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清代《聊齋誌異》評論研究
作者 葉庭欣
貢獻者 高桂惠
葉庭欣
關鍵詞 蒲松齡
聊齋誌異
志怪小說
評點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35:50 (UTC+8)
摘要   蒲松齡在清代寫作完成的小說作品《聊齋誌異》,自康熙年間開始為人所傳抄,傳播愈廣,對於這部小說的各種詮釋、評論非常多,本論文藉清代對於《聊齋誌異》之相關評論文字,包括題詩、序跋、評點或個人文章,探討清文人對於《聊齋誌異》不同詮釋角度之下產生的理解與評價。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概況回顧、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聚焦於蒲松齡本人撰作《聊齋誌異》之自我評述,取材主要是蒲松齡所作自序〈聊齋自誌〉及許多篇章末的「異史氏曰」,以瞭解作者書寫活動之背景與定位。
  第三章從王士禎、馮鎮巒、但明倫等人對《聊齋》的評論,歸納出「閱讀鑑賞」的批評焦點,首先以王士禎《池北偶談》中「談異」的作品做為參照,從他對《聊齋》的題詩,瞭解王士禎對於《聊齋》的閱讀觀感,及評價緣由。而馮鎮巒在〈讀聊齋雜說〉一說中標舉許多對於《聊齋誌異》一書的閱讀方法,他和但明倫更在評點中提示種種文法,他們如何欣賞這部小說,是本論文探討重點之一。
  第四章探討紀昀及其門人對於《聊齋誌異》一書的批評。魯迅曾說「《聊齋誌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微辭」緣何而發?是本章關注的焦點,紀昀本身是長於目錄學的編纂學家,也是喜談狐鬼的文言筆記小說家,因其特殊的文化身分,對於《聊齋》的批評有別於其他評家,其特點是出於小說文體著錄分類的學術思維,從文體觀點審視《聊齋》一書的體例及敘述方式,論文就這部分切入探討。
  第五章則從觀察《聊齋誌異》的序跋、評點等相關評論中,多所指出這部小說有益於世道人心,促使思考「誌異」如何能夠教化?特別是傳統對於「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詮釋,亂力亂神在歷來《論語》注疏家眼中往往被視為無益於教化,如此一來「志怪述異」有益於世道人心之說,似乎經過概念的辯證與轉換,而其立論的依據為何,也是本論文的關注重點。
  第六章為結論,說明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一、古籍
《論語注疏》(臺北:弘毅出版社,1994年初版),(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
《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初版),(南朝梁)皇侃撰
《論語》(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宋)朱熹集注
《論語正義》(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4月初版),(清)劉寶楠撰
《孔子集語校補》(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10月初版),(清)孫星衍等輯,郭沂校補
《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楊伯峻編著
《孟子譯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4月初版),楊伯峻撰
《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三版),(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
《楚辭九章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初版),王家歆撰
《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3月八版),(清)王先慎撰
《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11月初版)
《史記》(臺北:天工書局,1985年9月初版),(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3月初版),(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4月初版),(晉)干寶撰
《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9月初版),(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編撰
《詩品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3年10月五版),(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釋
《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唐)房玄齡等撰
《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唐)魏徵等撰
《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9月初版),(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
《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
《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汪國垣編
《李賀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初版),葉蔥奇編
《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初版),吳企明編
《避暑錄話》,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三冊(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5月初版),(宋)葉夢得撰
《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初版),(宋)趙彥衛撰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初版),(宋)歐陽修等撰
《居士集》,收錄於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初版),(宋)歐陽修撰
《郡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宋)晁公武著,孫猛校證
《容與堂本水滸傳》(臺北:莊嚴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明)施耐庵、羅貫中撰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明)金聖嘆、文子生校點
《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侯忠義、王汝梅編
《石點頭》(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明)天然癡叟著,弦聲校點
《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明)胡應麟撰
《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初版),(明)李贄撰
《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初版),(明)顧炎武撰
《南雷文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初版),(明)黃宗羲撰
《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初版),(清)王士禎撰,靳斯仁點校
《王士禎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朱傳譽編
《豆棚閒話》(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清)聖水艾衲居士撰
《豆棚閒話》(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初版),(清)艾衲居士著,王秀梅點校
《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3日初版),(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
《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朱一玄編
《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初版),路大荒整理
《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初版),盛偉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初版),(清)永瑢編
《閱微草堂筆記》(臺南:漢風出版社,2006年5月再版),(清)紀昀著,王櫻芳、蔡素禎註釋
《鮚埼亭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清)全祖望撰
《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黃霖、韓同文選注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1日初版),陳平原、夏曉虹編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初版),丁錫根編撰
《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出版年不詳),戈公振編撰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初版),王利器編撰
二、專著(依著者姓氏筆劃多寡遞增排列)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鄔國平、王鎮遠著《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王恆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江蘇: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忠林:《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初版)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8月初版)
吳俊編校:《魯迅學述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初版)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阿 英:《小說閒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初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林 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5月初版)
馬振方:《聊齋藝術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初版)
馬瑞芳:《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臺一版)
袁世碩:《蒲松齡事蹟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初版)
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
徐子方:《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二版)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臺二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初版)
郭英德、謝思煒、尚學鋒等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初版)
黃 洽:《《聊齋誌異》與宗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11月初版)
陳 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陳平原:《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初版)
陳尚君:《陳尚君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辜美高、王枝忠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初版)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初版)
楊 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葉舒憲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魯 迅:《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0年初版)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初版)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初版)
蔡造珉:《寫鬼寫妖 刺貪刺虐──《聊齋俚曲》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潘建國:《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二版)
錢 穆:《孔子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7月初版)
鐘敬文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初版)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8年臺四版)
譚 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9月初版)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7月初版)
(日)平井雅尾:《聊齋研究》(朝鮮釜山府:上田印刷所,1940年1月27日初版)
(法)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16日初版)
(法)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美)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美)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德)姚斯(Hans Robert Jauss)、霍拉勃(Robert C.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1987年初版)
(德)阿爾方斯.西爾伯曼(Alphons Silbermann)著,魏育青、于汎譯《文學社會學引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Gadamer,Hans - Georg, translated by Garrett Barden & John Cumming, Truth and Method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75.
Barthes, R. Writers, Intellectuals, Teachers in Image-Music-Text. London: Fontana.1977.
Hans Robert Jaus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Trans , Michael Shaw.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三、學術論文(依著者姓氏筆劃多寡遞增排列)
(一)學位論文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彥東:《早期申報館:新聞傳播與小說生產之關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吳淑雅:《《聊齋誌異》勸善懲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范玲玲:《金聖嘆的文法理論》,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陳佳穗:《《池北偶談》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慧婷:《聊齋誌異的文類研究──志怪、傳奇之類型考察》,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燦堂:《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黃子婷:《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之仿擬作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巧倩:《《豆棚閒話》敘事藝術及其在白話短篇小說中的意義》,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二)期刊論文
王開富:〈古代的小說觀念及通俗小說的起源〉,《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3期(第九輯)。
王清平:〈王士禎評點《聊齋誌異》條目補證〉,《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4期,頁111-115。
王 平:〈《聊齋誌異》在清代的傳播〉,《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4期,頁30-41。
王冉冉:〈從「史」到「文」──明末清初小說觀念的一大變遷〉,《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月,第5卷第2期,頁65-71。
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誌異》版本整理的複案和思考──兼議影印抄本《異史》〉,《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1期,頁28-39。
李衍柱:〈精校經典文本與聊齋學的發展〉,《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2期,頁21-46。
李劍國:〈干寶考〉,《文學遺產》2001年第2期,頁14-29。
李彥東:〈論《聊齋誌異》的經典形成邏輯〉,《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第21卷第1期,頁80-83。
李金松、黃鶯:〈金批《水滸傳》的小說評點範式意義〉,《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4月,第24卷第2期,頁75-78。
林 驊:〈《聊齋誌異》中的詩筆與詩意〉,《蒲松齡研究》1995年Z1期,頁393。
孟昭連:〈論唐傳奇「文備眾體」的藝術體制〉,《南開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62-68。
周春塘:〈從歷史和文化的觀點讀《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章〉,《華梵人文學報》第2期,2004年1月,頁1-21。
周曉琳:〈「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蒲松齡「孤憤」心態新探〉,《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3期,頁12-20。
段庸生:〈紀昀批評蒲松齡述評〉,《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月第1期,頁35-40。
段庸生:〈馮鎮巒評騭《聊齋誌異》的意義〉,《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年第2 期,頁38-42。
段庸生:〈文言小說的「類」〉,《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89-94。
徐一周:〈洩憤,從詩文到小說──兼談張竹坡的小說創作動力論〉,《玉林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4年第15卷,第1期,頁34-37。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期,1997年1月,頁141-166。
孫虎堂:〈試論《聊齋誌異》馮評與但評的闡釋價值〉,《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9月,第5卷第3期,頁16-19。
袁世碩:〈遊戲、逞才、寓意──說〈絳妃〉〉,《蒲松齡研究》2005年3月,第1期,頁86-92。
高雲龍:〈論孔子與《周易》、《六經》的關係〉,《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6年3月,頁98-100。
孫紀文、郭丹:〈《四庫全書總目》的小說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7年1月,頁79-84。
陳 洪:〈《聊齋》評論的雙璧──馮鎮巒、但明倫評點衡估〉,《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4期,頁52-60。
陳文新:〈《閱微草堂筆記》與中國敘事傳統〉,《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3月第2期,頁138-157。
張 萇:〈古代小說理論中「洩憤」說的生成及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頁73-77。
張敦彥:〈「新聞總入夷堅志」──淺談《聊齋誌異》的文學繼承〉,《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3期,頁23-29。
張玉霞、張祖利:〈幅短意豐 文簡韻長——論《聊齋誌異》中的筆記小說〉,《東嶽論叢》2003 年3月第24卷第2期,頁116-118。
張稔穰:〈明清小說評點中的「另類」──馮鎮巒、但明倫等對《聊齋誌異》藝術規律的發掘〉,《齊魯學刊》2004年第3期,總第180期,頁123-130。
盛 偉:〈清代諸家批點《聊齋誌異》述評〉,《南開學報》1997年第1期,頁75-80。
陽平南:〈「春秋」書法與小說評論--以明代小說序跋為例〉,《筧橋學報》第7期(2000.9),頁289-312。
楊廣敏:〈孤憤心態與《聊齋誌異》的創作〉,《齊魯學刊》1996年第6期,頁78-82。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55-108。
萬 隆:〈《聊齋誌異》中王士禎評語條辨〉,《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1期,頁85-93。
董毅:〈新聞總入夷堅志──蒲松齡的另類「孤憤」〉,《蒲松齡研究》2005年第2期,頁5-10。
趙振祥:〈論干寶《搜神記》的社會新聞性質〉,《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總第152期),頁123-128。
寧稼雨:〈六朝小說概念的「Y」走勢〉,《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5月,第30卷第3期,頁22-30。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體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頁365-400。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 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卷,2006年9月,頁1-45。
劉江華:〈文本意義的建構機制〉,《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頁46-48。
劉紹信:〈敘述聲音的多重傳達──《聊齋誌異》評論干預的方式考察〉,《北方論叢》2006年第3期(總第197期),頁20-24。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118-124。
鄭紅翠:〈聊齋民間情趣探討〉,《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第2卷第2期,頁102-110。
鄭春元:〈《聊齋誌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2期,頁30-35。
歐陽健:〈《聊齋誌異》序跋涉及的小說理論〉,《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頁1-16。
(日)前野直彬著,吳璧雍譯〈論明清兩種對立的小說理論──金聖嘆與紀昀〉,《中外文學》1985年8月號,頁71-97。
(日)八木章好著,陶振綱譯〈蒲松齡與李賀〉,《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3期,頁386-39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28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2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葉庭欣zh_TW
dc.creator (作者) 葉庭欣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2:35:50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2:35: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35:5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15102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7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102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蒲松齡在清代寫作完成的小說作品《聊齋誌異》,自康熙年間開始為人所傳抄,傳播愈廣,對於這部小說的各種詮釋、評論非常多,本論文藉清代對於《聊齋誌異》之相關評論文字,包括題詩、序跋、評點或個人文章,探討清文人對於《聊齋誌異》不同詮釋角度之下產生的理解與評價。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概況回顧、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聚焦於蒲松齡本人撰作《聊齋誌異》之自我評述,取材主要是蒲松齡所作自序〈聊齋自誌〉及許多篇章末的「異史氏曰」,以瞭解作者書寫活動之背景與定位。
  第三章從王士禎、馮鎮巒、但明倫等人對《聊齋》的評論,歸納出「閱讀鑑賞」的批評焦點,首先以王士禎《池北偶談》中「談異」的作品做為參照,從他對《聊齋》的題詩,瞭解王士禎對於《聊齋》的閱讀觀感,及評價緣由。而馮鎮巒在〈讀聊齋雜說〉一說中標舉許多對於《聊齋誌異》一書的閱讀方法,他和但明倫更在評點中提示種種文法,他們如何欣賞這部小說,是本論文探討重點之一。
  第四章探討紀昀及其門人對於《聊齋誌異》一書的批評。魯迅曾說「《聊齋誌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微辭」緣何而發?是本章關注的焦點,紀昀本身是長於目錄學的編纂學家,也是喜談狐鬼的文言筆記小說家,因其特殊的文化身分,對於《聊齋》的批評有別於其他評家,其特點是出於小說文體著錄分類的學術思維,從文體觀點審視《聊齋》一書的體例及敘述方式,論文就這部分切入探討。
  第五章則從觀察《聊齋誌異》的序跋、評點等相關評論中,多所指出這部小說有益於世道人心,促使思考「誌異」如何能夠教化?特別是傳統對於「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詮釋,亂力亂神在歷來《論語》注疏家眼中往往被視為無益於教化,如此一來「志怪述異」有益於世道人心之說,似乎經過概念的辯證與轉換,而其立論的依據為何,也是本論文的關注重點。
  第六章為結論,說明研究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
  一、研究方法 5
  二、研究範圍 6
第二章 娛心與孤憤──蒲松齡對《聊齋誌異》之自抒評論 9
 第一節 雅愛搜神、喜人談鬼──展示好異的興趣與才華 9
  一、好奇尚異的精神系譜 9
  二、著意為文,逞才抒懷 12
 第二節 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創作心境之剖析 16
  一、承續發憤著書的文學傳統 16
  二、召喚知音──此生所恨無知己,縱不成名未足哀 22
  三、《聊齋.葉生》──作者自況的比附 26
 第三節 異史氏曰──作者自闢評論的空間 27
 第四節 小結 31
第三章 《聊齋誌異》的閱讀鑑賞 33
第一節 王士禎對《聊齋誌異》的閱讀觀感 33
  一、《池北偶談》與《聊齋誌異》34
  二、《聊齋誌異》中的鄉野氣息 38
  三、王士禎評點《聊齋誌異》42
 第二節 〈讀聊齋雜說〉──馮鎮巒對《聊齋誌異》的綜合解讀45
  一、評點經驗之記述 45
  二、揭示《聊齋誌異》讀法 47
  三、對於《聊齋》虛構性的理解 50
第三節 馮鎮巒、但明倫對於《聊齋誌異》敘事技法之探討 55
一、指導閱讀──金聖嘆以「法」立論對《聊齋》評點的影響56
二、研文之助──從文章之學取法《聊齋》59
第四節 小結 66
第四章 文體之辨──紀昀及其門人對《聊齋誌異》所作的評論 67
第一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小說概念 67
一、目錄學小說觀 68
二、小說的實錄精神 69
第二節 著書者之筆──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的小說著述之體72
一、小說述見聞 73
二、尚質黜華,追蹤晉宋 76
三、托狐鬼以抒己見 79
第三節 紀昀、盛時彥從目錄學視野評論《聊齋》83
一、才子之筆 84
二、一書兼二體 87
三、誣漫失真,妖妄熒聽 89
第四節 小結 92
第五章 《聊齋誌異》寓勸懲之評論 95
第一節 從「無益」到「有益」──志怪小說的價值轉變 93
  一、「子不語怪力亂神」93
  二、志怪之作對於人間正道的關注省思 97
 第二節 辨異──《聊齋》勸懲教化評論的觀念基礎100
  一、高珩以儒家經典融通誌異的核心價值101
  二、唐夢賚對於感官認識之辯證104
  三、王金範尋繹怪異記述中的常理常情107
 第三節 評論者對於《聊齋誌異》勸懲教化的觀察面向109
  一、從蒲松齡著作的人文關懷評論109
  二、從《聊齋誌異》體例評論110
  三、從首篇、末篇結構全書宗旨112
  四、從《聊齋誌異》行文風格評論115
  五、《聊齋誌異》篇章評論118
   (一)《聊齋誌異》中的善惡報應思想118
   (二)冥譴的見證者120
   (三)自揭罪狀,展示懲戒124
   (四)償善罰惡的施行者126
 第四節 小結129
第六章 結論 131
  一、誌異傳統與孤憤精神131
  二、不同小說觀對《聊齋》的詮釋理解131
   (一)「文學」本位131
   (二)「史」本位132
   (三)兩種小說觀點的論辯133
  三、對《聊齋》所誌之「異」的思辨133
  四、回顧與展望134
參考書目137
zh_TW
dc.format.extent 103441 bytes-
dc.format.extent 214088 bytes-
dc.format.extent 187458 bytes-
dc.format.extent 241461 bytes-
dc.format.extent 736764 bytes-
dc.format.extent 3756397 bytes-
dc.format.extent 5160542 bytes-
dc.format.extent 3647493 bytes-
dc.format.extent 5342699 bytes-
dc.format.extent 529953 bytes-
dc.format.extent 49778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2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蒲松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聊齋誌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志怪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評點zh_TW
dc.title (題名) 清代《聊齋誌異》評論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語注疏》(臺北:弘毅出版社,1994年初版),(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初版),(南朝梁)皇侃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語》(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宋)朱熹集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語正義》(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4月初版),(清)劉寶楠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子集語校補》(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10月初版),(清)孫星衍等輯,郭沂校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楊伯峻編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子譯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4月初版),楊伯峻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三版),(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辭九章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初版),王家歆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3月八版),(清)王先慎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記》(臺北:天工書局,1985年9月初版),(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3月初版),(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4月初版),(晉)干寶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9月初版),(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編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詩品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3年10月五版),(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唐)房玄齡等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唐)魏徵等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9月初版),(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汪國垣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賀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初版),葉蔥奇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初版),吳企明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避暑錄話》,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三冊(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5月初版),(宋)葉夢得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初版),(宋)趙彥衛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初版),(宋)歐陽修等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居士集》,收錄於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初版),(宋)歐陽修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郡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宋)晁公武著,孫猛校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與堂本水滸傳》(臺北:莊嚴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明)施耐庵、羅貫中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明)金聖嘆、文子生校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侯忠義、王汝梅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點頭》(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明)天然癡叟著,弦聲校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明)胡應麟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初版),(明)李贄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初版),(明)顧炎武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雷文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初版),(明)黃宗羲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初版),(清)王士禎撰,靳斯仁點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士禎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朱傳譽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豆棚閒話》(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清)聖水艾衲居士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豆棚閒話》(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初版),(清)艾衲居士著,王秀梅點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3日初版),(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朱一玄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初版),路大荒整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初版),盛偉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初版),(清)永瑢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閱微草堂筆記》(臺南:漢風出版社,2006年5月再版),(清)紀昀著,王櫻芳、蔡素禎註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鮚埼亭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清)全祖望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黃霖、韓同文選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1日初版),陳平原、夏曉虹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初版),丁錫根編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出版年不詳),戈公振編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初版),王利器編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著(依著者姓氏筆劃多寡遞增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鄔國平、王鎮遠著《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恆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江蘇: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忠林:《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俊編校:《魯迅學述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 英:《小說閒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 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振方:《聊齋藝術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瑞芳:《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世碩:《蒲松齡事蹟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子方:《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臺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英德、謝思煒、尚學鋒等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 洽:《《聊齋誌異》與宗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尚君:《陳尚君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辜美高、王枝忠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舒憲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 迅:《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出版年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造珉:《寫鬼寫妖 刺貪刺虐──《聊齋俚曲》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建國:《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孔子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鐘敬文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8年臺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 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平井雅尾:《聊齋研究》(朝鮮釜山府:上田印刷所,1940年1月27日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16日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姚斯(Hans Robert Jauss)、霍拉勃(Robert C.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198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阿爾方斯.西爾伯曼(Alphons Silbermann)著,魏育青、于汎譯《文學社會學引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damer,Hans - Georg, translated by Garrett Barden & John Cumming, Truth and Method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thes, R. Writers, Intellectuals, Teachers in Image-Music-Text. London: Fontana.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ns Robert Jaus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Trans , Michael Shaw.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術論文(依著者姓氏筆劃多寡遞增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彥東:《早期申報館:新聞傳播與小說生產之關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淑雅:《《聊齋誌異》勸善懲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玲玲:《金聖嘆的文法理論》,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佳穗:《《池北偶談》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婷:《聊齋誌異的文類研究──志怪、傳奇之類型考察》,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燦堂:《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子婷:《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之仿擬作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巧倩:《《豆棚閒話》敘事藝術及其在白話短篇小說中的意義》,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開富:〈古代的小說觀念及通俗小說的起源〉,《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3期(第九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清平:〈王士禎評點《聊齋誌異》條目補證〉,《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4期,頁111-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平:〈《聊齋誌異》在清代的傳播〉,《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4期,頁30-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冉冉:〈從「史」到「文」──明末清初小說觀念的一大變遷〉,《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月,第5卷第2期,頁65-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誌異》版本整理的複案和思考──兼議影印抄本《異史》〉,《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1期,頁28-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衍柱:〈精校經典文本與聊齋學的發展〉,《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2期,頁2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劍國:〈干寶考〉,《文學遺產》2001年第2期,頁14-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彥東:〈論《聊齋誌異》的經典形成邏輯〉,《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第21卷第1期,頁80-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金松、黃鶯:〈金批《水滸傳》的小說評點範式意義〉,《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4月,第24卷第2期,頁75-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 驊:〈《聊齋誌異》中的詩筆與詩意〉,《蒲松齡研究》1995年Z1期,頁3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昭連:〈論唐傳奇「文備眾體」的藝術體制〉,《南開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62-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春塘:〈從歷史和文化的觀點讀《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章〉,《華梵人文學報》第2期,2004年1月,頁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曉琳:〈「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蒲松齡「孤憤」心態新探〉,《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3期,頁1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庸生:〈紀昀批評蒲松齡述評〉,《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月第1期,頁35-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庸生:〈馮鎮巒評騭《聊齋誌異》的意義〉,《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年第2 期,頁38-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庸生:〈文言小說的「類」〉,《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8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一周:〈洩憤,從詩文到小說──兼談張竹坡的小說創作動力論〉,《玉林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4年第15卷,第1期,頁34-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期,1997年1月,頁141-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虎堂:〈試論《聊齋誌異》馮評與但評的闡釋價值〉,《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9月,第5卷第3期,頁16-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世碩:〈遊戲、逞才、寓意──說〈絳妃〉〉,《蒲松齡研究》2005年3月,第1期,頁86-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雲龍:〈論孔子與《周易》、《六經》的關係〉,《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6年3月,頁98-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紀文、郭丹:〈《四庫全書總目》的小說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7年1月,頁7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洪:〈《聊齋》評論的雙璧──馮鎮巒、但明倫評點衡估〉,《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4期,頁52-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閱微草堂筆記》與中國敘事傳統〉,《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3月第2期,頁138-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萇:〈古代小說理論中「洩憤」說的生成及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頁73-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敦彥:〈「新聞總入夷堅志」──淺談《聊齋誌異》的文學繼承〉,《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3期,頁2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霞、張祖利:〈幅短意豐 文簡韻長——論《聊齋誌異》中的筆記小說〉,《東嶽論叢》2003 年3月第24卷第2期,頁116-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稔穰:〈明清小說評點中的「另類」──馮鎮巒、但明倫等對《聊齋誌異》藝術規律的發掘〉,《齊魯學刊》2004年第3期,總第180期,頁123-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 偉:〈清代諸家批點《聊齋誌異》述評〉,《南開學報》1997年第1期,頁75-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陽平南:〈「春秋」書法與小說評論--以明代小說序跋為例〉,《筧橋學報》第7期(2000.9),頁289-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廣敏:〈孤憤心態與《聊齋誌異》的創作〉,《齊魯學刊》1996年第6期,頁78-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55-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 隆:〈《聊齋誌異》中王士禎評語條辨〉,《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1期,頁85-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毅:〈新聞總入夷堅志──蒲松齡的另類「孤憤」〉,《蒲松齡研究》2005年第2期,頁5-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振祥:〈論干寶《搜神記》的社會新聞性質〉,《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總第152期),頁123-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寧稼雨:〈六朝小說概念的「Y」走勢〉,《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5月,第30卷第3期,頁22-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體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頁365-4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 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卷,2006年9月,頁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江華:〈文本意義的建構機制〉,《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頁46-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信:〈敘述聲音的多重傳達──《聊齋誌異》評論干預的方式考察〉,《北方論叢》2006年第3期(總第197期),頁20-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118-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紅翠:〈聊齋民間情趣探討〉,《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第2卷第2期,頁102-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春元:〈《聊齋誌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2期,頁30-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健:〈《聊齋誌異》序跋涉及的小說理論〉,《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頁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前野直彬著,吳璧雍譯〈論明清兩種對立的小說理論──金聖嘆與紀昀〉,《中外文學》1985年8月號,頁71-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八木章好著,陶振綱譯〈蒲松齡與李賀〉,《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3期,頁386-396。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