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我國選民投票行為模型之檢視與重構:以三次總統選舉為例
作者 黃信達
貢獻者 陳義彥<br>傅恆德
<br>
黃信達
關鍵詞 總統大選
投票行為
選舉
政黨
迴歸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28:29 (UTC+8)
摘要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幾乎年年舉辦的大小型選舉活動,不只是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更成為了一個在台灣政治學研究領域中逐漸重要的議題。
在選舉與投票行為研究中,學者關注的焦點有兩個大方向,一是對於選舉投票行為的描述與解釋,另一是對於投票結果的預測。前者關注的焦點是對於選民投票行為理論的建構,而後者則是關係到選民投票行為理論的經驗實證問題,因為選舉投票行為的研究吸引人之處,即在於隨著選舉結果的揭曉,理論與模型的效力馬上可以獲得校驗,無須爭論贅言。選舉投票行為理論與選舉預測兩者可說是互為因果的,一方面理論提供了預測的基礎與方向,而預測模型則提供理論修正的數據依據。
本論文係以台灣1996年以來的三次總統大選作為研究的主題,在論文的研究中,嘗試的是就結構的、心理的及理性的三個類屬,對於選民投票選擇影響的因果動力關係(causal mechanism)檢視,初步發現結構類屬的自變項是屬於長期的影響因素,最早影響選民投票,在心理的及理性的因素沒有存在(或不被凸顯)下才會具有決定性顯著作用。理性的與心理的則是選舉中較明顯關鍵可測的影響最終投票選擇的因素,然而,心理的與理性的二者間的互為因果關係(reciprocal causation),仍需要進一步再釐清。
此外,在研究中發現論文的假設獲得一定程度的資料結果支持,同時確定政黨、候選人、選民自身背景仍是台灣總統大選的主要影響關鍵因素。從研究結果可以清楚觀察到,1996年可說是「候選人決定型選舉」,選民對於候選人的評價幾乎就決定了結果;2004年可說是「政黨決定型」選舉,在藍綠對決氛圍下,單憑政黨相關評價幾可斷論結果;而2000年則可說是從候選人到政黨的「過渡型選舉」,藍綠政黨評價決定投扁呂與否,而對李登輝評價觀感則決定了是否支持連戰或宋楚瑜。而媒體的角色,則可以從選民對於政治興趣高(媒體政治新聞關心時間)者,有較低機會去支持泛綠候選人可以看出端倪。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玥晴,選舉預測模型之修正與比較,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00。
王業立,「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147-168。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第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
王業立、楊瑞芬,「民意調查與政黨提名:1998年民進黨立委提名與選舉結果的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8期,第2卷,2001,頁1-30。
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及應用,台北:五南,1993。
左龍娣,台灣地區民眾意見之察覺與表達意願研究;沈默螺旋模式在社會變遷社會適應性初探,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任宜誠,選舉行銷策略規劃理論實務與應用:以國內主要政黨及增額立委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朱雲漢,「選民的政黨選擇」,台大政治所『選舉行為、憲法秩序與政治變遷』研討會。
何金銘,「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模型再探:高雄縣省議員選舉的個案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4期,1994,頁53-105。
何思因、吳釗燮,「台灣政黨體系之下政黨認同的測量方法」,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1996,頁1-16。
吳乃德,「黨同與黨性?-搜尋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台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1995。
吳乃德,「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頁53-85。
吳柏林、楊文山,「模糊統計在社會調查分析的應用」,收錄於楊文山主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應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頁289-316。
吳珮菁,模糊統計分析在選情預測之應用,政治大學統計系碩士論文,1999。
吳祥輝,「候選人支持度可預測的戲劇性變化」,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351-400。
李美華譯,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
李錦河、溫敏杰,「從行銷學『產品屬性』角度建構『選民需求指標』選舉預測模式:以1997年台南市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頁1-33。
周玫芳、王旭,「用區辨分析法預測結果-以民國八十四年嘉義市立委選舉為例」,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意調查: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預測,台北:華泰書局,1996,頁103-137。
周隆山,「趨勢線預測法—1996 年總統選舉個案研究」,世新新聞傳播學院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學術研討會,1996。
林文益譯,Brian Mcnair著,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2001。
林水波,選舉與公投,台北:智勝文化,1999。
林水波,「第五屆立委選舉配票解析」,立法院院聞,第30卷,第8期,2002,頁15-28。
林秀容,選舉行銷與選民取向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美君,台北縣縣長選舉之Logit分析與Meta分析,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1992。
林瓊珠,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1991年至1996年,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7。
林瓊珠,「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2005,頁147-171。
邱皓政,結構方程模式,台北:雙葉,2005,02。
邱皓政,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2005,06。
邱皓政,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雙葉,2005,08。
金溥聰,「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5期,1997,頁203-223。
洪永泰,「典型鄉鎮、快速估票」,中國時報,1994.03.20,版15。
洪永泰,「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1994,頁93-110。
洪永泰,「選舉預測模型適用性的探討」,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145-170。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1998。
胡佛、陳德禹、朱雲漢、徐火炎、游盈隆、陳明通,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委會,1993。
胡佛、游盈隆,「選民的投票動機」,社會科學論叢,第33期,1985,頁1-33。
范凌嘉,台灣縣市長選舉預測模型之研究:一個基礎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9。
范凌嘉,「選舉預測誤差控制與嘗試:以特質調整模型(JIA Model)為例」,選舉研究,第8卷,第1期,2001,頁25-69。
孫秀蕙,「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93-118。
徐火炎,「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對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1991,頁213-263。
張世仁,政治版圖之強度與穩定度分析:以台北縣1995年、1998年、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1。
張世英,選舉預測方法的實證研究,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8。
張紘炬,「72年台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民意調查」,中國統計學報,第22卷,第12期,1986,頁1-21。
張紘炬,「75年台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統計預測與比較」,中國統計學報,第24卷,第12期,1986,頁6-26。
張紘炬、林顯毓,「台北市長選舉投票傾向的Logit模式分析」,民意研究季刊,第192期,1995,頁1-11。
梁世武,選舉預測-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中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台北:華泰書局,1996。
梁世武,「選民投票行為的預測與操縱:一項初探的研究」,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437-455。
盛杏湲,「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1998,頁37-75。
盛杏湲,「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五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頁73-102。
盛杏湲,「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第6卷,第2期,2000,頁89-120。
盛治仁,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北:韋伯,2000。
盛治仁,「總統選舉預測探討:以情感溫度計預測未表態選民的運用」,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2000,頁75-108。
盛治仁,「及時資訊處理模型與投票行為研究的運用:以美國選民投票行為分析為例」,選舉研究,第8卷,第2期,2001,頁31-64。
郭岱君譯,James A. Thurber & Candice J. Nelson原著,選戰必勝方程式:美式選戰揭密,台北:智庫文化,1999。
陳世敏,「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期,1992,頁149-168。
陳明通,「尋找派系選民」,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大政研所政治體系與變遷研究工作室主辦,1994。
陳明通,「社會網絡動員與投票取向:民國82年臺中市長選舉的分析」,收錄於國科會、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5,頁501-552。
陳姿君,從賽局理論分析地區性選舉,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4。
陳陸輝,「1996 年總統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1998,頁139-160。
陳陸輝,「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2000,頁109-142。
陳義彥,「美國選民投票抉擇影響因素之研究-從一九八○年總統大選探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9期,1984,頁33-78。
陳義彥,「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3卷,第6期,1986,頁557-585。
陳義彥,「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從民國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1994,頁1-37。
陳義彥,「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從民國82年縣市長選舉探析」,收錄於國科會、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5,頁445-500。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2。
陳義彥、鈕則勳,「公元2000年我國總統選舉主要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理論效果分析」,公元2000年總統選舉:傳播、行銷既策略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
傅恆德,「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85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86,頁157-186。
傅恆德,「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2005,頁39-68。
游清鑫,「探索台灣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以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報,第17期,2003,頁93-120。
游盈隆,「投票行為研究的緣起與發展」,東吳政治社會學報,第8輯,1984,頁195-229。
游盈隆,「台灣選民的議題取向投票:二屆國大選民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3期,1994,頁219-254。
黃芳銘,結構方程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2002。
黃秀端,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1994。
黃秀端,「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1996,頁103-135
黃秀端,「公元二千年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2000。
黃秀端,「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2005,頁1-30。
黃德福等,台灣省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科技整合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1995.12。
楊意菁,「民意理論與研究取向:一個微觀巨觀多元層級觀點的整合」,民意研究季刊,第209期,1999,頁1-33。
劉文卿,「臺北市長選舉之基因預測模型」,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1-16。
劉文卿、陳義彥「基因預測模型:首屆民選總統選舉之實例分析」,世新新聞傳播學院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
劉念夏,「1996年總統大選選舉預測:民意調查中未表態選民投票行為規則假設的提出與驗證」,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96,頁131-156。
劉念夏,「1997年縣市長選舉預測方法之比較:最高形象法(VI)、洛基模型預測法(LOGIT)以及政治版圖預測法(ADAM)」,收錄於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民調中心,2000,頁195-300。
劉得偉,民意調查、選舉預測及選民投票選擇之研究—八十七年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義周,「選民的政黨偏好」,刊登於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二),1987,頁113-154。
劉義周,「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4期,1992,頁210-233。
劉義周,「選舉預測:一組簡單理論的檢驗」,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96,頁107-130。
劉遠浩,選舉模式預測之探討與分析---民國86 年縣市長選舉,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7。
蔡佳泓,Why Do Taiwanese Vote? (解析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選舉研究,第8卷,第2期,2001,頁125-154。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2期,2005年,頁31-70。
鄭榮棟,選民投票行為的演變因素研究:以第2屆至第5屆立法委員的選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04。
閻紀宇譯,Malcolm Gladwell著,決斷2秒間,台北:時報文化,2005。
謝邦昌,「多重差補在民意調查中游離選民推估之應用—以1997 桃園縣長補選為例」,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171-192。
謝邦昌、鄭宇庭、梁德馨、楊雅惠,「貝氏多階段比例推估在民意調查中預測得票率之應用—以1998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民意季刊,第208期,1999,頁1-8。
蘇淑枝,選舉預測模型之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00。
二、西文參考書目
Asher, Herbert B.,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American Politics, 5th Edition.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Brody, Richard A., Benjamin I. Page, “Indifference, Alienation, and National Decisions: the Effects of Candidate Evaluations on Turuout and Vote.” Public Choice, Vol. 15, No.1, 1973, pp. 1-17.
Bartels, Larry M., “Politicans and the Press: Who Leads, Who Follow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1996.
Buchanan, William,”Election Prediction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50, 1986, pp. 222-227.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rin and Warren E.Miller,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ion: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1954.
Campbell, Angus, Phil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Stokes,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60.
Cohen, Jacob, Stephen G. West, Leona Aiken, Patricia Cohen,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3rd ed.).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3
Crespi, Irving, Pre-election Polling: Sources of Accuracy and Error.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8.
Crotty, William, John S. Jackson, Presidential Primaries and Nomina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ress, 1985.
Downs, Ant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57.
Fiorina, Morris P.,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1.
Fiorina, Morris P., Congress: Keystone of the Washington Establishment. Secon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Fisman, Raymond J., Sethi-Iyengar, Sheena, Kamenica, Emir and Simonson, Itamar, “Searching for a Mate: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Stanford GSB Research Paper, January, 2005, No. 1882.
Funkhouser, G. Ray, “The Issues of the Six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7, pp. 62-75.
Gelman, Andrew and Gary King, “Why ar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Polls so Variable When Votes are so Predictabl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3, No.1, October, 1993, pp. 409-451.
Glass, Gene V., “Meta-Analysis at 25.”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0. http://glass.ed.asu.edu/gene/papers/meta25.html
Gregory B. Markus; Philip E. Converse, A Dynamic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Electoral Choi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3, No. 4, 1979, pp. 1055-1070.
Iyengar, Shanto and Donald R. Kinder, News That Matter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Kelly, Stanley, Jr., Thad W. Mirer, “The Simple Act of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8, No. 2, 1974, pp. 572-591.
Key, V. O., “The Politically Relevant in Survey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24, 1960, pp. 54-61.
Kinder, Donald R., Mark D. Peters, Robert P. Abelson, Susan T. Fiske, “Presidential Prototypes.” Political Behavior, Vol. 2, No. 4, 1980, pp. 315-337.
Kinder, Donald R., “Presidential character revisited”. In R. R. Lau, D. O. Sears (Eds.), Politic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ress, 1986.
Kinnear, Paul R., and Colin D. Gray, Spss for Windows Made Simple, NY: Psychology Press Ltd., 2000.
Lewis-Beck, Michael S., Tom W. Rice, Forecasting Elec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2.
Lodge, Milton, Kathleen M. McGraw edited, Political Judgment: Structure and Proces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
McNair, Brian, An Introduce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Merrill, Samuel, Making Multicandidate Elections More Democratic.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Niemi, Richard G., Herbert F. Weisberg,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ress, 1993
Noele-Numann, Elisabeth, “Turbulences in the Climate of Opinion: Mathod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1, No. 7, 1977, pp. 143-158.
Noru&#352;is, Marija J. /SPSS Inc., Spss/PC+ Advanced Statistics Version 5.0, Chicago: SPSS Inc. Press, 1992.
Rabinowitz, George, Stuart Elaine Macdonald, “A Directional Theory of Issue Vot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3, No. 1, 1989, pp. 93-121.
Robinson, W. S., “Ecological Correlation and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15, 1950, pp. 351-157.
Rosenberg, Shawn W., Rosenberg, Lisa Bohan, Patrick McCafferty, Kevin Harris, “The Image and the Vote: The Effect of Candidate Presentation on Voter Prefer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0, No. 1, 1986, pp. 108-127.
Rosenstone, Steven J., Forecast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83.
Sears, David O., Richard R. Lau, Tom R. Tyler, Harris M. Allen, Jr., “Self-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s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4, No. 3, 1980, pp. 670-684.
Stokes, Donald, “Spatial Models of Party Compet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57, 1963, pp. 368-377.
Tsai, Chia-hung, “Bayesian Inference in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2002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1期,2005,頁103-123。
Wattenberg, Martion P., The Rise of Candidate-cencered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Winter, James P., Chaim H. Eyal, “Agenda-Setting for the Civial Rights Issu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5, pp. 376-383.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
https://www.uta.edu/psychology/faculty/levine/jdmminneapolis2004.pdf.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0252505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25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義彥<br>傅恆德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br>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信達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信達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5:28:29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5:28: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28: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2525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23-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2525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幾乎年年舉辦的大小型選舉活動,不只是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更成為了一個在台灣政治學研究領域中逐漸重要的議題。
在選舉與投票行為研究中,學者關注的焦點有兩個大方向,一是對於選舉投票行為的描述與解釋,另一是對於投票結果的預測。前者關注的焦點是對於選民投票行為理論的建構,而後者則是關係到選民投票行為理論的經驗實證問題,因為選舉投票行為的研究吸引人之處,即在於隨著選舉結果的揭曉,理論與模型的效力馬上可以獲得校驗,無須爭論贅言。選舉投票行為理論與選舉預測兩者可說是互為因果的,一方面理論提供了預測的基礎與方向,而預測模型則提供理論修正的數據依據。
本論文係以台灣1996年以來的三次總統大選作為研究的主題,在論文的研究中,嘗試的是就結構的、心理的及理性的三個類屬,對於選民投票選擇影響的因果動力關係(causal mechanism)檢視,初步發現結構類屬的自變項是屬於長期的影響因素,最早影響選民投票,在心理的及理性的因素沒有存在(或不被凸顯)下才會具有決定性顯著作用。理性的與心理的則是選舉中較明顯關鍵可測的影響最終投票選擇的因素,然而,心理的與理性的二者間的互為因果關係(reciprocal causation),仍需要進一步再釐清。
此外,在研究中發現論文的假設獲得一定程度的資料結果支持,同時確定政黨、候選人、選民自身背景仍是台灣總統大選的主要影響關鍵因素。從研究結果可以清楚觀察到,1996年可說是「候選人決定型選舉」,選民對於候選人的評價幾乎就決定了結果;2004年可說是「政黨決定型」選舉,在藍綠對決氛圍下,單憑政黨相關評價幾可斷論結果;而2000年則可說是從候選人到政黨的「過渡型選舉」,藍綠政黨評價決定投扁呂與否,而對李登輝評價觀感則決定了是否支持連戰或宋楚瑜。而媒體的角色,則可以從選民對於政治興趣高(媒體政治新聞關心時間)者,有較低機會去支持泛綠候選人可以看出端倪。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研究動機 1
第二章、文獻檢閱 7
第一節、選舉投票行為研究的主要途徑 8
一、社會學途徑 8
二、社會心理學途徑 9
三、理性選擇途徑 11
第二節、台灣選舉投票行為的相關研究 12
一、著重理論建構的研究 15
二、著重統計應用的研究 24
三、小結 35
第三節、綜合評述:選舉投票行為研究的性質 36
第三章、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選舉活動的主要行為者 41
第二節、概念架構 51
第四章、研究資料處理與變項建構 59
第一節、依變項選擇與測量處理 59
第二節、自變項選擇與測量處理 61
一、1996年資料變項選擇與測量處理 61
二、2000年資料變項選擇與測量處理 68
三、2004年資料變項選擇與測量處理 71
第三節、遺漏值處理 81
第五章、1996年、2000年與2004年總統大選的分析 83
第一節、統計分析方法與步驟 83
第二節、單一模型分析(進入法) 84
一、結構的模型與解釋 85
二、心理的模型與解釋 101
三、理性的模型與解釋 118
第三節、綜合模型分析(進入法) 131
一、1996年綜合模型 131
二、2000年綜合模型 140
三、2004年綜合模型 146
四、三次綜合的模型比較(進入法) 151
第四節、綜合模型分析(階層逐步進入法) 152
一、1996年綜合模型 152
二、2000年綜合模型 158
三、2004年綜合模型 162
四、三次綜合的模型比較(階層逐步進入法) 165
第六章、三次總統大選的比較:一致變項分析 173
第一節、分析方法與一致性變項 173
一、分析方法 173
二、一致性變項 174
第二節、模型分析 177
一、1996年模型 177
二、2000年模型 183
三、2004年模型 187
四、綜合的模型比較 190
第七章、結論 197
第一節、選民投票選擇因素主要發現 198
第二節、選舉預測模型建構的發現 201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203
參考書目 207
一、中文參考書目 207
二、西文參考書目 212
附 錄 215


表目次
表3-1 結構、心理與理性研究途徑主要變項列表 52
表4-1:1996-2004年依變項研究資料列表 60
表4-2:1996年資料候選人人格特質問項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63
表4-3:1996年資料候選人能力四題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64
表4-4:1996年資料政黨能力四題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64
表4-5:1996年資料過去一年評價五題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65
表4-6:1996年資料未來一年展望五題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65
表4-7:1996年資料自變項列表 66
表4-8:2000年資料「政治知識程度」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0
表4-9:2000年資料自變項列表 70
表4-10:2004年資料政黨認同與政黨偏向相關檢定 72
表4-11:2004年資料連戰人格特質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4
表4-12:2004年資料陳水扁人格特質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4
表4-13:2004年資料「總關心選舉新聞時間長短」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4
表4-14:2004年資料「國民黨政黨總形象」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5
表4-15:2004年資料「民進黨政黨總形象」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6
表4-16:2004年資料「候選人能力扁呂」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7
表4-17:2004年資料「候選人能力連宋」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7
表4-18:2004年資料「政治知識程度」Cronbach’s Alpha信度檢定 78
表4-19:2004年資料自變項列表 78
表5-1:1996年結構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86
表5-2:1996年結構的_陳履安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88
表5-3:1996年結構的_李登輝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89
表5-4:1996年結構的_彭明敏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90
表5-5:1996年結構的_林洋港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91
表5-6:2000年結構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92
表5-7:2000年結構的_宋楚瑜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93
表5-8:2000年結構的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94
表5-9:2000年結構的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95
表5-10:2004年結構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97
表5-11:2004年結構的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98
表5-12:2004年結構的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99
表5-13:三次總統選舉結構的模型整體解釋力比較表 100
表5-14:三次總統選舉結構的模型自變項(指標)顯著列表 101
表5-15:1996年心理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02
表5-16:1996年心理的_陳履安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03
表5-17:1996年心理的_李登輝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05
表5-18:1996年心理的_彭明敏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06
表5-19:1996年心理的_林洋港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07
表5-20:2000年心理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09
表5-21:2000年心理的_宋楚瑜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10
表5-22:2000年心理的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11
表5-23:2000年心理的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11
表5-24:2004年心理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13
表5-25:2004年心理的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14
表5-26:2004年心理的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15
表5-27:三次總統選舉心理的模型整體解釋力比較表 117
表5-28:三次總統選舉心理的模型自變項類群顯著列表 118
表5-29:1996年理性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19
表5-30:1996年理性的_陳履安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0
表5-31:1996年理性的_李登輝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1
表5-32:1996年理性的_彭明敏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2
表5-33:1996年理性的_林洋港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2
表5-34:2000年理性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24
表5-35:2000年理性的_宋楚瑜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5
表5-36:2000年理性的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5
表5-37:2000年理性的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6
表5-38:2004年理性的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27
表5-39:2004年理性的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8
表5-40:2004年理性的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29
表5-41:三次總統選舉理性的模型整體解釋力比較表 130
表5-42:三次總統選舉理性的模型自變項類群顯著列表 131
表5-43:1996年綜合的模型(進入法)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32
表5-44:1996年綜合的_陳履安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33
表5-45:1996年綜合的_李登輝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35
表5-46:1996年綜合的_彭明敏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37
表5-47:1996年綜合的_林洋港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39
表5-48:2000年綜合模型(進入法)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41
表5-49:2000年綜合_宋楚瑜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42
表5-50:2000年綜合的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43
表5-51:2000年綜合的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45
表5-52:2004年綜合模型(進入法)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47
表5-53:2004年綜合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48
表5-54:2004年綜合的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50
表5-55:三次總統選舉綜合模型(進入法)整體解釋力比較表 152
表5-56:1996年綜合模型(階層逐步進入法)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54
表5-57:1996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陳履安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55
表5-58:1996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李登輝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56
表5-59:1996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彭明敏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56
表5-60:1996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林洋港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57
表5-61:2000年綜合模型(階層逐步進入法)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58
表5-62:2000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宋楚瑜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60
表5-63:2000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61
表5-64:2000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61
表5-65:2004年綜合模型(階層逐步進入法)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62
表5-66:2004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63
表5-67:2004年綜合(階層逐步進入法)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65
表5-68:三次總統選舉綜合模型(階層逐步進入法)整體解釋力比較表 166
表5-69:三次總統選舉綜合模型(階層逐步法)自變項類群顯著列表 170
表5-70 :2004年統獨立場與政黨、候選人相關自變項相關性分析表 171
表5-71 :2000年統獨立場與政黨相關自變項相關性分析表 172
表6-1:1996-2004年依變項研究資料列表 175
表6-2:1996-2004年一致自變項研究資料列表 176
表6-3:1996年綜合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78
表6-4:1996年綜合_陳履安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79
表6-5:1996年綜合_李登輝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80
表6-6:1996年綜合_彭明敏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81
表6-7:1996年綜合_林洋港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83
表6-8:2000年綜合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84
表6-9:2000年綜合_宋楚瑜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86
表6-10:2000年綜合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86
表6-11:2000年綜合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87
表6-12:2004年模型擬合度考驗結果表 188
表6-13:2004年綜合_陳水扁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89
表6-14:2004年綜合_連戰模型自變項係數結果 190
表6-15:三次總統選舉綜合模型(一致性變項)整體解釋力比較表 191
表6-16:三次總統選舉模型一致自變項類群顯著列表 194
表6-17 :三次總統選舉各年度當選者模型比較表(簡略) 195
表6-18 :三次總統選舉各年度當選者模型比較表(詳細) 196



圖目次

圖2-1政治版圖預測模型圖 17
圖3-1單次選舉活動過程關鍵時間點圖 53
圖3-2途徑在選民投票決定過程作用時間軸相對位置1 56
圖3-3途徑在選民投票決定過程作用時間軸相對位置2 57
zh_TW
dc.format.extent 638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23732 bytes-
dc.format.extent 76772 bytes-
dc.format.extent 159403 bytes-
dc.format.extent 220265 bytes-
dc.format.extent 473397 bytes-
dc.format.extent 437984 bytes-
dc.format.extent 280948 bytes-
dc.format.extent 541122 bytes-
dc.format.extent 350060 bytes-
dc.format.extent 202158 bytes-
dc.format.extent 140112 bytes-
dc.format.extent 36975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25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總統大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投票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選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迴歸zh_TW
dc.title (題名) 我國選民投票行為模型之檢視與重構:以三次總統選舉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玥晴,選舉預測模型之修正與比較,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業立,「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147-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第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業立、楊瑞芬,「民意調查與政黨提名:1998年民進黨立委提名與選舉結果的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8期,第2卷,2001,頁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及應用,台北:五南,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龍娣,台灣地區民眾意見之察覺與表達意願研究;沈默螺旋模式在社會變遷社會適應性初探,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宜誠,選舉行銷策略規劃理論實務與應用:以國內主要政黨及增額立委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雲漢,「選民的政黨選擇」,台大政治所『選舉行為、憲法秩序與政治變遷』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金銘,「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模型再探:高雄縣省議員選舉的個案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4期,1994,頁53-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思因、吳釗燮,「台灣政黨體系之下政黨認同的測量方法」,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1996,頁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乃德,「黨同與黨性?-搜尋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台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乃德,「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頁53-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柏林、楊文山,「模糊統計在社會調查分析的應用」,收錄於楊文山主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應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頁289-3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珮菁,模糊統計分析在選情預測之應用,政治大學統計系碩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祥輝,「候選人支持度可預測的戲劇性變化」,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351-4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美華譯,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錦河、溫敏杰,「從行銷學『產品屬性』角度建構『選民需求指標』選舉預測模式:以1997年台南市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頁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玫芳、王旭,「用區辨分析法預測結果-以民國八十四年嘉義市立委選舉為例」,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意調查: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預測,台北:華泰書局,1996,頁103-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隆山,「趨勢線預測法—1996 年總統選舉個案研究」,世新新聞傳播學院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學術研討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益譯,Brian Mcnair著,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水波,選舉與公投,台北:智勝文化,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水波,「第五屆立委選舉配票解析」,立法院院聞,第30卷,第8期,2002,頁1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秀容,選舉行銷與選民取向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美君,台北縣縣長選舉之Logit分析與Meta分析,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瓊珠,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1991年至1996年,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瓊珠,「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2005,頁147-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皓政,結構方程模式,台北:雙葉,2005,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皓政,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2005,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皓政,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雙葉,2005,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溥聰,「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5期,1997,頁203-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永泰,「典型鄉鎮、快速估票」,中國時報,1994.03.20,版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永泰,「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1994,頁93-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永泰,「選舉預測模型適用性的探討」,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145-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佛、陳德禹、朱雲漢、徐火炎、游盈隆、陳明通,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委會,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佛、游盈隆,「選民的投票動機」,社會科學論叢,第33期,1985,頁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凌嘉,台灣縣市長選舉預測模型之研究:一個基礎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凌嘉,「選舉預測誤差控制與嘗試:以特質調整模型(JIA Model)為例」,選舉研究,第8卷,第1期,2001,頁25-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秀蕙,「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93-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火炎,「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對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1991,頁213-2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仁,政治版圖之強度與穩定度分析:以台北縣1995年、1998年、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英,選舉預測方法的實證研究,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紘炬,「72年台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民意調查」,中國統計學報,第22卷,第12期,1986,頁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紘炬,「75年台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統計預測與比較」,中國統計學報,第24卷,第12期,1986,頁6-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紘炬、林顯毓,「台北市長選舉投票傾向的Logit模式分析」,民意研究季刊,第192期,1995,頁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世武,選舉預測-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中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台北:華泰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世武,「選民投票行為的預測與操縱:一項初探的研究」,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437-4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杏湲,「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1998,頁37-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杏湲,「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五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頁73-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杏湲,「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第6卷,第2期,2000,頁89-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治仁,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北:韋伯,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治仁,「總統選舉預測探討:以情感溫度計預測未表態選民的運用」,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2000,頁75-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治仁,「及時資訊處理模型與投票行為研究的運用:以美國選民投票行為分析為例」,選舉研究,第8卷,第2期,2001,頁3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岱君譯,James A. Thurber & Candice J. Nelson原著,選戰必勝方程式:美式選戰揭密,台北:智庫文化,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世敏,「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期,1992,頁149-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尋找派系選民」,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大政研所政治體系與變遷研究工作室主辦,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社會網絡動員與投票取向:民國82年臺中市長選舉的分析」,收錄於國科會、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5,頁501-5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姿君,從賽局理論分析地區性選舉,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陸輝,「1996 年總統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1998,頁139-1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陸輝,「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2000,頁109-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美國選民投票抉擇影響因素之研究-從一九八○年總統大選探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9期,1984,頁33-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3卷,第6期,1986,頁557-5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從民國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1994,頁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從民國82年縣市長選舉探析」,收錄於國科會、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5,頁445-5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鈕則勳,「公元2000年我國總統選舉主要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理論效果分析」,公元2000年總統選舉:傳播、行銷既策略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恆德,「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85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86,頁157-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恆德,「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2005,頁3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清鑫,「探索台灣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以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報,第17期,2003,頁93-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盈隆,「投票行為研究的緣起與發展」,東吳政治社會學報,第8輯,1984,頁195-2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盈隆,「台灣選民的議題取向投票:二屆國大選民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3期,1994,頁219-2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芳銘,結構方程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端,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端,「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1996,頁103-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端,「公元二千年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端,「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2005,頁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德福等,台灣省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科技整合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1995.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意菁,「民意理論與研究取向:一個微觀巨觀多元層級觀點的整合」,民意研究季刊,第209期,1999,頁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卿,「臺北市長選舉之基因預測模型」,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卿、陳義彥「基因預測模型:首屆民選總統選舉之實例分析」,世新新聞傳播學院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念夏,「1996年總統大選選舉預測:民意調查中未表態選民投票行為規則假設的提出與驗證」,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96,頁131-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念夏,「1997年縣市長選舉預測方法之比較:最高形象法(VI)、洛基模型預測法(LOGIT)以及政治版圖預測法(ADAM)」,收錄於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民調中心,2000,頁195-3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得偉,民意調查、選舉預測及選民投票選擇之研究—八十七年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周,「選民的政黨偏好」,刊登於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二),1987,頁113-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周,「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4期,1992,頁210-2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周,「選舉預測:一組簡單理論的檢驗」,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96,頁107-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遠浩,選舉模式預測之探討與分析---民國86 年縣市長選舉,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佳泓,Why Do Taiwanese Vote? (解析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選舉研究,第8卷,第2期,2001,頁125-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2期,2005年,頁3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榮棟,選民投票行為的演變因素研究:以第2屆至第5屆立法委員的選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紀宇譯,Malcolm Gladwell著,決斷2秒間,台北:時報文化,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邦昌,「多重差補在民意調查中游離選民推估之應用—以1997 桃園縣長補選為例」,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171-1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邦昌、鄭宇庭、梁德馨、楊雅惠,「貝氏多階段比例推估在民意調查中預測得票率之應用—以1998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民意季刊,第208期,1999,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淑枝,選舉預測模型之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西文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her, Herbert B.,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American Politics, 5th Edition.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ody, Richard A., Benjamin I. Page, “Indifference, Alienation, and National Decisions: the Effects of Candidate Evaluations on Turuout and Vote.” Public Choice, Vol. 15, No.1, 1973, pp. 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tels, Larry M., “Politicans and the Press: Who Leads, Who Follow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chanan, William,”Election Prediction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50, 1986, pp. 22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rin and Warren E.Miller,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ion: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19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mpbell, Angus, Phil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Stokes,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hen, Jacob, Stephen G. West, Leona Aiken, Patricia Cohen,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3rd ed.).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respi, Irving, Pre-election Polling: Sources of Accuracy and Error.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rotty, William, John S. Jackson, Presidential Primaries and Nomina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res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wns, Ant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orina, Morris P.,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orina, Morris P., Congress: Keystone of the Washington Establishment. Secon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sman, Raymond J., Sethi-Iyengar, Sheena, Kamenica, Emir and Simonson, Itamar, “Searching for a Mate: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Stanford GSB Research Paper, January, 2005, No. 18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nkhouser, G. Ray, “The Issues of the Six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7, pp. 62-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lman, Andrew and Gary King, “Why ar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Polls so Variable When Votes are so Predictabl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3, No.1, October, 1993, pp. 409-4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ass, Gene V., “Meta-Analysis at 25.”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0. http://glass.ed.asu.edu/gene/papers/meta25.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regory B. Markus; Philip E. Converse, A Dynamic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Electoral Choi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3, No. 4, 1979, pp. 1055-10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yengar, Shanto and Donald R. Kinder, News That Matter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lly, Stanley, Jr., Thad W. Mirer, “The Simple Act of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8, No. 2, 1974, pp. 572-5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y, V. O., “The Politically Relevant in Survey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24, 1960, pp. 54-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nder, Donald R., Mark D. Peters, Robert P. Abelson, Susan T. Fiske, “Presidential Prototypes.” Political Behavior, Vol. 2, No. 4, 1980, pp. 315-3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nder, Donald R., “Presidential character revisited”. In R. R. Lau, D. O. Sears (Eds.), Politic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ress, 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nnear, Paul R., and Colin D. Gray, Spss for Windows Made Simple, NY: Psychology Press Ltd.,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wis-Beck, Michael S., Tom W. Rice, Forecasting Elec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dge, Milton, Kathleen M. McGraw edited, Political Judgment: Structure and Proces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Nair, Brian, An Introduce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rrill, Samuel, Making Multicandidate Elections More Democratic.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iemi, Richard G., Herbert F. Weisberg,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ress,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ele-Numann, Elisabeth, “Turbulences in the Climate of Opinion: Mathod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1, No. 7, 1977, pp. 143-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ru&#352;is, Marija J. /SPSS Inc., Spss/PC+ Advanced Statistics Version 5.0, Chicago: SPSS Inc. Press,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binowitz, George, Stuart Elaine Macdonald, “A Directional Theory of Issue Vot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3, No. 1, 1989, pp. 93-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inson, W. S., “Ecological Correlation and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15, 1950, pp. 351-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berg, Shawn W., Rosenberg, Lisa Bohan, Patrick McCafferty, Kevin Harris, “The Image and the Vote: The Effect of Candidate Presentation on Voter Prefer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0, No. 1, 1986, pp. 108-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stone, Steven J., Forecast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ars, David O., Richard R. Lau, Tom R. Tyler, Harris M. Allen, Jr., “Self-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s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4, No. 3, 1980, pp. 670-6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okes, Donald, “Spatial Models of Party Compet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57, 1963, pp. 368-3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sai, Chia-hung, “Bayesian Inference in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2002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1期,2005,頁103-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ttenberg, Martion P., The Rise of Candidate-cencered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nter, James P., Chaim H. Eyal, “Agenda-Setting for the Civial Rights Issu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5, pp. 376-3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s://www.uta.edu/psychology/faculty/levine/jdmminneapolis2004.pdf.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