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之政治經濟分析
作者 胡采蘋
貢獻者 馮建三
胡采蘋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8:48:27 (UTC+8)
摘要 明星演奏家音樂會每每創造爆滿人潮,媒體報導、贊助商廣告、官員出席,盛大的場面製造了古典音樂的表面榮景;然而音樂雜誌倒閉、廣播節目停播、唱片買氣下滑,卻又掩蓋不住文化基礎空虛的事實。
      本文認為,藝術經紀公司、贊助商、大眾媒體共同創造了巨星音樂會的繁榮表象、分享光環與相關利益;無論在票價或廣告公關方式上,將古典音樂塑造成菁英飾品,在整個社會中形成難以親近的想像論述。加之政府主管機關長久以來定位不明,對文化事務缺乏統整權力,對古典音樂文化工業又缺乏整體的認識,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並未因為文化政策而有所改進。
      國家在1970年代的文化建設,是現今古典音樂文化賴以發展的最重要投資基礎。然而為求在國際政治危機中發展實質外交的務實考量,使政府偏重利於國際互訪的音樂會、音樂人才投資,對其他唱片、音響等文化工業反而採取壓抑態度。這種政治投資考慮,使當時也在形成中的文化主管機關無論在權限、政策經驗上都想像受限,缺乏對文化工業的整體認識。
      私經濟部門則藉由國家提供的音樂廳、文藝季、文化預算等政策基礎站穩腳步,在1980年代末期大量崛起。然而此時,私部門在經營策略上卻選擇了商業化運作方式,1990年代初期音樂會票價甚至被炒作到萬元以上;國際級演奏家趁勢索酬,「亞洲價」與「歐美價」出現價差十倍的情形。
      天價酬勞使經紀公司難以負荷,向外尋求汽車、銀行等贊助商金援,然而這類金援卻要求古典音樂的高貴、品味形象以為認同,使古典音樂這種素來容易被認定為高級文化的樂種,在1990年代初期於社會中迅速形成菁英文化姿態。
      長期以來與文化經濟共生的音樂刊物難以對此提出批判,然而少數願意評論的藝文線記者,也在大眾媒體加入贊助商、分享文化經濟果實之餘,收斂筆鋒。
      明星音樂會的場場爆滿常被引用為「古典音樂風氣極盛」的證據,事實上,資源分配不均的經濟結構卻使基礎文化工業漸受侵蝕。缺乏正確的文化政策引導,古典音樂有漸漸失去群眾基礎的危機,對文化長期的發展反而不利。
      本文並於結論中,從結構面與內容面提出文化民主化的資源分配可能。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7451007
9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099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建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胡采蘋zh_TW
dc.creator (作者) 胡采蘋zh_TW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8:48:27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8:48: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8:48: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91NCCU099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53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451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明星演奏家音樂會每每創造爆滿人潮,媒體報導、贊助商廣告、官員出席,盛大的場面製造了古典音樂的表面榮景;然而音樂雜誌倒閉、廣播節目停播、唱片買氣下滑,卻又掩蓋不住文化基礎空虛的事實。
      本文認為,藝術經紀公司、贊助商、大眾媒體共同創造了巨星音樂會的繁榮表象、分享光環與相關利益;無論在票價或廣告公關方式上,將古典音樂塑造成菁英飾品,在整個社會中形成難以親近的想像論述。加之政府主管機關長久以來定位不明,對文化事務缺乏統整權力,對古典音樂文化工業又缺乏整體的認識,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並未因為文化政策而有所改進。
      國家在1970年代的文化建設,是現今古典音樂文化賴以發展的最重要投資基礎。然而為求在國際政治危機中發展實質外交的務實考量,使政府偏重利於國際互訪的音樂會、音樂人才投資,對其他唱片、音響等文化工業反而採取壓抑態度。這種政治投資考慮,使當時也在形成中的文化主管機關無論在權限、政策經驗上都想像受限,缺乏對文化工業的整體認識。
      私經濟部門則藉由國家提供的音樂廳、文藝季、文化預算等政策基礎站穩腳步,在1980年代末期大量崛起。然而此時,私部門在經營策略上卻選擇了商業化運作方式,1990年代初期音樂會票價甚至被炒作到萬元以上;國際級演奏家趁勢索酬,「亞洲價」與「歐美價」出現價差十倍的情形。
      天價酬勞使經紀公司難以負荷,向外尋求汽車、銀行等贊助商金援,然而這類金援卻要求古典音樂的高貴、品味形象以為認同,使古典音樂這種素來容易被認定為高級文化的樂種,在1990年代初期於社會中迅速形成菁英文化姿態。
      長期以來與文化經濟共生的音樂刊物難以對此提出批判,然而少數願意評論的藝文線記者,也在大眾媒體加入贊助商、分享文化經濟果實之餘,收斂筆鋒。
      明星音樂會的場場爆滿常被引用為「古典音樂風氣極盛」的證據,事實上,資源分配不均的經濟結構卻使基礎文化工業漸受侵蝕。缺乏正確的文化政策引導,古典音樂有漸漸失去群眾基礎的危機,對文化長期的發展反而不利。
      本文並於結論中,從結構面與內容面提出文化民主化的資源分配可能。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現象-----1
      第二節 打造文化經濟-----9
      第三節 研究對象、方法、相關問題討論-----13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20
     
     第二章 古典音樂文化工業初期(1980年代以前)--翻版唱片廠與音響進口商-----28
      第一節 古典音樂傳入台灣初期簡史(1945以前)-----29
      第二節 古典音樂唱片翻版工業(1945年開始)-----31
      第三節 進口原版唱片:音響商人的生意(1973年開始)-----35
      第四節 台版唱片-----42
      第五節 國家政策:經濟、言論形式管制-----45
     
     第三章 文化建設開始:文化政策與消費人口的形成-----48
      第一節 為什麼是古典音樂?既有研究與提問-----50
      第二節 早期音樂會:音樂美援-----55
      第三節 文化外交-----57
      第四節 台灣外交危機時期的音樂外交政策-----64
      第五節 文化建設的內容-----70
      第六節 國家建設活絡音樂經紀公司-----76
     
     第四章 打造文化經濟:九零年代的高價音樂會--經紀公司、企業贊助與媒體合作-----79
      第一節 兩廳院帶來的漲價效應-----81
      第二節 音樂經紀公司大量成立-----85
      第三節 打造天價音樂會:媒體作用-----8
      第四節 企業贊助的形成-----102
      第五節 兩廳院的經營策略-----108
     
     
     第五章 結論章-----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1
      第二節 資源分配政策的可能性、相關討論-----112
      第三節 對本研究的檢討-----116
     
     參考文獻-----120
     
     
     表1-1:IFPI「統計台灣地區古典音樂唱片占銷售量,1995一2001-----2
     表1-2:近期票房音樂會的經濟結構-----4
     表1-3: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十大政策內容-----9
     表2-1:台灣地區唱片生產與銷售量,1961-1972-----32
     表2-2:1950-1980年代參與古典音樂唱片翻版生意的主要廠商-----33
     表2-3:早期進口商與1973年以後新興進口商較具規模者-----36
     表2-4:古典音樂、音響類期刊與經營資本來源-----37
     表2-5:1970年代開始進口原版唱片的主要廠商-----40
     表2-6:台灣地區唱片生產與銷售量,1973-1980-----42
     表2-7:1970年代參與台版唱片壓製廠商-----44
     表2-8:1970年代音響進口管制政策與變更情形-----46
     表3-1:1974-1978透過美國國務院ANTA計畫來台的美國表演團體-----56
     表3-2:台美斷交前後,行政部門通過的文化交流相關法規-----65
     表3-3: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主要人事狀況-----67
     表3-4:二十一個縣市文化中心建築概況-----71
     表3-5:1980年的各個文藝季情況-----74
     表3-6:文建會文藝季預算、活動場次、參與人數情形-----74
     表4-1:兩廳院開幕時期重要古典音樂節目與經費-----82
     表4-2:1987年兩廳院節目統計表(依表演者國籍)-----82
     表4-3:1988-1992年兩廳院節目統計表(依表演者國籍)-----83
     表4-4:1990年左右成立的重要音樂經紀公司-----85
     表4-5:爭議音樂會紀錄一覽-----88
     表4-6:2002.6.21-30中國時報、聯合報對紐約愛樂訪台音樂會相關報導-----90
     表4-7:聯合報記者張伯順對高價音樂會的重要評論紀錄-----95
     表4-8:聯合報系贊助藝文活動戶外轉播情形-----97
     表4-9:聯合報系對1997年「二王一后跨世紀之音」音樂會報導情形-----98
     表4-10:中正文化申心歷屆主任與政策-----108
     表5-1: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現實情形與政府政策可能性-----11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0992012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之政治經濟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