 林麗真<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與朱熹對易「象」的不同看法說起>,《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35-41。
22. 周立升<《周易參同契》的月體納甲學>,《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頁35-40。
23.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學統重建>,《中國哲學》,2002年第10期,頁64-68。
24. 周山<《周易》詮釋若干問題思考>,《中國哲學》,2004年第期,頁49-55。
25. 高懷民<西漢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學思想>,《周易研究》,2000年第2期,頁14-21。
26. 唐明邦<象數思維管窺>,《周易研究》,1998年第4期,頁52-57。
27. 孫劍秋<清代漢學形成原因綜論>,《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1991年11月16、17日,頁21-39。
28. 連鎮標<焦延壽易學淵源考>,《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頁3-9。
29. 郭彧<卦變說探微>,《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9-20。
30. 崔波<京房易學思想述評(上)>,《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17-23。
31. 崔波<京房易學思想述評(下)>,《周易研究》,1995年第1期,頁26-34。
32. 常秉義<「卦變」說辨析>,《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15-24。
33. 陳恩林、郭守信<關於《周易》「大衍之數」的問題>,《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3期,頁42-47。
34. 陳世陔<《周易》「象數」與現代系統學模型>,《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3-14。
35. 陳居淵<清代的家學經學-兼論乾嘉漢學的成因>,《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
36. 陳居淵<論惠棟的經學思想>,《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頁405-427。
37. 梁韋弦<「卦氣」與「歷數」,象數與義理>,《中國哲學》,2002年第2期,頁43-47。
38. 梁韋弦<孟京易學的來源>,《中國哲學》,2003年第11期,頁9-11。
39. 張火慶<清初學風與乾嘉考證之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卷第6期,1982年6月,頁38-44。
40. 張文智<京氏易學中的陰陽對待與流行>,《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頁39-53。
41. 張濤<西漢後期象數易學興起的自然生態和社會政治根源>,《周易研究》,1998年第4期,頁47-51。
42. 鈕恬<略論《周易》卦爻變化的特點>,《周易研究》,1999年第3期,頁25-36。
43. 傅榮賢<孟喜易學略論>,《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頁4-7。
44. 鄒順初<漢代易學窺豹>,《第十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易經學會,1993年7月25日,頁122-129。
45. 楊國榮<明清之際儒家價值觀的轉換>,《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8期,頁97-104。
46. 楊國榮<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1994年4月。
47. 漆永祥<惠棟與古籍整理>,《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1期,頁39-41。
48. 漆永祥<惠棟易學著述考>,《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頁51-57。
49. 潘德榮<詮釋的創造性與「創造的詮釋學」>,《中國哲學》,2002年第11期,頁14-20。
50. 劉慧珍<漢代易學的特殊問題-易象陰陽五行化試論>,《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1998年10月17日。
51. 劉玉建<五行說與京房易學>,《周易研究》,1996年第4期,頁1-11。
52. 劉玉建<鄭玄爻辰說述評>,《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頁34-42。
53. 劉玉建<論魏氏月體納甲說及其對虞氏易學的影響>,《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頁21-25。
54. 劉玉建<試論京房易學中的世卦起月例>,《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頁17-20。
55. 劉潤忠<中國哲學本體論的易學闡釋>,《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33-39。
56. 劉笑敢<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中國哲學》,200年第5期,頁18-26。
57. 鄭卜五<乾嘉漢學形成的主要因素探析>,《海軍軍官學校學報》,第6期年第期,1996年10月,頁215-225。
58. 鄭萬耕<易學中的陰陽五行觀>,《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24-32。
59. 鄭萬耕<易學中的整體思維方式>,《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頁62-70。
60. 蕭漢明<論《京氏易傳》與後世納甲筮法的文化內涵>,《周易研究》,2000年第2期,頁22-34。
(三)西文期刊
1. Chun- chidh Huang, “The Mencius and Historical Hermenudtics,”《清華學報》第19卷第2期(1989年8月),頁45-65。
2. E.D.Hirsch,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Appendix I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C. Verific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p.236。
3.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Hermeneutics: The Handwritten Manuscripts, translated by James Duke and Jack Forstman (Missoula, Month Scholars Press,1977),p.50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015150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5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呂凱博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伯适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伯适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5:15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5: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5: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1515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92-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1515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摘要


清代學術發展,乾嘉時期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學風,高舉漢學旗幟,對理學進行批判與揚棄,打破宋明以後理學的思想箝制,營造拔宋纛而立漢幟的局面,形成「乾嘉以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的燦然中天之盛況,走向對傳統學術的全面整理和總結。
漢代尊尚象數易學,歷經學術演變與時空因素,典籍散佚,漢《易》衰竭,千百年來,難成明白清晰的脈絡,今日能見漢代易學的詳略輪廓,必因清代樸學家窮其精力對漢《易》的宗崇與推闡之有功。當中,惠棟即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惠棟在清代學術史上並沒有相對得到較多正面的青睞。
惠棟「以博聞強記為入門,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即在詁詮經典上,以「尊尚古學」為志。力圖重返漢《易》的本來面目,採集自漢魏諸家《易》說,使學者「疏其源而導其流」,窺見漢儒解《易》之門徑,以荀爽、虞翻等《易》論為主,融會其說,推闡古義,一字一句,具有淵源,故「不可謂非一代之儒者宗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長在博,其短亦在於嗜博;其長在古,其短亦在於泥古」。臧庸難其「好用古字,頓改前人面目,以致疑惑來者,亦非小失」。王引譏諷其「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於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陳澧《東塾讀書記》指陳其「自伸其說,卒之乖舛疊見,豈能掩盡天下之目哉」。梁啟超稱其「凡古必真,凡漢皆好」,「功罪參半」,尤其罪在致使「啟蒙時代之懷疑的精神,批評的態度,幾夭閼焉」。反思惠氏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地位,此等迥異的褒貶,耐人尋味,疏理真象,躍躍欲試,為研究之重要動機!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一、認識惠棟易學思想內容,董理其易學所表現的主要特質,特別從象數與義理兩大方面進行陳述。二、藉由惠棟對漢《易》之考索,探述漢魏諸家之思想內涵,認識漢魏易學家主張的關係。掌握惠氏對漢代《易》家易學所持的觀點,作為探尋漢人理解《易經》的本然特性,以及疏理漢代易學源流的重要參考。三、評述惠棟易學對漢代易學的復原價值。四、釐清有清一代易學的發展,惠棟易學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清代易學史上的定位。五、檢討惠棟治《易》的通盤得失,期能獲得客觀之允評。
  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內容:
一、考索漢代諸家《易》說之重要內涵,主要針對孟喜、京房、虞翻、荀爽、鄭玄諸家之述評。
  二、惠氏述《易》之主要特:(一)文字訓詁之法。(二)群籍眾說之文獻運用。(三)《易緯》的重要地位。(四)經文之改易。(五)之卦訓義之法。(六)卦爻象釋義之法。(七)互體取象之法。(八)爻位述義之法。(九)半象、兩象易、反象、旁通、震巽特變等其它象數主張。
  三、探討惠棟的義理觀,主要內涵包括:(一)宇宙觀、(二)《中庸》與《易》理融攝。(三)《易》與禮、史會通。(四)其它如有無的概念、虛、「道」與「理」的概念、日月為易等等。
  四、校勘與輯佚之檢討。
五、述《易》上的文獻運用缺失:未原本原說而斷作剪裁;轉引古說而未明出處;所明出處錯誤或有瑕疵;引用內文改易或闕字;改易所引原文為古字。
六、惠棟易學的評價與影響。從純粹漢學的歷史意義作評價;立於惠棟立場的正面評價。在主客觀的因素下,這某些學術必然被冠以主觀上價值低廉的標籤。在這種情形下,在強勢的主流價值之壓迫下,那些被視之末流者,很快就流失殆盡,那些原本可以多元豐富的文化內容,將在一波波的新的價值取代下,「傳統」漸漸渺茫,歷史的軌跡漸漸模糊;從文化發展與傳統承繼的角度看,這是我們所不願樂見的。從一個人治學的普遍性看待,一個人治學處事,終有未竟全功,亦有瑕陋不當之處,不能強求臻於完美。平心待之,用心體會,從惠棟的角色觀照惠棟,會得到較真實的惠棟易學。
七、從象數思維的定位與詮釋學思潮反省惠氏易學。



關鍵字:惠棟、乾嘉、象數易學、易漢學、周易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惠棟易學研究
論文目錄
第一章 易學發展與惠棟學術概況…………………………………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7
 (一)史論書籍之有關評論…………………………………………8
 (二)專著之研究情形…………………………………………13
三、研究方法與主要研讀之資料………………………………………21
(一)研究方法………………………………………………………21
(二)主要資料之研讀………………………………………………24
第二節 易學發展概況……………………………………………………25
一、漢代易學……………………………………………………………25
二、魏晉南北朝易學……………………………………………………32
三、隋唐易學……………………………………………………………33
四、宋元明易學…………………………………………………………35
五、清代易學……………………………………………………………39
第三節 惠棟生平與學術概況……………………………………………44
一、生平與學術養成概況………………………………………………44
(一)一脈相承的書香門第…………………………………………44
(二)家學風尚的傳繼光大…………………………………………46
(三)士林好友的交遊勵學…………………………………………48
二、惠棟易學論著簡介…………………………………………………52
(一)《易漢學》……………………………………………………52
(二)《周易述》……………………………………………54
(三)《易例》……………………………………………………55
(四)《易微言》……………………………………………………56
(五)《易大義》……………………………………………………56
(六)《周易本義辨證》……………………………………………57
(七)其它有關論著…………………………………………………58
三、易學以外之學術論著成果………………………………………61
(一)尚書學………………………………………………………61
(二)春秋學………………………………………………………64
(三)三禮學………………………………………………………66
(四)文字學………………………………………………………67
四、惠棟學術之主要特色……………………………………………69
(一)以推闡漢儒經說為職志………………………………………69
(二)以古字古音之訓詁為方法……………………………………71
(三)以《周易》研究為畢生之志業………………………………72
第二章 惠棟考索孟喜與京房《易》說之述評…………………75
第一節 孟喜易學之述評…………………………………………………75
一、六日七分法……………………………………………………75
二、四正卦說……………………………………………………82
(一)四正方位為西漢共同之準據,根源於《說卦》…………82
(二)《易緯》方位說最為詳備,與孟說相呼應……………………84
(三)四正之陰陽消長,配之以節氣之說………………………87
三、十二消息卦……………………………………………………92
(一)消息…………………………………………………………92
(二)十二消息卦…………………………………………………96
四、七十二候與六十卦用事之月…………………………………105
(一)七十二候重在時訓的科學論述……………………………105
(二)卦配七十二候的實質內涵…………………………………107
(三)卦序系統所表現的意義……………………………………111
(四)惠棟考述用事月之小失……………………………………123
(五)《易緯》六十卦直事補說…………………………………124
五、卦氣徵驗為漢代普遍性思想……………………………………127
第二節 京房易學之述評………………………………………………132
一、八卦六位說……………………………………………………132
(一)八卦六位圖…………………………………………………132
(二)納甲……………………………………………………135
(三)納支……………………………………………………137
(四)五行配卦……………………………………………………144
二、八宮卦次說……………………………………………………150
(一)乾坤生六子的宮卦序位……………………………………150
(二)成卦方式展現的陰陽之道…………………………………152
三、占筮說……………………………………………………156
(一)以卦納宿的占筮系統………………………………………156
(二)風雨寒溫占………………………………………………161
(三)蒙氣與以錢代蓍之說………………………………………170
四、建月建候與積算說………………………………………………177
(一)世卦起月例………………………………………………177
(二)建候……………………………………………………180
(三)積算法……………………………………………………183
五、卦爻之飛伏與貴賤說……………………………………………185
(一)飛伏……………………………………………………185
(二)卦爻貴賤之別…………………………………………190
  第三節 小結……………………………………………………………194
第三章 惠棟考索虞翻與荀爽《易》說之述評……………………199
第一節 虞翻易學之述評………………………………………………199
一、月體納甲說……………………………………………………200
(一)虞翻原本於京魏之說而作…………………………………200
(二)虞翻八卦納甲說之具體內涵………………………………208
(三)惠氏考索月體納甲說之重要意義…………………………224
二、虞氏逸象……………………………………………………226
(一)逸象彚集之情形…………………………………………227
(二)逸象產生之原則…………………………………………231
(三)惠氏訓解逸象皆有所本……………………………………237
(四)惠氏在輯象與闡釋上之缺失………………………………243
(五)對其疑誤者之澄清與再詮釋………………………………251
第二節 荀爽易學與九家逸象之述評…….……………………………264
一、荀氏易學的主要師承以及與《九家易》之關係………………265
(一)主要師承於費氏《古易》…………………………………265
(二)荀爽與《九家易》…………………………………………268
二、乾升坤降說……………………………………………………269
(一)本諸京房升降說而發展……………………………………270
(二)荀爽升降說具體內涵之檢討………………………………272
三、易尚時中說……………………………………………………280
(一)時中為易道的核心思想……………………………………280
(二)爻位適時之變而為時中……………………………………282
(三)中和的具體意義……………………………………………284
四、九家逸象……………………………………………………288
(一)在乾卦方面………………………………………………288
(二)在坤卦方面………………………………………………290
(三)在震卦方面………………………………………………292
(四)在巽卦方面………………………………………………294
(五)在坎卦方面………………………………………………296
(六)離卦為「牝牛」之象……………………………………297
(七)在艮卦方面………………………………………………299
(八)兌卦為「常」之象………………………………………302
  第三節 小結……………………………………………………………306
第四章 惠棟考索鄭玄《易》說之述評……………………………311
第一節 鄭《易》之輯佚…………………………………………………311
一、王惠二家輯佚內容對照比較……………………………………311
二、主要貢獻與缺失…………………………………………………404
(一)貢獻方面……………………………………………………404
(二)缺失方面……………………………………………………412
第二節 爻辰說…………………………………………………………415
一、源於《易緯》而立說……………………………………………415
二、左右行之理解……………………………………………………418
三、鄭玄爻辰說所涵攝的重要內容…………………………………423
(一)十二律的運用………………………………………………426
(二)十二生肖納卦之說…………………………………………428
(三)十二辰納八卦卦氣之說……………………………………430
四、鄭氏爻辰說之佚文………………………………………………432
(一)佚文之蒐整…………………………………………………432
(二)重要意涵……………………………………………………438
第三節 小結……………………………………………………………439
第五章 惠棟專述《周易》經傳之特色(上)……………………443
第一節 長於文字訓詁…………………………………………………443
一、以字書作為文字訓詁之主要根據………………………………446
二、詁訓詳明…………………………………………………………449
(一)詳用文獻,內容宏富………………………………………449
(二)挑戰常說,理據恰當………………………………………451
(三)數義並陳,詳作參照………………………………………455
(四)兼取漢《易》諸法,理據詳備……………………………457
第二節 博引群籍眾說以釋《易》………………………………………460
一、以漢魏《易》家作為引述之主要對象…………………………461
(一)廣引《易》說述而不作……………………………………461
(二)宗主虞學引述頻繁…………………………………………465
二、以《易傳》解其經義……………………………………………466
三、博采諸經與其傳注為釋…………………………………………471
四、取子書與史籍為釋………………………………………………481
(一)原始道家子書的引述………………………………………481
(二)道家傾向的揚雄與劉安思想之引述………………………482
(三)董仲舒與劉向父子的引述…………………………………485
(四)《論》《孟》《荀》思想的引述…………………………489
(五)《參同契》等神道色彩典籍的引述………………………493
(六)《國語》等史書之引述……………………………………496
第三節 《易緯》作為述《易》之重要來源……………………………498
一、《易緯》在易學發展史上的學術地位…………………………499
二、惠氏援《易緯》說《易》之概況………………………………500
三、惠氏引述內容之討論…………………………………………526
(一)輔翼虞翻等漢代諸家《易》說……………………………526
(二)以卦、爻象釋義……………………………………………527
(三)擴充《易傳》的宇宙生成觀………………………………528
(四)其它有關思想之論述………………………………………530
第四節 改易經文以釋《易》……………………………………………533
一、經文改易之概況…………………………………………………534
二、從文獻校勘看其改易……………………………………………546
(一)改字方面……………………………………………………546
(二)刪字方面……………………………………………………549
(三)增字方面……………………………………………………551
(四)句讀之校定…………………………………………………552
三、改字校勘之商榷…………………………………………………555
(一)主要缺失……………………………………………………555
(二)擅改經文之商榷與反省……………………………………557
第六章 惠棟專述《周易》經傳之特色(下)……………………561
第一節 之卦作為解釋卦義的重要方法………………………………561
一、乾坤二五相摩而生六子…………………………………………561
二、乾坤盈虛生十二消息卦…………………………………………565
(一)復卦…………………………………………………………567
(二)臨卦…………………………………………………………570
(三)泰卦…………………………………………………………570
(四)夬卦…………………………………………………………571
(五)姤卦…………………………………………………………573
(六)遯卦…………………………………………………………573
(七)大壯卦………………………………………………………574
(八)否卦…………………………………………………………574
(九)觀卦…………………………………………………………576
(十)剝卦…………………………………………………………576
三、消息卦生雜卦的卦變系統………………………………………578
(一)自乾坤而來之卦者…………………………………………582
(二)反復不衰而為變例者………………………………………587
(三)據傳為說而為變例者………………………………………589
(四)二陽四陰之卦………………………………………………591
(五)二陰四陽之卦………………………………………………594
(六)三陽三陰之卦………………………………………………597
第二節 採用卦爻象以釋《易》…………………………………………601
一、取用卦爻象之情形………………………………………………602
(一)以取人身象…………………………………………………604
(二)以六爻貴賤而為說…………………………………………604
(三)陰陽爻取象之說……………………………………………604
(四)自內曰往,自外曰來………………………………………607
(五)其它爻象……………………………………………………607
二、惠氏卦象取象之主要依據………………………………………608
(一)《說卦》的八卦用象………………………………………608
(二)虞氏逸象……………………………………………………611
(三)《九家說卦》逸象…………………………………………612
三、用象之檢討………………………………………………………613
第三節 互體得卦取象以釋文義………………………………………618
一、互體運用之情形…………………………………………………618
二、互體之類別………………………………………………………628
(一)三爻互體……………………………………………………628
(二)四爻重卦互體………………………………………………630
(三)五爻重卦互體………………………………………………635
三、多取非本卦正體之互卦與互體運用之商榷……………………642
(一)非本卦正體之互卦…………………………………………642
(二)互體運用之商榷……………………………………………643
第四節 爻位之說為述義之重要內涵…………………………………647
一、爻位之當位說……………………………………………………647
(一)惠氏載《易傳》中當位與與不當位之情形………………648
(二)「貞」在當位上的重要意義………………………………652
二、爻位之相應說……………………………………………………654
(一)惠氏載《易傳》中相應之情形……………………………654
(二)惠氏相應說的重要內涵……………………………………656
三、爻位之承乘說……………………………………………………659
(一)承……………………………………………………………660
(二)乘……………………………………………………………664
四、理想的中位說……………………………………………………667
(一)中和為中位之最佳典式……………………………………668
(二)爻位的理想歸宿-成既濟定………………………………669
(三)中位以五爻尤重……………………………………………670
第五節 綜採漢儒其它重要主張以釋《易》……………………………672
一、半象………………………………………………………………672
二、兩象易……………………………………………………………676
(一)惠氏列舉虞氏兩象易之說…………………………………676
(二)惠氏使用兩象易述《易》之情形…………………………680
三、反卦與旁通………………………………………………………681
(一)反卦…………………………………………………………682
(二)旁通………………………………………………………686
四、震巽特變………………………………………………………691
第六節 小結……………………………………………………………696
第七章 惠棟易學的義理觀………………………………………703
第一節 宇宙觀…………………………………………………………703
  一、太極為本的宇宙觀……………………………………………703
  二、太易化生的宇宙觀……………………………………………710
   (一)側重「有」的氣化說……………………………………710
   (二)太極同於太易之最高性…………………………………712
   (三)氣之性以變易……………………………………………713
  三、乾坤為宇宙萬物化生的門徑…………………………………716
   (一)主導的地位…………………………………………………716
   (二)尊卑貴賤之別………………………………………………718
  四、道的實質意涵…………………………………………………721
  五、「一」所涵攝的意涵……………………………………………729
   (一)文字學上的意義…………………………………………729
   (二)原始道家上的意義……………………………………730
   (三)儒家思想上的意義………………………………………732
   (四)諸子與黃老思想上的意義………………………………734
   (五)「一」作為易學範疇的明確定義………………………738
   (六)太極元氣,函三為一……………………………………740
  六、成既濟定的理想境域……………………………………………744
第二節 《中庸》與《易》理的融攝…………………………………752
  一、道論概念之會通………………………………………………752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貫通之道…753
   (二)「隱微」與「獨」的意義…………………………………759
  二、中和思想的會通………………………………………………765
   (一)「中」的主體概念之契合…………………………………765
   (二)中和之道在贊化育之本的會通…………………………767
  三、誠的思想的會通………………………………………………771
  四、其它……………………………………………………………774
第三節 《易》與禮與史的會通………………………………………777
  一、以禮釋《易》……………………………………………………778
   (一)婚禮…………………………………………………………778
   (二)祭禮…………………………………………………………782
   (三)喪禮-凶事用圭……………………………………………796
   (四)賓客與酒食朱紱之禮………………………………………798
   (五)刑罰…………………………………………………………802
  二、以史釋《易》……………………………………………………804
   (一)乾卦九五為庖犧之象………………………………………804
   (二)以春秋戰事明師律與輿尸之義……………………………806
   (三)崩來而復歸其道……………………………………………807
   (四)弒君父而八月有凶…………………………………………808
   (五)成湯歸妹……………………………………………………809
   (六)變通之道……………………………………………………810
   (七)建萬國親諸侯者為夏先王…………………………………811
   (八)衣裳之制取諸乾坤之義……………………………………812
  三、明堂說……………………………………………………………814
   (一)明堂的功能與架構…………………………………………814
   (二)明堂與易學的重要相繫關係………………………………819
第四節 惠氏義理觀餘說……………………………………………822
  一、有無………………………………………………………………822
  二、虛…………………………………………………………………825
  三、理…………………………………………………………………829
  四、日月為易…………………………………………………………831
第八章 惠棟易學的檢討…………………………………………835
第一節 總結惠棟治《易》之主要內涵…………………………………835
一、考索漢代諸家《易》說之重要內涵……………………………835
(一)孟、京《易》說之重要內涵………………………………835
   (二)虞、荀《易》說之重要內涵………………………………838
   (三)鄭玄《易》說之重要內涵…………………………………840
   (四)考索諸家《易》說之商榷與缺失…………………………841
二、總結惠氏述易之主要特色………………………………………843
(一)文字訓詁之法………………………………………………843
(二)群籍眾說之文獻運用………………………………………844
(三)《易緯》的重要地位………………………………………845
(四)經文之改易…………………………………………………845
(五)之卦訓義之法………………………………………………845
(六)卦爻象釋義之法……………………………………………846
(七)互體取象之法………………………………………………847
(八)爻位述義之法………………………………………………847
(九)其它象數主張………………………………………………848
三、總結義理觀的主要內涵…………………………………………848
(一)宇宙觀………………………………………………………848
(二)《中庸》與《易》理融攝…………………………………849
(三)《易》與禮、史會通………………………………………850
(四)其它…………………………………………………………850
四、校勘與輯佚之檢討………………………………………………852
(一)在經文校勘改易方面………………………………………852
(二)在鄭《易》的增補輯佚方面………………………………853
五、述《易》上的文獻運用缺失……………………………………854
(一)未原本原說而斷作剪裁……………………………………854
(二)轉引古說而未明出處………………………………………855
(三)所明出處錯誤或有瑕疵……………………………………857
(四)引用內文改易或闕字………………………………………858
(五)改易所引原文為古字………………………………………859
  第二節 惠棟易學的評價與影響…………………………………………860
    一、從純粹漢學的歷史意義作評價……………………………………860
    二、從惠棟的立場給予客觀的正面評價………………………………863
     (一)復漢的必然率行………………………………………………863
     (二)重要的正面評價………………………………………………867
    三、惠棟易學的影響…………………………………………………870
     (一)對張惠言的影響……………………………………………871
     (二)對李道平的影響……………………………………………872
  第三節 從象數思維的定位與詮釋學思潮反省惠氏易學………………877
    一、象數思維定位的反省……………………………………………877
     (一)從科學的概念看象數易學…………………………………879
      (二)從陰陽變易的思想看象數易學………………………………880
二、從詮釋學思潮看惠氏易學……………………………………882
     (一)從「歷史圖像」的觀點看惠氏易學……………………882
     (二)從詮釋學方法論的概念上看惠氏易學……………………885
     (三)從現代詮釋學的角度看惠氏易學的定位…………………888
     (四)從宏觀的經典闡釋的角度看惠氏易學……………………893

論文參考書目
一、惠棟著作………………………………………………………………899
二、其它古籍《易》著……………………………………………………900
三、當代《易》著…………………………………………………………903
四、《易》類以外十三經…………………………………………………907
五、經學通論專著…………………………………………………………909
六、小學類專著……………………………………………………………911
七、史類專著………………………………………………………………911
八、子部相關專著…………………………………………………………913
九、集部相關論著…………………………………………………………916
十、論文期刊………………………………………………………………917

論文附件
【附件一】 八卦候應與二十四節氣徵驗之內容……………………921
【附件二】 星象圖……………………………………………………924
【附件三】 虞氏運用《說卦傳》卦象統計表………………………929
【附件四】 鄭玄《周易》佚文與今本相異比較表…………………934
【附件五】 黃宗羲「乾坤鑿度主歲卦」……………………………937

圖表目錄
圖表1-2-1 田何一系今文易學…………………………………………………28
圖表1-2-2 費氏一系古文易學…………………………………………………29
圖表1-2-3 宋代圖書學派傳承表………………………………………………36
圖表2-1-1 六日七分圖………………………………………………………76
圖表2-1-2 六十卦配月圖…………………………………………………77
圖表2-1-3 六十卦配爵圖…………………………………………………78
圖表2-1-4 八卦配月方位圖式…………………………………………………83
圖表2-1-5 四正卦二十四爻主二十四節氣…………………………………89
圖表2-1-6 《乾元序制記》四正、八風與二十四氣配置圖…………………91
圖表2-1-7 《稽覽圖》四正二十四氣配侯、八風表………………………91
圖表2-1-8 十二辟卦配月、四時、十二支與位表…………………………97
圖表2-1-9 十二辟卦配月、四時、十二支與方位圖……………………………97
圖表2-1-10 十二消息卦配辰配星表……………………………………99
圖表2-1-11 十二消息卦配地支律呂圖………………………………………101
圖表2-1-12 十二消息卦與乾坤十二爻辰配月配呂律對照表………………102
圖表2-1-13 三分損益生律法…………………………………………………103
圖表2-1-14 八卦配五聲五行與五色…………………………………………104
圖表2-1-15 十二消息卦配五聲五色表………………………………………105
圖表2-1-16 卦氣七十二候圖…………………………………………………108
圖表2-1-17 孟氏卦配七十二候詳表………………………………………109
圖表2-1-18 六陽月三十卦直事圖…………………………………………125
圖表2-1-19 六陰月三十卦直事圖…………………………………………125
圖表2-1-20 正月以爻配日情形表…………………………………………126
圖表2-2-1 八卦六位圖…………………………………………………134
圖表2-2-2 十二建月呂律配置表…………………………………………138
圖表2-2-3 乾坤十二爻納支表………………………………………………140
圖表2-2-4 朱震十二律相生圖………………………………………………140
圖表2-2-5 張惠言乾坤納辰圖………………………………………………141
圖表2-2-6 八卦五行配置表…………………………………………………144
圖表2-2-7 八卦爻位五行配置表……………………………………………145
圖表2-2-8 六十四卦五行五星配置表………………………………………147
圖表2-2-9 八宮卦次圖…………………………………………………151
圖表2-2-10 二十四方位配天盤圖…………………………………………157
圖表2-2-11 八宮六十四卦配二十八宿……………………………………158
圖表2-2-12 六十四卦配二十八宿運行圖…………………………………160
圖表2-2-13 世卦起月表…………………………………………………178
圖表2-2-14 京房六十四卦候表……………………………………………181
圖表2-2-15 京房乾卦積算法…………………………………………………184
圖表2-2-16 卦與卦飛伏…………………………………………………187
圖表2-2-17 卦爻貴賤爻位之象徵意涵……………………………………191
圖表3-1-1 魏氏月體納甲圖…………………………………………203
圖表3-1-2 天地設位圖………………………………………………204
圖表3-1-3 水火匡廓圖………………………………………………204
圖表3-1-4 虞氏八卦納甲圖…………………………………………205
圖表3-1-5 漢上納甲圖…………………………………………….…210
圖表3-1-6 新定月體納甲圖…………………………………………210
圖表3-1-7 《說卦》與虞氏納甲八卦方位比較表……………………215
圖表3-1-8 五行配天干藥物圖…………………………………………218
圖表3-1-9 五行相得而各有合圖………………………………………218
圖表3-1-10 《參同契》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圖………………………219
圖表3-1-11 五位四時生成數對照表……………………………………221
圖表3-1-12 惠氏彙輯虞氏逸象一覽表…………………………………229
圖表3-1-13 張惠言增補虞氏逸象一覽表…………………………….…230
圖表3-2-1 《九家易》三十一逸象一覽表…………………………288
圖表3-2-2 《周易集解》引荀爽用象一覽表…………………………303
圖表3-2-3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用象一覽表…………………304
圖表4-1-1 王惠二家鄭氏佚文參照說明表……………………………313
圖表4-2-1 鄭氏乾坤爻辰圖(一) ………………………………………417
圖表4-2-2 鄭氏乾坤爻辰圖(二) ………………………………………417
圖表4-2-3 黃宗羲乾坤爻辰圖(一) ……………………………………420
圖表4-2-4 黃宗羲乾坤爻辰圖(二) ……………………………………420
圖表4-2-5 《乾鑿度》屯蒙所值十二爻辰……………………………421
圖表4-2-6 鄭玄屯蒙所值十二爻辰……………………………………422
圖表4-2-7 鄭玄泰否所值十二爻辰……………………………………422
圖表4-2-8 泰否所貞之辰異于地卦圖…………………………………422
圖表4-2-9 十二月爻辰圖………………………………………………424
圖表4-2-10 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圖……………………………………424
圖表4-2-11 爻辰配位、呂律、節氣與二十八宿……………………424
圖表4-2-12 十二次十二辰歲名圖……………………………………425
圖表4-2-13 十二次與二十八宿對應圖………………………………425
圖表4-2-14 律呂起於冬至之氣圖……………………………………426
圖表4-2-15 十二律相生圖……………………………………………426
圖表4-2-16 十二辰配十二生肖圖……………………………………429
圖表4-2-17 十二辰配四維四正圖……………………………………431
圖表4-2-18 乾坤十二爻辰得卦氣圖………………………………………432
圖表4-2-19 四正卦爻辰節氣諸元配置表…………………………………437
圖表5-3-1 《周易述》引用緯書情形概計表………………………………500
圖表5-3-2 《周易述》引用緯文內容與說明………………………………500
圖表5-4-1 王弼與惠棟《周易》經文對照差異情形……………………534
圖表5-4-2 王弼與惠棟《繫辭傳》原文對照差異情形…………………537
圖表5-4-3 王弼與惠棟《說卦傳》原文對照差異情形…………………540
圖表5-4-4 王弼與惠棟《文言傳》原文對照差異情形…………………541
圖表5-4-5 《九經古義》易字統計表……………………………………541
圖表6-1-1 黃宗羲古卦變圖………………………………………………579
圖表6-1-2 虞翻蜀才卦變說對照表………………………………………587
圖表6-2-1 惠氏六十四經卦疏解使用卦象情形…………………………602
圖表6-3-1 惠棟《周易述》注文互體統計表……………………………620
圖表7-3-1 缶、簋與簠實物圖……………………………………………794
圖表7-3-2 惠棟考索明堂九室圖……………………………………………821
zh_TW
dc.format.extent 73584 bytes-
dc.format.extent 354711 bytes-
dc.format.extent 221922 bytes-
dc.format.extent 334387 bytes-
dc.format.extent 23860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826149 bytes-
dc.format.extent 2312127 bytes-
dc.format.extent 1657837 bytes-
dc.format.extent 1940182 bytes-
dc.format.extent 1940182 bytes-
dc.format.extent 573694 bytes-
dc.format.extent 36568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5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惠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乾嘉學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象數易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易漢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周易述zh_TW
dc.title (題名) 惠棟易學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惠棟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惠棟《易例》,台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0冊),1976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惠棟《惠氏易學》,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8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惠棟《周易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第52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惠棟《增補鄭氏周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惠棟《易漢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十七冊影印經訓堂叢書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惠棟《周易本義辨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21輯,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惠氏紅豆齋抄本影印原書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惠棟《禘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35輯影印經訓堂叢書,1985年元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惠棟《明堂大道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34輯影印經訓堂叢書,1985年元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惠棟《松崖文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191輯影印聚學軒叢書,1989年7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惠棟《九曜齋筆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20輯影印聚學軒叢書,1989年7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惠棟《松崖筆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20輯影印聚學軒叢書,1989年7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惠棟《松崖筆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雜著祕笈叢刊》本,1971年5月景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惠棟《九曜齋筆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雜著祕笈叢刊》本,1971年5月景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惠棟《九經古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1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惠棟《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7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惠棟《後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惠棟《春秋左傳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惠棟《惠氏讀說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其它古籍《易》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丁易東《易象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弼《周易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應麟《周易鄭康成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夫之《船山易學》,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樹枏《費氏古易訂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影印光緒辛卯季冬文莫室刻本,1990年11月景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毛奇齡《仲氏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方申《方氏易學五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二十九冊,影印南菁書院本,1989年7月台1版,頁6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朱熹《原本周易本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輯,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朱震《漢上易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第1版第6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宋翔鳳《周易考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江藩《周易述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7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沈起元《周易孔義集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0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台第1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李衡《周易義海撮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李光地《周易折中》,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李光地《周易折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李塨《周易傳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7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李銳《周易虞氏略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趙韞如編次《大易類聚初集》第19冊,影印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李富孫《易經異文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李林松《周易述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7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何楷《古周易訂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6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吳翊寅《易漢學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吳翊寅《易漢學師承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吳翊寅《周易消息升降爻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孟喜《孟氏章句》,台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3冊),19765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京房《京氏易傳》,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9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紀磊《虞氏逸象攷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三十冊,影印吳興叢書本,1989年7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紀磊《九家逸象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三十冊,影印吳興叢書本,1989年7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查慎行《周易玩辭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7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俞樾《周易互體徵》,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俞樾《周易平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胡渭《易圖明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16輯影印守山閣叢書本,1985年元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胡方《周易本義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16輯影印嶺南叢書本,1985年元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晏斯盛《易翼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章太炎等撰《易學論叢》,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莊存與《卦氣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7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陳壽熊《讀易漢學私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張獻翼《讀易紀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2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陳念祖《易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5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張惠言《周易鄭氏學》,台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6冊),1976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張惠言《易緯略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十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張惠言《周易荀氏九家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9輯,影印學海堂《皇清經解》本,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張惠言《周易鄭氏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9輯,影印學海堂《皇清經解》本,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張惠言《周易虞氏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9輯,影印學海堂《皇清經解》本,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張惠言《易圖條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7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0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黃宗羲全集》第九冊,1993年12月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黃宗炎《周易象辭》,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黃宗炎《易圖辨惑》,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黃宗炎《尋門餘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程頤《易程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冊,《伊川易傳》,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程廷祚《大易擇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焦延壽《焦氏易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六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焦循《易章句》,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焦循《易通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焦循《易圖略》,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輯, 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惠士奇《惠氏易說》,台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易類彙編》本,1992年9月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董真卿《周易會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6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蒼頡、鄭康成注《易緯八種》,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翟均廉《周易章句證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8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熊過《周易象旨決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8輯,198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鄭剛中《周易窺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1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蔡清《易經蒙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9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魏濬《易義古象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4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藝文印書館彙編《皇清經解易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解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藝文印書館彙編《續經解易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易緯八種》,日本:京都市,1998年影印自武英殿聚珍版本《古經解彙函.易緯八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當代《易》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丁維杰《周易哲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1版北京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瓊珊《易學通論》,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居恭《周易旁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新春《周易虞氏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王博《易傳通論》,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孔繁詩《易經繫辭傳研究》,台北:晴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田合祿、田峰《周易與日月崇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田合祿、田峰《周易真原──中國最古老的天學科學體系》,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1月修訂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初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三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7月北京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四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6月北京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五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台北:學易齋,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汪忠長《讀易劄記》,台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6月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1版北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呂紹綱《周易闡微》,台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2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李周龍《易學窺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李樹菁《周易象數通論-從科學角度的開拓》,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4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李申、郭彧《周易圖說總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元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鼎文書局,2002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林耕年《易學通論》,台北:大溢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周止禮《易經與中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第1版,2003年12月北京第8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修定版10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4月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作者自印,1978年6月初版1988年7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6月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高懷民《中國哲學在皇皇易道中成長發展》,台北:作者自印,1999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唐明邦、汪學群《易學與長江文化》,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徐芹庭《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徐芹庭《易經詳解》,台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徐芹庭《易經研究》,台北:五洲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徐芹庭《虞氏易述解》,台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閆修篆《易經的圖與卦》,台北:五洲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孫劍秋《易理新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章秋農《周易占筮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郭彧《京氏易傳導讀》,山東:齊魯書社,2002年10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常秉義《周易與歷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1月2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初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山東:齊魯書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張其成《易經應用大百科》,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張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張善文《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1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張漢《周易會意》,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12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傅隸樸《周易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初版7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程石泉《易學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馮家金《周易繫辭傳》,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董光璧《易學科學史綱》,湖南:武漢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楊錦銓《易經古義解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楊吉德《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11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第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鄭萬耕《易學源流》,遼寧:瀋陽出版社,民國86年5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鄭衍通《周易探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2年6月修正增訂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劉百閔《周易事理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10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2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次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劉大鈞《象數精解》,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5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 劉保貞《易圖明辨導讀》,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5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 賴貴三《臺灣易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 盧泰《周易參五筮法》,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 盧央《易學與天文學》,台北:大展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 戴君仁《談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2月第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5. 鍾泰德《易經研究》,台北:文英堂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6.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易》類以外十三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孔安國(舊題)《孔氏傳尚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孔穎達《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第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孔穎達等注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孔穎達等注疏《詩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孔穎達等注疏《左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毛晉《陸氏詩疏廣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1版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朱熹《論孟精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8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廣解四書》,台北:東華書局,1993年3月22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朱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杜為《中庸本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李珮精《四書串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10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第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邢昺《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林之奇《尚書全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5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東方橋《讀中庸的方法學》,台北:玄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初版1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高明《禮學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9月第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秦蕙田《五禮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5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孫奭(舊題)《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陳祥道《禮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0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陳槃《中學中庸今釋》,台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10月初版第1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陳兆榮《中庸探微》,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7月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陳滿銘《中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4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梁益《詩傳旁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1版第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馮復京《六家詩名物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賈公彥《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第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賈公彥《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第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賈馥茗等編著《中庸釋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3月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萬心權、蔡愛仁《大學中庸精注》,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6月台初版第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衛湜《禮記集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蔡卞《毛詩名物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蔡沈《書經集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蔡愛仁《中庸研究》,台北:為學出版社,1964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錢穆《四書釋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重版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錢玄《三禮通論》,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魏了翁《儀禮要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9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譚宇權《中庸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經學通論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中國哲學》編委會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初版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台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朱彞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揚州馬氏刻本《四部備要》,1998年11月北京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江藩《漢學師承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北京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安井小太郎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出版公司,1996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沈廷芳《十三經注疏正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2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沈炳震《九經辨字瀆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4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呂凱(師)《鄭玄之讖緯學》,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7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吳浩《十三經義疑》,台北:中央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方東樹《漢學商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本),1968年3月台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周予同《群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台2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2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姜廣輝主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胡應麟等撰《經籍會通》,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班固撰、陳立疏《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康有為《偽經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台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初版第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孫筱《兩漢經學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台1版7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陸德明《經典釋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五經總義類》,第182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葉國良等著《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元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楊伯峻等著《經書淺談》,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趙吉惠等著《中國儒學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劉百閔《經學通論》,台北:國防研究院出版社,1970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蔣伯潛《經學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10月台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台北:宏業書局,1981年10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蔣伯潛、蔣祖怡《經與經學》,上海:上海書局,1998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錢基博《經學通志》,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盧元駿《五經四書要旨》,台北:三民書局,1972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小學類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司馬光《類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5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邢昺《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阮元等撰《經籍纂詁》,台北:宏業書局,1993年8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吳玉搢《別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2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1月台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7月第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陳第《屈宋古音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39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第15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陸佃《埤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2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黃生《字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訓詁之屬》第2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管錫華《校勘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顧藹《隸辨》,北京:中華書局影印玉淵堂刊本,2003年12月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史類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堯臣等編次《崇文總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7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7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方克立主編《21世紀中國哲學走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1版北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左丘明《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年9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左丘明《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朱彝尊《經義考》,台北:世界書局(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第151冊),198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朱克敬《清代傳記叢刊》第十三冊,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元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第4版第9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李開《惠棟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2月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長孫無忌《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10月修正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孟世凱《夏商史話》,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台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4月15日第12版第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徐世昌《清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7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唐鑑《清學案小識》,台北:台灣商務印務館,1975年8月台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5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台第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梁啟超著,陳引馳編校《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陳久金《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北京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張世英《新哲學講演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彭國棟《清史文讞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第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三),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3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北京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劉師培《清儒得失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盧央《京房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8月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八、子部相關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丁原植《《文子》資料探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第八冊,1996年2月北京9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符撰,汪繼培箋《潛夫論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明清《揮塵後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8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1版5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1版第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1版北京第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王洪緒《卜筮正宗》,湖南:海南出版社編《故宮珍本叢刊》第四一六冊,2000年10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中華書局集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第1版北京第9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白居易原撰、孔傳續撰《白孔六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91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田鳳台《呂氏春秋探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司馬光集注《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北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朱謙之《老子校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江日新編《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汪榮寶《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4月1版2002年7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阿佩爾著,孫周興等譯《哲學的改造》,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台北:自由出版社《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一,2000年1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胡偉希《知識、邏輯與價值:中國新實在論思潮的興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1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倪濤《六藝之一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30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徐文靖《管城碩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1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徐元太《喻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58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83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章潢《圖書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68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章炳麟《訄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香港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章太炎《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4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陳元龍《格致鏡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1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陳澧《東塾讀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第二次修訂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初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陳江風《天文與社會》,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張介賓《類經圖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第776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張琦《素問釋義》,湖南:海南出版社《故宮珍本叢刊》第379冊,2000年10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10月第1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揚雄《太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3冊,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傅偉勳《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月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哲學與宗教五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北京第1版第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程顥、程頤撰《二程遺書、二程外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95年2月第1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葉廷珪《海錄碎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21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第1版北京第5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第1版北京第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79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北京第1版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劉國樑《新譯周易參同契》,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10月初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蔣一彪輯《古文參同契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毛晉訂本,1987年6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北京2版6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戴望《管子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韓敬譯注《法言全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韓林合《《邏輯哲學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1版北京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魏伯陽等撰《古文參同契箋註集外二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魏伯陽等撰《參同契正文外三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台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1版北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台灣明倫書局,1979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58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九、集部相關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引之《王文簡公文集》,1925年羅氏鉛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伯大編《韓文考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73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鏊《震澤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56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昶《春融堂集》,清嘉慶丁卯年(西元1807年)、戊辰年(西元1808年)塾南書舍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昶《湖海文傳》,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士禛著,李毓芙等整理《漁洋精華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年12月1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李善《文選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29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8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邵雍《擊壤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0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張吉《古城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57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游酢《圖書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68冊),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潛研堂文集》,第九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戴震《戴東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台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十、論文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岑溢成《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訓詁方法學的兩個方面》,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耿志宏《惠棟之經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張麗珠《乾嘉時期的義理學趨向研究》,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黃順益《惠棟、戴震與乾嘉學術研究》,台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蔡孝懌《惠棟《春秋左傳補注》之研究》,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闕育鈴《惠棟之讀說文記研究》,台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文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三英<惠棟的治學思想>,《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3期,頁6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于春海<論取象思維方式-易學文化精神及其現代價值討論之一>,《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頁76-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于瑞桓<乾嘉樸學的緣起及啟蒙意義>,《中國哲學》,2002年第10期,頁6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尹彤云<惠棟《周易》學與九經訓詁學簡評>,《寧夏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8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尹彤云<惠棟學術思想研究>,《清史評論》,1999年第2期,頁90-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家儉<清代漢宋之爭的再檢討>,《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10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王樹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維」及其現代意義>,《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王新春<哲學視野下的漢易卦氣說>,《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頁50-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王新春<試論虞氏易「旁通說」的易理內涵>,《周易研究》,1996年第3期,頁6-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王興業<試論十二辟卦>,《周易研究》,1997年第1期,頁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朱維錚<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頁54-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朱維錚<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頁75-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任蘊輝<論漢代易學的納甲>,《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8期,頁73-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鵝湖月刊》,第11卷1期,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李威熊<吳派之經學述評>,《中華學苑》,第36期,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李尚信<孟喜卦氣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論>,《中國哲學》, 2001年第12期,頁34-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何麗野<象的思維:說不可說-中國古代形而上學方法法>,《中國哲學》,2004年第4期,頁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林忠軍<干寶易學思想研究>,《周易研究》,1996年第4期,頁1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林忠軍<試析鄭玄易學天道觀>,《中國哲學》,2003年第3期,頁44-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林忠軍<《易緯》宇宙觀與漢代儒道合流趨向>,《中國哲學》,2002年第12期,頁5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林麗真<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與朱熹對易「象」的不同看法說起>,《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35-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周立升<《周易參同契》的月體納甲學>,《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頁35-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學統重建>,《中國哲學》,2002年第10期,頁64-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周山<《周易》詮釋若干問題思考>,《中國哲學》,2004年第期,頁49-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高懷民<西漢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學思想>,《周易研究》,2000年第2期,頁14-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唐明邦<象數思維管窺>,《周易研究》,1998年第4期,頁52-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孫劍秋<清代漢學形成原因綜論>,《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1991年11月16、17日,頁2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連鎮標<焦延壽易學淵源考>,《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頁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郭彧<卦變說探微>,《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崔波<京房易學思想述評(上)>,《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17-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崔波<京房易學思想述評(下)>,《周易研究》,1995年第1期,頁26-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常秉義<「卦變」說辨析>,《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15-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陳恩林、郭守信<關於《周易》「大衍之數」的問題>,《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3期,頁4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陳世陔<《周易》「象數」與現代系統學模型>,《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3-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陳居淵<清代的家學經學-兼論乾嘉漢學的成因>,《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陳居淵<論惠棟的經學思想>,《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頁405-4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梁韋弦<「卦氣」與「歷數」,象數與義理>,《中國哲學》,2002年第2期,頁43-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梁韋弦<孟京易學的來源>,《中國哲學》,2003年第11期,頁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張火慶<清初學風與乾嘉考證之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卷第6期,1982年6月,頁38-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張文智<京氏易學中的陰陽對待與流行>,《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頁39-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張濤<西漢後期象數易學興起的自然生態和社會政治根源>,《周易研究》,1998年第4期,頁4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鈕恬<略論《周易》卦爻變化的特點>,《周易研究》,1999年第3期,頁25-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傅榮賢<孟喜易學略論>,《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鄒順初<漢代易學窺豹>,《第十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易經學會,1993年7月25日,頁122-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楊國榮<明清之際儒家價值觀的轉換>,《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8期,頁97-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楊國榮<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199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漆永祥<惠棟與古籍整理>,《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1期,頁39-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漆永祥<惠棟易學著述考>,《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頁5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潘德榮<詮釋的創造性與「創造的詮釋學」>,《中國哲學》,2002年第11期,頁14-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劉慧珍<漢代易學的特殊問題-易象陰陽五行化試論>,《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1998年10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劉玉建<五行說與京房易學>,《周易研究》,1996年第4期,頁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劉玉建<鄭玄爻辰說述評>,《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頁34-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劉玉建<論魏氏月體納甲說及其對虞氏易學的影響>,《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頁2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劉玉建<試論京房易學中的世卦起月例>,《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頁17-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劉潤忠<中國哲學本體論的易學闡釋>,《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33-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劉笑敢<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中國哲學》,200年第5期,頁18-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鄭卜五<乾嘉漢學形成的主要因素探析>,《海軍軍官學校學報》,第6期年第期,1996年10月,頁215-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鄭萬耕<易學中的陰陽五行觀>,《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24-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鄭萬耕<易學中的整體思維方式>,《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頁62-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蕭漢明<論《京氏易傳》與後世納甲筮法的文化內涵>,《周易研究》,2000年第2期,頁2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西文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Chun- chidh Huang, “The Mencius and Historical Hermenudtics,”《清華學報》第19卷第2期(1989年8月),頁45-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E.D.Hirsch,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Appendix I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C. Verific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p.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Hermeneutics: The Handwritten Manuscripts, translated by James Duke and Jack Forstman (Missoula, Month Scholars Press,1977),p.50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