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中國式家族工廠經營模式之研究-以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為例
作者 謝宜靜
貢獻者 黃德北
謝宜靜
關鍵詞 中國式管理
家族工廠
民營經濟
中國私營企業
企業經營管理模式
彈性化勞動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41:22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討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政策方針切入,發現改革之初私營企業並非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軸。當時著重以農村經濟改革為主的政策規劃,而一連串的農村經濟改革計畫實施之後,刺激了農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農民生活,更產生農村剩餘勞動力。
然而當中國大陸政府亟欲轉移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時,鄉鎮企業卻意外地異軍突起,及時吸納當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是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的政策急轉,確定朝以城市,和對外開放為主的經濟改革政策邁進,導致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改制,便無法再足夠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此時中共中央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而發展私營企業。
綜觀私營企業的發展歷程發現,其與對外開放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本文選擇當時作為對外貿易重要窗口之一的廈門經濟特區作為田野研究地點,以進一步觀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的興起過程。
我們從田野研究經驗觀察到中共中央為貫徹招商引資改革政策,逐漸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而廈門作為對外貿易的重點城市之一,為響應中央政策更積極廣徵土地,設置廠房,吸引外資進駐。伴隨著大量外資湧入廈門後,不但提升城市的經濟,還創造許多勞動力就業機會,吸引外來工紛紛進城務工。只是礙於城鄉二元分制的限制,使當地存在勞動力高速流動的問題,造成私營企業發展的困擾。
因此,為減緩勞動力高速流動的狀況,「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的創業主透過「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建立企業中超經濟的管理制度,減緩勞動力快速流動的現象,為我們研究廈門私營企業與勞動力的關係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
為求更理解「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的特色,我們特別納入「東雨」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與金日的管理模式作對照,透過對兩種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進而提供「金日」未來發展可行的建議。
參考文獻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義祥,2006,《當代中國社會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小強,1996,《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甘德安,2002,《中國家族企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力,《中國民工潮》,2002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三平、周小毛,1994,〈民工潮-農民走向市場的必然產物〉,《學習導報》,第05期,頁15-17。
朱力、陳如主編,2003,《城市新移民—南京市流動人口研究報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朱方明、姚樹榮、鄒曦、胡世發,1998,《私有經濟在中國—私有經濟嬗變的現實、困惑與趨勢》,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李培林編,2003,《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強,2002,《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強,2004,《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文志,2000,《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夢,2006,〈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合作經濟與科技》,第19期,頁71。
李亞主編,2004,《民營企業創業管理》,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李亞主編,《民營企業發展戰略》,2004,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曲晶晶,2002,〈重視解決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問題〉,《山東經濟戰略研究》,第09期,頁46-47。
余紅、丁騁騁,2004,《中國農民工考察》,北京:昆侖出版社。
托馬斯‧K‧麥格勞著,趙文書、肖鎖章譯,1999,《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成新華,《制度變遷與農業私營企業成長》,2006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大鳴、劉朝暉,2006,〈制度性歧視與社會公正—以廈門農民工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頁5-14。
林毅夫、蔡昉、李周著,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慧,2007,〈關愛農民工,社會更和諧-廈門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中國統計》,第06期,頁32-33。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柯志明,1993,《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陸益龍,2003,《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學藝,1997,《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陸學藝,2003,〈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特區理論與實踐》,第7期,頁31-36。
陸永明、周潔,2007,〈試析家族企業與家族式管理—兼論家族企業管理模式〉,《企業管理》,第03期,頁48-49。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孫立平,2004,《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孫月平主編,2004,《勞動經濟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丹,2007,〈談中小企業融資支持與信用制度體系建設〉,《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第06期,頁75-76。
張暎碩,2004,《當代中國勞動制度變化與工會功能的轉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張一青、孫春曉,2006,《民營企業文化與競爭力》,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張厚義、明立志、梁傳運編,2002,《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英忠,1995,《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樹民,1994,《林村的故事—1949後的中國農村變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費孝通著,戴可景譯,2001,《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思遠,2005,《中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楊雲善、時明德,2005,《中國農民工問題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楊慧敏,2004,《業務外包下企業勞資關係和人力資源管理運用之探討—以承攬企業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昉、林毅夫,2003,《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營契機》,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管鴻禧,2007,《我國中小企業競爭力研究—評論體系、實證比較與提升對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曾仕強,2002,《中國人的管理行為》,台北:百順資訊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趙麗江,2006,《中國私營企業家的政治參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樊和平,1995,《中國人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駱子程,1988,《農業經濟改革與農業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鄭怡雯,2001,《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戴圓晨主編,2005,《中國經濟的奇蹟:民營經濟的崛起》,北京:人民出版
社。
劉嘉林、毛鳳華等,1988,《中國勞動制度改革》,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劉衛邦,1992,《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懷廉,2005,《中國農民工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巨欽等,2006,《中國家族企業治理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應煥紅,2005,《家族企業制度創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聶正安、谷漢文、李陳華、徐殊,2006,《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中國路徑》,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羅平漢,2003,《農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Cromie, S., B. Stephenson, and D. Monteith, 1995, “The Management of Family Firm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Vol.13, pp.11-34.
Hicks, G. L. and R. S. Gordon, 1982, Cul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the Philippines: the Chinese Puzzle In: Essay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Honor of Harry T. Oshima. Manila: 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Lee, E. S., 1996, “A theory of migration ,” Demography Vol.3, No.1, pp.145-188.
Lofland, J. and L. Lofland , 1995 ,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Belmont, CA: Wadsworth.
McCraw, T. K., 1997, Creating Modern Capitalism: How Entrepreneurs, Companies, and Countries Triumphed in Thre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venstein, E. G., 1985, “The laws of migration ,”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Vol.48, No.2, pp.167-227.
Whyte, M. K., 1996, “The Chinese Famil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stacle or Eng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md Cultural Change, Vol.45, pp.1-30.
Zhao, Y., 1999, “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 Differences: The Case of Rural China,”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47, No.4, pp.767-78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3252015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2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德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謝宜靜zh_TW
dc.creator (作者) 謝宜靜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5:41:22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5:41: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41: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252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9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252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討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政策方針切入,發現改革之初私營企業並非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軸。當時著重以農村經濟改革為主的政策規劃,而一連串的農村經濟改革計畫實施之後,刺激了農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農民生活,更產生農村剩餘勞動力。
然而當中國大陸政府亟欲轉移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時,鄉鎮企業卻意外地異軍突起,及時吸納當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是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的政策急轉,確定朝以城市,和對外開放為主的經濟改革政策邁進,導致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改制,便無法再足夠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此時中共中央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而發展私營企業。
綜觀私營企業的發展歷程發現,其與對外開放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本文選擇當時作為對外貿易重要窗口之一的廈門經濟特區作為田野研究地點,以進一步觀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的興起過程。
我們從田野研究經驗觀察到中共中央為貫徹招商引資改革政策,逐漸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而廈門作為對外貿易的重點城市之一,為響應中央政策更積極廣徵土地,設置廠房,吸引外資進駐。伴隨著大量外資湧入廈門後,不但提升城市的經濟,還創造許多勞動力就業機會,吸引外來工紛紛進城務工。只是礙於城鄉二元分制的限制,使當地存在勞動力高速流動的問題,造成私營企業發展的困擾。
因此,為減緩勞動力高速流動的狀況,「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的創業主透過「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建立企業中超經濟的管理制度,減緩勞動力快速流動的現象,為我們研究廈門私營企業與勞動力的關係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
為求更理解「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的特色,我們特別納入「東雨」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與金日的管理模式作對照,透過對兩種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進而提供「金日」未來發展可行的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檢閱…………………………………………………4
第三節 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研究限制………………………9
第二章 轉型與巨變
第一節 中國改革開放歷程………………………………………15
第二節 私營企業的崛起與變革…………………………………22
第三節 城市的轉型與勞動力流動………………………………26
第四節 小結………………………………………………………34
第三章 中國式家族工廠的成長與發展
第一節 銘春的誕生………………………………………………35
第二節 中國式家族工廠經營模式的形成………………………39
第三節 勞資關係…………………………………………………45
第四節 小結………………………………………………………49
第四章 中國式家族工廠經營模式的發展與瓶頸
第一節 分散化的生產組織………………………………………51
第二節 家族工廠的桎梏…………………………………………59
第三節 勞動管理制度轉型的困境………………………………64
第四節 小結.....................................68
第五章 結論…………………………………………………………70
參考書目……………………………………………………………….73
附錄一 「金日」創業主田野訪談綱要
附錄二 「金日」資方田野訪談綱要
附錄三 「東雨」管理人員訪談綱要
附錄四 農民工田野訪談綱要
表目次
表一 田野研究對象年齡表………………………………………………….…11
表二 本文受訪工人第一次外出務工時間..........................17
表三 「金日」受訪員工服務年資…………………………………………….42
圖目次
圖一 研究架構圖...........................................14
圖二 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工序流程圖…………………………………….45
zh_TW
dc.format.extent 948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60657 bytes-
dc.format.extent 150693 bytes-
dc.format.extent 126550 bytes-
dc.format.extent 669166 bytes-
dc.format.extent 563454 bytes-
dc.format.extent 621967 bytes-
dc.format.extent 607124 bytes-
dc.format.extent 183720 bytes-
dc.format.extent 23670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2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式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族工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營經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私營企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企業經營管理模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彈性化勞動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式家族工廠經營模式之研究-以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義祥,2006,《當代中國社會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小強,1996,《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甘德安,2002,《中國家族企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力,《中國民工潮》,2002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三平、周小毛,1994,〈民工潮-農民走向市場的必然產物〉,《學習導報》,第05期,頁1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力、陳如主編,2003,《城市新移民—南京市流動人口研究報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方明、姚樹榮、鄒曦、胡世發,1998,《私有經濟在中國—私有經濟嬗變的現實、困惑與趨勢》,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培林編,2003,《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強,2002,《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強,2004,《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志,2000,《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夢,2006,〈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合作經濟與科技》,第19期,頁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亞主編,2004,《民營企業創業管理》,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亞主編,《民營企業發展戰略》,2004,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晶晶,2002,〈重視解決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問題〉,《山東經濟戰略研究》,第09期,頁46-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紅、丁騁騁,2004,《中國農民工考察》,北京:昆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托馬斯‧K‧麥格勞著,趙文書、肖鎖章譯,1999,《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新華,《制度變遷與農業私營企業成長》,2006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大鳴、劉朝暉,2006,〈制度性歧視與社會公正—以廈門農民工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頁5-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毅夫、蔡昉、李周著,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慧,2007,〈關愛農民工,社會更和諧-廈門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中國統計》,第06期,頁32-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志明,1993,《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益龍,2003,《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北京: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學藝,1997,《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學藝,2003,〈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特區理論與實踐》,第7期,頁3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永明、周潔,2007,〈試析家族企業與家族式管理—兼論家族企業管理模式〉,《企業管理》,第03期,頁48-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市:聯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立平,2004,《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月平主編,2004,《勞動經濟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丹,2007,〈談中小企業融資支持與信用制度體系建設〉,《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第06期,頁75-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暎碩,2004,《當代中國勞動制度變化與工會功能的轉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一青、孫春曉,2006,《民營企業文化與競爭力》,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厚義、明立志、梁傳運編,2002,《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英忠,1995,《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樹民,1994,《林村的故事—1949後的中國農村變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孝通著,戴可景譯,2001,《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思遠,2005,《中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雲善、時明德,2005,《中國農民工問題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慧敏,2004,《業務外包下企業勞資關係和人力資源管理運用之探討—以承攬企業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昉、林毅夫,2003,《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營契機》,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管鴻禧,2007,《我國中小企業競爭力研究—評論體系、實證比較與提升對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仕強,2002,《中國人的管理行為》,台北:百順資訊管理顧問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麗江,2006,《中國私營企業家的政治參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和平,1995,《中國人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子程,1988,《農業經濟改革與農業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怡雯,2001,《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圓晨主編,2005,《中國經濟的奇蹟:民營經濟的崛起》,北京:人民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嘉林、毛鳳華等,1988,《中國勞動制度改革》,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衛邦,1992,《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懷廉,2005,《中國農民工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巨欽等,2006,《中國家族企業治理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應煥紅,2005,《家族企業制度創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聶正安、谷漢文、李陳華、徐殊,2006,《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中國路徑》,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平漢,2003,《農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romie, S., B. Stephenson, and D. Monteith, 1995, “The Management of Family Firm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Vol.13, pp.1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cks, G. L. and R. S. Gordon, 1982, Culture and Corpora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rformance in the Philippines: the Chinese Puzzle In: Essay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Honor of Harry T. Oshima. Manila: 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 E. S., 1996, “A theory of migration ,” Demography Vol.3, No.1, pp.145-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fland, J. and L. Lofland , 1995 ,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Belmont, CA: Wadswort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Craw, T. K., 1997, Creating Modern Capitalism: How Entrepreneurs, Companies, and Countries Triumphed in Thre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venstein, E. G., 1985, “The laws of migration ,”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Vol.48, No.2, pp.167-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hyte, M. K., 1996, “The Chinese Famil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stacle or Eng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md Cultural Change, Vol.45, pp.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ao, Y., 1999, “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 Differences: The Case of Rural China,”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47, No.4, pp.767-78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