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之比較研究
作者 廖世和
貢獻者 李明
廖世和
關鍵詞 高等學校
聘任制度
環境系統理論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18:35 (UTC+8)
摘要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之比較研究
中文摘要
兩岸因為歷史因素造成隔閡,依照環境系統理論的說法,兩岸自然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文化與制度。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是兩個社會中相當具代表性的社會文化制度,因此,針對兩岸之間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的異同或特色加以探討,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本研究在透過環境系統理論的闡述,分析兩個不同社會因素造成的不同環境是如何影響到兩岸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過程中特別強調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與其社會文化間、與其公務人員間的關連性,並說明兩岸教師各自對其聘任制度的回應以及是否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等問題,加以比較分析。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比較法、歷史法、歸納法、演繹法及制度法等,並且在兩岸處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不利情境下,透過管道完成問卷調查,該結果並納為研究分析的憑證。又研究過程中大量引用兩岸政府現行的相關法規,透過分析比較,說明其異同、特色與優缺點,最後再綜合提出研究的結論與建議,目的在對有關方面能夠有所貢獻。茲摘錄本研究的相關結論如下:
一、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均已完成法制化的工作
二、 兩岸的教師聘任制度因不同的環境產出不同的特色
三、 兩岸教師均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與聘任制度有關
四、 兩岸教師資格的要求著重點不同,教師證書的取得亦有事前制與事後制之分,且取得教師資格之途徑有別
五、 兩岸教師的聘任程序都有學術性的委員會參與,但享有的權限不一致
六、 兩岸教師的聘任限制,其本質與提供的作用相同;但產生的法律效果不完全一致
七、 兩岸教師的升等途徑類似,但升等的難易存有差距
八、 兩岸教師的評審機制其性質與作用雖大致相同,但組成的成分不同
根據以上的研究結論,本研究最後向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第一是兩岸的主管機關、第二是兩岸的高等學校、第三是台灣地區有志從事大陸相關研究的人士。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對兩岸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兩岸政府應抱持「截長補短」的心胸,相互觀摩學習,藉由刺激追求進步
(二)、聘任法制的建構仍須加速進行
(三)、加速國際接軌工程,減低國內不利因素的影響
(四)、尊重學術,避免人情或政治外力的干預
二、 對兩岸高等學校的建議
(一)、兩岸制度固有不同特色,然各學校為提升學術水準,允應持續積極建立各校特色,以競逐人才
(二)、要以專業自主的學術導向為上,不宜偏重政治性的要求
(三)、應強化聘任程序中學術性委員會的功能
(四)、教師升等應該嚴予把關,不容放水
三、 對國內有志從事大陸研究人士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上可能受到限制
(二)、資料蒐集的質量問題應先確認
(三)、建立人際網絡,廣結大陸善緣

關鍵詞:高等學校、聘任制度、環境系統理論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ring Practic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bstract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hereinafter known as the two sides or China and Taiwan) have been separate due to historical issues.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theory, the two sides naturally generate unique cultural and social systems. Faculty hiring at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a fair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social systems. It is therefore very meaningful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sides’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how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sides’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ulty hiring and the social system, and between faculty hiring and government civil servants were emphasized. Faculty satisfaction of hiring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 of their social status on the two sides were also respectively explore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comparative approach, historical approach,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systemic approach were utiliz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ompleted even during the recent outbreak of SAR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he findings of the survey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Many current faculty hir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two sides we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then presented, followed by some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two sides were legitimized.
2.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of the two sid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due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3. Faculty at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two sides enjoy high social status, and this relates to their hiring policies.
4. On the two sides, faculty qualification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aculty certification is processed either before or after hiring; faculty certification has different approaches.
5. Faculty hiring processes on the two sides have academic committee involvement but in this regard, the powers of academic committees are not entirely equal.
6.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faculty hiring limits of the two sides are similar. However the legal effects they generate are not completely the same.
7. Approaches for faculty promotion on the two sides are similar, but the degrees of difficulty in getting promoted are different.
8. Although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faculty evaluation schemes on the two sides are almost the same, their practices are different.

Based up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authorities that govern faculty hiring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to fellow citizens in Taiwan who plan to do research on China issues. The suggestion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are listed respectively:
1. For China and Taiwan government authorities:
1.1 China and Taiwan governments should be open-minded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in order to pursue progress.
1.2 Legitimization of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still has to continue.
1.3 Keeping u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minimization of the impact of unfavorable domestic factors.
1.4 Respect for academics, and avoidance of public and political interference.
2.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2.1 Despite different faculty hiring characteristics, individual institutions need to continue to pursu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cruit quality facultie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academic excellence.
2.2 Faculty hiring should be academically orientated not politically orientated.
2.3 Enhancement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function in the hiring process.
2.4 Faculty promotion should be based upon strict review.
3. For fellow citizens in Taiwan who plan to do research on China issues:
3.1 Research methods may have limitations.
3.2 Quality and quantity when collecting data should be confirmed.
3.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s should be built up and enhanced.

Key words: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system theory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台灣地區:
1、 中華民國重要統計數據一覽表》,見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pv.tw/info/98html/stat-c.htm
2、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兩岸教育發展之比較》,(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3、 王瑞琦,「大陸高校教師聘任制度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一卷第十二期(台北),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
4、 北京青年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台北)達觀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初版。
5、 朱元祥,「中國大陸高等教育體制概況與改革」,《共黨問題研究》雜誌第二十六卷第八期(台北),民國八十九年八月。
6、 李建興,《台灣海峽兩岸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初版一刷。
7、 吳三靈,《教育人需要知道的事》,(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印行,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一日一版一刷。
8、 周志宏、陳舜芬主編,《學林分科六法—教育法規》,(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
9、 周祝瑛,《留學大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台初版一刷。
10、 柯憲榮,《政治學研究》,(台北)李健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十月初版。
11、 孫清山、黃毅志,「台灣階級結構:流動表與網絡表的分析」,《九O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
12、 《高級中學地理(一)》,http://biogeo.geo.ntnu.edu.tw/test1/social/lesson14/main14.htm#人口組成的意義。
13、 陳加再,《教育人事法規評析》,(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印行,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一日一版。
14、 陳加再,《教育改革與教育法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出版,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第一版。
15、 陳南州,「台灣人心靈與社會倫理之建構—從耶穌福音中的上帝國探討倫理環境之建構」,未出版。
16、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著,《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印行,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初版。
17、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著發行,《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初版。
18、 教育部統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大專校院概況統計》(台北),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出版。
19、 教育部編印,《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民國九十年七月出版。
20、 范利民,《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
21、 劉昊洲,《我國教育人事制度析論》,(台北)龍展圖書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二年九月。
22、 劉昊洲,《我國當前公立大專教師聘任制度之研究》(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23、 葉至誠,《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
24、 蔡瑞民,「台灣的階級結構變遷與社會流動」,《九O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
二、 大陸地區: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文化傳統的認同與改造》,1993年7月5日,http://www.cass.net.cn/chinese/s14-zxs/facu/lideshun/027-lunw.htm。
2、 中國網,《中國當代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2002年2月4日,http://202.130.245.40/chinese/PI-c/105530.htm。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政策答疑》, http://www.moe.edu.cn/moe-dept/renshi/zhcdya.htm#a1。
4、 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二十年》,(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9年4月第一版。
5、 杜作潤、熊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4月第一版。
6、 孫成城,《中國教育行政概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第二次印刷。
7、 《常用人事管理法律法規》,(北京)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2月二版。
8、 常連智、賈協增、侯建設合寫,「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五十年的歷程與時代特徵」,《高等教育》月刊(北京),2000年7月。
9、 張凱之主編,《中國大學校長論教育》,(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10、 張繼正、周立、李榷,《教育行政學通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三次印刷。
11、 陳學飛總主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50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10月第一版。
12、 楊德廣,《高等教育專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6月。
13、 謝志東,《教育法規講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
14、 蒲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
15、 顧明遠、申杲華主編,《學校教師管理運作全書》,(北京)開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5月第一版。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網站擷取。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網站擷取。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092100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2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世和zh_TW
dc.creator (作者) 廖世和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5:18:35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5:18:3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18:3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0921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78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921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之比較研究
中文摘要
兩岸因為歷史因素造成隔閡,依照環境系統理論的說法,兩岸自然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文化與制度。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是兩個社會中相當具代表性的社會文化制度,因此,針對兩岸之間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的異同或特色加以探討,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本研究在透過環境系統理論的闡述,分析兩個不同社會因素造成的不同環境是如何影響到兩岸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過程中特別強調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與其社會文化間、與其公務人員間的關連性,並說明兩岸教師各自對其聘任制度的回應以及是否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等問題,加以比較分析。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比較法、歷史法、歸納法、演繹法及制度法等,並且在兩岸處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不利情境下,透過管道完成問卷調查,該結果並納為研究分析的憑證。又研究過程中大量引用兩岸政府現行的相關法規,透過分析比較,說明其異同、特色與優缺點,最後再綜合提出研究的結論與建議,目的在對有關方面能夠有所貢獻。茲摘錄本研究的相關結論如下:
一、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均已完成法制化的工作
二、 兩岸的教師聘任制度因不同的環境產出不同的特色
三、 兩岸教師均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與聘任制度有關
四、 兩岸教師資格的要求著重點不同,教師證書的取得亦有事前制與事後制之分,且取得教師資格之途徑有別
五、 兩岸教師的聘任程序都有學術性的委員會參與,但享有的權限不一致
六、 兩岸教師的聘任限制,其本質與提供的作用相同;但產生的法律效果不完全一致
七、 兩岸教師的升等途徑類似,但升等的難易存有差距
八、 兩岸教師的評審機制其性質與作用雖大致相同,但組成的成分不同
根據以上的研究結論,本研究最後向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第一是兩岸的主管機關、第二是兩岸的高等學校、第三是台灣地區有志從事大陸相關研究的人士。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對兩岸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兩岸政府應抱持「截長補短」的心胸,相互觀摩學習,藉由刺激追求進步
(二)、聘任法制的建構仍須加速進行
(三)、加速國際接軌工程,減低國內不利因素的影響
(四)、尊重學術,避免人情或政治外力的干預
二、 對兩岸高等學校的建議
(一)、兩岸制度固有不同特色,然各學校為提升學術水準,允應持續積極建立各校特色,以競逐人才
(二)、要以專業自主的學術導向為上,不宜偏重政治性的要求
(三)、應強化聘任程序中學術性委員會的功能
(四)、教師升等應該嚴予把關,不容放水
三、 對國內有志從事大陸研究人士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上可能受到限制
(二)、資料蒐集的質量問題應先確認
(三)、建立人際網絡,廣結大陸善緣

關鍵詞:高等學校、聘任制度、環境系統理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ring Practic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bstract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hereinafter known as the two sides or China and Taiwan) have been separate due to historical issues.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theory, the two sides naturally generate unique cultural and social systems. Faculty hiring at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a fair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social systems. It is therefore very meaningful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sides’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how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sides’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ulty hiring and the social system, and between faculty hiring and government civil servants were emphasized. Faculty satisfaction of hiring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 of their social status on the two sides were also respectively explore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comparative approach, historical approach,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systemic approach were utiliz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ompleted even during the recent outbreak of SAR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he findings of the survey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Many current faculty hir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two sides we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then presented, followed by some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two sides were legitimized.
2.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of the two sid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due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3. Faculty at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two sides enjoy high social status, and this relates to their hiring policies.
4. On the two sides, faculty qualification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aculty certification is processed either before or after hiring; faculty certification has different approaches.
5. Faculty hiring processes on the two sides have academic committee involvement but in this regard, the powers of academic committees are not entirely equal.
6.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faculty hiring limits of the two sides are similar. However the legal effects they generate are not completely the same.
7. Approaches for faculty promotion on the two sides are similar, but the degrees of difficulty in getting promoted are different.
8. Although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faculty evaluation schemes on the two sides are almost the same, their practices are different.

Based up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authorities that govern faculty hiring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to fellow citizens in Taiwan who plan to do research on China issues. The suggestion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are listed respectively:
1. For China and Taiwan government authorities:
1.1 China and Taiwan governments should be open-minded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in order to pursue progress.
1.2 Legitimization of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still has to continue.
1.3 Keeping u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minimization of the impact of unfavorable domestic factors.
1.4 Respect for academics, and avoidance of public and political interference.
2.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2.1 Despite different faculty hiring characteristics, individual institutions need to continue to pursu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cruit quality facultie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academic excellence.
2.2 Faculty hiring should be academically orientated not politically orientated.
2.3 Enhancement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function in the hiring process.
2.4 Faculty promotion should be based upon strict review.
3. For fellow citizens in Taiwan who plan to do research on China issues:
3.1 Research methods may have limitations.
3.2 Quality and quantity when collecting data should be confirmed.
3.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s should be built up and enhanced.

Key words: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system theory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2
一、 研究的動機……………………………………………2
二、研究的目的與問題……………………………………3
第二節 名詞界定……………………………………………7
一、 何謂「高等學校」……………………………………7
二、 選定比較的時間………………………………………8
三、 教師聘任制度的範圍…………………………………8
第三節 研究設計……………………………………………10
一、 研究方法與途徑………………………………………10
二、 分析架構………………………………………………10
三、 研究的流程……………………………………………12
四、 研究的限制……………………………………………13
第四節 研究的預期成果……………………………………14
第二章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概論……………17
第一節 制度的現況與發展…………………………………17
一、 台灣地區教師聘任制度的現況與發展………………17
二、 大陸地區教師聘任制度的現況與發展………………31
第二節 聘任的概念與範圍…………………………………44
一、 聘任的概念……………………………………………44
二、 聘任的範圍……………………………………………44
第三節 兩岸教師聘任制度的未來………………………45
第三章 孕育制度的環境系統……………………………49
第一節 環境系統理論………………………………………49
第二節 聘任制度與社會環境………………………………51
一、 台灣地區的社會環境…………………………………52
二、 大陸地區的社會環境…………………………………66
第三節 聘任制度的建立與特色…………………………80
一、 聘任制度的建立………………………………………80
二、 聘任制度的特色………………………………………82
第四節 聘任體制的建構……………………………………85
一、 聘任主體………………………………………………85
二、 聘任客體………………………………………………86
三、 其他有關事項…………………………………………87
四、 聘任體制的縮影………………………………………87
第四章 「聘任資格」的比較……………………………89
第一節 台灣高校教師的聘任資格………………………89
一、 共同資格………………………………………………90
二、 個別資格………………………………………………90
第二節 大陸高校教師的聘任資格………………………99
一、 「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的相關規定………100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相關規定……………102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相關規定……………103
四、 「教師資格條例」的相關規定………………………103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相關規定………103
六、 「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105
七、 大陸「聘任資格」的總整理…………………………106
第三節 兩岸的比較…………………………………………108
一、 聘任資格的特色………………………………………108
二、 「聘任資格」的異與同………………………………111
第五章 「聘任程序」的比較……………………………115
第一節 台灣高校教師的聘任程序………………………115
一、 「教師法」的相關規定………………………………115
二、 「大學法」的相關規定………………………………115
三、 「專科學校規程」的相關規定………………………116
四、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的相關規定………………116
五、 其他相關規定………………………………………117
六、 台灣「聘任程序」的總整理………………………118
第二節 大陸高校教師的聘任程序……………………119
一、 北京大學的作法……………………………………119
二、 清華大學的作法……………………………………120
三、 復旦大學的作法……………………………………121
四、 大陸「聘任程序」的總整理………………………122
第三節 兩岸的比較………………………………………122
一、 「聘任程序」的特色………………………………123
二、 「聘任程序」的異與同……………………………125
第六章 「聘任限制」的比較…………………………129
第一節 台灣高校教師的聘任限制……………………130
一、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的相關規定………………130
二、 「教師法」的相關規定……………………………132
三、 台灣「聘任限制」的總整理………………………134
第二節 大陸高校教師的聘任限制……………………134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相關規定…………135
二、 「教師資格條例」的相關規定……………………135
三、 大陸「聘任限制」的總整理………………………136
第三節 兩岸的比較………………………………………137
一、 「聘任限制」的特色………………………………137
二、 「聘任限制」的異與同……………………………139
第七章 其他與聘任有關事項的比較…………………143
第一節 教師升等的比較…………………………………143
一、 教師升等的重要規定…………………………………144
二、 教師升等的特色與異同比較…………………………148
第二節 評審制度的比較…………………………………150
一、 教師評審制度的重要規定……………………………150
二、 教師評審制度的特色與異同比較……………………154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157
第一節 結論…………………………………………………158
第二節 建議…………………………………………………162

參考文獻…………………………………………………………168
一、台灣地區…………………………………………………168
二、大陸地區…………………………………………………170

附錄…………………………………………………………………173
附錄一 研究論文意見調查(繁體字版,台灣地區使用)…173
附錄二 研究论文意见调查(簡體字版,大陸地區使用)…179
附錄三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85
附錄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4
附錄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
附錄六 《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207
附錄七 《教師資格條例》………………………………215
附錄八 《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221
附錄九 北京大學院系推薦需提交材料………………227
附錄十 清華大學關於教職工隊伍人員補充實行公
開招聘的辦法……………………………………229
附錄十一(復旦大學)召聘國外博士及博士後人員
進校工作程式……………………………………231
附錄十二 申報南京大學教師高級職務崗位材料要求233
附錄十三 關於年度考核與崗位聘任的通知…………234

表次

表2-1 台灣地區1979-1985高等學校教師聘任重要法規…19
表2-2 台灣地區1985-1995高等學校教師聘任重要法規…23
表2-3 台灣地區1995-目前高等學校教師聘任重要法規…28
表2-4 大陸地區1977-1984高等學校教師聘任重要法規…33
表2-5 大陸地區1985-1989高等學校教師聘任重要法規…36
表2-6 大陸地區1993-目前高等學校教師聘任重要法規…38

圖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12
圖3-1 環境系統理論簡圖……………………………………50
圖4-1 台灣地區高等學校教師聘任資格簡圖………………94
zh_TW
dc.format.extent 17864 bytes-
dc.format.extent 13931 bytes-
dc.format.extent 25286 bytes-
dc.format.extent 25070 bytes-
dc.format.extent 120903 bytes-
dc.format.extent 115960 bytes-
dc.format.extent 300371 bytes-
dc.format.extent 310881 bytes-
dc.format.extent 172705 bytes-
dc.format.extent 100543 bytes-
dc.format.extent 93592 bytes-
dc.format.extent 99181 bytes-
dc.format.extent 77096 bytes-
dc.format.extent 46451 bytes-
dc.format.extent 58066 bytes-
dc.format.extent 126260 bytes-
dc.format.extent 80592 bytes-
dc.format.extent 122390 bytes-
dc.format.extent 85693 bytes-
dc.format.extent 36489 bytes-
dc.format.extent 36499 bytes-
dc.format.extent 38887 bytes-
dc.format.extent 28571 bytes-
dc.format.extent 40839 bytes-
dc.format.extent 19725 bytes-
dc.format.extent 13724 bytes-
dc.format.extent 4377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21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高等學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聘任制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環境系統理論zh_TW
dc.title (題名)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之比較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台灣地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華民國重要統計數據一覽表》,見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pv.tw/info/98html/stat-c.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兩岸教育發展之比較》,(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瑞琦,「大陸高校教師聘任制度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一卷第十二期(台北),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北京青年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台北)達觀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朱元祥,「中國大陸高等教育體制概況與改革」,《共黨問題研究》雜誌第二十六卷第八期(台北),民國八十九年八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李建興,《台灣海峽兩岸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吳三靈,《教育人需要知道的事》,(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印行,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一日一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周志宏、陳舜芬主編,《學林分科六法—教育法規》,(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周祝瑛,《留學大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台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柯憲榮,《政治學研究》,(台北)李健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十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孫清山、黃毅志,「台灣階級結構:流動表與網絡表的分析」,《九O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高級中學地理(一)》,http://biogeo.geo.ntnu.edu.tw/test1/social/lesson14/main14.htm#人口組成的意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陳加再,《教育人事法規評析》,(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印行,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一日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陳加再,《教育改革與教育法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出版,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陳南州,「台灣人心靈與社會倫理之建構—從耶穌福音中的上帝國探討倫理環境之建構」,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著,《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印行,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著發行,《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教育部統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大專校院概況統計》(台北),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教育部編印,《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民國九十年七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范利民,《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劉昊洲,《我國教育人事制度析論》,(台北)龍展圖書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二年九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劉昊洲,《我國當前公立大專教師聘任制度之研究》(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葉至誠,《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蔡瑞民,「台灣的階級結構變遷與社會流動」,《九O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大陸地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文化傳統的認同與改造》,1993年7月5日,http://www.cass.net.cn/chinese/s14-zxs/facu/lideshun/027-lunw.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中國網,《中國當代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2002年2月4日,http://202.130.245.40/chinese/PI-c/10553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政策答疑》, http://www.moe.edu.cn/moe-dept/renshi/zhcdya.htm#a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二十年》,(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9年4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杜作潤、熊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4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孫成城,《中國教育行政概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第二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常用人事管理法律法規》,(北京)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2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常連智、賈協增、侯建設合寫,「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五十年的歷程與時代特徵」,《高等教育》月刊(北京),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張凱之主編,《中國大學校長論教育》,(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張繼正、周立、李榷,《教育行政學通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三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陳學飛總主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50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10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楊德廣,《高等教育專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謝志東,《教育法規講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蒲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顧明遠、申杲華主編,《學校教師管理運作全書》,(北京)開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5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網站擷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網站擷取。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