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研究-發展社會學理論的觀點
作者 霓卡
貢獻者 李英明
霓卡
關鍵詞 「中心—邊陲」模式
中國
網際網路
發展社會學
數位落差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8-Sep-2009 20:38:29 (UTC+8)
摘要 資訊科技已被世界各國視為追求經濟發展的萬靈丹,發展網際網路更是當代邁向資訊化社會,提升國家競爭力相當重要的一環,中國大陸也正積極投入這股浪潮之中。截至二00六年底,中國大陸網路用戶數量已經高達一億三千七百萬人,穩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發展成為全球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指日可待,隨著上網人數比例日增,資訊社會日漸成型,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所呈現之樣貌,將是觀察其政經發展模式之重要切入點。
由於網際網路普遍被認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各連線節點皆可以為中心,就此延伸之,網路世界彷彿平等自由的平台,不存在中心與邊陲。本文從發展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出發,以「中心—邊陲」模式為核心,探討被視為促成中國跨越式發展重要契機的網際網路與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中心—邊陲」模式是過去發展研究學者在探究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困境時所發展出來的概念,中心與邊陲間的最大差距是政治經濟優位程度,而形成二者差距的原因在於中心對邊陲的剝削、支配乃至於殖民的不平等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模式不但沒有出現「去中心化」的現象,反而呈現高度集中在東部、沿海、已婚、男性、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年輕世代的發展趨勢。就區域而言,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與改革開放的不均衡發展趨勢高度相關。網際網路非能獨立於實體世界而發展,在中國大陸區域間基礎條件不均衡發展的前提下,可以預見,除非國家力量足以促成全面均衡的發展,否則未來中國大陸各地的網路發展仍將呈現明顯的落差,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心—邊陲」現象短期內將難以改變。
參考文獻  專著
大衛‧莫契拉(Moschella, David C.)著,蘇昭月譯,《權力狂潮:全球資訊科技勢力大預言》,台北:麥格羅‧希爾,1999年。
王水雄,《結構博奕—互聯網導致社會扁平化的剖析》,北京:華夏,2003年。
王玨等著,《鄧小平經濟思想的淵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1994年。
王占璽,《九0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6月。
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孟平,《通訊革命》,台北:中華徵信所,民87年。
王佳煌,《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民89年。
王佳煌,《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王信賢,《中國大陸上海地區對外開放分析—發展社會學的向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3月。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計畫,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2003年。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中國社科院2003年互聯網》,2003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海:人民,1977年。
尹建中、李英明、羅曉南等著,《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和影響》,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86年。
尹穎湯,《數字鴻溝與經濟發展》,廣東:汕頭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史坦寧(Staniland, Martin)著,胡祖慶譯,《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民79年。
尼葛洛龐帝 (Negroponte, Nicholas)著,齊若蘭譯,《數位革命》,台北:天下,1997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從Internet上看大陸資訊之蒐集與利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85年。
安東尼‧紀登斯(Giddens, Antony)著,廖仁義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1995年。
汝伯、單天倫,《199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汪向東,《中國: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新經濟」》,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汪向東,《信息化:中國21世紀的選擇》,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
貝爾(Bell, Daniel)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台北:桂冠,民78年。
李文生(Levinson, Paul)著,宋偉航譯,《數位麥克魯漢》,台北 : 貓頭鷹,2000年。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民88。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李英明,《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1994年。
李英明,《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台灣書店,民90年。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民92年。
李孟哲,《中國大陸數位鴻溝現象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4月。
孔昭君,《網籍危機—中國人離INTERNET還有多遠》,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3月。
布洛‧克曼(Brockman, John)著,汪仲等譯,《未來英雄》,台北:大塊文化,1997年。
布朗約翰.史立(Brown, John Seely)、杜奎德保羅(Duguid, Paul)著,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民90年。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民88年,頁160-187。
伊曼紐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羅榮渠等譯,《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1998年。
伊曼鈕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郭方、劉新成、張文剛譯,《近代世界體系》,台北:桂冠,1998年。
安德魯‧韋伯斯特(Andrew Webster)著,陳一筠譯,《發展社會學》,台北:桂冠,1993年,出版二刷。
柏格(Berger, P)著,蔡啟明譯,《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台北:巨流,民76年。
杜平等編,《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若干問題》,北京:中央文獻,2000年。
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北京:高等教育,1999年。
波齊‧賈恩弗蘭科(Poggi, Gianfranco)著,沈漢譯,《近代國家的發展:社會學導論》,北京:商務,1997年。
哈洛克‧克里斯多夫(Horrocks, Christopher)著,楊久穎譯,《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台北:貓頭鷹,2001年。
法務部調查局,《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90年。
法蘭克‧韋伯斯特(Frank Webster)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2002年,初版五刷。
吳愛明主編,《政府上網與公務員上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
柯司特‧曼威(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等譯,《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1998年。
胡必亮著,《發展理論與中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泳、范海燕,《網路為王》,台北:聯經,民86年。
胡延平等著,《數字藍皮書─2000~2001年中國網絡經濟發展生態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年。
胡延平編,《跨越數字鴻溝—面對第二次現代化的危機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民85年。
胡鞍鋼編,《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1年。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1991年版。
約翰‧史立‧布朗、保羅‧杜奎德 (John Seely Brown、Paul Duguid)著,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2001年。
倪鵬飛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 推銷:讓中國城市沸騰》,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梅伊(May, Christopher)著,葉欣怡譯,《質疑資訊社會》,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
許寶強、汪暉編,《發展的迷思》,香港:牛津,1999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四川:四川人民,1992年二版。
高輝,《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台北:永業,民80年。
張琢、馬福雲,《發展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
張慕津、程建國,《中國地帶差距與中西部開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耀輝等,《區域經濟理論及地區經濟發展》,北京:中國計畫,1999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2001年二版。
陳豐偉,《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商周,2000年。
麥亞(Meier, Gerald M.)著,譚崇台等譯,《發展經濟學的先驅》,北京:經濟科學,1992年。
勞克柏羅(Roxborough, Ian)著,馬紹章譯,《發展理論》,台北:聯經,民77年。
赫伯‧朵迪克(Herbert S. Dordick)、汪琪,《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1995年。
彭芸,《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民75年。
游五洋、陶青,《信息化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曾德宜,《電子化政府對行政治理的影響:經濟部國貿局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年。
喬丹(Jordan, Tim)著,江靜之譯,《網際權力: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事業,2001年。
黃健群,《解讀九十年代晚期中國城市流行文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莫理斯(Dick Morris)著,張志偉譯,《網路民主》,台北:商周,2000年。
萊昂等著,馮建三等譯,《未來的省思:資訊化社會?後工業社會???》,台北:駱駝,民77年。
陸大道等著,《中國工業布局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1990年。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商務,1999年。
鮑宗豪編,《數字化與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增田米二(Yoneji Masuda)著,游婉娟譯《資訊地球村》(Manag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市:天下,民8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彥廷,《由網際網路論對中國大陸市民社會的再認識》,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7月。
劉燕青,《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7月。
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著,高銛譯,《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構》,台北:桂冠,民87年。
盧鐵城、張忠元主編,《中國西部民族經濟》,成都:四川辭書,2000年。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台北:巨流,民74年。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民82年。
蘇侯彰,《網際網路歷史的政經分析:美國與台灣經驗》,新竹: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8月。
蘇珊‧謝區(Susanne Schech)、珍‧哈吉斯(Jane Haggis)著,沈台訓譯,《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民92年。
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編,《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2003年。
叢進,《20世紀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河南人民,1996年。
魏澤民,《開放的網路,專制的政體: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政治建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6年1月。

 期刊論文
Mark Poster,唐維敏譯,〈第二媒體世代—資訊高速公路的互連〉,《當代》,民84年2月,106期。
王凡華,〈網民特點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1年2期。
王孟平,〈資訊科技、市民社會與人的處境〉,《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第5卷第3期,1997年。
王紹光,〈效率、公平、民主〉,《二十一世紀》,1994年12月。
王曼華,〈我國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的經濟計量分析〉,《經濟問題探索》,2001年,第8期。
毛榮富,〈不確定的年代─資訊社會對社會生活的衝擊〉,《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68期,1997年。
江振昌,〈大陸網際網路發展現況之研究〉,《展望與探索》,民92年,第1卷第12期。
汪明峰,〈互聯網使用與中國城市化—「數字鴻溝」的空間層面〉,《社會學研究》,2006年6期。
李英明,〈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的深層分析—發展社會學的向度〉,《東亞季刊》,民91年,第25卷第3期。
李英明,《資訊時代下中國大陸市民社會之研究—後鄧時代中國民眾政治認同之分析》,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91年。
李英明、羅曉南,〈資訊科技與人的處境〉,收錄於《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民86年。
李自如、文先明、賀正楚,〈從均衡到非均衡—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歷程回顧〉,《中國國情國力》,第112期。
余紹逖、陳嘉正、 林永豐,〈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初探〉,《廣播與電視》,民85年,第4期。
沈清松,〈資訊科技的哲學省思〉,《哲學雜誌》,1996年11月,第18期。
邱澤奇,〈中國社會的數碼區隔〉,《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2月號,總63。
邵培仁、張健康,〈關於跨越中國數字鴻溝的思考與對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3卷第1期。
胡克威,〈世界體系理論初探—學術傳承與基本論點〉,《思與言》,民73年,第21卷第6期。
胡鞍鋼,〈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思考〉,《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胡鞍鋼,〈加快縮小信息差距的步伐〉,《瞭望新聞週刊》,2000年,第47期。
胡鞍鋼、周紹杰,〈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周競紅,〈網絡信息與民族關係〉,《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梁正清,〈中國大陸國際宣傳策略研究:網際網路之發展與運用〉,《東亞季刊》,民92年7月,第34卷第3期。
孫秀蕙,〈如何研究網路傳播〉,《傳播研究簡訊》,1997年,第9期。
常晉芳,〈網絡文化的十大悖論〉,《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郭良文,《台灣網際網路興起之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全球化發展的觀點》,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1997年,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8.htm。
莊廷瑞,〈網際網路的差異現象:問題與挑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2月號,總63。
曾淑芬,《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91年。
曾淑芬,吳齊殷,《先進各國對消弭數位落差之政策分析》,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2001年。
陳小紅、顧忠華、劉雅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學—從「發展社會學」角度評估》,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82年。
葉啟政,〈對資訊科技社會來臨的一些思考〉,收錄於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民85年。 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1/paper.htm。
歐陽新宜,〈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中國大陸研究》,民87年,第41卷第8期。
鄧智旺,〈簡論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4年11月號,總第32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9040.htm。
傅豐誠,〈中共建政50年來的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研究》,民88年,第42卷第9期。
鍾卓新,〈因特網的現狀、未來及中國的信息化〉,《通信技術》,1998年,第3期,總第102期。
韓留富,〈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成因及調控〉,《經濟與管理研究》,2001年,第1期。
劉莉秋,《散佈電子郵件謠言之影響因素探究-以電腦中介人際互動觀點分析》,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7月。
劉桂林,《大陸地區電腦網路之發展:以學術資訊網路之應用為例》,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委託研究,1998年。
劉雅靈,《中國準世界體系經濟:1949-1990》,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86年。
魏澤民,〈中國大陸網路社會圖像:發展與侷限〉,《遠景季刊》,台北:遠景基金會,第四卷第四期,2003年10月。
龐建國,〈社會變遷與國家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新動向〉,《中山社會科學學報》,高雄:中山大學,83年春季期。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987年11月4日。

 中文網路資源
人民網,《「九五」檔案:中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2000年12月29日,http://past.people.com.cn/BIG5/channel1/10/20000920/241670.html。
中國人口信息網,《從普查數據看國情》,2005年8月10日,http://www.cpirc.org.cn/rdzt/rd_wp_detail.asp?id=828。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新華社》,2005年12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1-10/18/content_51471.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3/10/22/1001.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1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1年9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2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3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4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5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5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6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0月1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7年10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8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9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9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0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0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1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1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2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2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3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3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4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5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5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6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6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7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王志仁,〈1.2億網民二次革命〉,《數位時代雙週刊》,136期,2006年9月7日,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ContentNoID=32593&MMMediaType=BusinessNext。
新華社,〈中國「三步走」的策略〉,《新華社》,2006年5月2日,http://big5.china.com.cn/ch-15/15/a.htm。
維基百科,〈ARPANET〉,《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RPANET&variant=zh-tw。
維基百科,〈史潑尼克一號〉,《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2%E6%BD%91%E5%B0%BC%E5%85%8B%E4%B8%80%E8%99%9F&variant=zh-tw。
維基百科,〈網際網路〉,《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nternet&variant=zh-tw。
黃厚銘,《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2007年5月5日,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tst/seminar/seminar3/huang_hou_ming.htm。
天下雜誌,〈溫世仁:消滅貧窮,就是最大的市場〉,《e天下雜誌》,2005年7月1日,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31/031128.asp。
資策會,〈06年全球網路普及率成長一成 新興國家發展更神速〉,《資策會》,2007年4月7日,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726。
資策會,〈2003年中國大陸上網人口已達7,950萬人,穩居世界第二〉,《資策會》,2006年12月5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2961。
資策會,〈2005年中國政府力推1.2億人上網〉,《資策會》,2006年12月5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3588&SearchString=&title=中國&article=。
資策會,〈2005年全球網路使用人口達10億 未來主要成長力量來自開發中國家〉,《資策會》,2007年1月7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4156。
蘋果日報,〈信息組選定鐵三角領導〉,《蘋果日報》,2001年9月27日,http://taiwan.wisenews.net/wisenews-cgi/entrprise/doc.pip。

 英文資料
Akin L. Mabogunj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 Spat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 1981.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Homewood: Dorsey Press, 1985.
Dahrendorf, Rolf., The new liverty: survival and justice in a changing world,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Dickson, David., Alternative Techn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ical Change. Fontana, 1974.
Fan, C. Cindy, Of Belts and Ladders: State Policy and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ost-Mao Chin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85, No. 3, Sep 1995.
Harry Harding,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 Washington D. C.: The Brokkings Institution, 1987.
McClure, C. R., Network Literacy: A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June, 1994.
Parsons, Talcott and Edward A. Shil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Porat, Marc, Communication Poli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in Robinson, Glen(ed.) Communications for Tomorrow: Policy Perspectives for the 1980’s. New York: Praeger, 1978.
Shapiro, Andrew L. The Internet, Foreign Policy. Summer, 1999.
Tsui Kai Yuen,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5, no.1, March, 1991.
OECD,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2006/05/30, http://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0260008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6000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英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霓卡zh_TW
dc.creator (作者) 霓卡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20:38:29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20:38: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20:38: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26000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260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資訊科技已被世界各國視為追求經濟發展的萬靈丹,發展網際網路更是當代邁向資訊化社會,提升國家競爭力相當重要的一環,中國大陸也正積極投入這股浪潮之中。截至二00六年底,中國大陸網路用戶數量已經高達一億三千七百萬人,穩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發展成為全球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指日可待,隨著上網人數比例日增,資訊社會日漸成型,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所呈現之樣貌,將是觀察其政經發展模式之重要切入點。
由於網際網路普遍被認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各連線節點皆可以為中心,就此延伸之,網路世界彷彿平等自由的平台,不存在中心與邊陲。本文從發展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出發,以「中心—邊陲」模式為核心,探討被視為促成中國跨越式發展重要契機的網際網路與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中心—邊陲」模式是過去發展研究學者在探究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困境時所發展出來的概念,中心與邊陲間的最大差距是政治經濟優位程度,而形成二者差距的原因在於中心對邊陲的剝削、支配乃至於殖民的不平等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模式不但沒有出現「去中心化」的現象,反而呈現高度集中在東部、沿海、已婚、男性、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年輕世代的發展趨勢。就區域而言,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與改革開放的不均衡發展趨勢高度相關。網際網路非能獨立於實體世界而發展,在中國大陸區域間基礎條件不均衡發展的前提下,可以預見,除非國家力量足以促成全面均衡的發展,否則未來中國大陸各地的網路發展仍將呈現明顯的落差,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心—邊陲」現象短期內將難以改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7
第三節 文獻回顧…………………………………………………………………………………12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17
第二章 發展社會學理論…………………………………………21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22
第二節 依賴理論…………………………………………………………………………………27
第三節 世界體系理論……………………………………………………………………………33
第三章 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43
第一節 資訊社會的興起…………………………………………………………………………44
第二節 網際網路與社會變遷……………………………………………………………………55
第三節 數位落差現象……………………………………………………………………………64
第四章 中國大陸社會發展脈絡…………………………………71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發展脈絡…………………………………………………………………71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的發展策略…………………………………………………………………79
第三節 中國大陸社會發展的「中心」與「邊陲」…………………………………………………85
第五章 網際網路與中國大陸社會發展…………………………90
第一節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歷程……………………………………………………………90
第二節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圖像……………………………………………………………97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心」與「邊陲」…………………………………………115
第六章 結論………………………………………………………120
參考文獻……………………………………………………………127
zh_TW
dc.format.extent 43562 bytes-
dc.format.extent 93606 bytes-
dc.format.extent 75815 bytes-
dc.format.extent 103275 bytes-
dc.format.extent 915712 bytes-
dc.format.extent 18403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6000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心—邊陲」模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網際網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發展社會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數位落差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研究-發展社會學理論的觀點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衛‧莫契拉(Moschella, David C.)著,蘇昭月譯,《權力狂潮:全球資訊科技勢力大預言》,台北:麥格羅‧希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水雄,《結構博奕—互聯網導致社會扁平化的剖析》,北京:華夏,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玨等著,《鄧小平經濟思想的淵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占璽,《九0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孟平,《通訊革命》,台北:中華徵信所,民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佳煌,《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民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佳煌,《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信賢,《中國大陸上海地區對外開放分析—發展社會學的向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計畫,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中國社科院2003年互聯網》,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海:人民,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建中、李英明、羅曉南等著,《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和影響》,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穎湯,《數字鴻溝與經濟發展》,廣東:汕頭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坦寧(Staniland, Martin)著,胡祖慶譯,《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民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尼葛洛龐帝 (Negroponte, Nicholas)著,齊若蘭譯,《數位革命》,台北:天下,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從Internet上看大陸資訊之蒐集與利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東尼‧紀登斯(Giddens, Antony)著,廖仁義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汝伯、單天倫,《199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向東,《中國: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新經濟」》,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向東,《信息化:中國21世紀的選擇》,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貝爾(Bell, Daniel)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台北:桂冠,民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生(Levinson, Paul)著,宋偉航譯,《數位麥克魯漢》,台北 : 貓頭鷹,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民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台灣書店,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孟哲,《中國大陸數位鴻溝現象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昭君,《網籍危機—中國人離INTERNET還有多遠》,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洛‧克曼(Brockman, John)著,汪仲等譯,《未來英雄》,台北:大塊文化,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朗約翰.史立(Brown, John Seely)、杜奎德保羅(Duguid, Paul)著,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民88年,頁160-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曼紐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羅榮渠等譯,《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曼鈕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郭方、劉新成、張文剛譯,《近代世界體系》,台北:桂冠,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德魯‧韋伯斯特(Andrew Webster)著,陳一筠譯,《發展社會學》,台北:桂冠,1993年,出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柏格(Berger, P)著,蔡啟明譯,《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台北:巨流,民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平等編,《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若干問題》,北京:中央文獻,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北京:高等教育,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波齊‧賈恩弗蘭科(Poggi, Gianfranco)著,沈漢譯,《近代國家的發展:社會學導論》,北京:商務,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哈洛克‧克里斯多夫(Horrocks, Christopher)著,楊久穎譯,《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台北:貓頭鷹,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務部調查局,《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蘭克‧韋伯斯特(Frank Webster)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2002年,初版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愛明主編,《政府上網與公務員上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司特‧曼威(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等譯,《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必亮著,《發展理論與中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泳、范海燕,《網路為王》,台北:聯經,民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延平等著,《數字藍皮書─2000~2001年中國網絡經濟發展生態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延平編,《跨越數字鴻溝—面對第二次現代化的危機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民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編,《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1991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翰‧史立‧布朗、保羅‧杜奎德 (John Seely Brown、Paul Duguid)著,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鵬飛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 推銷:讓中國城市沸騰》,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伊(May, Christopher)著,葉欣怡譯,《質疑資訊社會》,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寶強、汪暉編,《發展的迷思》,香港:牛津,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四川:四川人民,1992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輝,《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台北:永業,民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琢、馬福雲,《發展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慕津、程建國,《中國地帶差距與中西部開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耀輝等,《區域經濟理論及地區經濟發展》,北京:中國計畫,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2001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豐偉,《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商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亞(Meier, Gerald M.)著,譚崇台等譯,《發展經濟學的先驅》,北京:經濟科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克柏羅(Roxborough, Ian)著,馬紹章譯,《發展理論》,台北:聯經,民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赫伯‧朵迪克(Herbert S. Dordick)、汪琪,《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芸,《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民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五洋、陶青,《信息化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德宜,《電子化政府對行政治理的影響:經濟部國貿局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喬丹(Jordan, Tim)著,江靜之譯,《網際權力: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事業,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健群,《解讀九十年代晚期中國城市流行文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理斯(Dick Morris)著,張志偉譯,《網路民主》,台北:商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萊昂等著,馮建三等譯,《未來的省思:資訊化社會?後工業社會???》,台北:駱駝,民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大道等著,《中國工業布局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商務,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宗豪編,《數字化與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增田米二(Yoneji Masuda)著,游婉娟譯《資訊地球村》(Manag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市:天下,民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彥廷,《由網際網路論對中國大陸市民社會的再認識》,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燕青,《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著,高銛譯,《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構》,台北:桂冠,民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鐵城、張忠元主編,《中國西部民族經濟》,成都:四川辭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台北:巨流,民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侯彰,《網際網路歷史的政經分析:美國與台灣經驗》,新竹: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珊‧謝區(Susanne Schech)、珍‧哈吉斯(Jane Haggis)著,沈台訓譯,《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編,《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叢進,《20世紀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河南人民,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澤民,《開放的網路,專制的政體: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政治建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k Poster,唐維敏譯,〈第二媒體世代—資訊高速公路的互連〉,《當代》,民84年2月,1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凡華,〈網民特點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1年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孟平,〈資訊科技、市民社會與人的處境〉,《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第5卷第3期,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效率、公平、民主〉,《二十一世紀》,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曼華,〈我國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的經濟計量分析〉,《經濟問題探索》,2001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榮富,〈不確定的年代─資訊社會對社會生活的衝擊〉,《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68期,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振昌,〈大陸網際網路發展現況之研究〉,《展望與探索》,民92年,第1卷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明峰,〈互聯網使用與中國城市化—「數字鴻溝」的空間層面〉,《社會學研究》,2006年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的深層分析—發展社會學的向度〉,《東亞季刊》,民91年,第25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資訊時代下中國大陸市民社會之研究—後鄧時代中國民眾政治認同之分析》,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羅曉南,〈資訊科技與人的處境〉,收錄於《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民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自如、文先明、賀正楚,〈從均衡到非均衡—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歷程回顧〉,《中國國情國力》,第1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紹逖、陳嘉正、 林永豐,〈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初探〉,《廣播與電視》,民85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清松,〈資訊科技的哲學省思〉,《哲學雜誌》,1996年11月,第1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澤奇,〈中國社會的數碼區隔〉,《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2月號,總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培仁、張健康,〈關於跨越中國數字鴻溝的思考與對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3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克威,〈世界體系理論初探—學術傳承與基本論點〉,《思與言》,民73年,第21卷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思考〉,《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加快縮小信息差距的步伐〉,《瞭望新聞週刊》,2000年,第4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周紹杰,〈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競紅,〈網絡信息與民族關係〉,《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正清,〈中國大陸國際宣傳策略研究:網際網路之發展與運用〉,《東亞季刊》,民92年7月,第34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秀蕙,〈如何研究網路傳播〉,《傳播研究簡訊》,1997年,第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常晉芳,〈網絡文化的十大悖論〉,《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良文,《台灣網際網路興起之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全球化發展的觀點》,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1997年,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廷瑞,〈網際網路的差異現象:問題與挑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2月號,總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淑芬,《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淑芬,吳齊殷,《先進各國對消弭數位落差之政策分析》,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小紅、顧忠華、劉雅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學—從「發展社會學」角度評估》,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啟政,〈對資訊科技社會來臨的一些思考〉,收錄於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民85年。 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1/paper.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新宜,〈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中國大陸研究》,民87年,第41卷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智旺,〈簡論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4年11月號,總第32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904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豐誠,〈中共建政50年來的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研究》,民88年,第42卷第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卓新,〈因特網的現狀、未來及中國的信息化〉,《通信技術》,1998年,第3期,總第1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留富,〈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成因及調控〉,《經濟與管理研究》,2001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莉秋,《散佈電子郵件謠言之影響因素探究-以電腦中介人際互動觀點分析》,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桂林,《大陸地區電腦網路之發展:以學術資訊網路之應用為例》,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委託研究,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雅靈,《中國準世界體系經濟:1949-1990》,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澤民,〈中國大陸網路社會圖像:發展與侷限〉,《遠景季刊》,台北:遠景基金會,第四卷第四期,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龐建國,〈社會變遷與國家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新動向〉,《中山社會科學學報》,高雄:中山大學,83年春季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987年11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網路資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九五」檔案:中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2000年12月29日,http://past.people.com.cn/BIG5/channel1/10/20000920/241670.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人口信息網,《從普查數據看國情》,2005年8月10日,http://www.cpirc.org.cn/rdzt/rd_wp_detail.asp?id=8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新華社》,2005年12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1-10/18/content_5147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3/10/22/10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1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1年9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2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3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4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5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5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6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0月1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7年10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8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9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9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0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0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1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1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2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2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3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3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4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5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5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6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6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7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仁,〈1.2億網民二次革命〉,《數位時代雙週刊》,136期,2006年9月7日,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ContentNoID=32593&MMMediaType=BusinessNex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社,〈中國「三步走」的策略〉,《新華社》,2006年5月2日,http://big5.china.com.cn/ch-15/15/a.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ARPANET〉,《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RPANET&variant=zh-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史潑尼克一號〉,《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2%E6%BD%91%E5%B0%BC%E5%85%8B%E4%B8%80%E8%99%9F&variant=zh-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網際網路〉,《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nternet&variant=zh-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厚銘,《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2007年5月5日,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tst/seminar/seminar3/huang_hou_ming.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天下雜誌,〈溫世仁:消滅貧窮,就是最大的市場〉,《e天下雜誌》,2005年7月1日,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31/031128.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資策會,〈06年全球網路普及率成長一成 新興國家發展更神速〉,《資策會》,2007年4月7日,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7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資策會,〈2003年中國大陸上網人口已達7,950萬人,穩居世界第二〉,《資策會》,2006年12月5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2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資策會,〈2005年中國政府力推1.2億人上網〉,《資策會》,2006年12月5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3588&SearchString=&title=中國&articl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資策會,〈2005年全球網路使用人口達10億 未來主要成長力量來自開發中國家〉,《資策會》,2007年1月7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4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蘋果日報,〈信息組選定鐵三角領導〉,《蘋果日報》,2001年9月27日,http://taiwan.wisenews.net/wisenews-cgi/entrprise/doc.pi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英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kin L. Mabogunj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 Spat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Homewood: Dorsey Pres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hrendorf, Rolf., The new liverty: survival and justice in a changing world,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ckson, David., Alternative Techn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ical Change. Fontana, 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n, C. Cindy, Of Belts and Ladders: State Policy and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ost-Mao Chin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85, No. 3, Sep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ry Harding,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 Washington D. C.: The Brokkings Institution,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Clure, C. R., Network Literacy: A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June,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rsons, Talcott and Edward A. Shil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rat, Marc, Communication Poli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in Robinson, Glen(ed.) Communications for Tomorrow: Policy Perspectives for the 1980’s. New York: Praeger, 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apiro, Andrew L. The Internet, Foreign Policy. Summer,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sui Kai Yuen,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5, no.1, March,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ECD,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2006/05/30, http://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