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宋明儒學「良知/知覺」之辨研究
作者 黃文奇
貢獻者 李明輝
黃文奇
關鍵詞 宋明理學
宋明儒學
良知
知覺
朱熹
王陽明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37:10 (UTC+8)
摘要 「宋明儒學」是為人們所習焉而不察的名詞,但其中卻有極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待我們去探究。我們所熟知的「朱陸異同」或者「朱王異同」,都已經是思想史上的老題目了。就學界的研究來說,即使連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已經對這些所謂的「異同」興致缺缺。更遑論一般大眾,似乎再也沒有談的興趣了。
即使如此,宋明儒學是否已經完全沒有談的空間或價值?其實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1980年以來,所謂的「東亞」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一種屬於東亞的特殊價值,開始被許多海內外的學者所關注。這些關注的焦點,在在都指向了:「儒家」為東亞現代文明起了什麼作用?
在此同時,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儒家的學問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這僅僅是一般人的俗見,在我看來,儒家的生命力一直在東方的社會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儒家並不是「一言堂」,而是一個有機的活動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時則表現為儒者之間的論爭,有時則表現為儒者為了「道」而犧牲自我的決心與實踐。
從整個宋明儒學的脈絡看下來,「良知/知覺」這一組概念,便是在宋代以至於明代的思想論爭中,最關鍵的名詞。在宋代,儒者們大多單題「知覺」,而對於「良知」一詞甚少著墨。因為我們知道,「良知」一詞是王陽明據《孟子》的文獻,所提出的功夫法門。由於陽明的名氣極大,他所提出的教法風行天下,今日我們對於「良知」一詞習焉而不察,良有以也。但,雖說如此,良知一詞的內容,並非到了明代才有,除了先秦的孟子以外,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張橫渠,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等湖相學派及陸象山都有相似的提法。
但,我們不能忘了,宋代還有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儒者:朱熹。他的學問路向,完全與前面所述的幾位不同,他自己就是一條道路,他自創一個法門。那麼,朱熹究竟怎麼看良知這個概念呢?他對知覺的看法又是如何?這都是我們在論文中所要進一步釐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扭轉朱熹的學問路向,回歸到了另一條心學的脈絡。他還有一個弟子叫歐陽德,他在陽明過世之後,開始與當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展開「良知/知覺」關係的論辯。由於他們的論辯,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僅在宋代發生,一直延續到明代甚至到當代還方興未艾。由此可見,這個論題的確是一個「新」題目,而不是一個老題目,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參詳。
參考文獻 一、 古典文獻
(一) 經部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廣解四書》。台北:啟明書局,1968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全八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第6次印刷。
〔民國〕楊伯峻:《論語譯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月。
────:《孟子註譯˙孟子辭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月。
────:《春秋左傳注》。台北:紅葉文化,1993年5月。
(二) 集部
〔宋〕二程著,朱熹編,收入〔清〕紀曉嵐編:《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698冊。
〔宋〕程顥、程頤著,朱熹編:《二程集˙附索引》。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年。
〔宋〕程顥、程頤著,朱熹編:《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朱熹原著,朱人傑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編:《伊洛淵源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張栻著,朱熹編:《張南軒集》。台北:廣學社,1975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張栻著,〔日〕今井宇三郎題解:《南軒先生文集》。日本京都:廣文出版社,年代不詳,據日本寬文九年(1669A.D.)和刻本影印。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朱熹編:《近思錄》。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36年。
〔宋〕李元綱:《聖門事業圖》,〔宋〕左圭輯:《百川學海》丙集(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北京第6次印刷。
〔宋〕陳淳:《北溪字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淳著、楊家駱主編:《北溪字義》。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清光緒九年學海堂重刊本。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宋端儀:《考亭淵源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明〕羅欽順著:《困知記》,收入〔清〕紀曉嵐編《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714冊。
〔明〕羅欽順:《困知記》。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明〕歐陽德著,陳永革編校整理:《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宋元學案》,收入《黃宗羲全集》第4、5、6冊(杭州:浙江古籍初版社,2005年9月第2次印刷。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稿本宋元學案遺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張伯行著、楊家駱主編:《近思錄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清〕江永集注,《近思錄集注》。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胡直著,姚品文點校:《胡子衡齊》,收入〔清〕陶福履、胡思敬原編,周榕芳等主編:《豫章叢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震等編校整理:《陽明後學文獻叢書》全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三)佛教典籍
〔唐〕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法藏著,方立天校釋:《華嚴金獅子章》。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二、 近人論著
蕭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全10冊(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錢穆:《錢賓四全集》全54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朱熹》。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下冊(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
───:《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新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王陽明與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梁漱溟著,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全5冊(濟南 : 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河南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全33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張君勱原著,中華民國張君勱學會編譯:《張君勱著作集》。板橋:稻香出版社,2005年。
───:《新儒家思想史》。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原著,唐君毅全集編委會編著:《唐君毅全集》全20冊(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全4冊(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台中:東海大學,1968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2刷。
───:《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中國文學論集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
───:《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先漢經學的形成》。台北:中央硏究院主辦國際漢學會議論文初稿,1980年。
───:《兩漢思想史》全2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增訂3版。
───:《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叢刊,1986年。
───:《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中國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東方傳統在現代應可扮演的角色:儒家倫理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新加坡:新加坡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
───:《當代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當代中國哲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1997年。
───:《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主編:《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2002年。
───主編:《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主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新加坡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
───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景海峰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林月惠主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楊貞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
───等著、林安梧編:《當代儒學發展之新契機》。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知識與價值》。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台北:康得出版社,2005年。
范壽康:《中國思想史綱要》。台北:開明書局,1974年。
───:《朱子及其哲學》。台北:開明書局,1964年。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政治與社會》。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台大初版中心,2002年。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主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主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杜維運合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林維杰合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鄭仁在合編:《韓國華江陽明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思想與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時代的探索》。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出版,2004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處版社,1983年。
───:《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西方民主制度與近代文明》。台中:漢新出版社,1984年。
───:《中國知識份子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現代儒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1996年。
───:《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朱熹的歷史世界》上下冊。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出版社1986年。
───:《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杜維明著,高專誠譯:《新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人性之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
───:《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十年機緣待儒學:東亞價值的再評價》。香港:牛津出版社,1999年。
───,錢文忠等譯:《道學政論儒家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靜譯:《我們的宗教: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主編:《思想、文獻、歷史:司孟學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年。
───:《康得輪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
───:《儒家與康得》。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黎漢基合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
───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陳瑋芬合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地域與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陳瑋芬合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哲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西方哲學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書店,1996年。
───:《慧菴論學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祝次平合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祝次平合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主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何乏筆合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年。
楊祖漢:等著:《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等著:《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等著:《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
───:《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主編:《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從古典到正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
───等著:《台灣學術新視野:經學之部》。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董金裕:《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出版社,1979年。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宋明理學》。台北:紅葉文化,1994年。
───:《哲學與傳統》。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文化,2005年。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開展: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美〕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
楊天石:《朱熹》。香港:中華出版社,2002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馮耀明:《致知概念之分析:試論朱熹、王陽明致知論之要旨》。新加坡:新加坡大學,1986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張亨:《王陽明與致良知》。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台北:幼獅出版社,1979年。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5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荒木見悟等編集:《王陽明》。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2年。
───:《陽明學入門》。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1年。
───:《陸象山》。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3年。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紅葉文化,1999年。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
張學智:《明代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包世斌:《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鄭家棟:《當代新儒家論衡》。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
李曉春:《宋代性二元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
───:《聖賢與聖徒》。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戚印平:《東亞近世:耶穌會史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三、 會議論文集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海峽兩岸論朱熹》。福建:廈門大學,1998年。
朱人傑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朱子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四、 外文文獻
1、專書
Daniel A. Bell: “ Confucian political ethic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Zhengxu Wang:“Democratization in Confucian East Asia : citizen politics in China, Japan, Singapore, South Korea, Taiwan, and Vietnam”. Youngstown, N.Y. : Cambria Press, 2008.
Peter D. Hershock and Roger T. Ames: “Confucian cultures of authority” ,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Tu Weiming and Mary Evelyn Tucker: “Confucian spirituality”, New York : Crossroad Pub. Company, 2003-2004.
Tu Weiming, Milan Hejtmanek, Alan Wachman :“The Confucian world observed : a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f Confucian humanism in East Asia”, Honolulu, Hawaii :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e East-West Center, c1992.
Tu Wei-ming : “Confucian thought : 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5.
Tu Wei-ming :“Neo-Confucian thought in action : Wang Yang-ming`s youth (1472-1509)”,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Tu Wei-ming :“Humanity and self-cultivation : essays in Confucian thought”, Boston, Mass. : Cheng & Tsui Co., 1998
Kwong-loi Shun, David B. Wong:“Confucian ethics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 autonomy,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4.
Shu-hsien Liu:“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Westport, Conn. : Praeger, 2003.
Philip J. Ivanhoe: “Ethics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 the thought of Mengzi and Wang Yangming”, Indianapolis, Ind. : Hackett, c2002.
Honghe Liu:“Confucianism in the eyes of a Confucian liberal : Hsu Fu-kuan`s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tradition”, New York : P. Lang, 2001.
Ho-Ill Lee :“Confucianism and the market in a post-Confucian society : intellectual radicalism,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istance in South Korea”, 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5. (論文。
Hoyt Cleveland Tillman:“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Douglas C. Smith:“The Confucian continuum :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New York : Praeger, 1990.
Wm. Theodore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1981.
Wm. Theodore de Bary:“Asian values and human rights : a Confucian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Joseph R. 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a trilog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Joseph R. Levenson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The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continuity”,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6.
Wei-Bin Zhang:“Confucianism and modernization :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regions”,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9.
Bryan W. Van Norden:“Virtue ethics and consequentialism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James Miller :“Chinese relig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6.
2、單篇論文
Wei-Ming Tu,“Confucianism ,”in our Religions,ed. Arvind Sharma(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3),p.139-227.
五、 外文譯著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美〕田浩著,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樂哲(Roger T.Ames)編,梁溪譯:《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美〕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著,龔群譯:《倫理學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美〕郝大維(David L.Hall)、安樂哲(Roger T.Ames)著,何金俐譯:《通過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郝大維、安樂哲著(David L.Hall&Roger T.Ames),施忠連譯《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羅爾斯(John Rawls)著,李少軍等譯:《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台北:桂冠出版社,2006年。
〔美〕羅爾斯(John Rawls)著,張國清譯:《道德哲學演講錄》。Lectures on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 。
〔美〕孔恩(Thomas S. Kuhn,1922-1996A.D.)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A.D.,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美〕史密斯(Huston Smith)著,劉述先校訂,劉安雲譯:《人的宗教》。The Religions of Man,台北:立緒出版社,2006年。
〔美〕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著,陳立勝編譯:《亞洲價值與人權:從儒學社群主義立論》。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
〔美〕列文森(J. R. Leven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日〕島田虔次,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溝口雄三,林崇右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小島毅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林崇右譯:《作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日〕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日〕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歷史發展:鈴木大拙禪論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
───,孟祥森譯:《禪學隨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徐進夫譯:《開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
〔日〕中村元著,林泰、馬小鶴譯:《東方民族思維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日〕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英〕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何保中等譯:《西方的智慧》。Wisdom of the West,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英〕謨爾(G.E.Moore)著,蔡坤鴻譯:《倫理學原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英〕以撒˙柏林著(Isaiah Berlin,1909-1997A.D.),胡傳勝譯:《自由論》。,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英〕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Capitalism & Moedrn Social Theory,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英〕奧康諾(O.J.O’Connor)著,洪漢鼎等譯:《批評的西方哲學史》全三冊(A Critica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德〕韋伯著(Max Weber,1864-1920A.D.),康樂等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六、 期刊論文
牟宗三:〈朱子苦參中和之經過〉,《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3期(1961年9月)。
柳存仁:〈說權及儒之行權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27-147。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頁165-188。
───:〈論宗教的超越與內在〉,《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0期(1998年12月),頁99-117。
───:〈由朱熹易說檢討其思想之特質、影響與侷限〉,《東吳哲學傳習錄》第6期(1987年10月),頁97-117。
李明輝:〈從康得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415-440。
───:〈朱子對「人心」、「道心」的詮釋〉,《鵝湖月刊》第33卷第3期、第4期(2007年9、10月),頁11-21、11-16。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2005年3月),頁199-220。
───:〈羅整菴的心性論與工夫論〉,《鵝湖學誌》第17期(1996年12月),頁41-73。
楊儒賓:〈羅欽順與貝原益軒〉,《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261-290。
───:〈朱子格物補傳所衍生的問題〉,《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
吳汝鈞:〈對當代新儒學的再認識與再反思(五)〉,《鵝湖月刊》第34卷第5期(2008年11月),頁8-16。
林月惠:〈中韓儒學的「情」:以朱子與李退溪為例〉,《中山人文學報》。2002年9月),頁77-105。
───:〈宋儒對於「仁」的詮釋:以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35-66。
───:〈陽明後學「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意涵〉,《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月),頁161-202。
───:〈良知與知覺: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及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185-213。
───:〈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第4期(2002年7月),頁101-130。
───:〈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頁235-261。
鄧克銘:〈良知與實體〉,《鵝湖學誌》第37期(2006年12月)
───:〈王陽明之天理觀的新義及其實現〉,《鵝湖學誌》第28期(2002年6月),頁79-117。
───:〈論王陽明之「知為心體」及其與禪宗的比較〉,《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299-325。
───:〈王陽明以心喻鏡之特色及其異說〉,《台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頁156-189。
───:〈明中葉羅欽順格物說之特色及其效果〉,《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67-105。
───:〈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33-57。
黃瑩暖:〈朱子對禪宗「作用是性」說的理解〉,《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春季號(2005年3月),頁63-90。
───:〈朱子理解佛教「性空」義的檢視〉,《台灣師大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頁97-126。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135-167。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宋史研究》第35輯(2005年7月),頁27-62。
楊祖漢:〈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12月),頁213-240。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中央人文學報》第31期(2007年7月),頁209-242。
陳榮華:〈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台大哲學評論》第23期(2000年1月),頁101-135。
───:〈海德格與高達美論語言〉,《台大哲學評論》第24期(2001年1月),頁119-161
張隆溪:〈經典在闡釋學上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59-67。
熊琬:〈朱子理學與佛學〉,《華岡佛學學報》第(1984年9月),頁261-285。
王欽賢:〈禪境之觀照—冥契主義的觀點〉,《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107-126。
姜允明:〈儒家心性之學與良知教的現代反思〉,《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11-124。
吳震:〈陽明後學論〉,《中國文哲通訊》第12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05-162。
高瑋謙:〈唐君毅先生論「德性之知」與「知識之知」的關係之檢討〉,《鵝湖月刊》第27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47-58。
錢穆:〈略論朱子學之主要精神〉,《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7。
陳榮捷:〈宋明理學中的「格物」思想〉,《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9-18。
余英時:〈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9-97。
韋政通:〈朱熹論「經」、「權」〉,《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99-114。
左藤仁:〈朱子的仁說〉,《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15-131。
七、 學位論文
1、 碩士論文
謝仁真:《析論朱熹與張栻的仁說及其論辯》。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0年。
元鍾實:《朱熹之心性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年。
歐昭賜:《朱熹心性論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凌超煌:《歐陽南野心學思想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顏瑞均:《歐陽德及其思想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7年。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
許錦雯:《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氣本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賴慧玲:《羅整菴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
2、博士論文
蔡家和:《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朱湘鈺:《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張衛紅:《羅念菴思想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15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明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文奇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文奇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2:37:10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2:37: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37: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8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1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宋明儒學」是為人們所習焉而不察的名詞,但其中卻有極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待我們去探究。我們所熟知的「朱陸異同」或者「朱王異同」,都已經是思想史上的老題目了。就學界的研究來說,即使連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已經對這些所謂的「異同」興致缺缺。更遑論一般大眾,似乎再也沒有談的興趣了。
即使如此,宋明儒學是否已經完全沒有談的空間或價值?其實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1980年以來,所謂的「東亞」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一種屬於東亞的特殊價值,開始被許多海內外的學者所關注。這些關注的焦點,在在都指向了:「儒家」為東亞現代文明起了什麼作用?
在此同時,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儒家的學問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這僅僅是一般人的俗見,在我看來,儒家的生命力一直在東方的社會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儒家並不是「一言堂」,而是一個有機的活動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時則表現為儒者之間的論爭,有時則表現為儒者為了「道」而犧牲自我的決心與實踐。
從整個宋明儒學的脈絡看下來,「良知/知覺」這一組概念,便是在宋代以至於明代的思想論爭中,最關鍵的名詞。在宋代,儒者們大多單題「知覺」,而對於「良知」一詞甚少著墨。因為我們知道,「良知」一詞是王陽明據《孟子》的文獻,所提出的功夫法門。由於陽明的名氣極大,他所提出的教法風行天下,今日我們對於「良知」一詞習焉而不察,良有以也。但,雖說如此,良知一詞的內容,並非到了明代才有,除了先秦的孟子以外,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張橫渠,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等湖相學派及陸象山都有相似的提法。
但,我們不能忘了,宋代還有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儒者:朱熹。他的學問路向,完全與前面所述的幾位不同,他自己就是一條道路,他自創一個法門。那麼,朱熹究竟怎麼看良知這個概念呢?他對知覺的看法又是如何?這都是我們在論文中所要進一步釐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扭轉朱熹的學問路向,回歸到了另一條心學的脈絡。他還有一個弟子叫歐陽德,他在陽明過世之後,開始與當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展開「良知/知覺」關係的論辯。由於他們的論辯,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僅在宋代發生,一直延續到明代甚至到當代還方興未艾。由此可見,這個論題的確是一個「新」題目,而不是一個老題目,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參詳。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論題的成立之緣起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文獻回顧 ……………………………………………………9
一、「良知/知覺」之辨問題意識之研究回顧………………………10
二、以「德性/見聞之知」等觀念為主軸研究的考察………………15
(一)專書研究………………………………………………………16
(二)單篇論文(期刊)研究回……………………………………24
三、朱子學研究相關回顧………………………………………………28
四、「朱學/王學」在明代展開的論辯相關研究回顧……………3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9
一、研究範圍界定…………………………………………………………39
二、研究方法…………………………………………………………………41
第二章 朱子以前理學家對「知(覺)」的理解—
以濂溪、橫渠、明道為討論中心…………………46
第一節 周濂溪《中庸》、《易傳》對舉建立的工夫論及「幾」觀念…………………………………………………………………………46
  一、濂溪與二程及儒學精神底淵源……………………………………46
二、《通書》中「幾」觀念底兩層意涵………………………………48
第二節、張橫渠對《中庸》之闡釋及其「心性」與「知」的關 係……………………………………………………………………………………54
第三節、明道的知覺觀及其工夫論…………………………………………62
一、程明道對仁與知覺關係的闡釋……………………………………62
二、程明道對「仁」之體認……………………………………………63
三、「逆覺體證」的工夫論………………………………………………66
(一)、超越的逆覺體證……………………………………………66
(二)、內在的逆覺體證……………………………………………69
四、小結………………………………………………………………………74
第三章、朱子的「知覺」觀及其相關問題—
以朱子與湖湘、象山的關係為中心的探討……………………………………………………………………76
第一節 朱子與湖湘學派的關係重探………………………………………76
一、朱子與湖湘學派淵源舉要…………………………………………76
二、「中和舊說」繫年問題略考…………………………………………78
三、丙戌之悟重探…………………………………………………………79
(一)、朱子與南軒學問往還伊始………………………………79
(二)、朱子與禪宗、上蔡之間的關係…………………………83
四、中和舊說第四劄的轉折……………………………………………87
(一)、中和舊說第四劄對工夫論的反省……………………87
(二)、中和舊說與五峰心性論之異……………………………89
五、小結………………………………………………………………………92
第二節 朱子與湖湘學派對「仁」的論爭所隱含的「知覺」定位……………………………………………………………………………………95
一、 從「新說」到「仁說」……………………………………………95
二、 朱子與湖湘學派的論辯 …………………………………………96
三、 朱子〈仁說〉對「知覺」一義的定位…………………………104
第三節、朱子對禪宗、告子及象山的批評…………………………………114
一、「鵝湖之會」兼論象山之心性、工夫論…………………………114
(一)、鵝湖之會……………………………………………………114
(二)、象山心性論淺探…………………………………………116
(三)、象山工夫論概觀…………………………………………119
二、朱子心目中的告子與禪宗…………………………………………127
三、朱子、象山各自對「良知」一義的解釋………………………136
(一)、朱子對「良知」的理解…………………………………136
(二)、象山對「良知」的理解…………………………………140
四、小結……………………………………………………………………144
第四章、良知與知覺之辨—
明代陽明學與朱子學的交鋒 ……………………146
第一節、明代良知與知覺之辨的問題概觀………………………………146
第二節、陽明良知學的內涵…………………………………………………150
一、良知的仁用……………………………………………………………151
二、良知的智用……………………………………………………………156
(一)、良知作為主觀原則………………………………………156
(二)、良知作為客觀原則………………………………………158
三、良知作為踐履原則及其與知覺的關係…………………………161
第三節、羅整菴學問型態的定位……………………………………………165
一、學界對整菴的瞭解…………………………………………………165
二、整菴在其思想中對諸概念的界定………………………………168
(一)、理氣論………………………………………………………168
(二)、心性論………………………………………………………175
第四節、羅整菴與歐陽南野關於良知的論辯……………………………185
一、論辯始末概觀………………………………………………………185
(一)、整菴對禪學的理解………………………………………185
(二)、「良知/知覺」論辯的緣起……………………………188
二、整菴與南野的論辯 ………………………………………………194
(一)、第一回論辯………………………………………………194
(二)、第二回論辯………………………………………………202
第五章、結論………………………………………………………………209
參考文獻 ……………………………………………………………………216
zh_TW
dc.format.extent 94352 bytes-
dc.format.extent 213078 bytes-
dc.format.extent 274248 bytes-
dc.format.extent 285427 bytes-
dc.format.extent 853125 bytes-
dc.format.extent 663660 bytes-
dc.format.extent 1086659 bytes-
dc.format.extent 960484 bytes-
dc.format.extent 431581 bytes-
dc.format.extent 27764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宋明理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宋明儒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良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朱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陽明zh_TW
dc.title (題名) 宋明儒學「良知/知覺」之辨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典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經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廣解四書》。台北:啟明書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全八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第6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國〕楊伯峻:《論語譯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子註譯˙孟子辭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左傳注》。台北:紅葉文化,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集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二程著,朱熹編,收入〔清〕紀曉嵐編:《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69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程顥、程頤著,朱熹編:《二程集˙附索引》。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程顥、程頤著,朱熹編:《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原著,朱人傑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編:《伊洛淵源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張栻著,朱熹編:《張南軒集》。台北:廣學社,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張栻著,〔日〕今井宇三郎題解:《南軒先生文集》。日本京都:廣文出版社,年代不詳,據日本寬文九年(1669A.D.)和刻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編:《近思錄》。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3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元綱:《聖門事業圖》,〔宋〕左圭輯:《百川學海》丙集(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北京第6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淳:《北溪字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淳著、楊家駱主編:《北溪字義》。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清光緒九年學海堂重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宋端儀:《考亭淵源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羅欽順著:《困知記》,收入〔清〕紀曉嵐編《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71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羅欽順:《困知記》。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歐陽德著,陳永革編校整理:《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宋元學案》,收入《黃宗羲全集》第4、5、6冊(杭州:浙江古籍初版社,2005年9月第2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稿本宋元學案遺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張伯行著、楊家駱主編:《近思錄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江永集注,《近思錄集注》。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胡直著,姚品文點校:《胡子衡齊》,收入〔清〕陶福履、胡思敬原編,周榕芳等主編:《豫章叢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震等編校整理:《陽明後學文獻叢書》全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佛教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法藏著,方立天校釋:《華嚴金獅子章》。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近人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全10冊(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錢賓四全集》全54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下冊(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陽明與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漱溟著,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全5冊(濟南 : 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河南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全33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君勱原著,中華民國張君勱學會編譯:《張君勱著作集》。板橋:稻香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儒家思想史》。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原著,唐君毅全集編委會編著:《唐君毅全集》全20冊(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全4冊(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思想史論集》。台中:東海大學,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學論集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先漢經學的形成》。台北:中央硏究院主辦國際漢學會議論文初稿,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兩漢思想史》全2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朱子哲學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增訂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叢刊,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方傳統在現代應可扮演的角色:儒家倫理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新加坡:新加坡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當代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當代中國哲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新加坡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景海峰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月惠主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貞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等著、林安梧編:《當代儒學發展之新契機》。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知識與價值》。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台北:康得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壽康:《中國思想史綱要》。台北:開明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子及其哲學》。台北:開明書局,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與社會》。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台大初版中心,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運合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維杰合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仁在合編:《韓國華江陽明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思想與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代的探索》。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出版,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處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方民主制度與近代文明》。台中:漢新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知識份子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儒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的歷史世界》上下冊。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著,高專誠譯:《新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性之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十年機緣待儒學:東亞價值的再評價》。香港:牛津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文忠等譯:《道學政論儒家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靜譯:《我們的宗教: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思想、文獻、歷史:司孟學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得輪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家與康得》。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漢基合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瑋芬合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地域與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瑋芬合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哲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方哲學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書店,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慧菴論學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祝次平合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祝次平合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乏筆合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祖漢:等著:《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等著:《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等著:《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編:《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古典到正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等著:《台灣學術新視野:經學之部》。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金裕:《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明理學》。台北:紅葉文化,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哲學與傳統》。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文化,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國翔:《良知學的開展: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天石:《朱熹》。香港:中華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耀明:《致知概念之分析:試論朱熹、王陽明致知論之要旨》。新加坡:新加坡大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亨:《王陽明與致良知》。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台北:幼獅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荒木見悟等編集:《王陽明》。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陽明學入門》。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象山》。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紅葉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學智:《明代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世斌:《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家棟:《當代新儒家論衡》。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曉春:《宋代性二元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聖賢與聖徒》。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印平:《東亞近世:耶穌會史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會議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海峽兩岸論朱熹》。福建:廈門大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人傑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朱子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 外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niel A. Bell: “ Confucian political ethic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engxu Wang:“Democratization in Confucian East Asia : citizen politics in China, Japan, Singapore, South Korea, Taiwan, and Vietnam”. Youngstown, N.Y. : Cambria Press, 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 D. Hershock and Roger T. Ames: “Confucian cultures of authority” ,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 Weiming and Mary Evelyn Tucker: “Confucian spirituality”, New York : Crossroad Pub. Company, 2003-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 Weiming, Milan Hejtmanek, Alan Wachman :“The Confucian world observed : a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f Confucian humanism in East Asia”, Honolulu, Hawaii :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e East-West Center, c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 Wei-ming : “Confucian thought : 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 Wei-ming :“Neo-Confucian thought in action : Wang Yang-ming`s youth (1472-1509)”,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 Wei-ming :“Humanity and self-cultivation : essays in Confucian thought”, Boston, Mass. : Cheng & Tsui Co.,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wong-loi Shun, David B. Wong:“Confucian ethics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 autonomy,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u-hsien Liu:“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Westport, Conn. : Praeger,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hilip J. Ivanhoe: “Ethics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 the thought of Mengzi and Wang Yangming”, Indianapolis, Ind. : Hackett, c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nghe Liu:“Confucianism in the eyes of a Confucian liberal : Hsu Fu-kuan`s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tradition”, New York : P. Lang,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Ill Lee :“Confucianism and the market in a post-Confucian society : intellectual radicalism,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istance in South Korea”, 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5. (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yt Cleveland Tillman:“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uglas C. Smith:“The Confucian continuum :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New York : Praeger,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m. Theodore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m. Theodore de Bary:“Asian values and human rights : a Confucian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R. 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a trilog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R. Levenson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The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continuity”,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i-Bin Zhang:“Confucianism and modernization :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regions”,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yan W. Van Norden:“Virtue ethics and consequentialism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Miller :“Chinese relig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i-Ming Tu,“Confucianism ,”in our Religions,ed. Arvind Sharma(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3),p.139-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 外文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田浩著,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樂哲(Roger T.Ames)編,梁溪譯:《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著,龔群譯:《倫理學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郝大維(David L.Hall)、安樂哲(Roger T.Ames)著,何金俐譯:《通過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郝大維、安樂哲著(David L.Hall&Roger T.Ames),施忠連譯《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羅爾斯(John Rawls)著,李少軍等譯:《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台北:桂冠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羅爾斯(John Rawls)著,張國清譯:《道德哲學演講錄》。Lectures on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孔恩(Thomas S. Kuhn,1922-1996A.D.)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A.D.,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史密斯(Huston Smith)著,劉述先校訂,劉安雲譯:《人的宗教》。The Religions of Man,台北:立緒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著,陳立勝編譯:《亞洲價值與人權:從儒學社群主義立論》。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列文森(J. R. Leven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島田虔次,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溝口雄三,林崇右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島毅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崇右譯:《作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歷史發展:鈴木大拙禪論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祥森譯:《禪學隨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進夫譯:《開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中村元著,林泰、馬小鶴譯:《東方民族思維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何保中等譯:《西方的智慧》。Wisdom of the West,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謨爾(G.E.Moore)著,蔡坤鴻譯:《倫理學原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以撒˙柏林著(Isaiah Berlin,1909-1997A.D.),胡傳勝譯:《自由論》。,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Capitalism & Moedrn Social Theory,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奧康諾(O.J.O’Connor)著,洪漢鼎等譯:《批評的西方哲學史》全三冊(A Critica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韋伯著(Max Weber,1864-1920A.D.),康樂等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朱子苦參中和之經過〉,《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3期(196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柳存仁:〈說權及儒之行權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27-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頁165-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宗教的超越與內在〉,《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0期(1998年12月),頁99-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由朱熹易說檢討其思想之特質、影響與侷限〉,《東吳哲學傳習錄》第6期(1987年10月),頁97-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從康得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415-4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子對「人心」、「道心」的詮釋〉,《鵝湖月刊》第33卷第3期、第4期(2007年9、10月),頁11-21、1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2005年3月),頁199-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整菴的心性論與工夫論〉,《鵝湖學誌》第17期(1996年12月),頁41-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羅欽順與貝原益軒〉,《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261-2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子格物補傳所衍生的問題〉,《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汝鈞:〈對當代新儒學的再認識與再反思(五)〉,《鵝湖月刊》第34卷第5期(2008年11月),頁8-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月惠:〈中韓儒學的「情」:以朱子與李退溪為例〉,《中山人文學報》。2002年9月),頁77-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儒對於「仁」的詮釋:以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35-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陽明後學「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意涵〉,《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月),頁161-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良知與知覺: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及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185-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第4期(2002年7月),頁101-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頁235-2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克銘:〈良知與實體〉,《鵝湖學誌》第37期(200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陽明之天理觀的新義及其實現〉,《鵝湖學誌》第28期(2002年6月),頁79-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王陽明之「知為心體」及其與禪宗的比較〉,《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299-3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陽明以心喻鏡之特色及其異說〉,《台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頁156-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中葉羅欽順格物說之特色及其效果〉,《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67-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33-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瑩暖:〈朱子對禪宗「作用是性」說的理解〉,《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春季號(2005年3月),頁63-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子理解佛教「性空」義的檢視〉,《台灣師大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頁97-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135-1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宋史研究》第35輯(2005年7月),頁27-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祖漢:〈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12月),頁213-2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中央人文學報》第31期(2007年7月),頁209-2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華:〈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台大哲學評論》第23期(2000年1月),頁101-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德格與高達美論語言〉,《台大哲學評論》第24期(2001年1月),頁119-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隆溪:〈經典在闡釋學上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5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琬:〈朱子理學與佛學〉,《華岡佛學學報》第(1984年9月),頁261-2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欽賢:〈禪境之觀照—冥契主義的觀點〉,《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107-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允明:〈儒家心性之學與良知教的現代反思〉,《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11-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震:〈陽明後學論〉,《中國文哲通訊》第12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05-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瑋謙:〈唐君毅先生論「德性之知」與「知識之知」的關係之檢討〉,《鵝湖月刊》第27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47-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略論朱子學之主要精神〉,《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捷:〈宋明理學中的「格物」思想〉,《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9-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朱熹論「經」、「權」〉,《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99-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藤仁:〈朱子的仁說〉,《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15-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 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仁真:《析論朱熹與張栻的仁說及其論辯》。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鍾實:《朱熹之心性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昭賜:《朱熹心性論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超煌:《歐陽南野心學思想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瑞均:《歐陽德及其思想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錦雯:《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氣本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慧玲:《羅整菴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家和:《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湘鈺:《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衛紅:《羅念菴思想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