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性侵害被害人之訊問與詰問
Interrogation and cross examination of sexual assault victim
作者 陳柏均
貢獻者 何賴傑
陳柏均
關鍵詞 性侵害
遮蔽措施
視訊傳送
交互詰問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9-Apr-2010 14:57:02 (UTC+8)
摘要 當國家積極保護某個法益時,反面而言,就是以限制某個法益作為保護手段,然而,刑事訴訟法踐行憲法之客觀保護義務,必須嚴守「禁止保護不足」以及「禁止過渡干預」原則。鑑於性侵害案件之特殊性,被害人當證人時,有其特別保護之必要性,但保護被害人之同時,不得過份限制被告原有之權益,因此,立法論上應建立層級化保障被害人之人證調查程序,訂定各種特殊程序之適用要件,依比例原則調和被害人與被告之權利保障,加強社政機構之介入,將相關訴訟人員之身分姓名資料保密後公開判決,並強化被害人證言之證明力,以達兼顧被害人程序保障以及被告訴訟防禦權保障之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同作者以出版時間較先者排列在先)
(一)教科書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2005.9,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冊),自版,2007.2,初版。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要(上)(下),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第六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下冊),作者自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經銷,2007.9,第五版。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出版社,2004.9,九版。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3,增訂二版。
蔡敦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出版社,2002.10,五版。
(二)論文集或專書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8,二刷。
王兆鵬等合著,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9,初版一刷。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2004.9,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王燦槐,台灣性侵害受害者之創傷理論、內含與服務,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孔繁鐘、孔繁錦,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合記圖書出版社,1998,第四版。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瀚蘆圖書初版有限公司,2004.1,初版。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一版。
林明傑等合著,「法律犯罪心理學」,2004,雙葉書廊,頁483。
凃秀蕊,性侵害、性騷擾法律救援,永然文化,2006.4,初版。
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11,初版一刷。
陳祐治,佛羅里達證據法逐條釋義,翰蘆,2006.2。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第二冊),1999.1,中央警察大學。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5,初版一刷。
蔡墩銘,審判心裡學,1991.2,再版,水牛大學。
蔡墩銘,德日刑事訴訟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7,初版。
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五南,1997。
蔡宗珍,人性尊嚴,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三版。
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教授墩銘先生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法學會中華民國分會,1997。
司法院司法行政廳編,美國聯邦證據法,司法院出版,2003。
(三)翻譯書
土本武司著,董璠輿、宋輝英譯,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1997.5,初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松尾浩也著,丁相順、張凌譯,日本刑事訴訟法, 2005.8,初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伊莉莎白.羅芙托斯、凱薩琳.柯茜著,浩平譯,辯方證人,二版,2005.12,商周出版社。
Arthur Best著,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2002.12,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A.Snyder、A.Bocchino & D.Sonenshein著,蔡秋明、魏玉英譯,加州證據法與異議實務,商周出版,2005.1。
Papalia, D.E. & Olds, S.W.著,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人類心理學,桂冠出版社,1994。
Marcia Morgan著,陳怡潔譯,How to Interview Sexual Abuse Victims-Including the Use of Anatomical Dolls(撫平傷痛-兒童性侵害會談指南),亞太圖書,1999.2,初版。
Eysenck, M.& Keane, M.著,李素卿譯,認知心理學,五南出版社,2003。
Roxin著,吳麗琪譯,刑事訴訟法,第24版(德文版),1998.11,三民書局。
(四)學位論文
吳文正,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為中心探討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交會與整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1。
林志潔,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以誤判防止與人權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許潔怡,刑事訴訟程序中兒童證言之研究—以證言可信度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2。
張錦麗,台灣地區「性侵害被害人減少重複陳述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2005。
黃致豪,刑事審判中精神疾患政人證言證據能力標準之再建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7。
鄭羽軒,我國實務對補強證據認定之研究—以民國八十五年後最高法院判決為範圍,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6。
謝協昌,論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之權利保障—以性犯罪被害人之權利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6。
謝秉錡,探論審判中受危害證人保障措施之強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五)期刊或研討會發表文章
王兆鵬,無效的反詰問,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2003.2。
王兆鵬,憲法解釋與刑事訴訟(上)--最重要的三則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4期,2005.9。
王兆鵬,憲法解釋與刑事訴訟(下)--最重要的三則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5期,2005.10。
王梅英,告訴人在證據法上的地位,司法週刊,第943期,1999.8。
王梅英,專家在法庭上的角色-鑑定或參審?律師雜誌,第253期,2000.10。
王皇玉,德國刑事訴訟法上關於「證人保護」之立法動向,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10。
王容溥,初探被害人審判中閱卷應有限制-簡評刑事訴訟法第271條之1第2項告訴代理人準用第33條審判中閱覽卷證之規定,台灣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7。
朱朝亮,釋字第582號解釋之評析--從日本法制之比較法觀點論述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2005.12。
吳維雅,你相不相信孩子?論兒童性侵案件中之兒童證人及專家證人兼評台灣高等法院92年少連上訴字第218號刑事判決,檢察新論,第1期,2007.1。
吳俊毅,鑑定人「行鑑定時」辯護人在場權-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4582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7.11。
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第17期,2003.5。
何賴傑,傳聞法則之同意,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2004.10。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8.1。
林輝煌,對質詰問權與傳聞法則-比較法之探索 -上-,法令月刊,第58卷第4期,2007.4。
林鈺雄,蓋上潘朵拉的盒子-釋字第582號解釋終結第六種證據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12。
林鈺雄,對第三人之身體檢查處分-立法原則之形成,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2004.7。
林鈺雄,刑事法院傳訊證人之義務-簡評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5749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68期,2005.3。
林鈺雄,共犯證人與對質詰問-從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看我國釋字第582號解釋之後續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5。
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之新紀元-最高法院近年裁判新趨勢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9號,2007.10。
許宗力,基本權利的起源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10。
許宗力,基本權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12。
許福生,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例法之探討,警大法學論叢,第五期,2000。
陳運財,偵查中證人之具結與傳聞例外之適用--評94年臺上字第3277號刑事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3期,2007.4。
陳運財,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探討,台灣本土法學,第94期,2007.5。
彭南元,兒童性侵案件中兒童證人及專家鑑定之研究,律師雜誌,253期,2000.10。
黃富源、呂明坤,強姦迷思與強姦犯罪關聯性的實證研究,社會建設,第99期,1988。
葉建廷,釋字第582號解釋對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規定之影響,司法改革雜誌,第53期,2004.10。
楊雲驊,祕密證人與公平審判程序—我國大法官會議解釋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的比較分析,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3期,2000.6
楊雲驊,刑事訴訟法起訴審查制度若干疑義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2002.7。
楊雲驊,告訴人的陳述與傳聞法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2004.1。
楊雲驊,未告知證人拒絕證言權之法律效果-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909號、95年度台上字第2426號、96年度台上字第1043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9號,2007.10。
楊雲驊,找回嚴格證明程序之靈魂--釋字第582號的意義與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12。
蔡墩銘,論刑事訴訟法之對質,法學叢刊,第51期,1973.3。
蔡墩銘,刑事推事之自由心證,台大法學論叢,第15卷第2期,1986.6。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1。
賴恭利,法院審理性侵害案件與九十二年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之修正,法學叢刊,第192期,2003.10。
簡慧娟,性侵害犯罪防制法九十四年二月五日修正內容簡介,全國律師,2005.9。
(六)其他
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台灣地區性侵害犯罪狀況與型態之調查研究,1999.5。
立法院公報,委員會紀錄,第93卷第31期。
立法院公報93卷34期3368號五冊。
立法院公報,第93卷35期3369號。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7期。
性侵害防治工作人員服務手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6.12..15,初版。
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重複陳述作業工作手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6.6,二版。
兒童、智能障礙者性侵害案件偵訊輔助器材使用手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3.9.1,初版。
二、日文部分(依發表時先間後排列)
(一)教科書、論文集或專書
松尾浩也編,逐条解說犯罪被害者保障二法,有斐閣,2001.3,初版第一刷。
椎橋隆幸、高橋則夫、川出敏裕,わかりやすい犯罪被害者保護制度,有斐閣,2001.3。
松尾浩也監修,松本時夫=土本武司,条解刑事訴訟法,弘文堂,第三版增補版,平成18年6月15日。
(二)文章
崛江慎司,証人審問権の本質について(四)--アメリカにおける議論を中心に,法学論叢,141卷4號,1997.7。
崛江慎司,証人審問権の本質について(六)--アメリカにおける議論を中心に,法学論叢,142卷2號,1997.11。
川出敏裕,刑事手続における被害者の保障,ジュリスト,1163号,1999.9。
座談會 犯罪被害者の保障—法制審議会答申をめぐつて,ジュリスト,1176号,2000.4.15。
村越一浩,法制審議会における審議の経偉及び要綱骨子の概要,ジュリスト,1176号,2000.4.15。
堀江慎司,アメリカの刑事公判におけるテレビについて尋問制度,法學論叢,148卷3.4号,2001.1。
渡邉一弘,犯罪被害者等の保障に関する刑事訴訟法等の一部改正について,田宮裕博士追悼論集(上卷),信山社,2001.5.20。
小倉哲浩, 証人保障のための各手続の性質及び相互の關係,判例タイムズ,1150号,2004.8.1。
島田睦史, 証人付添人に関する諸問題, 判例タイムズ, 通卷1151号, 2004.8.15。
角田正紀,遮へい措置,ビデオリンクに関する諸問題,判例タイムズ,通卷1151号,2004.8.15。
清水真,証人保障のための遮蔽措置及びヴィデオ・リンク方式の合憲性(上),独協法学,67期,2005.11。
眞田寿彦, 刑事裁判における遮へい措置及びビデオリンク方式での証人尋問を合憲とした最高裁判決--最高裁(1小)平成17.4.14判決,法律のひろば,第59卷2號,2006.2。
椎橋隆幸,証人保障手続の新展開, 犯罪の多角的検討--渥美東洋先生古稀記念,有斐閣,2006.5。
堀江慎司, 証人尋問における遮へい措置、ビデオリンク方式の合憲性--最(一小)判平成17.4.14刑集59巻3号259頁,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期,2006。
伊藤睦,遮へい措置.ビデオリンク方式による証人尋問証人審問権,法律時報79卷4号,2007。
村瀬正明,人定質問以後の公判手続の非公開を求めた検察官の意見に対し,被告人質問時に限定して対審の公開停止が認められた事例[福井地決平成17.10.18],研修,705卷,2007.3。
笹倉香奈,刑事裁判の公開原則と被告人のプライバシーの権利(1),一橋法学,6卷1期,2007.3。
吉弘光男,補強證據論,收錄於白取祐司等編,刑事司法改革と刑事訴訟法(下卷),2007.5.25,第1版,日本評論社。
笹倉香奈,刑事裁判の公開原則と被告人のプライバシーの権利(2.完),一橋法学,6卷2期,2007.7。
三、英文部分(依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Perry, N.W. & Wrightsman, L.S., The Child Wintness: Legal Issues And Dilemmas, Sage Publication, U.S.A. (1991)
Lisa Hamilton Thielmeyer, Note, Beyond Maryland v. Craig: Can and Should Adult Rape Victims be Permitted to Testify by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67 IND. L. J. 797(1992)
J. Steven Beckett and Steven D. Stennett, THE ELDER WITNESS--THE ADMISSIBILITY OF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TESTIMONY AFTER MARYLAND V. CRAIG, Elder Law Journal (1999)
Michael D. Roth, Laissez-Faire Videocomferencing: Remote Witness Testimony and Adversarial Truth, 48 UCLA L. REV. 185, 197(20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4651044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4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何賴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柏均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柏均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Apr-2010 14:57:02 (UTC+8)-
dc.date.available 9-Apr-2010 14:57: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Apr-2010 14:57: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65104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65104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當國家積極保護某個法益時,反面而言,就是以限制某個法益作為保護手段,然而,刑事訴訟法踐行憲法之客觀保護義務,必須嚴守「禁止保護不足」以及「禁止過渡干預」原則。鑑於性侵害案件之特殊性,被害人當證人時,有其特別保護之必要性,但保護被害人之同時,不得過份限制被告原有之權益,因此,立法論上應建立層級化保障被害人之人證調查程序,訂定各種特殊程序之適用要件,依比例原則調和被害人與被告之權利保障,加強社政機構之介入,將相關訴訟人員之身分姓名資料保密後公開判決,並強化被害人證言之證明力,以達兼顧被害人程序保障以及被告訴訟防禦權保障之目標。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一項 被害人權益保障基礎及其刑事訴訟程序之參與 1
第二項 性侵害案件被害人於司法實務之困境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偵查中性侵害被害人之詢(訊)問 17
第一節 概說 17
第二節 人證程序 18
第一項 證人概念 18
第二項 證人適格 18
第一款 大法官釋字第582號解釋 19
第二款 證言能力有爭議者之證人適格問題 21
第一目 兒童證人 21
一、定義 21
二、證據能力之有無 22
三、兒童發展狀況 24
四、小結 27
第二目 智能障礙者 27
第三項 拒絕證言權 29
第四項 小結 31
第三節 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重複陳述作業流程 32
第一項 概說 32
第二項 減述作業之詢(訊)問 33
第一款 訊前訪視 33
第二款 詢(訊)問階段 35
第一目 詢(訊)問三階段 35
第二目 檢察署視訊系統之配置 36
第三目 偵訊輔助娃娃之適用問題 37
一、詢(訊)問兒童證人之團隊 38
二、偵訊輔助娃娃之沿革 39
三、使用偵訊輔助娃娃之注意事項 40
第三項 減述作業於審判中適用之問題 45
第一款 問題緣起 45
第二款 本文見解 48
第一目 法院與檢警等機構一同訊問被害人 49
第二目 偵查階段實施一次詢(訊)問,審理階段實施一次 訊(詰)問 50
第三目 法院直接以偵查之影音紀錄或偵查筆錄作為證據而調查,不再傳喚被害人到庭作證 52
一、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之傳聞例外 52
二、以偵查階段之筆錄作為證據 55
三、利用播放影音紀錄方式代替訊(詰)問 59
四、性侵害被害人保障與傳聞法則之調和 60
第四項 減述作業程序之缺失 63
第三章 審理中性侵害被害人之訊(詰)問 66
第一節 概說 66
第二節 違反交互詰問規則之證言 66
第一項 被告之對質詰問權 66
第一款 對質詰問權之意義 66
第一目 美國法與日本法 67
第二目 我國法 68
第三目 小結 70
第二款 對質詰問權非絕對權 71
第二項 交互詰問之意義與功能 72
第三項 不當詰問 73
第一款 概說 73
第二款 本案無關之性經驗證據詰問 74
第三款 不當詰問之法律效果 75
第四項 被害人於主詰問後因恐懼等因素而無法或拒絕陳述之情形 78
第一款 概說 78
第二款 被害人於主詰問後因恐懼等因素而無法或拒絕陳述之情形 79
第三節 利用遮蔽、視訊傳送等隔離訊問或詰問之措施 80
第一項 定義 80
第一款 遮蔽措施 80
第二款 視訊傳送措施 81
第二項 規範目的 81
第三項 遮蔽或視訊傳送等方式與直接審理原則之關係 82
第四項 遮蔽或視訊傳送等隔離詰問之合憲性 83
第一款 以遮蔽措施進行對質詰問之合憲性 83
第一目 概說 83
第二目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Coy v. Iowa案 84
第三目 小結 86
第三款 以視訊傳送方式進行對質詰問之合憲性 87
第一目 概說 87
第二目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Maryland v. Craig案之影響 88
第五項 各國規定 92
第一款 美國法 92
第一目 美國聯邦法典第18編第3509條規定 92
第二目 Craig案之影響-美國聯邦法院擴大適用視訊傳送方式詰問證人 96
第三目 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26條修正案 99
第二款 日本法 100
第一目 刑事訴訟法第157條之3 101
第二目 刑事訴訟法第157條之4規定 102
第三目 日本最高裁平成17年4月14日第一小法庭判決 107
第三款 我國法 110
第一目 性侵害犯罪防制法第16條規定 110
第二目 實務運作狀況 111
第六項 建立層級化之被害人保護制度 116
第四章 性侵害犯罪案件其他保護被害人之特殊程序 121
第一節 審判不公開 121
第一項 公開審理原則 121
第二項 日本憲法第82條第2項規定 122
第三項 我國法與實務 124
第一款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8 條規定 124
第二款 我國實務缺失 124
第四項 本文見解 125
第二節 一定關係之人得陪同在場及陳述意見 125
第一項 問題緣起 125
第二項 日本刑事訴訟法第157條之2規定 128
第三項 本文見解 130
第五章 性侵害被害人證言之證據評價 133
第一節 自由心證 133
第一項 自由心證之內涵與限制 133
第二項 影響心證之成因 134
第二節 兒童證言之可信度及改善 136
第三節 被害人證言之補強 138
第四節 刑事司法心理學及精神鑑定證據之評價 143
第一項 刑事司法心理學及精神鑑定 143
第二項 我國實務關於鑑定調查之問題 146
第三項 鑑定證據之改進 150
第一款 學者見解 150
第二款 本文見解 1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4
附錄 I
附件一 IV
附件二 VIII
附件三 IX
附件四 XI
參考文獻 XII
zh_TW
dc.format.extent 349042 bytes-
dc.format.extent 396922 bytes-
dc.format.extent 381579 bytes-
dc.format.extent 598327 bytes-
dc.format.extent 643204 bytes-
dc.format.extent 777167 bytes-
dc.format.extent 774461 bytes-
dc.format.extent 684483 bytes-
dc.format.extent 794554 bytes-
dc.format.extent 392097 bytes-
dc.format.extent 605016 bytes-
dc.format.extent 39371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4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性侵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遮蔽措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視訊傳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交互詰問zh_TW
dc.title (題名) 性侵害被害人之訊問與詰問zh_TW
dc.title (題名) Interrogation and cross examination of sexual assault victim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同作者以出版時間較先者排列在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教科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2005.9,元照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冊),自版,2007.2,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要(上)(下),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第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下冊),作者自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經銷,2007.9,第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出版社,2004.9,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3,增訂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敦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出版社,2002.10,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論文集或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8,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兆鵬等合著,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9,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2004.9,元照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燦槐,台灣性侵害受害者之創傷理論、內含與服務,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繁鐘、孔繁錦,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合記圖書出版社,1998,第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瀚蘆圖書初版有限公司,2004.1,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傑等合著,「法律犯罪心理學」,2004,雙葉書廊,頁4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凃秀蕊,性侵害、性騷擾法律救援,永然文化,2006.4,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11,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祐治,佛羅里達證據法逐條釋義,翰蘆,200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第二冊),1999.1,中央警察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5,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墩銘,審判心裡學,1991.2,再版,水牛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墩銘,德日刑事訴訟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7,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五南,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宗珍,人性尊嚴,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教授墩銘先生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法學會中華民國分會,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法院司法行政廳編,美國聯邦證據法,司法院出版,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翻譯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土本武司著,董璠輿、宋輝英譯,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1997.5,初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尾浩也著,丁相順、張凌譯,日本刑事訴訟法, 2005.8,初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莉莎白.羅芙托斯、凱薩琳.柯茜著,浩平譯,辯方證人,二版,2005.12,商周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thur Best著,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2002.12,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nyder、A.Bocchino & D.Sonenshein著,蔡秋明、魏玉英譯,加州證據法與異議實務,商周出版,200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palia, D.E. & Olds, S.W.著,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人類心理學,桂冠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cia Morgan著,陳怡潔譯,How to Interview Sexual Abuse Victims-Including the Use of Anatomical Dolls(撫平傷痛-兒童性侵害會談指南),亞太圖書,1999.2,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ysenck, M.& Keane, M.著,李素卿譯,認知心理學,五南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xin著,吳麗琪譯,刑事訴訟法,第24版(德文版),1998.11,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正,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為中心探討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交會與整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志潔,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以誤判防止與人權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潔怡,刑事訴訟程序中兒童證言之研究—以證言可信度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麗,台灣地區「性侵害被害人減少重複陳述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致豪,刑事審判中精神疾患政人證言證據能力標準之再建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羽軒,我國實務對補強證據認定之研究—以民國八十五年後最高法院判決為範圍,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協昌,論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之權利保障—以性犯罪被害人之權利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秉錡,探論審判中受危害證人保障措施之強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期刊或研討會發表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兆鵬,無效的反詰問,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200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兆鵬,憲法解釋與刑事訴訟(上)--最重要的三則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4期,200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兆鵬,憲法解釋與刑事訴訟(下)--最重要的三則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5期,2005.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梅英,告訴人在證據法上的地位,司法週刊,第943期,19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梅英,專家在法庭上的角色-鑑定或參審?律師雜誌,第253期,200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皇玉,德國刑事訴訟法上關於「證人保護」之立法動向,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容溥,初探被害人審判中閱卷應有限制-簡評刑事訴訟法第271條之1第2項告訴代理人準用第33條審判中閱覽卷證之規定,台灣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朝亮,釋字第582號解釋之評析--從日本法制之比較法觀點論述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2005.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維雅,你相不相信孩子?論兒童性侵案件中之兒童證人及專家證人兼評台灣高等法院92年少連上訴字第218號刑事判決,檢察新論,第1期,200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俊毅,鑑定人「行鑑定時」辯護人在場權-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4582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第17期,200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賴傑,傳聞法則之同意,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2004.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輝煌,對質詰問權與傳聞法則-比較法之探索 -上-,法令月刊,第58卷第4期,200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鈺雄,蓋上潘朵拉的盒子-釋字第582號解釋終結第六種證據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鈺雄,對第三人之身體檢查處分-立法原則之形成,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200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鈺雄,刑事法院傳訊證人之義務-簡評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5749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68期,200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鈺雄,共犯證人與對質詰問-從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看我國釋字第582號解釋之後續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之新紀元-最高法院近年裁判新趨勢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9號,2007.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宗力,基本權利的起源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宗力,基本權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福生,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例法之探討,警大法學論叢,第五期,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運財,偵查中證人之具結與傳聞例外之適用--評94年臺上字第3277號刑事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3期,200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運財,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探討,台灣本土法學,第94期,200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南元,兒童性侵案件中兒童證人及專家鑑定之研究,律師雜誌,253期,200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富源、呂明坤,強姦迷思與強姦犯罪關聯性的實證研究,社會建設,第99期,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建廷,釋字第582號解釋對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規定之影響,司法改革雜誌,第53期,2004.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雲驊,祕密證人與公平審判程序—我國大法官會議解釋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的比較分析,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3期,20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雲驊,刑事訴訟法起訴審查制度若干疑義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200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雲驊,告訴人的陳述與傳聞法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200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雲驊,未告知證人拒絕證言權之法律效果-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909號、95年度台上字第2426號、96年度台上字第1043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9號,2007.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雲驊,找回嚴格證明程序之靈魂--釋字第582號的意義與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墩銘,論刑事訴訟法之對質,法學叢刊,第51期,197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墩銘,刑事推事之自由心證,台大法學論叢,第15卷第2期,198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恭利,法院審理性侵害案件與九十二年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之修正,法學叢刊,第192期,2003.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慧娟,性侵害犯罪防制法九十四年二月五日修正內容簡介,全國律師,200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台灣地區性侵害犯罪狀況與型態之調查研究,19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立法院公報,委員會紀錄,第93卷第3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立法院公報93卷34期3368號五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立法院公報,第93卷35期3369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性侵害防治工作人員服務手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6.12..15,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重複陳述作業工作手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6.6,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兒童、智能障礙者性侵害案件偵訊輔助器材使用手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3.9.1,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日文部分(依發表時先間後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教科書、論文集或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尾浩也編,逐条解說犯罪被害者保障二法,有斐閣,2001.3,初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椎橋隆幸、高橋則夫、川出敏裕,わかりやすい犯罪被害者保護制度,有斐閣,200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尾浩也監修,松本時夫=土本武司,条解刑事訴訟法,弘文堂,第三版增補版,平成18年6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崛江慎司,証人審問権の本質について(四)--アメリカにおける議論を中心に,法学論叢,141卷4號,19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崛江慎司,証人審問権の本質について(六)--アメリカにおける議論を中心に,法学論叢,142卷2號,199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川出敏裕,刑事手続における被害者の保障,ジュリスト,1163号,19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座談會 犯罪被害者の保障—法制審議会答申をめぐつて,ジュリスト,1176号,2000.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村越一浩,法制審議会における審議の経偉及び要綱骨子の概要,ジュリスト,1176号,2000.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堀江慎司,アメリカの刑事公判におけるテレビについて尋問制度,法學論叢,148卷3.4号,20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邉一弘,犯罪被害者等の保障に関する刑事訴訟法等の一部改正について,田宮裕博士追悼論集(上卷),信山社,2001.5.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倉哲浩, 証人保障のための各手続の性質及び相互の關係,判例タイムズ,1150号,2004.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島田睦史, 証人付添人に関する諸問題, 判例タイムズ, 通卷1151号, 2004.8.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角田正紀,遮へい措置,ビデオリンクに関する諸問題,判例タイムズ,通卷1151号,2004.8.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水真,証人保障のための遮蔽措置及びヴィデオ・リンク方式の合憲性(上),独協法学,67期,2005.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眞田寿彦, 刑事裁判における遮へい措置及びビデオリンク方式での証人尋問を合憲とした最高裁判決--最高裁(1小)平成17.4.14判決,法律のひろば,第59卷2號,200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椎橋隆幸,証人保障手続の新展開, 犯罪の多角的検討--渥美東洋先生古稀記念,有斐閣,200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堀江慎司, 証人尋問における遮へい措置、ビデオリンク方式の合憲性--最(一小)判平成17.4.14刑集59巻3号259頁,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期,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藤睦,遮へい措置.ビデオリンク方式による証人尋問証人審問権,法律時報79卷4号,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村瀬正明,人定質問以後の公判手続の非公開を求めた検察官の意見に対し,被告人質問時に限定して対審の公開停止が認められた事例[福井地決平成17.10.18],研修,705卷,200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笹倉香奈,刑事裁判の公開原則と被告人のプライバシーの権利(1),一橋法学,6卷1期,200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弘光男,補強證據論,收錄於白取祐司等編,刑事司法改革と刑事訴訟法(下卷),2007.5.25,第1版,日本評論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笹倉香奈,刑事裁判の公開原則と被告人のプライバシーの権利(2.完),一橋法学,6卷2期,200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英文部分(依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rry, N.W. & Wrightsman, L.S., The Child Wintness: Legal Issues And Dilemmas, Sage Publication, U.S.A.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sa Hamilton Thielmeyer, Note, Beyond Maryland v. Craig: Can and Should Adult Rape Victims be Permitted to Testify by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67 IND. L. J. 797(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 Steven Beckett and Steven D. Stennett, THE ELDER WITNESS--THE ADMISSIBILITY OF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TESTIMONY AFTER MARYLAND V. CRAIG, Elder Law Journal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ael D. Roth, Laissez-Faire Videocomferencing: Remote Witness Testimony and Adversarial Truth, 48 UCLA L. REV. 185, 197(2000)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