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郁達夫在台灣:從日治到戰後的接受過程 |
Creator | 羅詩雲 Lo, Shih Yun |
Contributor | 陳芳明 羅詩雲 Lo, Shih Yun |
Key Words | 郁達夫 留學生 沉淪 陳儀 文學受容 台灣文學 |
Date | 2008 |
Date Issued | 19-Sep-2009 12:53:31 (UTC+8) |
Summary | 台灣文學的實質內容包含了地域性、意識型態、立場論述三大部分。而本文的研究範圍從中國新文學作家郁達夫為出發點,擬從其已結集出版的作品、文學活動史料、相關評論進行探究,視之為東亞視角下連結整個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鎖匙,以考察一個殖民時期中、日、臺文化圈的互動脈絡與發展。論文考察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治時期和戰後台灣,以郁達夫的文學文本研究範疇而論,時間上涵蓋1911年開始創作舊體詩始,直至1945年作家逝世為止;文化史料記載研究上,時間軸則起一九二○年代迄今。因此郁達夫各種文化活動的史料及報導,旁及其傳記與相關之文學、生平評論,都為本文研究之範疇。研究場域則以殖民時期郁達夫實際從事文化活動的中、日、臺三地為主要討論空間,並著力建構戰後台灣對於郁達夫的各種資料引介上,企求郁達夫文學與台灣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時空場域,解析各時期的文學生態環境和價值取向之內涵。 本文所討論的不僅是郁達夫本身的文學成就,其與日本近代文學、台灣文學的內外在聯繫與受容亦是本文所論述的焦點。將台灣文學結合中國新文學作家的研究,藉由當時代報紙、期刊的文學討論、評論、編輯記事、文學活動消息等,輔以當時及其後作家的回憶文字,及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進行探討。首先,探討具有多重文化經驗的郁達夫其人其事,並對其文學歷程作一介紹,進行作家作品閱讀,搭配戰後台灣出版的單行本以及選集、作家合集;次者,分析殖民時期郁達夫的人文活動,以當時台灣主要的史料報刊,對中國新文學的譯介概述為背景討論,接續郁達夫與日本近代文學、台灣文壇之間的共時關係,就所屬的文學書寫意識進行解析;再者,討論郁達夫在戰後台灣的文學接受歷程,分從戰後解嚴前、後史料與相關討論資料上,鋪敘郁達夫個人形象在台灣的形構;最後,綜述郁達夫於台灣各時期文化環境之中的受容脈絡與對話。進一步將中國作家郁達夫放置東亞視角下的台灣文學之延伸範疇中,說明郁達夫或中國文學對台灣文學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以間接證明台灣文學與東亞各地域乃至與西方論點的跨界交流與對談。 |
參考文獻 | 本文參考資料主要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為郁達夫著作;第二部分為基本史料資料;第三部分為出版書籍;第四部分為相關研究著作,包括期刊、會議論文及電子資料。 Ⅰ.中文部份 壹、郁達夫著作(按出版先後排序) 《文藝論集》,上海市:光華書局,1926年。 《達夫全集 第一卷˙寒灰集》,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7年。 《達夫全集 第二卷˙雞肋集》,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7年。 《達夫全集 第三卷˙過去集》,上海:開明,1927年。 《達夫全集 第四卷˙奇零集》,上海:開明,1928年。 《達夫全集 第五卷˙敝帚集》,上海市:北新書局,1928年。 《達夫全集 第六卷˙薇蕨集》,上海市:北新書局,1931年。 《日記九種》,上海市:北新書局,1933年。 《中國文學論集》,上海市:一流書店,1942年。 《薇蕨集》,上海市:北新書局,1947年。 《郁達夫文集》,台北市 : 台灣啟明,1957年。 《奇零集》,台南市:北一,1968年。 《過去集》,台南市:北一,1968年。 《郁達夫南遊記》,台北市:江南,1968年。 《郁達夫全集》,台北市:文化,1974年。 《郁達夫選集》,台北市:志文,1974年。 《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市:清流,1976年。 《達夫日記集》,台北市:長歌,1976年。 《郁達夫選集》,台北市:黎明文化,1977年。 《郁達夫的遊記》,台中縣:慧龍,1977年。 《微雪的早晨》,彰化縣:大昇,1977年。 《郁達夫南洋隨筆》,台北市:洪範,1978年。 《郁達夫抗戰文錄》,台北市:洪範,1978年。 《燈蛾埋葬之夜》,台北市:偉文,1979年。 《水樣春愁:郁達夫散文精選》,台北市:蓬萊,1981年。 《郁達夫文集》,香港:三聯,1982年。 《郁達夫文集》(共十二集),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郁達夫情書:致王映霞》,台北:遠景,1983年。 《郁達夫文論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 《郁達夫散文集》,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 《郁達夫日記集》,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 《郁達夫書信集》,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 《天涯行旅》,基隆市:月冠文化,1988年。 《郁達夫小說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郁達夫詩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 《郁達夫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春風沉醉的晚上》,板橋市:駱駝,1998年。 《一個人在途上》,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釣臺的春晝》,天下遠見,2002年。 《沈淪:郁達夫短篇小說選集》,台北市:普天,2003年。 《風雨茅蘆:郁達夫抒情散文精選集》,台北市:普天出版,2003年。 《閑書》,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回憶魯迅˙郁達夫談魯迅全編》,上海:上海文化,2006年。 貳、基本史料 一、日治時期報刊雜誌 福建省政府,《台灣考察報告》,福州:編者,1935年。 《台灣民報》(一-十四),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影印出版,1973年。 《台灣新民報》(十五-三十一),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影印出版,1973年。 《台灣文藝》,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台灣新文學》,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文藝台灣》,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台灣文學》,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台灣文藝》,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編輯部,台北市:五南復刻出版,1994年。(1898年5月-1945年10月) 二、戰後報刊雜誌 《台灣文化》,台灣文化協進會,1946年9月15日-1950年12月1日,台北市: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覆刻,1998年。(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 《台灣考察報告》,福建省政府,1950年。 《暢流》,台北市:暢流出版社,1950年2月16日—1991年6月16日 《台北文物》,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52年12月1日—1962年6月。 《中外雜誌》,中外雜誌社,1967年3月1日—迄今。 《傳記文學》,傳記文學雜誌社,1962年6月1日—迄今。 参、出版書籍(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Chang, R. O.著,何欣、張聲肇譯,《一個與世疏離的天才——郁達夫》,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Dolezalova, Anna 1971. 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New York: Paragon Book Reprint. Fredric Jameson,王逢振等譯,《快感:文化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Jauss, Hans Robert著,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等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1987年。 子安宣邦,趙京華編譯,《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2004年9月。 小田嶽夫、稻葉昭二著,李平、閻振宇、蔣寅譯,《郁達夫傳記兩種》,杭州:浙江文藝,1984年6月。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圖書館編,《秦賢次先生贈書目錄》(上、下冊),台北市:中硏院文哲所,2008年7月。 中村新太郎著,張柏霞譯,《中日二千年:人物往來與文化交流》,台北市:文鏡發行,1986年12月。 尹雪曼,《五四時代的小說作家和作品》,台北市:成文,1980年。 方忠,《郁達夫》,台北市:國家,2002年。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 王自立、陳子善編,《郁達夫研究資料》(上、下),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 王映霞,丁言昭/訪談,《王映霞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0年。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王琢編,《中日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2年3月。 王潤華,《郁達夫卷》,台北:遠景,1984年。 王潤華,《中西文學關係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 王潤華,《魯迅越界跨國新解讀》,台北:文史哲,2006年12月。 中島利郎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北:前衛,2000年。 左舜生,《文藝史話及其批評》,台北市:傳記文學社,1970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市:傳記文學,1991年。 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69年10月。 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補編》(上),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73年3月。 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補編》(下),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74年7月。 伊藤虎丸、劉柏青、金訓敏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選粹》,北京:吉林大學,1987年7月。 伊藤虎丸、稻葉昭二、鈴木正夫,《郁達夫資料總目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90年。 伊藤虎丸,《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中日近現代比較文學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5年。 吉田精一,《日本文學の世界性》,東京:櫻楓社,1981年。 吉田精一,《現代日本文学史》,東京:筑摩書房,1991年。 任卓宣,《文學與語文》,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66年。 朱傳譽編,《郁達夫傳記資料》,台北市:天一,1979-1985年。 竹內好,《近代の超克》,東京:岩波書店,1983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 台北市:新地文學,1992年12月。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市:麥田,2005年。 汪琪,《文化與傳播》,台北市:三民,1984年。 佐藤春夫,《佐藤春夫集》,東京:角川書店,1973年。 李杭春、吳秀明、盤劍編,《郁達夫研究資料索引:1915-2005》,浙江:浙江大學,2006年。 李遠榮,《郁達夫研究》,香港:香港榮譽,2001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年。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台北市:遠景,1981年。 林文慧編,《郁達夫日記》,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0年10月。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1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市:麥田,2001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3年。 林語堂主編,《人間世選集》,台北市:德華,1980年1月。 林慶彰、陳仕華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台灣》,台北市:萬卷樓,2002年。 林慶彰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日本》,台北市:萬卷樓,2003年。 周玉山編,《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 郁達夫》,台北市:光復書局,1987年11月。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一九四五-二〇〇六)》,台北縣:印刻,2007年。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市:麥田,2007年9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市:新地文學,1997年。 胡秋原,《文學藝術論集》,台北市:眾文圖書,1979年。 胡愈之,《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香港:咫園書屋,1946年。 胡適編,《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台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2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市:播種者文化,2004年。 姚夢桐,《郁達夫旅新生活與作品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出版社,1987年。 郁雲,《我的父親郁達夫》,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3月。 郁嘉玲,《我的爺爺郁達夫》,北京:崑崙出版社,2001年5月。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1988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拜石,《新編古春風樓瑣記:悠遊在歷史的萬花筒》,台北縣:正中,2002年。 孫百剛,《郁達夫全集》,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4年2月。 徐復觀等著,周陽山編,《知識分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桑逢康,《郁達夫王映霞戀愛的悲劇》,台北:百川書局,1988年8月。 秦賢次,《郁達夫抗戰文錄》,台北:洪範書店,1978年。 秦賢次,《郁達夫南洋隨筆》,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7月。 張秀亞,《書房一角》,台中:光啟,1970年。 張秀亞,《湖上》,台北市:金文,1981年。 張恩和,《郁達夫小說欣賞》,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張恩和,《郁達夫:私小說與頹廢文學的開山祖》,台北:海風,1992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1年6月。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市:麥田,2007年8月。 莊永明,《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莊練,《近世學者與文人群像》,台北市:台灣商務,1994年。 許子東,《郁達夫新論》,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11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郭沫若,《沫若文集》,香港:三聯書店,1957年。 陳西瀅,《西瀅閒話》,台北市:大林,1969年11月。 陳紀瀅,《百年來中國文藝的發展》,台北市:重光文藝,1977年。 陳映襄,《民國文人》,台南市:長河,1977年。 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2年。 陳敬之,《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臺》,台北市:前衛,1994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陳子善,《逃避沉淪:名人筆下的郁達夫:郁達夫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1999年。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市:麥田,2007年3月。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市:麥田,2007年。 黄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台北縣: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 趙聰,《新文學作家列傳》,台北市:時報,1980年。 趙聰,《五四文壇泥爪》,台北市:時報,1980年6月。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上海市:文藝,1981年。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市:聯經,197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 葉石濤編,《台灣文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1977年12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鈴木正夫,《蘇門答臘的郁達夫》,上海:上海遠東,1996年。 鈴木正夫,《郁達夫 悲劇時代の作家》,東京:研文出版,1994年。 雷驤,《文學漂鳥:雷驤的日本追蹤》,台北市:遠流,2000年。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編,《解嚴以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萬卷樓,2000年9月。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劉心皇,《郁達夫的愛情悲劇》,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6月。 劉心皇,《郁達夫詩詞彙編全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劉心皇,《郁達夫與王映霞》,台北:大漢出版社,1980年12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市:正中,1971年8月。 劉心皇,《郁達夫詩詞彙編》,台北市:文藝月刊社,1970年。 劉崇稜,《日本文學概論》,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82年。 蔣增福編,《眾說郁達夫》,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蔡振念,《郁達夫》,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蔡源煌,《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台北市:遠流,1989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8年3月。 蔡義忠,《從施耐庵到徐志摩》,台北:清流,1976年9月。 黎活仁,〈郁達夫與私小說〉,《盧卡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台北市:文史哲,1996年9月。 鄭學稼,《由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香港:亞洲,1953年。 鄭伯奇,《創造社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9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魯迅,《我的日本印象》,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 龍雲燦,《三十年代左翼文壇現形錄》,台北市:華欣,1975年。 戴國煇、葉芸芸,《愛恨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戴國煇文集3),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謝冰瑩,《作家印象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2月。 藤井省三,《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市:麥田,2004年。 蘇雪林,《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社,1979年。 肆、相關研究著作 (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學位論文 永阪克弘,《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綠娟,《郁達夫小說受日本近代作家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徐一仙,《海峽兩岸關於楊逵之評論》,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柳泳夏,《郁達夫小說創作的硏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柳烈,《創造社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耿秋芳,《郁達夫遊記散文創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高彩雯,《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惠婷,《郁達夫小說的接受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莊貽麟,《郁達夫小說中的「情愛觀」與「女性描寫」》,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代反共文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游曉婷,《張秀亞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德利士,《郁達夫的小說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魏福康,《郁達夫小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羅國珠,《從作者生命史探究中國文人主體性之建構與困挫——以郁達夫為例》, 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蘇世昌,《追尋與回憶: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二、期刊論文暨報章資料 丁言昭,〈漂泊的戀情--郁達夫與三位夫人〉,《歷史月刊》第147期,2000年4月,頁53-58。 丁琬訪談,〈行者的路〉,《台灣時報》,1980年10月12日。 王忠愈,〈現代散文化抒情小說--王蒙與魯迅、郁達夫的一脈相承〉,《國文天地》第181期,2000年6月,頁62-68。 朱西甯,〈宜否考慮開放五四和三十年代的作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6期,1974年7月,頁76-79。 李昂,〈新人類的聲音〉,《聯合文學》第61期,1989年11月,頁47-49。 李宗慈,〈訪黃得時,談郁達夫〉,當代文學雜誌社編,《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二期,台北市:大呂,1987年,頁275-277。 李欽業,〈試論郁達夫小說的美學追求〉,《小說與戲劇》第一卷第一期,1979年11月,頁121-129 李歐梵,〈引來的浪漫主義:重讀郁達夫《沈淪》中的三篇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3期,2006年。 周昌龍,〈從「沉淪」到「毀家」--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情緣始末〉,《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一期,1999年9月,頁27—32。 南方朔,〈「地下」就是「中心」〉,《聯合文學》第78期,1991年4月,頁14-19。 胡耀恆,〈開放三十年代文學〉,《中外文學》第11期,1973年4月,頁4-7。 馬森,〈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論郁達夫小說的承傳地位〉,《成功大學學報》第32期,1997年11月,頁29-42。 馬森編,《聯合文學》(五四文學專卷)第四卷第七期,1988年5月1日。 張放,〈台灣過客郁達夫〉,《聯合報》第三十七版(聯合副刊),1996年3月7日。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2-75。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第406期,2006年3月,頁43-60。 陳松溪,〈郁達夫的台灣之行〉,當代文學雜誌社編,《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二期,台北市:大呂,1987年,頁265-274。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二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2月,頁145-201。 郭水潭,〈憶郁達夫訪台〉,《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三期,1954年12月。 彭小妍,〈浪蕩天涯: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頁1-39。 黃錦樹,〈死在南方——郁達夫死後〉,《幼獅文藝》第490期,1994年1月,頁52-63。 楊照,〈後李登輝時代的到來──解嚴十年政經總觀察〉,《財訊》第186期,1997年9月,頁126-133。 楊澤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年。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現代亞洲民眾交流的境界與印尼/馬來/馬華文學的周邊〉,《中外文學》第340期,2000年9月,頁155-201。 鈴木正夫,陳俐甫、夏榮和/譯,〈關於陳儀之備忘錄--與魯迅、許壽裳、郁達夫之間的關係〉,《台灣風物》,第四十卷一期,1992年3月。 蔡振念,〈郁達夫小說中的病態美學〉,《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頁315-337。 蔡源煌,〈三十年代的小說〉,《聯合文學》,第四卷第七期,1988年5月,頁16-22。 駱志伊,〈郁達夫和郭沫若的一段往事〉,《中外雜誌》第485期,2007年7月,頁126-127。 龍瑛宗,〈崎嶇的文學路—抗戰文壇的回顧〉,《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 戴國煇,〈郁達夫與台灣〉,《近代中國》第152期,2002年12月,頁223-234。 戴國煇,〈郁達夫與台灣〉,《歷史月刊》第176期,2002年9月,頁105-111。 龔鵬程,〈四十年來台灣文學之回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第四卷第二期,1994年7月,頁206-223。 三、電子資源 夏菁,《郁達夫自我放逐南洋的神話:浪漫文人/抗日英雄/商人/烈士?》,載於《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23期,2004年2月28日: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9055.htm 清華大學「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http://archives.lib.nthu.edu.tw/jcyeh/ Ⅱ.外文部份 Cheng, Ching-mao. “The Impact of Japanese Literary Trends on Modern Chinese Writers.” In Goldman, 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 Cambridge: HUP, 1977, 63-88. C. 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Lee, Leo Ou-fan.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Scott, James.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4159008 97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8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羅詩雲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o, Shih Yu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羅詩雲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o, Shih Yu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9-Sep-2009 12:53:3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9-Sep-2009 12:53:3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9-Sep-2009 12:53:31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415900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6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4159008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台灣文學的實質內容包含了地域性、意識型態、立場論述三大部分。而本文的研究範圍從中國新文學作家郁達夫為出發點,擬從其已結集出版的作品、文學活動史料、相關評論進行探究,視之為東亞視角下連結整個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鎖匙,以考察一個殖民時期中、日、臺文化圈的互動脈絡與發展。論文考察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治時期和戰後台灣,以郁達夫的文學文本研究範疇而論,時間上涵蓋1911年開始創作舊體詩始,直至1945年作家逝世為止;文化史料記載研究上,時間軸則起一九二○年代迄今。因此郁達夫各種文化活動的史料及報導,旁及其傳記與相關之文學、生平評論,都為本文研究之範疇。研究場域則以殖民時期郁達夫實際從事文化活動的中、日、臺三地為主要討論空間,並著力建構戰後台灣對於郁達夫的各種資料引介上,企求郁達夫文學與台灣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時空場域,解析各時期的文學生態環境和價值取向之內涵。 本文所討論的不僅是郁達夫本身的文學成就,其與日本近代文學、台灣文學的內外在聯繫與受容亦是本文所論述的焦點。將台灣文學結合中國新文學作家的研究,藉由當時代報紙、期刊的文學討論、評論、編輯記事、文學活動消息等,輔以當時及其後作家的回憶文字,及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進行探討。首先,探討具有多重文化經驗的郁達夫其人其事,並對其文學歷程作一介紹,進行作家作品閱讀,搭配戰後台灣出版的單行本以及選集、作家合集;次者,分析殖民時期郁達夫的人文活動,以當時台灣主要的史料報刊,對中國新文學的譯介概述為背景討論,接續郁達夫與日本近代文學、台灣文壇之間的共時關係,就所屬的文學書寫意識進行解析;再者,討論郁達夫在戰後台灣的文學接受歷程,分從戰後解嚴前、後史料與相關討論資料上,鋪敘郁達夫個人形象在台灣的形構;最後,綜述郁達夫於台灣各時期文化環境之中的受容脈絡與對話。進一步將中國作家郁達夫放置東亞視角下的台灣文學之延伸範疇中,說明郁達夫或中國文學對台灣文學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以間接證明台灣文學與東亞各地域乃至與西方論點的跨界交流與對談。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第二節 研究課題與前行研究之回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一、作家作品風格之討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二、文學史脈絡上考察的研究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三、郁達夫相關史料研究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一、研究範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二、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第四節 論文章節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二章 郁達夫在東亞的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一節 郁達夫的留學經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一、從教育薰陶到環境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二、創造社的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三、近代與東洋之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第二節 郁達夫與中國、日本新文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一、五四運動與中國新文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二、日本大正時期文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 (一) 個人意識的自我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 (二) 「私小說」式書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 (三) 世紀末的頹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 三、作家各階段的創作進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 (一) 日本留學時期至回國之初:個人式的浪漫主義________45 (二) 回國後的二○年代中期:社會意識抬頭_____________48 (三) 三○年代至一九四五年:戰鬥之外的書寫___________51 第三章 二○至四○年代郁達夫的人文活動___________________55 第一節 殖民時期台灣報刊對中國作家的譯介概述______________56 一、新文學的範文作用:《台灣民報》_____________________57 二、東亞文化圈的投影:《台灣日日新報》_________________64 三、「郁達夫」的媒體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0 第二節 郁達夫的公職生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4 一、郁達夫與陳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 二、一九三六年的訪台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9 第三節 郁達夫文學與台灣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5 一、台灣作家對郁達夫文學的閱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6 二、郁達夫訪台與台灣文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 三、台灣作家筆下的郁達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6 第四章 戰後初期至解嚴前郁達夫文學的受容 (1945—1987)_____102 第一節 戰後的台灣社會文化之發展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__103 一、以「戰後初期」作為文學史斷代之意義________________104 二、社會文化之發展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6 (一) 「世界冷戰」與「國共內戰」___________________107 (二) 去「日本化」以達「中國化」___________________109 (三) 傳統的斷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3 第二節 郁達夫文學的受容及其遮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6 一、解嚴前郁達夫文學的受容場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7 (一) 戰後初期的「中國化」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117 (二) 五四文學精神的復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 (三) 六○年代以來的讀者需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 二、反共意識下的文藝伏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6 三、作家形象的階段性演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第三節 郁達夫文學的影響脈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8 一、「美文」傳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9 (一) 形散而神不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0 (二) 富於詩意,講求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3 二、人道關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5 第五章 解嚴後郁達夫文學的受容 (1987—2006) _____________151 第一節 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文化之發展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152 一、以「解嚴」作為文學史斷代之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152 二、社會文化之發展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6 (一) 跨界的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6 (二) 大眾的文化實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8 (三) 身份認同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9 第二節 郁達夫研究的轉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1 一、轉型的契機:社會精神狀態的共相___________________161 二、文本的擴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3 三、從官方到民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7 第三節 作家生平傳記與愛情軼事的出版_____________________173 一、閱讀大眾詮釋的衍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4 二、虛構與想像:郁達夫愛情敘事的集體記載______________180 第六章 結論──郁達夫文學之到達台灣____________________187 參考文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 【附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3 一、郁達夫資料與台灣文學事件對照年表__________________203 二、戰後台灣郁達夫的相關論著與文學事件對照年表_________230 三、秦賢次先生郁達夫相關藏書目錄_____________________255 【圖表目錄】 表一 《台灣民報》中國新文學作品之刊載表__________________58 表二 《台灣日日新報》中國新文學相關文章列表_______________66 表三 《台灣文化》文藝類文章之類別及作者身份表____________118 表四 郁達夫選集列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 表五 《暢流》郁達夫相關篇章之刊載表_____________________176 表六 《傳記文學》郁達夫相關篇章之刊載表_________________178 表七 《中外雜誌》郁達夫相關篇章之刊載表_________________183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1179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4356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9834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8311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9427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5097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8723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2259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8311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1994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41323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郁達夫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留學生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沉淪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陳儀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學受容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台灣文學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郁達夫在台灣:從日治到戰後的接受過程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本文參考資料主要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為郁達夫著作;第二部分為基本史料資料;第三部分為出版書籍;第四部分為相關研究著作,包括期刊、會議論文及電子資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Ⅰ.中文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郁達夫著作(按出版先後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藝論集》,上海市:光華書局,192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達夫全集 第一卷˙寒灰集》,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達夫全集 第二卷˙雞肋集》,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達夫全集 第三卷˙過去集》,上海:開明,192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達夫全集 第四卷˙奇零集》,上海:開明,192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達夫全集 第五卷˙敝帚集》,上海市:北新書局,192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達夫全集 第六卷˙薇蕨集》,上海市:北新書局,193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日記九種》,上海市:北新書局,193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文學論集》,上海市:一流書店,194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薇蕨集》,上海市:北新書局,194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文集》,台北市 : 台灣啟明,195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奇零集》,台南市:北一,196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過去集》,台南市:北一,196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南遊記》,台北市:江南,196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全集》,台北市:文化,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選集》,台北市:志文,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市:清流,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達夫日記集》,台北市:長歌,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選集》,台北市:黎明文化,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的遊記》,台中縣:慧龍,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微雪的早晨》,彰化縣:大昇,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南洋隨筆》,台北市:洪範,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抗戰文錄》,台北市:洪範,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燈蛾埋葬之夜》,台北市:偉文,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水樣春愁:郁達夫散文精選》,台北市:蓬萊,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文集》,香港:三聯,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文集》(共十二集),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情書:致王映霞》,台北:遠景,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文論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散文集》,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日記集》,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書信集》,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天涯行旅》,基隆市:月冠文化,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小說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詩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春風沉醉的晚上》,板橋市:駱駝,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個人在途上》,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釣臺的春晝》,天下遠見,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淪:郁達夫短篇小說選集》,台北市:普天,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風雨茅蘆:郁達夫抒情散文精選集》,台北市:普天出版,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閑書》,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回憶魯迅˙郁達夫談魯迅全編》,上海:上海文化,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貳、基本史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日治時期報刊雜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福建省政府,《台灣考察報告》,福州:編者,193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民報》(一-十四),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影印出版,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新民報》(十五-三十一),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影印出版,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文藝》,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新文學》,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藝台灣》,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文學》,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文藝》,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編輯部,台北市:五南復刻出版,1994年。(1898年5月-1945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戰後報刊雜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文化》,台灣文化協進會,1946年9月15日-1950年12月1日,台北市: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覆刻,1998年。(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考察報告》,福建省政府,195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暢流》,台北市:暢流出版社,1950年2月16日—1991年6月16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文物》,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52年12月1日—196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外雜誌》,中外雜誌社,1967年3月1日—迄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傳記文學》,傳記文學雜誌社,1962年6月1日—迄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参、出版書籍(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ang, R. O.著,何欣、張聲肇譯,《一個與世疏離的天才——郁達夫》,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olezalova, Anna 1971. 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New York: Paragon Book Reprint.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redric Jameson,王逢振等譯,《快感:文化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auss, Hans Robert著,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等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子安宣邦,趙京華編譯,《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2004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小田嶽夫、稻葉昭二著,李平、閻振宇、蔣寅譯,《郁達夫傳記兩種》,杭州:浙江文藝,198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圖書館編,《秦賢次先生贈書目錄》(上、下冊),台北市:中硏院文哲所,2008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村新太郎著,張柏霞譯,《中日二千年:人物往來與文化交流》,台北市:文鏡發行,1986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尹雪曼,《五四時代的小說作家和作品》,台北市:成文,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方忠,《郁達夫》,台北市:國家,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自立、陳子善編,《郁達夫研究資料》(上、下),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映霞,丁言昭/訪談,《王映霞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琢編,《中日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2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潤華,《郁達夫卷》,台北:遠景,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潤華,《中西文學關係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潤華,《魯迅越界跨國新解讀》,台北:文史哲,2006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島利郎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北:前衛,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左舜生,《文藝史話及其批評》,台北市:傳記文學社,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市:傳記文學,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69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補編》(上),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7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補編》(下),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74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伊藤虎丸、劉柏青、金訓敏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選粹》,北京:吉林大學,1987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伊藤虎丸、稻葉昭二、鈴木正夫,《郁達夫資料總目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伊藤虎丸,《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中日近現代比較文學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吉田精一,《日本文學の世界性》,東京:櫻楓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吉田精一,《現代日本文学史》,東京:筑摩書房,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任卓宣,《文學與語文》,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6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傳譽編,《郁達夫傳記資料》,台北市:天一,1979-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竹內好,《近代の超克》,東京:岩波書店,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 台北市:新地文學,1992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市:麥田,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琪,《文化與傳播》,台北市:三民,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佐藤春夫,《佐藤春夫集》,東京:角川書店,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杭春、吳秀明、盤劍編,《郁達夫研究資料索引:1915-2005》,浙江:浙江大學,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遠榮,《郁達夫研究》,香港:香港榮譽,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台北市:遠景,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文慧編,《郁達夫日記》,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0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市:麥田,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語堂主編,《人間世選集》,台北市:德華,1980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慶彰、陳仕華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台灣》,台北市:萬卷樓,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慶彰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日本》,台北市:萬卷樓,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玉山編,《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 郁達夫》,台北市:光復書局,1987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一九四五-二〇〇六)》,台北縣:印刻,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市:麥田,2007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市:新地文學,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秋原,《文學藝術論集》,台北市:眾文圖書,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愈之,《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香港:咫園書屋,194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適編,《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台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市:播種者文化,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夢桐,《郁達夫旅新生活與作品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雲,《我的父親郁達夫》,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嘉玲,《我的爺爺郁達夫》,北京:崑崙出版社,2001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拜石,《新編古春風樓瑣記:悠遊在歷史的萬花筒》,台北縣:正中,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百剛,《郁達夫全集》,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4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復觀等著,周陽山編,《知識分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桑逢康,《郁達夫王映霞戀愛的悲劇》,台北:百川書局,1988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秦賢次,《郁達夫抗戰文錄》,台北:洪範書店,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秦賢次,《郁達夫南洋隨筆》,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秀亞,《書房一角》,台中:光啟,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秀亞,《湖上》,台北市:金文,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恩和,《郁達夫小說欣賞》,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恩和,《郁達夫:私小說與頹廢文學的開山祖》,台北:海風,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市:麥田,200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永明,《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練,《近世學者與文人群像》,台北市:台灣商務,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子東,《郁達夫新論》,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沫若,《沫若文集》,香港:三聯書店,195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西瀅,《西瀅閒話》,台北市:大林,1969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紀瀅,《百年來中國文藝的發展》,台北市:重光文藝,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映襄,《民國文人》,台南市:長河,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敬之,《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臺》,台北市:前衛,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子善,《逃避沉淪:名人筆下的郁達夫:郁達夫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市:麥田,2007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市:麥田,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黄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台北縣: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聰,《新文學作家列傳》,台北市:時報,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聰,《五四文壇泥爪》,台北市:時報,1980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上海市:文藝,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市:聯經,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石濤編,《台灣文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1977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鈴木正夫,《蘇門答臘的郁達夫》,上海:上海遠東,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鈴木正夫,《郁達夫 悲劇時代の作家》,東京:研文出版,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雷驤,《文學漂鳥:雷驤的日本追蹤》,台北市:遠流,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編,《解嚴以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萬卷樓,2000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心皇,《郁達夫的愛情悲劇》,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心皇,《郁達夫詩詞彙編全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心皇,《郁達夫與王映霞》,台北:大漢出版社,1980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市:正中,1971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心皇,《郁達夫詩詞彙編》,台北市:文藝月刊社,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崇稜,《日本文學概論》,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蔣增福編,《眾說郁達夫》,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振念,《郁達夫》,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源煌,《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台北市:遠流,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8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義忠,《從施耐庵到徐志摩》,台北:清流,1976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黎活仁,〈郁達夫與私小說〉,《盧卡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台北市:文史哲,1996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學稼,《由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香港:亞洲,195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伯奇,《創造社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迅,《我的日本印象》,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龍雲燦,《三十年代左翼文壇現形錄》,台北市:華欣,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戴國煇、葉芸芸,《愛恨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戴國煇文集3),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冰瑩,《作家印象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藤井省三,《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市:麥田,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雪林,《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肆、相關研究著作 (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永阪克弘,《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綠娟,《郁達夫小說受日本近代作家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一仙,《海峽兩岸關於楊逵之評論》,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柳泳夏,《郁達夫小說創作的硏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柳烈,《創造社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耿秋芳,《郁達夫遊記散文創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彩雯,《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惠婷,《郁達夫小說的接受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貽麟,《郁達夫小說中的「情愛觀」與「女性描寫」》,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代反共文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游曉婷,《張秀亞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德利士,《郁達夫的小說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福康,《郁達夫小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國珠,《從作者生命史探究中國文人主體性之建構與困挫——以郁達夫為例》, 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世昌,《追尋與回憶: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期刊論文暨報章資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丁言昭,〈漂泊的戀情--郁達夫與三位夫人〉,《歷史月刊》第147期,2000年4月,頁53-5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丁琬訪談,〈行者的路〉,《台灣時報》,1980年10月12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忠愈,〈現代散文化抒情小說--王蒙與魯迅、郁達夫的一脈相承〉,《國文天地》第181期,2000年6月,頁62-6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西甯,〈宜否考慮開放五四和三十年代的作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6期,1974年7月,頁76-7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昂,〈新人類的聲音〉,《聯合文學》第61期,1989年11月,頁47-4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宗慈,〈訪黃得時,談郁達夫〉,當代文學雜誌社編,《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二期,台北市:大呂,1987年,頁275-2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欽業,〈試論郁達夫小說的美學追求〉,《小說與戲劇》第一卷第一期,1979年11月,頁121-12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歐梵,〈引來的浪漫主義:重讀郁達夫《沈淪》中的三篇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3期,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昌龍,〈從「沉淪」到「毀家」--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情緣始末〉,《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一期,1999年9月,頁27—3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方朔,〈「地下」就是「中心」〉,《聯合文學》第78期,1991年4月,頁14-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耀恆,〈開放三十年代文學〉,《中外文學》第11期,1973年4月,頁4-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森,〈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論郁達夫小說的承傳地位〉,《成功大學學報》第32期,1997年11月,頁29-4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森編,《聯合文學》(五四文學專卷)第四卷第七期,1988年5月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放,〈台灣過客郁達夫〉,《聯合報》第三十七版(聯合副刊),1996年3月7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2-7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第406期,2006年3月,頁43-6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松溪,〈郁達夫的台灣之行〉,當代文學雜誌社編,《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二期,台北市:大呂,1987年,頁265-2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二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2月,頁145-2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水潭,〈憶郁達夫訪台〉,《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三期,1954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小妍,〈浪蕩天涯: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頁1-3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錦樹,〈死在南方——郁達夫死後〉,《幼獅文藝》第490期,1994年1月,頁52-6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照,〈後李登輝時代的到來──解嚴十年政經總觀察〉,《財訊》第186期,1997年9月,頁126-13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澤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現代亞洲民眾交流的境界與印尼/馬來/馬華文學的周邊〉,《中外文學》第340期,2000年9月,頁155-2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鈴木正夫,陳俐甫、夏榮和/譯,〈關於陳儀之備忘錄--與魯迅、許壽裳、郁達夫之間的關係〉,《台灣風物》,第四十卷一期,1992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振念,〈郁達夫小說中的病態美學〉,《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頁315-33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源煌,〈三十年代的小說〉,《聯合文學》,第四卷第七期,1988年5月,頁16-2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駱志伊,〈郁達夫和郭沫若的一段往事〉,《中外雜誌》第485期,2007年7月,頁126-12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龍瑛宗,〈崎嶇的文學路—抗戰文壇的回顧〉,《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戴國煇,〈郁達夫與台灣〉,《近代中國》第152期,2002年12月,頁223-23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戴國煇,〈郁達夫與台灣〉,《歷史月刊》第176期,2002年9月,頁105-11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鵬程,〈四十年來台灣文學之回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第四卷第二期,1994年7月,頁206-22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電子資源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菁,《郁達夫自我放逐南洋的神話:浪漫文人/抗日英雄/商人/烈士?》,載於《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23期,2004年2月28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9055.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華大學「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http://archives.lib.nthu.edu.tw/jcyeh/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Ⅱ.外文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eng, Ching-mao. “The Impact of Japanese Literary Trends on Modern Chinese Writers.” In Goldman, 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 Cambridge: HUP, 1977, 63-8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 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e, Leo Ou-fan.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cott, James.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