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資本原始積累與農民變雇傭工人:台灣與中國大陸發展的比較研究
作者 吳育展
貢獻者 黃德北
吳育展
關鍵詞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
半無產化工人
戶籍制度
候鳥式流動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33:00 (UTC+8)
摘要 本文以馬克思「資本原始積累」的概念來檢視台灣與中國大陸農民變成雇傭工人的過程,輔以與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當時的發展情況相比較。從歐美國家資本原始積累經驗來看時,可以發現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革與國家影響力同步促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相較之下,愈後開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國家,國家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吃重。以台灣與中國大陸相比較時,中國大陸延續其社會主義時期戶籍制度的影響,對於農民變成雇傭工人的過程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形成所謂候鳥式的流動,與台灣線性式的流動產生鮮明的對比。這種不同形式的資本原始積累路徑,對於日後雇傭工人階級的意識型態、產業特質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3,《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尹仲容,1961,〈十年來美國經濟援助與台灣經濟發展〉,《台灣銀行季刊》,第12卷,第1期,頁71-82。
毛澤東,1956,〈《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收錄於中共中央辦公廳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頁1-4,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a,〈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頁623-670,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b,〈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頁978-1048,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小強,1996,《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書版社。
王春光,2005,《農村社會分化與農民負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家寶,2005,《法國人口與社會》,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王章輝,1999,〈英國工業化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3-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漢生、劉世定、孫立平、項颷,1997,〈“浙江村”:中國農民進入城市的一種獨特方式〉,《社會學研究》,第1期,頁56-67。
史明,1998,《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出版社。
史濟增,1969,〈台灣農業資金對經濟發展之貢獻〉,《台灣銀行季刊》,第20卷,第2期,頁60-75。
布拉福德,W. H.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十三章:1795-1830年德意志在體制和社會方面的發展〉,收錄於克勞利(Crawley, C. W.)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9卷):動亂年代的戰爭與和平1793-1830年(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486-52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白南生、何宇鵬,2003,〈回鄉,還是進城?—中國農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收錄於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頁4-3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白躍世,2004,《中國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石田浩,2003,〈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與工業化—農業對工業化所發揮的作用〉,收錄於谷浦孝雄主編,《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頁33-58,台北:人間出版社。
石秀印,1998,〈中國農村經營中的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兼論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相互作用〉,收錄於賈德裕、朱興農、郗同福主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頁213-228,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石秀印,1999,《農村股份合作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列寧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60,〈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收錄於《列寧全集第十三卷》,頁200-409,北京:人民出版社。
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著,馮棠譯,1992,《舊制度與大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力,2002,《中國民工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西斯爾思韋特,F.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二十二章:1794-1828年的美國與舊世界〉,收錄於克勞利(Crawley, C. W.)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9卷):動亂年代的戰爭與和平1793-1830年(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786-81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清漣,1997,《中國的陷阱》,香港:明鏡出版社。
何煉成、何林,2006,〈中國現階段農地制度新探〉,收錄於王振中主編,《中國農業、農村與農民》,頁16-2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余展、劉培倉、肖春平,1994,〈中國農民的市場化進程—《農戶與市場》專題調查報告〉,《中國農村經濟》,第2期,頁37-43。
吳介民,2000,〈壓榨人性空間:身份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1-44。
吳雪生,2003,〈“大躍進”時期(1958-1960)〉,收錄於武力、鄭有貴主編,《解決「三農」問題之路—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政策史》,頁415-466,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敬璉,2001,《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吳碩,2004a,〈糧食的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統購統銷〉,《中國糧食經濟》,第2期,頁15-20。
吳碩,2004b,〈糧食統購統銷之功過〉,《中國糧食經濟》,第3期,頁24-25。
宋林飛,1996,〈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對策〉,《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05¬-117。
李再揚,1999,〈土地制度變遷的比較研究〉,《當代經濟科學》,第5期,頁83-89。
李培林,1998,〈中國鄉村里的都市工業〉,收錄於賈德裕、朱興農、郗同福主编,《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頁132-15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李強,2004,《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朝賢,1995,〈臺灣城鄉人口遷移因素之探討〉,《臺灣經濟》,第218期,頁1-12。
李登輝,1975,〈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收錄於于宗先主編,《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頁229-251,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李登輝,1992,〈1990年12月3日李登輝先生口述歷史訪問記錄〉,收錄於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記錄》,頁33-3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慶余、周桂銀等著,1994,《美國現代化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
杜鷹,2006,〈現階段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基本特徵與宏觀背景分析〉,收錄於蔡昉、白南生主編,《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頁118-13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肖冬連,2005,〈中國二元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考察〉,《中共黨史研究》,第1期,頁21-31。
周大鳴,2003,〈外出務工與輸出地政治結構的變遷〉,收錄於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頁185-19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仁強,1994,〈關於安徽省“民工潮”的調查與對策建議〉,《中國農村經濟》,第1期,頁53-57。
周以光,1999,〈法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和特點〉,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91-14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孟德拉斯(Mendras, Henri)著,李培林譯,2005,《農民的終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帕爾默,R. R.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十五章:革命時代的社會和心理基礎〉,收錄於古德溫(Goodwin, A.)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8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VIII: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1763-1793)》,頁541-57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滿紅,1977,〈晚清台灣茶、糖、樟腦業的產銷組織(1860-1895)〉,《台灣銀行季刊》,第28卷,第3期,頁200-220。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林賢治,2002,〈馬克思對法國革命的研究(1848年至1852年)〉,《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頁275-292。
林聲洲、孫窮理、陳婉芳、程彩倫、蔡志杰,2000a,《以農業發展工業—台灣戰後十五年的歷程》,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
林聲洲、孫窮理、陳婉芳、程彩倫、蔡志杰,2000b,《勞工階級形成與血汗輸出的時代—1960與1970年代》,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
林賽,J. O.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三章:社會階級與國家基礎〉,收錄於林賽(Lindsay, J. O.)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7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63-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杰華(Jacka, Tamara)著,吳小英譯,2006,《都市里的農家女(Rural Women in Urban China: Gender, Migration, and Social Chang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武力,2003,〈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0-1952)〉,收錄於武力、鄭有貴主編,《解決「三農」問題之路—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政策史》,頁278-330,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肯普(Kemp, T.)著,王宏偉、鍾和等譯,2004,收錄於彼得‧馬賽厄斯、悉尼‧波拉德主編,《劍橋歐洲經濟史,第8卷,工業經濟: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發展(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8: The industrial economi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ie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邱茂英,1978,《台灣稻米產銷及價格》,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
金華、鄒琪,2002〈美國歷史上的西部大開發〉,《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6期,頁41-44。
金寶瑜,1989,〈農工部門間的資源轉移—從評〈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開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163-177。
金寶瑜,2005,《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出版社。
信乃詮、鄧慶海,2002,《中國農情》,北京:開明出版社。
侯坤宏,1988,《土地改革史料(民國十六年至四十九年)》,台北:國史館。
威爾遜,C. H.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二章:海外貿易的增長與和歐洲製造業的發展〉,收錄於林賽(Lindsay, J. O.)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7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34-6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柯志明、Mark Selden,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為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頁11-51。
段承璞,2003,《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紀潔芳,1971,〈台灣稻作肥料換穀價格與肥料施用量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22卷,第1期,頁189-227。
胡台麗,1986,〈台灣農村小型工業發展的特質及其經濟文化基礎〉,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頁209-232,台北: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
孫中山,1986,〈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畢業典禮的演說(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收錄於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第十卷)》,頁554-558,北京:中華書局。
孫立平,2003a,〈城鄉之間的“新二元結構”與農民工流動〉,收錄於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頁149-16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立平,2003b,《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立平,2004a,《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立平,2004b,《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恩格斯(Engels, Friedrich)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72,〈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收錄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頁1-175,北京:人民出版社。
根岸勉治著,許粵華譯,1958a,〈日據時代台灣之農產企業與米糖相剋關係〉,《台灣銀行季刊》,第9卷,第4期,頁166-189。
根岸勉治著,許粵華譯,1958b,〈日據時代台灣之商業資本型殖民地企業型態〉,《台灣銀行季刊》,第10卷,第1期,頁186-197。
索維尼‧貝提‧德(Sauvigny, G. de Bertier de)、品克尼(Pinkney, David H.)著,蔡百銓譯,1989,法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翁嘉禧,1998,《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袁亞愚,1996,《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回顧與展望》,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馬克思(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72a,〈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收錄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393-499,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72b,〈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收錄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598-703,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2004a,〈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收錄於《資本論第一卷》,頁707-819,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2004b,〈所謂原始積累〉,收錄於《資本論第一卷》,頁820-875,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春華,2006,〈建立農村勞動力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的網絡—以“城市青年外來務工者貧困扶助”項目的實踐看如何為農村外出務工者提供服務和支持〉,收錄於黃平、杜銘那克主編,《農民工反貧困:城市問題與政策導向》,頁111-17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桂琪、黎家勇,2002,《德國社會發展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馬曉河,1996,〈經濟發展的動力探源—兼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收錄於王積業、王建主編,《我國二元結構矛盾與工業化戰略選擇》,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頁32-53。
高德步,2006,《英國的工業革命與工業化:制度變遷與勞動力轉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平衡統計司編,1987,《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彙(1949-198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崔傳義,2004,《中國農民流動觀察》,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張忠法、蘇明、李文、張岩松、蔣協新、楊德瑞、楊鵬云,1996,〈農業保護:現狀、依據和政策建議〉,《農業經濟問題》,第2期,頁15-22。
張慈佳、胡海豐,2006,〈夢想的代價:區域間人口遷移遷移決策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第3期,頁417-441。
張漢裕,1969,〈美援期間台灣經濟之發展其及「戰略」因素〉,《台灣銀行季刊》,第20卷,第4期,頁1-22。
張慶海,1998,〈小農與盧梭思想、雅各賓主義和波拿巴主義〉,《史學集刊》,第3期,頁53-56。
張樂天,2005,《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靜,2006,《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多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子瑋,2001,〈職業獲得與關係結構—關於農民工社會網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柯蘭君、李漢林主編,《都市里的村民—中國大城市的流動人口》,頁71-91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許平,2001,《法國農村社會轉型研究:19世紀至20世紀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人龍,1992,〈1989年6月陳人龍先生口述歷史訪問記錄〉,收錄於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記錄》,頁59-6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玉璽,1995,《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政治社會後果:台灣個案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金永,2006,〈中國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鄉人口遷移〉,收錄於蔡昉、白南生主編,《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頁38-5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映芳,2005,〈“農民工”:制度安排與身份認同〉,《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119¬-132。
陳桂棣、吳春桃,2005,《中國農民調查》,台北:大地出版社。
陳誠,1952,《如何實現耕者有其田》,台北:正中書局。
陳誠,1961,《臺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中華書局。
陸益龍,2003,《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益龍,2004,《超越戶口:解讀中國戶籍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陸寒寅,2006,〈制度變遷與長期經濟發展:法國歷史上的“為與不為”〉,收錄於華民等著,《制度變遷與長期經濟發展》,頁284-312,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陸學藝,2003,〈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特區理論與實踐》,第7期,頁31-36。
陸學藝主編,2004,《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章英華,1997,〈台灣的都市體系—從清到日治〉,收錄於章英華、蔡勇美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頁33-61,台北:巨流。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凃照彥,2005,《台彎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
黃仁宇,1991,《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宗智,2006,《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
黃俊傑,1988,《台灣農村的黃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黃俊傑,1991,《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台北:三民書局。
黃俊傑,2006,《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柯可,1999a,〈美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條件其及進程〉,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46-9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柯可,1999b,〈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美國城市化〉,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260-29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德北,2005,〈全球化與珠江三角洲的移民工:珠江三角洲勞動密集產業的移民工及其勞動關係之研究〉,發表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辦之「第二屆跨界流離:公民身份、認同與反抗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德北,2006a,〈國企改革與下崗工人:中國大陸勞動力市場建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亞研究》,第37卷,第1期,頁1-40。
黃德北,2006b,〈資本原始積累與大陸的農民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頁109-147。
楊一介,2003,《中國農地權基本問題—中國集體農地權利體系的形成與擴展》,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
楊思遠,2005,《中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溫鐵軍,2005,《三農問題與世紀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葉仲伯,1965,〈台灣之肥料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16卷,第3期,頁97-119。
葉仲伯,1967,〈二十年來之台灣經濟〉,《台灣銀行季刊》,第18卷,第1期,頁1-55。
葉榮鐘,2005,〈仗屢追隨四十年〉,收錄於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追思錄》卷三,頁187-221,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葛伯納(Gallin, Bernard)著,蘇兆堂譯,1979,《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廖小軍,2005,《中國失地農民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廖正宏,1986,〈台灣農業人力資源變遷〉,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頁179-20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福克訥(Faulkner, Harold Underwood)著,王錕譯,1989,《美國經濟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維爾‧哈姆斯沃思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二十四章:在非洲和遠東的經濟關係(非洲部分)〉,收錄於林賽(Lindsay, J. O.)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7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719-73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秀榮,2004,《1500-1700年英國商業與商人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景華,1994,《城市轉型與英國的勃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劉進慶,200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劉翠霄,2006,《天大的事—中國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樊綱,1996,〈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徵與趨勢〉,收錄於吳敬璉等著,《漸進與激進—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頁11-22,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潭深,2003,〈珠江三角洲外來女工與外資企業、當地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收錄於杜芳琴、王向賢主編,《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1987~2003)》,頁194-21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潘杰,2006,〈非正規就業與中國女性進城務工者的發展—以家政服務員為例〉,收錄於黃平、杜銘那克主編,《農民工反貧困:城市問題與政策導向》,頁171-20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潘維,2003,《農民與市場:中國基層政權與鄉鎮企業》,北京:商務印書館。
蔡昉,2006,〈公共政策和政府(社區)對流動的服務與管理〉,收錄於蔡昉、白南生主編,《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頁15-2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昉、林毅夫,2003,《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營契機》,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蔡昉、都陽,2003,〈遷移的雙重動因及其政策含義—檢驗相對經濟地位變化假說〉,收錄於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頁31-40,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蔡建文,2006,《中國農民工生存紀實》,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鄭怡雯,2002,〈誰來上崗: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競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頁45-94。
鄭廣懷,2005,〈傷殘農民工:無法被賦權的群體〉,《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99-118。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
蕭新煌,1983,〈三十年來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1953-1982〉,《思與言》,第20卷,第6期,頁527-556。
蕭新煌,1987,《台灣問題》,台北:敦理出版社。
蕭輝英,1999,〈德國農村人口的轉移〉,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142-17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薄一波,1991,《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謝建社,2005,《新產業工人階層:社會轉型中的“農民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森中,1992,〈1988年11月19日謝森中先生第一次口述歷史訪問記錄〉,收錄於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記錄》,頁183-19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2006,《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簡後聰,2000,《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下冊)》,台中:文建會中辦室。
簡後聰,2001,《台灣史》。台北:五南。
魏聰洲、陳奕齊、廖沛怡,2005,《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羅平漢,2002,《“大鍋飯”—公共食堂始末》,台北:中洲書局。
羅涵先,1987,《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農村—中國農村發展社會學》,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譚英坤,1977,〈1945年以前的台灣社會經濟〉,《夏潮》,第2卷,第4期,頁6-15。
邊裕淵,1972,〈日據時代台灣經濟發展之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23卷,第4期,頁223-234。
關勛夏,1996,〈論俾斯麥的波拿巴主義〉,《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8卷,第1期,頁45-55。
蘇志超,1999,《比較土地政策》,台北:五南。
蘇益仁,1972,〈另一個農家子弟的心聲〉,《大學雜誌》,第60期,頁19-20。
吕代,G. E.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二十三章: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收錄於古德溫(Goodwin, A.)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8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VIII: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1763-1793)》,頁843-87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Amsden, Alice H. 1979.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n China, Vol.5, No.3, pp.341-379.
Baines, Dudley. 1985. Migration in a Mature Economy: Emigr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1861-1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rett, Richard E.; Whyte, Martin King. 1982. “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a Deviant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7, No.5, pp.1064-1089.
Braudel, Fernand; Ernest Labrousse. 1976. Histoire Economique et Sociale de la France, Tome III.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tires de France.
Cheng, Tiejun; Selden Mark. 1994. “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 of China’s Hukou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9, pp.644-668.
Cheng, Tun-Jen. 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Vol.41, No.4, pp.471-499.
Cumings, Bruce. 1984.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Industrial Sectors, Product Cycle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8, No.1, pp.1-40.
Deyo, Frederic C. 1987. “State and Labor: Modes of Political Exclusion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in Frederic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182-202.
Eastman, Lloyd E. 1974.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aulkner, Harold Underwood. 1960.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Gallin, Bernard; Rita S. Gallin. 1982. “Socioeconomic Life in Rural Taiwan: Twenty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Modern China, Vol.8, No.2. pp.205-246
Hall, Peter, A.; Taylo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pp.936-957.
Hare, Denise. 2002. “The Determinations of Job Location and Its Effect on Migrants’ Wage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50, No.3, pp.557-579.
Ho, Samuel P. S. 1976. “The rural non-farm sector in Taiwan,” Studies in Employment and Rural Development, No.32.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o, Samuel P. S. 1979. “Decentr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aiwan, ” 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Vol.28, No.1, pp.77-96.
Hsu, Shih-Jung; Hsiao, H. H. 1999. The Impacts of Class Differentiation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Post-War Land Reform in Taiwan. ISEAR occasional Paper No.2. Taipei: Academia Sinica.
Kuo, Wanyong. 1973. “Effects of Land Reform, Agricultural Pricing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on Multiple-Crop Diversification in Taiwan,” Economic Essays, vol.4, pp.137-162.
Levi, Margaret. 1997. “A Model, a Method, and a Map: Rational Choice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in Mark I.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9-41.
Lewis, W. A.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Vol.22, No.2, pp.139-191.
Loach, Jennifer. 1991. Parliament under the Tudor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a, Ai-hsuan, S. 2000. “Rethinking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in Contemporary Migration Theories,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0期,pp.145-188.
March, James G.; Olsen, Johan 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No.3, pp.734-749.
Oi, 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 pp.99-126.
Oi, Jean C. 1999.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ierson, Paul.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4, No.2, pp.251-267.
Polanyi, Karl. 1980.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Octagon Books.
Price, Roger. 1983. Modernization of Rural Franc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griculture Market Structure in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rice, Roger. 1987. A Social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London : Hutchinson.
Ross, Robert J. S.; Anita Chan. 2002. “From North-South to South-South: The True Face of Global Competition,” Foreign Afafirs, Vol.81, No.5, pp.8-13.
Selden, Mark. 1988.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ocialism. Armonk, N.Y. : M.E. Sharpe.
Selden, Mark; Chih-ming Ka. 1986. “Original Accumulation, Equity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hina and Capitalist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 Vol.14, No.10/11, pp.1293-1310.
Solinger, Dorothy J. 1999.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peasant migrants, the state, 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eare, Alden Jr.; Paul, K. C. Liu; Ching-lung, Tsay. 1988.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rural-urban transition in Taiwa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Stark, Oded. 1984.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LDCs: a relative deprivation approac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32, No.3, pp.475-486.
Stark, Oded; Taylor, J. Edward. 1991. “Migration Incentives, Migration Types: 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01, No.408, pp.1163-1178.
Taylor, J. Edward; Rozelle, Scott; Brauw, de Alan. 2003. “Migration and Incomes in Source Communities: A New Economics of Migrant Perspective from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52, No.1, pp.75-101.
Tignor, Robert. 2004.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Vol.72, No.6, pp.691-711.
Todaro, Michael P. 1969.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 No.1, pp.138-148.
Wallerstein, Immanuel, 1983. Historical Capitalism. London: Verso.
Zhao, Yaohui. 1999. “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ces: The Case of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47, No.4, pp.767-78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3252021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5202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德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育展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育展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5:33:00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5:33: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33: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325202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5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25202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馬克思「資本原始積累」的概念來檢視台灣與中國大陸農民變成雇傭工人的過程,輔以與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當時的發展情況相比較。從歐美國家資本原始積累經驗來看時,可以發現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革與國家影響力同步促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相較之下,愈後開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國家,國家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吃重。以台灣與中國大陸相比較時,中國大陸延續其社會主義時期戶籍制度的影響,對於農民變成雇傭工人的過程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形成所謂候鳥式的流動,與台灣線性式的流動產生鮮明的對比。這種不同形式的資本原始積累路徑,對於日後雇傭工人階級的意識型態、產業特質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目的………………………………………………………2
第二節 文獻檢閱與問題意識………………………………………………………7
第三節 研究架構、方法與資料……………………………………………………19
第四節 章節安排…………………………………………………………………..22
第二章 資本原始積累下的土地制度變革………………………………..24
第一節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土地制度的變革……………………………………..24
第二節 台灣土地制度的變革……………………………………………………..35
第三節 中國大陸土地制度的變革………………………………………………..46
第四節 小結………………………………………………………………………..55
第三章 國家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角色………………………………..57
第一節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農工政策……………………..57
第二節 台灣農工業政策的演進…………………………………………………..62
第三節 中國大陸農工業政策的演進……………………………………………..83
第四 節 小結…………………………………………………………………….….95
第四章 資本原始積累下的流動…………………………………………….97
第一節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流動…………………………..97
第二節 台灣資本原始積累下的流動…………………………………………....102
第三節 中國大陸資本原始積累下的流動………………………………………110
第四節 小結………………………………………………………………………121
第五章 結論……………………………………………………………………123
參考書目………………………………………………………………………….127
zh_TW
dc.format.extent 74313 bytes-
dc.format.extent 87247 bytes-
dc.format.extent 70231 bytes-
dc.format.extent 104950 bytes-
dc.format.extent 304074 bytes-
dc.format.extent 404312 bytes-
dc.format.extent 371599 bytes-
dc.format.extent 309637 bytes-
dc.format.extent 147514 bytes-
dc.format.extent 21284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5202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資本原始積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圈地運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半無產化工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戶籍制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候鳥式流動zh_TW
dc.title (題名) 資本原始積累與農民變雇傭工人:台灣與中國大陸發展的比較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3,《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仲容,1961,〈十年來美國經濟援助與台灣經濟發展〉,《台灣銀行季刊》,第12卷,第1期,頁71-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1956,〈《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收錄於中共中央辦公廳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頁1-4,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1966a,〈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頁623-670,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1966b,〈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頁978-1048,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小強,1996,《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書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春光,2005,《農村社會分化與農民負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家寶,2005,《法國人口與社會》,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章輝,1999,〈英國工業化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3-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漢生、劉世定、孫立平、項颷,1997,〈“浙江村”:中國農民進入城市的一種獨特方式〉,《社會學研究》,第1期,頁56-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明,1998,《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濟增,1969,〈台灣農業資金對經濟發展之貢獻〉,《台灣銀行季刊》,第20卷,第2期,頁60-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拉福德,W. H.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十三章:1795-1830年德意志在體制和社會方面的發展〉,收錄於克勞利(Crawley, C. W.)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9卷):動亂年代的戰爭與和平1793-1830年(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486-52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南生、何宇鵬,2003,〈回鄉,還是進城?—中國農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收錄於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頁4-3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躍世,2004,《中國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田浩,2003,〈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與工業化—農業對工業化所發揮的作用〉,收錄於谷浦孝雄主編,《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頁33-58,台北:人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秀印,1998,〈中國農村經營中的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兼論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相互作用〉,收錄於賈德裕、朱興農、郗同福主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頁213-228,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秀印,1999,《農村股份合作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列寧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60,〈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收錄於《列寧全集第十三卷》,頁200-409,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著,馮棠譯,1992,《舊制度與大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力,2002,《中國民工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斯爾思韋特,F.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二十二章:1794-1828年的美國與舊世界〉,收錄於克勞利(Crawley, C. W.)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9卷):動亂年代的戰爭與和平1793-1830年(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786-81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清漣,1997,《中國的陷阱》,香港:明鏡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煉成、何林,2006,〈中國現階段農地制度新探〉,收錄於王振中主編,《中國農業、農村與農民》,頁16-2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展、劉培倉、肖春平,1994,〈中國農民的市場化進程—《農戶與市場》專題調查報告〉,《中國農村經濟》,第2期,頁37-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介民,2000,〈壓榨人性空間:身份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雪生,2003,〈“大躍進”時期(1958-1960)〉,收錄於武力、鄭有貴主編,《解決「三農」問題之路—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政策史》,頁415-466,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敬璉,2001,《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碩,2004a,〈糧食的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統購統銷〉,《中國糧食經濟》,第2期,頁15-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碩,2004b,〈糧食統購統銷之功過〉,《中國糧食經濟》,第3期,頁2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林飛,1996,〈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對策〉,《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05¬-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再揚,1999,〈土地制度變遷的比較研究〉,《當代經濟科學》,第5期,頁83-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培林,1998,〈中國鄉村里的都市工業〉,收錄於賈德裕、朱興農、郗同福主编,《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頁132-15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強,2004,《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朝賢,1995,〈臺灣城鄉人口遷移因素之探討〉,《臺灣經濟》,第218期,頁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輝,1975,〈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收錄於于宗先主編,《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頁229-251,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輝,1992,〈1990年12月3日李登輝先生口述歷史訪問記錄〉,收錄於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記錄》,頁33-3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慶余、周桂銀等著,1994,《美國現代化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鷹,2006,〈現階段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基本特徵與宏觀背景分析〉,收錄於蔡昉、白南生主編,《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頁118-13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肖冬連,2005,〈中國二元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考察〉,《中共黨史研究》,第1期,頁2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大鳴,2003,〈外出務工與輸出地政治結構的變遷〉,收錄於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頁185-19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仁強,1994,〈關於安徽省“民工潮”的調查與對策建議〉,《中國農村經濟》,第1期,頁53-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以光,1999,〈法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和特點〉,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91-14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德拉斯(Mendras, Henri)著,李培林譯,2005,《農民的終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帕爾默,R. R.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十五章:革命時代的社會和心理基礎〉,收錄於古德溫(Goodwin, A.)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8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VIII: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1763-1793)》,頁541-57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滿紅,1977,〈晚清台灣茶、糖、樟腦業的產銷組織(1860-1895)〉,《台灣銀行季刊》,第28卷,第3期,頁200-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賢治,2002,〈馬克思對法國革命的研究(1848年至1852年)〉,《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頁275-2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聲洲、孫窮理、陳婉芳、程彩倫、蔡志杰,2000a,《以農業發展工業—台灣戰後十五年的歷程》,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聲洲、孫窮理、陳婉芳、程彩倫、蔡志杰,2000b,《勞工階級形成與血汗輸出的時代—1960與1970年代》,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賽,J. O.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三章:社會階級與國家基礎〉,收錄於林賽(Lindsay, J. O.)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7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63-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杰華(Jacka, Tamara)著,吳小英譯,2006,《都市里的農家女(Rural Women in Urban China: Gender, Migration, and Social Chang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力,2003,〈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0-1952)〉,收錄於武力、鄭有貴主編,《解決「三農」問題之路—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政策史》,頁278-330,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肯普(Kemp, T.)著,王宏偉、鍾和等譯,2004,收錄於彼得‧馬賽厄斯、悉尼‧波拉德主編,《劍橋歐洲經濟史,第8卷,工業經濟: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發展(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8: The industrial economi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ie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茂英,1978,《台灣稻米產銷及價格》,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華、鄒琪,2002〈美國歷史上的西部大開發〉,《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6期,頁4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寶瑜,1989,〈農工部門間的資源轉移—從評〈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開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163-1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寶瑜,2005,《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信乃詮、鄧慶海,2002,《中國農情》,北京:開明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坤宏,1988,《土地改革史料(民國十六年至四十九年)》,台北:國史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威爾遜,C. H.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二章:海外貿易的增長與和歐洲製造業的發展〉,收錄於林賽(Lindsay, J. O.)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7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34-6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志明、Mark Selden,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為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頁1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承璞,2003,《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潔芳,1971,〈台灣稻作肥料換穀價格與肥料施用量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22卷,第1期,頁189-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台麗,1986,〈台灣農村小型工業發展的特質及其經濟文化基礎〉,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頁209-232,台北: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中山,1986,〈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畢業典禮的演說(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收錄於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第十卷)》,頁554-558,北京: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立平,2003a,〈城鄉之間的“新二元結構”與農民工流動〉,收錄於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頁149-16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立平,2003b,《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立平,2004a,《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立平,2004b,《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恩格斯(Engels, Friedrich)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72,〈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收錄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頁1-175,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根岸勉治著,許粵華譯,1958a,〈日據時代台灣之農產企業與米糖相剋關係〉,《台灣銀行季刊》,第9卷,第4期,頁166-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根岸勉治著,許粵華譯,1958b,〈日據時代台灣之商業資本型殖民地企業型態〉,《台灣銀行季刊》,第10卷,第1期,頁186-1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索維尼‧貝提‧德(Sauvigny, G. de Bertier de)、品克尼(Pinkney, David H.)著,蔡百銓譯,1989,法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嘉禧,1998,《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亞愚,1996,《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回顧與展望》,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思(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72a,〈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收錄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393-499,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思(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72b,〈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收錄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598-703,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思(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2004a,〈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收錄於《資本論第一卷》,頁707-819,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思(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2004b,〈所謂原始積累〉,收錄於《資本論第一卷》,頁820-875,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春華,2006,〈建立農村勞動力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的網絡—以“城市青年外來務工者貧困扶助”項目的實踐看如何為農村外出務工者提供服務和支持〉,收錄於黃平、杜銘那克主編,《農民工反貧困:城市問題與政策導向》,頁111-17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桂琪、黎家勇,2002,《德國社會發展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曉河,1996,〈經濟發展的動力探源—兼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收錄於王積業、王建主編,《我國二元結構矛盾與工業化戰略選擇》,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頁32-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德步,2006,《英國的工業革命與工業化:制度變遷與勞動力轉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平衡統計司編,1987,《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彙(1949-198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傳義,2004,《中國農民流動觀察》,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忠法、蘇明、李文、張岩松、蔣協新、楊德瑞、楊鵬云,1996,〈農業保護:現狀、依據和政策建議〉,《農業經濟問題》,第2期,頁15-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慈佳、胡海豐,2006,〈夢想的代價:區域間人口遷移遷移決策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第3期,頁417-4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漢裕,1969,〈美援期間台灣經濟之發展其及「戰略」因素〉,《台灣銀行季刊》,第20卷,第4期,頁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慶海,1998,〈小農與盧梭思想、雅各賓主義和波拿巴主義〉,《史學集刊》,第3期,頁53-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樂天,2005,《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靜,2006,《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多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子瑋,2001,〈職業獲得與關係結構—關於農民工社會網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柯蘭君、李漢林主編,《都市里的村民—中國大城市的流動人口》,頁71-91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平,2001,《法國農村社會轉型研究:19世紀至20世紀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人龍,1992,〈1989年6月陳人龍先生口述歷史訪問記錄〉,收錄於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記錄》,頁59-6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璽,1995,《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政治社會後果:台灣個案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金永,2006,〈中國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鄉人口遷移〉,收錄於蔡昉、白南生主編,《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頁38-5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映芳,2005,〈“農民工”:制度安排與身份認同〉,《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119¬-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桂棣、吳春桃,2005,《中國農民調查》,台北:大地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誠,1952,《如何實現耕者有其田》,台北: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誠,1961,《臺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益龍,2003,《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益龍,2004,《超越戶口:解讀中國戶籍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寒寅,2006,〈制度變遷與長期經濟發展:法國歷史上的“為與不為”〉,收錄於華民等著,《制度變遷與長期經濟發展》,頁284-312,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學藝,2003,〈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特區理論與實踐》,第7期,頁3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學藝主編,2004,《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英華,1997,〈台灣的都市體系—從清到日治〉,收錄於章英華、蔡勇美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頁33-61,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凃照彥,2005,《台彎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仁宇,1991,《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台北:聯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宗智,2006,《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1988,《台灣農村的黃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1991,《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2006,《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柯可,1999a,〈美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條件其及進程〉,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46-9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柯可,1999b,〈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美國城市化〉,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260-29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德北,2005,〈全球化與珠江三角洲的移民工:珠江三角洲勞動密集產業的移民工及其勞動關係之研究〉,發表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辦之「第二屆跨界流離:公民身份、認同與反抗國際學術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德北,2006a,〈國企改革與下崗工人:中國大陸勞動力市場建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亞研究》,第37卷,第1期,頁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德北,2006b,〈資本原始積累與大陸的農民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頁109-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一介,2003,《中國農地權基本問題—中國集體農地權利體系的形成與擴展》,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思遠,2005,《中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鐵軍,2005,《三農問題與世紀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仲伯,1965,〈台灣之肥料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16卷,第3期,頁97-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仲伯,1967,〈二十年來之台灣經濟〉,《台灣銀行季刊》,第18卷,第1期,頁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榮鐘,2005,〈仗屢追隨四十年〉,收錄於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追思錄》卷三,頁187-221,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伯納(Gallin, Bernard)著,蘇兆堂譯,1979,《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小軍,2005,《中國失地農民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正宏,1986,〈台灣農業人力資源變遷〉,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頁179-20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克訥(Faulkner, Harold Underwood)著,王錕譯,1989,《美國經濟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爾‧哈姆斯沃思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二十四章:在非洲和遠東的經濟關係(非洲部分)〉,收錄於林賽(Lindsay, J. O.)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7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頁719-73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秀榮,2004,《1500-1700年英國商業與商人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景華,1994,《城市轉型與英國的勃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進慶,200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翠霄,2006,《天大的事—中國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綱,1996,〈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徵與趨勢〉,收錄於吳敬璉等著,《漸進與激進—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頁11-22,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潭深,2003,〈珠江三角洲外來女工與外資企業、當地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收錄於杜芳琴、王向賢主編,《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1987~2003)》,頁194-21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杰,2006,〈非正規就業與中國女性進城務工者的發展—以家政服務員為例〉,收錄於黃平、杜銘那克主編,《農民工反貧困:城市問題與政策導向》,頁171-20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維,2003,《農民與市場:中國基層政權與鄉鎮企業》,北京: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昉,2006,〈公共政策和政府(社區)對流動的服務與管理〉,收錄於蔡昉、白南生主編,《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頁15-2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昉、林毅夫,2003,《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營契機》,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昉、都陽,2003,〈遷移的雙重動因及其政策含義—檢驗相對經濟地位變化假說〉,收錄於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頁31-40,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建文,2006,《中國農民工生存紀實》,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怡雯,2002,〈誰來上崗: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競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頁45-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廣懷,2005,〈傷殘農民工:無法被賦權的群體〉,《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99-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新煌,1983,〈三十年來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1953-1982〉,《思與言》,第20卷,第6期,頁527-5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新煌,1987,《台灣問題》,台北:敦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輝英,1999,〈德國農村人口的轉移〉,收錄於王章輝、黃柯可主編,《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頁142-17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薄一波,1991,《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建社,2005,《新產業工人階層:社會轉型中的“農民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森中,1992,〈1988年11月19日謝森中先生第一次口述歷史訪問記錄〉,收錄於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記錄》,頁183-19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2006,《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後聰,2000,《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下冊)》,台中:文建會中辦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後聰,2001,《台灣史》。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聰洲、陳奕齊、廖沛怡,2005,《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平漢,2002,《“大鍋飯”—公共食堂始末》,台北:中洲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涵先,1987,《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農村—中國農村發展社會學》,香港:廣角鏡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英坤,1977,〈1945年以前的台灣社會經濟〉,《夏潮》,第2卷,第4期,頁6-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邊裕淵,1972,〈日據時代台灣經濟發展之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23卷,第4期,頁223-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勛夏,1996,〈論俾斯麥的波拿巴主義〉,《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8卷,第1期,頁45-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志超,1999,《比較土地政策》,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益仁,1972,〈另一個農家子弟的心聲〉,《大學雜誌》,第60期,頁1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吕代,G. E.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第二十三章: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收錄於古德溫(Goodwin, A.)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8卷)(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VIII: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1763-1793)》,頁843-87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sden, Alice H. 1979.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n China, Vol.5, No.3, pp.341-3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ines, Dudley. 1985. Migration in a Mature Economy: Emigr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1861-1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rett, Richard E.; Whyte, Martin King. 1982. “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a Deviant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7, No.5, pp.1064-10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audel, Fernand; Ernest Labrousse. 1976. Histoire Economique et Sociale de la France, Tome III.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tires de Fran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ng, Tiejun; Selden Mark. 1994. “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 of China’s Hukou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9, pp.644-6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ng, Tun-Jen. 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Vol.41, No.4, pp.471-4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umings, Bruce. 1984.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Industrial Sectors, Product Cycle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8, No.1, pp.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yo, Frederic C. 1987. “State and Labor: Modes of Political Exclusion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in Frederic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182-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astman, Lloyd E. 1974.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ulkner, Harold Underwood. 1960.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llin, Bernard; Rita S. Gallin. 1982. “Socioeconomic Life in Rural Taiwan: Twenty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Modern China, Vol.8, No.2. pp.205-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l, Peter, A.; Taylo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pp.936-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e, Denise. 2002. “The Determinations of Job Location and Its Effect on Migrants’ Wage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50, No.3, pp.557-5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 Samuel P. S. 1976. “The rural non-farm sector in Taiwan,” Studies in Employment and Rural Development, No.32.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 Samuel P. S. 1979. “Decentr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aiwan, ” 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Vol.28, No.1, pp.77-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su, Shih-Jung; Hsiao, H. H. 1999. The Impacts of Class Differentiation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Post-War Land Reform in Taiwan. ISEAR occasional Paper No.2. Taipei: Academia Sinic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uo, Wanyong. 1973. “Effects of Land Reform, Agricultural Pricing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on Multiple-Crop Diversification in Taiwan,” Economic Essays, vol.4, pp.137-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vi, Margaret. 1997. “A Model, a Method, and a Map: Rational Choice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in Mark I.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9-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wis, W. A.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Vol.22, No.2, pp.139-1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ach, Jennifer. 1991. Parliament under the Tudors. Oxford: Clarend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 Ai-hsuan, S. 2000. “Rethinking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in Contemporary Migration Theories,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0期,pp.145-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ch, James G.; Olsen, Johan 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No.3, pp.734-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i, 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 pp.99-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i, Jean C. 1999.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erson, Paul.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4, No.2, pp.251-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lanyi, Karl. 1980.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Octagon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ice, Roger. 1983. Modernization of Rural Franc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griculture Market Structure in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ice, Roger. 1987. A Social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London : Hutchins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s, Robert J. S.; Anita Chan. 2002. “From North-South to South-South: The True Face of Global Competition,” Foreign Afafirs, Vol.81, No.5, pp.8-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lden, Mark. 1988.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ocialism. Armonk, N.Y. : M.E. Sharp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lden, Mark; Chih-ming Ka. 1986. “Original Accumulation, Equity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hina and Capitalist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 Vol.14, No.10/11, pp.1293-13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linger, Dorothy J. 1999.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peasant migrants, the state, 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peare, Alden Jr.; Paul, K. C. Liu; Ching-lung, Tsay. 1988.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rural-urban transition in Taiwan. Boulder: Westvi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rk, Oded. 1984.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LDCs: a relative deprivation approac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32, No.3, pp.475-4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rk, Oded; Taylor, J. Edward. 1991. “Migration Incentives, Migration Types: 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01, No.408, pp.1163-1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ylor, J. Edward; Rozelle, Scott; Brauw, de Alan. 2003. “Migration and Incomes in Source Communities: A New Economics of Migrant Perspective from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52, No.1, pp.75-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gnor, Robert. 2004.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Vol.72, No.6, pp.691-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odaro, Michael P. 1969.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 No.1, pp.138-1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llerstein, Immanuel, 1983. Historical Capitalism. London: Vers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ao, Yaohui. 1999. “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ces: The Case of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47, No.4, pp.767-78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