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資產作價投資課稅之研究
A Study of Taxation of Transfer Property
作者 洪秀香
貢獻者 朱澤民
洪秀香
關鍵詞 資產作價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4:57:05 (UTC+8)
摘要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公司法對投資方式排除只能以現金方式為之限制,公司所需資產亦可做為投資方式,如此所包括項目更多樣。目前投資股東自93年1月起, 無形資產所抵充出資股款之金額超過其取得成本部分,係屬財產交易所得,股東應依所得稅法規定申報所得稅,但技術等資產作價之所得實現時點、投資者及被投資者應稅所得額之認定等問題,究應如何處理引發社會各界討論。
就實務上,資產作價及金融衍生性產品所產生之爭議將取代舊有之議題,由於現行法規尚未有事前規範及考量,造成徵納雙方面對無法可適從之難題,所以雖逐步增修法規以適現狀,但並未確實解決實際課稅問題。所以,本研究擬以租稅及會計原則角度,探討目前之法規及行政部門仍需增修法令或建立完整健全之租稅環,以符合實質課稅原則、租稅公平性及中立性原則。
分析結果發現,就現行課稅規定而言,個人投資者所面臨最大難題為資金之問題,所得認定時點提前至取得股票時,雖適用增修租稅優惠者雖可遞延5年或取得認股權證,但實質上資金問題並未解決,造成個人技術提供者出售權利、借貸資金等行為規避稅負;而握有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之外國公司,為規避稅負改採投資海外子公司,再轉而投入預定投資之國內公司或改採權利授權方式,以適用所得稅法第4條第1項第21款之免稅規定。
再者,現行稅法在被投資公司取得營業權或商譽作價之認定,以出價取得為限,而所謂「出價取得」稽徵實務上認為以現金取得;但財務會計對商譽見解,係以被投資公司股票高於取得資產之公平市價來認定。就目前實際案例發現,投資者以資產換取被投資公司之股權,被投資公司之帳務以購買法處理,但稽徵機關採權益法,造成商譽之帳務處理徵納雙方不一致。作價另一方係被投資公司以本身股權交換投資股東之商譽,公司法雖敘明商譽可為出資標的,但在討論案例中被投資公司所得之商譽,目前仍無定論,且稽徵機關否准商譽之核定尚屬爭議。
研究後發現,以前資產作價尚未普及,行政單位未針對資產作價資料予以建立專案電子檔,但經濟的變遷已使作價行為將越來越普遍,已超越行政單位之管理及規劃,政府部門往往疲於應付新問題,課稅源頭難以掌握現象,主管機關應評估何種資訊、數據將為我國產業或行政單位所需,予以建檔管制,將有助於各項政策推行
。但有些法規或原則一旦通過,不符合時宜租稅優惠依然保留難以廢除,行政單位又為配合趨勢新產業而新增相關之租稅優惠,造成我國稅基不斷的流失; 且「產業 」別及「功能」別租稅優惠,其立法意旨在平衡資產作價法規對個人投資者未臻理想處,及我國經濟發展之考量,但其優惠方式仍陷入租稅優惠氾濫之情形。綜合以上之發現,並經蒐集實際案例、相關文獻及現行法規之後,本文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一、對投資者之建議
(1) 個人投資者所擁有之專門技術,若未依現行法規取得專利權或專門技術權,稽徵機關認為投資者無法提出成本及費用憑證作為收入抵減數時,亦無以所得之20﹪或30﹪成本率之適用,建議投資者所擁有之專門技術,應依現行專利或技術法規向主管單位取得權利證明,既可取得代表專門技術之認許而增加技術價值,亦可避免無形資產之投資收入全數轉為課稅所得增加了稅負。
(2) 考量個人投資於取得股票年度即需繳納所得稅,建議投資者可以成為被投資公司之員工並訂立勞資合約,依技術投入比例取得一定比例之股票或員工認股權證即可減少稅負壓力;或採出售權利金方式,符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規定並可將所得收入半數免稅。
二、對被投資公司建議
(1) 取得資產之公司有通報責任,應申報事項容易因經辦人員更迭或建檔失誤而漏報,造成公司處罰,建議被投資公司應建立年度行事曆或專人管理,減少公司漏報之責任。對以發行認股權證而取得技術之公司而言,專門技術入股雖未取得等同現金之對價,卻取得專門技術等無形資產投入,若以備忘記錄方式處理帳上無法明確表達取得之技術,但行使權利日期並未訂定,本研究建議被投資公司應以自身產業特性與投資者簽約合議執行認股權證之期限,請資產投資股東依約執行認股權利。
(2) 有關商譽之問題,隨者企業併購及作價方式多樣,發生案例頻傳,本研究建議被投資者可透過鑑價機構及簽證會計師,與稽徵單位針對此議題提出研討及法令解釋,以資明確稽徵機關所認許併購商譽存在之要件及規定,所以需要推動行政機關對法令不足處作進一步之規範。
三、對稽徵機關之建議
(1) 對於專門技術等無形資產成本及費用率之認列,建議該範疇之營業成本及費用,應採所得額半數為應稅所得額。
(2) 建立完善勾稽及通報機制,於公司辦理設立登記或增資申報時,設計資產作價內容相關表單由公司填報,建立財經兩部通報流程模式,互相配合建立完善勾稽制度。
(3) 會計師應對鑑價報告差異原因及交易價格的允當性表示具體意見,若有未盡責的情形致使入股價格低估或因而規避稅負,建議增修會計師懲戒辦法加重其違失責任。
(4) 無論考量產業別或功能別尚不能減少租稅優惠之浮濫,本研究認為租稅優惠並非租稅抵免一途可用,租稅優惠目前容易有「訂定容易廢除難」之情形,所以補助款為獎勵方式是最不容易浮濫且行政簡便之方法。稽徵機關針對資產作價產生的相關科目作為抽核對象,在營利事業組織申報內容及稽徵機關建檔時特別加註建檔管理,作價雙方便在查核時相互勾稽,並可在資產作價有無虛報或非常規交易情事做更進一步之查核工作。
參考文獻 一、國內文獻
1、Copeland Tom原著,陳隆麒譯(2002),「事業評價:價值管理的基
礎」,華泰文化。
2、F. Peter Boer原著,陳隆麒譯(2002),「科技評價:研發與財務的
對話」,華泰文化。
3、Harvey S. Rosen原著,宋玉生審閱,「財政學Public Finance, 6th
Edition」。
4、王文宇(2002),「何種財產得為公司出資之標的」,月旦法學雜誌 ,80
期,頁18-19。
5、王文宇(2003),「公司法論」,元照,初版。
6、沈克儉(1991),「私法概念在稅法構成要件之適用」,財稅研究,第
23卷,第1期。
7、汪欣寧(2004),「技術入股課稅應有配套措施」,實用稅務,第353
期,頁10-13。
8、周林彬、馮曦(2004),「我國無形資產出資立法的反思與完善-無形資產出資的發與經濟學分析」,法商研究,第21卷,第99期。
9、林秀湄、李明昱(2003),「技術作價取得股票課稅新規定因應之道」,
實用稅務,第347期,頁50-53。
10、林宛瑜(2004),「財政部對國內業者技術入股課稅勢在必行」,實
稅務,第353期,頁18-19。
11、財政部賦稅署(2004),「技術入股免稅財政部通盤考量」,稅務旬
刊,第1890期,頁33。
12、馬秀如、劉正田、俞洪昭、堪家蘭等(2000),資訊軟體無形資產
鑑價制度 ,台灣證券交易所研究報告。
13、張如蘭(2002),「從『技術』到『資本』-技術股之探討」,技術尖
兵,第88期。
14、張國清(1993),「租稅法律主義之爭議-就不同意課稅之理由談
起」,實用稅務,第221期。
15、張錦娥、張思國(2003),「論技術作價入股之課稅範圍」,稅務旬
刊,第1877期,頁39-42。
16、許志文、陳志愷,「技術作價股票課稅評析」,經濟日報,2004.01.07。
17、許偉仁(1990),「無形資產課稅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8、許祺昌、吳欣亮(2004),「抵充股款之專門技術應可認列為費用」,
稅務旬刊 ,第1891期,頁28-31。
19、陳一芳(2004),「技術作價入股課稅之商榷」,技術鑑價半年刊 ,
20、陳一芳(2004),「應根據無形資產態樣,在稅法制訂不同的課稅
標準」 ,實用稅務,第353期,頁15-17。
21、陳仲主編(1995),「無形資產評估導論」,經濟科學出版社。
22、陳志愷(2005),「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技術入股課稅新制」,實用稅
務財經資訊,第339期,頁3-4。
23、陳威光(2001),「選擇權-理論、實務與應用」,智勝文化。
24、陳威霖(2002),「智慧財產權之鑑價方法-以專利鑑價為例」,全
國律師,第6卷,第12期,頁39-51。
25、黃日燦,「漫談台灣企業以債作股新制」,經濟日報 ,2003.12.29。
26、黃茂榮(2002),「實質課稅原則」,植根雜誌,第18卷,第8期。
27、楊聰權(1996),「實用稅務會計問題之研究-談資產作價出資(上、
下)」,中國稅務旬刊,第1615及1616期,頁43-45及頁41-43。
28、葉惟惇、陳志愷(2003),「股東以無形資產作價投資課稅新釋令
之評析」,實用稅務,第347期,頁46-49。
29、廖如陽(2004),「跨國服務報酬課徵所得稅問題之研究」,國立台
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劉京城(1998),「無形資產的價格形成及評估方法」,中國審計出
版社。
31、劉其昌(2004),「技術入股課稅問題及國內外做法之比較」,稅務
旬刊 ,第1903期,頁7-11。
32、鄭丁旺(2000),「中級會計學(上)(下)」,第7版,台北,鄭丁旺
發行。
33、鄭文輝(2002),「我國年金制度租稅優惠之探討」,賦稅改革與財
政政策,初版,台北,雙葉書廊。
二、國外文獻
1、P. Nguyen Nicholas(2003),〝Transf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A New
Corporation,〞Presentation to OSB Taxation Section,.
2、Schereyer Paul and W. Steven Clark(1991),〝Intangible Investment and Current Tax Reform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XXIV,No.4.
3、Hudd Simon(2002),〝Tax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Law Society’s Gazette ,Vol.99, No.12,London, P 30-32.
三、網站資料
1、我國智慧、專利使用情形、法規及相關訊息 available at (http://www.nsc.gov.tw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網站)
2、我國稅法及相關解釋函令available at (http://www. mof . gov.tw /info/ law.asp財政部法令網站)
3、Capital/Revenue divide:Intellectual property:Transfer of 〝know-how〞
available at(http://www.inlandrevenue.gov.uk/manuals/bimmanual/BIM35720.htm)
4、New Corporation Tax Relief For Intangible Assets (Including IPR)
available at(http://www.inlandrevenue.gov.uk/)
5、United States Internal Revenue Code (IRC)available at(http://www.irs.gov/)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1921036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103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澤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洪秀香zh_TW
dc.creator (作者) 洪秀香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4:57:05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4:57: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4:57: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192103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1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92103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公司法對投資方式排除只能以現金方式為之限制,公司所需資產亦可做為投資方式,如此所包括項目更多樣。目前投資股東自93年1月起, 無形資產所抵充出資股款之金額超過其取得成本部分,係屬財產交易所得,股東應依所得稅法規定申報所得稅,但技術等資產作價之所得實現時點、投資者及被投資者應稅所得額之認定等問題,究應如何處理引發社會各界討論。
就實務上,資產作價及金融衍生性產品所產生之爭議將取代舊有之議題,由於現行法規尚未有事前規範及考量,造成徵納雙方面對無法可適從之難題,所以雖逐步增修法規以適現狀,但並未確實解決實際課稅問題。所以,本研究擬以租稅及會計原則角度,探討目前之法規及行政部門仍需增修法令或建立完整健全之租稅環,以符合實質課稅原則、租稅公平性及中立性原則。
分析結果發現,就現行課稅規定而言,個人投資者所面臨最大難題為資金之問題,所得認定時點提前至取得股票時,雖適用增修租稅優惠者雖可遞延5年或取得認股權證,但實質上資金問題並未解決,造成個人技術提供者出售權利、借貸資金等行為規避稅負;而握有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之外國公司,為規避稅負改採投資海外子公司,再轉而投入預定投資之國內公司或改採權利授權方式,以適用所得稅法第4條第1項第21款之免稅規定。
再者,現行稅法在被投資公司取得營業權或商譽作價之認定,以出價取得為限,而所謂「出價取得」稽徵實務上認為以現金取得;但財務會計對商譽見解,係以被投資公司股票高於取得資產之公平市價來認定。就目前實際案例發現,投資者以資產換取被投資公司之股權,被投資公司之帳務以購買法處理,但稽徵機關採權益法,造成商譽之帳務處理徵納雙方不一致。作價另一方係被投資公司以本身股權交換投資股東之商譽,公司法雖敘明商譽可為出資標的,但在討論案例中被投資公司所得之商譽,目前仍無定論,且稽徵機關否准商譽之核定尚屬爭議。
研究後發現,以前資產作價尚未普及,行政單位未針對資產作價資料予以建立專案電子檔,但經濟的變遷已使作價行為將越來越普遍,已超越行政單位之管理及規劃,政府部門往往疲於應付新問題,課稅源頭難以掌握現象,主管機關應評估何種資訊、數據將為我國產業或行政單位所需,予以建檔管制,將有助於各項政策推行
。但有些法規或原則一旦通過,不符合時宜租稅優惠依然保留難以廢除,行政單位又為配合趨勢新產業而新增相關之租稅優惠,造成我國稅基不斷的流失; 且「產業 」別及「功能」別租稅優惠,其立法意旨在平衡資產作價法規對個人投資者未臻理想處,及我國經濟發展之考量,但其優惠方式仍陷入租稅優惠氾濫之情形。綜合以上之發現,並經蒐集實際案例、相關文獻及現行法規之後,本文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一、對投資者之建議
(1) 個人投資者所擁有之專門技術,若未依現行法規取得專利權或專門技術權,稽徵機關認為投資者無法提出成本及費用憑證作為收入抵減數時,亦無以所得之20﹪或30﹪成本率之適用,建議投資者所擁有之專門技術,應依現行專利或技術法規向主管單位取得權利證明,既可取得代表專門技術之認許而增加技術價值,亦可避免無形資產之投資收入全數轉為課稅所得增加了稅負。
(2) 考量個人投資於取得股票年度即需繳納所得稅,建議投資者可以成為被投資公司之員工並訂立勞資合約,依技術投入比例取得一定比例之股票或員工認股權證即可減少稅負壓力;或採出售權利金方式,符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規定並可將所得收入半數免稅。
二、對被投資公司建議
(1) 取得資產之公司有通報責任,應申報事項容易因經辦人員更迭或建檔失誤而漏報,造成公司處罰,建議被投資公司應建立年度行事曆或專人管理,減少公司漏報之責任。對以發行認股權證而取得技術之公司而言,專門技術入股雖未取得等同現金之對價,卻取得專門技術等無形資產投入,若以備忘記錄方式處理帳上無法明確表達取得之技術,但行使權利日期並未訂定,本研究建議被投資公司應以自身產業特性與投資者簽約合議執行認股權證之期限,請資產投資股東依約執行認股權利。
(2) 有關商譽之問題,隨者企業併購及作價方式多樣,發生案例頻傳,本研究建議被投資者可透過鑑價機構及簽證會計師,與稽徵單位針對此議題提出研討及法令解釋,以資明確稽徵機關所認許併購商譽存在之要件及規定,所以需要推動行政機關對法令不足處作進一步之規範。
三、對稽徵機關之建議
(1) 對於專門技術等無形資產成本及費用率之認列,建議該範疇之營業成本及費用,應採所得額半數為應稅所得額。
(2) 建立完善勾稽及通報機制,於公司辦理設立登記或增資申報時,設計資產作價內容相關表單由公司填報,建立財經兩部通報流程模式,互相配合建立完善勾稽制度。
(3) 會計師應對鑑價報告差異原因及交易價格的允當性表示具體意見,若有未盡責的情形致使入股價格低估或因而規避稅負,建議增修會計師懲戒辦法加重其違失責任。
(4) 無論考量產業別或功能別尚不能減少租稅優惠之浮濫,本研究認為租稅優惠並非租稅抵免一途可用,租稅優惠目前容易有「訂定容易廢除難」之情形,所以補助款為獎勵方式是最不容易浮濫且行政簡便之方法。稽徵機關針對資產作價產生的相關科目作為抽核對象,在營利事業組織申報內容及稽徵機關建檔時特別加註建檔管理,作價雙方便在查核時相互勾稽,並可在資產作價有無虛報或非常規交易情事做更進一步之查核工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1章 緒論-----------------------p.8
第2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p.3
第3章 資產作價投資法令與制度探討----p.26
第4章 我國現行制度檢討及分析-- -----p.39
第5章 制度建議--------------------p.68
第6章 結論------------------------p.90
參考文獻--------------------------p.96
zh_TW
dc.format.extent 53433 bytes-
dc.format.extent 123228 bytes-
dc.format.extent 928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11917 bytes-
dc.format.extent 232295 bytes-
dc.format.extent 233767 bytes-
dc.format.extent 285063 bytes-
dc.format.extent 301024 bytes-
dc.format.extent 131929 bytes-
dc.format.extent 9742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103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資產作價zh_TW
dc.title (題名) 資產作價投資課稅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axation of Transfer Proper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國內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Copeland Tom原著,陳隆麒譯(2002),「事業評價:價值管理的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礎」,華泰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F. Peter Boer原著,陳隆麒譯(2002),「科技評價:研發與財務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對話」,華泰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Harvey S. Rosen原著,宋玉生審閱,「財政學Public Finance, 6t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i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王文宇(2002),「何種財產得為公司出資之標的」,月旦法學雜誌 ,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18-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王文宇(2003),「公司法論」,元照,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沈克儉(1991),「私法概念在稅法構成要件之適用」,財稅研究,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汪欣寧(2004),「技術入股課稅應有配套措施」,實用稅務,第3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10-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周林彬、馮曦(2004),「我國無形資產出資立法的反思與完善-無形資產出資的發與經濟學分析」,法商研究,第21卷,第9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林秀湄、李明昱(2003),「技術作價取得股票課稅新規定因應之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實用稅務,第347期,頁50-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林宛瑜(2004),「財政部對國內業者技術入股課稅勢在必行」,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稅務,第353期,頁18-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財政部賦稅署(2004),「技術入股免稅財政部通盤考量」,稅務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刊,第1890期,頁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馬秀如、劉正田、俞洪昭、堪家蘭等(2000),資訊軟體無形資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鑑價制度 ,台灣證券交易所研究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張如蘭(2002),「從『技術』到『資本』-技術股之探討」,技術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兵,第8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張國清(1993),「租稅法律主義之爭議-就不同意課稅之理由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起」,實用稅務,第22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張錦娥、張思國(2003),「論技術作價入股之課稅範圍」,稅務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刊,第1877期,頁39-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許志文、陳志愷,「技術作價股票課稅評析」,經濟日報,2004.0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許偉仁(1990),「無形資產課稅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許祺昌、吳欣亮(2004),「抵充股款之專門技術應可認列為費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稅務旬刊 ,第1891期,頁28-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陳一芳(2004),「技術作價入股課稅之商榷」,技術鑑價半年刊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陳一芳(2004),「應根據無形資產態樣,在稅法制訂不同的課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標準」 ,實用稅務,第353期,頁1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陳仲主編(1995),「無形資產評估導論」,經濟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陳志愷(2005),「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技術入股課稅新制」,實用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務財經資訊,第339期,頁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陳威光(2001),「選擇權-理論、實務與應用」,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陳威霖(2002),「智慧財產權之鑑價方法-以專利鑑價為例」,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律師,第6卷,第12期,頁3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黃日燦,「漫談台灣企業以債作股新制」,經濟日報 ,2003.12.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黃茂榮(2002),「實質課稅原則」,植根雜誌,第18卷,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楊聰權(1996),「實用稅務會計問題之研究-談資產作價出資(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下)」,中國稅務旬刊,第1615及1616期,頁43-45及頁4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葉惟惇、陳志愷(2003),「股東以無形資產作價投資課稅新釋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之評析」,實用稅務,第347期,頁46-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廖如陽(2004),「跨國服務報酬課徵所得稅問題之研究」,國立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劉京城(1998),「無形資產的價格形成及評估方法」,中國審計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劉其昌(2004),「技術入股課稅問題及國內外做法之比較」,稅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旬刊 ,第1903期,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鄭丁旺(2000),「中級會計學(上)(下)」,第7版,台北,鄭丁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發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鄭文輝(2002),「我國年金制度租稅優惠之探討」,賦稅改革與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政策,初版,台北,雙葉書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國外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P. Nguyen Nicholas(2003),〝Transf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A Ne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rporation,〞Presentation to OSB Taxation Sec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Schereyer Paul and W. Steven Clark(1991),〝Intangible Investment and Current Tax Reform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XXIV,No.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Hudd Simon(2002),〝Tax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Law Society’s Gazette ,Vol.99, No.12,London, P 30-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站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我國智慧、專利使用情形、法規及相關訊息 available at (http://www.nsc.gov.tw行政院國家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委員會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我國稅法及相關解釋函令available at (http://www. mof . gov.tw /info/ law.asp財政部法令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Capital/Revenue divide:Intellectual property:Transfer of 〝know-ho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vailable at(http://www.inlandrevenue.gov.uk/manuals/bimmanual/BIM3572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New Corporation Tax Relief For Intangible Assets (Including IP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vailable at(http://www.inlandrevenue.gov.u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United States Internal Revenue Code (IRC)available at(http://www.irs.gov/)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