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地上建物拆遷補償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
作者 莊書銘
貢獻者 陳立夫
莊書銘
關鍵詞 拆遷
地上建物
補償
違章建築
徵收
公共工程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6:14:59 (UTC+8)
摘要   為取得公共工程用地,如被徵收土地上存有土地改良物,即得依據土地法第215條或土地徵收條例第5條規定一併徵收土地及土地改良物。惟早期政府因規範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期限,且因宥於政府財政困難、避免民眾抗爭或短期內尚無用地實際使用需求等因素,致使各地方政府大量依都市計畫規劃內容先行取得公共設施用地,而未同時徵收土地改良物;此外,又因我國土地法規,對違章建築因認不屬徵收補償之課題,並不在補償之列,故僅規範有合法建物之徵收補償等相關事宜。惟各公共工程用地上既成建物並非僅有合法建物,甚至大多係屬違章建築,如對違章建築不予補償,於辦理用地取得作業時,各地方政府往往遭遇違章建築所有權人激烈抗爭,嚴重影響興辦公共工程計畫與預算執行;且實際進行拆遷作業時,如無法同時處理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問題,勢必重複浪費行政資源;另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兩者如有取得時程之落差,除將造成丈量及拆除作業時執行之困難,亦容易因空屋閒置過久而引發環境及治安等其他社會問題。是以,在前述時代背景及實務需求等因素之影響下,各地方政府基於順利拆遷違章建築,避免民眾抗爭、配合公共工程興辦時程暨政策考量等因素,實務上漸漸有將徵收土地及土地改良物兩者分開辦理,並大都另行訂定地方法規或自治條例辦理地上建物取得及拆遷作業,而不優先適用土地徵收條例之規定。

  在前述時空背景下,臺北市政府亦訂有「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合法建築及農作改良物拆遷補償及違章建築處理辦法」及「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合法建築及農作改良物拆遷補償暨違章建築處理安置應行注意事項」等相關法規,作為地上建物拆遷補償及安置之辦理依據及標準。惟臺北市前述規定與中央法規內容多有不一致之情形,諸如臺北市對合法建物拆遷補償內容,相較於土地徵收條例之規定,除遷移費、營業損失補償費及農作改良物補償費規定內容多有所差異外,尚額外增加自行拆遷獎勵金及安置措施等項目。而就合法建物補償費、遷移費、營業損失補償費及農作改良物補償費等項目部分,所有權人如配合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內容辦理拆遷補償,則因其非屬徵收,故尚未有牴觸土地徵收條例問題。惟如合法建物所有權人拒絕配合拆遷補償時,則將進入徵收程序,並依土地徵收條例等相關規定辦理建物徵收。然因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與土地徵收條例相關規定,均規範有建物補償費、遷移費、營業損失補償費及農作改良物補償費,且臺北市徵收補償所採行之各項費用計算標準,亦係採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同樣基準,則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補償內容,將有牴觸土地徵收條例等相關規定之問題存在。例如,土地徵收條例並未對營業損失補償費之核給條件,規範有時間限制,惟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卻規定:「建築物作營業使用,在拆遷公告『2個月』前,領有工廠登記證或營業執照或持有繳納營業稅據正式營業者……」,增加了時間限制,始得領取營業補助費,則究否有無違背法令?而當臺北市政府所屬用地機關改依土地徵收條例辦理徵收時,合法建物所有權人得否主張「平等原則」而請求依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發給自動拆遷獎勵金等補償?

  另臺北市上開處理辦法第31條及第32條規定,需地機關與合法建物所有權人達成協議,如該所權人未於通知限期內具領者,發放機關得再限期通知一次,仍不具領者,提存法院後,即逕行拆除。惟依前述處理辦法執行之地上建物拆遷,實際上並未進入徵收程序,並非屬剝奪建物所有權之情形。而建物所有權人縱使簽具協議書或同意書,該建物所有權人亦非不得對領取之補償費有所爭執,則其於未取得建物產權前,即逕予拆除之作法究否妥適?此外,該處理辦法未給予拆遷戶陳述意見之機會,究否亦有違「正當法律程序」之原則?

  除前述合法建物之問題外,觀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對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之建物補償費規定內容截然不同,除對違章建築以「違章建築拆遷處理費」稱之外,其發給之補償標準亦大不相同。惟我國憲法第15條明定人民基本權利應予以保障,行政機關基於公益目的,合法實施公權力,致人民之生命、身體或財產遭受損失時,倘該損失構成「特別犧牲」,自應由國家給予合理之補償,始符合公負擔平等原則及憲法對基本權利之尊重與維護。而拆除「合法建物」與「違章建築」均屬剝奪人民之私有財產,則違章建築究否即不在徵收之列?對此,學者間見解仍有爭議,似尚未有定論,是以,就違章建築是否屬徵收範疇值得進一步探討。又縱使不在徵收之列,違章建築究否即不在我國損失補償體系之範疇內?亦仍有討論空間。又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對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之建物補償內容並不一致,兩者間之區分認定,嚴重影響當事人之權益。依臺北市現行對違章建築之認定,臺北市改制前行政區內屬民國35年10月1日以後建築之建物,倘無法提出合法建物證明文件即認定為違章建築。惟國內有學者指出:「……據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工務局、法規會之解釋,雖建築法早於民國27年公布實行,但國民政府於民國38年播遷來臺後,需對於臺灣之土地全面重新丈量、規劃,因而遲至民國53年,建築法方得以施行。職是,民國52年以前就已存在之建築物並不受到建築法之溯及適用,故是否適宜稱之為『違章建築』恐有待商榷。……民國52年以前已存在,然並不符合嗣後實施之建築法規定:基於『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此類建築物乃屬合法之建築。若基於公益理由予以拆除,而造成人民財產權之特別犧牲,自應給予損失補償,並無疑義。」,則舊有違章建築是否非為違章建築,而應視為合法建物?

  茲因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地上建物遵循之拆遷處理辦法仍存在著許多值得探討之課題。所以本文試圖就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之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補償內容、拆遷程序未給予拆遷戶陳述意見及改依土地徵收條例辦理徵收時,拆遷人得否要求依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領取自動拆遷獎勵金等問題,分別以「財產權內涵及損失補償理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及「平等原則」進行檢視。檢討結果發現臺北市現行作法仍存有許多問題,諸如臺北市拆遷補償辦法第31條及第32條規定用地機關與合法建物所有權人達成協議,如該所權人之補償費經限期兩次具領者,逾期仍不具領時,於提存法院後,即逕行拆除之執行過程仍有待改進;於拆遷前,理應給予拆遷合法建物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始合乎憲法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臺北市政府為辦理公共工程拆遷合法建物補償,自行制定其辦理建築改良物徵收補償費、農作改良物徵收補償費及土地徵收遷移費查估之依據,則有適法問題存在;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範營業補助費增加「公告2個月前」之限制,亦屬不當,實應予以檢討改進;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對「舊有違章建築」及「違章建築」核給違章建築處理費,因其非有中央之法律依據,或者為法律之授權訂定,則最少應以自治條例規範,否則有違「法律保留原則」;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必須配合於限期內「自行拆除」之自動拆遷獎勵金發給要件,與實務上僅需騰空點交,法令規定與實務執行上存有落差等。而針對上開所列問題,為避免該等問題之產生,本文提出之建議如下:

一、臺北市政府所屬用地機關於執行拆遷作業程序時,應將自願接受執行之約定條款納入切結書等文件中,並報經市長認可,始可於用地機關與合法建物所有權人達成協議,而該所權人之補償費逾期仍不具領,並完成提存法院時,據以執行逕行拆除工作。

二、為合乎憲法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臺北市政府所屬用地機關於拆遷前,理應給予拆遷合法建物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三、針對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補償內容中有牴觸土地徵收條例等相關規定之疑慮部份,諸如人口搬遷補助費核給條件之放寬、營業補助費核給條件增加「公告2個月前」之限制等,應於制定「臺北市政府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處理及安置自治條例」時,一併予以檢討修正。

四、為符合法律保留原則,臺北市政府應儘速制定「臺北市政府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處理及安置自治條例」,俾為違章建築處理費核給之依據。

五、臺北市政府於制定「臺北市政府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處理及安置自治條例」時,應將自動拆遷獎勵金發給條件修正為「騰空點交」,而無須自行拆除,以符實際。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期刊、博碩士論文(含研討會)
1.王金倉,「公共工程拆遷建築改良物查估補償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2月。
2.江義雄,「日本法上公用徵收補償制度之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民國87年7月。
3.李震山,「論行政損失補償責任-以行政程序法之補償規定為例」,損失補償制度之現狀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行政院法規委員會及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協辦單位:政治大學公企中心,民國93年9月。
4.李震山,「從釋字第535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法制與實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民國91年4月。
5.李建良,「從憲法觀點論軍公教優惠存款的存廢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78期,民國93年4月。
6.李建良,「行政法上損失補償制度之基本體系」,東吳法律學報11卷2期,民國88年5月。
7.李惠宗,「職業自由主觀要件限制之違憲審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4號解釋評析」,憲政時代第30卷第3期,民國94年1月。
8.李碧英,「公共工程拆遷戶安置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9.何賴傑,「正當法律程序-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民國89年4月。
10.林明鏘,「行政契約與行政處分-評最高行政法院88年度判字第3837號判決」,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1期,民國92年4月。
11.周美伶,「臺北市重大公共工程拆遷戶安置模式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12.許宗力,「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第2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民國88年3月。
13.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評司法院釋字第488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4期,民國88年11月。
14.陳立夫,「土地改良物之一併徵收」,臺灣本土法學第60期,民國93年7月。
15.陳立夫,「土地利用限制與是否應予補償損失-日本法理論之介紹」,人與地第140期,民國84年8月。
16.陳愛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中財產權概念之演變」,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6年。
17.陳愛娥,「公共設施保留地的指定與財產權保障」,臺灣本土法學第10期,民國89年5月。
18.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民國93年1月。
19.陳慈陽、王毓正,「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民國92年7月。
20.陳明燦,「大法官釋字第607號解釋之簡評」,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民國95年5月。
21.郭宏榮,「協議價購行為之性質是否為行政契約」,法務通訊第2182期,民國93年4月15日。
22.湯德宗,「具體違憲審查與正當程序保障-大法官釋字第535號解釋的續構與改造」,憲政時代第29卷第4期,民國93年4月。
23.張景森,「臺灣現代城市規劃: 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24.黃錦堂,地方立法權的發展與議題,中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1卷第2期,民國92年12月。
25.楊松齡,「財產權保障與公用徵收補償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9期,民國81年1月。
26.楊雲驊,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法學講座第24期,民國92年12月。
27.劉建宏,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2)--財產權,法學講座,民國93年9月。
28.蔡宗珍,地方法規之形成與效力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民國95年6月。
29.蔡茂寅,地方立法權之研究-地方制度法下之說明,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6期,民國91年4月。
30.蔡進良,「憲法上『公平聽審權』於行政程序中之適用-以歐洲人權公約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70期,民國91年6月。
31.蕭文生,行政契約書面方式之意義-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0年度第3845號判決,月旦法學第83期,民國91年4月。
32.蘇永欽,「財產權的保障與大法官解釋」,憲政時代第42卷第3期,民國87年12月。
二、專書(含專篇及政府出版品)
1.立法院公報第60卷第29期,民國60年4月24日。
2.史尚寬,『土地法原論』,正中書局,民國53年7月。
3.李建良,「公法契約與私法契約之區別問題」,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1年6月。
4.李建良,「損失補償」,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下)』(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5年10月。
5.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合著,『行政法入門』三版,元照出版社,民國95年5月。
6.李惠宗,『行政法要義』(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6年2月。
7.李惠宗,『憲法要義』,敦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4月。
8.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9年2月。
9.林明鏘,「行政契約」,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5年10月。
10.林明鏘,「行政契約初論-以行政程序法為中心」,收錄於氏著『行政契約法研究』,翰盧圖書出版公司,民國95年4月。
11.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10版),民國96年9月。
12.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3版),民國93年6月。
13.邱基峻、邱銘堂,「論行政上之平等原則」,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2)』,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7月。
14.陳立夫,『土地法研究』,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6年8月。
15.陳立夫,「我國土地徵收制度相關爭議問題之探討」,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6年7月。
16.陳立夫,「論私人興辦公共事業時可否申請徵收土地-兼評今後我國土地徵收法制應有之取向」,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三)行政法各論篇』,三民書局,民國87年8月。
17.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修訂6版),民國86年5月。
18.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5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1年7月。
19.陳清秀,「依法行政與法律的適用」,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5年10月。
20.陳慈陽,『行政法總論』(2版),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4年10月。
21.陳明燦,『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3月。
22.黃錦堂(研究主持人);呂育誠、陳英鈐(協同主持人),『臺北市違章建築處理法制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民國92年7月。
23.湯德宗,「論憲法的正當程序保障」,收錄於氏著『行政程序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9年10月。
24.楊松齡,「土地所有權保障、限制與徵收補償之探討」,收錄於『殷教授章甫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民國88年6月。
25.葉百修,「行政上損失補償之意義」,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下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1年7月。
26.葉百修,『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初版,作者自行出版,民國78年4月。
27.臺北市政府出版,「臺北城市檔案:16個搬家故事」,民國95年4月。
28.臺灣省政府地政處編印『臺灣省土地徵收作業手冊』,民國81年12月。
29.蔡茂寅(研究主持人);李建良(協同主持人),『臺北市損失補償制度法制化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民國92年7月。
30.藍宇文,『違章建築拆&留實務』(3版),永然文化出版社,民國84年。
31.阿蘭 • 賴恩著,顧蓓曄譯,『財產』,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5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1923016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3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立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莊書銘zh_TW
dc.creator (作者) 莊書銘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6:14:59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6:14:5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6:14:5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1923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86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923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為取得公共工程用地,如被徵收土地上存有土地改良物,即得依據土地法第215條或土地徵收條例第5條規定一併徵收土地及土地改良物。惟早期政府因規範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期限,且因宥於政府財政困難、避免民眾抗爭或短期內尚無用地實際使用需求等因素,致使各地方政府大量依都市計畫規劃內容先行取得公共設施用地,而未同時徵收土地改良物;此外,又因我國土地法規,對違章建築因認不屬徵收補償之課題,並不在補償之列,故僅規範有合法建物之徵收補償等相關事宜。惟各公共工程用地上既成建物並非僅有合法建物,甚至大多係屬違章建築,如對違章建築不予補償,於辦理用地取得作業時,各地方政府往往遭遇違章建築所有權人激烈抗爭,嚴重影響興辦公共工程計畫與預算執行;且實際進行拆遷作業時,如無法同時處理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問題,勢必重複浪費行政資源;另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兩者如有取得時程之落差,除將造成丈量及拆除作業時執行之困難,亦容易因空屋閒置過久而引發環境及治安等其他社會問題。是以,在前述時代背景及實務需求等因素之影響下,各地方政府基於順利拆遷違章建築,避免民眾抗爭、配合公共工程興辦時程暨政策考量等因素,實務上漸漸有將徵收土地及土地改良物兩者分開辦理,並大都另行訂定地方法規或自治條例辦理地上建物取得及拆遷作業,而不優先適用土地徵收條例之規定。

  在前述時空背景下,臺北市政府亦訂有「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合法建築及農作改良物拆遷補償及違章建築處理辦法」及「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合法建築及農作改良物拆遷補償暨違章建築處理安置應行注意事項」等相關法規,作為地上建物拆遷補償及安置之辦理依據及標準。惟臺北市前述規定與中央法規內容多有不一致之情形,諸如臺北市對合法建物拆遷補償內容,相較於土地徵收條例之規定,除遷移費、營業損失補償費及農作改良物補償費規定內容多有所差異外,尚額外增加自行拆遷獎勵金及安置措施等項目。而就合法建物補償費、遷移費、營業損失補償費及農作改良物補償費等項目部分,所有權人如配合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內容辦理拆遷補償,則因其非屬徵收,故尚未有牴觸土地徵收條例問題。惟如合法建物所有權人拒絕配合拆遷補償時,則將進入徵收程序,並依土地徵收條例等相關規定辦理建物徵收。然因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與土地徵收條例相關規定,均規範有建物補償費、遷移費、營業損失補償費及農作改良物補償費,且臺北市徵收補償所採行之各項費用計算標準,亦係採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同樣基準,則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補償內容,將有牴觸土地徵收條例等相關規定之問題存在。例如,土地徵收條例並未對營業損失補償費之核給條件,規範有時間限制,惟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卻規定:「建築物作營業使用,在拆遷公告『2個月』前,領有工廠登記證或營業執照或持有繳納營業稅據正式營業者……」,增加了時間限制,始得領取營業補助費,則究否有無違背法令?而當臺北市政府所屬用地機關改依土地徵收條例辦理徵收時,合法建物所有權人得否主張「平等原則」而請求依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發給自動拆遷獎勵金等補償?

  另臺北市上開處理辦法第31條及第32條規定,需地機關與合法建物所有權人達成協議,如該所權人未於通知限期內具領者,發放機關得再限期通知一次,仍不具領者,提存法院後,即逕行拆除。惟依前述處理辦法執行之地上建物拆遷,實際上並未進入徵收程序,並非屬剝奪建物所有權之情形。而建物所有權人縱使簽具協議書或同意書,該建物所有權人亦非不得對領取之補償費有所爭執,則其於未取得建物產權前,即逕予拆除之作法究否妥適?此外,該處理辦法未給予拆遷戶陳述意見之機會,究否亦有違「正當法律程序」之原則?

  除前述合法建物之問題外,觀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對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之建物補償費規定內容截然不同,除對違章建築以「違章建築拆遷處理費」稱之外,其發給之補償標準亦大不相同。惟我國憲法第15條明定人民基本權利應予以保障,行政機關基於公益目的,合法實施公權力,致人民之生命、身體或財產遭受損失時,倘該損失構成「特別犧牲」,自應由國家給予合理之補償,始符合公負擔平等原則及憲法對基本權利之尊重與維護。而拆除「合法建物」與「違章建築」均屬剝奪人民之私有財產,則違章建築究否即不在徵收之列?對此,學者間見解仍有爭議,似尚未有定論,是以,就違章建築是否屬徵收範疇值得進一步探討。又縱使不在徵收之列,違章建築究否即不在我國損失補償體系之範疇內?亦仍有討論空間。又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對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之建物補償內容並不一致,兩者間之區分認定,嚴重影響當事人之權益。依臺北市現行對違章建築之認定,臺北市改制前行政區內屬民國35年10月1日以後建築之建物,倘無法提出合法建物證明文件即認定為違章建築。惟國內有學者指出:「……據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工務局、法規會之解釋,雖建築法早於民國27年公布實行,但國民政府於民國38年播遷來臺後,需對於臺灣之土地全面重新丈量、規劃,因而遲至民國53年,建築法方得以施行。職是,民國52年以前就已存在之建築物並不受到建築法之溯及適用,故是否適宜稱之為『違章建築』恐有待商榷。……民國52年以前已存在,然並不符合嗣後實施之建築法規定:基於『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此類建築物乃屬合法之建築。若基於公益理由予以拆除,而造成人民財產權之特別犧牲,自應給予損失補償,並無疑義。」,則舊有違章建築是否非為違章建築,而應視為合法建物?

  茲因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地上建物遵循之拆遷處理辦法仍存在著許多值得探討之課題。所以本文試圖就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之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補償內容、拆遷程序未給予拆遷戶陳述意見及改依土地徵收條例辦理徵收時,拆遷人得否要求依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領取自動拆遷獎勵金等問題,分別以「財產權內涵及損失補償理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及「平等原則」進行檢視。檢討結果發現臺北市現行作法仍存有許多問題,諸如臺北市拆遷補償辦法第31條及第32條規定用地機關與合法建物所有權人達成協議,如該所權人之補償費經限期兩次具領者,逾期仍不具領時,於提存法院後,即逕行拆除之執行過程仍有待改進;於拆遷前,理應給予拆遷合法建物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始合乎憲法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臺北市政府為辦理公共工程拆遷合法建物補償,自行制定其辦理建築改良物徵收補償費、農作改良物徵收補償費及土地徵收遷移費查估之依據,則有適法問題存在;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範營業補助費增加「公告2個月前」之限制,亦屬不當,實應予以檢討改進;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對「舊有違章建築」及「違章建築」核給違章建築處理費,因其非有中央之法律依據,或者為法律之授權訂定,則最少應以自治條例規範,否則有違「法律保留原則」;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必須配合於限期內「自行拆除」之自動拆遷獎勵金發給要件,與實務上僅需騰空點交,法令規定與實務執行上存有落差等。而針對上開所列問題,為避免該等問題之產生,本文提出之建議如下:

一、臺北市政府所屬用地機關於執行拆遷作業程序時,應將自願接受執行之約定條款納入切結書等文件中,並報經市長認可,始可於用地機關與合法建物所有權人達成協議,而該所權人之補償費逾期仍不具領,並完成提存法院時,據以執行逕行拆除工作。

二、為合乎憲法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臺北市政府所屬用地機關於拆遷前,理應給予拆遷合法建物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三、針對臺北市拆遷處理辦法規定補償內容中有牴觸土地徵收條例等相關規定之疑慮部份,諸如人口搬遷補助費核給條件之放寬、營業補助費核給條件增加「公告2個月前」之限制等,應於制定「臺北市政府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處理及安置自治條例」時,一併予以檢討修正。

四、為符合法律保留原則,臺北市政府應儘速制定「臺北市政府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處理及安置自治條例」,俾為違章建築處理費核給之依據。

五、臺北市政府於制定「臺北市政府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處理及安置自治條例」時,應將自動拆遷獎勵金發給條件修正為「騰空點交」,而無須自行拆除,以符實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 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範圍界定及研究方法
第四節、論文架構

第二章、理論基礎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財產權保障之內涵
ㄧ、近代財產權之概念
二、我國財產權之概念
三、我國憲法財產權保障之意涵
第三節、損失補償理論
一、德國損失補償制度概說
二、我國損失補償責任體系
三、拆遷補償於我國損失補償責任體系之位階
四、拆遷補償之原則
第四節、正當法律程序
ㄧ、正當法律程序之意涵
二、具體的正當法律程序內容
三、拆遷補償之正當法律程序
第五節、平等原則
一、我國憲法平等原則之意涵
二、違反平等權的檢驗步驟
三、違憲審查的基準
第六節、小結

第三章、我國舉辦公共工程拆遷地上建物補償規定-以臺北市為中心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地上建物補償規定
一、拆遷相關當事人
二、拆遷程序
三、地上建物拆遷補償內容
四、地上建物拆遷獎勵及安置措施
第三節、中央法規關於拆遷合法建物補償規定
一、徵收相關當事人
二、徵收程序
三、合法建物徵收補償內容
第四節、小結

第四章、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地上建物補償規定之檢討
第一節、臺北市合法建物及違章建築補償之性質
一、拆遷合法建物補償之性質
二、拆遷違章建築補償之性質
第二節、臺北市合法建物拆遷補償規定之檢討
一、同意拆遷補償者之處理及其相關問題
二、拒絕拆遷補償者之處理及其相關問題
第三節、臺北市違章建築處理費規定之檢討
一、舊有違章建築定義問題之釐清
二、違章建築處理費有無違反法律保留原則問題
第四節、臺北市自動拆遷獎勵金及安置措施規定之檢討
一、自動拆遷獎勵金規定問題
二、拆遷安置措施規定問題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結論
zh_TW
dc.format.extent 63142 bytes-
dc.format.extent 92428 bytes-
dc.format.extent 124680 bytes-
dc.format.extent 93210 bytes-
dc.format.extent 265335 bytes-
dc.format.extent 440535 bytes-
dc.format.extent 311336 bytes-
dc.format.extent 363312 bytes-
dc.format.extent 184053 bytes-
dc.format.extent 1348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3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拆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上建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補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違章建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徵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工程zh_TW
dc.title (題名) 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地上建物拆遷補償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期刊、博碩士論文(含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王金倉,「公共工程拆遷建築改良物查估補償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江義雄,「日本法上公用徵收補償制度之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民國8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李震山,「論行政損失補償責任-以行政程序法之補償規定為例」,損失補償制度之現狀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行政院法規委員會及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協辦單位:政治大學公企中心,民國9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李震山,「從釋字第535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法制與實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民國9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李建良,「從憲法觀點論軍公教優惠存款的存廢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78期,民國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李建良,「行政法上損失補償制度之基本體系」,東吳法律學報11卷2期,民國8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李惠宗,「職業自由主觀要件限制之違憲審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4號解釋評析」,憲政時代第30卷第3期,民國9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李碧英,「公共工程拆遷戶安置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何賴傑,「正當法律程序-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民國8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林明鏘,「行政契約與行政處分-評最高行政法院88年度判字第3837號判決」,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1期,民國9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周美伶,「臺北市重大公共工程拆遷戶安置模式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許宗力,「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第2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民國8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評司法院釋字第488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4期,民國8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陳立夫,「土地改良物之一併徵收」,臺灣本土法學第60期,民國9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陳立夫,「土地利用限制與是否應予補償損失-日本法理論之介紹」,人與地第140期,民國8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陳愛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中財產權概念之演變」,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陳愛娥,「公共設施保留地的指定與財產權保障」,臺灣本土法學第10期,民國8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民國9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陳慈陽、王毓正,「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民國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陳明燦,「大法官釋字第607號解釋之簡評」,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民國9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郭宏榮,「協議價購行為之性質是否為行政契約」,法務通訊第2182期,民國93年4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湯德宗,「具體違憲審查與正當程序保障-大法官釋字第535號解釋的續構與改造」,憲政時代第29卷第4期,民國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張景森,「臺灣現代城市規劃: 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黃錦堂,地方立法權的發展與議題,中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1卷第2期,民國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楊松齡,「財產權保障與公用徵收補償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9期,民國8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楊雲驊,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法學講座第24期,民國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劉建宏,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2)--財產權,法學講座,民國9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蔡宗珍,地方法規之形成與效力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民國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蔡茂寅,地方立法權之研究-地方制度法下之說明,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6期,民國9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蔡進良,「憲法上『公平聽審權』於行政程序中之適用-以歐洲人權公約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70期,民國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蕭文生,行政契約書面方式之意義-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0年度第3845號判決,月旦法學第83期,民國9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蘇永欽,「財產權的保障與大法官解釋」,憲政時代第42卷第3期,民國8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含專篇及政府出版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立法院公報第60卷第29期,民國60年4月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史尚寬,『土地法原論』,正中書局,民國5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李建良,「公法契約與私法契約之區別問題」,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李建良,「損失補償」,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下)』(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合著,『行政法入門』三版,元照出版社,民國9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李惠宗,『行政法要義』(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李惠宗,『憲法要義』,敦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林明鏘,「行政契約」,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林明鏘,「行政契約初論-以行政程序法為中心」,收錄於氏著『行政契約法研究』,翰盧圖書出版公司,民國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10版),民國9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3版),民國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邱基峻、邱銘堂,「論行政上之平等原則」,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2)』,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陳立夫,『土地法研究』,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陳立夫,「我國土地徵收制度相關爭議問題之探討」,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陳立夫,「論私人興辦公共事業時可否申請徵收土地-兼評今後我國土地徵收法制應有之取向」,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三)行政法各論篇』,三民書局,民國8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修訂6版),民國8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5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陳清秀,「依法行政與法律的適用」,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陳慈陽,『行政法總論』(2版),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陳明燦,『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黃錦堂(研究主持人);呂育誠、陳英鈐(協同主持人),『臺北市違章建築處理法制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民國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湯德宗,「論憲法的正當程序保障」,收錄於氏著『行政程序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楊松齡,「土地所有權保障、限制與徵收補償之探討」,收錄於『殷教授章甫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民國8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葉百修,「行政上損失補償之意義」,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下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葉百修,『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初版,作者自行出版,民國7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臺北市政府出版,「臺北城市檔案:16個搬家故事」,民國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臺灣省政府地政處編印『臺灣省土地徵收作業手冊』,民國8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蔡茂寅(研究主持人);李建良(協同主持人),『臺北市損失補償制度法制化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民國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藍宇文,『違章建築拆&留實務』(3版),永然文化出版社,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阿蘭 • 賴恩著,顧蓓曄譯,『財產』,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5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