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共有土地買賣制度下共有人交易之經濟分析
作者 黃進能
貢獻者 林森田
黃進能
關鍵詞 共有土地制度
新制度經濟學
訊息不對稱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6:07:47 (UTC+8)
摘要 民法及土地法規範之共有土地買賣制度,攸關共有人權益至鉅,過去的研究多從法律觀點建構認知架構,普遍的方式是對法律條文本身、執行制度過程衍生的相關行政函釋、司法判決(例)進行靜態的抽象的法律分析,結論通常是如此:在民法制度結構下,不利交易;在土地法制度結構下,可促進土地交易,但通知及對價補償等界定缺乏明確,對於不同意出賣共有人權益保障不足。
對法律制度進行法理分析,固然重要且不可或缺;但動態的制度結構對共有人在市場的交易行為有何影響?亦值得重視。有關的財產權與交易成本及訊息不對稱分析法的貢獻,已可引導共有土地買賣制度的研究,在法律觀點與完全訊息的認知架構之外,嘗試的建構一個動態的不完全訊息的認知架構,來瞭解及探究共有土地制度下市場交易行為,及交易的結果對共有人權益影響之經濟現象。
本研究基於上述新制度經濟學及訊息不對稱的觀點,假定理性的共有人將追求最大期望報酬,建構之動態的、訊息不對稱的,共有人內部之間的,民法及土地法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分析結果發現:在民法制度下,買方最適策略以低價策略為原則,高價策略為例外;若買方採高價策略,賣方最適策略為誠實策略;若買方採低價策略,賣方則以模糊策略為最適策略,但由於取得實際交易價格案例困難,該行為模式尚待進一步驗證。在土地法制度下,不同意出賣共有人以高價策略為原則,以低價策略為例外,若同意出賣共有人最適策略為高價策略,不同意出賣共有人最適策略為誠實策略;若同意出賣共有人採低價策略,不同意出賣共有人則以模糊策略為最適策略,經以實際交易案例中交易過程所示的協商價格驗證,顯示本文之土地法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在該個案下是成立的。即在該案例中,交易的結果不同意出賣的少數共有人,已由交易中取得期望報酬,雖然,本文建構之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僅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下成立,且缺乏普遍的實例驗證,但仍有動態的制度結構、行政函釋之產權界定效果、行使權利之行動傳遞市場交易訊息、機會成本係選擇行為之衡量準則等經濟意義可供參考。

關鍵詞:共有土地制度、新制度經濟學、訊息不對稱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干學平、黃春興(1994),經濟學原理,雨利美術印刷有限公司。
王澤鑑(200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作者自版,p317-325。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進祥、黃慶生、李相陽、張銘、賴玉明、楊琮(1985),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
一法令與實務,中興聯合出版社。
內政部於民國六十九年五月三日台內地字第二一二○三號函。
內政部八十七年四月十四日台內地字第八七○四三二六號函。
內政部八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台內訴字第八八○二一三八號訴願決定書。
內政部九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台內地字第九一○○八五○六七號函。
立法院公報,第六十四卷,第五十五期委員會紀錄,p4。
史尚寬(1971),物權法論,臺北監獄印刷廠,p143。
台北市政府八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府訴字第八七○八四九五四○一號訴願決定
書。
台北市政府地政處網站,法令園地,地政法令月報,台北市政府地政處簡化各
地政事務所請示案件處理研討會(八十六年第七次)會議紀錄。
台北市政府地政處網站,法令園地,地政法令月報,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年度判
字第三三二號判決。
台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八十九年萬華字第一七○八四號、字第八四九一號、大
同字第六八九四號、字第六四一○號登記申請書。
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二一四號判決。
李肇偉(1962),民法物權,中興印刷廠,p222。
李光夏(1955),民法物權新論,文光圖書公司,p111-112。
吳宏傑(1986),土地法有關共有土地處分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所碩
士論文。
吳光陸(1989),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之商榷,法學叢刊,第一三六
期,p44-53。
吳進財(1996a),以經濟學觀點分析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人與地雜誌社,
p18-23。
吳進財(1996b),共有土地處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所碩士論文。
林森田(1996),土地經濟理論與分析,三民書局。
林森田(2002),土地使用分區之制度經濟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一卷,
第一期,p9-18。
林誌誠(1986),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之研究,司法官訓練所第二十二期學員
論文選集,p287-325。
林旺根(1996),共有不動產處分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投資商業同業公會全國
聯合會,p33-128。
林本利、林炳文、徐耀南(1995),經濟學原理:個體經濟學,麥克米倫出版
社、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姚瑞光(1967),民法物權論,大中國圖書公司,p120-123。
洪三雄(1977),論共有不動產之處分─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釋義,土地事務
月刊第七十八期,p5-17。
夏道平譯(1993),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105-
135。
夏道平譯(1991),人的行為,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167-182。
倪江表(1965),民法物權論,正中書局,p123-124。
張企泰(1954),民法物權論,大東書局,p75-76。
張五常(1985),中國的前途,信報有限公司。
張五常(1993),中國的經濟革命,壹出版有限公司。
張維迎(1999),賽局理論與資訊經濟學,茂昌書局。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3),經濟學理論與實際,雨利美術印刷
有限公司。
崔汴生(1972),共有論,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第七屆碩士論文。
曹傑(1967),中國民法物權論,臺灣商務印書館,p102。
陳立夫(2003),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若干問題之探討-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
年判字第二一四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43期,p23-34。
陳坤銘、李華夏譯(1995),廠商、市場與法律,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棟培(1960),物權法釋義,三民書局,p104-105。
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二一四號判決,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二冊,p465-
505。
鄧方譯(1996),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鄭玉波(1967),民法物權,三民書局有限公司,p122。
劉瑞華譯(1998),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謝在全(1995),分別共有內部關係之理論與實務。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Terry L.,and Hill,Peter J.(1983),Privatizing the Commons:An Improvement?,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50,p438-50.﹝Pejovich,Svetozar.(1997),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Property Right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p109-121.﹞
Bierman, H.S.,and Fernandez,Louis.(1998),Game Thero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p1-26,p121-164,p207-232,p273-282,p317-364.
Cheung,Steven N.S.(1970),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April,p49-70).
Cheung,Steven N.S.(1974),The Theory of Price Control,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April,p53-71).
Eggertsson,Thrainn.(1990),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83-124.
Furubotn,Eirik G.(1987),Privatizing the Commons:Comment,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54,p219-224.
Gordon,H.S.(1954),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The Fisher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p124-142).
North,Douglass C.(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3-69.
Selten,Reinhard.(1999),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Behaviour,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p326-85.
Werin,Lars.,and Wijkander,Hans.(1992),Contract Economics(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Steven N.S.Cheung),Basil Blackwell Ltd,p48-6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86257019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2570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森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進能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進能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6:07:47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6:07: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6:07: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6257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82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25701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民法及土地法規範之共有土地買賣制度,攸關共有人權益至鉅,過去的研究多從法律觀點建構認知架構,普遍的方式是對法律條文本身、執行制度過程衍生的相關行政函釋、司法判決(例)進行靜態的抽象的法律分析,結論通常是如此:在民法制度結構下,不利交易;在土地法制度結構下,可促進土地交易,但通知及對價補償等界定缺乏明確,對於不同意出賣共有人權益保障不足。
對法律制度進行法理分析,固然重要且不可或缺;但動態的制度結構對共有人在市場的交易行為有何影響?亦值得重視。有關的財產權與交易成本及訊息不對稱分析法的貢獻,已可引導共有土地買賣制度的研究,在法律觀點與完全訊息的認知架構之外,嘗試的建構一個動態的不完全訊息的認知架構,來瞭解及探究共有土地制度下市場交易行為,及交易的結果對共有人權益影響之經濟現象。
本研究基於上述新制度經濟學及訊息不對稱的觀點,假定理性的共有人將追求最大期望報酬,建構之動態的、訊息不對稱的,共有人內部之間的,民法及土地法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分析結果發現:在民法制度下,買方最適策略以低價策略為原則,高價策略為例外;若買方採高價策略,賣方最適策略為誠實策略;若買方採低價策略,賣方則以模糊策略為最適策略,但由於取得實際交易價格案例困難,該行為模式尚待進一步驗證。在土地法制度下,不同意出賣共有人以高價策略為原則,以低價策略為例外,若同意出賣共有人最適策略為高價策略,不同意出賣共有人最適策略為誠實策略;若同意出賣共有人採低價策略,不同意出賣共有人則以模糊策略為最適策略,經以實際交易案例中交易過程所示的協商價格驗證,顯示本文之土地法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在該個案下是成立的。即在該案例中,交易的結果不同意出賣的少數共有人,已由交易中取得期望報酬,雖然,本文建構之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僅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下成立,且缺乏普遍的實例驗證,但仍有動態的制度結構、行政函釋之產權界定效果、行使權利之行動傳遞市場交易訊息、機會成本係選擇行為之衡量準則等經濟意義可供參考。

關鍵詞:共有土地制度、新制度經濟學、訊息不對稱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方法
第三節、名詞定義
第四節、研究限制
第五節、本文結構
第二章、文獻與理論回顧
第一節、文獻回顧
第二節、理論回顧
第三章、賽局理論應用之基本理念與模型建構
第一節、賽局理論應用之基本理念
第二節、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建構
第四章、共有土地之經濟分析
第一節、民法制度下共有人交易之分析
第二節、土地法制度下共有人交易之分析
第三節、小結
第五章、共有土地買賣之案例分析
第一節、民法制度之案例解析
第二節、土地法制度之案例解析
第三節、小結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建議
參考文獻
zh_TW
dc.format.extent 12512 bytes-
dc.format.extent 80278 bytes-
dc.format.extent 13786 bytes-
dc.format.extent 85007 bytes-
dc.format.extent 168622 bytes-
dc.format.extent 188317 bytes-
dc.format.extent 106221 bytes-
dc.format.extent 521861 bytes-
dc.format.extent 287886 bytes-
dc.format.extent 110130 bytes-
dc.format.extent 10479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257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共有土地制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制度經濟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訊息不對稱zh_TW
dc.title (題名) 共有土地買賣制度下共有人交易之經濟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干學平、黃春興(1994),經濟學原理,雨利美術印刷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澤鑑(200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作者自版,p317-3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進祥、黃慶生、李相陽、張銘、賴玉明、楊琮(1985),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法令與實務,中興聯合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於民國六十九年五月三日台內地字第二一二○三號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八十七年四月十四日台內地字第八七○四三二六號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八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台內訴字第八八○二一三八號訴願決定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九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台內地字第九一○○八五○六七號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立法院公報,第六十四卷,第五十五期委員會紀錄,p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尚寬(1971),物權法論,臺北監獄印刷廠,p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政府八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府訴字第八七○八四九五四○一號訴願決定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政府地政處網站,法令園地,地政法令月報,台北市政府地政處簡化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地政事務所請示案件處理研討會(八十六年第七次)會議紀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政府地政處網站,法令園地,地政法令月報,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年度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字第三三二號判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八十九年萬華字第一七○八四號、字第八四九一號、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同字第六八九四號、字第六四一○號登記申請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二一四號判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肇偉(1962),民法物權,中興印刷廠,p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光夏(1955),民法物權新論,文光圖書公司,p111-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宏傑(1986),土地法有關共有土地處分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所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光陸(1989),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之商榷,法學叢刊,第一三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p44-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進財(1996a),以經濟學觀點分析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人與地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18-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進財(1996b),共有土地處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森田(1996),土地經濟理論與分析,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森田(2002),土地使用分區之制度經濟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一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一期,p9-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誌誠(1986),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之研究,司法官訓練所第二十二期學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選集,p287-3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旺根(1996),共有不動產處分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投資商業同業公會全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會,p33-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本利、林炳文、徐耀南(1995),經濟學原理:個體經濟學,麥克米倫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茂昌圖書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瑞光(1967),民法物權論,大中國圖書公司,p120-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三雄(1977),論共有不動產之處分─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釋義,土地事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刊第七十八期,p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道平譯(1993),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道平譯(1991),人的行為,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167-1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江表(1965),民法物權論,正中書局,p123-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企泰(1954),民法物權論,大東書局,p75-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常(1985),中國的前途,信報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常(1993),中國的經濟革命,壹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維迎(1999),賽局理論與資訊經濟學,茂昌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3),經濟學理論與實際,雨利美術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汴生(1972),共有論,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第七屆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傑(1967),中國民法物權論,臺灣商務印書館,p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立夫(2003),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若干問題之探討-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判字第二一四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43期,p23-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坤銘、李華夏譯(1995),廠商、市場與法律,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棟培(1960),物權法釋義,三民書局,p104-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二一四號判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二冊,p4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方譯(1996),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玉波(1967),民法物權,三民書局有限公司,p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瑞華譯(1998),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在全(1995),分別共有內部關係之理論與實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erson,Terry L.,and Hill,Peter J.(1983),Privatizing the Commons:An Improvement?,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50,p438-50.﹝Pejovich,Svetozar.(1997),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Property Right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p109-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ierman, H.S.,and Fernandez,Louis.(1998),Game Thero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p1-26,p121-164,p207-232,p273-282,p317-3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ung,Steven N.S.(1970),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April,p4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ung,Steven N.S.(1974),The Theory of Price Control,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April,p53-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ggertsson,Thrainn.(1990),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83-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rubotn,Eirik G.(1987),Privatizing the Commons:Comment,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54,p219-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rdon,H.S.(1954),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The Fisher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p124-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rth,Douglass C.(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3-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lten,Reinhard.(1999),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Behaviour,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p326-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rin,Lars.,and Wijkander,Hans.(1992),Contract Economics(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Steven N.S.Cheung),Basil Blackwell Ltd,p48-65.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