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及意涵:由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考察
The Professional Choice: The Changing Relation between Buddhist Clergy and Lay People in Postwar Taiwan
作者 黃詩茹
Huang, Shih Ju
貢獻者 李玉珍
黃詩茹
Huang, Shih Ju
關鍵詞 台灣佛教
僧俗
台中蓮社
大專青年齋戒會
香光尼僧團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50:39 (UTC+8)
摘要 本文主旨為探討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與意涵,時間由1945年以降,並以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三個中部淨律道場為個案。首先陳述1945年後的台灣宗教環境,包括大陸僧俗來台,及既有的齋教、日本佛教、民間信仰等同時並存的情形。此期間最關鍵的二者,一為中國佛教會結合政治力量主導推動的傳戒活動,二則是大陸僧人紛紛發展其「宗教專業」,於弘法新地進一步拓展其「宗教事業」,此即建立僧俗關係的重要過程。
其次,以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為例,探討其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由僧俗合作推動的佛學教育內涵,不僅引領中部地區學佛風氣,更帶動一波大專青年學佛熱潮,其造就眾多僧俗人才,包括興起於1980年代的香光尼僧團。然其中也突顯僧俗的理念差異,包括「學佛」與「佛學」的問題,及持戒、處眾的不同風格。
1980年代至今則以香光尼僧團為例,其延續大專青年學佛運動重視青年與教育的精神,以僧俗教育為志業主軸,前者以香光尼眾佛學院為基礎,培育高學歷青年尼眾,使僧團發展方向精英化;後者則以佛學研讀班提供一般大眾基礎佛學教育,在該場域中僧俗間具體化為師生關係。由這些基礎進一步針對跨地域性信徒網絡的說法提出檢討,本文認為跨地域性的網絡確實存在,但未有明顯的信徒性質。
經由分析上述三個個案的僧俗關係,本文認為僧人專業化的取得與應用使宗教成為社會專業分工的一環,並因教育政策而漸具學科性質,僧人為「宗教師」的身分雖仍屬宗教範疇,但其「師」的角色顯然有世俗倫理的意涵,異於傳統以宗教薰陶人之完整性、作為終極關懷的神聖概念。
由本文觀察可見,戰後刻意分別的僧俗至今又再度交錯。雖然當前人間佛教風潮似乎為俗人地位之提升帶來新契機,但僧俗關係尚需更多的對話與經驗累積以縮小理想與實踐的落差,並予以僧俗彼此刺激及適應的機會。
參考文獻 一、佛典
失譯,《薩婆多毘尼毘婆沙》(T.23, no.1440)。
後漢安.世高譯,《尸迦羅越六方禮經》(T.01, no.16)。
二、主要文獻
(一) 有關台中蓮社
于凌波,《李炳南居士與台灣佛教》(台中: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
1995)。
台北淨廬念佛會編,《台北淨廬念佛會卅十週年慶專輯》(台北:淨廬念佛會
2006)。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弘護小品彙存》(台中:青蓮,1996)。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修學法要》(台中:青蓮,1990)。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廬寓台文存》(台中:青蓮,1996)。
明倫月刊社編,《雪公師訓集錦》(台中:青蓮,2006)。
雪廬講堂印經功德會編,《李炳南居士逝世十周年紀念集》(台中:雪廬講堂
印經功德會,1997)。
《明倫月刊》,第1、4、5、12、18、44、137、164、173期。
《菩提樹》,第3、5、6、62、67、69、111、115、151、169、170、
178、189、208、226、227、229、307、308、316、348期.
(二)有關大專青年齋戒會
釋懺雲,《大專學生齋戒學會解行合集》(南投縣:慈慧印經處,1989)。
《齋戒學會輔助教材》(南投: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1993)。
《蓮音》(南投:大專青年齋戒會)。
《齋戒學會同學必讀法語靈感選要》(台北:大乘,1988)。
蓮因寺網路法寶:http://dipper.twbbs.org/www/amitabha/master/laming.htm。
(三)有關香光尼僧團
香光莊嚴雜誌社編輯組編,《學士尼風波的省思》(嘉義:香光莊嚴,
1987)。
香光尼僧團伽耶山基金會編,《初級佛學課本》(嘉義:香光書鄉,1996)。
釋見晉、釋見海編,《戒在法在.法在佛在——2004年香港出家毘尼營》(嘉
義:香光書鄉,2004)。
釋見豪、釋自衎採訪編著,《魚趁鮮,人趁早:明宗上人走過台灣佛教六十
年》(嘉義:香光書鄉,2007)。
釋明迦編,《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嘉義:香光莊嚴,1992)。
釋悟因編,《覺樹人華︰香光尼眾佛學院成立十二週年專刊》(嘉義:香光書
鄉,1992)。
《點石集》(嘉義:香光書鄉,2007)。
《掬水集》(嘉義:香光書鄉,2007)。
《青松萌芽》,第1、2、7、12期。
《香光莊嚴》,第84、58、77期。
《梵網集》第95、104期。
(四)其他
十普寺傳戒會編,《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十普寺,1955)。
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集編審委員會,《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
集》(新店:臺北能仁家商董事
會,1992)。
周宣德,《淨廬佛學文叢》(台北:慧炬,1986)。
黃國治,〈101旁的現代淨土〉,《台灣光華雜誌》(2007),第11期,頁
32-37。
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白公上人光壽錄》(台北:十普寺,1983)。
歐陽漸,〈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師訓〉,《歐陽大師遺集》(台北:新文
豐,1976),
頁22-36。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目錄》(台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會,1970)。
釋白聖編,《戒堂講話集》(北縣:菩薩觀世音佛經善書印送會,2003)。
釋淨空,《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北縣:了凡四訓基金會,1996)。
《人生雜誌》(台北:人生雜誌社)。
《海潮音》,第16卷,第3號。
《紐司》,第19卷,第1期。
《新雨月刊》,第27期。
《慧炬》,第93、95、528期。
《覺世》,第153、154、155期。
《佛光大辭典》電子版,第三版:http://www.hsilai.org/etext/search-1.htm。
三、相關研究
Charles Brewer Jones, Buddhism in Taiwan : Religion and the
State, 1660-199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Cheng, Wei-yi, Luminary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 Quiet Feminist Movement, 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vol. 10, pp.40-56.
Christopher S. Queen, eds., Engaged Buddhism in the West,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Christopher S. Queen and Sallie B. King, eds., Engaged
Buddhism : Buddhist Liberation
Movements in Asia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Holmes Welch,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Huang, Julia, C. “Globally Engaged Buddhism: The
Compassion Relief Foundation from
Taiwan”, 《台灣宗教研究》(2005),vol. 5,
no. 1, pp. 1-38.
Melford E. Spiro, Buddhism and Society: A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Burmese Vicissitud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Sherry B. Ortner, Sherpas through Their Ritual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丁敏,〈台灣社會變遷中的新興尼僧團—香光尼僧團的崛起〉,《1996佛學研
究論文集(一)—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高雄:佛光,1996),
頁19-72。
〈煮雲法師的佛教經驗與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
究〉,《中華佛學學報》(1999),第12期,頁275-302。
于君方,〈臺灣的比丘尼:以香光尼僧團為例〉,《【宗教研究:問題與方
法】成果彙編》(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宗教研究中心「第一屆宗教
學研習會」,1998),頁27-32。
江燦騰,〈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思想史的探討〉,《東方宗教研究》
(1988),第2期,頁163-184。
《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1996)。
《台灣當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台北:南天,
1997)。
〈解嚴前後台灣佛教在家教團〉,《台灣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佛寺協會,2007),頁E1-E27。
呂凱文,〈論僧俗二眾之宗教教育—從僧俗身份的區分與宗教職能的定位談
起〉,《世界宗教學刊》(2005),第5期,頁59-109。
李玉珍,〈佛教蓮社與女性之社會參與——1930年代上海蓮社與1960年代台
灣蓮社之比較〉,《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頁255-312。
〈出家入世—戰後台灣佛教女性僧侶生涯之變遷〉,《回顧老臺灣、
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範大
學歷史系,2000),頁149-207。
〈寺院廚房裡的姐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
《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2003),頁281-
332。
李世偉,〈台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形成與開展—以周宣德與「慧炬」為探討
中心〉,《台灣宗教研究通訊》(台北:蘭臺,2002),第4期,
頁123-159。
李孝悌,〈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
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1988),頁83-102。
邱淑雯,〈女性庶民書寫文化:香光尼僧團佛學研讀班女眾學員的作業書
寫〉,《第三屆當代宗教學術研討會─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9),頁1-40。
何勁松,〈中國佛教應走什麼道路——關於居士佛教的思考〉,《世界宗教研
究》(1998),第1期,頁22-30。
佛教維鬘文化教育協進會,〈附錄之三:談台灣佛教史的研究現況與教團發展
路線的評估—訪清大講師江燦騰先生〉,《臺灣
佛教文化的新動向》(台北:東大,1993),頁
227-242。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紀錄,《台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北縣:
國史館,2006)。
吳麗娜,〈李雪廬炳南先生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
周霖芳,〈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桃園: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仁昱,〈1950年代台灣佛教弘法的新試驗—以宜蘭雷音寺為中心的探討〉,
《宜蘭文獻雜誌》(2001),第49期,頁48-81。
林珍如,〈我國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成功與不成功的指標及其影響因素之硏究:
實務工作者觀點分析〉(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7)。
林建德,〈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為重心的探討〉,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硏討會論文集》(桃園:佛光山文教基金
會,2004),頁J1-J38。
林端,〈佛教與社會——緬甸與台灣的比較〉,《佛教圖書館館刊》
(2006),第44期,頁48-53。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台
北:立緒,1999)。
洪雅惠,〈台灣佛教優婆夷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例〉
(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韋伯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縣:左岸文化,
2001),頁45-53。
陳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新世紀宗教研究》
(2004),第3卷,第1期,頁38-88。
陳兵、鄧子美編,《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台北:現代禪,2003)。
陳雍澤,〈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
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文殊,1987)。
陳器文編,《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
2006)。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4)。
張淨茵,〈清修與律己—以「大專學生齋戒學會」學員之參與經驗為例〉(花
蓮: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溫金柯,《繼往與開來—從現代禪到淨土信仰》(台北:淨宗,2005)。
楊惠南,〈當代台灣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東方宗教研究》
(1990),新1期,頁317-343。
〈佛在人間-——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的分析〉,《印順導師八秩
晉六壽慶論文集》(台北:法光,1991),頁89-122。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禪為中心的一個考察〉,(台
北:弘誓文教基金會「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1999)。
〈從印順的人間佛教探討新雨社與現代禪的宗教發展〉,《佛學研究
中心學報》(2000),第5期,頁275-312。
〈「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
《中華佛學學報》(2000),第13期,頁479-504。
〈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
察〉,《「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
學研究所,2002),頁189-238。
楊慶堃著,段昌國譯,〈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中國思想
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9),頁319-348。
劉宇光,〈左翼佛教(Engaged Buddhism):激進佛學、世俗公民社會與現
代佛教的政治反省〉,《世界宗教學刊》(2006),第7期,頁1-
42。
劉靜宜,〈雪廬老人儒佛教化事業探述〉,台中蓮社全球資訊網:
http://www.minlun.org.tw/1pt/1-dreamweaver/32-
01.htm。
〈雪廬老人教化事業之價值與貢獻〉,台中蓮社全球資訊網:
http://haihui.ntcu.edu.tw/searhme.asp。
學忍,〈台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僧伽》,第9卷,第1期,頁15-23。
盧蕙馨,〈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婦
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2003),頁219-280。
鍾瓊寧,〈行在家道:民初的上海居士佛教(1912-1937)〉(台北:政治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戴愛蓮,〈佛教、婦女與公民社會在台灣〉,《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
實踐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2003),頁Q15-
Q23。
簡秀治,〈成人參與宗教課程的動機及其影響—以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佛學
研讀班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1994)。
藍吉富,〈大乘經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從傳統到現
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0),頁49-59。
譚偉,〈中國居士佛教之歷史與未來〉,《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第113期,頁127-133。
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
羅佳文,〈從「現代禪」到「淨土宗彌陀念佛會」:一個宗教團體的轉型〉
(台北: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羅國銘,《當代在家佛教中的維鬘傳道協會:一個區域性新興教團個案的探
討》(台北:新文豐,2006)。
闞正宗,〈一九四九年之後大陸佛教對齋教的衝擊〉,《臺北文獻直字》
(2001),第138期,頁85-117。
《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編》(北縣:大千,2004)。
〈戰後台灣佛教的幾個面向(1949-2003)〉(新竹:玄奘大學宗教
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台灣經懺佛教縱橫談:源靈法師訪談錄》(北
縣:國史館,2006)。
釋印順,《法海微波》(新竹:正聞,1988)。
《華雨集》(新竹:正聞,1993),第四冊。
《淨土與禪》(新竹:正聞,2000)。
《我之宗教觀》(新竹:正聞,2000)。
《無諍之辯》(新竹:正聞,2000)。
《教制教學與教典》(新竹:正聞,2000)。
《佛在人間》(新竹:正聞,2000)。
《平凡的一生(重訂本)》(新竹:正聞,2006)。
釋見曄,《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北縣:中天,1999)。
〈佛教理念與實踐的另一種對話型態──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竹林精舍
佛學研讀班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01),
第90期,頁111-153。
〈以女性修行者看戰後台灣佛教之發展〉,《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
慶論文集》(台北:法光,2003),頁449-487。
釋宏任,〈台中慎齋堂的發展與轉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
釋東初,〈了解台灣佛教的線索〉,《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教史論集
(台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6),第87冊,頁105-
113。
釋星雲,〈濫收徒眾〉,《覺世論叢》,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http://www.fgs.org.tw/main.htm。
釋昭慧,〈台灣佛學基礎教育現況之探討〉,(高雄:中華佛寺協會「台灣佛
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2007),頁J1-J22。
釋修禪,《台灣淨土六十年》(台中:圓淨,2003)。
釋惠空,〈台灣佛教世代交替的展望〉,佛藏山網路資料:
http://www.fozang.org.tw/digest_2_5.htm。
〈青年學佛運動的回顧與展望〉,佛藏山網路資料:
http://www.fozang.org.tw/talk_old.php?id=20。
釋聖嚴,〈今日的台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
教史論集(台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6),第87
冊,頁151-176。
釋慧嚴,〈再檢視日治時代臺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中華佛學學報》
(2003),第16期,頁169-210。
〈太虛、圓瑛二大師與台灣佛教界〉,《中華佛學學報》(2004),
第17期,頁215-24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4156004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6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玉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詩茹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Shih J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詩茹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Shih Ju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2:50:39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2:50: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50: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156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5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60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主旨為探討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與意涵,時間由1945年以降,並以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三個中部淨律道場為個案。首先陳述1945年後的台灣宗教環境,包括大陸僧俗來台,及既有的齋教、日本佛教、民間信仰等同時並存的情形。此期間最關鍵的二者,一為中國佛教會結合政治力量主導推動的傳戒活動,二則是大陸僧人紛紛發展其「宗教專業」,於弘法新地進一步拓展其「宗教事業」,此即建立僧俗關係的重要過程。
其次,以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為例,探討其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由僧俗合作推動的佛學教育內涵,不僅引領中部地區學佛風氣,更帶動一波大專青年學佛熱潮,其造就眾多僧俗人才,包括興起於1980年代的香光尼僧團。然其中也突顯僧俗的理念差異,包括「學佛」與「佛學」的問題,及持戒、處眾的不同風格。
1980年代至今則以香光尼僧團為例,其延續大專青年學佛運動重視青年與教育的精神,以僧俗教育為志業主軸,前者以香光尼眾佛學院為基礎,培育高學歷青年尼眾,使僧團發展方向精英化;後者則以佛學研讀班提供一般大眾基礎佛學教育,在該場域中僧俗間具體化為師生關係。由這些基礎進一步針對跨地域性信徒網絡的說法提出檢討,本文認為跨地域性的網絡確實存在,但未有明顯的信徒性質。
經由分析上述三個個案的僧俗關係,本文認為僧人專業化的取得與應用使宗教成為社會專業分工的一環,並因教育政策而漸具學科性質,僧人為「宗教師」的身分雖仍屬宗教範疇,但其「師」的角色顯然有世俗倫理的意涵,異於傳統以宗教薰陶人之完整性、作為終極關懷的神聖概念。
由本文觀察可見,戰後刻意分別的僧俗至今又再度交錯。雖然當前人間佛教風潮似乎為俗人地位之提升帶來新契機,但僧俗關係尚需更多的對話與經驗累積以縮小理想與實踐的落差,並予以僧俗彼此刺激及適應的機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一、有關僧俗關係的研究………………………………………..……………..4
二、有關在家教團的研究………………………………………………………6
三、有關戰後佛教與齋教互動的研究………………………………………....9
四、有關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的研究…………………..10
五、相關史料與內部資料……………………………………………………..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各章安排…………………………………………………14
一、研究方法…………………………………………………………………..14
二、各章安排…………………………………………………………………..15

第二章、台灣佛教的僧俗分別與政策變更………………………………………17
第一節、1945年至1949年的台灣佛教處境……….………..………….……17
第二節、1949年後中國佛教會的正俗運動…………………………………….26
一、1950年代的傳戒風潮…………………………..………………………...26
二、在弘法新地建立僧俗關係………………………………………………..30
三、結合政治風潮的宗教權力………………………………………………..33
第三節、以李炳南為中心的僧俗論辯……………………………………………36

第三章、1960年代至1980年代:台中蓮社及蓮因寺的儒佛合作……………46
第一節、台中蓮社教育事業………………………………………………………46
一、蓮社專弘淨土的性質…………………………………..…………………46
二、明倫社與大專佛學講座………………………………..…………………47
三、內典研究班………………………………………………………………..51
四、啟蒙學社…………………………………………………………………..54
第二節、蓮因寺大專青年齋戒會……………………………..…………………56
第三節、由僧俗合作帶動的大專青年學佛運動.………………………………63

第四章、1980年代至2010年代:香光尼僧團的僧俗教育……………..……76
第一節、香光尼僧團的創立與志業內容………………..………………………76
第二節、香光尼眾佛學院與佛學研讀班…………………………………………..86
第三節、跨地域性信徒網絡的檢討…………..………………………..…..100

第五章、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傾向……………….……………………………109
第一節、僧俗關係模式析論………..…………………………….……..…109
第二節、佛教的入世傾向與僧人專業化………..……………………………116
第三節、人間佛教思潮下的居士佛教………..……………..………………120
一、對人間佛教思潮的反思………....……………..………………120
二、世俗化對僧人的影響………..……………..…..………………123
三、居士佛教的發展…………....……………..……………………126

第六章、結論…………..……………………..……..…………………….129

參考文獻………….……………………………………………………………133

附錄……………………………………..………………………………………141
zh_TW
dc.format.extent 48745 bytes-
dc.format.extent 74274 bytes-
dc.format.extent 79629 bytes-
dc.format.extent 63382 bytes-
dc.format.extent 346016 bytes-
dc.format.extent 543395 bytes-
dc.format.extent 528646 bytes-
dc.format.extent 510633 bytes-
dc.format.extent 386475 bytes-
dc.format.extent 151643 bytes-
dc.format.extent 183324 bytes-
dc.format.extent 8151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6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佛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僧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中蓮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專青年齋戒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光尼僧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zh_TW
dc.title (題名) 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及意涵:由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考察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Professional Choice: The Changing Relation between Buddhist Clergy and Lay People in Postwar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佛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失譯,《薩婆多毘尼毘婆沙》(T.23, no.14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漢安.世高譯,《尸迦羅越六方禮經》(T.01, no.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主要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有關台中蓮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凌波,《李炳南居士與台灣佛教》(台中: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淨廬念佛會編,《台北淨廬念佛會卅十週年慶專輯》(台北:淨廬念佛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弘護小品彙存》(台中:青蓮,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修學法要》(台中:青蓮,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廬寓台文存》(台中:青蓮,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倫月刊社編,《雪公師訓集錦》(台中:青蓮,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雪廬講堂印經功德會編,《李炳南居士逝世十周年紀念集》(台中:雪廬講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經功德會,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倫月刊》,第1、4、5、12、18、44、137、164、17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菩提樹》,第3、5、6、62、67、69、111、115、151、169、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8、189、208、226、227、229、307、308、316、34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有關大專青年齋戒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懺雲,《大專學生齋戒學會解行合集》(南投縣:慈慧印經處,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齋戒學會輔助教材》(南投: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蓮音》(南投:大專青年齋戒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齋戒學會同學必讀法語靈感選要》(台北:大乘,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蓮因寺網路法寶:http://dipper.twbbs.org/www/amitabha/master/laming.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有關香光尼僧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光莊嚴雜誌社編輯組編,《學士尼風波的省思》(嘉義:香光莊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光尼僧團伽耶山基金會編,《初級佛學課本》(嘉義:香光書鄉,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見晉、釋見海編,《戒在法在.法在佛在——2004年香港出家毘尼營》(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義:香光書鄉,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見豪、釋自衎採訪編著,《魚趁鮮,人趁早:明宗上人走過台灣佛教六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嘉義:香光書鄉,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明迦編,《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嘉義:香光莊嚴,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悟因編,《覺樹人華︰香光尼眾佛學院成立十二週年專刊》(嘉義:香光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鄉,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點石集》(嘉義:香光書鄉,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掬水集》(嘉義:香光書鄉,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青松萌芽》,第1、2、7、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光莊嚴》,第84、58、7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梵網集》第95、1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十普寺傳戒會編,《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十普寺,19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集編審委員會,《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集》(新店:臺北能仁家商董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會,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宣德,《淨廬佛學文叢》(台北:慧炬,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國治,〈101旁的現代淨土〉,《台灣光華雜誌》(2007),第11期,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白公上人光壽錄》(台北:十普寺,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漸,〈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師訓〉,《歐陽大師遺集》(台北:新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豐,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2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目錄》(台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會,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白聖編,《戒堂講話集》(北縣:菩薩觀世音佛經善書印送會,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淨空,《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北縣:了凡四訓基金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生雜誌》(台北:人生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潮音》,第16卷,第3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紐司》,第19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雨月刊》,第2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慧炬》,第93、95、52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覺世》,第153、154、15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光大辭典》電子版,第三版:http://www.hsilai.org/etext/search-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相關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Brewer Jones, Buddhism in Taiwan : Religion and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te, 1660-1990 (Honolulu: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ng, Wei-yi, Luminary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iwan: A Quiet Feminist Movement, Journ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f Buddhist Ethics, vol. 10, pp.40-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ristopher S. Queen, eds., Engaged Buddhism in the Wes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ristopher S. Queen and Sallie B. King, eds., Engage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ddhism : Buddhist Liber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vements in Asia (Albany, 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lmes Welch,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Cambri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ss: Harvard Univers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ess, 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ang, Julia, C. “Globally Engaged Buddhism: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mpassion Relief Foundation fr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iwan”, 《台灣宗教研究》(2005),vol. 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 1, pp. 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lford E. Spiro, Buddhism and Society: A Great Tradi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 Its Burmese Vicissitudes (Berkel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erry B. Ortner, Sherpas through Their Rituals (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敏,〈台灣社會變遷中的新興尼僧團—香光尼僧團的崛起〉,《1996佛學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論文集(一)—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高雄:佛光,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煮雲法師的佛教經驗與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中華佛學學報》(1999),第12期,頁275-3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君方,〈臺灣的比丘尼:以香光尼僧團為例〉,《【宗教研究:問題與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成果彙編》(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宗教研究中心「第一屆宗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研習會」,1998),頁2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思想史的探討〉,《東方宗教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8),第2期,頁163-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當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台北:南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嚴前後台灣佛教在家教團〉,《台灣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佛寺協會,2007),頁E1-E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凱文,〈論僧俗二眾之宗教教育—從僧俗身份的區分與宗教職能的定位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起〉,《世界宗教學刊》(2005),第5期,頁59-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佛教蓮社與女性之社會參與——1930年代上海蓮社與1960年代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灣蓮社之比較〉,《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頁255-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出家入世—戰後台灣佛教女性僧侶生涯之變遷〉,《回顧老臺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範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歷史系,2000),頁149-2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寺院廚房裡的姐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2003),頁2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偉,〈台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形成與開展—以周宣德與「慧炬」為探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心〉,《台灣宗教研究通訊》(台北:蘭臺,2002),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123-1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孝悌,〈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代史研究所,1988),頁83-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淑雯,〈女性庶民書寫文化:香光尼僧團佛學研讀班女眾學員的作業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寫〉,《第三屆當代宗教學術研討會─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9),頁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勁松,〈中國佛教應走什麼道路——關於居士佛教的思考〉,《世界宗教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1998),第1期,頁22-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教維鬘文化教育協進會,〈附錄之三:談台灣佛教史的研究現況與教團發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路線的評估—訪清大講師江燦騰先生〉,《臺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教文化的新動向》(台北:東大,1993),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7-2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紀錄,《台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史館,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麗娜,〈李雪廬炳南先生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霖芳,〈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桃園:中央大學歷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仁昱,〈1950年代台灣佛教弘法的新試驗—以宜蘭雷音寺為中心的探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宜蘭文獻雜誌》(2001),第49期,頁48-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珍如,〈我國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成功與不成功的指標及其影響因素之硏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實務工作者觀點分析〉(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德,〈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為重心的探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硏討會論文集》(桃園:佛光山文教基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會,2004),頁J1-J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端,〈佛教與社會——緬甸與台灣的比較〉,《佛教圖書館館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6),第44期,頁48-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立緒,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雅惠,〈台灣佛教優婆夷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伯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縣:左岸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頁45-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新世紀宗教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4),第3卷,第1期,頁38-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兵、鄧子美編,《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台北:現代禪,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雍澤,〈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文殊,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器文編,《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淨茵,〈清修與律己—以「大專學生齋戒學會」學員之參與經驗為例〉(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蓮: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金柯,《繼往與開來—從現代禪到淨土信仰》(台北:淨宗,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惠南,〈當代台灣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東方宗教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0),新1期,頁317-3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在人間-——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的分析〉,《印順導師八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六壽慶論文集》(台北:法光,1991),頁89-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禪為中心的一個考察〉,(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弘誓文教基金會「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印順的人間佛教探討新雨社與現代禪的宗教發展〉,《佛學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心學報》(2000),第5期,頁275-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佛學學報》(2000),第13期,頁479-5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察〉,《「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研究所,2002),頁189-2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慶堃著,段昌國譯,〈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中國思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9),頁319-3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宇光,〈左翼佛教(Engaged Buddhism):激進佛學、世俗公民社會與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代佛教的政治反省〉,《世界宗教學刊》(2006),第7期,頁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靜宜,〈雪廬老人儒佛教化事業探述〉,台中蓮社全球資訊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minlun.org.tw/1pt/1-dreamweaver/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雪廬老人教化事業之價值與貢獻〉,台中蓮社全球資訊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haihui.ntcu.edu.tw/searhme.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忍,〈台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僧伽》,第9卷,第1期,頁15-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蕙馨,〈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2003),頁219-2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瓊寧,〈行在家道:民初的上海居士佛教(1912-1937)〉(台北:政治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愛蓮,〈佛教、婦女與公民社會在台灣〉,《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實踐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2003),頁Q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Q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秀治,〈成人參與宗教課程的動機及其影響—以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佛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讀班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吉富,〈大乘經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從傳統到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0),頁4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偉,〈中國居士佛教之歷史與未來〉,《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2001),第113期,頁127-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佳文,〈從「現代禪」到「淨土宗彌陀念佛會」:一個宗教團體的轉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國銘,《當代在家佛教中的維鬘傳道協會:一個區域性新興教團個案的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討》(台北:新文豐,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闞正宗,〈一九四九年之後大陸佛教對齋教的衝擊〉,《臺北文獻直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第138期,頁85-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編》(北縣:大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後台灣佛教的幾個面向(1949-2003)〉(新竹:玄奘大學宗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台灣經懺佛教縱橫談:源靈法師訪談錄》(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縣:國史館,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印順,《法海微波》(新竹:正聞,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雨集》(新竹:正聞,1993),第四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淨土與禪》(新竹:正聞,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之宗教觀》(新竹:正聞,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諍之辯》(新竹:正聞,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制教學與教典》(新竹:正聞,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在人間》(新竹:正聞,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平凡的一生(重訂本)》(新竹:正聞,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見曄,《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北縣:中天,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教理念與實踐的另一種對話型態──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竹林精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學研讀班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90期,頁111-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女性修行者看戰後台灣佛教之發展〉,《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慶論文集》(台北:法光,2003),頁449-4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宏任,〈台中慎齋堂的發展與轉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東初,〈了解台灣佛教的線索〉,《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教史論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6),第87冊,頁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星雲,〈濫收徒眾〉,《覺世論叢》,佛光山全球資訊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gs.org.tw/main.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昭慧,〈台灣佛學基礎教育現況之探討〉,(高雄:中華佛寺協會「台灣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2007),頁J1-J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修禪,《台灣淨土六十年》(台中:圓淨,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惠空,〈台灣佛教世代交替的展望〉,佛藏山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ozang.org.tw/digest_2_5.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青年學佛運動的回顧與展望〉,佛藏山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ozang.org.tw/talk_old.php?id=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聖嚴,〈今日的台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史論集(台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6),第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冊,頁151-1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慧嚴,〈再檢視日治時代臺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中華佛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第16期,頁169-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虛、圓瑛二大師與台灣佛教界〉,《中華佛學學報》(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17期,頁215-24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