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爭議型政策的協商式參與過程之研究─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制定過程為例
作者 莊祐瑄
貢獻者 莊國榮
莊祐瑄
關鍵詞 規則制定
政策爭議
政策參與
協商
校園輔導管教政策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3:07:23 (UTC+8)
摘要 民主政治涉及了多方利益的競逐、結盟與協調,在決策階段未化解的政策爭議將成為執行的問題,而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共識、支持與配合也往往是政策能否順利執行的關鍵。因此,本文主要關注的問題即為行政機關如何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化解爭議,並與利害關係人達成政策共識。本文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為研究個案,探討在校園輔導管教與體罰問題衝突對立不斷,且因教育基本法零體罰條款的通過而更顯爭議的政策環境下,教育部如何納入利害關係人、教育團體以及學者專家的多元參與,並使各方參與者達成共識而完成「注意事項」的修訂。
本文透過深度訪談以及既有的文獻資料蒐集,分析「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與進行方式、得以形成共識的原因、制定過程的特殊性以及「注意事項」的評價與執行成效。研究發現,「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在形式上雖與其他政策或法令制定過程相似,實際上則是一次特殊且成功的法規制定協商實務。「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讓原本立場不同的團體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透過不斷的溝通妥協與意見整合,在與會者皆具專業性與代表性,並願意密集參與會議深入討論、有負責意見整合之協調者協助會議順利進行以及發布時限的限制等條件成立的情況下,擬出各參與代表皆能認同的共識版本;後續也透過網路公告、公聽會和說明會的方式廣納教師與社會大眾的意見,因此獲得各界的正面評價,就教育部與人本校園體罰調查看來,在違法管教措施的遏止上也有初步成效。惟「注意事項」雖符合各界期待,在後續的執行方面則仍需加強落實。
教育部此次訂定「注意事項」的成功經驗應可作為日後行政機關訂定政策或法規的參考,亦顯現在政策實務上確實能透過利害關係人或團體代表的參與及協商化解政策爭議,制定出符合共識的政策方案。
參考文獻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編輯部(2007)。台灣反體罰運動里程碑。人本教育札記,211,8-11。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編輯部(2004)。近七成中小學生在校遭體罰─將推動台灣成為第三十六個立法禁止體罰國家。人本教育札記,179,38-39。
王震武、林文瑛(1994)。升學制度與升學症候群,載於羊憶蓉、林全等著,台灣的教育改革(頁502-533),台北市:前衛。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王叢虎、牛文展、任端平、宋凯利 (2005)。政治體制中的行政法(K. F. Warren原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8)。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台北市:五南。
李介至、林美伶(2000)。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1(2),67-76。
李彥慧(2005)。學校管教與正當法律程序--以美臺學校管教之比較為範圍。中等教育,56(5),78-96。
李建良(2007a)。老師,妳(你)在怕什麼?也談「零體罰條款」的真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1,1-7。
李建良(2007b)。老師應多體諒、勿體罰─零體罰條款之規範意旨。人本教育札記,214,98-102。
李震山(2007)。行政法導論(七版)。台北市:三民。
李真文(2008)。教育上懲罰運用的正當性。教育實踐與研究,21(1),33-63。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何明修(2006)。重構國家與教師的關係:朝向統合主義的利益組織中介。研究台灣,1,5-57。
何琦瑜(2007)。《天下》品格教育大調查─教與罰的掙扎。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頁80-92)。台北市:天下雜誌。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
林永淵(2000)。教師組織運作與瓶頸。師友,394,10-14。
林 斌(2006)。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教育研究集刊,52(4),107-139。
林佳範(2008)。憲法的原理原則與教師的輔導管教,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頁176-193)。台北市:五南。
林明鏘(2005)。行政命令之聽證程序─以全民健保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為例。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07-239),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林秀蓮(2005)。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63-296),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松敏麗(2006)。文教類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周聖心(1999)。細說從頭─一段人本歷史小故事。人本教育札記,24,5-9。
洪鼎堯(2008)。懲罰的極限。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頁37-40)。台北市:五南。
吳一藝、吳福源(2007)。國民小學實施友善校園成效與相關問題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0(2),165-207。
吳芝儀(2007)。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的輔導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4,5-15。
吳重禮 (2007)。利益團體。載於陳義彥(主編),政治學(二版) (頁499-527)。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6)。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4-135。
吳沛璇(2006)。非營利組織教育政策參與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未出版。
吳宛真(2005)。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未出版。
周怡君(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許育典(2007)。教育法。台北市:五南。
許秋萍(2004)。我國民間教育利益團體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主婦聯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未出版。
許朝信(2001)。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以教育基本法制定為例。教育制策論壇,4(1),167-19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志平(2006,12月13日)。台灣第109國立法禁體罰 學生可國賠。聯合報,A6版。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2001)。Lindblom, C. E.& Woodhouse, E. J.著。最新政策制定的過程(The Policy-Making Process)。台北市:韋伯文化。
陳恆鈞、蔣麗君、韓家瑩、侯淑嫣、周劭彥(譯)(2004)。Weimer D. L. & Vining A.R著。最新政策分析:概念與實踐(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台北市:韋伯文化。
陳明堂、郭宏榮(2007)。行政程序法上聽證運作之實務與技巧。研考雙月刊,31(3),41-49。
陳雅貞(2007)。從教師輔導管教落實人權教育。國民教育,47(4),34-45。
陳智華(2005,4月8日)。零體罰未配套班級管理難度升高。聯合報,C8版。
莊玉如(2005)。師資培育制度變革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教育研究(高師),13,57-68。
莊國榮(2007)。告別體罰-培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師友,482,10-15。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孫志麟(2007)。舊問題/新挑戰:學生輔導與管教政策。竹縣文教,36,1-6。
高有智、曾薏蘋(2006,12月3日)。台灣是全球第一O九個立法國家 校園零體罰立法 連罰站都不行。中國時報,15版。
黃光輝(2005)。環境影響評估之諮詢參與機制與聽證制度。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41-261),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黃武雄(1996)。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市:遠流。
黃武雄(1991)。專制民族的烙記─體罰事件初探。人本教育札記,28,4-12。
黃碩斌(2005)。台灣道德教育問題分析--以體罰作為分析指標。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黃維明、何琦瑜(2007)。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頁100-109)。台北市:天下雜誌。
黃木蘭(2007)。教育難以面對的真相-學生管教問題。師友,482,22-26。
黃旭田(2006)。「友善校園」的困境、反省與推動策略。全國律師,10(6),33-37。
黃柏勳(2008)。臺灣中小學教科書一綱多本政策制訂過程分析。學校行政,53,254-271。
黃富源(2002)。反對暴力,不管他批著什麼樣的外衣?。人本教育札記,152,79。
馬向忠(2003)。我國中央及地方教師組織參與教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俊榮、張文貞(1992)。環境行政上的協商─我國採行美國「協商式規則訂定」之可行性。經社法治論叢,10,83-116。
葉俊榮(2003)。二元民主與行政程序。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程序法之檢討、傳播行政之爭訟(頁27-61)。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葉俊榮(2006)。行政命令,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三版)(頁389-474)。台北市:元照。
董保城(1997)。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載於董保城著,教育法與學術自由(頁251-281)。台北市:月旦。
湯德宗(2006)。行政程序法,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下)(三版)(頁26-155)。
詹智慧(2002)。家長動起來。台北市:聯經。
張瀛之(2005,6月15日)。零體罰逾6成家長反對。中國時報,C1版。
楊巧玲(2007)。友善校園,對誰友善?。教育研究月刊,154,42-53。
楊蕙菁(1996,4月9日)。六十八個民間社團聲明:教育部開時代倒車的作法應收回開放「打手心」 教育理念棄守。聯合報,6版。
傅麗英(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頁325-395)。台北市:智勝文化。
賴光祺(2008)。「輔導與管教辦法注意事項」修訂過程評析。中等教育,59(2),100-113。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台北市:前衛。
顏國樑(2001)。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容分析、特色及建議。學校行政,13,89-100。
謝小芩(2003)。對抗、競爭與合作:台灣民間教育改革團體與學校體制的互動模式─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為例。載於黃顯華、孔繁盛(主編),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夥伴協作(頁19-47)。香港新界:中文大學。
謝季桓(2007)。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謝卓君(2004)。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描繪:以我國教育基本法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2(5),3-31。
謝碧瑩(2004)。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
蘇進棻(2007)。台灣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和社區教育現況分析。研習資訊,24(2),27-35。
Balla S. J. (2000). Legislative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Participation in Rule 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0(3), 633-653.
Bingham, L. B., Nabatchi, T. & O`Leary R. (2005). The New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for Stakeholder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5), 547-558.
deLeon, P., & deLeon, L. (2002). What Ever Happened to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2(4), 467-492.
Florino, D. J.(1988). Regulatory Negotiation as a Policy Proce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8(July/Aug.), 764-774.
Furlong, S. R.(1997). Interest Group Influence on Rule Making. Administrtion & Society, 29(3), 325-347.
Furlong, S. R.(1998).Political influence on the bureaucracy: The bureaucracy speak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8(1),39-65.
Furlong, S. R. & Kerwin, C. M.(2005). Interest Group Participation in Rule Making:A Decade of Chang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5(3), 353-370.
Golden M. M.(1998). Interest Group in the Rule-Making Process: Who Participate? Whose Voices Get Heard?.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 245-270.
Perritt, H. H.(1986). Negotiated Rulemaking in Practic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5(3), 482-495.
Kerwin, C. M. & Langbein,L I.(2000). Rugulatory Negoti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Rule Making: Claims, Counterclaim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0(3), 599-632.
Kerwin, C. M.(2003). Rulemaking: How Government Agencies Write Law and Make Policy.third edition.Washin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Langbein,L I.(2002).Responsive Bureaus, Equity, and Regulatory Negotiation: An Empirical View.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21(3), 449-464.
Rowe G. & Frewer L. J.(2000).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5(1), 3-29.
Rosenbloom, D. H. & Kravchuk, R. S.(2002).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fifth edition). New York : McGraw-Hill.
Ryan C. M.(2001).Leadership in 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 : An Analysis of Agency Roles in Regulatory Negotiation. Policy Science, 34, 221-245.
West, W.(2005). Administrative Rulemaking: An Old and Emerging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6), 655-668.
West, W. F. (2004). Formal Procedures, Informal Processes,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in Bureaucratic Policy Making: An Institutional Policy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 66-80.
Williams, J. A.(2000). The Delegation Dillema: Negotiated Rulemaking in Perspective. Policy Studies Review, 17(1), 125-146.
Yackee, S. W.(2006). Sweet-Talking the Fourth Branch: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Group Comments on Federal Agency Rule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6, 103-124.
Yang, K. & Callahan, K.(2007). Citizen Involvement Efforts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Participatory Values, Stakeholder Pressure,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a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2), 249-26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4256011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6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莊國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莊祐瑄zh_TW
dc.creator (作者) 莊祐瑄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3:07:23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3:07:2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3:07:2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256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30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256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民主政治涉及了多方利益的競逐、結盟與協調,在決策階段未化解的政策爭議將成為執行的問題,而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共識、支持與配合也往往是政策能否順利執行的關鍵。因此,本文主要關注的問題即為行政機關如何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化解爭議,並與利害關係人達成政策共識。本文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為研究個案,探討在校園輔導管教與體罰問題衝突對立不斷,且因教育基本法零體罰條款的通過而更顯爭議的政策環境下,教育部如何納入利害關係人、教育團體以及學者專家的多元參與,並使各方參與者達成共識而完成「注意事項」的修訂。
本文透過深度訪談以及既有的文獻資料蒐集,分析「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與進行方式、得以形成共識的原因、制定過程的特殊性以及「注意事項」的評價與執行成效。研究發現,「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在形式上雖與其他政策或法令制定過程相似,實際上則是一次特殊且成功的法規制定協商實務。「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讓原本立場不同的團體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透過不斷的溝通妥協與意見整合,在與會者皆具專業性與代表性,並願意密集參與會議深入討論、有負責意見整合之協調者協助會議順利進行以及發布時限的限制等條件成立的情況下,擬出各參與代表皆能認同的共識版本;後續也透過網路公告、公聽會和說明會的方式廣納教師與社會大眾的意見,因此獲得各界的正面評價,就教育部與人本校園體罰調查看來,在違法管教措施的遏止上也有初步成效。惟「注意事項」雖符合各界期待,在後續的執行方面則仍需加強落實。
教育部此次訂定「注意事項」的成功經驗應可作為日後行政機關訂定政策或法規的參考,亦顯現在政策實務上確實能透過利害關係人或團體代表的參與及協商化解政策爭議,制定出符合共識的政策方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個案背景:校園體罰問題與輔導管教政策的演變 7
壹、 校園體罰的現象與爭議 7
貳、 我國校園輔導管教政策的法令與演變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民眾參與行政命令訂定之程序與相關研究 19
壹、 我國民眾參與行政命令訂定之法令、程序與相關研究 19
貳、 美國民眾參與規則制定之法令、程序與相關研究 24
參、 小結 36
第二節 教育政策制定與參與之相關研究 38
壹、 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相關研究 38
貳、 民間團體參與教育政策制定之相關研究 39
參、 小結 43
第三節 校園體罰與輔導管教政策之相關研究 43
壹、 校園體罰之相關研究 43
貳、 禁止體罰與輔導管教政策之相關研究 44
參、 小結 45
第四節 小結─研究定位與分析面向的建立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8
第一節 研究範圍 4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9
壹、 深度訪談 50
貳、 文獻分析 52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四章 「注意事項」制定過程之討論與分析 54
第一節 「注意事項」的制定源起與諮詢會議的形成 54
壹、 立法院修訂教育基本法的附帶決議 54
貳、 諮詢會議的組成 55
參、 主管機關及參與代表分析 57
肆、 小結 66
第二節 「注意事項」的擬訂過程 67
壹、 從草案初稿展開討論 67
貳、 立場的衝突與爭辯 68
參、 從無法交集的意見分歧到形成共識 72
肆、 草案公告與公聽會 74
伍、 正式版本發布 76
陸、 小結 78
第三節 「注意事項」達成共識的原因分析 78
壹、 「注意事項」達成共識的原因 79
貳、 與「協商式規則訂定」的比較討論 82
參、 小結 84
第四節 「注意事項」制定過程的特殊性 85
壹、 一般教育政策制定過程 85
貳、 「注意事項」制定過程的特殊性 86
參、 小結 90
第五節 「注意事項」的評價 90
第六節 「注意事項」的執行成效 93
壹、 校園體罰比率的降低 93
貳、 執行面臨的問題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8
壹、 「注意事項」的制定是透過參與、協商以達政策共識的實踐歷程 98
貳、 「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是成功且特殊的政策制定實務 99
參、 「注意事項」符合各界期待並有初步成效 100
肆、 「注意事項」的宣導與執行仍需加強改善 100
伍、 校園輔導管教政策的意義與重要性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2
壹、 對行政機關的建議 102
貳、 對民間參與者的建議 103
參、 對輔導管教政策執行的建議 10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一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113
附錄二 修訂前之舊版注意事項 127
zh_TW
dc.format.extent 96264 bytes-
dc.format.extent 139672 bytes-
dc.format.extent 1239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42121 bytes-
dc.format.extent 477639 bytes-
dc.format.extent 408653 bytes-
dc.format.extent 198309 bytes-
dc.format.extent 654201 bytes-
dc.format.extent 177034 bytes-
dc.format.extent 285591 bytes-
dc.format.extent 268442 bytes-
dc.format.extent 15737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6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規則制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策爭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策參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協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校園輔導管教政策zh_TW
dc.title (題名) 爭議型政策的協商式參與過程之研究─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制定過程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編輯部(2007)。台灣反體罰運動里程碑。人本教育札記,211,8-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編輯部(2004)。近七成中小學生在校遭體罰─將推動台灣成為第三十六個立法禁止體罰國家。人本教育札記,179,38-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震武、林文瑛(1994)。升學制度與升學症候群,載於羊憶蓉、林全等著,台灣的教育改革(頁502-533),台北市:前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叢虎、牛文展、任端平、宋凯利 (2005)。政治體制中的行政法(K. F. Warren原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8)。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介至、林美伶(2000)。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1(2),67-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彥慧(2005)。學校管教與正當法律程序--以美臺學校管教之比較為範圍。中等教育,56(5),78-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良(2007a)。老師,妳(你)在怕什麼?也談「零體罰條款」的真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良(2007b)。老師應多體諒、勿體罰─零體罰條款之規範意旨。人本教育札記,214,98-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震山(2007)。行政法導論(七版)。台北市: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真文(2008)。教育上懲罰運用的正當性。教育實踐與研究,21(1),33-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明修(2006)。重構國家與教師的關係:朝向統合主義的利益組織中介。研究台灣,1,5-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琦瑜(2007)。《天下》品格教育大調查─教與罰的掙扎。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頁80-92)。台北市:天下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永淵(2000)。教師組織運作與瓶頸。師友,394,10-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 斌(2006)。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教育研究集刊,52(4),107-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範(2008)。憲法的原理原則與教師的輔導管教,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頁176-193)。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鏘(2005)。行政命令之聽證程序─以全民健保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為例。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07-239),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秀蓮(2005)。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63-296),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敏麗(2006)。文教類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聖心(1999)。細說從頭─一段人本歷史小故事。人本教育札記,24,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鼎堯(2008)。懲罰的極限。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頁37-40)。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一藝、吳福源(2007)。國民小學實施友善校園成效與相關問題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0(2),165-2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芝儀(2007)。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的輔導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4,5-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重禮 (2007)。利益團體。載於陳義彥(主編),政治學(二版) (頁499-527)。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2006)。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4-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沛璇(2006)。非營利組織教育政策參與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宛真(2005)。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怡君(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2007)。教育法。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秋萍(2004)。我國民間教育利益團體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主婦聯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朝信(2001)。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以教育基本法制定為例。教育制策論壇,4(1),167-1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平(2006,12月13日)。台灣第109國立法禁體罰 學生可國賠。聯合報,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2001)。Lindblom, C. E.& Woodhouse, E. J.著。最新政策制定的過程(The Policy-Making Process)。台北市: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恆鈞、蔣麗君、韓家瑩、侯淑嫣、周劭彥(譯)(2004)。Weimer D. L. & Vining A.R著。最新政策分析:概念與實踐(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台北市: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堂、郭宏榮(2007)。行政程序法上聽證運作之實務與技巧。研考雙月刊,31(3),4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雅貞(2007)。從教師輔導管教落實人權教育。國民教育,47(4),34-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智華(2005,4月8日)。零體罰未配套班級管理難度升高。聯合報,C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玉如(2005)。師資培育制度變革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教育研究(高師),13,57-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國榮(2007)。告別體罰-培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師友,482,10-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志麟(2007)。舊問題/新挑戰:學生輔導與管教政策。竹縣文教,36,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有智、曾薏蘋(2006,12月3日)。台灣是全球第一O九個立法國家 校園零體罰立法 連罰站都不行。中國時報,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光輝(2005)。環境影響評估之諮詢參與機制與聽證制度。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41-261),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雄(1996)。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雄(1991)。專制民族的烙記─體罰事件初探。人本教育札記,28,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碩斌(2005)。台灣道德教育問題分析--以體罰作為分析指標。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維明、何琦瑜(2007)。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頁100-109)。台北市:天下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木蘭(2007)。教育難以面對的真相-學生管教問題。師友,482,2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旭田(2006)。「友善校園」的困境、反省與推動策略。全國律師,10(6),33-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柏勳(2008)。臺灣中小學教科書一綱多本政策制訂過程分析。學校行政,53,254-2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富源(2002)。反對暴力,不管他批著什麼樣的外衣?。人本教育札記,152,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向忠(2003)。我國中央及地方教師組織參與教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俊榮、張文貞(1992)。環境行政上的協商─我國採行美國「協商式規則訂定」之可行性。經社法治論叢,10,83-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俊榮(2003)。二元民主與行政程序。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程序法之檢討、傳播行政之爭訟(頁27-61)。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俊榮(2006)。行政命令,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三版)(頁389-474)。台北市:元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城(1997)。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載於董保城著,教育法與學術自由(頁251-281)。台北市:月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德宗(2006)。行政程序法,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下)(三版)(頁26-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智慧(2002)。家長動起來。台北市: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瀛之(2005,6月15日)。零體罰逾6成家長反對。中國時報,C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巧玲(2007)。友善校園,對誰友善?。教育研究月刊,154,42-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蕙菁(1996,4月9日)。六十八個民間社團聲明:教育部開時代倒車的作法應收回開放「打手心」 教育理念棄守。聯合報,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麗英(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頁325-395)。台北市: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光祺(2008)。「輔導與管教辦法注意事項」修訂過程評析。中等教育,59(2),100-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台北市:前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國樑(2001)。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容分析、特色及建議。學校行政,13,89-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小芩(2003)。對抗、競爭與合作:台灣民間教育改革團體與學校體制的互動模式─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為例。載於黃顯華、孔繁盛(主編),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夥伴協作(頁19-47)。香港新界:中文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季桓(2007)。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卓君(2004)。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描繪:以我國教育基本法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2(5),3-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碧瑩(2004)。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進棻(2007)。台灣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和社區教育現況分析。研習資訊,24(2),27-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lla S. J. (2000). Legislative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Participation in Rule 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0(3), 633-6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ingham, L. B., Nabatchi, T. & O`Leary R. (2005). The New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for Stakeholder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5), 547-5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Leon, P., & deLeon, L. (2002). What Ever Happened to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2(4), 467-4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lorino, D. J.(1988). Regulatory Negotiation as a Policy Proce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8(July/Aug.), 764-7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rlong, S. R.(1997). Interest Group Influence on Rule Making. Administrtion & Society, 29(3), 325-3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rlong, S. R.(1998).Political influence on the bureaucracy: The bureaucracy speak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8(1),3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rlong, S. R. & Kerwin, C. M.(2005). Interest Group Participation in Rule Making:A Decade of Chang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5(3), 353-3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en M. M.(1998). Interest Group in the Rule-Making Process: Who Participate? Whose Voices Get Heard?.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 245-2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rritt, H. H.(1986). Negotiated Rulemaking in Practic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5(3), 482-4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rwin, C. M. & Langbein,L I.(2000). Rugulatory Negoti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Rule Making: Claims, Counterclaim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0(3), 599-6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rwin, C. M.(2003). Rulemaking: How Government Agencies Write Law and Make Policy.third edition.Washin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ngbein,L I.(2002).Responsive Bureaus, Equity, and Regulatory Negotiation: An Empirical View.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21(3), 449-4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we G. & Frewer L. J.(2000).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5(1), 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bloom, D. H. & Kravchuk, R. S.(2002).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fifth edition). New York : McGraw-Hi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yan C. M.(2001).Leadership in 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 : An Analysis of Agency Roles in Regulatory Negotiation. Policy Science, 34, 221-2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st, W.(2005). Administrative Rulemaking: An Old and Emerging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6), 655-6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st, W. F. (2004). Formal Procedures, Informal Processes,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in Bureaucratic Policy Making: An Institutional Policy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 66-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s, J. A.(2000). The Delegation Dillema: Negotiated Rulemaking in Perspective. Policy Studies Review, 17(1), 125-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ackee, S. W.(2006). Sweet-Talking the Fourth Branch: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Group Comments on Federal Agency Rule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6, 103-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ang, K. & Callahan, K.(2007). Citizen Involvement Efforts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Participatory Values, Stakeholder Pressure,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a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2), 249-2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