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先秦儒家的政治正當性論述
作者 陳震宇
Chen,Chen-yu
貢獻者 蔡明田
陳震宇
Chen,Chen-yu
關鍵詞 儒家

政治正當性
孔子
孟子
荀子
以聖定王
以王定聖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42:51 (UTC+8)
摘要 本文以「政治正當性」概念,作為研究先秦儒家政治論述的切入角度,並探討孔子、孟子與荀子的政治正當性論述。本文第一章首先說明論文的問題意識,並將所謂的「政治正當性」概念下定義為求完整呈現三大儒的論述原意與其所相應的時代背景,本文採用了二種分析進路:內在研究的理論分析,與外在研究的歷史背景探討。本文第二章便是著力於後者的史實研討,並依三次政治社會的大變動斷代分年,對映出孔孟荀三者不同的時空環境。外在的時空環境,是形塑孔孟荀三者論述上與時俱變的主因,但同為儒家,三人的主張有所變,亦有所不變。自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三人因應時代的思潮,將正當性的判準重心,也作出不同的強調:孔子重天,孟子重民而荀子重君。儘管如此,三人都秉守著儒家的核心價值「德」,而這也正是儒家之所以為儒家的箇中道理所在!第四章本文指出了先秦三大儒的論述策略,乃是採取了詮釋學的方法。同時,在先秦之後的儒家,以至於中國傳統政治的發展來看,「以聖定王」和「以王定聖」的衝突,透過政治正當性概念的分析,其實出於視角的不同所造成。最後,本文在結論中借朱學勤的話,點出當代政治學與傳統儒家的道德政治思考之差異,而儒家對政治的論述,往往形成政治學的「失位」與「錯位」,這也正是今日要研究儒家政治理論者,所不得不面對的艱難課題。
參考文獻 古籍資料
王忠林(2003)《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
李生龍(1996)《墨子》。台北:三民。
李澤厚(1998)《論語今讀》。安徽:安徽文藝。
吳璵注(1997)《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
陳鼓應(2001)《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2003)《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傅武光、賴炎元(1990)《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
楊伯峻(2002)《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二版
―――(1960)《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二版。
程俊英(1985)《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台北:聯經。
中文資料及論文
王汎森(1987)《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
王健文(1995)《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
礎》。台北:東大。
朴炳奭(1989)《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政大政治所博士
論文。
朱學勤(1992)〈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評新儒家之政治哲學〉。《二
十一世紀》總第九期。
牟宗三(1955)《歷史哲學》。高雄:強生。
―――(1991)《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
何平 (2003)《中國傳統政治思維探源》。天津:天津人民。
余英時(1982)《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
吳文璋(2001)《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
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
吳庚 (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
李杜 (1978)《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
李學勤(出版年不詳)《東周與秦代文明》。板橋:駱駝
杜正勝(1992)《古代國家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1979)《周代城邦》。台北:聯經。
周書燦(2002)《中國早期國家結構研究》。北京:人民
林啟屏(1995)《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
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靜一(1988)《波蘭人民共和國戈慕卡政權之研究:正當合法性途
徑的分析》淡江歐研所碩士論文。
林鎮國(2002)《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
胡 適(1999)《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
韋政通(1979)〈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則之構造〉。收於項維新、劉
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台北:牧童,三
版。
唐慈恩(2001)《鐘鼓蒼茫―晚周中央與邊陲宗教文化的消長推移》。
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
徐復觀(1956)《學術與政治之間》。台中:中央書局。
―――(1982)《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
―――(2001)《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高 琳(1981)《政治合法性之研究》。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張光直(1988)《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
―――(1990)《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
―――(1993)《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
張 亨(1991)〈「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收於《中國人的
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張君勱(1986)《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弘文館。
張振陽(2001)《「天命靡常」與「夷夏之防」談清初支配正當性的建
立》。政大民族所碩士論文。
張榮明(1997)《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
張端穗(1982)〈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黃
俊傑(編)《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
張德勝 (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
北:巨流。
梁啟超(1973)《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中華書局。臺七版
許倬雲(1984)《西周史》。台北:聯經。
―――(1984)《求古編》。台北:聯經。
陳 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陳詠明(2003)《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台北:商務。
陳夢家(1992)《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章太炎(1967)〈原儒〉,收於《國故論衡》。台北:廣文
傅佩榮(1985)《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
傅斯年(1985)《性命古訓辯證》。台北:新文豐。
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
黃永武(1976)《形聲多兼會意考》。台北:文史哲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
―――(1996)〈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收於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
―――(2001)《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黃瑞珍(2002)《周初宗教的人文轉向―「天命觀」與「敬德」價值
理性的形成、關連與作用》。政大哲學所碩士論文。
楊安華(2000)《中國正統思想研究―以三民主義意識型態在政權合
法化中正當性建構為例之詮釋研究》。師大三民所博士論文。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收於楊國樞、
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
楊 陽(2002)《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台北:星定
石文化
楊 寬(1999)《西周史》。台北:商務
楊慧傑(1981)《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
大林
葉仁昌(1996)《儒家的階層秩序論:先秦原型的探討》。台北:瑞興。
葛兆光(2003)《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 先秦卷》。浙江:浙江人民。
―――(2000)《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蔡明田(1989)〈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六十期
―――(2000)〈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黃俊傑合著,謝復
生、盛杏湲(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
戴晉新(1978)《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謝美珠(2000)《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1998)《蔣中正政治思想之研究―以正統及憲政主義為中心
的論述》。政大中山所博士論文。
顧邦猷(1993)《戰國至漢初關於「大一統」的思考》。淡江大學中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1992)《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
顧炎武(1968)《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
顧德融(2003)《春秋史》朱順龍合著。上海:上海人民
顧頡剛(1987)〈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收於《古史辨第一冊》。
台北:藍燈文化。
西文資料與翻譯著作
Beetham, David The Legitimation of Power.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1.
王浦劬等譯(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著。台北:桂冠。
朱敏章譯(2002)《利維坦》。霍布斯(Tho mas Hobbes)著,台北:
商務。
何兆武譯(1987)《社會契約論》。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台北:唐山
李安宅譯(出版年不詳)〈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馬林諾夫斯基
著。收錄於《古代社會》。中國社會出版社
李常山譯(1986)《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盧梭(Rousseau
Jean-Jacques)著。台北:唐山。
佟心平譯(2002)《合法性與政治》王遠飛合譯。讓–馬克‧夸克
(JEan-Marc Coicaud)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林榮遠譯(1997)《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
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加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著。台北:時報文化
馬克思(Karl Marx)(1995)〈德意志意識型態〉。收於中共中央馬克
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
第一卷》北京:人民
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丹尼斯‧
朗(Dennis H. Wrong)著。台北:桂冠。
康樂譯(1996)《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著。台北:遠流。二版
張明貴譯(1991)《政治人》李普塞(Seymaur Martin Lipset)著。
台北:桂冠。
陳曉林譯(2000)《歷史研究》。湯恩比(Toynbee Arnold Joseph )
著。台北:遠流。
溫天河、蔡哲茂譯(1989)《金文的世界》。白川靜著。台北:聯經
劉北成(2000)《合法化危機》曹衛東合譯。哈伯瑪斯(Habermas,
Jürgen)著。上海:上海人民
錢永祥等譯(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台北:遠流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2252003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200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明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震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Chen-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震宇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Chen-yuen_US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5:42:51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5:42: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5:42: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25200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252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政治正當性」概念,作為研究先秦儒家政治論述的切入角度,並探討孔子、孟子與荀子的政治正當性論述。本文第一章首先說明論文的問題意識,並將所謂的「政治正當性」概念下定義為求完整呈現三大儒的論述原意與其所相應的時代背景,本文採用了二種分析進路:內在研究的理論分析,與外在研究的歷史背景探討。本文第二章便是著力於後者的史實研討,並依三次政治社會的大變動斷代分年,對映出孔孟荀三者不同的時空環境。外在的時空環境,是形塑孔孟荀三者論述上與時俱變的主因,但同為儒家,三人的主張有所變,亦有所不變。自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三人因應時代的思潮,將正當性的判準重心,也作出不同的強調:孔子重天,孟子重民而荀子重君。儘管如此,三人都秉守著儒家的核心價值「德」,而這也正是儒家之所以為儒家的箇中道理所在!第四章本文指出了先秦三大儒的論述策略,乃是採取了詮釋學的方法。同時,在先秦之後的儒家,以至於中國傳統政治的發展來看,「以聖定王」和「以王定聖」的衝突,透過政治正當性概念的分析,其實出於視角的不同所造成。最後,本文在結論中借朱學勤的話,點出當代政治學與傳統儒家的道德政治思考之差異,而儒家對政治的論述,往往形成政治學的「失位」與「錯位」,這也正是今日要研究儒家政治理論者,所不得不面對的艱難課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導論―――――――――――――――――――――――1
第二章:政治正當性――先秦政治的基源問題―――――――――16
第一節:前言――――――――――――――――――――――――――16
第二節:殷周之際――天命觀的興起與基源問題的萌發――――――――18
第三節:西周到東周――政治失序與基源問題的挑戰―――――――――32
第四節:春秋到戰國――政制轉變與基源問題的分歧―――――――――43
第五節:小結――――――――――――――――――――――――――49
第三章:先秦儒家政治正當性之論述―――――――――――――51
第一節:前言:連續性思維與先秦儒家―――――――――――――――51
第二節:《論語》中關於政治正當性判準的論述―――――――――――57
第三節:《孟子》與《荀子》中關於政治正當性判準的論述――――――63
第四節:先秦儒家政治正當性的核心:「德」――――――――――――75
第五節:小結:儒家之所以為儒家―――――――――――――――――83
第四章:儒家正當性概念的流變與外延――――――――――――87
第一節:前言――――――――――――――――――――――――――87
第二節:孔孟荀的詮釋策略――――――――――――――――――――89
第三節:以聖定王與以王定聖―――――――――――――――――――96
第四節:小結―――――――――――――――――――――――――102
第五章:結論――――――――――――――――――――――105
徵引資料――――――――――――――――――――――――110
zh_TW
dc.format.extent 11158 bytes-
dc.format.extent 41128 bytes-
dc.format.extent 14660 bytes-
dc.format.extent 115360 bytes-
dc.format.extent 317883 bytes-
dc.format.extent 586771 bytes-
dc.format.extent 548969 bytes-
dc.format.extent 393747 bytes-
dc.format.extent 214063 bytes-
dc.format.extent 15677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200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正當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孔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孟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聖定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王定聖zh_TW
dc.title (題名) 先秦儒家的政治正當性論述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籍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忠林(2003)《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生龍(1996)《墨子》。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1998)《論語今讀》。安徽:安徽文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璵注(1997)《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鼓應(2001)《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修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武光、賴炎元(1990)《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伯峻(2002)《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60)《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俊英(1985)《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汎森(1987)《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健文(1995)《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礎》。台北:東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朴炳奭(1989)《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政大政治所博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學勤(1992)〈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評新儒家之政治哲學〉。《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十一世紀》總第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1955)《歷史哲學》。高雄:強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平 (2003)《中國傳統政治思維探源》。天津:天津人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1982)《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璋(2001)《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庚 (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杜 (1978)《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學勤(出版年不詳)《東周與秦代文明》。板橋:駱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正勝(1992)《古代國家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9)《周代城邦》。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書燦(2002)《中國早期國家結構研究》。北京:人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1995)《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靜一(1988)《波蘭人民共和國戈慕卡政權之研究:正當合法性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徑的分析》淡江歐研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鎮國(2002)《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1999)《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1979)〈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則之構造〉。收於項維新、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台北:牧童,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慈恩(2001)《鐘鼓蒼茫―晚周中央與邊陲宗教文化的消長推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1956)《學術與政治之間》。台中:中央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2)《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琳(1981)《政治合法性之研究》。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光直(1988)《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0)《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3)《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亨(1991)〈「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收於《中國人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君勱(1986)《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弘文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振陽(2001)《「天命靡常」與「夷夏之防」談清初支配正當性的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立》。政大民族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榮明(1997)《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端穗(1982)〈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俊傑(編)《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德勝 (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1973)《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中華書局。臺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倬雲(1984)《西周史》。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4)《求古編》。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詠明(2003)《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台北: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夢家(1992)《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太炎(1967)〈原儒〉,收於《國故論衡》。台北:廣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1985)《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斯年(1985)《性命古訓辯證》。台北:新文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永武(1976)《形聲多兼會意考》。台北:文史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6)〈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收於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珍(2002)《周初宗教的人文轉向―「天命觀」與「敬德」價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理性的形成、關連與作用》。政大哲學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安華(2000)《中國正統思想研究―以三民主義意識型態在政權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化中正當性建構為例之詮釋研究》。師大三民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收於楊國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陽(2002)《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台北:星定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寬(1999)《西周史》。台北: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慧傑(1981)《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仁昌(1996)《儒家的階層秩序論:先秦原型的探討》。台北:瑞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2003)《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 先秦卷》。浙江:浙江人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明田(1989)〈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十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黃俊傑合著,謝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生、盛杏湲(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晉新(1978)《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美珠(2000)《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國立台灣師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政諭(1998)《蔣中正政治思想之研究―以正統及憲政主義為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的論述》。政大中山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邦猷(1993)《戰國至漢初關於「大一統」的思考》。淡江大學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1992)《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炎武(1968)《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德融(2003)《春秋史》朱順龍合著。上海:上海人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1987)〈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收於《古史辨第一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藍燈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文資料與翻譯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etham, David The Legitimation of Power.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浦劬等譯(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大衛‧伊斯頓(Davi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aston)著。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敏章譯(2002)《利維坦》。霍布斯(Tho mas Hobbes)著,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兆武譯(1987)《社會契約論》。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usseau)著。台北: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安宅譯(出版年不詳)〈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馬林諾夫斯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著。收錄於《古代社會》。中國社會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常山譯(1986)《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盧梭(Rousseau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an-Jacques)著。台北: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佟心平譯(2002)《合法性與政治》王遠飛合譯。讓–馬克‧夸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an-Marc Coicaud)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榮遠譯(1997)《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加達默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ns-Georg Gadamer)著。台北:時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思(Karl Marx)(1995)〈德意志意識型態〉。收於中共中央馬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一卷》北京:人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丹尼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朗(Dennis H. Wrong)著。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樂譯(1996)《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馬克斯‧韋伯(Max Web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著。台北:遠流。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明貴譯(1991)《政治人》李普塞(Seymaur Martin Lipset)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林譯(2000)《歷史研究》。湯恩比(Toynbee Arnold Joseph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著。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天河、蔡哲茂譯(1989)《金文的世界》。白川靜著。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北成(2000)《合法化危機》曹衛東合譯。哈伯瑪斯(Haberma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ürgen)著。上海:上海人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永祥等譯(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台北:遠流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