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共大國外交之實踐-機會與限制
作者 胡庭輝
貢獻者 鄧中堅
胡庭輝
關鍵詞 中共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08:05 (UTC+8)
摘要 中共在歷經毛澤東到鄧小平的政權中,領導人的政治─戰略和經濟─戰略取向,均會影響其外交政策。 毛澤東到鄧小平時期的最大區別,就是將重點由「繼續革命」 轉向「現代化」,這造成重點置於第三世界國家交往的「小國外交」,轉變到與經濟實力堅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的「大國外交」的開端 。
參考文獻 1. 夏德富,「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宣言」不結盟運動主要文件集〔北京〕,1987年
2. 余起芬主編,《大國關係對國際戰略的影響》,〈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 余起芬、田新建等,「世界經濟與國家戰略」,『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
4. 葉自成,〈中國外交戰略下的兩岸關係〉,《兩岸雙贏》17(2000.6)
5. 許志嘉,《中共矛盾世界觀與對美政策》,〈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2003
6.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研究途徑》,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生智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6月。
7. 許志嘉,「後鄧時期外交政策與策略」,『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6月
8. 趙全勝著,《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市,月旦出版,1999年5月。
9. 趙全勝,「現代化、民族主義和區域主義」,『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市,月旦出版,1999年5月。
10. 李琳山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宏源主編,台北:正中書局,1999,
11. 李少軍,《正確看待國際關係理論中相互爭論的學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5.29
12. 李建松、丁軍、呂祖明主編,「當代世界與中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13. 潘兆民、黃烈修合譯Flemming Christiansen、Shirin M.Rai原著,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
14. 范錦明,《台商慎防中共官方失真數據》(兩岸經貿月刊)第一二五期,2002
15. 黃奎博,《冷戰後中共對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報第十五期
16. 唐納博士著、馬康莊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7. 盧業中,《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九卷第二期,民90年12月
18.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八年夏季
19. 高恆,《第三篇世界戰略格局:走向多極》,〈大國戰略〉,(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20. 高恆主編,「美國對外戰略發展趨勢」,『大國戰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21.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國防」,人民日報1998年7月28日,1版。
2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23.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24. 中國海關統計,二○○二年一~十月進出口簡要情況
25.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2002)(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出版社,二○○二年)
26.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1997年第10期。
27. 人民日報,二○○一年九月九日,第一版。
28. 鄧小平,「維護世界和平,搞好國內建設」,『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29. 鄧小平,「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
30. 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31. 趙紫陽,「關於七個五年計畫的報告」,《中共年報1987》,台北:軍情局,1987年3月
32. 中國外交概覽,1988-1995。
33. 前揭書。
34. 人民日報,1989年8月23日,六版。
35. 裴監章,「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經濟出版社,1994年12月。
36. 田思怡編譯,聯合報,2005年6月5日,版2。
37. 洪茂雄,陳文賢,「胡溫體制外交戰略對台灣的意涵」,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政大國關中心,民國93年7月
38. 「中美之間失去最後的互信」,『亞洲週刊』,1995年6月18日,第7版。
39. Dana Priest & Judith Havemann 「第二支航空母艦艦隊駛往台灣」,『華盛頓郵報』1996年3月11日。
40. 阿利森.貝勒斯,關於中國和東歐之見關係的變化情況,「中國與東歐」,1990年。
41. 新華社 記者蔡敏 黃燕,「中國加緊編織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中宏網/戰略中國(三)『發展戰略/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2001年04月29日
42. 斯蒂格利茨,「中國發展新經濟面臨兩難」,中宏網/戰略中國(三)發展戰略/中國新經濟,2001年04月29日, 中國宏觀經濟資訊網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民國92年3月,p1。
43. 華岳,「經濟相互依存中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與管理(北京),1996年第3期,p23。
44. 喻希來 吳紫辰,對於中國外交大戰略的思考,社會科學論壇,2004-6-25,
45. 徐斯勤,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大陸的財政制度與政策:政治學視角下的相關研究評析,「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民國92年12月。
46. 肖剛,「經濟全球化的神話與不對稱的相互依存」,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1999年第九期,p33。
47. 王家樞,石油與國家安全(北京:地質出版社,二○○一年),p113~114;王鳴鳴,「石油資源:充裕表象與短缺前景」,王逸舟,前引文,p153~154。
48. 江澤民,「全球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二○○二年第十二期
49.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
50. 倪世雄、王義桅,「論國際關係民主化」,包霞琴、蘇長和,國際關係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上海:文匯出版社,二○○二年)p3~4。
51. 法務部調查局編印,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民國82年5月,p94-95。
52. Robert G.Sutter, ”The Taiwan Crisis of 1995-96 and U.S. Domestic Politics,” paper delivered to the Conference on the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Taiwan :After the March 1996 Mini-Crisis ,Tamkang University, July 10 1996,Taipei。
53. Harry Harding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ontemporary Contemporary China,”in David Shambaugh,ed.
54. Robert O.Keohane,Joseph S.Nye,op.cit,pp.10~1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89921014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21014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鄧中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胡庭輝zh_TW
dc.creator (作者) 胡庭輝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5:08:05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5:08: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08: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921014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8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921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共在歷經毛澤東到鄧小平的政權中,領導人的政治─戰略和經濟─戰略取向,均會影響其外交政策。 毛澤東到鄧小平時期的最大區別,就是將重點由「繼續革命」 轉向「現代化」,這造成重點置於第三世界國家交往的「小國外交」,轉變到與經濟實力堅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的「大國外交」的開端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p.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p.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p.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p.14
第五節 文獻回顧 p.22

第貳章 「大國外交」背景與形成
第一節 歷史之背景與概念的形成 p.29
第二節 現實之背景與概念的形成 p.36
第三節 決策者之背景與概念的形成 p.44
第四節 本章結論 p.54

第參章 「大國外交」之運用
第一節 政治上的運用 p.58
第二節 經濟上的運用 p.65
第三節 外交上的運用 p.73
第四節 本章結論 p.78

第肆章 「大國外交」政策之影響
第一節 對經濟利益的影響(國家利益) p.79
第二節 對軍事戰略的影響(戰略三角) p.87
第三節 對國際體系建構的影響(國際體系) p.89
第四節 本章結論 p.93

第伍章 「大國外交」交流與互賴之運用
第一節 相互依賴與「大國外交」的發展 p.94
第二節 「大國外交」中相互依賴的利益與限制 p.97
第三節 中共十六大後「大國外交」的挑戰 p.102
第四節 「大國外交」結構下的自主外交 p.109

第陸章 結論
第一節 「大國外交」趨勢研析 p.113
第二節 「大國外交」發展研判 p.117
參考書目 p.120
zh_TW
dc.format.extent 48628 bytes-
dc.format.extent 61462 bytes-
dc.format.extent 99864 bytes-
dc.format.extent 450213 bytes-
dc.format.extent 425470 bytes-
dc.format.extent 448586 bytes-
dc.format.extent 306003 bytes-
dc.format.extent 353849 bytes-
dc.format.extent 186115 bytes-
dc.format.extent 15970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21014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大國外交之實踐-機會與限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夏德富,「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宣言」不結盟運動主要文件集〔北京〕,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余起芬主編,《大國關係對國際戰略的影響》,〈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余起芬、田新建等,「世界經濟與國家戰略」,『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葉自成,〈中國外交戰略下的兩岸關係〉,《兩岸雙贏》17(20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許志嘉,《中共矛盾世界觀與對美政策》,〈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研究途徑》,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生智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許志嘉,「後鄧時期外交政策與策略」,『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趙全勝著,《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市,月旦出版,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趙全勝,「現代化、民族主義和區域主義」,『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市,月旦出版,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李琳山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宏源主編,台北:正中書局,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李少軍,《正確看待國際關係理論中相互爭論的學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5.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李建松、丁軍、呂祖明主編,「當代世界與中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潘兆民、黃烈修合譯Flemming Christiansen、Shirin M.Rai原著,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范錦明,《台商慎防中共官方失真數據》(兩岸經貿月刊)第一二五期,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黃奎博,《冷戰後中共對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報第十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唐納博士著、馬康莊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盧業中,《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九卷第二期,民9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八年夏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高恆,《第三篇世界戰略格局:走向多極》,〈大國戰略〉,(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高恆主編,「美國對外戰略發展趨勢」,『大國戰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國防」,人民日報1998年7月28日,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中國海關統計,二○○二年一~十月進出口簡要情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2002)(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出版社,二○○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1997年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人民日報,二○○一年九月九日,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鄧小平,「維護世界和平,搞好國內建設」,『鄧小平文選』第三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鄧小平,「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趙紫陽,「關於七個五年計畫的報告」,《中共年報1987》,台北:軍情局,198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中國外交概覽,1988-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前揭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人民日報,1989年8月23日,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裴監章,「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經濟出版社,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田思怡編譯,聯合報,2005年6月5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洪茂雄,陳文賢,「胡溫體制外交戰略對台灣的意涵」,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政大國關中心,民國9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中美之間失去最後的互信」,『亞洲週刊』,1995年6月18日,第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Dana Priest & Judith Havemann 「第二支航空母艦艦隊駛往台灣」,『華盛頓郵報』1996年3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阿利森.貝勒斯,關於中國和東歐之見關係的變化情況,「中國與東歐」,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新華社 記者蔡敏 黃燕,「中國加緊編織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中宏網/戰略中國(三)『發展戰略/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2001年04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斯蒂格利茨,「中國發展新經濟面臨兩難」,中宏網/戰略中國(三)發展戰略/中國新經濟,2001年04月29日, 中國宏觀經濟資訊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民國92年3月,p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華岳,「經濟相互依存中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與管理(北京),1996年第3期,p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喻希來 吳紫辰,對於中國外交大戰略的思考,社會科學論壇,2004-6-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徐斯勤,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大陸的財政制度與政策:政治學視角下的相關研究評析,「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民國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肖剛,「經濟全球化的神話與不對稱的相互依存」,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1999年第九期,p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王家樞,石油與國家安全(北京:地質出版社,二○○一年),p113~114;王鳴鳴,「石油資源:充裕表象與短缺前景」,王逸舟,前引文,p153~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江澤民,「全球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二○○二年第十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倪世雄、王義桅,「論國際關係民主化」,包霞琴、蘇長和,國際關係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上海:文匯出版社,二○○二年)p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法務部調查局編印,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民國82年5月,p94-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Robert G.Sutter, ”The Taiwan Crisis of 1995-96 and U.S. Domestic Politics,” paper delivered to the Conference on the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Taiwan :After the March 1996 Mini-Crisis ,Tamkang University, July 10 1996,Taipe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Harry Harding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ontemporary Contemporary China,”in David Shambaugh,e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Robert O.Keohane,Joseph S.Nye,op.cit,pp.10~1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