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台灣TFT-LCD產業因應供應鏈管理與全球運籌現況之對策
作者 古昌平
貢獻者 郭更生
古昌平
關鍵詞 TFT-LCD
面板
供應鏈
物流
運籌
營運模式
供應鏈管理
策略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9:56:02 (UTC+8)
摘要 一、產業概況及生產聚落
台灣第三代面板生產線自1999年正式量產後,不到10年時間,台灣已居世界第一大面板製造國。2007年包括面板及關鍵零組件等產業在內的總產值,約1.3兆新台幣。
台灣主要面板業者,包括友達、奇美、群創(鴻海集團)、華映、統寶、勝華、瀚宇彩晶、元太等。其中可再區分大尺寸面板為主之友達、奇美,及中小尺寸面板為主之統寶、瀚宇彩晶等。
面板產業之發源地為美國及日本,惟自2003年起逐漸為台灣、中國之生產聚落超過,然日本目前在特定原材料及十代廠量產生產具優勢。
目前台商之面板製造,前段(Array及cell)以台灣為主,後段(LCM)以大陸為主,故兩岸分工體系明顯且配送往來頻繁。
目前面板產業在台灣之三個主要聚落為中科(友達)、南科/高雄(奇美、彩晶)、新竹/桃園(友達、群創、華映、彩晶等),已經具7.5代~8.5代量產之能力,正籌設10代廠之建置事宜。
台商在大陸之LCM廠佈局,以華東及華南為主,原則上除統寶、瀚宇彩晶中小尺寸面板廠在南京、武漢外,其餘大都在沿海都會區,分別分布於蘇州、上海、寧波、廈門、佛山、福州等地。
除大陸外,台商亦擬佈局北越,以分散過度集中於大陸LCM廠製造之風險。同時為貼近客戶及歐盟擬對面板課稅之潛在可能,面板業者至東歐設LCM廠已緊鑼密鼓進行中。
Samsung/LG是台灣面板廠最大勁敵,其垂直整合至LCD TV品牌,已直指台灣面板廠之罩門,如何突破下游應用產品品牌之發展與通路,是我國面板業者外銷重大課題之一。
二、延伸應用產品及配銷區域
在大陸/台灣生產製造的LCM面板,主要銷售當地延伸資訊產品製造業者,包括世界品牌OEM/ODM大廠及大陸當地業者。少部份銷售至歐、美、東南亞及東北亞等地。產品包括小尺寸之手機、投影機、照相機,中尺寸之NB/Monitor,最大尺寸之TV等。
隨著全球新興地區之興起,俄羅斯、巴西等,成為面板及其應用下游資訊業者之新商機主軸市場。
十代、十一代面板廠是下波各國面板廠成本競爭之所繫,46吋以上之大電視則是未來獲利來源所關注,惟因2008年3Q以來之全球不景氣,廠商無不減緩投資及調降獲利預測,前景仍舊不明。
三、產業物流現況及發展
TFT-LCD產業是我國最重要產業之一,目前已全面全球佈局,因此其全球運籌配送順暢及高效率彈性化極為重要,主要可分為二類:
(1)原物料製造端物流:原物料由國內外供應商以多個生產聚落型式,送至以台灣(前段)及大陸(後段)為主之生產據點,以面板製造為目的。主要物流配送區域,包括台灣、中國、日本、及韓國,未來可能要包括北越及東歐等。
(2)半成品/成品銷售端物流(含逆物流):由台灣(10~20%)及大陸(80~90%)之前後段面板生產基地,出貨至以大陸為主之OEM/ODM等延伸資訊產品製造者手中,再由此OEM/ODM廠商,將LCD延伸資訊產品(如NB、TV)運送至全球國內外品牌/雜牌客戶之指定交貨地點,再由品牌客戶等所指定之零售/經銷通路商,販賣至終端客戶,以最終組裝及配銷為目的。主要物流儲配區域以中國、歐洲、美國為主,未來將包括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地區。且因歐、美、中等國均幅員廣大,故除海、空運外,尚需包括其內陸運輸。
由於面板產業體積較大且易損壞,故運送成本偏高,加上兩岸分工及全球佈局繁複,因此物流價值鏈偏長,因此其零組件物流運送區域及應用成品物流區域,如能有優越的物流策略與政府輔導措施,將極有可能促成TFT-LCD產業物流發展之新利基。
本產業原材料成本高及配送麻煩,加以無法相對穩定供應,因此除落實垂直整合及相互投資外,大型上、中、下游業者生產基地之群聚,乃成為趨勢,目前台灣中科、南科及竹南地區已形成三個面板產業聚落,加上國內物流業者投資氣墊車及玻璃基板包材已頗深入,故台灣國內運輸配送問題不大。
惟考量兩岸分工整合,及未來全球最大四個客戶區域市場─歐洲、美國、中國與日本之JIT/VMI送貨,則如何同時滿足兩岸生產與全球配銷之消費性電子快速D2D(Door to Door)物流運籌特性,乃成為本產業之國際經營最大考驗。
目前我國面板業者影響力大,且近年來資訊產業中之NB品牌業者、智慧型手機/Monitor品牌業者已漸成型,加之全球3C資訊產品市場中之主要品牌客戶業者較分散,因此近來我國面板及其相關產品之物流運籌主控權,已漸強大,逐漸具獨立發展之契機。
四、我國物流業者之服務現況與發展
我國物流業者除海、空運外,大多偏小且國際化不足,因此如五崧、驊洲等優良氣墊車專業服務業者,大都只限於國內經營,並未隨面板業者至大陸及其他地區服務。
兩岸間之海運(大尺寸)及空運(小尺寸)面板往返配送服務,目前並未獲得我國海、空運業者特別注重。尤其是兩岸工廠間之D2D配送,其時效考量仍未得到客製化服務。以至於奇美等面板廠,已著手自設物流公司,以貼切滿足其配送服務需求。
大陸、歐洲、美國及至巴西、俄羅斯之內部及其間物流配送,業者目前只能依賴中資、歐資、美資等當地物流業者服務。持續忍受外資價格昂貴及中資品質較劣之服務。
面板及資訊業者反應,倘台灣物流聯盟能整合提供具成本、品質及安全/彈性迅速之平價優質物流服務,將樂觀其成,且可相輔相成共同成長。
目前業者最殷切之物流需求為:(1)兩岸間快速物流運輸之改善與提供 (2)大陸VMI/JIT/JMI之儲配服務 (3)東/西歐之需求端發貨配送服務。
五、兩岸新局勢及物流新機會
海運快捷:由於空運成本為海運成本之十倍以上(面板尺寸愈大,差異倍數更高),故直航後,大部份空運貨將轉為海運快捷,如統寶、瀚宇彩晶(中小尺寸)。
海運直航後,兩岸中小船快運業務將迅速興起,陽明海運等已針對奇美(高雄-寧波)規劃大船接中小船再接陸運之一條龍配送。未來亦將針對統寶/瀚宇彩晶之南京/武漢配送,再進行內河航運或內陸運輸之Door to Door服務,使產業與物流業雙雙得利。
未來“兩岸經貿營運特區”之特區對特區生產整合與綠色通關完成後,兩岸之面板產業生產,將形成最佳之產業聚落及運籌體系,成為台灣面對日、韓競爭之秘密武器。
目前資訊業者,應立即加速著手面板業者兩岸D2D之海運快捷服務(上海1~2天,南京4~5天),並立即著手提供海、陸、空聯運服務之可能模式整合。
兩岸經貿營運特區推動在即,建議應將面板產業之兩岸生產基地視為同一關區,減免其關稅及簡化關務,建立關務之綠色通道,此對我國面板業競爭力提升有莫大助益。
六、結語與綜合建議
(一)結語
值此兩岸經貿新局及海空直航實現在即之際,產業與物流業發展物流運籌業務,當為最佳佈局時機。面對未來現況,產業與物流業如能相輔相成合作,將使雙方發展有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因我國物流業者大多偏小且國際化不足,如希有效滿足資訊產業全球營運需求,應加速國內關鍵業者聯盟整合,並進而與相關國外大型物流業者、當地物流業者聯盟合作,建立跨國內外3PL之4PL公司或類似之VNC組織。
(二)綜合建議(1):面板業者(台灣/兩岸)
加速與物流業者聯盟合作,建立兩岸Door to Door海空陸聯運快速暢達之一條龍運輸配送體系,使此關鍵快捷運輸體系,成為面板業贏過日、韓“ Samsung / LG / Sharp / SONY ”之秘密武器。
建議46吋以上之LCD TV及高品質NB、智慧型手機之前期製造,能於台灣研發、製造及全球服務,使我國之高端製造業能重返台灣本土,並持續帶動及增強我國物流運籌業之發展。
(三)綜合建議(2):延伸資訊產品業者(全球)
兩大品牌NB/PC資訊業者:ACER及ASUS,如能在不排斥彼此之情境下,與堅實物流聯盟合作無間,協助第一階(OEM/ODM大廠,如冠捷/精英/志合),及第二階(面板等關鍵零組件),推動台資Base之VMI機制,並逐漸自外資(BAX等)及中資(大田、飛力等)手中,取回VMI機制服務權,則產業與物流業者將兩相得利而大大雙贏。
台灣/中國JMI機制建立後,應持續推動歐洲及其他區域之最後組裝型JMI機制。
配合政府積極推動台商回流、兩岸經貿營運特區,及建立台灣為研發中心之際,各業者回台建立發貨/運籌中心/維修中心,應宜早佈局及規劃考量。
參考文獻 Anderson, J. C. (1987). "An Approach for Confirmatory Measurement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Organizational Properties." Management Science: pp. 525-541.

Ayers, J. (1999). "Supply Chain Strategic." Information Strategy Vol.15(Iss.2): pp.3-11.

BAIER, C., E. HARTMANN, et al. (2008). "Strategic Alignment and Purchasing Efficacy."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4:4).

Baines, T.S., et al. (2005). "Strategic Positioning — An Integrated Decision Process for Manufactur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5:2): pp. 180-201.

Choi, T.Y., et al. (2005). "The Supply Base and Its Complexity: Implications for Transaction Costs, Risks, Responsiveness,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4:5): pp. 637-652.

Cooper, J. C. (1993). "Logistics Strategies for Glob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23(No.4): pp.13-23.

DOOLEY, K. J., P. L. CARTER, et al. (2008). "Supplier Innovativeness, Manufacturer Capabiliti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4:4).

Fine, C.H., et al. (1996). "Is the Make-Buy Decision Process a Core Competence?".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8, from http://imvp.mit.edu/papers/96/Make_Buy.pdf.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pp. 305-360.

Joshi, M.P., et al. (2003). "Alignment of Strategic Priorities and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of Operation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1:3): pp. 353-369.

Ketchen, D. J. Jr., et al. (1993).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and Performance: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6): pp. 1278-1313.

Kim, J.S., et al. (1993). "Manufacturing Competence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13:10): pp. 4-25.

Marcos, B. (1998). "The globalization of logistics." Manufacturing Systems Vol.16(Iss.2): pp.132-141.

丁惠民 (1999),"電子化企業時代供應鏈管理與全球運籌",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 15-21 頁。

石滋宜 (1998),"資源全球化的策略-全球運籌管理",能力雜誌: 64-65 頁。

李宗儒、高瑞生 (2000),"全球企業物流策略",台北銀行月刊 第29卷,第五期: 134-143頁。

邱淑鳴 (1999),"供應鏈管理建置經驗",電子商務導航 第二十期。

耿伯文 (2001),"供應鏈管理對台灣產業之影響",金屬工業 第35卷,第1期:128-135頁。

張心馨、詹進勝 (2000),"全球運籌與供應鏈管理在台灣企業國際化整合發展之研究",http://www.moea.gov.tw

陳慈暉 (1998),"加速全球運籌的後盾-物流公司提供的支援與服務",能力雜誌: 42-46頁。

陳慈暉 (1998),"加速回應全球客戶的一級競賽",能力雜誌 18-23頁。

陳慈暉 (1998),"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雜誌 1998 年10 月:36-40頁。

陳瑜芬、莫懷恩 (2000),"企業全球運籌管理的物流策略",http://www.moea.gov.tw

章寶鸞 (1998),"資訊科技驅動全球運籌的強力電池",能力雜誌: 38-41 頁。

馮震宇 (1998),"全球運籌體系下的契約與法律問題",能力雜誌: 48-54 頁。

蔡宏明 (2000),"全球化、數位化與快速化時代的全球運籌管理策略",http://www.moea.gov.tw.

藍仁昌 (1999),"從物流的角度建置供應鏈管理",資訊與電腦: 53-58 頁。

譚商 (2000),"解讀全球運籌管理系統",中衛簡訊 第136 期: 55-59 頁。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6355008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355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更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古昌平zh_TW
dc.creator (作者) 古昌平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9:56:02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9:56: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9:56: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355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84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企業管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355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產業概況及生產聚落
台灣第三代面板生產線自1999年正式量產後,不到10年時間,台灣已居世界第一大面板製造國。2007年包括面板及關鍵零組件等產業在內的總產值,約1.3兆新台幣。
台灣主要面板業者,包括友達、奇美、群創(鴻海集團)、華映、統寶、勝華、瀚宇彩晶、元太等。其中可再區分大尺寸面板為主之友達、奇美,及中小尺寸面板為主之統寶、瀚宇彩晶等。
面板產業之發源地為美國及日本,惟自2003年起逐漸為台灣、中國之生產聚落超過,然日本目前在特定原材料及十代廠量產生產具優勢。
目前台商之面板製造,前段(Array及cell)以台灣為主,後段(LCM)以大陸為主,故兩岸分工體系明顯且配送往來頻繁。
目前面板產業在台灣之三個主要聚落為中科(友達)、南科/高雄(奇美、彩晶)、新竹/桃園(友達、群創、華映、彩晶等),已經具7.5代~8.5代量產之能力,正籌設10代廠之建置事宜。
台商在大陸之LCM廠佈局,以華東及華南為主,原則上除統寶、瀚宇彩晶中小尺寸面板廠在南京、武漢外,其餘大都在沿海都會區,分別分布於蘇州、上海、寧波、廈門、佛山、福州等地。
除大陸外,台商亦擬佈局北越,以分散過度集中於大陸LCM廠製造之風險。同時為貼近客戶及歐盟擬對面板課稅之潛在可能,面板業者至東歐設LCM廠已緊鑼密鼓進行中。
Samsung/LG是台灣面板廠最大勁敵,其垂直整合至LCD TV品牌,已直指台灣面板廠之罩門,如何突破下游應用產品品牌之發展與通路,是我國面板業者外銷重大課題之一。
二、延伸應用產品及配銷區域
在大陸/台灣生產製造的LCM面板,主要銷售當地延伸資訊產品製造業者,包括世界品牌OEM/ODM大廠及大陸當地業者。少部份銷售至歐、美、東南亞及東北亞等地。產品包括小尺寸之手機、投影機、照相機,中尺寸之NB/Monitor,最大尺寸之TV等。
隨著全球新興地區之興起,俄羅斯、巴西等,成為面板及其應用下游資訊業者之新商機主軸市場。
十代、十一代面板廠是下波各國面板廠成本競爭之所繫,46吋以上之大電視則是未來獲利來源所關注,惟因2008年3Q以來之全球不景氣,廠商無不減緩投資及調降獲利預測,前景仍舊不明。
三、產業物流現況及發展
TFT-LCD產業是我國最重要產業之一,目前已全面全球佈局,因此其全球運籌配送順暢及高效率彈性化極為重要,主要可分為二類:
(1)原物料製造端物流:原物料由國內外供應商以多個生產聚落型式,送至以台灣(前段)及大陸(後段)為主之生產據點,以面板製造為目的。主要物流配送區域,包括台灣、中國、日本、及韓國,未來可能要包括北越及東歐等。
(2)半成品/成品銷售端物流(含逆物流):由台灣(10~20%)及大陸(80~90%)之前後段面板生產基地,出貨至以大陸為主之OEM/ODM等延伸資訊產品製造者手中,再由此OEM/ODM廠商,將LCD延伸資訊產品(如NB、TV)運送至全球國內外品牌/雜牌客戶之指定交貨地點,再由品牌客戶等所指定之零售/經銷通路商,販賣至終端客戶,以最終組裝及配銷為目的。主要物流儲配區域以中國、歐洲、美國為主,未來將包括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地區。且因歐、美、中等國均幅員廣大,故除海、空運外,尚需包括其內陸運輸。
由於面板產業體積較大且易損壞,故運送成本偏高,加上兩岸分工及全球佈局繁複,因此物流價值鏈偏長,因此其零組件物流運送區域及應用成品物流區域,如能有優越的物流策略與政府輔導措施,將極有可能促成TFT-LCD產業物流發展之新利基。
本產業原材料成本高及配送麻煩,加以無法相對穩定供應,因此除落實垂直整合及相互投資外,大型上、中、下游業者生產基地之群聚,乃成為趨勢,目前台灣中科、南科及竹南地區已形成三個面板產業聚落,加上國內物流業者投資氣墊車及玻璃基板包材已頗深入,故台灣國內運輸配送問題不大。
惟考量兩岸分工整合,及未來全球最大四個客戶區域市場─歐洲、美國、中國與日本之JIT/VMI送貨,則如何同時滿足兩岸生產與全球配銷之消費性電子快速D2D(Door to Door)物流運籌特性,乃成為本產業之國際經營最大考驗。
目前我國面板業者影響力大,且近年來資訊產業中之NB品牌業者、智慧型手機/Monitor品牌業者已漸成型,加之全球3C資訊產品市場中之主要品牌客戶業者較分散,因此近來我國面板及其相關產品之物流運籌主控權,已漸強大,逐漸具獨立發展之契機。
四、我國物流業者之服務現況與發展
我國物流業者除海、空運外,大多偏小且國際化不足,因此如五崧、驊洲等優良氣墊車專業服務業者,大都只限於國內經營,並未隨面板業者至大陸及其他地區服務。
兩岸間之海運(大尺寸)及空運(小尺寸)面板往返配送服務,目前並未獲得我國海、空運業者特別注重。尤其是兩岸工廠間之D2D配送,其時效考量仍未得到客製化服務。以至於奇美等面板廠,已著手自設物流公司,以貼切滿足其配送服務需求。
大陸、歐洲、美國及至巴西、俄羅斯之內部及其間物流配送,業者目前只能依賴中資、歐資、美資等當地物流業者服務。持續忍受外資價格昂貴及中資品質較劣之服務。
面板及資訊業者反應,倘台灣物流聯盟能整合提供具成本、品質及安全/彈性迅速之平價優質物流服務,將樂觀其成,且可相輔相成共同成長。
目前業者最殷切之物流需求為:(1)兩岸間快速物流運輸之改善與提供 (2)大陸VMI/JIT/JMI之儲配服務 (3)東/西歐之需求端發貨配送服務。
五、兩岸新局勢及物流新機會
海運快捷:由於空運成本為海運成本之十倍以上(面板尺寸愈大,差異倍數更高),故直航後,大部份空運貨將轉為海運快捷,如統寶、瀚宇彩晶(中小尺寸)。
海運直航後,兩岸中小船快運業務將迅速興起,陽明海運等已針對奇美(高雄-寧波)規劃大船接中小船再接陸運之一條龍配送。未來亦將針對統寶/瀚宇彩晶之南京/武漢配送,再進行內河航運或內陸運輸之Door to Door服務,使產業與物流業雙雙得利。
未來“兩岸經貿營運特區”之特區對特區生產整合與綠色通關完成後,兩岸之面板產業生產,將形成最佳之產業聚落及運籌體系,成為台灣面對日、韓競爭之秘密武器。
目前資訊業者,應立即加速著手面板業者兩岸D2D之海運快捷服務(上海1~2天,南京4~5天),並立即著手提供海、陸、空聯運服務之可能模式整合。
兩岸經貿營運特區推動在即,建議應將面板產業之兩岸生產基地視為同一關區,減免其關稅及簡化關務,建立關務之綠色通道,此對我國面板業競爭力提升有莫大助益。
六、結語與綜合建議
(一)結語
值此兩岸經貿新局及海空直航實現在即之際,產業與物流業發展物流運籌業務,當為最佳佈局時機。面對未來現況,產業與物流業如能相輔相成合作,將使雙方發展有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因我國物流業者大多偏小且國際化不足,如希有效滿足資訊產業全球營運需求,應加速國內關鍵業者聯盟整合,並進而與相關國外大型物流業者、當地物流業者聯盟合作,建立跨國內外3PL之4PL公司或類似之VNC組織。
(二)綜合建議(1):面板業者(台灣/兩岸)
加速與物流業者聯盟合作,建立兩岸Door to Door海空陸聯運快速暢達之一條龍運輸配送體系,使此關鍵快捷運輸體系,成為面板業贏過日、韓“ Samsung / LG / Sharp / SONY ”之秘密武器。
建議46吋以上之LCD TV及高品質NB、智慧型手機之前期製造,能於台灣研發、製造及全球服務,使我國之高端製造業能重返台灣本土,並持續帶動及增強我國物流運籌業之發展。
(三)綜合建議(2):延伸資訊產品業者(全球)
兩大品牌NB/PC資訊業者:ACER及ASUS,如能在不排斥彼此之情境下,與堅實物流聯盟合作無間,協助第一階(OEM/ODM大廠,如冠捷/精英/志合),及第二階(面板等關鍵零組件),推動台資Base之VMI機制,並逐漸自外資(BAX等)及中資(大田、飛力等)手中,取回VMI機制服務權,則產業與物流業者將兩相得利而大大雙贏。
台灣/中國JMI機制建立後,應持續推動歐洲及其他區域之最後組裝型JMI機制。
配合政府積極推動台商回流、兩岸經貿營運特區,及建立台灣為研發中心之際,各業者回台建立發貨/運籌中心/維修中心,應宜早佈局及規劃考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範圍 3
1.4研究方法 4
1.5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供應鏈管理基本概念 6
2.2全球運籌管理之內涵 8
第三章 面板產業價值鏈現況與發展 12
3.1產業概況與發展趨勢 12
3.2產業價值鏈分析 16
3.3國內外物流運籌需求 20
第四章 資訊產業國際運籌物流發展借鏡 23
4.1資訊業者全球物流運籌現況分析 23
4.2相關瓶頸困難與機會 25
4.3面板產業物流運籌發展借鏡 27
第五章 面板產業運籌物流現況與發展 28
5.1價值鏈物流運籌現況與需求問題 28
5.2未來影響因素說明 32
第六章 相關物流業者現況及機會初探 35
6.1相關物流業者現況 35
6.2物流業者之潛在商機初探 35
第七章 兩岸新局勢及主要業者需求新發展 40
7.1國際/兩岸最新發展 40
7.2主要產業業者新需求 41
7.3主要物流機會與VNC/4PL推動 45
第八章 政府協助項目建議 49
8.1台灣儲運困難排除 49
8.2協助成立高雄/台中/台北海空運中心及兩岸貨運暢流 49
8.3鼓勵物流聯盟營運海外VMI倉共配機制 50
8.4鼓勵物流聯盟營運歐美等區域共配發貨中心 50
8.5鼓勵異業聯盟提供全球運籌金流服務 51
8.6鼓勵資訊平台業者海外拓展業務 51
8.7 LCD TV品牌業者之獎勵推動 51
8.8兩岸港關綠色通道之落實 52
8.9協助經貿營運特區政策,能於面板產業落實 52
第九章 結語與綜合建議 53
9.1結語 53
9.2綜合建議 53
參考文獻 56
附錄一 訪談會議記錄 59
附錄二 座談會會議記錄 112
zh_TW
dc.format.extent 114531 bytes-
dc.format.extent 121628 bytes-
dc.format.extent 2385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37889 bytes-
dc.format.extent 184663 bytes-
dc.format.extent 210299 bytes-
dc.format.extent 4254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68495 bytes-
dc.format.extent 200987 bytes-
dc.format.extent 3170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91425 bytes-
dc.format.extent 149290 bytes-
dc.format.extent 161725 bytes-
dc.format.extent 120350 bytes-
dc.format.extent 59171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355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FT-LCD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面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供應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物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運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營運模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供應鏈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策略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TFT-LCD產業因應供應鏈管理與全球運籌現況之對策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erson, J. C. (1987). "An Approach for Confirmatory Measurement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Organizational Properties." Management Science: pp. 525-5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yers, J. (1999). "Supply Chain Strategic." Information Strategy Vol.15(Iss.2): pp.3-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IER, C., E. HARTMANN, et al. (2008). "Strategic Alignment and Purchasing Efficacy."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ines, T.S., et al. (2005). "Strategic Positioning — An Integrated Decision Process for Manufactur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5:2): pp. 180-2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oi, T.Y., et al. (2005). "The Supply Base and Its Complexity: Implications for Transaction Costs, Risks, Responsiveness,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4:5): pp. 637-6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oper, J. C. (1993). "Logistics Strategies for Glob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23(No.4): pp.13-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OLEY, K. J., P. L. CARTER, et al. (2008). "Supplier Innovativeness, Manufacturer Capabiliti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ne, C.H., et al. (1996). "Is the Make-Buy Decision Process a Core Competence?".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8, from http://imvp.mit.edu/papers/96/Make_Buy.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pp. 305-3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hi, M.P., et al. (2003). "Alignment of Strategic Priorities and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of Operation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1:3): pp. 353-3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tchen, D. J. Jr., et al. (1993).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and Performance: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6): pp. 1278-13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m, J.S., et al. (1993). "Manufacturing Competence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13:10): pp. 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cos, B. (1998). "The globalization of logistics." Manufacturing Systems Vol.16(Iss.2): pp.132-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惠民 (1999),"電子化企業時代供應鏈管理與全球運籌",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 15-21 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滋宜 (1998),"資源全球化的策略-全球運籌管理",能力雜誌: 64-65 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宗儒、高瑞生 (2000),"全球企業物流策略",台北銀行月刊 第29卷,第五期: 134-143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淑鳴 (1999),"供應鏈管理建置經驗",電子商務導航 第二十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伯文 (2001),"供應鏈管理對台灣產業之影響",金屬工業 第35卷,第1期:128-135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心馨、詹進勝 (2000),"全球運籌與供應鏈管理在台灣企業國際化整合發展之研究",http://www.moea.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慈暉 (1998),"加速全球運籌的後盾-物流公司提供的支援與服務",能力雜誌: 42-46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慈暉 (1998),"加速回應全球客戶的一級競賽",能力雜誌 18-23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慈暉 (1998),"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雜誌 1998 年10 月:36-40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瑜芬、莫懷恩 (2000),"企業全球運籌管理的物流策略",http://www.moea.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寶鸞 (1998),"資訊科技驅動全球運籌的強力電池",能力雜誌: 38-41 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震宇 (1998),"全球運籌體系下的契約與法律問題",能力雜誌: 48-54 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宏明 (2000),"全球化、數位化與快速化時代的全球運籌管理策略",http://www.moea.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仁昌 (1999),"從物流的角度建置供應鏈管理",資訊與電腦: 53-58 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商 (2000),"解讀全球運籌管理系統",中衛簡訊 第136 期: 55-59 頁。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