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探討瘦身女性在多重論述場域中的主體實踐:以台北市產婦「坐月子」為例
作者 林美雅
貢獻者 張錦華
林美雅
關鍵詞 生殖母體性感化
辣媽
母親性別角色
日常生活言行理論
自我技術
人情與面子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9:49:03 (UTC+8)
摘要 本研究應用分析的理論涉及女性主義對「性別(gender)」、「母職(motherhood)」的觀點、後現代女性主義強調「多元差異」的觀點、傳播效果研究的認知說服、沈默螺旋、Pierre Bourdieu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Michael Foucault的自我技術等相關論點、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等。根據本研究的研究興趣,以台灣都會地區作為本研究的文化場域,以在「坐月子」時期一邊補身、一邊瘦身的現代產婦為研究對象,欲釐清:在既有的社會結構(傳統醫療(中醫)鼓勵「坐月子補身」論述/媒體瘦身廣告鼓吹的後現代苗條論述)限制下,她們追求什麼樣的身體健康觀及身體美學觀?其身體主體如何成為「相對自主」的行動者(agency)?

本研究獲得的啟發是:15位受訪產婦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自主性,只是可以引述場域中不同的論述、在論述之間做選擇,論述選擇本身範圍雖然變寬一點,但仍有社會結構的框架在。固然,她們追求生殖母體性感化的過程中,能獲得秀異的社會位置或是引以為傲的成就感,但畢竟瘦身場域是一個由資本主義商業邏輯所建構出來場域,這個場域所形塑出來的辣媽身體意象或是新的母親角色,還是不脫窄化女體價值觀、物化女性角色的作法,並且在瘦身場域所獲得的秀異也不一定保證能延伸到其他場域。因此,生殖母體不一定非得在主流論述場域(例如:傳統父權場域、資本主義商業邏輯場域)中追求秀異位置,也要開發在其它場域(小型、另類)中追求秀異位置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王雅各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2、吳贏濤(1990)。《台灣民俗》。台北:眾文。
3、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4、張小紅(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
5、張錦華(2002)。《女為悅已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6、楊國樞、陸洛編(2008)。《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7、朱明若(1987) 。〈中澳婦女-健康觀念與生育行為的比較〉,《今日生活》,246:28-31。
8、林淑蓉(1997)。〈性別、身體與自我:談減重經驗〉,「性別的文化建構:性別、文本、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
9、林宇玲(1996)。〈從傅柯的權力∕知識架構來看台灣「美體塑身」廣告〉,《婦女與兩性學刊》,7:1-26。
10、林宇玲、林祐如(2006)。〈從召喚觀點解讀線上遊戲的性別再現〉,《世新五十學術專書-傳播研究的傳承與創新》,頁:77-202。
11、吳秀瑾(2007)。〈身體在世:傅柯與布爾迪厄的身體觀與施為者之對比〉,《台灣社會研究》。68:75-117。
12、洪輝華(2002)。〈女性倫理學之研究-從女性特殊用語之演化及內涵來探索人性之價值〉,《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之理論基礎研討會》。高雄。
13、祝平一(2000年12月 )。〈台灣塑身美容廣告始終的科學主義與女性美〉,「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生命醫療史研究室,11-38頁。
14、翁玲玲(2002年2月)。〈台北都會女性的新身體觀:以台北市女性為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4(4):44-51。
15、陳麗美、韓文蕙(1992)。〈婦女產後照顧相關因素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81年度研究報告》。
16、陳儒修、高玉芳(1994). 〈我美故我在: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傳播文化》,3:194-206。
17、陳麗麗、王純娟(2000)。〈產婦對於傳統醫療中有關產後調理的態度及行為之研究〉,《護理研究》,8(1):49-57。
18、陳端容、王文鴻(2001)。〈社會關係、身體意象與婦女自服美容或減肥藥品之相關性〉,《台灣衛誌》,第20卷,第4期:311-320。
19、陳家聲、戴士嫻 (2007年12月)。〈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2(4):1-24。
20、黃宗慧(2000)。「主流性感標準與片面身體解放」,收錄於寗應斌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頁:11-13。
21、張錦華(1995)。〈媒體文化--誰是文化抗暴的最佳女主角〉,《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頁:1-29。
22、張錦華、黃囇莉(2005)。〈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
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中華心理學刊》,47:269-287。
23、張淑卿(2005年6月)。〈走過不同時代的標準體重與身材〉,《科學發展》,390:75-76。
24、楊茜評(2009年2月)。〈Bourdieu的文化再製意涵正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6:44-48。
25、潘淑滿(2005年12月)。〈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26、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gnenz):P. Bourdieu 與N. 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26:1-51.
27、戴芳台(2006)。〈產後婦女體重變化相關因素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8(2):21-30。
28、田聖芳(2006)。《台灣婦女產後照護之變遷-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9、李淑如(1995)。《初產婦於產後初期對身體變化之認知行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呂木蘭(1998)。《現代坐月子的女性觀點─以坐月子中心的產婦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研究所。

31、汪麗琴(1999)。《女人的身體作為一個戰場-以「坐月子」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杜玉蓉(2004)。《誰在訴說女人的身體?-以瘦身類資訊式廣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33、林盈慧(1996)。〈產婦個人現代性與傳統性心理特質與其接受傳統做月子習俗的態度、行為相關性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林盈秀(2004)。《減肥的身體的我-歷史與性別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吳家翔(1997)。《解讀美體瘦身廣告的身體型塑意涵》。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6、翁玲玲(1992)。《漢人婦女產後作月子儀式的行為探討-兩個漁民社會的調查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唐儷芳(1995)。《坐月子對產婦的意義》。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章莊壽美(2006)。《台灣產婦的資訊需求分析》。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
39、陳偉棻(2008)。《性別意識和線上交友自我形象的建構與認同-以PTT的 Alltogether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40、黃久華(2003)。《產婦執行坐月子習俗遵循度與產後健康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1、趙景雲(2005)。《共謀與抵抗?瘦身女性身體的主體性與客體性》,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2、張彥南(2007)。《傅柯晚期論主體與自我技術》,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蔡孟娟,(1999)。〈女性服用瘦身或美容產品之影響因素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4、賴英宏(2001)。《主體型構,能動性與政治抵抗:以國內塑身論戰為例》,東吳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5、劉恩任(2006)。《身體政治的詮釋與批判-女性身體之在地體現》。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6、蔣富雄(2006)。〈做月子東西軍〉,取自http://www.phland.com.tw/?Pager=know_show.asp&TopicID=284 - 63k 。
47、邱明瑜 (2007年5月3日)。〈現代楊貴妃 孕期體重管理需知〉,《蕭敦仁診所》。上網日期:2008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antifat.com.tw/msgshow.asp?no=173 - 33k。
48、葉家豪(2007)。〈產後調理-談坐月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取自http://www.tpech.gov.tw/Article.aspx?ArtSerial=11272&ChaId=A33&Click= - 109k。
49、鄭琪芳(2008)。〈30~44歲 3成男2成女 不婚一族〉,《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22/today-life5.htm。
英文部分
1、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原書:Shaffer, D.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3rd ed). CA: Brooks-Cole.)
2、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遠流。
(原書:Strauss, A.& Corbin, J.[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3、張旭春譯(2001)。《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台北:弘智。
(原書:O’Neill, J.[1985]. Five Bodies: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4、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原書:Zoonen,L.V [1994 ].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5、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
(原書:Davis, K. [1995 ].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Routledge.)
6、黎士鳴譯(2001)。《身體意象》。台北:弘智。
(原書:Grogan, S. [1999]. Body Image: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 London: Routledge)
7、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
(原書: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2000].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5th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8、Bevir, M.(1999). Foucault and Critique:Deploying Agency Against Autonomy. Political Theory,27, 65-84.
9、Botta, R.A.(1999). Television images and adolescent girls’body image disturba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9(2), 22-41.
10、Bourdieu, Pierre. (1990a).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11、Carty, E.A. (1970). My , You’re Getting Big. Canadian Nurse, 66(8):40-43.
Charles Atkin and Martin Block (1983),”Effectiveness of Celebrity Endors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Volume 23, No.1( February/March), 57-61.

12、Erikson, E. H. (1963). Eight Ages of Man. Children and society.(2nd ed.). New York:Norton.
13、Han, M. (2003).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and Eating Disturbance among Korea College Female Student:Relationships to Media Exposure, Upward Comparison, and Perceived Reality, ”Communication studies54( 1):65-79.
14、Heinberg, L. J. & Thompson, J. K. (1992). Social comparison: Gender, target importance ratings, relation to body image disturbanc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7,. 355-344.
15、Holroyd, E. Chung, L.S., & Ha S. W. (1996). Doing the Month-An Exploraton of Postpartum Practice in Chinese Women.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vol.18, pp. 301-313.
16、Kamins, M. A. (1990).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ch up hypothesis in celebrity advertising: When beauty may be only skin deep.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 4-13.
17、Keller, S.(1974)The female role:Constants and change. In V. Franks and V. Burtle (Eds.),Women in Therapy(p.411-434). New York:Brunner∕Mazel.
18、Lu, Z. Y. J. (1984). Self-care activities of childbirth puerperal wome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Arizona, Arizona.
19、McNay, L. (1999). “Gender, Habitus and the Field:Pierre Bourdieu and the Limits of Reflexivity”.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6( 1):95-117.
20、McNay, L. (2000). “Gender & Agency:Reconfiguring the Subject in Feminist and Social Theory”. Polity Press.
21、Parekh, H., & Kanekar, S. (1994). Th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in a consumer-related situ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4(3), 297-300.
22、Tong, R.(1989).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Colorado:Westview Press.
23、Strang, V.R., & Sullivan, P.L. (1985). Body Image Attitudes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Period, JOGNN, vol.14, n.4, pp. 332-33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2451026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45102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錦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美雅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美雅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9:49:03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9:49: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9:49: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45102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82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45102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應用分析的理論涉及女性主義對「性別(gender)」、「母職(motherhood)」的觀點、後現代女性主義強調「多元差異」的觀點、傳播效果研究的認知說服、沈默螺旋、Pierre Bourdieu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Michael Foucault的自我技術等相關論點、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等。根據本研究的研究興趣,以台灣都會地區作為本研究的文化場域,以在「坐月子」時期一邊補身、一邊瘦身的現代產婦為研究對象,欲釐清:在既有的社會結構(傳統醫療(中醫)鼓勵「坐月子補身」論述/媒體瘦身廣告鼓吹的後現代苗條論述)限制下,她們追求什麼樣的身體健康觀及身體美學觀?其身體主體如何成為「相對自主」的行動者(agency)?

本研究獲得的啟發是:15位受訪產婦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自主性,只是可以引述場域中不同的論述、在論述之間做選擇,論述選擇本身範圍雖然變寬一點,但仍有社會結構的框架在。固然,她們追求生殖母體性感化的過程中,能獲得秀異的社會位置或是引以為傲的成就感,但畢竟瘦身場域是一個由資本主義商業邏輯所建構出來場域,這個場域所形塑出來的辣媽身體意象或是新的母親角色,還是不脫窄化女體價值觀、物化女性角色的作法,並且在瘦身場域所獲得的秀異也不一定保證能延伸到其他場域。因此,生殖母體不一定非得在主流論述場域(例如:傳統父權場域、資本主義商業邏輯場域)中追求秀異位置,也要開發在其它場域(小型、另類)中追求秀異位置的可能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一)傳統∕現代母親性別角色的差異…………………………………1
(二)現代產婦「坐月子」場域裡的主流論述…………………………2
(三) 瘦身主體在「坐月子」場域中的身體實踐…………………………4
第二節 問題意識……………………………………………………………5

第二章 概念脈絡
第一節 女性主義的身體論述………………………………………………8
(一)身體承載社會文化的意義…………………………………………8
(二)社會建構生殖母體今昔大不同……………………………………9
(三) 女性主義的身體論述-強調「多元」、「差異」……………………10
第二節 「坐月子」傳統醫療論述下的身體………………………………13(一) 「坐月子」習俗也是醫療的論述…………………………………13
(二) 現代產婦的「坐月子」風貌………………………………………15
(三) 現代產婦「坐月子」期間在意身材恢復的問題…………………18
(四) 研究小結…………………………………………………………・18
第三節 媒體廣告「瘦就是美」論述下的身體…………………………・20
(一) 生殖母體是媒體瘦身廣告監控的新增對象……………………・20
(二)後現代苗條論述的意涵…………………………………………・22
(三)媒體廣告具有強勢意見壓力的效果……………………………・24
(四) 研究小結…………………………………………………………・26
第四節 Bourdieu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27
(一) Bourdieu的理論意涵……………………………………………・27
(二) 生存心態、場域的再思考………………………………………・27
(三)主體動態性的進一步討論………………………………………・29
第五節 Foucault的自我技術觀點………………………………………・・32
(一) Foucault對主體的分析-自我技術……………………………・32
(二) Foucault的四個主體化模式……………………………………・33
第六節 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35
(一)文化與人際關係…………………………………………………・35
(二) 「人情與面子」理論的意涵……………………………………・36
(三) 「人情與面子」理論在本研究的應用…………………………・37
第七節 研究架構和研究問題……………………………………………・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選擇受訪者………………………………………………………・40
第二節 訪問過程…………………………………………………………・44
第三節 訪問詮釋…………………………………………………………・45

第四章 資料詮釋
第一節 對苗條女體的詮釋………………………………………………・47
(一) 對「瘦就是美」的高度肯定……………………………………47
(二) 有條件的支持「瘦就是美」……………………………………48
(三) 研究小結…………………………………………………………49
第二節 「坐月子」傳統醫療論述下的身體………………………………50
(一) 對「坐月子」醫療功能的詮釋…………………………………50
(二) 兼顧「食補」和「瘦身」之詮釋………………………………57
(三) 研究小結…………………………………………………………61
第三節 媒體廣告「瘦就是美」論述下的身體……………………………62
(一) 瘦身論述影響產婦認知層面之詮釋……………………………62
(二) 產婦採取瘦身技術之詮釋………………………………………65
(三) 研究小結…………………………………………………………66
第四節 瘦身主體實踐的場域利益∕壓力………………………………・68
(一) 瘦身主體實踐的場域利益………………………………………68
(二) 瘦身主體實踐的場域壓力………………………………………72
(三) 研究小結…………………………………………………………77
第五節 人際互動關係……………………………………………………・78
(一) 來自論述代理人的柔性補身規諫………………………………78
(二) 來自人際的柔性瘦身壓力………………………………………78
(三) 研究小結…………………………………………………………80

第五章 總結與反思
第一節 研究發現摘要……………………………………………………・81
(一) 受訪產婦的身體健康觀及身體美學觀…………………………81
(二) 受訪產婦如何解釋自己的實踐意涵……………………………82
(三) 受訪產婦調整心態自我轉化達到主體能動性…………………82
第二節 研究討論……………………………………………………………84
(一) Bourdieu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場域觀點……………………84
(二) Foucault的自我技術觀點 ………………………………………85
(三) 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86
(四)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性別觀點……………………………………87
第三節 研究限制…………………………………………………………・88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89
英文部份……………………………………………………………………… 93

附 錄
附錄一 2006年4月《嬰兒與母親》第354期維娜斯調整型內衣廣告…………96
附錄二 2006年4月《嬰兒與母親》第354期瑪麗蓮調整型內衣廣告…………97
附錄三 2008年4月《嬰兒與母親》第378期瑪麗蓮調整型內衣廣告…………98
附錄四 2007年4月《嬰兒與母親》第366期瑪麗蓮調整型內衣廣告…………99


圖表次目
表1-1 傳統「坐月子」的規範與禁忌……………………………………... ……..14
表1-2 台灣北部地區三世代產婦的婆婆∕媽媽所告誡的事項…………………..17
表1-3 台灣北部地區三世代產婦「坐月子」進補食物………………….. ………18
表3-1 三十歲以前生頭胎的九位受訪產婦基本資料……………………………..42
表3-2 三十歲以後生頭胎的六位受訪產婦基本資料……………………………..43
zh_TW
dc.format.extent 95083 bytes-
dc.format.extent 122144 bytes-
dc.format.extent 129061 bytes-
dc.format.extent 199409 bytes-
dc.format.extent 442300 bytes-
dc.format.extent 191656 bytes-
dc.format.extent 477258 bytes-
dc.format.extent 220548 bytes-
dc.format.extent 17159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45102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殖母體性感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辣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母親性別角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常生活言行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技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情與面子zh_TW
dc.title (題名) 探討瘦身女性在多重論述場域中的主體實踐:以台北市產婦「坐月子」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王雅各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吳贏濤(1990)。《台灣民俗》。台北:眾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張小紅(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張錦華(2002)。《女為悅已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楊國樞、陸洛編(2008)。《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朱明若(1987) 。〈中澳婦女-健康觀念與生育行為的比較〉,《今日生活》,246:28-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林淑蓉(1997)。〈性別、身體與自我:談減重經驗〉,「性別的文化建構:性別、文本、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林宇玲(1996)。〈從傅柯的權力∕知識架構來看台灣「美體塑身」廣告〉,《婦女與兩性學刊》,7: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林宇玲、林祐如(2006)。〈從召喚觀點解讀線上遊戲的性別再現〉,《世新五十學術專書-傳播研究的傳承與創新》,頁:77-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吳秀瑾(2007)。〈身體在世:傅柯與布爾迪厄的身體觀與施為者之對比〉,《台灣社會研究》。68:75-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洪輝華(2002)。〈女性倫理學之研究-從女性特殊用語之演化及內涵來探索人性之價值〉,《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之理論基礎研討會》。高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祝平一(2000年12月 )。〈台灣塑身美容廣告始終的科學主義與女性美〉,「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生命醫療史研究室,11-38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翁玲玲(2002年2月)。〈台北都會女性的新身體觀:以台北市女性為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4(4):44-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陳麗美、韓文蕙(1992)。〈婦女產後照顧相關因素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81年度研究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陳儒修、高玉芳(1994). 〈我美故我在: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傳播文化》,3:194-2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陳麗麗、王純娟(2000)。〈產婦對於傳統醫療中有關產後調理的態度及行為之研究〉,《護理研究》,8(1):4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陳端容、王文鴻(2001)。〈社會關係、身體意象與婦女自服美容或減肥藥品之相關性〉,《台灣衛誌》,第20卷,第4期:311-3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陳家聲、戴士嫻 (2007年12月)。〈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2(4):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黃宗慧(2000)。「主流性感標準與片面身體解放」,收錄於寗應斌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頁:1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張錦華(1995)。〈媒體文化--誰是文化抗暴的最佳女主角〉,《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頁: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張錦華、黃囇莉(2005)。〈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中華心理學刊》,47:269-2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張淑卿(2005年6月)。〈走過不同時代的標準體重與身材〉,《科學發展》,390:75-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楊茜評(2009年2月)。〈Bourdieu的文化再製意涵正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6:44-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潘淑滿(2005年12月)。〈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gnenz):P. Bourdieu 與N. 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26: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戴芳台(2006)。〈產後婦女體重變化相關因素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8(2):2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田聖芳(2006)。《台灣婦女產後照護之變遷-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李淑如(1995)。《初產婦於產後初期對身體變化之認知行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呂木蘭(1998)。《現代坐月子的女性觀點─以坐月子中心的產婦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汪麗琴(1999)。《女人的身體作為一個戰場-以「坐月子」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杜玉蓉(2004)。《誰在訴說女人的身體?-以瘦身類資訊式廣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林盈慧(1996)。〈產婦個人現代性與傳統性心理特質與其接受傳統做月子習俗的態度、行為相關性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林盈秀(2004)。《減肥的身體的我-歷史與性別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吳家翔(1997)。《解讀美體瘦身廣告的身體型塑意涵》。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翁玲玲(1992)。《漢人婦女產後作月子儀式的行為探討-兩個漁民社會的調查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唐儷芳(1995)。《坐月子對產婦的意義》。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章莊壽美(2006)。《台灣產婦的資訊需求分析》。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陳偉棻(2008)。《性別意識和線上交友自我形象的建構與認同-以PTT的 Alltogether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黃久華(2003)。《產婦執行坐月子習俗遵循度與產後健康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趙景雲(2005)。《共謀與抵抗?瘦身女性身體的主體性與客體性》,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張彥南(2007)。《傅柯晚期論主體與自我技術》,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蔡孟娟,(1999)。〈女性服用瘦身或美容產品之影響因素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賴英宏(2001)。《主體型構,能動性與政治抵抗:以國內塑身論戰為例》,東吳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劉恩任(2006)。《身體政治的詮釋與批判-女性身體之在地體現》。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蔣富雄(2006)。〈做月子東西軍〉,取自http://www.phland.com.tw/?Pager=know_show.asp&TopicID=284 - 63k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邱明瑜 (2007年5月3日)。〈現代楊貴妃 孕期體重管理需知〉,《蕭敦仁診所》。上網日期:2008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antifat.com.tw/msgshow.asp?no=173 - 33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葉家豪(2007)。〈產後調理-談坐月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取自http://www.tpech.gov.tw/Article.aspx?ArtSerial=11272&ChaId=A33&Click= - 109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鄭琪芳(2008)。〈30~44歲 3成男2成女 不婚一族〉,《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22/today-life5.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書:Shaffer, D.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3rd ed). CA: Brooks-Col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書:Strauss, A.& Corbin, J.[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張旭春譯(2001)。《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台北:弘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書:O’Neill, J.[1985]. Five Bodies: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書:Zoonen,L.V [1994 ].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書:Davis, K. [1995 ].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黎士鳴譯(2001)。《身體意象》。台北:弘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書:Grogan, S. [1999]. Body Image: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 London: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書: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2000].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thods,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5th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Bevir, M.(1999). Foucault and Critique:Deploying Agency Against Autonomy. Political Theory,27, 65-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Botta, R.A.(1999). Television images and adolescent girls’body image disturba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9(2), 22-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Bourdieu, Pierre. (1990a).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Carty, E.A. (1970). My , You’re Getting Big. Canadian Nurse, 66(8):40-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Atkin and Martin Block (1983),”Effectiveness of Celebrity Endorse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Volume 23, No.1( February/March), 57-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Erikson, E. H. (1963). Eight Ages of Man. Children and society.(2nd ed.). New York:Nort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Han, M. (2003).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and Eating Disturbance among Korea College Female Student:Relationships to Media Exposure, Upward Comparison, and Perceived Reality, ”Communication studies54( 1):65-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Heinberg, L. J. & Thompson, J. K. (1992). Social comparison: Gender, target importance ratings, relation to body image disturbanc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7,. 355-3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Holroyd, E. Chung, L.S., & Ha S. W. (1996). Doing the Month-An Exploraton of Postpartum Practice in Chinese Women.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vol.18, pp. 301-3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Kamins, M. A. (1990).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ch up hypothesis in celebrity advertising: When beauty may be only skin deep.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 4-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Keller, S.(1974)The female role:Constants and change. In V. Franks and V. Burtle (Eds.),Women in Therapy(p.411-434). New York:Brunner∕Maze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Lu, Z. Y. J. (1984). Self-care activities of childbirth puerperal wome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Arizona, Arizon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McNay, L. (1999). “Gender, Habitus and the Field:Pierre Bourdieu and the Limits of Reflexivity”.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6( 1):95-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McNay, L. (2000). “Gender & Agency:Reconfiguring the Subject in Feminist and Social Theory”. Pol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Parekh, H., & Kanekar, S. (1994). Th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in a consumer-related situ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4(3), 297-3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Tong, R.(1989).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Colorado:Westvi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Strang, V.R., & Sullivan, P.L. (1985). Body Image Attitudes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Period, JOGNN, vol.14, n.4, pp. 332-337.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