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台灣公共外交之發展與研究-以推動參與聯合國之工作為例
作者 張毓芹
貢獻者 林碧炤
張毓芹
關鍵詞 公共外交
聯合國
國際宣傳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20:34:18 (UTC+8)
摘要 21世紀是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而對著這樣一個不斷轉變的國際環境,國家政策也必須隨時調整因應,非傳統外交便因運而生,非傳統外交打破國家主權的迷思,強調個人、非政府組織和國際組織的重要性,公共外交也屬於非傳統外交的一環,關心的重點在政府和國外民眾的互動。
公共外交之所以興起和傳播科技的發展以及民主政治的推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公共外交具有間接性,主要施作對象是他國民眾,是一國政府對他國民眾的外交活動,必須注重公開性和傳播性,如何介入目標國政策的辯論以便引導意見氣候轉向有利於本國的一方形成公共外交政策的重心。
公共外交有著多層意涵,第一層次的公共外交是要傳遞訊息,包含日常溝通和針對特定議題的戰略溝通,由互動式的雙向溝通,包括傾聽與對話,增進彼此了解;第二個層次的公共外交則是希望透過對話、接觸和溝通塑造正面與正確的國際形象,最後則是以此為基礎,建立外國公眾的支持,利用一國的輿論影響他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在重視民意的民主政治中,馬基維利所說的「智者不輕忽民意」已成為政府施政的規鎳,也使得公共外交有更多發展的空間,公共外交施力的目標是一國的民眾,是跨越傳統外交範疇所進行的非傳統外交,在從事公共外交的過程中,政府間的邦交不是過問的重點,是故,對台灣而言,公共外交無疑是推動台灣向國際社會邁進的機會。
本文的研究發現主要有三個面向,首先,公共外交在九一一後被廣為討論,但我們必須體認到公共外交亦有其侷限,政府透過公共外交所提供之訊息不一定都能為外國公眾所接受,而且外交政策的決定包含許多因素,作為公共外交施力對象的輿論只是這複雜決策過程中的一環,由於無法估量輿論在決策過程中擔負的角色,形成公共外交的弱點。
公共外交的侷限造成公共外交政策推行上的限制,在無法提出具體成效的情況下,公共外交計畫往往有被扼殺的可能性,而使訊息的傳遞中斷、先前所建立國家形象也可能因無法接續而消滅,因此,國家在推動公共外交政策時必須正視公共外交的侷限,而不應一昧的過度期待,同時,國家以公共外交作為營造國家形象的外交政策必須了解到公共外交是基於事實,構築國家形象的素材還是來自於國家本身的現實情況,具有正面意義的國家發展才是良好國家形象的基礎。
就台灣的公共外交而言,訊息傳遞的管道是多元的,不僅以媒體外交的方式提供國外受眾二手資訊與影像,也由文化交流、國際援助等方面讓外國公眾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接觸台灣的各類相關訊息,而在國際形象的營造上,近年主要以展現「台灣主體」為訴求,然而,即使在國際形象的塑造上已逐漸納入「台灣」意識,希望建立國際對台灣的認同,但是卻仍未有一個完整的主體形象,所以,在運作時會顯得過於複雜而缺乏一致性。
本文以台灣參與聯合國的公共外交工作為例,發現我國在公共外交政策上粗略地將受眾分為菁英份子與一般大眾,不僅傳播管道不同,訊息內容側重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大致而言,在訊息傳播內容上,我國政府欲傳遞的訊息是「台灣已做好準備,聯合國需要台灣加入才會更加完善」,這是台灣參與聯合國的中心訊息,而形象塑造主要是以「民主、和平、繁榮」的主權國家形象,近年來,我國在訊息傳播上不僅由圖文並茂轉為以圖像為主的設計方式,也逐漸顯露出台灣主體性的增加以及台灣對於被阻於國際社會之外的不滿。此外,公共外交的重點第區似乎很明顯的「重美而輕歐、亞、非」。
最後,針對我國的公共外交政策,本文也提出七項建議作為參考:
(一) 建立統籌與協調的跨部會機構
(二) 國家形象的營造—單一象徵物與代表性
(三) 仔細區分公共外交的受眾
(四) 從事多樣化的民意調查
(五) 培養外交從業人員以及各式駐外人員對公共外交的重視與專業
(六) 建構完備的聯合國網站
(七) 凝聚國內與僑界共識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一、 期刊
1. Bardos, Arthur A.. “Public Diplomacy: an Old Art, an New Profession.” The Virginia Quarterly, Vol. 77, Iss. 3(Summer 2001), pp.424-437.
2. Blackburn, Paul P.. “The Post-Cold War Public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15, Iss. 1(winter 1992), pp.75-86.
3. Brown, John H..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ld war.” Georgetow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 Iss.1(Winter 2005), pp. 125.
4. Eschen, Penny M Von. “Enduring Public diplomacy.” American Quarterly, Vol. 57, Iss. 2(Jun 2005), pp. 335.
5. Finn, Helena k.. “The Case for Cultural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 Vol.82, Iss.6(Nov/Dec 2003), pp. 15-20.
6. Fitzpatrick, Kathy R.. “U.S. Public Diplomacy.”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Vol.70, Iss. 13(Apr 15, 2004), pp. 412-416.
7. Hoffman, David. “Beyond Public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 Vol.8, Iss. 2(March/April2002), pp. 83-95.
8. Kendrick, Alice and Fullerton, Jami A.. “Advertising as Public Diplomacy: Attitude Change among International Audie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44, Iss3(September 2004), pp. 297-311.
9. Kennedy, Liam and Lucas, Scott. “Enduring Freedom: Public Diplomacy and U.S. Foreign Policy.” American Quarterly, Vol.57, Iss.2(Jun 2005), pp. 309.
10. Laqueur, Walter. “Save Public Diplomacy: Broadcasting America’s Message Matters.” Foreign Affairs, Vol.73, Iss5(September-October 1994), pp. 19-24.
11. Lord, Carnes. “The Past and Future of Public Diplomacy.” Orbis, Vol.42, Iss. 1(winter 1998), pp.49-72.
12. McCombs, Maxwell E. and Shaw, Donald L..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36, No. 3(Summer 1972), pp.176-187.
13. Merrill, John C.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39(spring 1962), pp.230
14. Nelles, Wayne.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as Pseudo-Education: A Problematic National Security and Counter-Terrorism Instrum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41, Iss. 1(Mar 2004), pp. 65-95.
15. Peterson, Peter.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Foreign Affairs, Vol. 81, Iss. 5(September-October 2002), pp. 74-95.
16. Reigrotski, Erich and Anderson, Nels. “National Stereotypes and Foreign Contact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2, No. 4(winter 1959-1960), pp.517.
17. Robin, Ron. “Requiem for public diplomacy.” American Quarterly, Vol. 57, Iss. 2(Jun 2005), pp. 345.
18. Ross, Christopher. “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5, Iss.2(spring 2002), pp. 75-83.
19. Ross. Christopher. “Pillars of Public Diplomacy.”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s, Vol.25, Iss. 2(Summer 2003), pg. 22.
20. Smyyh, Rosaleen. “Mapping U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21s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5, Iss. 3(Nov 2001), pp. 421-444.
21. Snow, Nancy. “How to Build an Effective U.S. Public Diplomacy.”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Vol.70, Iss. 12(Apr 1, 2004), pp. 369-374.
22. Snow, Nancy. “Inventing Public Diplomacy: the Story of the U.S. Information Agency.” History, Vol. 33, Iss. 1(Fall 2004), pp. 10-11.
二、 專書
1. Arquilla, John and Ronfeldt, David. 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 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 Santa Monica: Rand, 1999.
2. Boulding, Kenneth E.. The Imag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6.
3. Edelstein, Alex S.. Total Propaganda: From Mass Culture to Popular Cultur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1997.
4. Fortner, Robert S.,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1994.
5. Hansen, Allen C.. USIA :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 : Praeger Publishers, 1984.
6. Kunczik, Michael. Image of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1997.
7. Manheim, Jarol B..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8. Melissen, Jan.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2005.
9. Mowlana, Hamid. Global Information and World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1997.
10. Riordan, Shaun. The New Diplomacy. Great Britain: Polity Press, 2003.
11. USIA. USIA, it’s work and structure. Washington, D.C. : U.S. Information Agency, 1987.
12. VOA. Voice of America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 Voice of America, 1987.
13. Wolf, Charles. Public diplomacy : how to think about and improve it. Santa Monica, Calif. : Rand, 2004.
中文文獻
一、 政府出版品
1. 1993-2003年中華民國推動加入聯合國相關文件彙編。外交部國組司。
2. 文建會。『1999年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2000年。
3. 文建會。『2004年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2005年。
4. 文建會。『文化土壤 接力深根』。台北:文建會,2003年。
5. 立法院院會報告。
6. 行政院新聞局。『Taiwan Journal』。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7. 行政院新聞局。『Taiwan Review』。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8. 行政院新聞局。『光華雜誌』。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9. 行政院新聞局。『各國政府負責國內外新聞文宣或資訊服務業務部門組織-研析暨參考資料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8年。
10. 行政院新聞局。『行政院新聞局公報』。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11. 行政院新聞局。『新聞局研究報告彙編(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9年。
12. 行政院新聞局。『跨越五十年 行政院新聞局成立五十周年慶祝特刊』。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6年。
13. 林秋敏。『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重新參與篇(下)』。台北新店:國史館,民國90年。
14. 林秋敏。『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重新參與篇(上)』。台北新店:國史館,民國90年。
15. 國合會。『民國90年國合會年報』。台北:國合會,民國91年。
16. 國合會。『民國91年國合會年報』。台北:國合會,民國92年。
17. 國合會。『民國92年國合會年報』。台北:國合會,民國93年。
18. 國合會。『民國93年國合會年報』。台北:國合會,民國94年。
二、 中文專書
1. Hachten, William A.著,張明貴和林文益譯。『世界新聞學-變遷中的國際傳播媒介』。台北:風雲論壇,民國87年。
2. Nye, Joseph S.著,吳曉輝和錢程譯。『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
3. Rawnsley, Gary著,蔡明燁譯。『推銷台灣』。台北:揚智,民國92年。
4. Severin, Werner J.和Tankard, James W.著,羅世宏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民國81年。
5. 方怡文、周慶祥。『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1997。
6.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民國91年。
7. 朱建民。『外交與外交關係』。台北:正中,民國69年。
8. 李少南。『國際傳播』。台北:黎明,民國83年。
9. 李普曼著,林珊譯。『輿論學』。北京:華夏,1989年。
10.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1. 邱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民90年。
12. 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民國87年。
13. 張巨岩。『權力的聲音-美國的媒體與戰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14. 陸以正。『微臣無力可回天-陸以正的外交生涯』。台北:天下遠見,民國91年。
15. 蔡瑋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我國加入聯合國周邊組織之可行性』。台北:政大國關中心,民國82年。
16. 古家諭。『我國國際宣傳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大外交所,民88。
17. 李郁青。『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大新研所,民國85年。
三、 期刊論文
1. 「蝴蝶公關 力挽台灣形象」。『公關雜誌』,創刊號,民國83年4月1日。
2. 王宏偉。「911後美國的公眾外交」。『國際論壇』,第5卷第1期,2003年1月,頁46-50。
3. 李茂正。「國際宣傳與國際了解」。『報學』,第七卷,第四期,民國74年,頁123-127。
4. 李翠瑩。「想起國際文化交流的號角—紐約文化中心更名台北文化中心登場」。『文化視窗』,第41期,民國91年7月,頁8-9。
5. 李瞻。「美國的國際宣傳」。『報學』,第七卷,第九期,民國76年,頁108-111。
6. 李豔豔。「關於西方國家公眾外交的幾點比較」。『國際論壇』,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9。
7. 林家暉。『中華民國對美形象廣告』。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民國92年。
8. 邱大環。「藝術之都的文化橋樑-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文化視窗』,第12期,民國88年6月,頁64-69。
9. 邱坤玄。「重返聯合國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2期,民國86年,頁89-101。
10. 唐小松、王義桅。「美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興起及其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3年,頁22-27。
11. 唐小松、王義桅。「從進攻到防禦-美國公共外交戰略的角色變遷」。『美國研究』,第3期,2003年,頁74-86。
12. 孫曼蘋。「美國新聞總署的功能」。『報學』,第五卷,第九期,民國66年,頁130-134。
13. 祝基瀅。「資訊傳播時代的國際關係」。『新聞學研究』,第三十三集,民國73年,頁125-141。
14.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第82期,2005年,頁105-112。
15. 張婉貞。「從趨勢計畫談法國國際文化交流政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1卷第7期,民國90年1月,頁65-69。
16. 梁蓉。「國際文化交流的省思」。『文化視窗』,第12期,民國88年6月,頁6-11。
17. 許明禮。「蘭花熱潮引爆帛琉」。『國合會訊』,第91期,民國95年4月。
18. 陳宗逸。「叩關入聯合國 最漂亮的戰績」。『新台灣』,第444期,2004年9月23日。
19. 陳憶寧、孫秀蕙。「媒體報導的議題設定與預示效果再探」。『當前新聞生態的挑戰與出路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20. 陸以正。「從國際宣傳到公共外交」。『國政評論』,民國94年7月。
21.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1-15。
22. 游淑靜。「長路漫漫多寂寞—談政府中書外譯之過去及未來」。『出版界』,第54期,民國87年5月,頁19-22
23. 鈕則勳。「參與聯合國之國際宣傳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4期,民國92年10月,頁47-97。
24. 黃炎霖。『塑造中華民國國際新形象之研究 : 國際宣傳途徑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新聞研究所,民79。
25. 黃超、張魁中。「中國的公眾外交」。『阿霸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0-52。
26. 趙可金。「媒體外交及其運作機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4年,頁21-26。
27. 劉曉鵬。「回顧一九六0年代中華民國農技外交」。『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2期,民國94年3月,頁131-143。
28. 滕淑芬。「經濟浪潮下的中文熱-兩岸競逐華語教學市場」。『光華(中英文國內版)』,第29卷第4期,民國93年4月,頁32-38。
29. 衛嘉定。「析論柯林頓政府的公共外交政策」。『美國月刊』,第9卷,第1期,民國83年1月,頁64-78。
30. 鄭自隆。「中華民國政府國際政治廣告回顧--「台灣」品牌知識之建構」。曾虛白「當前新聞生態的挑戰與出路」研討會論文集,2004。
31. 韓召穎。「公眾外交:美國對為政策的重要工具」。『南開學報』,第6期,2001年,頁89-96。
32. 韓召穎。「美國公眾外交與美國對外政策」。『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1年,頁25-38。
四、網站
1. Taiwan in the UN http://english.www.gov.tw/UN/index.jsp
2. 中央廣播電台網站http://www.rti.org.tw
3. 文建會http://www.cca.gov.tw/
4. 北語新聞網http://news.blcu.edu.cn/
5.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http://edu.ocac.gov.tw/home.htm
6. 行政院新聞局英文版網站http://www.gio.gov.tw/
7. 宏觀電視台網站http://mactv.cts.com.tw
8. 美國USIAA(USIA ALUMNI ASSOCIATION)所建構的公共外交網站http://www.publicdiplomacy.org/
9.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news.com/chinese/
10.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11. 美國國際訊息計畫(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 http://usinfo.state.gov/
12. 高教簡訊http://www.news.high.edu.tw/
13. 國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h.gov.tw
14.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
15. 華語教學新聞中心http://tcsl.ntnu.edu.tw:8080/unofficial/
16. 僑委會http://www.ocac.gov.tw/
五、報紙
1.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
2.中央日報
3.中國時報
4.中華日報
5.自由時報
6.自由電子報
7.自立早報
8.青年日報
9.聯合報
10.聯合知識庫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2253007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3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碧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毓芹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毓芹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九月-2009 20:34:18 (UTC+8)-
dc.date.available 18-九月-2009 20:34: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20:34:1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22530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253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1世紀是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而對著這樣一個不斷轉變的國際環境,國家政策也必須隨時調整因應,非傳統外交便因運而生,非傳統外交打破國家主權的迷思,強調個人、非政府組織和國際組織的重要性,公共外交也屬於非傳統外交的一環,關心的重點在政府和國外民眾的互動。
公共外交之所以興起和傳播科技的發展以及民主政治的推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公共外交具有間接性,主要施作對象是他國民眾,是一國政府對他國民眾的外交活動,必須注重公開性和傳播性,如何介入目標國政策的辯論以便引導意見氣候轉向有利於本國的一方形成公共外交政策的重心。
公共外交有著多層意涵,第一層次的公共外交是要傳遞訊息,包含日常溝通和針對特定議題的戰略溝通,由互動式的雙向溝通,包括傾聽與對話,增進彼此了解;第二個層次的公共外交則是希望透過對話、接觸和溝通塑造正面與正確的國際形象,最後則是以此為基礎,建立外國公眾的支持,利用一國的輿論影響他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在重視民意的民主政治中,馬基維利所說的「智者不輕忽民意」已成為政府施政的規鎳,也使得公共外交有更多發展的空間,公共外交施力的目標是一國的民眾,是跨越傳統外交範疇所進行的非傳統外交,在從事公共外交的過程中,政府間的邦交不是過問的重點,是故,對台灣而言,公共外交無疑是推動台灣向國際社會邁進的機會。
本文的研究發現主要有三個面向,首先,公共外交在九一一後被廣為討論,但我們必須體認到公共外交亦有其侷限,政府透過公共外交所提供之訊息不一定都能為外國公眾所接受,而且外交政策的決定包含許多因素,作為公共外交施力對象的輿論只是這複雜決策過程中的一環,由於無法估量輿論在決策過程中擔負的角色,形成公共外交的弱點。
公共外交的侷限造成公共外交政策推行上的限制,在無法提出具體成效的情況下,公共外交計畫往往有被扼殺的可能性,而使訊息的傳遞中斷、先前所建立國家形象也可能因無法接續而消滅,因此,國家在推動公共外交政策時必須正視公共外交的侷限,而不應一昧的過度期待,同時,國家以公共外交作為營造國家形象的外交政策必須了解到公共外交是基於事實,構築國家形象的素材還是來自於國家本身的現實情況,具有正面意義的國家發展才是良好國家形象的基礎。
就台灣的公共外交而言,訊息傳遞的管道是多元的,不僅以媒體外交的方式提供國外受眾二手資訊與影像,也由文化交流、國際援助等方面讓外國公眾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接觸台灣的各類相關訊息,而在國際形象的營造上,近年主要以展現「台灣主體」為訴求,然而,即使在國際形象的塑造上已逐漸納入「台灣」意識,希望建立國際對台灣的認同,但是卻仍未有一個完整的主體形象,所以,在運作時會顯得過於複雜而缺乏一致性。
本文以台灣參與聯合國的公共外交工作為例,發現我國在公共外交政策上粗略地將受眾分為菁英份子與一般大眾,不僅傳播管道不同,訊息內容側重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大致而言,在訊息傳播內容上,我國政府欲傳遞的訊息是「台灣已做好準備,聯合國需要台灣加入才會更加完善」,這是台灣參與聯合國的中心訊息,而形象塑造主要是以「民主、和平、繁榮」的主權國家形象,近年來,我國在訊息傳播上不僅由圖文並茂轉為以圖像為主的設計方式,也逐漸顯露出台灣主體性的增加以及台灣對於被阻於國際社會之外的不滿。此外,公共外交的重點第區似乎很明顯的「重美而輕歐、亞、非」。
最後,針對我國的公共外交政策,本文也提出七項建議作為參考:
(一) 建立統籌與協調的跨部會機構
(二) 國家形象的營造—單一象徵物與代表性
(三) 仔細區分公共外交的受眾
(四) 從事多樣化的民意調查
(五) 培養外交從業人員以及各式駐外人員對公共外交的重視與專業
(六) 建構完備的聯合國網站
(七) 凝聚國內與僑界共識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I
摘要…………………………………………………………………………………...II
目錄…………………………………………………………………………………..IV
圖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7

第二章 公共外交理念之探討與回顧………………………………………………10
第一節 公共外交之內涵………………………………………………………10
第二節 公共外交之回顧………………………………………………………19
第三節 小結……………………………………………………………………23

第三章 台灣公共外交現況…………………………………………………………25
第一節 大眾傳播媒介…………………………………………………………25
第二節 文化外交………………………………………………………………39
第三節 國際援助………………………………………………………………51
第四節 小結……………………………………………………………………56

第四章 以台灣推動加入聯合國的公共外交工作為例(一)……………………59
第一節 台灣與聯合國…………………………………………………………59
第二節 友邦提案分析…………………………………………………………61
第三節 學術活動與其他造勢活動……………………………………………79
第四節 小結……………………………………………………………………85

第五章 以台灣推動加入聯合國的公共外交工作為例(二)………………………88
第一節 說帖與宣傳小冊之內容分析………………………………………..88
第二節 廣告文宣…………………………………………………………......96
第三節 廣播與電視…………………………………………………………109
第四節 小結…………………………………………………………………114

第六章 結論…………………………………………………………………………11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3

參考書目………………………………………………………………………….......127
附錄…………………………………………………………………………………...136
附錄一 台灣獎學金設置計畫……………………………………………………….136
附錄二 台灣獎學金作業要點……………………………………………………….138
zh_TW
dc.format.extent 48555 bytes-
dc.format.extent 67420 bytes-
dc.format.extent 194192 bytes-
dc.format.extent 60636 bytes-
dc.format.extent 76751 bytes-
dc.format.extent 155905 bytes-
dc.format.extent 2031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890561 bytes-
dc.format.extent 255533 bytes-
dc.format.extent 505240 bytes-
dc.format.extent 168531 bytes-
dc.format.extent 132742 bytes-
dc.format.extent 12725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30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聯合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宣傳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公共外交之發展與研究-以推動參與聯合國之工作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Bardos, Arthur A.. “Public Diplomacy: an Old Art, an New Profession.” The Virginia Quarterly, Vol. 77, Iss. 3(Summer 2001), pp.424-4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Blackburn, Paul P.. “The Post-Cold War Public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15, Iss. 1(winter 1992), pp.75-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Brown, John H..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ld war.” Georgetow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 Iss.1(Winter 2005), pp. 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Eschen, Penny M Von. “Enduring Public diplomacy.” American Quarterly, Vol. 57, Iss. 2(Jun 2005), pp. 3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Finn, Helena k.. “The Case for Cultural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 Vol.82, Iss.6(Nov/Dec 2003), pp. 15-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Fitzpatrick, Kathy R.. “U.S. Public Diplomacy.”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Vol.70, Iss. 13(Apr 15, 2004), pp. 412-4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Hoffman, David. “Beyond Public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 Vol.8, Iss. 2(March/April2002), pp. 83-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Kendrick, Alice and Fullerton, Jami A.. “Advertising as Public Diplomacy: Attitude Change among International Audie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44, Iss3(September 2004), pp. 297-3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Kennedy, Liam and Lucas, Scott. “Enduring Freedom: Public Diplomacy and U.S. Foreign Policy.” American Quarterly, Vol.57, Iss.2(Jun 2005), pp. 3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Laqueur, Walter. “Save Public Diplomacy: Broadcasting America’s Message Matters.” Foreign Affairs, Vol.73, Iss5(September-October 1994), pp. 19-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Lord, Carnes. “The Past and Future of Public Diplomacy.” Orbis, Vol.42, Iss. 1(winter 1998), pp.4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McCombs, Maxwell E. and Shaw, Donald L..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36, No. 3(Summer 1972), pp.176-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Merrill, John C.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39(spring 1962), pp.2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Nelles, Wayne.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as Pseudo-Education: A Problematic National Security and Counter-Terrorism Instrum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41, Iss. 1(Mar 2004), pp. 65-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Peterson, Peter.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Foreign Affairs, Vol. 81, Iss. 5(September-October 2002), pp. 74-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Reigrotski, Erich and Anderson, Nels. “National Stereotypes and Foreign Contact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2, No. 4(winter 1959-1960), pp.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Robin, Ron. “Requiem for public diplomacy.” American Quarterly, Vol. 57, Iss. 2(Jun 2005), pp. 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Ross, Christopher. “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5, Iss.2(spring 2002), pp. 75-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Ross. Christopher. “Pillars of Public Diplomacy.”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s, Vol.25, Iss. 2(Summer 2003), pg. 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Smyyh, Rosaleen. “Mapping U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21s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5, Iss. 3(Nov 2001), pp. 421-4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Snow, Nancy. “How to Build an Effective U.S. Public Diplomacy.”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Vol.70, Iss. 12(Apr 1, 2004), pp. 369-3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Snow, Nancy. “Inventing Public Diplomacy: the Story of the U.S. Information Agency.” History, Vol. 33, Iss. 1(Fall 2004), pp. 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Arquilla, John and Ronfeldt, David. 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 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 Santa Monica: Rand,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Boulding, Kenneth E.. The Imag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Edelstein, Alex S.. Total Propaganda: From Mass Culture to Popular Cultur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Fortner, Robert S.,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Hansen, Allen C.. USIA :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 : Praeger Publishers, 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Kunczik, Michael. Image of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Manheim, Jarol B..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Melissen, Jan.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Mowlana, Hamid. Global Information and World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Riordan, Shaun. The New Diplomacy. Great Britain: Polity Press,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USIA. USIA, it’s work and structure. Washington, D.C. : U.S. Information Agency,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VOA. Voice of America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 Voice of America,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Wolf, Charles. Public diplomacy : how to think about and improve it. Santa Monica, Calif. : Rand,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政府出版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993-2003年中華民國推動加入聯合國相關文件彙編。外交部國組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文建會。『1999年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文建會。『2004年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文建會。『文化土壤 接力深根』。台北:文建會,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立法院院會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行政院新聞局。『Taiwan Journal』。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行政院新聞局。『Taiwan Review』。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行政院新聞局。『光華雜誌』。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行政院新聞局。『各國政府負責國內外新聞文宣或資訊服務業務部門組織-研析暨參考資料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行政院新聞局。『行政院新聞局公報』。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行政院新聞局。『新聞局研究報告彙編(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行政院新聞局。『跨越五十年 行政院新聞局成立五十周年慶祝特刊』。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林秋敏。『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重新參與篇(下)』。台北新店:國史館,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林秋敏。『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重新參與篇(上)』。台北新店:國史館,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國合會。『民國90年國合會年報』。台北:國合會,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國合會。『民國91年國合會年報』。台北:國合會,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國合會。『民國92年國合會年報』。台北:國合會,民國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國合會。『民國93年國合會年報』。台北:國合會,民國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中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Hachten, William A.著,張明貴和林文益譯。『世界新聞學-變遷中的國際傳播媒介』。台北:風雲論壇,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Nye, Joseph S.著,吳曉輝和錢程譯。『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Rawnsley, Gary著,蔡明燁譯。『推銷台灣』。台北:揚智,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Severin, Werner J.和Tankard, James W.著,羅世宏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民國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方怡文、周慶祥。『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朱建民。『外交與外交關係』。台北:正中,民國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李少南。『國際傳播』。台北:黎明,民國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李普曼著,林珊譯。『輿論學』。北京:華夏,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邱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張巨岩。『權力的聲音-美國的媒體與戰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陸以正。『微臣無力可回天-陸以正的外交生涯』。台北:天下遠見,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蔡瑋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我國加入聯合國周邊組織之可行性』。台北:政大國關中心,民國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古家諭。『我國國際宣傳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大外交所,民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李郁青。『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大新研所,民國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蝴蝶公關 力挽台灣形象」。『公關雜誌』,創刊號,民國83年4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宏偉。「911後美國的公眾外交」。『國際論壇』,第5卷第1期,2003年1月,頁46-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李茂正。「國際宣傳與國際了解」。『報學』,第七卷,第四期,民國74年,頁123-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李翠瑩。「想起國際文化交流的號角—紐約文化中心更名台北文化中心登場」。『文化視窗』,第41期,民國91年7月,頁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李瞻。「美國的國際宣傳」。『報學』,第七卷,第九期,民國76年,頁108-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李豔豔。「關於西方國家公眾外交的幾點比較」。『國際論壇』,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林家暉。『中華民國對美形象廣告』。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邱大環。「藝術之都的文化橋樑-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文化視窗』,第12期,民國88年6月,頁64-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邱坤玄。「重返聯合國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2期,民國86年,頁89-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唐小松、王義桅。「美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興起及其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3年,頁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唐小松、王義桅。「從進攻到防禦-美國公共外交戰略的角色變遷」。『美國研究』,第3期,2003年,頁74-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孫曼蘋。「美國新聞總署的功能」。『報學』,第五卷,第九期,民國66年,頁130-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祝基瀅。「資訊傳播時代的國際關係」。『新聞學研究』,第三十三集,民國73年,頁125-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第82期,2005年,頁105-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張婉貞。「從趨勢計畫談法國國際文化交流政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1卷第7期,民國90年1月,頁65-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梁蓉。「國際文化交流的省思」。『文化視窗』,第12期,民國88年6月,頁6-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許明禮。「蘭花熱潮引爆帛琉」。『國合會訊』,第91期,民國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陳宗逸。「叩關入聯合國 最漂亮的戰績」。『新台灣』,第444期,2004年9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陳憶寧、孫秀蕙。「媒體報導的議題設定與預示效果再探」。『當前新聞生態的挑戰與出路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陸以正。「從國際宣傳到公共外交」。『國政評論』,民國9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游淑靜。「長路漫漫多寂寞—談政府中書外譯之過去及未來」。『出版界』,第54期,民國87年5月,頁19-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鈕則勳。「參與聯合國之國際宣傳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4期,民國92年10月,頁47-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黃炎霖。『塑造中華民國國際新形象之研究 : 國際宣傳途徑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新聞研究所,民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黃超、張魁中。「中國的公眾外交」。『阿霸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0-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趙可金。「媒體外交及其運作機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4年,頁2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劉曉鵬。「回顧一九六0年代中華民國農技外交」。『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2期,民國94年3月,頁131-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滕淑芬。「經濟浪潮下的中文熱-兩岸競逐華語教學市場」。『光華(中英文國內版)』,第29卷第4期,民國93年4月,頁32-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衛嘉定。「析論柯林頓政府的公共外交政策」。『美國月刊』,第9卷,第1期,民國83年1月,頁64-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鄭自隆。「中華民國政府國際政治廣告回顧--「台灣」品牌知識之建構」。曾虛白「當前新聞生態的挑戰與出路」研討會論文集,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韓召穎。「公眾外交:美國對為政策的重要工具」。『南開學報』,第6期,2001年,頁8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韓召穎。「美國公眾外交與美國對外政策」。『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1年,頁25-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Taiwan in the UN http://english.www.gov.tw/UN/index.j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中央廣播電台網站http://www.rti.org.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文建會http://www.cca.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北語新聞網http://news.blcu.edu.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http://edu.ocac.gov.tw/home.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行政院新聞局英文版網站http://www.gio.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宏觀電視台網站http://mactv.cts.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美國USIAA(USIA ALUMNI ASSOCIATION)所建構的公共外交網站http://www.publicdiplomacy.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news.com/chines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美國國際訊息計畫(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 http://usinfo.state.gov/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高教簡訊http://www.news.high.edu.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國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h.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華語教學新聞中心http://tcsl.ntnu.edu.tw:8080/unoffici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僑委會http://www.ocac.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中央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中華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自由電子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自立早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青年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聯合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聯合知識庫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