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江南八俠研究
作者 崔雅慧
Tsui Ya Hsui
貢獻者 林保淳<br>羅宗濤
崔雅慧
Tsui Ya Hsui
關鍵詞 江南八俠
甘鳳池
呂四娘
雍正
年羹堯
白泰官
周潯
路民瞻
呂元
了因
曹仁父
清世宗
胤禛
清末民初
歷史
江湖
復仇
呂留良
武俠小說

武俠
小說
暗殺
儒俠
民族主義
民族英雄
大義覺迷錄
曾靜
康熙
乾隆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6:59:11 (UTC+8)
摘要   江南八俠多數是歷史上斑斑可考的人物,周潯、路民瞻、呂元是詩畫名家;甘鳳池則是武術名家,而且自認具有將帥之材。甘鳳池在《清史稿》中有傳,周潯在相關方志和江南案相關資料中,也都有記載;呂四娘雖然不能確知是否存在,但被依附為父親或祖父的呂留良是《大義覺迷錄》案的重要人物。從現有傳記資料看來,如果周潯、甘鳳池、呂四娘、路民瞻、曹仁父、白泰官、呂元等人曾經是一個群體,那麼這個群體中,周潯、甘鳳池和呂四娘等三位成員可能都在盛年,白泰官和呂元可能是中年,路民瞻和曹仁父可能已經是老年,而這個群體的全盛時期應該在康熙中期。但相關諸文本中所言,以康熙晚年至雍正年間為主,且設定周潯為老年的情節,恐怕與歷史不甚相合;也就是說,如果創作者設定時間背景在康熙晚年至雍正年間,依照現有歷史資料看來,曹仁父很可能已不在人世,白泰官、呂元和路民瞻應該已是耄耋之年,周潯、甘鳳池和張雲如已經步入中老年,呂四娘則可能是一位少婦。其次,江南八俠絕不是好勇鬥狠、有勇無謀的莽夫,不是拿武藝招搖的演員,也不是一般的土匪。八俠不會像土匪一樣燒殺擄掠,相反的,他們是有智識、有胸襟、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的知識分子,他們是有意識地做自己要做的事。他們不但有理想有抱負,而且絕不會讓自己落於土匪行徑。正因為八俠是有意識地為理想而努力奮鬥,當理想無法實現或困難重重時,他們必將因此極為鬱悶、無聊、悲憤難平。
       江南八俠在文本中的形象,大致可以陸士諤《八大劍俠傳》為界,分為江湖異人時期和民族英雄時期。在江湖異人時期,由於俠客們負有異於常人的武藝,難免會有人在需要幫忙時主動上門請求,這就像文筆好的人會有需要代筆者上門請託一樣地合乎邏輯。透過武術高低來定社會地位是後來武俠小說中,所謂江湖的重要原則,也是習武者成功與否、自我實現與否的準則。維護治安、為鄉里除惡則是習武者能否被視為俠客的重要標準。今日武俠小說中常見之基本的行走江湖原則之一──學武之人,尤其還學到天下知名,就不能不為民除害,至少必須照顧桑梓、造福鄉里;學武之人,如果到天下知名的習武者家附近作案,則無異是向其挑戰,以及透過比武試藝訂定社會地位的部分,早在清末民初的此時就已奠基。
       民族英雄時期的作品,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以長篇形式為主。由於篇幅足夠,並且為貫串長篇作品,使結構更為謹嚴,創作者在俠客的習武與成長經歷、不斷地行俠仗義和遊歷過程,以及俠客的內心世界與感情歸宿方面,較江湖異人時期著墨更多。另外,創作者在主張反清時,如何避免流於「為反對而反對」的膚淺內涵非常重要,成長經歷與反清的關係,就是創作者使用的方法之一。另外,在江湖異人時期還只是簡單的男俠勝女俠後,就把女俠娶回家,到了民族英雄時期,因為女俠的出現,在剛猛的打鬥場面中插入纏綿的言情片段已不只是調節文氣,而是正視俠客如同常人一般必備七情六慾,並借兒女之情表現俠客的內心世界,使俠客的形象更趨完整。大俠們的最高理想不再只是建功立業或爭得天下第一,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或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
       由於江南八俠活躍的時期主要在康、雍、乾時期,這段時間內的幾個歷史公案都成為文本中,江南八俠不可避免的重要經歷;這在民族英雄時期的文本特別明顯。尤其創作者喜歡以雍正奪嫡案、年羹堯案、查嗣庭案、《大義覺迷錄》案、呂留良案,做為醜化雍正的工具;以查嗣庭案中的「維民所止」附會為雍正死時無頭的預言;以《大義覺迷錄》案強調雍正思慮謹嚴,行事周詳;以呂留良案中呂家的抄家滅族之慘,為雍正暴卒提出解釋(或說揣測?)──呂家遺孤呂四娘刺殺雍正。
       雖然江南八俠與真實歷史之間關係密切,但小說畢竟與歷史不同,武俠小說只是依附在歷史上的某一個定點,以真實歷史為背景,虛構一個江湖世界。如果將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放在江湖世界的特徵:「與官府世界分庭抗禮,互不干涉內政」、「俠客活動的非組織化」和「高度倫理化的社會格局」,和江湖世界構成的四大要素:「江湖人」、「江湖土」、「江湖事」和「江湖道」下檢視,《雍正與年羹堯──新血滴子》以前的江湖世界固然不像俠義小說如《水滸傳》、〈趙太祖千里送京娘〉那麼寫實,但也沒有像今日武俠小說中的那麼完整。雖然江南八俠自有獨立的群體、價值觀和生活,而反清復明也是整個群體的大目標,但不論是行俠仗義或殺雍正,諸俠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個人游擊式的、非組織化的,主要以個人意志和力量來對抗江湖的風波險惡。門派組織也只是學習的過程和源頭,既不能成為獨立於官府社會外之江湖世界的重要組織力,也還不具有約束習武者的重要規範。
       藉由對江南八俠的研究,不但有助於了解歷史事實與小說虛構之間的關係,也有助於了解清代以降之武俠小說發展軌跡。另外,清末民初的社會文化為仗武行俠小說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而時人重視的行為和價值如:捨生取義、利國利民、尚武精神、擔當精神、反體制、具有原始血氣、相信非理性手段、暗殺……等,也都體現在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中。換言之,我們無須遍讀清末民初以降,超過一千種的仗武行俠小說作品,只要從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中就可以看到當時社會文化的縮影,這正是通俗文學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壹.文本目錄(單行本)
(依年代先後排列)
《清史通俗演義》:蔡東藩著。民5
《七劍八俠》:陸士諤。民11。
《八大劍俠傳》:陸士諤。一名《清雍正朝八大劍俠傳》,民6
《白太官演義》:少林僧。民11
《呂晚娘歷史》:燕俠編輯。上海:上海沈鶴記書局印,民13
《江南三大俠全集》:俠隱。
《清宮十三朝演義》:許嘯天。民15
《雍正與年羹堯──新血滴子》:王度廬。
貳.參考書目
潘洪鋼:《明清宮廷疑案》
  遵化市:中國社會科出版社,1992
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二版。
蕭一山:《清代通史(一)》
  臺北市:商務印書館,民50
三.單篇論文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立:〈復仇心態及中國古代文學復仇主題的審美效應〉
  《求索》,1994年第5期,1994年9月,湖南長沙市:求索雜誌社,頁86∼91。
一.傳統文獻
王立:〈從復仇文學主題看復仇動機的傳奇質素〉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0年5月,山西  太原市:山西大學學報編輯部,頁27∼30。
王立:〈中國古代俠文學主題片論──俠義復仇對象及練技雪恨〉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季刊),1996年第1期(總第86期),1996年1月,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頁93∼96。
王立:〈法與復仇邏輯──再談法與古代復仇文學主題〉
  《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總第63期),1994年10月,遼寧錦州市:錦州師院學報編輯部,頁25∼29。
史松:〈論年羹堯之死〉
  《清史研究》(季刊),1991年第3期(總第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26∼32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雍正皇帝的道德權威〉
  《歷史月刊》第160期,2001年5月,頁100∼105
《永憲錄》:蕭奭。
安如巒:〈傳說╱武俠小說╱歷史演義:呂四娘故事的來歷與演變〉
  漢學研究中心於1999年(民87)12月16日舉行之學術討論會講稿。
吳玉清:〈雍正與怡親王允祥〉
  《清史研究》(季刊),1993年第1期(總第9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99∼103
吳愛明,夏宏圖:〈清代的地方行政與幕友人事制度的形成〉
  《清史研究》(季刊),1997年第3期(總第27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91∼96
李國榮:〈雍正與丹道〉
  《清史研究》(季刊)1999年第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1999年6月15日,頁83∼89
李景屏:〈清前期奢靡之風述論〉
  《清史研究(季刊)》,1997年第2期(總第2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106∼110
  乾隆十七年。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一輯》第704冊。
沈原:〈「阿其那」、「塞思黑」考釋〉
  《清史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總第2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90∼96
林保淳:〈從遊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俠義觀念的演變〉
  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2,頁91∼130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民國86年9月,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43∼88。
林保淳:〈安如巒先生「呂四娘傳說」引言〉
  作者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擔任漢學研究中心舉辦之「傳說╱武俠小說╱歷史演義:呂四娘故事的來歷與演變」學術討論會主持人之引言稿。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
  《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民國88年6月,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頁259∼281。
《雍正硃批諭旨》:(清)世宗(雍正)御批,(清)鄂爾泰、張廷玉同奉敕編。
邵東方:〈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
  《漢學研究》第17卷第2期,民國88年12月,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頁61∼89
阿勤:〈雍正的武功〉
  《力與美》第79期,民國85年11月15日,頁65
胡忠良:〈雍正中期「江南案」透析〉
  《清史研究》(季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2月第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2月15日,頁58∼64
張莉:〈論清前期會黨的性質──兼論會黨的起源〉
  《清史研究》(季刊),1993年第4期(總第1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40∼51
莊吉發:〈關於雍正皇帝繼位的傳說〉
  《歷史月刊》第六期,民77年5月,頁13∼19
  全十冊,影印本。臺北市:文源出版社╱書局,民54
陳平原:〈論晚清志士的游俠心態〉
  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2,頁227∼268
陳垣:〈記呂晚村子孫〉
  收入《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頁88∼91
陳捷先:〈雍正初年清世宗與年羹堯之君臣關係〉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民67年6月,頁105∼119
陳捷先:〈岳鍾琪與雍正朝曾靜、張熙的文字獄案〉
  《歷史月刊》第二期,民77年3月,頁54∼61
陳捷先:〈雍正皇帝為何寵幸岳鍾琪〉
  《歷史月刊》第三十八期,民80年3月,頁90∼96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
馮爾康:〈曾靜投書案與呂留良文字獄述論〉
  《南開學報》1982年第5期(總第四十九期),天津:南開大學學報編輯部,1982年9月,頁41∼46
黃培:〈清世宗與年羹堯之關係(上)〉
  《大陸雜誌》第十六卷第四期,民國四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臺北市:大陸雜誌社,頁14∼15
黃培:〈清世宗與年羹堯之關係(下)〉
  《大陸雜誌》第十六卷第五期,民國四十七年三月十五日,臺北市:大陸雜誌社,頁21∼28
黃裳:〈雍正與呂留良〉
  收入《黃裳文集(3)──珠還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4月,頁617∼625
楊啟樵:〈《活計檔》暴露清宮秘史〉
  《清史研究》(季刊),1997年第3期(總第27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26∼35
  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8
楊啟樵:〈小說、電影與歷史──評《雍正王朝》的謬言妄語〉
  《新亞學報》第二十卷革新號,民國89年8月,頁233∼259
楊瑞松:〈身體、國家與俠──淺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身體觀和英雄崇拜〉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V》,第十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九年九月。
熊秉真:〈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折照晚清與晚明〉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II》,第九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頁57∼62。
趙秉忠:〈略論康雍乾三帝對外戚重臣的駕馭〉
  《清史研究》(季刊),1994年第1期(總第1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45∼52
劉鳳云:〈清代督撫與地方官的選用〉
  《清史研究》(季刊),1996年第3期(總第2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22∼30
《雍正朝起居注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蔣宜芳紀錄:〈晚明與晚清文化景觀再探──歷史現實與文學想像〉
  本文為「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五的會議紀錄,引言人包括熊秉真和龔鵬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II》,第九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頁3∼31。
蔣宜芳紀錄:〈世變中的通俗與雅道──再思晚明與晚清的文化與社會〉
  本文為「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六的會議紀錄,引言人包括梁其姿、嚴迪昌和吳宏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V》,第十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九年九月,頁3∼29。
龔鵬程:〈美人如玉劍如虹──漫說清末儒俠的俠骨與柔情〉
  《國文天地.專題.永遠的中國俠》第5卷第12期,1990年5月,頁28∼31
龔鵬程:〈俠骨與柔情──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生命型態〉
  收入《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0,頁101∼135
龔鵬程:〈論清代的俠義小說〉
  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2,頁187∼214
  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
龔鵬程:〈英雄與美人──晚明晚清文化景觀再探〉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II》,第九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四.學位論文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朱浤源:《民報的革命理論》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民73。
張克成:《民報革命宣傳方式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華僑組碩士論文,民75。
楊清惠:《從原始劍俠到仙俠──古典小說中「劍俠」形象及其轉變》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民87。
《重刊江寧府志》:(清)呂燕昭修,姚鼐纂。
五.其他相關作品
(依年代先後排列)
(一)短篇筆記小說
〈王征南〉:俞樾。
  見《薈蕞編》,光緒七年(1881)。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八冊》,新興書局,民3
〈年羹堯幼時〉:朱克敬。
  見《瞑庵雜識》,光緒末年(1908)。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
〈年羹堯幼時焚屋券〉:徐珂。
  收錄於《清稗類鈔.義俠類》,民國六年(1917)。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年十一月初版,民國七十二年十月臺二版,1983
(二)專書或雜誌
  清嘉慶十六年修,據清光緒六年刊本影印。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三年六月臺一版。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
  以臥閒草堂本為底本排印,依其它各本改正個別錯字。臺北市:建宏出版社,1994
《敏求軒述記》:陳世箴輯。
  道光二十八(戊申)年六月初版。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七輯》,臺北市: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翼駉稗編》:湯用中。
  道光二十九(己酉)年。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二編.第九冊》。
《蜨階外史》
  咸豐年間初版。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
《里乘》:許叔平。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初版。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四冊》,新興書局,民3
《上元縣志》(清)陳栻等纂。
《蟲鳴漫錄》:采蘅子。
  光緒三年(1877)。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
《薈蕞編》:俞樾。
  光緒七年(1881)。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
《新小說》:趙毓林編。
  據1902-1906年(期1-24)重印。上海市:上海書店,1980,全6冊。
《繡像小說》
  上海市: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03
《新新小說》:新新小說社編。
  1904年(光緒三十年)9月據上海新新小說社刊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0,全2冊。
  據清道光四年刊本影印。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三月臺一版。
《月月小說》:吳趼人、周桂笙共編。
  據清光緒32年9月至34年12月(1906-1908)上海月月小說社本影印。日本東京:東豐書店,1979。
《民報》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藏本,1905年10月第壹號∼1908年10月第貳拾七號。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發行,中央文物供應社經銷。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初版,精裝八冊。
《小說林》:小說林總編輯所編。
  據光緒33年2月至34年9月(1907-1908)上海出版小說林第1期-12期重印。上海:上海書店,1980,全4冊。
《瞑庵雜識》:朱克敬。
  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
《禮拜六》
  據1914年創刊之禮拜六周刊影印,共200期。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7,全20冊。
《南雷文定》:黃宗羲。
《小說大觀》:包天笑編。
  據上海文明書局1915年8月至1921年6月〈小說大觀〉季刊第1-15期影印。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全5冊。
《滿清十三朝宮闈祕史》:燕北老人。
  民國八年。臺北市:大中國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臺一版。
《小說月報》:王蘊章編。
  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版影印。日本東京:東豐書店,1979,全87冊。
《雍正劍俠奇案續編》:白下澹叟。
  民6
《雍正劍俠圖》:常杰淼著,燕雨石點校。
  約為民國十七年以前的作品。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6月。
  收入《中國文學名著.第六集.第十六冊》。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三年二月初版。本冊共計收錄《南雷文定前集》、《南雷文定後集》、《南雷文定三集》、《子劉子行狀》、《南雷詩曆》、《南雷詩曆補遺》、《梨州先生世譜》、《學箕初稿》等八種。
《古今武俠叢畫奇觀》:海上漱石生。
  約為民國十四年左右的作品,臺北市:精益書局與華貿出版社,民65。
《南亭筆記》:李伯元著、胡寄塵校訂。
  上海:上海大東書局,民15四版
《年羹堯新傳》:成鐵吾。
  共十六冊。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民82。本書原本係民國五十年代連載於香港上海日報,曾由真善美出版社結集出版,今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呂四娘別傳》:成鐵吾。
  臺北徵信新聞連載,真善美出版社出版,民47-48。
《江湖三女俠》:梁羽生,一名《龍虎風雲鬥》。
  約民國四十六年前後。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民77
《大義覺迷錄》:(清)世宗胤禛撰。
《滿江紅》:獨孤紅
  全三冊,約民國五十四年前後。臺北市:春秋出版社出版,呂氏書店發行,民國六十九年元月修訂版。民國八十七年一月由花田文化有限公司改版發行,書名為《滿江紅──野史傳奇》,全八冊。
《劍客》:獨孤紅。
  臺北市:萬象,民83
(三)叢書
《清稗類鈔》:徐珂。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初版、民72臺二版,全十二冊。
《清朝野史大觀》:小橫香室主人編。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年初版,民國六十年臺二版
《滿清野史二十種》:胡蘊玉等撰。
  全四卷。清雍正內府刻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二十二冊。北京:《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民國九年成都昌福公司第四次印,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五編.第六冊》,民國七十二年十月版。《滿清野史二十種》共計收錄〈滿清興亡史〉、〈滿清外史〉、〈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割臺記〉、〈戊壬錄〉、〈庚子國變記〉、〈拳變餘聞〉、〈胤禛外傳〉、〈髮史〉、〈多鐸妃〉、〈劉氏外傳〉、〈漢人不服滿人表〉、〈都門識小錄(摘錄)〉、〈述庵祕錄〉、〈故宮漫載〉、〈慶親王外傳〉、〈貪官污吏傳〉、〈所聞錄〉、〈清華集〉等。
《年羹堯奏摺專輯(上、中、下)》
  故宮文獻特刊第二集,共三冊,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0
二.專書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于潤琦主編:《清末民初小說書系.武俠卷》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發行:《民報》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藏本,1905年10月第壹號∼1908年10月第貳拾七號,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經銷。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初版,精裝八冊。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史景遷著,溫洽溢、吳家恆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江蘇省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BANDITS)》
  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998
周清霖主編:《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觀》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
  共一百六十冊,附索引。臺北市:明文書局,民80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
  共兩百零五冊,附索引。臺北市:明文書局,民74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
  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76
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政寬譯:《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02
胡文彬主編、羅立群、閻中英副主編:《中國武俠小說辭典》
  北京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秦和鳴主編:《民國章回小說大觀》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
高陽:《清朝的皇帝(二)》
  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4月重印本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
  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初版一刷,1993年二版二刷。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
  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68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
  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2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梁希哲、董建中、孟昭信、姜守鵬、姜建明合著:《雍正皇帝》
  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2001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2,頁227∼26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網(上)(下)》
  臺北市: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臺北市:久大文化印行、久博總經銷,1990。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
  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
陸林主編、易軍選注:《清代筆記小說類編.武俠卷》
  安徽合肥:黃山書社,1994
華森、文熔主編:《中國公案武俠小說鑒賞大觀》
  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4
馮爾康:《雍正傳》。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北平初版,1999年臺灣初版第三次印刷。
馮爾康:《雍正繼位之謎》
  臺北市:雲龍出版社,2000
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
  全書共八十卷,據1915年進步書局石印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6年8月第一版第一印。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
  新店市: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2
楊啟樵:《明清史抉輿》
  臺北市:明文書局,民74
楊啟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0
溫子建主編:《武俠小說鑒賞大典》
  廣西桂林:漓江出版社,1994
劉法曾編:《清史纂要》
  上海:中華書局發行,民國三年七月發行,民國十五年三月六版。
劉蔭柏:《中國武俠小說史.古代部分》
  北京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6151008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615100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保淳<br>羅宗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崔雅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ui Ya Hsuien_US
dc.creator (作者) 崔雅慧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ui Ya Hsuien_US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6:59:11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6:59: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6:59: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615100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05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151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江南八俠多數是歷史上斑斑可考的人物,周潯、路民瞻、呂元是詩畫名家;甘鳳池則是武術名家,而且自認具有將帥之材。甘鳳池在《清史稿》中有傳,周潯在相關方志和江南案相關資料中,也都有記載;呂四娘雖然不能確知是否存在,但被依附為父親或祖父的呂留良是《大義覺迷錄》案的重要人物。從現有傳記資料看來,如果周潯、甘鳳池、呂四娘、路民瞻、曹仁父、白泰官、呂元等人曾經是一個群體,那麼這個群體中,周潯、甘鳳池和呂四娘等三位成員可能都在盛年,白泰官和呂元可能是中年,路民瞻和曹仁父可能已經是老年,而這個群體的全盛時期應該在康熙中期。但相關諸文本中所言,以康熙晚年至雍正年間為主,且設定周潯為老年的情節,恐怕與歷史不甚相合;也就是說,如果創作者設定時間背景在康熙晚年至雍正年間,依照現有歷史資料看來,曹仁父很可能已不在人世,白泰官、呂元和路民瞻應該已是耄耋之年,周潯、甘鳳池和張雲如已經步入中老年,呂四娘則可能是一位少婦。其次,江南八俠絕不是好勇鬥狠、有勇無謀的莽夫,不是拿武藝招搖的演員,也不是一般的土匪。八俠不會像土匪一樣燒殺擄掠,相反的,他們是有智識、有胸襟、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的知識分子,他們是有意識地做自己要做的事。他們不但有理想有抱負,而且絕不會讓自己落於土匪行徑。正因為八俠是有意識地為理想而努力奮鬥,當理想無法實現或困難重重時,他們必將因此極為鬱悶、無聊、悲憤難平。
       江南八俠在文本中的形象,大致可以陸士諤《八大劍俠傳》為界,分為江湖異人時期和民族英雄時期。在江湖異人時期,由於俠客們負有異於常人的武藝,難免會有人在需要幫忙時主動上門請求,這就像文筆好的人會有需要代筆者上門請託一樣地合乎邏輯。透過武術高低來定社會地位是後來武俠小說中,所謂江湖的重要原則,也是習武者成功與否、自我實現與否的準則。維護治安、為鄉里除惡則是習武者能否被視為俠客的重要標準。今日武俠小說中常見之基本的行走江湖原則之一──學武之人,尤其還學到天下知名,就不能不為民除害,至少必須照顧桑梓、造福鄉里;學武之人,如果到天下知名的習武者家附近作案,則無異是向其挑戰,以及透過比武試藝訂定社會地位的部分,早在清末民初的此時就已奠基。
       民族英雄時期的作品,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以長篇形式為主。由於篇幅足夠,並且為貫串長篇作品,使結構更為謹嚴,創作者在俠客的習武與成長經歷、不斷地行俠仗義和遊歷過程,以及俠客的內心世界與感情歸宿方面,較江湖異人時期著墨更多。另外,創作者在主張反清時,如何避免流於「為反對而反對」的膚淺內涵非常重要,成長經歷與反清的關係,就是創作者使用的方法之一。另外,在江湖異人時期還只是簡單的男俠勝女俠後,就把女俠娶回家,到了民族英雄時期,因為女俠的出現,在剛猛的打鬥場面中插入纏綿的言情片段已不只是調節文氣,而是正視俠客如同常人一般必備七情六慾,並借兒女之情表現俠客的內心世界,使俠客的形象更趨完整。大俠們的最高理想不再只是建功立業或爭得天下第一,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或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
       由於江南八俠活躍的時期主要在康、雍、乾時期,這段時間內的幾個歷史公案都成為文本中,江南八俠不可避免的重要經歷;這在民族英雄時期的文本特別明顯。尤其創作者喜歡以雍正奪嫡案、年羹堯案、查嗣庭案、《大義覺迷錄》案、呂留良案,做為醜化雍正的工具;以查嗣庭案中的「維民所止」附會為雍正死時無頭的預言;以《大義覺迷錄》案強調雍正思慮謹嚴,行事周詳;以呂留良案中呂家的抄家滅族之慘,為雍正暴卒提出解釋(或說揣測?)──呂家遺孤呂四娘刺殺雍正。
       雖然江南八俠與真實歷史之間關係密切,但小說畢竟與歷史不同,武俠小說只是依附在歷史上的某一個定點,以真實歷史為背景,虛構一個江湖世界。如果將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放在江湖世界的特徵:「與官府世界分庭抗禮,互不干涉內政」、「俠客活動的非組織化」和「高度倫理化的社會格局」,和江湖世界構成的四大要素:「江湖人」、「江湖土」、「江湖事」和「江湖道」下檢視,《雍正與年羹堯──新血滴子》以前的江湖世界固然不像俠義小說如《水滸傳》、〈趙太祖千里送京娘〉那麼寫實,但也沒有像今日武俠小說中的那麼完整。雖然江南八俠自有獨立的群體、價值觀和生活,而反清復明也是整個群體的大目標,但不論是行俠仗義或殺雍正,諸俠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個人游擊式的、非組織化的,主要以個人意志和力量來對抗江湖的風波險惡。門派組織也只是學習的過程和源頭,既不能成為獨立於官府社會外之江湖世界的重要組織力,也還不具有約束習武者的重要規範。
       藉由對江南八俠的研究,不但有助於了解歷史事實與小說虛構之間的關係,也有助於了解清代以降之武俠小說發展軌跡。另外,清末民初的社會文化為仗武行俠小說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而時人重視的行為和價值如:捨生取義、利國利民、尚武精神、擔當精神、反體制、具有原始血氣、相信非理性手段、暗殺……等,也都體現在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中。換言之,我們無須遍讀清末民初以降,超過一千種的仗武行俠小說作品,只要從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中就可以看到當時社會文化的縮影,這正是通俗文學的重要價值。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範圍…………………………………………………3
     參.相關研究成果說明………………………………………8
     肆.研究方法與章節大要…………………………………11
     
     第二章 歷史上的江南八俠………………………15
     壹.周潯與甘鳳池…………………………………………17
     貳.江南案(附張雲如)…………………………………28
     參.白泰官、呂元、路民瞻與曹仁父……………………33
     肆.呂四娘…………………………………………………40
     伍.活動時期推估…………………………………………46
     陸.八俠的歷史特徵………………………………………49
     柒.附錄──相關簡表……………………………………51
     
     第三章 江湖異人式的江南八俠……………53
     壹.文本……………………………………………………54
     貳.甘鳳池…………………………………………………56
     參.白泰官…………………………………………………66
     肆.其他要角………………………………………………70
     伍.特色分析………………………………………………75
     陸.附錄──相關簡表……………………………………81
     
     第四章 民族主義下的江南八俠……………87
     壹.文本……………………………………………………88
     貳.江南八俠………………………………………………90
     參.甘鳳池…………………………………………………92
     肆.呂四娘…………………………………………………100
     伍.白泰官…………………………………………………109
     陸.了因……………………………………………………117
     柒.八俠中的其他人………………………………………119
     捌.特色分析………………………………………………123
     玖.附錄──相關簡表……………………………………131
     
     第五章 江南八俠與歷史公案…………………141
     壹.雍正奪嫡………………………………………………141
     貳.年羹堯案………………………………………………147
     參.曾靜與呂留良──《大義覺迷錄》案………………156
     肆.維民所止──查嗣庭案………………………………161
     伍.雍正之死………………………………………………170
     
     第六章 歷史事實與小說想像…………………177
     壹.在真實與想像之間──小說人物的形象……………177
     貳.因果律移──歷史事件的引用………………………186
     參.虛構的江湖世界………………………………………190
     肆.另一種想像──從偵吏到血滴子……………………201
     
     第七章 結論……………………………………………211
     壹.在俠客精神備受推崇的時代…………………………211
     貳.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的意義…………………………215
     
     徵引書目………………………………………………………21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615100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江南八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甘鳳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呂四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雍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年羹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白泰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周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路民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呂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了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曹仁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世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胤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清末民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江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復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呂留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武俠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武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暗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族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族英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義覺迷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曾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康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乾隆zh_TW
dc.title (題名) 江南八俠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文本目錄(單行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年代先後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通俗演義》:蔡東藩著。民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劍八俠》:陸士諤。民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八大劍俠傳》:陸士諤。一名《清雍正朝八大劍俠傳》,民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太官演義》:少林僧。民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晚娘歷史》:燕俠編輯。上海:上海沈鶴記書局印,民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南三大俠全集》:俠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宮十三朝演義》:許嘯天。民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雍正與年羹堯──新血滴子》:王度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洪鋼:《明清宮廷疑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遵化市:中國社會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一山:《清代通史(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商務印書館,民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立:〈復仇心態及中國古代文學復仇主題的審美效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求索》,1994年第5期,1994年9月,湖南長沙市:求索雜誌社,頁86∼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立:〈從復仇文學主題看復仇動機的傳奇質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0年5月,山西  太原市:山西大學學報編輯部,頁27∼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立:〈中國古代俠文學主題片論──俠義復仇對象及練技雪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季刊),1996年第1期(總第86期),1996年1月,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頁93∼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立:〈法與復仇邏輯──再談法與古代復仇文學主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總第63期),1994年10月,遼寧錦州市:錦州師院學報編輯部,頁25∼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松:〈論年羹堯之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1年第3期(總第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26∼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雍正皇帝的道德權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歷史月刊》第160期,2001年5月,頁100∼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永憲錄》:蕭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如巒:〈傳說╱武俠小說╱歷史演義:呂四娘故事的來歷與演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學研究中心於1999年(民87)12月16日舉行之學術討論會講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清:〈雍正與怡親王允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3年第1期(總第9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99∼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愛明,夏宏圖:〈清代的地方行政與幕友人事制度的形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7年第3期(總第27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91∼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榮:〈雍正與丹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9年第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1999年6月15日,頁83∼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景屏:〈清前期奢靡之風述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7年第2期(總第2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106∼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乾隆十七年。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一輯》第70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原:〈「阿其那」、「塞思黑」考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總第2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90∼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從遊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俠義觀念的演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2,頁91∼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民國86年9月,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43∼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安如巒先生「呂四娘傳說」引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作者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擔任漢學研究中心舉辦之「傳說╱武俠小說╱歷史演義:呂四娘故事的來歷與演變」學術討論會主持人之引言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民國88年6月,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頁259∼2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雍正硃批諭旨》:(清)世宗(雍正)御批,(清)鄂爾泰、張廷玉同奉敕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東方:〈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學研究》第17卷第2期,民國88年12月,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頁6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勤:〈雍正的武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力與美》第79期,民國85年11月15日,頁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忠良:〈雍正中期「江南案」透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2月第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2月15日,頁58∼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莉:〈論清前期會黨的性質──兼論會黨的起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3年第4期(總第1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40∼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吉發:〈關於雍正皇帝繼位的傳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歷史月刊》第六期,民77年5月,頁1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十冊,影印本。臺北市:文源出版社╱書局,民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論晚清志士的游俠心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2,頁227∼2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垣:〈記呂晚村子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入《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頁88∼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捷先:〈雍正初年清世宗與年羹堯之君臣關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民67年6月,頁105∼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捷先:〈岳鍾琪與雍正朝曾靜、張熙的文字獄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歷史月刊》第二期,民77年3月,頁54∼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捷先:〈雍正皇帝為何寵幸岳鍾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歷史月刊》第三十八期,民80年3月,頁90∼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爾康:〈曾靜投書案與呂留良文字獄述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開學報》1982年第5期(總第四十九期),天津:南開大學學報編輯部,1982年9月,頁4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培:〈清世宗與年羹堯之關係(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陸雜誌》第十六卷第四期,民國四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臺北市:大陸雜誌社,頁1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培:〈清世宗與年羹堯之關係(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陸雜誌》第十六卷第五期,民國四十七年三月十五日,臺北市:大陸雜誌社,頁2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裳:〈雍正與呂留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入《黃裳文集(3)──珠還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4月,頁617∼6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啟樵:〈《活計檔》暴露清宮秘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7年第3期(總第27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26∼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啟樵:〈小說、電影與歷史──評《雍正王朝》的謬言妄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亞學報》第二十卷革新號,民國89年8月,頁233∼2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瑞松:〈身體、國家與俠──淺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身體觀和英雄崇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V》,第十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九年九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秉真:〈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折照晚清與晚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II》,第九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頁57∼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秉忠:〈略論康雍乾三帝對外戚重臣的駕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4年第1期(總第1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45∼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鳳云:〈清代督撫與地方官的選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研究》(季刊),1996年第3期(總第2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書報資料中心,頁22∼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雍正朝起居注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宜芳紀錄:〈晚明與晚清文化景觀再探──歷史現實與文學想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文為「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五的會議紀錄,引言人包括熊秉真和龔鵬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II》,第九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頁3∼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宜芳紀錄:〈世變中的通俗與雅道──再思晚明與晚清的文化與社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文為「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六的會議紀錄,引言人包括梁其姿、嚴迪昌和吳宏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V》,第十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九年九月,頁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美人如玉劍如虹──漫說清末儒俠的俠骨與柔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文天地.專題.永遠的中國俠》第5卷第12期,1990年5月,頁28∼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俠骨與柔情──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生命型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入《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0,頁101∼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論清代的俠義小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2,頁187∼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英雄與美人──晚明晚清文化景觀再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III》,第九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浤源:《民報的革命理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民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克成:《民報革命宣傳方式之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華僑組碩士論文,民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清惠:《從原始劍俠到仙俠──古典小說中「劍俠」形象及其轉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民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重刊江寧府志》:(清)呂燕昭修,姚鼐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其他相關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年代先後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短篇筆記小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征南〉:俞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見《薈蕞編》,光緒七年(1881)。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八冊》,新興書局,民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羹堯幼時〉:朱克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見《瞑庵雜識》,光緒末年(1908)。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羹堯幼時焚屋券〉:徐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錄於《清稗類鈔.義俠類》,民國六年(1917)。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年十一月初版,民國七十二年十月臺二版,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或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嘉慶十六年修,據清光緒六年刊本影印。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三年六月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臥閒草堂本為底本排印,依其它各本改正個別錯字。臺北市:建宏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敏求軒述記》:陳世箴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光二十八(戊申)年六月初版。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七輯》,臺北市: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翼駉稗編》:湯用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光二十九(己酉)年。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二編.第九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蜨階外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咸豐年間初版。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里乘》:許叔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初版。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四冊》,新興書局,民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元縣志》(清)陳栻等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蟲鳴漫錄》:采蘅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光緒三年(1877)。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薈蕞編》:俞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光緒七年(1881)。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小說》:趙毓林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據1902-1906年(期1-24)重印。上海市:上海書店,1980,全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繡像小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市: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新小說》:新新小說社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04年(光緒三十年)9月據上海新新小說社刊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0,全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據清道光四年刊本影印。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三月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月小說》:吳趼人、周桂笙共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據清光緒32年9月至34年12月(1906-1908)上海月月小說社本影印。日本東京:東豐書店,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藏本,1905年10月第壹號∼1908年10月第貳拾七號。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發行,中央文物供應社經銷。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初版,精裝八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說林》:小說林總編輯所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據光緒33年2月至34年9月(1907-1908)上海出版小說林第1期-12期重印。上海:上海書店,1980,全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瞑庵雜識》:朱克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入《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六冊》,新興書局,民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禮拜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據1914年創刊之禮拜六周刊影印,共200期。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7,全2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雷文定》:黃宗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說大觀》:包天笑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據上海文明書局1915年8月至1921年6月〈小說大觀〉季刊第1-15期影印。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全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滿清十三朝宮闈祕史》:燕北老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國八年。臺北市:大中國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說月報》:王蘊章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版影印。日本東京:東豐書店,1979,全87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雍正劍俠奇案續編》:白下澹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雍正劍俠圖》:常杰淼著,燕雨石點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為民國十七年以前的作品。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收入《中國文學名著.第六集.第十六冊》。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三年二月初版。本冊共計收錄《南雷文定前集》、《南雷文定後集》、《南雷文定三集》、《子劉子行狀》、《南雷詩曆》、《南雷詩曆補遺》、《梨州先生世譜》、《學箕初稿》等八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今武俠叢畫奇觀》:海上漱石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為民國十四年左右的作品,臺北市:精益書局與華貿出版社,民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亭筆記》:李伯元著、胡寄塵校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上海大東書局,民15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羹堯新傳》:成鐵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十六冊。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民82。本書原本係民國五十年代連載於香港上海日報,曾由真善美出版社結集出版,今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四娘別傳》:成鐵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徵信新聞連載,真善美出版社出版,民47-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湖三女俠》:梁羽生,一名《龍虎風雲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民國四十六年前後。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民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義覺迷錄》:(清)世宗胤禛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滿江紅》:獨孤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三冊,約民國五十四年前後。臺北市:春秋出版社出版,呂氏書店發行,民國六十九年元月修訂版。民國八十七年一月由花田文化有限公司改版發行,書名為《滿江紅──野史傳奇》,全八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劍客》:獨孤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萬象,民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叢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稗類鈔》:徐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初版、民72臺二版,全十二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朝野史大觀》:小橫香室主人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年初版,民國六十年臺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滿清野史二十種》:胡蘊玉等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四卷。清雍正內府刻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二十二冊。北京:《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國九年成都昌福公司第四次印,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五編.第六冊》,民國七十二年十月版。《滿清野史二十種》共計收錄〈滿清興亡史〉、〈滿清外史〉、〈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割臺記〉、〈戊壬錄〉、〈庚子國變記〉、〈拳變餘聞〉、〈胤禛外傳〉、〈髮史〉、〈多鐸妃〉、〈劉氏外傳〉、〈漢人不服滿人表〉、〈都門識小錄(摘錄)〉、〈述庵祕錄〉、〈故宮漫載〉、〈慶親王外傳〉、〈貪官污吏傳〉、〈所聞錄〉、〈清華集〉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羹堯奏摺專輯(上、中、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故宮文獻特刊第二集,共三冊,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潤琦主編:《清末民初小說書系.武俠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發行:《民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藏本,1905年10月第壹號∼1908年10月第貳拾七號,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經銷。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初版,精裝八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景遷著,溫洽溢、吳家恆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江蘇省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BANDIT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清霖主編:《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一百六十冊,附索引。臺北市:明文書局,民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兩百零五冊,附索引。臺北市:明文書局,民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政寬譯:《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文彬主編、羅立群、閻中英副主編:《中國武俠小說辭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和鳴主編:《民國章回小說大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陽:《清朝的皇帝(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4月重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初版一刷,1993年二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希哲、董建中、孟昭信、姜守鵬、姜建明合著:《雍正皇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2,頁227∼2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網(上)(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久大文化印行、久博總經銷,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林主編、易軍選注:《清代筆記小說類編.武俠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徽合肥:黃山書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森、文熔主編:《中國公案武俠小說鑒賞大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爾康:《雍正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北平初版,1999年臺灣初版第三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爾康:《雍正繼位之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雲龍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書共八十卷,據1915年進步書局石印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6年8月第一版第一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店市: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啟樵:《明清史抉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明文書局,民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啟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子建主編:《武俠小說鑒賞大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西桂林:漓江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法曾編:《清史纂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中華書局發行,民國三年七月發行,民國十五年三月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蔭柏:《中國武俠小說史.古代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