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理性、制度與結構: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新制度主義分析
作者 張宇韶
貢獻者 李英明
張宇韶
關鍵詞 中共對台政策
理性抉擇
結構論
國家中心
社會中心
歷史制度主義
國家統合主義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8-Sep-2009 20:37:02 (UTC+8)
摘要 兩岸關係研究除了在方法論、理論概念層面中出現「宏觀結構」與「微觀理性」的衝突外,針對兩岸的交流互動的發展模式、政策動力、具體影響又衍生出「國家中心」與「社會中心」的爭議。這使得學術社群在解釋胡錦濤對台政策的內內容,出現了「蕭規曹隨」與「制度創新」以及「政治主宰」與「經濟誘導」等兩組對立的問題群組。

為了從方法論上建構研究分析的新框架,處理「理性與結構」的衝突,本研究採取「歷史制度主義」的認知觀點,假設「胡錦濤的理性抉擇及其政策行動,是鑲嵌於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的系絡內容中」。這意味胡錦濤的對台政策並非是在憑空與任意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其理性抉擇是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下的產物,具有「情境理性」的屬性。更重要的是,結構轉型的過程與內容,不僅提供對台政策作為的「初始條件」,也產生了「路徑依賴」的變遷與發展軌跡。

此外,中共對台政策固然有其合法性的政治邏輯與前提,但是不能忽略經濟社會因素對於政策產出的輔助性、補充性的思維;經濟社會的誘因功能雖然促成兩岸關係的互賴整合,卻難以取代國家權力的主導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對台政策的分析,不可能孤立或外在於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脈絡中,應當與改革開放以來的整體規劃互為接軌。因此,「國家統合主義」的思維提供了本研究理論的切入點換言之。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專書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台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文件,中發「1991」三號。
「國務院」台灣辦公室1991,台商投資指南,1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7,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6,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尹啟明2004,台灣經濟:轉捩時刻,台北:商周出版社,頁190-216。
毛澤東1966,「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77,「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幼安、毛磊編1991,國共兩黨關係通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
王玉玲1996,由兩岸關係探討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析之,台北:桂冠出版。
王紹光1997,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紹光、胡鞍鋼1997,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逸舟1998,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銘義1995,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時報文化。
王銘義2005,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台北:天下遠見。
包宗和、吳玉山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5,中國經濟開世局,兩岸關係創新機,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7,兩岸貿易與投資影響評估報告,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委託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01期。
行政院經建會2003,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02,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行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文化事業。
江澤民2006,「高舉鄧小平 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吳玉山1997,扈從與抗衡:兩岸關係新銓-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
吳秀光1999,「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奕理論出發」,包宗和、吳玉山編著,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敬璉2004,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吳新興200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呂亞力1995,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李英明1994,「台商到大陸投資的社會與文化意義」,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文化,頁99-126。
李英明1995,「官僚組織、理性抉擇與利益團體研究途徑」、「派系研究途徑」,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頁31-87。
李英明1995,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李英明1995,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出版。
李英明1999,「中國大陸的意識型態」,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頁2-3。
李英明2001,「後現代與後殖民語境下台灣社會科學的出路」,全球化時代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頁133-145。
李英明2001,全球化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
李英明2005,「從古典(舊)制度主義到新制度主義:人的圖像的轉移」,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出版社,頁1-35。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出版。
李義虎2003,「樹立海峽兩岸時空新思維」,收錄於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
李義虎2005,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
李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周永生2004,經濟外交,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周志懷2005,「『反分裂國家法』與新時期大陸對台政策」,收錄於徐博東主編,台灣研究論文精選-兩岸關係篇,北京:台海出版社,頁73-75。
周志懷2006,「論海峽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的安排」,收錄於王建民主編,台灣研究論文精選-經濟篇,北京:台海出版社,頁393。
周叔蓮、閩見蜀等著1995,九○年代海峽兩岸及香港經濟合作前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頁48。
周美里2007,「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頁209。
周恩來1984,「台灣的解放一定能夠實現」,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雪光1994年,「中央集權的代價」,收錄於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研究1993至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大侯、陳博志、葉律言1995,產業國際發展監視指標之後續研究,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頁77-149。
林佳龍、徐斯儉2004,「導論:退化的集權主義與中國未來發展」,收錄於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頁19-20。
林琳文1997,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台北:生智出版。
林嘉誠、朱浤源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邵宗海2005,「兩岸關係的變遷來論兩關係的定位」,兩岸關係,台北:五南,頁50-51。
邵宗海2006,「胡錦濤涉台言論與對台政策分析」,兩岸關係,台北:五南,頁220-226。
邵宗海2006年,「兩岸談判機制的變遷與嘗試」,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出版,頁288-291。
邱秀錦1996,「兩岸經濟依存關係之分析」,自由中國之工業,台北:行政院經建會,頁17-41。
邱坤玄2003,「中共外交政策」,收錄於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1。
邱垂正2008,兩岸和平三角建構,台北:秀威出版。
俞可平主編、.Rhodes﹑J.Kooiman﹑M.Van Vliet著2000,「引論:治理與善治」,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姜新立2004,大轉變:後後共產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研究,台北:唐山出版。
姜輝譯1999,新市場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探索,北京:東方出版社。
范錦明主編2001,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大屯出版。
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台北:宏智文化。
徐博東、馬淑明2005,「兩岸關係轉變的四點啟示」,收錄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的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頁89-91。
徐斯勤2002,「機構改革-從十五大到十六大」,收錄於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頁273-276。
徐焰1992,台海大戰上編,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頁112。
祖治國1998,9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台北:致良出版社。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頁459-65。
耿曙2003,「分析層次與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總論,張亞中主編,台北:揚智文化,頁49-50。
郝培芝2007,「中國『一中政策』之發展與演變」,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羅致政、宋允文主編,台北:台灣智庫叢書,頁17。
馬立誠、凌志軍1998,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
高長、宋恩榮1994,台海兩岸三地貿易之實證分析,中華經濟研究院,台北。
高長1995,台商與外商在大陸投資經驗調查研究製造業為例(二),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出版,頁705-709。
高長2002,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圖書。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出版社。
高朗1999,「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頁43-75。
高新1997,江澤民的權力之路,香港:明鏡出版社。
張五岳、彭思舟2005,中共對台商政策,策略及作法,台北:行政大陸委員會。
張五岳1997,一九九六年後中共對台策略之演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張五岳2005,「應以新思維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收錄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
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出版。
張春英2004,海峽兩岸關係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漢林1999,世貿組織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張學斌2003,經濟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
曹榮湘等譯2004,治理全球化︰權力、權威與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許世銓2007,激盪中的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出版社。
許綏南譯、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著1997,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
許惠佑、林貴美1994,實用兩岸投資法規彙編,台北:海基會。
郭立民1992,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上),台北:永業。
郭承天2000,「新制度主義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郭偉峰2003,「中國大陸能能放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嗎」,收錄於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頁96。
郭偉峰主編,2006,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
郭偉峰主編2003,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
郭煥圭2005,台灣的將來國際政治與台灣問題,台北:致良出版社。
郭瑞華2004,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陳一新、王高成2005,美中台關係戰略評估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
陳明通2005,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
陳欣之2003,「國際關係理論:對現實主義的質疑」,國際關係總論,張亞中主編,台北:揚智,頁88-89。
陳振明、李文良2003,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問題報告-問題、現狀、挑戰、對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陳振明2006,競爭型政府-市場機制管理技術在公共部門管理中的應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德昇1994,「九十年代中共對台經貿政策」,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台北;永業出版社,頁45-71。
陳德昇2005,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策略,佈局與比較,台北:晶典文化。
章念馳2003,「共同締造統繁榮富強民主文的新中國」,收錄於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北京: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
童振源2002,「中國對台政策的演變、特徵與變數」,收錄於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頁322。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文化。
華曉紅2006,「入世對海峽兩岸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與政策選擇思考」,收錄於王建民主編,台灣研究論文精選-經濟篇,北京:台海出版社,頁332-333。
黃嘉樹2003,「棋戰思維與兩岸關係」,收錄於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
楊小凱2001,楊小凱經濟學文集,台北:漢蘆圖書。
楊中美2000,李登輝VS.江澤民,台北,時報出版。
楊日清、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著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楊善華1997,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開煌2004,中共第四代領導對台政策之預測,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楊開煌2005,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楊劍、信強2005,「『反分裂國家法』的必要性」和法理依據」,收錄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頁54。
葉啟政1990,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圖書。
葉啟政2004,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書局。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1994,投資中國大市場-福建省專輯,香港:大公報出版。
趙建民1995,「統戰」,收錄於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462-499。
趙春義1988,一國兩制概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遠景基金會2007,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
劉光溪2002,「關於WTO與中國入世的若干問題」,收錄於劉光溪主編,入世:政策與實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劉性仁2004,兩岸關係:主權爭議何去何從?,台北:時英出版社。
劉靖華2001,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靖華2002,政府創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潘兆民1996,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台北:結構群。
潘美玲、陳介玄2002,「縱橫四海的企業家,從協力生產到全球佈局」,收錄於王振寰、章英華編,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8-32。
衛民2007,兩岸是人為造成的制度:以建構主義為本體論的新制度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鄭竹圍2000,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出版。
鄭竹園1997,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致良出版社。
鄧小平1983,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國際情勢和經濟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蕭勁光1992,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蕭新煌、龔宜君2002,「台商的歷史、性格與未來發展」,收錄於蕭新煌、龔宜君、王宏仁主編,台商在東南亞;網絡、認同與全球化,台北:中研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
閻學通、漆海霞2005,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預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戴萬欽2006,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的展望,台北:時英出版。
薛化元2007,「『一個中國』架構對台灣政治發展的影響」,收錄於羅致正、宋允文主編,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台北:台灣智庫,頁39-55。
薛榮久1999,世貿組織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頁298-302。
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Jon Pierre﹑B.Guy Peters著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智勝文化事業。
謝傳勝1979,大陰謀-共匪統戰顛覆實錄,台北:聯經出版。
謅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魏鏞2003,「台灣海峽兩岸互動模式之發展:歷史回顧、比較分析與制度建構」,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何思因、陳德昇、耿曙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二)期刊論文
毛磊2001,「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台灣回歸,統一八十年」,中共黨史研究,北京,第5期,頁137。
毛磊2001,「論中國共產黨對台工作八十年」,台灣研究,北京,第4期,頁17。
王正旭2006,「不對稱結構下的對應:論2000年以來的兩岸政治互動」,致理技術學院「全球化與兩岸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119。
王信賢2000,「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8期,頁33。
王信賢2004,「物以類聚:台灣IT產業大陸投資之群聚現象」,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頁85-110。
王振寰1997年9月,「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台灣社會學季刊,第27期,頁5。
王啟明2002,「海峽兩岸整合的契機—從歐洲聯盟整合的歷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5期,頁44-55。
列嘉祺2003,「兩岸經貿發展:台灣被邊緣話或整合?」,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頁93-97
江小工1991,「海峽兩岸合作的若干思考」,「海峽兩岸關係」學術論文研討會,北京,頁2-4。
何俊志2002,「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範是」,國外社會科學,北京,第5期,頁8。
余克禮1999,「台商在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中發展的地位與作用」,台灣研究.兩岸關係,北京,第4期,頁7。
余德培1989,「台海兩岸貿易與投資」,台灣研究,北京,第3期,頁23-24。
吳介民2004,「台商社群的『關係敏感帶』與『象徵行動』」,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3期,頁37-40。
吳玉山2001,「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第32卷,頁8。
吳能遠1995,「兩岸經貿關係的新形勢與新特點」,海峽瞭望,第65期,廈門,頁1。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及其對中國問題解決的應用」,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2期,頁20-31。
吳新興2001,「整合理論:一些概念性的分析」,中國事務,第5期,頁41-55。
李宏碩1997,「海峽兩岸經貿關係探索」,台灣研究.兩岸關係,北京,第1期,頁12。
李非1988,「台海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趨勢」,台灣研究集刊,第3集,廈門大學灣研究所,頁44。
李非2005,「建立『兩岸工同市場』問題研究」,台灣研究,廈門,第3期,頁1-5。
李英明、賴皆興2005,「從理性博奕向結構博奕轉移:兼論兩岸結構博奕」,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4期,頁1-27。
李家泉2005,「當前台海情勢和中央對台政策新思維探討」,中國評論,香港,8月號,頁24-26。
沈有忠2006,「美中台三角關係:改良的戰略三角分析法」,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3期,頁20-40。
沈明室2002,「中共軍事戰略演變與台海安全」,東亞季刊,第33卷第2期,頁33-43。
林中斌2006,「中共『輸面子贏裡子』」,財訊,3月,頁132。
林文程2005年1月,「從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看北京對台政策之發展」,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期,頁24。
林正義2004,「台海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美國角色」,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6期,頁12-16。
林正義2004,「美中台的安全關係」,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3期,頁13-15。
林奎燮2003,「新制度主義及其在中國大陸研究上的意義」,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1期,頁101。
林姿茵2006年,「中共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之探析」,中共研究,第40卷第5期,頁58-62。
林家煌2005,登門不入室:中國大陸台商信任結構,協力網路與產業群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宗海1993,「『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評估」,海峽評論,第25期,頁67。
邵宗海1998,「從政治角度看兩岸經貿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頁26。
邱坤玄2000,「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1卷第3期,頁23
邱坤玄2000,「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頁1。
邱垂正2007,台海兩岸和平整合模式之建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柳金財2000,「民進黨台獨論述轉型與大陸政策調整-兼論總統選舉中政策辯論與兩岸關係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6期,頁77。
柳金財2001,「論九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4期,頁10-14。
洪志清1999,「一九七九年以來中共利用台資政策演進分析:兼論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涵義」,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8期,頁73。
洪德欽2003,「歐盟經濟整合經驗對兩岸自由貿易區之啟示」,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Vol.6,頁8-15。
胡秋娥2001,「統合的條件與難題:從整合理論看兩岸的可能發展」,兩岸雙贏,第26期,頁33-35。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89。
孫治本2001年10月,「社會階層的終結:水平式不平等、社會不平等的個人主義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1期,頁1-43。
徐長春2006,大陸台資企業協會組織角色功能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博東,馬淑明2006,「《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後兩岸關係轉化的四點啟示」,台灣研究論文精選:兩岸關係篇,劉紅主編,北京:台海出版社,頁97。
徐進鈺、鄭路霖2005,「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與計畫,第28卷第4 期,頁399。
耿慶武2001,「『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頁122-129。
耿慶武2001年10月,「『一個中國原則』的『兩難』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
耿曙、李欣儒2004,「跨入全球新世界?上海台灣人社群中的階級分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跨界距離:全球化時代移民/工與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台北。
耿曙、林家煌2005,「登門未入室:大陸台商的信任結構、協力網絡與產業群聚」,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第五屆政治與資訊科技研討會,頁1。
耿曙、林琮盛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頁1-27。
耿曙、林瑞華2004,「兩岸經濟整合的政治影響:分析兩岸整合的理論架構」,南華大學第2屆亞太學術研討會「東亞區域整合對台灣安全與發展的影響研討會」,頁6-8。
耿曙、林瑞華2006,「弱勢協會的制度起源:國家與網絡環伺下的台商協會」,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主辦「組織社會學實證研究工作坊」國際研討會,北京,頁20~24 。
耿曙2004,「合理評估台商的政治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頁17-20。
耿曙2005,「經貿交流的政治影響」,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71期,頁1-6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交流雜誌社2008,兩岸開放交流2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頁215-219。
高孔廉2002,「兩岸經貿整合的起點-自由貿易區」,國政研究報告,第91卷第3期,頁1-13。
高長1997,「大陸吸引外商投資政策與總體經濟環境評估」,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5期,頁49-50。
高長1997,「台商在大陸投資趨勢及其對大陸經濟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3卷第1期,頁138。
高長1999,「論兩岸經貿關係之競爭與相輔」,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13期,頁4-27。
高長2001,「兩岸加入WTO後產業可能的互動與競爭力變化」,經濟暨評論季刊,第7卷第3期,頁1-20。
高長2001,「製造業赴大陸投資經營當地化及其對台灣經濟之影響」,經濟暨評論季刊,第7卷第1期,頁138-173。
張五岳、阮銘2000,「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頁64-69。
張五岳2007,「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第41卷第1期,頁104-105。
張家銘、吳翰有2000,「企業外移與根流台灣:從蘇州台商的經驗論起」,中國事務,第2期,頁55-71。
張家銘、吳翰有2000,「企業外移與根留台灣:從蘇州台商的經驗談論起」,中國事務,第2期,頁67。
張傳國2003,「台商直接投資對大陸沿海地區經濟效益的實證分析」,台灣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總第82期,廈門,頁66-71。
張榮豐1988,「影響台海兩岸經港轉口貿易之因素分析」,第九屆中韓學術會議,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7-18。
莫大華1997,「從美國海外軍事干預準則預判美國在台海軍事衝突的角色(1997-205)」,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6期,頁15-28。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6卷第4期,頁21-27。
許源派2005,中共對台商的制度規範與台商因應對策分析:交易成本理論之運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文貴、顏志平、鍾銳輝1995,「建設台灣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兼談廈門經濟特區在本經濟區中的地位與作用」,廈門大學學報,頁52-58。
郭瑞華95年4月,海峽西岸經濟區評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4期,頁10。
陳玉璽1994,「兩岸三地產業之結構整合及其政策涵義」,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春季,頁187-209。
陳志柔2008,「20年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現象」,收錄於游盈隆主編,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頁347。
陳明通2004,「兩岸三通與台海安全的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7期,頁8-10。
陳明通2005,「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意圖與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頁20。
陳明通2005,「我國大陸政策的檢討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台北:頁35。
陳重成2006,「全球化下的兩岸社會交流與互動:一個從他者轉向自身的歷程」,致理技術學院「全球化與兩岸交流」學術研討會,頁157-158。
陳博志2003,「深耕台灣、佈局全球之重點戰略」,收錄於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智庫,頁15。
陳朝政2005,「大陸台商的認同變遷:理論歸納與推論」,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
陳德昇1993,「九十年代中共對台經貿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9期,頁73。
陳德昇1994,「中共強化以經貿為主軸的對台工作」,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6期,頁2。
陳德昇1994,「中國經濟發展回顧-兼論台商政策與政府的對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2期,頁4-6。
陳德昇1999,「兩岸交流20週年的回顧與前瞻」,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2期,頁2。
陳德昇2005,「現階段中共對台經貿政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頁11-16。
陳蘋2003,「CEPA:推動『一國兩制』間經貿整合的新舉措」,現代台灣研究,北京,第5期,頁48。
曾于蓁2008,革命不只請客吃飯:中共對台青年交流的政治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振源2000,「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與安全的交易」,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2期,頁31-82。
黃嘉樹2005,「中國新領導核心對台政策的調整與新意」,中國評論,香港,5月號,頁6。
黃鴻博2002,「一個中國定義與兩岸關係之辯證發展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82卷第6期,頁52-53。
楊力宇2002,「從江澤民到胡錦濤-從十六大看中共對台政策」,爭鳴,香港,第302期,頁71。
楊念祖1995,「台海安全與中共武力威脅」,理論與政策季刊,第9卷第4期,頁38-48。
楊開煌1997,「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7期,頁67-103。
楊開煌2004,「創造一個新型的兩岸關係」,中國評論,2003年4月號,香港,頁86。
楊開煌2006,「對六個『胡四點』的分析」,海峽評論,第186期,頁34-36。
董立文2007,「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第41卷第1期,頁114。
詹志宏2007,「整體兩岸交流評估」,收錄於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台海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頁19。
趙成儀2005,「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0期,頁18。
趙春山2000,「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分治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
趙海立2004,「政治合法性理論及其分析架構」,廈門大學學報,總第165期,頁42-47。
劉映仙1991,「兩岸經貿關係的現況、問題與思考」,台灣研究,北京,1991年第2期,頁25。
劉瑞華2001,「新制度主義:返回大理論或經濟學帝國主義政治學」,政治學報,第32卷,頁212。
劉德勛2007年11月,「兩岸交流20週年回顧與前瞻-人員往來」,收錄於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台海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北:頁67。
蔡宏明2005,「『兩岸共同市場』的挑戰與可操作策略」,中國評論,香港,8月號。
蔡瑋1997,「中共對台政策的決策組織與過程」,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頁36-58。
蔡瑋1998,「從國際關係理論探討解決兩岸困境之道」,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頁52。
鄭端耀1997,「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 』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6卷12期,頁1-22。
鄭露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現:國際鞋類市場網路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學季刊,第35期,頁1-46。
盧業中2001,「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實主義、 新自由制度主義 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1期,頁21-52。
盧業中2001,「論國際關係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41卷2期,頁43-67。
盧業中2001年4月,「論國際關係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41卷2期,台北,頁43-67。
蕭新煌、龔宜君1998,「東南亞台商與華人之商業關係網絡」,發表於僑務委員會台灣經濟研究院合辦「邁向新世紀台灣與東南亞華人經濟發展與互動國際研討會」,頁12-32。
蕭萬長2005,「兩岸經濟整合趨勢與展望」,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Vol.12。
賴榮偉1999,「從新功能主義分析兩岸關係的根本分歧與建議」,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5期,頁19-32。
謝俊義2000,「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第68期,頁1-2。
顏建發2000,「經貿全球化之下兩岸關係的現況與前瞻」,中國事務,第2期,頁115-117。
魏艾2008,「內外在政經形勢變化下的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第四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大陸改革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頁15。
魏鏞2002,「邁向民族內共同體:台灣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頁1-55。
譚瑾瑜2004,「從香港簽訂CEPA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進度」,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頁77-81。
鐘焰2005,「試論兩岸經濟整合的戰略意義」,現代台灣研究,第61期,頁40-45。
龔宜君2005,「半鑲嵌之台灣企業在世界體系的鑲嵌」,台灣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頁59-79。
(三)網站媒體
Zalmay Khalilzad在RAND的政策報告“Congage China”,網址:http://www.rand.org/pubs/issue_papers/IP187/IP187.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14576/14957/3257723.html(點選日:2007年11月28日)。
人民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0190/70197/70361/4769665.html (點選日:2007年11月10日)。
人民網,網址: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10277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4033034.html(點選日:2009年1月15日)。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70195/index.html (點選日:2008年10月13日)。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71692/index.html (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
人民網:網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1037/3781830.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3日)。
人民網:網址: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1024/2145119.html (點選日:2009年1月18日)。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226900.html, 2005年3月8日(點選日2007年5月8日)。
大紀元網站,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8/6/8/n2147369.htm(點選日:2009年1月9日)。
中共全國人大網站,網址: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zyw/zywj/2007-10/09/content_372920.htm(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
中國台灣網,網址:http://big5.chinataiwan.org/wxzl/gtbwx/200711/t20071105_479158.htm。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sclf.org/jgdt/200701/t20070123_3542.htm(點選日:2009年1月15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網址: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2/8/8/100528803.html?coluid=33&kindid=543&docid=100528803&mdate=1228132828(點選日:2008年10月22日)。
中國網,網址: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hxsh/2008-04/22/content_14993929.htm (點選日:2008年10月13日)。
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ljszqh/426675.htm(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
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10/20/content_6002849.htm(點選日:2009年1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站,網址: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8-06/25/content_1027253.htm (點選日:2008年1月21日)。
中新網,網址: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ggla/txt/2006-04/17/content_6186022.htm(點選日:2008年10月22日)。
文匯報,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03/12/11/YO0312110004.htm(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
文匯報,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0/23/CH0710230046.htm(點選日:2008年10月20日)。
全球化趨勢下兩岸關係新思維,網址:http://www.aboutweb.org/canc/data/pub/content/vol3/3-6.pdf(點選日:2008年3月10日)。
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89/2.pdf(點選日:2008年12月26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f910522.htm(點選日:2008年10月31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5/9505.pdf(點選日:2009年1月18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rpir/1_1.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6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rpir/3_4.htm (點選日:2008年10月16日)。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npf.org.tw/particle-3238-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22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16d/zgtygbly.htm(點選日:2008年4月5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bps/bps_yzyz.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4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bps/bps_yzyz.htm(點選日:2008年4月5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jiang8d/jiang8d0.asp?jbd_m_id=99(點選日:2008年10月31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lzx/zlzx0.asp?offset=150&zlzx_m_id=1527(點選日:2008年3月5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1010(點選日:2008年11月16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1046(點選日:2008年11月18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981(點選日2008年10月18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958 (點選日2008年10月18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1046(點選日2008年10月18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634 (點選日:2008年10月23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wg/zywg0.asp?zywg_m_id=105(點選日:2008年11月3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 (點選日:2008年3月5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16d/16drpt.htm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jiang8d/jiang8d0.asp?jbd_m_id=17(點選日:2009年1月9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1046(點選日:2009年1月8日)。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1318 (點選日:2009年1月15日)。
華社網站,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4/content_705095.htm(點選日:2008年7月21日)。
華夏經緯,「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北京共識』」,網址:http://hk.huaxia.com/zt/pl/07-093/608561.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華夏經緯,網址:http://big5.huaxia.com/zt/pl/05-005/600249.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6日)。
新浪網,網誌:http://news.sina.com.cn/c/2005-09-07/16467705377.shtml(點選日:2008年9月30日)。
新華社網站,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點選日:2008年7月21日)。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22/content_2728740.htm(點選日:2008年1月15日)。
新華網,「中國提升軟實力:『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3/content_1522884.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243.htm(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04-30/02545788094s.s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7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90.htm (點選日:2008年10月14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736.htm(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251.htm(點選日:2008年9月30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點選日:2008年1月12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2/07/content_4146460.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3日)。
新華網,網址http://www.chinaemb.or.kr/chn/xwxx/t81327.htm (點選日:2008年2月15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點選日:2008年1月12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9/16516531849.s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7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732.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6日)。
新華網網站,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4/06/content_4391525.htm(點選日:2008年1月21日)。
鳳凰網,網址: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phoenixtv/83922544272343040/index.shtml(點選日2009年1月12日)。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陳水扁宣誓就職典禮致詞全文—台灣站起來—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時代」,聯合報,版13,2000年5月21日。
「中新社評論:三年六個『胡四點』相比耐人尋味」,中新社,網址: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ggla/txt/2006-04/17/content_6186022.htm(點選日:2008年11月2日)。《反分裂國家法(草案)》2005年3月8日,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226900.html(點選日2007年5月8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14576/14957/3257723.html(點選日:2007年11月28日)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67589(點選日:2007年12月14日)。
「反分裂法政策失敗,軟硬兩手相抵消」,大紀元,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7/3/13/n1644656.htm(點選日:2007年12月14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19.html(點選日:2008年1月15日)。
「兩岸漸行漸遠,陳明通:北京應調整對台政策」,中央社,網址:http://news.sina.com.tw/china/cna/tw/2007-11-28/184012770557.shtml(2007年12月14日)。
「胡錦濤赴閩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國時報,95年1月16日。
「陳總統:從經貿與文化統合建立兩岸互信」,自由時報,版3,2001年1月1日。
「關於『北京共識』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話」,人民網,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57/54488/54489/380286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余克禮,「胡錦濤對台戰略思想的基本內涵」,中國評論新聞網,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5/1/7/100251711.html?coluid=33&kindid=3470&docid=100251711&mdate=0515155719(點選日:2008年10月22日)。
張宇韶,2007年12月7日,「中共『十一五規劃』下的對台政策」,大陸工作簡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5/9505.pdf。
張宇韶,2007年5月2日,「中共『十一五』規劃下的對台政策」,大陸工作簡報1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5/9505.pdf。
黃忠榮,「穿梭兩岸,陳明通堅守台灣主體性」,自由日報,,2007年11月15日
蘇永耀,「胡鞍鋼主張對台經濟制裁,竟任國共論壇引言人」,自由時報,2006年4月14日。
二、英文
(一)專書
Agnew,J 1998, Geopolitics: Revisioning World Politic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p.50-66.
Bourdieu ,P 1985,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onnecticut : Green Press,pp.248-252.
Burt, S. R . 1995, Structural Hol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lo, H.L & Sui, S.Z1995 , Decision Making in Deng’s China : Perspectives form Insider.N.Y:ME.Sharpe,Inc.,1995,pp.242-243.
Dahl,R1967, Who Governs? .New Haven: Tale University Press.
Eval,G , Ivan Szelenyi and Eleanor Townsley1998 , Making 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 Class Formation and Elite Struggles in Post-Communist Central Europe (London: Verso )pp.45.
Howard J.W1997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New York : M.E Sharpe ,pp.27-29.
Keohane, R.O. and.Nye, J.S 2003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 New York : Free Press , pp.660-662.
Liberthal,K & Oksenberg,M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 Leader , Structure ,and Process .Princeton ,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11.
Mann,M 1993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 ,1760~191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54-63.
Mitrany,D 1964 , A Work Peace System.Chicago.Quadrangle Books,1966.
Peter J .Williamson 1989 , Corporatism in Perspective : Anintroductory Guide to Corporatist Theor.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 ,p.23.
Peter,B.Gay1999,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csScience:The NewInstitutionalism .London:Pinter.
Pierre Bourdieu 1985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onnecticut : Green Press.pp.248-258.
Steinmo,S.K& Longstreth,F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T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ke In :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Bringing the State Bake In ,P.Evens, D.Rueschemeyer and T. Skocpol ed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8.
Vogel,E1969, Canton under Communism 1949-1968 .N.Y: Harper Torchbook .
Wittfoge,K.A. l 1963 , Oriental Despotism .New Hav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
(二)期刊論文
Granovetter,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p.91.
Hsin –hsing wu1995 ,“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ROC-PRC Relations, Issues & Stysies,31-1, Jan,p.62.
Keman,H and Pennings,P (1995),“ Managing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flict in democracies : do consensus or corporatism matter ?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5,pp.271-281.
Liu , Ya-Ling 1992.,Reform from Below: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 China Quarterly,130.pp293-316.
March ,James G.&Olsen, J.P.1984 ,“ The Institutionalism : Organization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pp.734-749
Mark Beeson 1999 , “State,Market,and Economics Security in Post-Crisis East Asian” , Asian Perspective, Vol.23 No.3.pp.33-52.
Peter Hall and Rosemary C.R.Taylor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 Political Studies,XLIV ,pp.938.
Stephen Kranser1984 ,“Approaches the State :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 ,pp.243-246.
Schmitter,P.C. 1983, “ Democratic theory and neo-corporaist practice” , Social Research ,50,pp.885-928.
Thomas ,.A Koelable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s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 January, Vol.27:pp231-243.
Vivien, L1994 ,“Varietie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 A Critical Appraisal ”Public Adminstration 74(Summer).p183.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0260505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605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英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宇韶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宇韶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20:37:02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20:37: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20:37: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02605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5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2605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兩岸關係研究除了在方法論、理論概念層面中出現「宏觀結構」與「微觀理性」的衝突外,針對兩岸的交流互動的發展模式、政策動力、具體影響又衍生出「國家中心」與「社會中心」的爭議。這使得學術社群在解釋胡錦濤對台政策的內內容,出現了「蕭規曹隨」與「制度創新」以及「政治主宰」與「經濟誘導」等兩組對立的問題群組。

為了從方法論上建構研究分析的新框架,處理「理性與結構」的衝突,本研究採取「歷史制度主義」的認知觀點,假設「胡錦濤的理性抉擇及其政策行動,是鑲嵌於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的系絡內容中」。這意味胡錦濤的對台政策並非是在憑空與任意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其理性抉擇是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下的產物,具有「情境理性」的屬性。更重要的是,結構轉型的過程與內容,不僅提供對台政策作為的「初始條件」,也產生了「路徑依賴」的變遷與發展軌跡。

此外,中共對台政策固然有其合法性的政治邏輯與前提,但是不能忽略經濟社會因素對於政策產出的輔助性、補充性的思維;經濟社會的誘因功能雖然促成兩岸關係的互賴整合,卻難以取代國家權力的主導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對台政策的分析,不可能孤立或外在於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脈絡中,應當與改革開放以來的整體規劃互為接軌。因此,「國家統合主義」的思維提供了本研究理論的切入點換言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 論 1
第一節 前言:兩岸關係與中共對台政策研究概述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研究途徑、研究概念 3
壹、研究動機:理論的批判與創新 3
貳、問題意識 7
參、研究途徑:新制度主義 8
肆、研究概念:歷史制度主義與統合主義的分析 12
一、歷史制度主義 12
二、統合主義 1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變數解釋、分析層次、研究限制 17
壹、研究設計 17
一、如何解釋社會結構、制度環境與行動者的關係? 17
二、如何說明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相關性? 19
貳、變數的解析說明 21
一、結構與結構的轉型 21
 政治阻絕 22
 經濟導引 23
 社會鑲嵌 25
二、行動者差異及其行為理性 26
三、制度變遷與「斷續式均衡」 26
四、結構轉型、制度變遷與各項資本關聯性 27
 政治資本的意義 27
 經濟資本的意義 27
 社會資本的意義 28
參、分析層次:結構與資本轉換過程 28
肆、研究限制 30
一、歷史轉折的解釋有限,制度變遷存在混合雙向邏輯 30
二、著重制度的同質與一般性解釋,較為忽視經濟社會的自主性 31
三、著重「內部結構」的因果分析 31
四、假設行動者理性的「同質性」 31
五、資本轉換欠缺動態與連續的描述 31
六、時空序列設定的斷裂與閉鎖問題 3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歸納 33
第一節 問題的聚焦與歸納 33
壹、理性與結構的困境 33
貳、國家與社會的衝突 35
第二節 文獻整理與分類比較 41
壹、基礎研究的文獻整理 41
一、傳統觀點:歷史途徑與變遷分析 41
二、理論整合的嘗試:爭辯中的兩岸關係 43
三、國家中心與社會中心的交鋒:「連綴社群」概念的提出 45
四、國家中心論的修正:「結構自由主義」 46
五、國家中心的修正與轉型:「新國家安全觀」 48
六、新制度主義的嘗試:「兩岸是人為造成的制度」 50
七、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對話:從理性博奕向結構博奕轉移 52
貳、胡錦濤對台政策的相關文獻 54
一、制度創新說 54
 權力基礎的差異,導致政策效能的差異 55
 反分裂國家法以來的政策調整與實行 57
 重建對台政策的「國家能力」 59
二、路徑依賴說 62
 北京對台政策的戰略目標未曾改變 63
 反分裂國家法繼承了中共對台政策的本質 64
 對台政策的效能有限、成果不彰,同時沒有改變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 66
參、各類文獻的研究類型分類與整理 68
一、政治理性抉擇 69
二、經濟理性抉擇 71
三、新國家主義 72
四、經濟整合理論 74

第三章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初始條件(一):政治結構的轉型與制度變遷 77
第一節 兩岸關係的結構轉型與制度變遷 77
第二節 兩岸政治結構的轉型分析 79
壹、政治阻絕 79
貳、各個政治結構轉型時期的內容與意義 81
一、前政治阻絕期(1949-1978年) 81
 零和的內外結構:冷戰的國際政治格局與對抗的意識型態 81
 高層次的互動過程:「高度意識型態化」與「軍事解決途徑」 83
 高度個人化的的決策模式:「極權模式」與「臣屬型政治文化」 83
 小節:國家中心主義與政治原則的絕對化 84
二、準政治阻絕期(1978-1987) 86
 國際政治結構的變遷:美中關係的正常化 87
 政治發展的轉折: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生產主義的注入 88
 內部結構的調整:「國家與社會」、「政治與經濟」、「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調整 90
 制度轉型下的對台政策:經濟現代化與統一的辯證結合 92
 小節:重建新的政經關係,注入新的經濟與社會變項 94
三、新政治阻絕期(1987-1995) 95
 全球戰略格局的變化:後冷戰的國際政治結構 95
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政經角色的自我界定 97
 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化:新的政策操作條件 100
 行動者的政治權力:內外結構轉型下的權力基礎 104
 小節:調整、銜接政策的合法性 106
四、後政治阻絕期(1995-2002) 109
 台灣主體意識的建立:民主化的實踐與一個中國原則的解構 109
 不變中的調整:北京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修補 115
 小節:對台政策「斷續式均衡」的省思 119
第三節 結論:從「單一因果」到「複合因果」的政治轉型過程 122

第四章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初始條件(二):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與制度變遷 125
第一節 兩岸經濟結構的轉型分析 125
壹、經濟導引 125
貳、各個經濟結構轉型時期的內容與意義 127
一、經濟引入期(1987-1997) 127
 國際大循環:中國大陸經濟生產要素與資本主義全球生產體系的相互結合 128
 垂直性互補生產分工:兩岸生產要素的相互結合 129
 政治宣示與政策誘因:國家與政治的主導力量 131
 互惠的結合:經貿關係持續深化 134
 經濟發展的動力:台灣因素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的貢獻 137
 利益面:經濟因素成為對台政策的政策重要工具 142
 損害面:經濟因素製造的外部性 144
二、經濟誘導期(1997-2002) 146
 從線性走向多元:複合、多元結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 146
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商品供應鏈下兩岸經貿關係 148
 統治與治理:兩岸經貿政策的政策思維 151
 加入WTO:兩岸經貿關係的制度化 157
參、結論:從「功能性」到「制度性」的設計安排 160
第二節 兩岸社會結構的轉型分析 162
壹、兩岸關係中的社會結構 162
一、關係網絡與鑲嵌性 163
 兩岸社會網絡關係的形成:政治邏輯與經濟邏輯的分析 163
 兩岸社會關係網絡的發展:鑲嵌性與關係群體的變化 167
二、連綴社群、社會資本與結構洞 170
 社會群體的自主性、穿透力與影響力 170
 社會資本的操作與極大化:「結構洞」與「代理人」 172
貳、結論:從「平面」到「空間」的兩岸社會關係網 173

第五章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政治意義:政治資本與政策效能的重建 175
第一節 重建對台政策的政治論述 177
壹、重建對台政策核心層面的政治論述 179
一、建構「和平論述」,平衡處理對外關係、對內關係與兩岸關係 179
 三種不平衡關係欠缺整體與一致性的政治論述 179
 三種失衡關係,衝擊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基礎 180
 以「和平」與「和諧」論述,回應三種失衡關係 181
 以「和平崛起」、「和平發展」與「和諧世界」回應中國威脅論的疑慮 182
 以「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回應經濟社會的危機 184
 整體主義與結構主義的運用:對外、對內與對台和平論述的結合 186
二、重建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回應兩岸關係的政治形勢 188
 江澤民「一中新三段論」的發展軌跡 188
 延續「兩岸同屬一中」的脈絡,進行延伸的修補與解釋 190
 胡錦濤對台政治論述的轉折與比較:權力與兩岸互動下的產物 192
 進入穩定的論述階段:「江八點十週年」談話與「四個絕不」的意義 195
貳、建立對台政策的法理基礎與框架:反分裂國家法 200
一、運用法律形式承續了中共對台政策的基礎 200
二、「反分裂國家法」銜接了江澤民「依法治國」的內涵 202
第二節 重建對台政策的能力與效能 206
壹、中共國家能力與兩岸關係 206
一、國家能力與政府治理 206
二、傳統對台政策是「專制能力」的表現 208
 「強國家、弱社會」下的專制能力 208
 退化的極權主義下的政策循環與繞射 210
 重建國家能力,解決對台政策「政府失靈」問題 213
貳、建構對台政策的基礎能力與治理能力 214
一、調整傳統「政治邏輯」與「北京中心」的思維 214
二、以「反對台獨」體現國家能力、建立共同利益 216
 「反對台獨」與「促進統一」的邏輯關係 216
 「反對台獨」具有對外、對內與對台三個層次的意義 218
 「反對台獨」與「國共合作」的意義 220
三、以「寄希望台灣人民」導入了「治理思維」 222
 寄希望台灣人民的空洞化與虛擬化 222
 「寄希望台灣人民」的市場化與實質化 223
 「寄希望台灣人民」的政治效應與反思 225
四、小節: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下的政治行動 229

第六章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經濟社會意義: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運作 234
第一節 兩岸經貿關係轉變與中共對台政策 236
壹、台灣對中國大陸不對稱的經濟依賴 236
一、對中國大陸出口的集中風險 238
 對中國大陸進出口的貿易依賴 238
 台灣對中國投資之不對稱依賴 240
 對中國大陸的產業依賴與產業結構改變 241
二、依賴中國大陸的經濟「外部效應」:出口替代、產品差異程度縮小、產業升級速度減緩 243
 出口替代效應,降低競爭優勢 244
 產業升級趨緩,失去第三次經濟轉型契機 244
 產品差異程度縮小 246
貳、胡錦濤的對台經貿政策分析 247
一、對兩岸經貿關係採取放權讓利的措施 249
 放權讓利的邏輯,在於填補兩岸政經發展落差的距離 249
 放權讓利是建立「國家統合主義」的政經基礎上 252
 以「一法兩公報」為前提,以國共經貿論壇作為資源分配的機制 254
二、將兩岸經貿關係內部化 256
 「十一五規劃」與「兩岸關係」的關聯性 256
 「海峽西岸經濟區」:將兩岸經貿嵌入中國大陸整體政經規劃 259
第二節 兩岸社會關係轉變與中共對台政策 263
壹、兩岸社會結構的轉變 263
一、兩岸社會交流日趨緊密 263
二、「多元分化、互為鑲嵌」:兩岸社會結構轉變的意義 264
貳、胡錦濤對台社會政策分析 265
一、社會資本與結構洞的操作 265
二、關係網絡與代理人的運用:以青年交流為例 268
三、對台社會政策的反省與批判 271
第三節 小節: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下的經濟社會行動 274

第七章 結 論 27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79
壹、胡錦濤的對台政策鑲嵌於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中 279
一、對台政策中的「理性與結構」的爭議 279
 理性、制度與結構:歷史制度主義下的對台政策 279
 各種資本的轉換:結構轉型下的中介變數 281
 對台政策的差異:情境理性、資本操作與結構轉型的互動關係 283
二、對台政策中的「國家與社會」的爭議 285
 「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互動:國家統合主義下的對台政策 285
 「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治與經濟」的再現與調整: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意義 287
貳、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分析 290
一、在重組的政治結構下,重建政治資本 290
 建構整體性的和平論述,解決「三個失衡」的問題 290
 重建兩岸關係政治定位,建立對台政策的法理基礎 292
 重建對台政策的能力與效能 293
二、在不對稱互賴的經濟結構下,活用經濟資本 295
 放權讓利,補貼和平 295
 國家統合主義與對台政策的銜接 295
 兩岸關係的內部化與鎖入效果 296
三、在互為鑲嵌的社會結構下,運作社會資本 297
第二節 理論貢獻與後續研究方向 299
壹、理論貢獻 299
貳、後續研究方向 300
一、強化「外部結構」的分析 300
二、掌握動態中變化下的兩岸關係 300

參考書目 302
一、中文 302
二、英文 323


表次
表1-1 兩岸關係研究新舊典範比較…………………………………………………4
表1-2 新制度論的三種類型比較……………………………………………………12
表2-1 文獻分類說明…………………………………………………………………41
表2-2 國共合作各類議題內容………………………………………………………61
表2-3 「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 民意調查(民國96年8月10日~8月12日) …………………………………………………………………………67
表2-4 兩岸關係研究途徑的類型……………………………………………………70
表2-5 中共對台政策研究理論比較…………………………………………………75
表4-1 台灣對大陸貿易估算1981-1995年…………………………………………135
表4-2 兩岸貿易統計表(1979-2004) ……………………………………………136
表4-3 台商投資對大陸經濟的貢獻程度推估結果(資本與就業人數) ………138
表4-4 台商投資對大陸經濟的貢獻程度推估結果(出口與進口) ……………140
表4-5 四種新治理模式主要特徵 …………………………………………………154
表4-6 兩岸經貿關係社會關係的三個發展階段 …………………………………167
表4-7 核准/入境來台總計人次統計表 .…………………………………………169
表6-1 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占我國貿易之比重 ……………………………………239
表6-2 台灣對外投資累積統計(1991-2006) ……………………………………240
表6-3 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狀況,1991-2006 ……………………………………241
表6-4 亞洲主要國家與美國商品差異化程度對照表 ……………………………246
表7-1 兩岸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轉變的內容(1978-2008)……………………279
表7-2 資本性質與對台政策、結構轉型的影關聯性分析…………………………281
表7-3 極權主義、多元主義與國家統合主義的比較………………………………287
表7-4 對台政策研究的理論層次比較 ……………………………………………298
zh_TW
dc.format.extent 94640 bytes-
dc.format.extent 92459 bytes-
dc.format.extent 122482 bytes-
dc.format.extent 176859 bytes-
dc.format.extent 368627 bytes-
dc.format.extent 535922 bytes-
dc.format.extent 445386 bytes-
dc.format.extent 448759 bytes-
dc.format.extent 473558 bytes-
dc.format.extent 406355 bytes-
dc.format.extent 266619 bytes-
dc.format.extent 27945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605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對台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性抉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結構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中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中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制度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統合主義zh_TW
dc.title (題名) 理性、制度與結構: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新制度主義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台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文件,中發「1991」三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辦公室1991,台商投資指南,1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7,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6,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啟明2004,台灣經濟:轉捩時刻,台北:商周出版社,頁190-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1966,「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1977,「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幼安、毛磊編1991,國共兩黨關係通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玉玲1996,由兩岸關係探討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析之,台北:桂冠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1997,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胡鞍鋼1997,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1998,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銘義1995,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時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銘義2005,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台北:天下遠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宗和、吳玉山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5,中國經濟開世局,兩岸關係創新機,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7,兩岸貿易與投資影響評估報告,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委託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經建會2003,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02,台北:行政院經建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行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文化事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2006,「高舉鄧小平 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1997,扈從與抗衡:兩岸關係新銓-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秀光1999,「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奕理論出發」,包宗和、吳玉山編著,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敬璉2004,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新興200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1995,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1994,「台商到大陸投資的社會與文化意義」,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文化,頁99-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1995,「官僚組織、理性抉擇與利益團體研究途徑」、「派系研究途徑」,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頁3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1995,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1995,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1999,「中國大陸的意識型態」,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2001,「後現代與後殖民語境下台灣社會科學的出路」,全球化時代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頁133-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2001,全球化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2005,「從古典(舊)制度主義到新制度主義:人的圖像的轉移」,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出版社,頁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義虎2003,「樹立海峽兩岸時空新思維」,收錄於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義虎2005,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永生2004,經濟外交,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懷2005,「『反分裂國家法』與新時期大陸對台政策」,收錄於徐博東主編,台灣研究論文精選-兩岸關係篇,北京:台海出版社,頁73-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懷2006,「論海峽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的安排」,收錄於王建民主編,台灣研究論文精選-經濟篇,北京:台海出版社,頁3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叔蓮、閩見蜀等著1995,九○年代海峽兩岸及香港經濟合作前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頁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美里2007,「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頁2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恩來1984,「台灣的解放一定能夠實現」,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雪光1994年,「中央集權的代價」,收錄於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研究1993至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大侯、陳博志、葉律言1995,產業國際發展監視指標之後續研究,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頁77-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龍、徐斯儉2004,「導論:退化的集權主義與中國未來發展」,收錄於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頁1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琳文1997,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台北:生智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嘉誠、朱浤源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5,「兩岸關係的變遷來論兩關係的定位」,兩岸關係,台北:五南,頁50-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6,「胡錦濤涉台言論與對台政策分析」,兩岸關係,台北:五南,頁220-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6年,「兩岸談判機制的變遷與嘗試」,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出版,頁288-2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秀錦1996,「兩岸經濟依存關係之分析」,自由中國之工業,台北:行政院經建會,頁17-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2003,「中共外交政策」,收錄於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垂正2008,兩岸和平三角建構,台北:秀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可平主編、.Rhodes﹑J.Kooiman﹑M.Van Vliet著2000,「引論:治理與善治」,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可平主編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新立2004,大轉變:後後共產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研究,台北:唐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輝譯1999,新市場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探索,北京:東方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錦明主編2001,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大屯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台北:宏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博東、馬淑明2005,「兩岸關係轉變的四點啟示」,收錄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的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頁8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斯勤2002,「機構改革-從十五大到十六大」,收錄於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頁273-2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焰1992,台海大戰上編,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頁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祖治國1998,9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台北:致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頁45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2003,「分析層次與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總論,張亞中主編,台北:揚智文化,頁4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培芝2007,「中國『一中政策』之發展與演變」,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羅致政、宋允文主編,台北:台灣智庫叢書,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立誠、凌志軍1998,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宋恩榮1994,台海兩岸三地貿易之實證分析,中華經濟研究院,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1995,台商與外商在大陸投資經驗調查研究製造業為例(二),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出版,頁705-7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2002,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朗1999,「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頁43-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新1997,江澤民的權力之路,香港:明鏡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彭思舟2005,中共對台商政策,策略及作法,台北:行政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1997,一九九六年後中共對台策略之演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2005,「應以新思維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收錄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英2004,海峽兩岸關係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漢林1999,世貿組織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學斌2003,經濟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榮湘等譯2004,治理全球化︰權力、權威與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世銓2007,激盪中的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綏南譯、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著1997,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惠佑、林貴美1994,實用兩岸投資法規彙編,台北:海基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立民1992,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上),台北:永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承天2000,「新制度主義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偉峰2003,「中國大陸能能放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嗎」,收錄於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頁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偉峰主編,2006,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偉峰主編2003,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煥圭2005,台灣的將來國際政治與台灣問題,台北:致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瑞華2004,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新、王高成2005,美中台關係戰略評估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2005,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欣之2003,「國際關係理論:對現實主義的質疑」,國際關係總論,張亞中主編,台北:揚智,頁88-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振明、李文良2003,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問題報告-問題、現狀、挑戰、對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振明2006,競爭型政府-市場機制管理技術在公共部門管理中的應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1994,「九十年代中共對台經貿政策」,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台北;永業出版社,頁45-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2005,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策略,佈局與比較,台北:晶典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念馳2003,「共同締造統繁榮富強民主文的新中國」,收錄於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北京: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振源2002,「中國對台政策的演變、特徵與變數」,收錄於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頁3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曉紅2006,「入世對海峽兩岸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與政策選擇思考」,收錄於王建民主編,台灣研究論文精選-經濟篇,北京:台海出版社,頁332-3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嘉樹2003,「棋戰思維與兩岸關係」,收錄於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小凱2001,楊小凱經濟學文集,台北:漢蘆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中美2000,李登輝VS.江澤民,台北,時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日清、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著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善華1997,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開煌2004,中共第四代領導對台政策之預測,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開煌2005,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劍、信強2005,「『反分裂國家法』的必要性」和法理依據」,收錄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頁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啟政1990,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啟政2004,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1994,投資中國大市場-福建省專輯,香港:大公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建民1995,「統戰」,收錄於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462-4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春義1988,一國兩制概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遠景基金會2007,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光溪2002,「關於WTO與中國入世的若干問題」,收錄於劉光溪主編,入世:政策與實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性仁2004,兩岸關係:主權爭議何去何從?,台北:時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靖華2001,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靖華2002,政府創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兆民1996,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台北:結構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美玲、陳介玄2002,「縱橫四海的企業家,從協力生產到全球佈局」,收錄於王振寰、章英華編,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8-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衛民2007,兩岸是人為造成的制度:以建構主義為本體論的新制度分析,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竹圍2000,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竹園1997,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致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1983,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1993,「國際情勢和經濟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勁光1992,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新煌、龔宜君2002,「台商的歷史、性格與未來發展」,收錄於蕭新煌、龔宜君、王宏仁主編,台商在東南亞;網絡、認同與全球化,台北:中研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漆海霞2005,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預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萬欽2006,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的展望,台北:時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化元2007,「『一個中國』架構對台灣政治發展的影響」,收錄於羅致正、宋允文主編,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台北:台灣智庫,頁39-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榮久1999,世貿組織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頁298-3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Jon Pierre﹑B.Guy Peters著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智勝文化事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傳勝1979,大陰謀-共匪統戰顛覆實錄,台北:聯經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謅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鏞2003,「台灣海峽兩岸互動模式之發展:歷史回顧、比較分析與制度建構」,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何思因、陳德昇、耿曙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磊2001,「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台灣回歸,統一八十年」,中共黨史研究,北京,第5期,頁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磊2001,「論中國共產黨對台工作八十年」,台灣研究,北京,第4期,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正旭2006,「不對稱結構下的對應:論2000年以來的兩岸政治互動」,致理技術學院「全球化與兩岸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信賢2000,「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8期,頁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信賢2004,「物以類聚:台灣IT產業大陸投資之群聚現象」,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頁85-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寰1997年9月,「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台灣社會學季刊,第27期,頁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啟明2002,「海峽兩岸整合的契機—從歐洲聯盟整合的歷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5期,頁44-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列嘉祺2003,「兩岸經貿發展:台灣被邊緣話或整合?」,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頁93-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小工1991,「海峽兩岸合作的若干思考」,「海峽兩岸關係」學術論文研討會,北京,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俊志2002,「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範是」,國外社會科學,北京,第5期,頁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克禮1999,「台商在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中發展的地位與作用」,台灣研究.兩岸關係,北京,第4期,頁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德培1989,「台海兩岸貿易與投資」,台灣研究,北京,第3期,頁23-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介民2004,「台商社群的『關係敏感帶』與『象徵行動』」,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3期,頁37-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2001,「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第32卷,頁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能遠1995,「兩岸經貿關係的新形勢與新特點」,海峽瞭望,第65期,廈門,頁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及其對中國問題解決的應用」,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2期,頁2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新興2001,「整合理論:一些概念性的分析」,中國事務,第5期,頁4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宏碩1997,「海峽兩岸經貿關係探索」,台灣研究.兩岸關係,北京,第1期,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非1988,「台海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趨勢」,台灣研究集刊,第3集,廈門大學灣研究所,頁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非2005,「建立『兩岸工同市場』問題研究」,台灣研究,廈門,第3期,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賴皆興2005,「從理性博奕向結構博奕轉移:兼論兩岸結構博奕」,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4期,頁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家泉2005,「當前台海情勢和中央對台政策新思維探討」,中國評論,香港,8月號,頁24-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有忠2006,「美中台三角關係:改良的戰略三角分析法」,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3期,頁20-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明室2002,「中共軍事戰略演變與台海安全」,東亞季刊,第33卷第2期,頁33-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中斌2006,「中共『輸面子贏裡子』」,財訊,3月,頁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2005年1月,「從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看北京對台政策之發展」,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期,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2004,「台海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美國角色」,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6期,頁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2004,「美中台的安全關係」,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3期,頁1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奎燮2003,「新制度主義及其在中國大陸研究上的意義」,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1期,頁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姿茵2006年,「中共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之探析」,中共研究,第40卷第5期,頁58-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家煌2005,登門不入室:中國大陸台商信任結構,協力網路與產業群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1993,「『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評估」,海峽評論,第25期,頁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1998,「從政治角度看兩岸經貿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2000,「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1卷第3期,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2000,「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頁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垂正2007,台海兩岸和平整合模式之建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柳金財2000,「民進黨台獨論述轉型與大陸政策調整-兼論總統選舉中政策辯論與兩岸關係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6期,頁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柳金財2001,「論九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4期,頁10-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志清1999,「一九七九年以來中共利用台資政策演進分析:兼論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涵義」,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8期,頁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德欽2003,「歐盟經濟整合經驗對兩岸自由貿易區之啟示」,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Vol.6,頁8-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秋娥2001,「統合的條件與難題:從整合理論看兩岸的可能發展」,兩岸雙贏,第26期,頁33-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治本2001年10月,「社會階層的終結:水平式不平等、社會不平等的個人主義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1期,頁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長春2006,大陸台資企業協會組織角色功能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博東,馬淑明2006,「《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後兩岸關係轉化的四點啟示」,台灣研究論文精選:兩岸關係篇,劉紅主編,北京:台海出版社,頁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進鈺、鄭路霖2005,「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與計畫,第28卷第4 期,頁3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慶武2001,「『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頁122-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慶武2001年10月,「『一個中國原則』的『兩難』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李欣儒2004,「跨入全球新世界?上海台灣人社群中的階級分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跨界距離:全球化時代移民/工與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林家煌2005,「登門未入室:大陸台商的信任結構、協力網絡與產業群聚」,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第五屆政治與資訊科技研討會,頁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林琮盛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頁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林瑞華2004,「兩岸經濟整合的政治影響:分析兩岸整合的理論架構」,南華大學第2屆亞太學術研討會「東亞區域整合對台灣安全與發展的影響研討會」,頁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林瑞華2006,「弱勢協會的制度起源:國家與網絡環伺下的台商協會」,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主辦「組織社會學實證研究工作坊」國際研討會,北京,頁20~24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2004,「合理評估台商的政治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頁17-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2005,「經貿交流的政治影響」,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71期,頁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交流雜誌社2008,兩岸開放交流2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頁215-2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孔廉2002,「兩岸經貿整合的起點-自由貿易區」,國政研究報告,第91卷第3期,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1997,「大陸吸引外商投資政策與總體經濟環境評估」,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5期,頁4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1997,「台商在大陸投資趨勢及其對大陸經濟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3卷第1期,頁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1999,「論兩岸經貿關係之競爭與相輔」,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13期,頁4-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2001,「兩岸加入WTO後產業可能的互動與競爭力變化」,經濟暨評論季刊,第7卷第3期,頁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2001,「製造業赴大陸投資經營當地化及其對台灣經濟之影響」,經濟暨評論季刊,第7卷第1期,頁138-1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阮銘2000,「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頁64-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2007,「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第41卷第1期,頁104-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銘、吳翰有2000,「企業外移與根流台灣:從蘇州台商的經驗論起」,中國事務,第2期,頁55-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銘、吳翰有2000,「企業外移與根留台灣:從蘇州台商的經驗談論起」,中國事務,第2期,頁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傳國2003,「台商直接投資對大陸沿海地區經濟效益的實證分析」,台灣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總第82期,廈門,頁66-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榮豐1988,「影響台海兩岸經港轉口貿易之因素分析」,第九屆中韓學術會議,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7-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大華1997,「從美國海外軍事干預準則預判美國在台海軍事衝突的角色(1997-205)」,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6期,頁1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6卷第4期,頁2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源派2005,中共對台商的制度規範與台商因應對策分析:交易成本理論之運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文貴、顏志平、鍾銳輝1995,「建設台灣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兼談廈門經濟特區在本經濟區中的地位與作用」,廈門大學學報,頁5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瑞華95年4月,海峽西岸經濟區評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4期,頁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璽1994,「兩岸三地產業之結構整合及其政策涵義」,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春季,頁187-2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柔2008,「20年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現象」,收錄於游盈隆主編,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頁3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2004,「兩岸三通與台海安全的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7期,頁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2005,「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意圖與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頁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2005,「我國大陸政策的檢討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台北: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重成2006,「全球化下的兩岸社會交流與互動:一個從他者轉向自身的歷程」,致理技術學院「全球化與兩岸交流」學術研討會,頁157-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博志2003,「深耕台灣、佈局全球之重點戰略」,收錄於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智庫,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朝政2005,「大陸台商的認同變遷:理論歸納與推論」,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1993,「九十年代中共對台經貿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9期,頁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1994,「中共強化以經貿為主軸的對台工作」,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6期,頁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1994,「中國經濟發展回顧-兼論台商政策與政府的對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2期,頁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1999,「兩岸交流20週年的回顧與前瞻」,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2期,頁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2005,「現階段中共對台經貿政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頁1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蘋2003,「CEPA:推動『一國兩制』間經貿整合的新舉措」,現代台灣研究,北京,第5期,頁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于蓁2008,革命不只請客吃飯:中共對台青年交流的政治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振源2000,「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與安全的交易」,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2期,頁31-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嘉樹2005,「中國新領導核心對台政策的調整與新意」,中國評論,香港,5月號,頁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鴻博2002,「一個中國定義與兩岸關係之辯證發展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82卷第6期,頁52-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力宇2002,「從江澤民到胡錦濤-從十六大看中共對台政策」,爭鳴,香港,第302期,頁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念祖1995,「台海安全與中共武力威脅」,理論與政策季刊,第9卷第4期,頁38-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開煌1997,「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7期,頁67-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開煌2004,「創造一個新型的兩岸關係」,中國評論,2003年4月號,香港,頁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開煌2006,「對六個『胡四點』的分析」,海峽評論,第186期,頁34-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立文2007,「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第41卷第1期,頁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志宏2007,「整體兩岸交流評估」,收錄於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台海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成儀2005,「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0期,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春山2000,「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分治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海立2004,「政治合法性理論及其分析架構」,廈門大學學報,總第165期,頁4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映仙1991,「兩岸經貿關係的現況、問題與思考」,台灣研究,北京,1991年第2期,頁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瑞華2001,「新制度主義:返回大理論或經濟學帝國主義政治學」,政治學報,第32卷,頁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勛2007年11月,「兩岸交流20週年回顧與前瞻-人員往來」,收錄於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台海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北:頁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宏明2005,「『兩岸共同市場』的挑戰與可操作策略」,中國評論,香港,8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瑋1997,「中共對台政策的決策組織與過程」,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頁36-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瑋1998,「從國際關係理論探討解決兩岸困境之道」,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頁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端耀1997,「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 』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6卷12期,頁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露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現:國際鞋類市場網路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學季刊,第35期,頁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業中2001,「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實主義、 新自由制度主義 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1期,頁2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業中2001,「論國際關係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41卷2期,頁43-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業中2001年4月,「論國際關係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41卷2期,台北,頁43-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新煌、龔宜君1998,「東南亞台商與華人之商業關係網絡」,發表於僑務委員會台灣經濟研究院合辦「邁向新世紀台灣與東南亞華人經濟發展與互動國際研討會」,頁12-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萬長2005,「兩岸經濟整合趨勢與展望」,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Vol.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榮偉1999,「從新功能主義分析兩岸關係的根本分歧與建議」,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5期,頁19-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俊義2000,「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第68期,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建發2000,「經貿全球化之下兩岸關係的現況與前瞻」,中國事務,第2期,頁115-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艾2008,「內外在政經形勢變化下的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第四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大陸改革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鏞2002,「邁向民族內共同體:台灣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頁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瑾瑜2004,「從香港簽訂CEPA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進度」,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頁77-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鐘焰2005,「試論兩岸經濟整合的戰略意義」,現代台灣研究,第61期,頁40-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宜君2005,「半鑲嵌之台灣企業在世界體系的鑲嵌」,台灣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頁5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站媒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almay Khalilzad在RAND的政策報告“Congage China”,網址:http://www.rand.org/pubs/issue_papers/IP187/IP187.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14576/14957/3257723.html(點選日:2007年11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0190/70197/70361/4769665.html (點選日:2007年11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10277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4033034.html(點選日:2009年1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70195/index.html (點選日:2008年10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71692/index.html (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1037/3781830.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1024/2145119.html (點選日:2009年1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226900.html, 2005年3月8日(點選日2007年5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紀元網站,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8/6/8/n2147369.htm(點選日:2009年1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全國人大網站,網址: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zyw/zywj/2007-10/09/content_372920.htm(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台灣網,網址:http://big5.chinataiwan.org/wxzl/gtbwx/200711/t20071105_47915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sclf.org/jgdt/200701/t20070123_3542.htm(點選日:2009年1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評論新聞網,網址: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2/8/8/100528803.html?coluid=33&kindid=543&docid=100528803&mdate=1228132828(點選日:2008年10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網,網址: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hxsh/2008-04/22/content_14993929.htm (點選日:2008年10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ljszqh/426675.htm(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10/20/content_6002849.htm(點選日:2009年1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站,網址: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8-06/25/content_1027253.htm (點選日:2008年1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新網,網址: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ggla/txt/2006-04/17/content_6186022.htm(點選日:2008年10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匯報,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03/12/11/YO0312110004.htm(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匯報,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0/23/CH0710230046.htm(點選日:2008年10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球化趨勢下兩岸關係新思維,網址:http://www.aboutweb.org/canc/data/pub/content/vol3/3-6.pdf(點選日:2008年3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89/2.pdf(點選日:2008年12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f910522.htm(點選日:2008年10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5/9505.pdf(點選日:2009年1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rpir/1_1.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rpir/3_4.htm (點選日:2008年10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npf.org.tw/particle-3238-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16d/zgtygbly.htm(點選日:2008年4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bps/bps_yzyz.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bps/bps_yzyz.htm(點選日:2008年4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jiang8d/jiang8d0.asp?jbd_m_id=99(點選日:2008年10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lzx/zlzx0.asp?offset=150&zlzx_m_id=1527(點選日:2008年3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1010(點選日:2008年11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1046(點選日:2008年11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981(點選日2008年10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958 (點選日2008年10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1046(點選日2008年10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634 (點選日:2008年10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zywg/zywg0.asp?zywg_m_id=105(點選日:2008年11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 (點選日:2008年3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16d/16drp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jiang8d/jiang8d0.asp?jbd_m_id=17(點選日:2009年1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1046(點選日:2009年1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網址: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1318 (點選日:2009年1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社網站,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4/content_705095.htm(點選日:2008年7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夏經緯,「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北京共識』」,網址:http://hk.huaxia.com/zt/pl/07-093/608561.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夏經緯,網址:http://big5.huaxia.com/zt/pl/05-005/600249.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浪網,網誌:http://news.sina.com.cn/c/2005-09-07/16467705377.shtml(點選日:2008年9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社網站,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點選日:2008年7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22/content_2728740.htm(點選日:2008年1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中國提升軟實力:『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3/content_1522884.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243.htm(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04-30/02545788094s.s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90.htm (點選日:2008年10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點選日:2008年10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736.htm(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251.htm(點選日:2008年9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點選日:2008年1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2/07/content_4146460.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www.chinaemb.or.kr/chn/xwxx/t81327.htm (點選日:2008年2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點選日:2008年1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9/16516531849.s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732.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站,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4/06/content_4391525.htm(點選日:2008年1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鳳凰網,網址: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phoenixtv/83922544272343040/index.shtml(點選日2009年1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陳水扁宣誓就職典禮致詞全文—台灣站起來—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時代」,聯合報,版13,2000年5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新社評論:三年六個『胡四點』相比耐人尋味」,中新社,網址: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ggla/txt/2006-04/17/content_6186022.htm(點選日:2008年11月2日)。《反分裂國家法(草案)》2005年3月8日,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226900.html(點選日2007年5月8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14576/14957/3257723.html(點選日:2007年11月28日)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67589(點選日:2007年12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反分裂法政策失敗,軟硬兩手相抵消」,大紀元,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7/3/13/n1644656.htm(點選日:2007年12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19.html(點選日:2008年1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兩岸漸行漸遠,陳明通:北京應調整對台政策」,中央社,網址:http://news.sina.com.tw/china/cna/tw/2007-11-28/184012770557.shtml(2007年12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赴閩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國時報,95年1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總統:從經貿與文化統合建立兩岸互信」,自由時報,版3,2001年1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北京共識』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話」,人民網,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57/54488/54489/380286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克禮,「胡錦濤對台戰略思想的基本內涵」,中國評論新聞網,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5/1/7/100251711.html?coluid=33&kindid=3470&docid=100251711&mdate=0515155719(點選日:2008年10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宇韶,2007年12月7日,「中共『十一五規劃』下的對台政策」,大陸工作簡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5/9505.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宇韶,2007年5月2日,「中共『十一五』規劃下的對台政策」,大陸工作簡報1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5/9505.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忠榮,「穿梭兩岸,陳明通堅守台灣主體性」,自由日報,,2007年11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永耀,「胡鞍鋼主張對台經濟制裁,竟任國共論壇引言人」,自由時報,2006年4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gnew,J 1998, Geopolitics: Revisioning World Politic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p.50-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urdieu ,P 1985,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onnecticut : Green Press,pp.248-2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rt, S. R . 1995, Structural Hol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lo, H.L & Sui, S.Z1995 , Decision Making in Deng’s China : Perspectives form Insider.N.Y:ME.Sharpe,Inc.,1995,pp.242-2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hl,R1967, Who Governs? .New Haven: Tal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val,G , Ivan Szelenyi and Eleanor Townsley1998 , Making 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 Class Formation and Elite Struggles in Post-Communist Central Europe (London: Verso )pp.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ward J.W1997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New York : M.E Sharpe ,pp.27-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ohane, R.O. and.Nye, J.S 2003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 New York : Free Press , pp.660-6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berthal,K & Oksenberg,M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 Leader , Structure ,and Process .Princeton ,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n,M 1993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 ,1760~191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54-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trany,D 1964 , A Work Peace System.Chicago.Quadrangle Books,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 J .Williamson 1989 , Corporatism in Perspective : Anintroductory Guide to Corporatist Theor.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 ,p.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B.Gay1999,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csScience:The NewInstitutionalism .London:Pint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erre Bourdieu 1985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onnecticut : Green Press.pp.248-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inmo,S.K& Longstreth,F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kocpol,T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ke In :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Bringing the State Bake In ,P.Evens, D.Rueschemeyer and T. Skocpol ed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ogel,E1969, Canton under Communism 1949-1968 .N.Y: Harper Torchbook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ttfoge,K.A. l 1963 , Oriental Despotism .New Hav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ranovetter,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p.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sin –hsing wu1995 ,“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ROC-PRC Relations, Issues & Stysies,31-1, Jan,p.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man,H and Pennings,P (1995),“ Managing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flict in democracies : do consensus or corporatism matter ?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5,pp.271-2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u , Ya-Ling 1992.,Reform from Below: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 China Quarterly,130.pp293-3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ch ,James G.&Olsen, J.P.1984 ,“ The Institutionalism : Organization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pp.734-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k Beeson 1999 , “State,Market,and Economics Security in Post-Crisis East Asian” , Asian Perspective, Vol.23 No.3.pp.33-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 Hall and Rosemary C.R.Taylor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 Political Studies,XLIV ,pp.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phen Kranser1984 ,“Approaches the State :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 ,pp.243-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mitter,P.C. 1983, “ Democratic theory and neo-corporaist practice” , Social Research ,50,pp.885-9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as ,.A Koelable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s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 January, Vol.27:pp231-2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vien, L1994 ,“Varietie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 A Critical Appraisal ”Public Adminstration 74(Summer).p183.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