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藝術的奧秘:姚一葦文學研究
The Secret of art: The research of Yao Yi-Wei and his literary works
作者 林淑慧
Lin, Shu Hui
貢獻者 陳芳明
Chen, Fang Ming
林淑慧
Lin, Shu Hui
關鍵詞 姚一葦
台灣文學
文學批評
現代主義
現代文學
Yao, Yi-Wei
Taiwanese Literature
Literary cirticism
Modernism
Modern Literature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9-Apr-2010 15:23:28 (UTC+8)
摘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姚一葦先生的翻譯、美學理論、戲劇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建構及其文學現代性的思考,並藉由此個案關注臺灣戰後現代文學與中國新文學──特別是五四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之間的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首先透過史料的輯佚工作,尋得姚一葦在大陸時期的創作,以此重構姚一葦在大陸時期的閱讀史與創作歷程,探索其文學觀與批評觀的形塑與實踐,並從中考察臺灣戰後文學與中國新文學、世界思潮的銜接與鍛鑄。另一方面,本論文有計畫地訪談了曾與姚一葦從事文學雜誌編輯工作的編務委員,包括《筆匯》雜誌的尉天驄先生、《現代文學》的白先勇先生與柯慶明先生。意欲透過基礎的口述歷史記錄工作,深化報刊研究的信度與深度。
  姚一葦是從大陸帶來五四後的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之一。打破傳統禁忌和創新求變的五四精神,給予這位現代主義推手精神上的鼓勵,使臺灣現代主義有了歷史傳承的意義。姚一葦最初所接受的現代主義,應溯源自1930年代的中國上海、承繼自施蟄存在《現代》雜誌中所提倡的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奧系統)的現代主義。這一點與臺灣六○年代《現代文學》雜誌因其學院派色彩,對於現代主義的介紹大部分承襲於英美的現代主義有所不同,應而也別具意義。
  本論文透過探討姚一葦促進現代小說的閱讀與臺灣藝術電影之發展的努力為例,揭示姚一葦如何在六○年代更進一步開拓了臺灣現代文學/電影批評的面向及視野,以及他接軌臺灣現代文學藝術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現代主義的關鍵地位。他透過日文書籍所接觸到的歐洲現代主義與英美當代文學理論,大部份承繼西方理性主義的觀念,由亞里士多德到康德、謝林、黑格爾,均有深度之認識。1949年以前,中國治美學與文學批評之學者,如朱光潛、宗白華等人,亦多立基於德國古典美學思想體系之上而加以發展。然而,受到政治上的影響,朱光潛、宗白華的體系受到蘇俄左派思想之壓制,使這一脈的美學在1949年以後的中國大陸亦多寂然無聲。反觀到了臺灣的姚一葦在此一階段所作的美學工作,其思想價值便格外值得注意。相較於大陸學者,姚一葦在德國古典美學的理性主義的系統之外,更注意到非理性主義思想系統的美學觀念,立基於此對提倡現代主義不遺餘力。
  姚一葦的美學理論與文學作品所展現的意義,在理論盛行的今日看來尤具意義。本論文重新回顧姚一葦畢生論述,恰巧也是傳統文學價值的重新肯定、古典美學的最後完成。文學和美學在將來必有不同的發展,但姚一葦為臺灣現代文學所留下的歷史基石,不管是對話或挑戰,必定是不可忽略。
參考文獻 壹、姚一葦著作
一、大陸時期佚作
(一)創作:
1.〈山城拾掇〉,浙江:《東南日報》筆壘副刊 ,1940年3月19-24日
2.〈多雨的季節〉,浙江:《東南日報》筆壘副刊 ,1940年4月12日
3.〈林子〉,浙江:《東南日報》筆壘副刊 ,1940年6月27日
4.〈鄉愁〉,浙江:《新青年》雜誌,1940年8月16日
5.〈沈默〉,桂林:《救亡日報》文化崗位副刊,1940年12月22日
6.〈我要奮鬥〉,江西:《大路》雜誌,1941年2月1日
7.〈今宵明月〉,浙江:《東南日報》筆壘副刊 ,1941年2月11日
8.〈輸血者〉,福建:《改進》雜誌第7卷第5期,1943年7月
9.〈料草〉,福建:《中央日報》每週文藝版,1945年7月4日
10.〈春蠶〉,福建:《改進》雜誌第12卷第2期,1945年10月
11.〈翡翠鳥〉,福建:《明日文藝》雜誌(第3期),1946年
12.〈鄉間婚禮〉,福建:《大晚報》每週文學,1947年4月25日
13.〈後臺斷想〉,出處與時間不詳,(未結集‧筆名:姚宇)
(二)翻譯:
1.拿溫敦,〈午後的散步〉,(出處不詳),1943年9月,(未結集‧筆名:袁三愆)
2.梭羅古勃(Soloqub),〈白媽媽〉,江西:《新知識月刊》第2期,(未結集‧筆名:袁三愆)
3.莫泊桑,〈一個家庭〉,(出處時間不詳),(未結集‧筆名:袁三愆)
4.得勒打(Delodda),〈野兔〉(上.下),《新地》副刊第722-723期,(未結集‧筆名:袁三愆)
(三)評論:
1.〈論《總建築師》〉,福建:《中南日報》每週文藝第8期,1945年4月25日
二、學術論著
1.《詩學箋註》,臺北:中華,1966年
2.《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1968年
3.《戲劇論集》,臺北:開明,1969年
4.《美的範疇論》,臺北:開明,1978年
5.《戲劇原理》,臺北:書林,1992年
6.《審美三論》,臺北:開明,1993年
7.《藝術批評》,臺北:三民,1996年
二、劇本創作
1.《來自鳳凰鎮的人》(三幕劇),1963年
英譯From Phoenix Town, tr. by Chu Chi-Yu & Oliver Stunt, Oxford Univ. Press, 1996
2.《孫飛虎搶親》(三幕劇),1965年
3.《碾玉觀音》》(三幕劇),1967年
英譯The Emerld Bodhisativa, tr. by Mei-Ling Cheng, Yale Univ. 1988(碩士論文)
4.《紅鼻子》(四幕劇),1969年
英譯Red Nose, tr. by Ying-Chu Yeh, Iowa State Univ. 1981(碩士論文)
德譯Rotnase, tr. by Birgit, Buchholz, Univ. press, 1995(碩士論文)
日譯《紅鼻子》,小林泉譯,《悲劇喜劇》,1989年9月(昭和六十二年九月)
5.《申生》(四幕劇),1971年
英譯The Crown Prince Shen-Sheng, tr. by Marion Taylor, Wan Kin-lau, Lin
6.《一口箱子》(獨幕劇),1973年
譯Suitcase, tr. by Chou Shan, 1973
韓譯《一口箱子》,姜那炫譯,《戲曲文學》,1989年9月號
(以上六種收錄於:《姚一葦戲劇六種》,臺北:華欣文化公司,1975年)
7.《傅青主》(二部劇),臺北:遠景,1978年;臺北:聯經,1989年
8.《我們一同走走看》(獨幕劇),1979年
9.《左伯桃》(京劇),1980年
10.《訪客》(獨幕劇),1984年
11.《大樹神傳奇》(獨幕劇),1985年
英譯The Legend of the Tree God, tr. by David Jiang, Great Britain, Alumnus, 1995
12.《馬嵬驛》(三幕劇),1987年
(以上五種收錄於:《我們一同走走看》,臺北:書林,1987年)
13.《X小姐》(獨幕六場),1991年
14.《重新開始》(二幕劇),1993年
(以上兩種收錄於:《X小姐‧重新開始》,臺北:麥田,1994年)
三、散文評論
1.《文學論集》,臺北:書評書目,1974年
2.《姚一葦文錄》,臺北:洪範,1977年
3.《戲劇與文學》,臺北:遠景,1984年
4.《說人生》,臺北:聯經,1984年
5.《欣賞與批評》,臺北:聯經,1989年
6.《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臺北:書林,1995年
四、翻譯作品
1.馬克吐溫(Mark Twain),《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臺北:正中書局,1953年
2.R. L. Stevenson,《杜里世家》(The Master of Ballantrae),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五、電影評論
1.《亂世佳人》分鏡劇本(1),《電影評論》,1978年3月(未結集)
2.《亂世佳人》分鏡劇本(2),《電影評論》,1978年6月(未結集)
3.《亂世佳人》分鏡劇本(3),《電影評論》,1978年12月(未結集)
4.《亂世佳人》分鏡劇本(4),《電影評論》,1979年6月(未結集)
5.《亂世佳人》分鏡劇本(5),《電影評論》,1979年12月(未結集)
6.《亂世佳人》分鏡劇本(完),《電影評論》,1980年6月(未結集)
7.〈被後現代遺忘的──觀《英倫情人》抒感〉,《聯合報》,1997年4月12日
貳、劇作重要演出記錄
1.〈來自鳳凰鎮的人〉
彭行才,臺北:臺灣藝專影劇科,1964年
臺北:秦迪,1964年
臺中:東海大學谷音話劇社,1964年
趙群,臺北:臺大話劇社,1964年
趙琦彬,臺北: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68年
新加坡:藝術劇場,1982年
2.〈碾玉觀音〉
 趙琦彬,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1967年
王慰城,臺北:文化學院戲劇系,1967年
吳錡,臺北:臺北市政府
陳玲玲,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1985年
牛川海,臺北:冬青劇團,1993年
3.〈紅鼻子〉
趙琦彬,臺北:中國話劇演出欣賞委員會,1970年
陳顒,北京:中國青年藝術劇院,1982年
王嘯平、錢祖武,上海:上海人民藝術劇院,1982年
小林宏,日本岐阜:齒輪劇團,1987年
姚一葦、陳玲玲,臺北:國家戲劇院,1989年
牛川海,臺北: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1998年
4.〈申生〉
黃海君,臺北:臺大中文學會,1975年
謝炳昌,臺中:觀點劇坊,1988年
姚海星,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1991年
5.〈一口箱子〉
黃美序,臺北:文化學院藝研所,1977年
臺北:東吳大學英文系(英語演出),1978年
姚海星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07年
6.〈傅青主〉
 楊金榜、丁明禮,臺北: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1981年
7.〈我們一同走走看〉
 牛川海,臺北:第一屆實驗劇展,1980年
8.〈訪客〉 
葉子彥,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1989年
洪濤,臺北:冬青劇團,1992年
9.〈大樹神傳奇〉 
洪濤,臺北:冬青劇團,1992年
蔣維國,Leeds :The Univ. of Leeds workshop Theatre(英語演出),1993年
10.〈X 小姐〉
葉子彥,臺北:華岡藝術學校, 1996年
國立藝術學院
蔣維國,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0年
11.〈重新開始〉
姚一葦,臺北:國立藝術學院,1995年
參、姚一葦先生參與會談及評審會議目錄
〈發展中國影劇事業座談會〉,《聯合週刊》,1966年2月12日
〈慶祝五十五年文藝節座談會〉,《徵信週刊》,1966年4月30日
〈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評審委員會座談會〉,《聯合報》,1977年4月14日
〈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總評會議〉,《聯合報》,1977年9月16日
〈第一屆時報文學獎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78年10月2日
〈創作文學的新時代(如何辦好今年的聯合報小說獎)〉,《聯合報》,1979年6月9日
〈期待傑作的來臨—聯合報小說獎評選委員談小說評審〉,《聯合報》,1979年8月2日
〈開創中國文學的新傳統—「時報文學獎」的期許與建議〉,《中國時報》,1979年8月30日
〈聯合報第四屆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獎總評會議〉,《聯合報》,1979年1月12日
〈樹立我們文化的新模式〉,《聯合報》,1980年7月29-30日
〈第六屆聯合報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獎總評會議〉,《聯合報》,1981年11月12日
〈第二次百萬小說決審過程大公開〉,《自立晚報》,1984年3月26-30日
〈「反對者」處理人物的能力很高〉,《自立晚報》,1984年3月30日
〈亞洲藝術座談會—姚一葦談印尼戲劇〉,《藝術之友》,1984年3月22日
〈談「牆」、「煙陳舊夢」、「何日君再來」—關於短篇小說決審〉,《聯合報》,1984年9月17日
〈「當代劇場發展的方向」座談會〉,《聯合文學》,1988年3月
〈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中、長篇決審會議〉,《聯合報》,1989年1月13-14日
〈我看「傾城」〉,《聯合報》,1989年1月12日
〈第十二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類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89年10月11日
〈「鴿子托里」〉,《中國時報》,1989年10月11日
〈聯合報第十一屆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聯合報》,1990年1月3-5日
〈第四次百萬小說徵文決審〉,《自立晚報》,1990年10月10-13日
〈我讀「失聲畫眉」〉,《自立晚報》,1990年10月10日
〈學者專家座談「崑曲之美」〉,《中央日報》,1990年12月3日
〈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小說類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1年10月2日
〈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小說類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1年10月2日
〈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2年12月5-6日
〈用心、耐力與專業精神〉,《中國時報》,1992年12月6日
〈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4年6月13-21日
〈我看「沈默之島」〉,《中國時報》,1994年6月29日
〈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會議〉,《聯合報》,1994年9月16-17日
〈我看「紀登斯事件」〉,《聯合報》,1994年11月13日
〈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組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8-19日
〈(盲目/盲心)—我看「導盲者」〉,《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9日
〈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類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6年10月2-3日
〈說「故事」〉,《中國時報》,1996年10月7日
〈藝文補助—思考後再上路〉,《中國時報》,1997年2月24日
肆、單篇論文
1.〈電影的動作〉,臺北:《藝術論壇》,1964年3月25日(莊靈記錄)
2.〈《詩學》是有害的嗎?〉,臺北:《中央日報》,1966年5月16日(筆名:三衍)
3.〈文學的本質〉,臺北:《新文藝》,1967年12月(未結集‧金名筆錄)
4.〈悲壯藝術的時空性格〉,臺北:《文學評論》,1976年7月1日(未結集)
5.〈電視劇的表現不應該脫離現實〉,臺北:《電視週刊》,1976年10月10日
6.〈人生太遠〉,1976年10月16日(未結集‧王禎和筆錄)
7.〈創造真正中國人的戲劇〉,臺北:《青年戰士報》,1976年10月27日(未結集‧周安儀筆錄)
8.〈從我編《現代文學》的一段往事談起〉,臺北:《現代文學復刊》,1977年7月1日(未結集)
9.〈談套式—夜讀雜抄〉,臺北:《聯合報副刊》,1977年12月10日
10.〈「藥轉」贅言〉,臺北:《聯合報副刊》,1978年2月13日
11.〈悲壯藝術的美學性格〉,臺北:《文學評論》,1978年6月(未結集)
12.〈我對節目更新的看法與期望〉,臺北:《中國電視週刊》,1978年8月27日(未結集)
13.〈新文學的再出發〉,臺北:《聯合報》,1979年5月4日(未結集)
14.〈期待傑作的來臨!─聯合報小說獎評選委員談小說〉,臺北:《聯合報》,1979年8月2日(未結集)
15.〈開創中國文學的新傳統─「時報文學獎」的期許與建議〉,臺北:《中國時報》,1979年8月30日(未結集)
16.〈維廉〉,臺北:《時報書引》,1979年12月2日(未結集)
17.〈關於「李曼瑰劇存」〉,臺北:《聯合報》,1979年12月27日(未結集)
18.〈文學批評有「學院」、「非學院」之分嗎?〉,臺北:《中外文學》,1980年4月(未結集)
19.〈小說家必須了解變遷中的社會;社會也應注意小說所反映的現實〉,臺北:《中國時報》,1980年7月27日(未結集)
20.〈老兵誌感─為《現代文學》二十週年而寫〉,臺北:《中國時報》,1980年8月6日(未結集)
21.〈我為什麼提倡實驗劇─「蘭陵劇坊之夜」幕前演講〉,臺北:《聯合報》,1980年9月27日(未結集)
22.〈老兵誌感─為《現代文學》二十週年而寫〉,臺北:《現代文學復刊》,1980年11月(未結集)
23.〈第一屆「實驗劇展」座談會〉,臺北:《幼獅文藝》,1980年11月(未結集‧羅禾,清和記錄)
24.〈A Study of Structure 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 〉,1981年3月(未結集)
25.〈人生之「境」—關於「傅青主」〉,臺北:《聯合報》,1981年5月14日
26.〈漫談影評 〉,臺北:《中央日報》,1982年2月5日(未結集)
27.〈現代劇場的展望〉,臺北:《中華民國72年文藝季特刊》,1983年(未結集)
28.〈現代舞的新語彙〉,臺北:《聯合報》,1983年7月30日(未結集)
29.〈本屆文藝季的「民間劇場」〉,臺北:《中國時報》,1983年10月1日(未結集)
30.〈讓更多人參與戲劇活動〉,臺北:《自由青年》,1983年11月(未結集‧戴晨志、楊世凡記錄)
31.〈戲劇的漫步─訪姚一葦教授〉,臺北:《赤壁》,1984年1月1日(未結集‧林東生採訪,張永利撰稿)
32.〈今年的「民間劇場」〉,臺北:《中國時報》,1984年9月3日(未結集)
33.〈關於短篇小說決審─談〈牆〉、〈煙塵舊夢〉、〈何日君再來〉〉,臺北:《聯合報》,1984年9月17日(未結集)
34.〈出版《馬森戲劇集》的意義〉,臺北:《中國時報》,1985年8月12日(未結集)
35.〈第一聲鑼〉,臺北:〈鑼鼓定目劇場之節目單〉,1985年9月(未結集)
36.〈今年的民間劇場與民藝展〉,臺北:《中國時報》,1985年9月26日(未結集)
37.〈詩人與學者─序葉維廉著《秩序的生長》〉,臺北:《開卷》,1986年8月16日(未結集)
38.〈撒下人類學觀念的種子《性與死》〉,臺北:《光華雜誌》,1986年12月(未結集‧滕淑芬整理)
39.《人間孤兒》幕前語〉,臺北:〈《人間孤兒》節目單〉,1987年5月
40.〈如何透過文學了解人性〉,臺北:《幼獅文藝》,1988年12月(未結集‧鄭明俊記錄)
41.〈一個不同的時代─早年的文學雜誌〉,臺北:《聯合報》,1989年1月4日(未結集)
42.〈我看《傾城》〉,臺北:《聯合報》,1989年1月12日(未結集)
43.《紅鼻子》演出之前〉,臺北:〈「紅鼻子」之節目單〉,1989年8月
44.〈「鴿子托里」〉,臺北:《中國時報》,1989年10月11日(未結集)
45.〈哭禎和〉,臺北:《自立晚報》,1990年9月5日(未結集)
46.〈舞出新古典〉,臺北:《聯合報》,1991年11月8日(未結集)
47.〈說說話〉,臺北:《中國時報》,1993年8月10-11日(未結集)
48.〈與姚一葦教授論痖弦詩〉,臺北:《國魂》,1993年12月(未結集‧無名氏筆錄)
49.〈說觀看〉,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3月28-29日(未結集)
50.〈盲目‧盲心〉,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9日(未結集)
51.〈說思維〉,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6-28日(未結集)
52.〈《奧瑞斯提亞》三問〉,臺北:《劇場》,1995年4月(未結集)
53.〈《奧瑞斯提亞》三問〉,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5月20日(未結集)
54.〈一齣知識份子的戲劇(3-1)〉,臺北:《民生報》,1995年6月21日(未結集‧王友輝採訪)
55.〈給人看,讓人思索的戲(3-2)〉,臺北:《民生報》,1995年6月22日(未結集‧王友輝採訪)
56.〈有所堅持也有所寄望(3-3)〉,臺北:《民生報》,1995年6月24日(未結集‧王友輝採訪)
57.〈當前藝術上的幾個問題〉,臺北:「兩岸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1995年10月22日(未結集) 
58.〈我的願望〉,臺北:《聯合報》,1995年11月19日(未結集)
59.〈讀書,寫作和冥想〉,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8月(未結集)
60.〈名人談賀伯颱風後,人心宜作之反省〉,臺北:《金色蓮花》,1996年9月(未結集)
61.〈說「故事」〉,臺北:《中國時報》,1996年10月7日(未結集)
62.〈文學往何處去─從現代到後現代〉,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4月(未結集)
63.〈一個劇場系的誕生〉,臺北:《劇場家書》,1997年5月(未結集)

伍、相關文獻
一、專書
1.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臺北:書林,1998年
2.王友輝,《姚一葦》,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3年
二、評論與報導
1.方以直,〈真誠性〉,1966年10月24日
2.李英豪,〈從批評理論之紊亂說起〉,1966年12月19日
3.俞大綱,〈舞臺傳統的延伸─讀姚一葦的《碾玉觀音》劇本抒感〉,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
4.方以直,〈《碾玉觀音》,1967年
5.張健讀,〈《碾玉觀音》〉,臺北:《大華晚報》,1967年2月20日
6.吳風,〈中影籌拍《碾玉觀音》〉,臺北:《經濟日報》,1967年5月5日
7.周仲球,〈我看《碾玉觀音》的演出〉,臺北:《民族晚報》,1967年5月28日
8.俞大綱,〈親切而光榮的感受─我看《碾玉觀音》舞臺演出〉,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5月29日
9.俞大綱,〈看《碾玉觀音》總排雜感〉,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
1 0.趙琦彬,〈我憑什麼導演〉,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
1 1.王建魯、馬驥、何二珍,〈演員的話〉,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
1 2.聶光炎,〈我設計碾玉觀音〉,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
1 3.劉碩夫,〈我的話〉,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
1 4.李曼瑰,〈結合智慧發散力量〉,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
1 5.李淼溢,〈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華夏日報》,1968年11月19日
1 6.陳明道,〈中山學術文藝理論獎得獎人姚一葦〉,臺北:《文化一週》,1968年11月20日
1 7.劉平,〈李行與《玉觀音》〉,1969年
1 8.汶津,〈我看《玉觀音》〉,臺北:《中國時報》,1969年3月24日
1 9.鄭均,〈理想與現實─從「玉觀音」劇本中,看男女主角的愛情觀〉,臺北:《大華晚報》,1969年6月23日
2 0.水晶,〈記姚一葦先生〉,臺北:《純文學》,1971年3月1日
2 1.覃雲生,〈與姚一葦教授一夕談書〉,臺北:《書評書目》,1973年9月
2 2.黃森峰,〈《碾玉觀音》主題和技巧的分析〉,臺北:《書評書目》,1975年7月
2 3.蘇格,〈《碾玉觀音》的探討〉,臺北:《書評書目》,1975年7月
2 4.蘇格,〈姚一葦談戲劇〉,臺北:《書評書目》,1976年3月
2 5.周安儀,〈創造真正中國人的戲劇〉,臺北:《青年戰士報》,1976年10月27日
2 6.黃美序,”Directing A Suitcase”, Street , 1977年
2 7.A. Jadis , “Yao Yi-wei`s A Suitcase” Street 1977年
2 8.〈訪姚一葦、黃美序、司徒芝萍、汪其楣諸位談《一口箱子》的演出〉,臺北:《文藝》,1977年3月
2 9.劉森堯,〈《一口箱子》中的現代悲劇意識〉,臺北:《書評書目》,1977年3月
3 0.〈走訪追問錄〉,臺北:《電視週刊1977年3月
3 1.俞大綱,〈由《一口箱子》演出引發的個人感想〉,臺北:《中國時報》,1977年3月21日
3 2.林淑蘭,〈「電視實驗室」的構想〉,臺北:《中央日報》,1977年6月24日
3 3.花村,〈試論《姚一葦戲劇六種》﹝上.中.下﹞〉,臺北:《中國時報》,1977年7月27日
3 4.徐桂生,〈談佳片的要件〉,臺北:《經濟日報》,1977年9月20日
3 5.黃美序,”Yi-Wei:A Modern Chinese Playwright” 〉,臺北:《淡江評論》,1978年冬季
3 6.黃美序,〈姚一葦戲劇中的語言、思想與結構〉,臺北:《中外文學》,1978年12月
3 7.傅正輝,〈試論《碾玉觀音》〉,臺北:《影劇》,1979年3月
3 8.蔡亮財,〈《一口箱子》觀後感〉,臺北:《影劇》,1979年3月
3 9.漫思,〈姚一葦的《欣賞與批評》〉,《新報》,1979年3月8日
4 0.林淑蘭,〈姚一葦是個戲劇迷〉,臺北:《中央日報》,1979年10月10日
4 1.盧善慶,〈姚一葦的藝術奧秘讀後〉,福建:《福建文學》,1980年
4 2.張健,〈姚一葦戲劇的一反一正〉,《臺灣時報》,1980年
4 3.許翼心,〈臺灣戲劇一瞥〉,《中國戲劇年鑒》,1980年
4 4.Michelle Pao,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Upgrade Cultural Standards : interview with Yao Yi-wei”, Chairman of the Institute of Arts, Colleg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Economic News , 1980年1月21 日
4 5.林國源,〈姚一葦先生的美學觀及其價值取向〉,臺北:《書評書目》,1980年2月
4 6.〈作家座右銘〉,《中國時報》,1980年4月11日
4 7.亮軒,〈打開這口箱子─詳析姚一葦《一口箱子》原劇本〉,臺北:《書評書目》,1980年8月
4 8.王錫茞(芷),〈我們一同走走看〉,臺北:《幼獅文藝》,1980年11月
4 9.黃美序、墨松,〈我們一同走走看〉,臺北:《幼獅文藝》,1980年11月
5 0.P. Masson,黃文範譯,〈談《碾玉觀音》〉,臺北:《中華日報》,1980年11月10日
5 1.侯日祥、馬林,〈皓首思兒慈母心─訪臺灣劇作家姚一葦之母〉,1982年1月
5 2.〈《紅鼻子》上北京舞臺〉,1982年
5 3.方遠,〈飽含深情與哲理的《紅鼻子》〉,臺北:《劇本》,1982年
5 4.凌鶴,〈漫話《紅鼻子》〉,臺北:《劇本》,1982年
5 5.青藝,〈將上演臺灣劇作家的劇作《紅鼻子》〉,《光明日報》,1982年1月4日
5 6.〈姚一葦劇作《紅鼻子》在大陸上演很轟動 〉,臺北:《中國時報》,1982年1月18日
5 7.林克歡,〈姚一葦先生和他的《紅鼻子》〉,臺北:《劇本》,1982年2月
5 8.〈《紅鼻子》在北京公演 〉,《明報》,1982年2月27日
5 9.里堯,〈《紅鼻子》及其作者姚一葦〉,《人民日報》,1982年3月7日
6 0.吳英輔,〈臺灣社會的眾生相—《紅鼻子》觀後感〉,《人民日報》,1982年3月19日
6 1.高萌,〈姚一葦的《紅鼻子》在北京〉,《鏡報》,1982年4月
6 2.童道明,〈看話劇《紅鼻子》〉〉,《人民戲劇》,1982年4月
6 3.吳祖光,〈喜劇性的悲劇-為臺灣話劇《紅鼻子》在北京上演作〉,《人民日報》,1982年4月7日
6 4.方華,〈訪臺灣劇作家姚一葦之母〉,福建:《大公報》,1982年4月9日
6 5.陳永墀,〈《來自鳳凰鎮的人》擴大我國劇作者視野〉,1982年5月
6 6.鄭民威,〈這是詩,這是戲!—看《來自鳳凰鎮的人》〉,《星洲日報》,1982年5月
6 7.廖青,〈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看排練後記〉,1982年5月
6 8.劉仁心,〈人性的刻畫—劇本初看〉,1982年5月
6 9.奮之,〈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關於《來自鳳凰鎮的人》〉,《南洋商報》,1982年5月20日
7 0.連思,〈聽演員談演戲、話劇本—《來自鳳凰鎮的人》演員訪談錄〉,《南洋商報》,1982年5月21日
7 1.林豪,〈一首迴腸蕩氣的歌—看《來自鳳凰鎮的人》〉,《星洲日報》,1982年5月27日
7 2.毛威,〈喜見枝頭飛鳳凰〉,《南洋商報》,1982年5月27日
7 3.營火,〈我看《來自鳳凰鎮的人》〉,《南洋商報》,1982年5月30日
7 4.陳顒,〈在大陸上演的第一個臺灣話劇《紅鼻子》〉,《中國建設》,1982年6月
7 5.陳嘏,〈臺灣劇作家姚一葦和話劇《紅鼻子》〉,福建:《廈門日報》,1982年6月27日
7 6.〈在大陸發現一位臺灣劇作家─美籍教授董保中談《紅鼻子》〉,臺北:《新民晚報》,1982年7月23日
7 7.”Plumbing the Subconscious”, Asia Week, 1982年8月27日
7 8.〈姚一葦作《紅鼻子》在大陸成熱門戲〉,臺北:《世界日報》,1982年8月28日
7 9.〈姚一葦劇著《紅鼻子》在北平演出很熱烈〉,臺北:《聯合報》,1982年8月28日
8 0.〈姚一葦談《紅鼻子》,放諸四海而皆準〉,臺北:《聯合報》,1982年8月29日
8 1.〈《紅鼻子》在大陸受歡迎〉,臺北:《世界日報》, 1982年9月1日
8 2.田野,〈螢橋憶臺灣劇作家姚一葦〉,《中報》,1982年11月6日
8 3.方梓,〈姚一葦:美學的掌燈人〉,臺北:《中華日報》,1984年2月20
8 4.林克歡編,《《紅鼻子》的舞臺藝術》,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4月
8 5.白少帆,〈姚一葦〉,《現代臺灣文學史》,1984年12月
8 6.〈藝術季要使藝術回饋社會—姚一葦談看戲好處多多〉,臺北:《民生報》,1985年10月14日
8 7.〈在祖國的土壤上生長─閒話陳顒與《紅鼻子》〉,《中報》,1986年5月1日
8 8.張國立,〈姚一葦「搶親」〉,臺北:《中華日報》,1986年10月8日
8 9.徐學,〈姚一葦歷史劇的現代性與民族性〉,福建:《臺灣研究集刊》,1987年
9 0.汪義生,〈從《紅鼻子》看姚一葦戲劇的悲劇〉,《上饒師專學報》,1987年
9 1.黃美序,〈六個找劇評家的舞臺劇作者〉,臺北:《中外文學1987年8月
9 2.李映薔,〈《紅鼻子》在日本〉,臺北:《聯合報》,1987年12月18-19日
9 3.王玉彬,〈「國劇」的開發-論姚一葦的劇作〉,吉林:《吉林師院學報》,1988 年
9 4.徐學,〈姚一葦歷史劇初探〉,《戲劇文學》,1988年10月
9 5.宋晶宜,〈姚一葦願作做一個藝術園丁〉,1988年
9 6.第十一屆吳三連文藝獎得獎人姚一葦評定書〉,臺北:《文藝年報》,1988年
9 7.顧秀賢,〈舞臺劇的最後堅持者─側寫姚一葦〉,臺北:《文藝年報》,1988年
9 8.楊炤濃,〈一葦渡東瀛─以《紅鼻子》劇轟動日本的姚一葦〉,1988年1月17日
9 9.楊昌平,〈袪除孤獨的原型意義─評姚一葦《我們一同走走看》〉,臺北:《聯合文學》,1988年3月
1 0 0.顧秀賢,〈舞臺劇的最後堅持者─側寫姚一葦〉,臺北:《自立早報》,1988年11月6日
1 0 1.余怡菁,〈無所用心,盡其在我─姚一葦與戲劇長相伴〉,臺北:《自由時報》,1988年12月21日
1 0 2.馬森,林美秀整理,〈虛實悲喜是人生─評《紅鼻子》〉,1989年
1 0 3.廖仁義,〈姚一葦〉,臺北:《中國時報》,1989年1月16日
1 0 4.李映薔,〈他們的《紅鼻子》在那裡?〉,臺北:《中國時報》,1989年 8月3日
1 0 5.劉墉,〈回首燈火明滅處─記十九年前《紅鼻子》首演〉,臺北:《聯合報》,1989年8月3日
1 0 6.黃秀慧,〈戲正上演〉,臺北:《聯合報》,1989年8月31日
1 0 7.趙衛民,〈積學與酌理─讀姚一葦《說人生》〉,臺北:《文訊雜誌》,1989年9月
1 0 8.彭鏡禧,〈《紅鼻子》戲中戲〉,臺北:《聯合報》,1989年11月1日
1 0 9.馬森,〈兩個《紅鼻子》﹝上.下﹞〉,臺北:《中央日報》,1989年9月25-26日
1 1 0.大力,〈《我們一同走走看》編後絮語〉,臺北:《劇本》,1990年9月
1 1 1.王頤,〈戲劇人生笑談間─人不只有生活,還應該有一些理想〉,臺北:《自由時報》,1990年9月29日
1 1 2.鄭樹森,〈淺談姚一葦的《X小姐》〉,臺北:《中國時報》,1991年2月3日
1 1 3.史嘉秀,〈臺灣劇作家姚一葦在上海〉,《文學報》,1991年9月19日
1 1 4.陳玲玲,〈《紅鼻子》演出簡報〉,臺北:《藝術評論》,1990年10月
1 1 5.陳玲玲,〈悲愴的妖姬——談《申生》.探驪姬〉,臺北:《中國時報》,1991年11月26日
1 1 6.張文彥,〈漫談臺灣話劇〉,臺北:《評論與研究》,1992年
1 1 7.曹明,〈姚一葦的戲劇創作和文學評論初探〉,《評論與研究》,1992年
1 1 8.黃富美,〈姚一葦七十「戲」說從頭〉,臺北:《文心藝坊》,1992年3月28日
1 1 9.何欣,〈姚一葦和我〉,臺北:《中國時報》,1992年4月6日
1 2 0.古蒙仁,〈獵殺時間的姚氏潛艇—小記姚一葦老師〉,臺北:《中央日報》,1992年5月16日
1 2 1.曹明,〈關照人生,關注現實—漫談姚一葦的歷史劇和現代劇〉,臺北:《藝術百家》,1993年1月
1 2 2.吳錡,〈遊走於浪漫與現實之間—談《碾玉觀音》〉,臺北:《表演藝術》,1993年4月
1 2 3.彭鏡禧,〈再碾一次玉—重讀姚著《碾玉觀音》〉,臺北:《聯合報》,1993年4月10日
1 2 4.陳玲玲,〈從崔寧碾的兩座玉觀音,探尋藝術的本質與功能〉,臺北:《青年日報》,1993年4月17日
1 2 5.劉叔慧,〈不寂寞的讀書人—專訪姚一葦先生〉,臺北:《文訊雜誌》,1993年5月
1 2 6.〈姚一葦創作年表〉,臺北:《聯合文學》,1993年8月
1 2 7.陳玲玲,〈聯合導演的挑戰與實踐—我與姚一葦先生的合作經驗〉,臺北:《藝術評論》,1993年10月
1 2 8.無名氏,〈與姚一葦教授論瘂弦詩〉,臺北:《國魂》,1993年12月
1 2 9.王晉民,〈姚一葦的戲劇〉,《臺灣當代文學史》,1994年2月
1 3 0.古遠清,〈探索藝術奧秘的姚一葦〉,《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94年8月
1 3 1.陳玲玲,〈面具下的迷思—導演創作《紅鼻子》的理念與實踐〉,臺北:《藝術評論》,1994∼1995年10月
1 3 2.李映薔,〈作詩過年〉,臺北:《聯合報》,1995年3月6 日
1 3 3.李映薔,〈戲劇的偶然,偶然的戲劇〉,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7月1日
1 3 4.王墨林,〈從「心」開始〉,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7月8日
1 3 5.李立亨,〈默默耕耘的劇場「唐.吉軻德」—姚一葦的四種身份〉,臺北:《表演藝術》,1995年9 月
1 3 6.李立亨,〈他是一個又「小心」又「挑」的人—專訪姚一葦近年著作的整理者王友輝〉,臺北:《表演藝術》,1995年9月
1 3 7.東年,〈從聯合報小說獎到聯合報文學獎〉,臺北:《聯合報》,1996年11月13日
1 3 8.曹明,〈臺灣戲劇大師姚一葦〉,《戲劇文學》,1996年12月
1 3 9.曹明,〈臺灣文藝界悼念姚一葦〉,《評論和研究》,1997年3月
1 4 0.楊渡,〈姚老師瀟灑自在—一煙在手像安靜的古典文人〉,臺北:《中時晚報》,1997年4月11日
1 4 1.王友輝,〈捨不得這臺戲落幕─悼姚老〉,臺北:《民生報》,1997年4月12日
1 4 2.王墨林,〈藝術一定要這樣寂寞嗎?〉,臺北:《自由時報》,1997年4月12日
1 4 3.李立亨,〈姚老師家的檸檬紅茶〉,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4月14日
1 4 4.古蒙仁,〈諸神消逝的黃昏─敬悼姚一葦老師〉,臺北:《自由時報》,1997年4月15日
1 4 5.王友輝,〈老師,讓我送你一程─悼一葦恩師〉,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4月15日
1 4 6.邱坤良,〈姚一葦老師走了〉,臺北:《聯合報》,1997年4月16日
1 4 7.王亞玲,〈人生如戲,一葦杭之〉,臺北:《時報週刊》,1997年4月20-26日
1 4 8.楊人凱,〈幸有虛懷能自惜不留污跡在人前〉,臺北:《時報週刊》,1997年4月20-26日
1 4 9.陳鬱,〈隱沒的酒神─姚一葦的閱讀人生〉,臺北:《聯合報》,1997年4月21日
1 5 0.尉天驄,〈和姚一葦先生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臺北:《中央日報》,1997年4月30日
1 5 1.黃美序,〈姚一葦走了!「太可惜啦!」〉,臺北:《表演藝術》,1997年5月
1 5 2.蔡依雲,〈飛鴻落照〉,臺北:《表演藝術》,1997年5月
1 5 3.鄭樹森,〈《紅鼻子》在北京〉,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
1 5 4.高全之,〈我們的姚一葦〉,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
1 5 5.馬森,〈熱情和堅持─哭一葦先生〉,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
1 5 6.施叔青,〈感恩─念姚老師〉,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
1 5 7.陳鬱,〈姚老師的最後一課〉,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
1 5 8.張健,〈玉觀音與紅鼻子〉,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
1 5 9.鄭樹森,〈古典美學的終點〉,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
1 6 0.施叔青,〈痛失良師〉,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
1 6 1.李昂,〈永遠的典範〉,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
1 6 2.張健,〈姚一葦先生二、三事〉,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
1 6 3.紀慧玲,〈劇場導師—姚一葦典範長存〉,臺北:《民生報》,1997年5月2日
1 6 4.林克歡,〈讓我們重新開始─悼念姚一葦先生〉,臺北:《人民日報》,1997年5月10日
1 6 5.林克歡,〈讓我們重新開始─悼念姚一葦先生〉,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2日
1 6 6.林安英,〈姚一葦戲劇美學初探—以「訪客」「重新開始」為例〉,臺北:《雲漢學刊》第4期,1997年5月
1 6 7.鮑光慶,〈懷念公偉〉,福建:《廈大機電系系友通訊》,1997年5月
1 6 8.林乃文,〈暮靄中的書房〉,「讀劇之夜」,1997年5月
1 6 9.鍾雲鵬,〈姚老師與「我」〉,「讀劇之夜」,1997年5月
1 7 0.楊婉怡,〈生前逝後的孤獨〉,「表演藝術」,1997年6月
1 7 1.蔣維國,〈戲說分明—姚一葦排戲記〉,「表演藝術」,1997年6月
1 7 2.蔡依雲,〈當劇作家走入劇場〉,「表演藝術」,1997年6月
1 7 3.傅裕惠,〈「重新」解構,「開始」了解〉,「表演藝術」,1997年6月
1 7 4.陳映真,〈暗夜中的掌燈者〉,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
1 7 5.馬森,〈姚一葦的戲劇〉,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
1 7 6.陳玲玲,〈落實的夢幻騎士─記戲劇大師的劇場風骨〉,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
1 7 7.林懷民,〈懷念姚公〉,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
1 7 8.王友輝,〈來不及謝幕〉,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
1 7 9.朱雙一,〈青年姚一葦─鮮為人知的早年創作〉,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
1 8 0.陳映真,〈洶湧的孤獨─敬悼姚一葦先生﹝上.下﹞〉,臺北:《聯合報》,1997年6月22-23日
1 8 1.王友輝,〈劇場的標竿與象徵─追念一個名字:姚一葦〉,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 1997年7月
1 8 2.李映薔,〈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臺北:《聯合報》,1997年7月17日
1 8 3.鄭傳道、陳兆璋,〈難忘的友情〉,臺北:《廈門日報》,1997年7月20日
1 8 4.楊照,〈姚一葦─藝術舞臺幕後的指導者〉,臺北:《新新聞周報》,1997年7月20-26日
1 8 5.鄭樹森,〈《紅鼻子在北京》〉,臺北:《素葉文學》,1997年10月
1 8 6.鄭樹森,〈 古典美學的終結—姚一葦先生的文論與美學〉,臺北:《素業文學》,1997年10月
1 8 7.張中秋,〈宇宙情深,人間摯愛〉,臺北:《美與時代》,1997年10月
1 8 8.白先勇,〈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上、中、下)〉,臺北:《聯合報》,1997年11月29日∼12月1日
1 8 9.〈姚一葦先生行誼年表 〉,臺北:《國史館館刊》第23期,1997年12月
1 9 0.林克歡,〈讓我們重新開始─悼念姚一葦先生〉,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
1 9 1.曹明,〈悼臺灣戲劇大師姚一葦〉,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
1 9 2.黃美序,〈姚一葦走了!「太可惜啦!」〉,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
1 9 3.馬森,〈熱情與堅持—哭一葦先生〉,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
1 9 4.施叔青,〈痛失良師〉,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
1 9 5.李昂,〈永遠的典範〉,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
1 9 6.西蒙,〈姚一葦生平簡介〉,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
1 9 7.董淑玲,〈試論「碾玉觀音」的寫實精神〉,《環球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1998年1月
1 9 8.李映薔,〈什麼是快樂〉,臺北:《聯合報》,1998年4月5日
1 9 9.廖仁義,〈往事與歷史—懷念美學家姚一葦教授〉,臺北:《中國時報》,1998年4月11日
2 0 0.鮑幼玉,邱少頤整理,〈永遠的典範〉,「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
2 0 1.馬水龍,陳鬱整理,〈我所認識的姚老師〉,「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
2 0 2.馬汀尼,〈光明的尾巴〉,「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
2 0 3.靳萍萍,〈空中的城堡〉,「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
2 0 4.李永豐,〈沒有原則的姚一葦老師〉,「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
2 0 5.黃建業,〈記憶中的書香燈影〉,「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
2 0 6.李映薔,〈什麼是快樂〉,「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
2 0 7.劉效鵬,〈兩個不同世界的碾玉觀音〉,臺北:《華岡藝術學報》第5期,2000年7月
2 0 8.于善祿,〈很劇場的哲學戲劇─《X小姐》的本尊與分身〉,臺北:《中國時報》,2000年7月24日
2 0 9.黃淑綾,〈集體失憶的我與你—《X小姐》〉,臺北:《表演藝術》,2000年7月
2 1 0.楊美英,〈看見X 小姐之前- -導演蔣維國專訪〉,臺北:《關渡通訊》,2000年8月
2 1 1.呂健忠,〈失落於天地間的「走影者」〉,臺北:《表演藝術》,2000年10月
四、研討會論文
1.林國源,〈姚一葦《詩學箋註》與《詩學》研究典範的突破〉,「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
2.紀蔚然,〈古典的與現代的—姚一葦的戲劇藝術〉,「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
3.尉天驄,〈姚一葦先生與五○年代的臺灣文學批評〉,「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
4.許天治,〈高情吟詠兼言志.古典風流見至真〉,「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
5.陳傳興,〈X,一個雙關的道德劇〉,「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
6.焦桐,〈知識的經緯—論姚一葦的知性散文〉,「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
7.蔣維國,〈傳統的延伸與現代意識的滲透—論姚一葦戲劇創作的藝術取向〉,「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
8.李應強,〈他們的紅鼻子在哪裡?〉,「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
9.田本相,〈姚一葦論〉,「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
10.朱雙一,〈姚一葦學生時代的文學創作和戲劇活動〉,「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
11.曹明,〈思考人的生存處境—姚一葦戲劇創作的深刻意蘊〉,「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
12.林國源,〈「境界」說與姚一葦批評理論的美學根源〉,「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
13.姜翠芬,〈《申生》:希臘悲劇為經、中國悲劇為緯〉,「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
14.馬森,〈二度西潮的弄潮人—評《姚一葦戲劇六種》〉,「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臺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1999年3月19-21日
15.馬森,〈突破擬寫實主義的先鋒:論姚一葦劇作的戲劇史意義〉,「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
16.牛川海,〈論姚一葦戲劇理論體系〉,「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
17.陳正熙,〈一九八○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實驗劇展」的開始與結束為例〉,「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
18.黃美序,〈姚一葦劇作中的兩性情〉,「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
19.林克歡,〈開啟一個嶄新的戲劇時代—重讀《紅鼻子》〉,「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
20.司徒芝萍,〈《一口箱子》的時代意義〉,「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
21.吳麗蘭,〈談《一口箱子》及阿三的死:記號形式的突破與意義之賦予〉,「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
22.張啟豐,〈什麼是她/他們本來的面目?—試析《孫飛虎搶親》〉,「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
23.From Phoenix Town, tr. by Chu Chi-Yu & Oliver Stunt, Oxford Univ. Press, 1996
24.The Emerld Bodhisativa, tr. by Mei-Ling Cheng, Yale Univ. Press, 1988
25.Red Nose, tr. by Ying-Chu Yeh, Iowa State Univ. Press, 1981
26.Rotnase, tr. by Birgit, Buchholz Univ. Press, 1995
27.The Crown Prince Shen-Sheng, tr. by Marion Taylor, Wan Kin-lau, Lin Huai-ming and Tsui Te-lin, 1971
28.The Legend of the Tree God, tr. by David Jiang, Great Britain, Alumnus, 1995
陸、參考文獻
一、文學理論
(一) 專著
王夢鷗,《文藝技巧論》,臺北:重光文藝,1959年
王夢鷗,《文藝美學》,臺北:遠行,1976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1982年
史亮,《新批評》,成都:四川文藝,1989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天工,198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1991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92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萬卷樓,1993年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萬卷樓,1994年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2002年
李國華,《文學批評學》,保定:河北大學,2001年
周慶華,《臺灣當代文學理論》,臺北:揚智,1996年
林國源,《經典翻譯的技術成規與典範價值—從亞理斯多德《詩學》的傳譯說起》,臺北:中華民國翻譯學研究會,1996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
徐曙玉等編,《二十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2001年
陳嘉明等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北京:人民,2001年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
張政文,《從古典到現代—康德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2004年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1997年
黃瑞祺主編,《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臺北:左岸文化,2003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城邦,2003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1994年
顧俊,《西方美學名著引論》,臺北:木鐸,1988年
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1年
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4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1988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1995年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二) 譯文
達達基茲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臺北:丹青,1987年
達達基茲著,劉文潭譯,《西洋古代美學》,臺北:聯經,1992年
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1979年
佛克馬 & 蟻布思著,袁鶴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
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1987年
柯普斯登著,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臺北:黎明,1989年
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伊果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1993年
蘭特利奇&麥克列林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
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1995年
亞里斯多德著,苗力田主編,《亞里斯多德全集》,北京:商務,1995年
托爾斯泰著,耿濟之譯,蔣勳校訂,《藝術論》,臺北:遠流,1996年
佛克馬、蟻布思著,俞國強譯,《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
伊夫.塔迪埃著,史忠義譯,《二十世紀的文學批評》,天津:百花文藝,1998年
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1998年
沃林.理查德著,張國清譯,《文化批評的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鮑桑葵著,張今譯,《美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彼得.比格爾著,高建平譯,《先鋒派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拉曼 .塞爾登編,劉象愚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泰瑞.伊格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2004年
約翰.克羅.蘭色姆著,王腊寶、張哲譯,《新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Pam Meecham and Julie Sheldon, 《最新現代藝術批判》,臺北:韋伯文化,2006年
(三) 英文
M. H. Abrams,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James J. Y. Liu,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Robert Con Davis & Ronald Schleifer, Criticism and Culture:The Role of Critique in Modern Literary Theory, LongmanGroup UK limited, 1991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 Ed.,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secon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Robert Con Davis & Ronald Schleifer E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four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8
Julian Wolfrey Ed., Literary Theory:A Reader & Guid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9
Leitch‧Cain‧Finke‧Johnson‧McGowan‧Williams,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1
Peter Barry,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 second edi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Guerin, Labor, Morgan, Reesman, Willingham, An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 Ed.,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Fif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5
Michael Ryan, Literary Theor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
二、作家作品
王禎和,《嫁粧一牛車》,臺北:洪範,1993年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白先勇論文雜文集》,臺北:皇冠,1984年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白先勇,《遊園驚夢》,臺北:風雲時代,1989年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
白先勇,《遊園驚夢二十年》,香港:迪志文化,2001年
白先勇,《臺北人》,臺北:爾雅,2002年
白先勇,《昔我往矣 : 白先勇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2002年
白先勇,《樹猶如此》,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臺北:大林文庫,1974年
黃春明,《鑼》,臺北:遠景,1974年
水晶,《拋磚記》,臺北:三民,1969年
水晶,《青色的蚱蜢》,臺北:大林,1970年
水晶,《鐘》,臺北:三民,1973年
三、評論專著
(一)夏志清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1970年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臺北:純文學,1974年
夏志清,《人的文學》,臺北:純文學,1977年
夏志清,《印象的組合》,香港:香港文學,1982年
夏志清,《四海集》,臺北:皇冠,1986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安徽文藝,1988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89年
(二)顏元叔
顏元叔,《文學的玄思》,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69年
顏元叔,《文學批評散論》,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0年
顏元叔,《文學經驗》,臺北:志文,1972年
顏元叔,《談民族文學》,臺北:學生,1973年
顏元叔,《翻譯與創作》,臺北:志文,1973年
顏元叔,《何謂文學》,臺北:學生,1976年
顏元叔,《文學的史與評》,臺北:四季,1976年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臺北:巨流,1978年
(三)葉維廉
葉維廉,《現象.經驗.表現》,香港:文藝書展,1969年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臺北:晨鐘,1970年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臺北:志文,1971年
葉維廉,《飲之太和》,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1983年
葉維廉,《尋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學規律:葉維廉比較文學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臺北:東大,1987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1988年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臺北:東大,1992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象》,臺北:東大,1994年
(四)劉紹銘
劉紹銘,《小說與戲劇》,臺北:洪範,1977年
劉紹銘,《涕淚交零的現代中國文學》,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劉紹銘,《唐人街的小說世界》,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
劉紹銘,《文字豈是東西》,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紹銘、閔福德主編,《含英咀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四、相關專書
(一)評論集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臺北:麥田,2002年
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臺北:現文出版社,1991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聯經,1988年
呂正惠,《文學與社會》,臺北:聯經,1998年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1991年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臺北:時報,1979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1998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柯慶明,《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臺北:大西洋,1970年
柯慶明編,《中國文學批評年選》,臺北:巨人,1976年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臺北:聯經,1977年
柯慶明、林明德編,《中國古典文學硏究叢刊》,臺北:巨流,1977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1983年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1992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2000年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年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作者自印,1978年
尉天驄,《理想的追尋》,臺北:新地,1985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國文天地,1989年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臺北:前衛,1995年
黃繼持,《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 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年
單德興,《對話與交流》,臺北:麥田,2001年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1994年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陳芳明,《夢的終點》,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風中蘆葦》,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時間長巷》,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掌中地圖》,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2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年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臺北:遠景,1985年
葉石濤,《作家的條件》,臺北:遠景,1981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照,《在閱讀的密林中》,臺北:印刻,2003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年
殷志鵬著,《夏志清的人文世界》,臺北:三民,2000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1990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1998年
羅宗濤、張雙英著,《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臺北:萬卷樓,1999年
鄭明娳,《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1994年
劉禾,《語際書寫 : 現代思想史寫作批評綱要》,上海:上海三聯,1999年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新知三聯,2002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年
應鳳凰編,《作家書目》,臺北:爾雅,1980年
應鳳凰編,《作家地址本》,臺北:爾雅,1982年
應鳳凰編,《文學書目》,臺北:大地,1983年
應鳳凰,《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
應鳳凰,《五〇年代文學出版顯影》,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
應鳳凰,《五〇年代臺灣文學論集 : 戰後第一個十年的臺灣文學生態》,高雄:春暉,2007年
(二)文學史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新文藝,1954年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共三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王德威編選,《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2005年
尹雪曼總編纂,《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1975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傳記文學,1991年
古遠清,《臺灣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文史哲,1999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92年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主編,《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2000年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長歌,1976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胡適紀念館,1969年
胡適,《中國新文學小史》,臺北:偉文,1978年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2007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9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一至十八章),臺北:《聯合文學》第15卷第10期至第221期,1999年8月至2003年3月
陳義芝主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年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臺灣文學史》(上卷),福州:海峽文藝,1991年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臺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1993年
(三)研討會論文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1989年
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年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記要(增訂本)》,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5年
胡曉真編,《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文訊雜誌社編,《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
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會編,《回顧與再思—鄉土文學論戰20年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會,1997年
陳義芝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
陳義芝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1999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年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0年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編,《第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2005年10月28-29日
封德屏主編,《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現代主義與翻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5月2日
封德屏主編,《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7年
邱貴芬、柳書琴 主編,《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 第三期 臺灣號(2007)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陳芳明主編,《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柒、報紙期刊
夏濟安主編,《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至第7卷第6期,1956年9月至1960年2月
現代文學編輯委員會,《現代文學》第1期至第51期,1960年3月至1973年9月
尉天驄主編,《筆匯》第1期至第24期, 1960年5月至1961年11月
尉天驄主編,《文學季刊》, 1966-1970年
文訊雜誌社編,《文訊.文學雜誌特輯》第27期, 1986年12月
幼獅文藝社編,《幼獅文藝.文藝雜誌與臺灣文學發展專號》第71卷, 1990年5月
Barzun, Jacques著,張平男譯,〈傳記與批評之關係〉,《書評書目》,1978年2月
Daichen, David著,葉新雲譯,〈新批評〉,《大學雜誌》,1971年2月
葉石濤,〈六十年代的臺灣鄉土文學〉,《文訊》第13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年8月
李敏勇,〈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文季」創刊號讀後〉,《笠》第57期,1973年10月
李瑞騰,〈後期文季研究—文學媒體編輯觀點之考察〉,《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6期,1992年9月
李瑞騰,〈臺北:一個文學中心的形成〉,《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8期,1993年9月
吳浩,〈文季研究研究資料初編〉,《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1期,1990年6月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文藝的影響〉,《文訊》第13期,1984年8
周昭翡,〈尋找通路—文學雜誌的現況報導〉,《文訊》第67期,1994年7
胡適,〈易卜生主義〉,原刊於《新青年》,後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理論建設集》,臺北:業強,1990年
古遠清,〈顏元叔與臺灣「新批評流派」〉,《文藝理論與批評》,1994年03月
朱雙一,〈當代臺灣文學的人文主義脈流〉,《廈門大學學報》,1995年03月
吳魯芹,〈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夭折〉,《傳記文學》,1977年06月
吳潛誠,〈作者該死:新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觀點〉,《當代》,1988年01月
李歐梵著,吳新發譯,〈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文學史的研究兼比較〉,《現代文學》復刊第十四期,1981年06月
呂正惠,〈戰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4159002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Fang 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淑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Shu Hu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淑慧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Shu Huien_US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Apr-2010 15:23:28 (UTC+8)-
dc.date.available 9-Apr-2010 15:23: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Apr-2010 15:23:2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159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3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90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姚一葦先生的翻譯、美學理論、戲劇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建構及其文學現代性的思考,並藉由此個案關注臺灣戰後現代文學與中國新文學──特別是五四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之間的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首先透過史料的輯佚工作,尋得姚一葦在大陸時期的創作,以此重構姚一葦在大陸時期的閱讀史與創作歷程,探索其文學觀與批評觀的形塑與實踐,並從中考察臺灣戰後文學與中國新文學、世界思潮的銜接與鍛鑄。另一方面,本論文有計畫地訪談了曾與姚一葦從事文學雜誌編輯工作的編務委員,包括《筆匯》雜誌的尉天驄先生、《現代文學》的白先勇先生與柯慶明先生。意欲透過基礎的口述歷史記錄工作,深化報刊研究的信度與深度。
  姚一葦是從大陸帶來五四後的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之一。打破傳統禁忌和創新求變的五四精神,給予這位現代主義推手精神上的鼓勵,使臺灣現代主義有了歷史傳承的意義。姚一葦最初所接受的現代主義,應溯源自1930年代的中國上海、承繼自施蟄存在《現代》雜誌中所提倡的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奧系統)的現代主義。這一點與臺灣六○年代《現代文學》雜誌因其學院派色彩,對於現代主義的介紹大部分承襲於英美的現代主義有所不同,應而也別具意義。
  本論文透過探討姚一葦促進現代小說的閱讀與臺灣藝術電影之發展的努力為例,揭示姚一葦如何在六○年代更進一步開拓了臺灣現代文學/電影批評的面向及視野,以及他接軌臺灣現代文學藝術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現代主義的關鍵地位。他透過日文書籍所接觸到的歐洲現代主義與英美當代文學理論,大部份承繼西方理性主義的觀念,由亞里士多德到康德、謝林、黑格爾,均有深度之認識。1949年以前,中國治美學與文學批評之學者,如朱光潛、宗白華等人,亦多立基於德國古典美學思想體系之上而加以發展。然而,受到政治上的影響,朱光潛、宗白華的體系受到蘇俄左派思想之壓制,使這一脈的美學在1949年以後的中國大陸亦多寂然無聲。反觀到了臺灣的姚一葦在此一階段所作的美學工作,其思想價值便格外值得注意。相較於大陸學者,姚一葦在德國古典美學的理性主義的系統之外,更注意到非理性主義思想系統的美學觀念,立基於此對提倡現代主義不遺餘力。
  姚一葦的美學理論與文學作品所展現的意義,在理論盛行的今日看來尤具意義。本論文重新回顧姚一葦畢生論述,恰巧也是傳統文學價值的重新肯定、古典美學的最後完成。文學和美學在將來必有不同的發展,但姚一葦為臺灣現代文學所留下的歷史基石,不管是對話或挑戰,必定是不可忽略。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與檢討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執行步驟

第二章 姚一葦的文學生涯
前 言
第一節 中國傳統與五四精神的承繼
第二節 文學抒情性的展現
第三節 世界文學思潮的接受與翻譯
第四節 苟活於亂世:戰後初期渡海來臺
第五節 維也納的影子:歐洲現代主義的影響
第六節 面向現代浪潮下的臺灣文學與藝術

第三章 《詩學》的翻譯箋註及其文化意義
第一節 詩論在西方文學批評上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姚一葦與亞里士多德《詩學》的淵源
第三節 《詩學》的版本、翻譯與箋註
第四節 譯注《詩學箋註》的文化意義

第四章 美學理論之建構及其價值
第一節 藝術本質論的建立
第二節 美感經驗論
第三節 藝術批評的價值觀
第四節 批評方法論及其理論價值


第五章 現代戲劇之內在性與舊題新創
第一節 內在性作為文學現代性的形構座標
第二節 姚一葦劇作自古典題材的借取與再創
第三節 作為「故事新編」的姚一葦劇作
第四節 中國現代文學「故事新編」體的發展方向
第五節 姚一葦劇作與故事新編的「內在性」問題

第六章 姚一葦與臺灣現代文學批評的建立
第一節 論批評家的謙遜
第二節 姚一葦與新批評
第三節 文學語言
第四節 改造反諷概念
第五節 不盡信於新批評


第七章 結論

附 錄

附錄一 姚一葦大陸時期佚作一覽表
附錄二 姚一葦日文參考書目一覽表
附錄三 〈論到梵林墩去的人〉全文
附錄四 尉天驄先生訪談記錄
附錄五 柯慶明先生訪談記錄
附錄六 白先勇先生訪談記錄

參考書目
zh_TW
dc.format.extent 313040 bytes-
dc.format.extent 244878 bytes-
dc.format.extent 255083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姚一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批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Yao, Yi-We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ese Litera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terary cirtic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der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dern Literatureen_US
dc.title (題名) 藝術的奧秘:姚一葦文學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ecret of art: The research of Yao Yi-Wei and his literary work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姚一葦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大陸時期佚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創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山城拾掇〉,浙江:《東南日報》筆壘副刊 ,1940年3月19-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多雨的季節〉,浙江:《東南日報》筆壘副刊 ,1940年4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林子〉,浙江:《東南日報》筆壘副刊 ,1940年6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鄉愁〉,浙江:《新青年》雜誌,1940年8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沈默〉,桂林:《救亡日報》文化崗位副刊,1940年12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我要奮鬥〉,江西:《大路》雜誌,1941年2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今宵明月〉,浙江:《東南日報》筆壘副刊 ,1941年2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輸血者〉,福建:《改進》雜誌第7卷第5期,194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料草〉,福建:《中央日報》每週文藝版,1945年7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春蠶〉,福建:《改進》雜誌第12卷第2期,194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翡翠鳥〉,福建:《明日文藝》雜誌(第3期),194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鄉間婚禮〉,福建:《大晚報》每週文學,1947年4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後臺斷想〉,出處與時間不詳,(未結集‧筆名:姚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翻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拿溫敦,〈午後的散步〉,(出處不詳),1943年9月,(未結集‧筆名:袁三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梭羅古勃(Soloqub),〈白媽媽〉,江西:《新知識月刊》第2期,(未結集‧筆名:袁三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莫泊桑,〈一個家庭〉,(出處時間不詳),(未結集‧筆名:袁三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得勒打(Delodda),〈野兔〉(上.下),《新地》副刊第722-723期,(未結集‧筆名:袁三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評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論《總建築師》〉,福建:《中南日報》每週文藝第8期,1945年4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學術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詩學箋註》,臺北:中華,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戲劇論集》,臺北:開明,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美的範疇論》,臺北:開明,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戲劇原理》,臺北:書林,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審美三論》,臺北:開明,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藝術批評》,臺北:三民,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劇本創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來自鳳凰鎮的人》(三幕劇),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譯From Phoenix Town, tr. by Chu Chi-Yu & Oliver Stunt, Oxford Univ. Pres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孫飛虎搶親》(三幕劇),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碾玉觀音》》(三幕劇),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譯The Emerld Bodhisativa, tr. by Mei-Ling Cheng, Yale Univ. 1988(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紅鼻子》(四幕劇),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譯Red Nose, tr. by Ying-Chu Yeh, Iowa State Univ. 1981(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譯Rotnase, tr. by Birgit, Buchholz, Univ. press, 1995(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譯《紅鼻子》,小林泉譯,《悲劇喜劇》,1989年9月(昭和六十二年九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申生》(四幕劇),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譯The Crown Prince Shen-Sheng, tr. by Marion Taylor, Wan Kin-lau, L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一口箱子》(獨幕劇),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譯Suitcase, tr. by Chou Shan, 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譯《一口箱子》,姜那炫譯,《戲曲文學》,1989年9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上六種收錄於:《姚一葦戲劇六種》,臺北:華欣文化公司,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傅青主》(二部劇),臺北:遠景,1978年;臺北:聯經,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我們一同走走看》(獨幕劇),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左伯桃》(京劇),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訪客》(獨幕劇),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大樹神傳奇》(獨幕劇),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譯The Legend of the Tree God, tr. by David Jiang, Great Britain, Alumnus,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馬嵬驛》(三幕劇),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上五種收錄於:《我們一同走走看》,臺北:書林,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X小姐》(獨幕六場),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重新開始》(二幕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上兩種收錄於:《X小姐‧重新開始》,臺北:麥田,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散文評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文學論集》,臺北:書評書目,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姚一葦文錄》,臺北:洪範,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戲劇與文學》,臺北:遠景,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說人生》,臺北:聯經,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欣賞與批評》,臺北:聯經,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臺北:書林,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翻譯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馬克吐溫(Mark Twain),《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臺北:正中書局,195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R. L. Stevenson,《杜里世家》(The Master of Ballantrae),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電影評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亂世佳人》分鏡劇本(1),《電影評論》,1978年3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亂世佳人》分鏡劇本(2),《電影評論》,1978年6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亂世佳人》分鏡劇本(3),《電影評論》,1978年12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亂世佳人》分鏡劇本(4),《電影評論》,1979年6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亂世佳人》分鏡劇本(5),《電影評論》,1979年12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亂世佳人》分鏡劇本(完),《電影評論》,1980年6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被後現代遺忘的──觀《英倫情人》抒感〉,《聯合報》,1997年4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劇作重要演出記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來自鳳凰鎮的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行才,臺北:臺灣藝專影劇科,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秦迪,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中:東海大學谷音話劇社,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群,臺北:臺大話劇社,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琦彬,臺北: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加坡:藝術劇場,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碾玉觀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琦彬,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慰城,臺北:文化學院戲劇系,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錡,臺北:臺北市政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玲玲,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川海,臺北:冬青劇團,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紅鼻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琦彬,臺北:中國話劇演出欣賞委員會,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顒,北京:中國青年藝術劇院,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嘯平、錢祖武,上海:上海人民藝術劇院,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林宏,日本岐阜:齒輪劇團,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一葦、陳玲玲,臺北:國家戲劇院,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川海,臺北: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申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海君,臺北:臺大中文學會,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炳昌,臺中:觀點劇坊,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海星,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一口箱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序,臺北:文化學院藝研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東吳大學英文系(英語演出),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海星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傅青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金榜、丁明禮,臺北: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我們一同走走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川海,臺北:第一屆實驗劇展,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訪客〉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子彥,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濤,臺北:冬青劇團,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大樹神傳奇〉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濤,臺北:冬青劇團,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維國,Leeds :The Univ. of Leeds workshop Theatre(英語演出),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X 小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子彥,臺北:華岡藝術學校, 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藝術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維國,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重新開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一葦,臺北:國立藝術學院,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姚一葦先生參與會談及評審會議目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發展中國影劇事業座談會〉,《聯合週刊》,1966年2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慶祝五十五年文藝節座談會〉,《徵信週刊》,1966年4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評審委員會座談會〉,《聯合報》,1977年4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總評會議〉,《聯合報》,1977年9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一屆時報文學獎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78年10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創作文學的新時代(如何辦好今年的聯合報小說獎)〉,《聯合報》,1979年6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待傑作的來臨—聯合報小說獎評選委員談小說評審〉,《聯合報》,1979年8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開創中國文學的新傳統—「時報文學獎」的期許與建議〉,《中國時報》,1979年8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第四屆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獎總評會議〉,《聯合報》,1979年1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樹立我們文化的新模式〉,《聯合報》,1980年7月29-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六屆聯合報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獎總評會議〉,《聯合報》,1981年11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次百萬小說決審過程大公開〉,《自立晚報》,1984年3月26-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反對者」處理人物的能力很高〉,《自立晚報》,1984年3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洲藝術座談會—姚一葦談印尼戲劇〉,《藝術之友》,1984年3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談「牆」、「煙陳舊夢」、「何日君再來」—關於短篇小說決審〉,《聯合報》,1984年9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當代劇場發展的方向」座談會〉,《聯合文學》,198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中、長篇決審會議〉,《聯合報》,1989年1月13-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看「傾城」〉,《聯合報》,1989年1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二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類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89年10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鴿子托里」〉,《中國時報》,1989年10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第十一屆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聯合報》,1990年1月3-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四次百萬小說徵文決審〉,《自立晚報》,1990年10月10-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讀「失聲畫眉」〉,《自立晚報》,1990年10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者專家座談「崑曲之美」〉,《中央日報》,1990年12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小說類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1年10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小說類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1年10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2年12月5-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用心、耐力與專業精神〉,《中國時報》,1992年12月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4年6月13-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看「沈默之島」〉,《中國時報》,1994年6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會議〉,《聯合報》,1994年9月16-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看「紀登斯事件」〉,《聯合報》,1994年11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組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8-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盲目/盲心)—我看「導盲者」〉,《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類決審會議〉,《中國時報》,1996年10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說「故事」〉,《中國時報》,1996年10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藝文補助—思考後再上路〉,《中國時報》,1997年2月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肆、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電影的動作〉,臺北:《藝術論壇》,1964年3月25日(莊靈記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詩學》是有害的嗎?〉,臺北:《中央日報》,1966年5月16日(筆名:三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文學的本質〉,臺北:《新文藝》,1967年12月(未結集‧金名筆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悲壯藝術的時空性格〉,臺北:《文學評論》,1976年7月1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電視劇的表現不應該脫離現實〉,臺北:《電視週刊》,1976年10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人生太遠〉,1976年10月16日(未結集‧王禎和筆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創造真正中國人的戲劇〉,臺北:《青年戰士報》,1976年10月27日(未結集‧周安儀筆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從我編《現代文學》的一段往事談起〉,臺北:《現代文學復刊》,1977年7月1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談套式—夜讀雜抄〉,臺北:《聯合報副刊》,1977年12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藥轉」贅言〉,臺北:《聯合報副刊》,1978年2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悲壯藝術的美學性格〉,臺北:《文學評論》,1978年6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我對節目更新的看法與期望〉,臺北:《中國電視週刊》,1978年8月27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新文學的再出發〉,臺北:《聯合報》,1979年5月4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期待傑作的來臨!─聯合報小說獎評選委員談小說〉,臺北:《聯合報》,1979年8月2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開創中國文學的新傳統─「時報文學獎」的期許與建議〉,臺北:《中國時報》,1979年8月30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維廉〉,臺北:《時報書引》,1979年12月2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關於「李曼瑰劇存」〉,臺北:《聯合報》,1979年12月27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文學批評有「學院」、「非學院」之分嗎?〉,臺北:《中外文學》,1980年4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小說家必須了解變遷中的社會;社會也應注意小說所反映的現實〉,臺北:《中國時報》,1980年7月27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老兵誌感─為《現代文學》二十週年而寫〉,臺北:《中國時報》,1980年8月6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我為什麼提倡實驗劇─「蘭陵劇坊之夜」幕前演講〉,臺北:《聯合報》,1980年9月27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老兵誌感─為《現代文學》二十週年而寫〉,臺北:《現代文學復刊》,1980年11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第一屆「實驗劇展」座談會〉,臺北:《幼獅文藝》,1980年11月(未結集‧羅禾,清和記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A Study of Structure 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 〉,1981年3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人生之「境」—關於「傅青主」〉,臺北:《聯合報》,1981年5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漫談影評 〉,臺北:《中央日報》,1982年2月5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現代劇場的展望〉,臺北:《中華民國72年文藝季特刊》,1983年(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現代舞的新語彙〉,臺北:《聯合報》,1983年7月30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本屆文藝季的「民間劇場」〉,臺北:《中國時報》,1983年10月1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讓更多人參與戲劇活動〉,臺北:《自由青年》,1983年11月(未結集‧戴晨志、楊世凡記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戲劇的漫步─訪姚一葦教授〉,臺北:《赤壁》,1984年1月1日(未結集‧林東生採訪,張永利撰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今年的「民間劇場」〉,臺北:《中國時報》,1984年9月3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關於短篇小說決審─談〈牆〉、〈煙塵舊夢〉、〈何日君再來〉〉,臺北:《聯合報》,1984年9月17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出版《馬森戲劇集》的意義〉,臺北:《中國時報》,1985年8月12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第一聲鑼〉,臺北:〈鑼鼓定目劇場之節目單〉,1985年9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今年的民間劇場與民藝展〉,臺北:《中國時報》,1985年9月26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詩人與學者─序葉維廉著《秩序的生長》〉,臺北:《開卷》,1986年8月16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撒下人類學觀念的種子《性與死》〉,臺北:《光華雜誌》,1986年12月(未結集‧滕淑芬整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人間孤兒》幕前語〉,臺北:〈《人間孤兒》節目單〉,198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如何透過文學了解人性〉,臺北:《幼獅文藝》,1988年12月(未結集‧鄭明俊記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一個不同的時代─早年的文學雜誌〉,臺北:《聯合報》,1989年1月4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我看《傾城》〉,臺北:《聯合報》,1989年1月12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紅鼻子》演出之前〉,臺北:〈「紅鼻子」之節目單〉,19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鴿子托里」〉,臺北:《中國時報》,1989年10月11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哭禎和〉,臺北:《自立晚報》,1990年9月5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舞出新古典〉,臺北:《聯合報》,1991年11月8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說說話〉,臺北:《中國時報》,1993年8月10-11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與姚一葦教授論痖弦詩〉,臺北:《國魂》,1993年12月(未結集‧無名氏筆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說觀看〉,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3月28-29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盲目‧盲心〉,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9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說思維〉,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6-28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奧瑞斯提亞》三問〉,臺北:《劇場》,1995年4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奧瑞斯提亞》三問〉,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5月20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一齣知識份子的戲劇(3-1)〉,臺北:《民生報》,1995年6月21日(未結集‧王友輝採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給人看,讓人思索的戲(3-2)〉,臺北:《民生報》,1995年6月22日(未結集‧王友輝採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有所堅持也有所寄望(3-3)〉,臺北:《民生報》,1995年6月24日(未結集‧王友輝採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當前藝術上的幾個問題〉,臺北:「兩岸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1995年10月22日(未結集)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我的願望〉,臺北:《聯合報》,1995年11月19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讀書,寫作和冥想〉,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8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名人談賀伯颱風後,人心宜作之反省〉,臺北:《金色蓮花》,1996年9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說「故事」〉,臺北:《中國時報》,1996年10月7日(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文學往何處去─從現代到後現代〉,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4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一個劇場系的誕生〉,臺北:《劇場家書》,1997年5月(未結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相關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臺北:書林,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王友輝,《姚一葦》,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評論與報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方以直,〈真誠性〉,1966年10月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李英豪,〈從批評理論之紊亂說起〉,1966年12月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俞大綱,〈舞臺傳統的延伸─讀姚一葦的《碾玉觀音》劇本抒感〉,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方以直,〈《碾玉觀音》,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張健讀,〈《碾玉觀音》〉,臺北:《大華晚報》,1967年2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吳風,〈中影籌拍《碾玉觀音》〉,臺北:《經濟日報》,1967年5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周仲球,〈我看《碾玉觀音》的演出〉,臺北:《民族晚報》,1967年5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俞大綱,〈親切而光榮的感受─我看《碾玉觀音》舞臺演出〉,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5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俞大綱,〈看《碾玉觀音》總排雜感〉,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趙琦彬,〈我憑什麼導演〉,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王建魯、馬驥、何二珍,〈演員的話〉,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聶光炎,〈我設計碾玉觀音〉,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劉碩夫,〈我的話〉,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李曼瑰,〈結合智慧發散力量〉,臺北:《臺灣新生報》,1967年8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李淼溢,〈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華夏日報》,1968年11月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陳明道,〈中山學術文藝理論獎得獎人姚一葦〉,臺北:《文化一週》,1968年11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劉平,〈李行與《玉觀音》〉,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汶津,〈我看《玉觀音》〉,臺北:《中國時報》,1969年3月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鄭均,〈理想與現實─從「玉觀音」劇本中,看男女主角的愛情觀〉,臺北:《大華晚報》,1969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水晶,〈記姚一葦先生〉,臺北:《純文學》,1971年3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1.覃雲生,〈與姚一葦教授一夕談書〉,臺北:《書評書目》,197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2.黃森峰,〈《碾玉觀音》主題和技巧的分析〉,臺北:《書評書目》,197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3.蘇格,〈《碾玉觀音》的探討〉,臺北:《書評書目》,197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4.蘇格,〈姚一葦談戲劇〉,臺北:《書評書目》,197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5.周安儀,〈創造真正中國人的戲劇〉,臺北:《青年戰士報》,1976年10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6.黃美序,”Directing A Suitcase”, Street , 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7.A. Jadis , “Yao Yi-wei`s A Suitcase” Street 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8.〈訪姚一葦、黃美序、司徒芝萍、汪其楣諸位談《一口箱子》的演出〉,臺北:《文藝》,197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9.劉森堯,〈《一口箱子》中的現代悲劇意識〉,臺北:《書評書目》,197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0.〈走訪追問錄〉,臺北:《電視週刊197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1.俞大綱,〈由《一口箱子》演出引發的個人感想〉,臺北:《中國時報》,1977年3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2.林淑蘭,〈「電視實驗室」的構想〉,臺北:《中央日報》,1977年6月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3.花村,〈試論《姚一葦戲劇六種》﹝上.中.下﹞〉,臺北:《中國時報》,1977年7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4.徐桂生,〈談佳片的要件〉,臺北:《經濟日報》,1977年9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5.黃美序,”Yi-Wei:A Modern Chinese Playwright” 〉,臺北:《淡江評論》,1978年冬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6.黃美序,〈姚一葦戲劇中的語言、思想與結構〉,臺北:《中外文學》,197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7.傅正輝,〈試論《碾玉觀音》〉,臺北:《影劇》,197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8.蔡亮財,〈《一口箱子》觀後感〉,臺北:《影劇》,197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9.漫思,〈姚一葦的《欣賞與批評》〉,《新報》,1979年3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0.林淑蘭,〈姚一葦是個戲劇迷〉,臺北:《中央日報》,1979年10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1.盧善慶,〈姚一葦的藝術奧秘讀後〉,福建:《福建文學》,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2.張健,〈姚一葦戲劇的一反一正〉,《臺灣時報》,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3.許翼心,〈臺灣戲劇一瞥〉,《中國戲劇年鑒》,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4.Michelle Pao,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Upgrade Cultural Standards : interview with Yao Yi-wei”, Chairman of the Institute of Arts, Colleg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Economic News , 1980年1月21 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5.林國源,〈姚一葦先生的美學觀及其價值取向〉,臺北:《書評書目》,198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6.〈作家座右銘〉,《中國時報》,1980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7.亮軒,〈打開這口箱子─詳析姚一葦《一口箱子》原劇本〉,臺北:《書評書目》,198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8.王錫茞(芷),〈我們一同走走看〉,臺北:《幼獅文藝》,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9.黃美序、墨松,〈我們一同走走看〉,臺北:《幼獅文藝》,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0.P. Masson,黃文範譯,〈談《碾玉觀音》〉,臺北:《中華日報》,1980年11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1.侯日祥、馬林,〈皓首思兒慈母心─訪臺灣劇作家姚一葦之母〉,198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2.〈《紅鼻子》上北京舞臺〉,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3.方遠,〈飽含深情與哲理的《紅鼻子》〉,臺北:《劇本》,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4.凌鶴,〈漫話《紅鼻子》〉,臺北:《劇本》,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5.青藝,〈將上演臺灣劇作家的劇作《紅鼻子》〉,《光明日報》,1982年1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6.〈姚一葦劇作《紅鼻子》在大陸上演很轟動 〉,臺北:《中國時報》,1982年1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7.林克歡,〈姚一葦先生和他的《紅鼻子》〉,臺北:《劇本》,198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8.〈《紅鼻子》在北京公演 〉,《明報》,1982年2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9.里堯,〈《紅鼻子》及其作者姚一葦〉,《人民日報》,1982年3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0.吳英輔,〈臺灣社會的眾生相—《紅鼻子》觀後感〉,《人民日報》,1982年3月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1.高萌,〈姚一葦的《紅鼻子》在北京〉,《鏡報》,198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2.童道明,〈看話劇《紅鼻子》〉〉,《人民戲劇》,198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3.吳祖光,〈喜劇性的悲劇-為臺灣話劇《紅鼻子》在北京上演作〉,《人民日報》,1982年4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4.方華,〈訪臺灣劇作家姚一葦之母〉,福建:《大公報》,1982年4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5.陳永墀,〈《來自鳳凰鎮的人》擴大我國劇作者視野〉,198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6.鄭民威,〈這是詩,這是戲!—看《來自鳳凰鎮的人》〉,《星洲日報》,198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7.廖青,〈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看排練後記〉,198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8.劉仁心,〈人性的刻畫—劇本初看〉,198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9.奮之,〈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關於《來自鳳凰鎮的人》〉,《南洋商報》,1982年5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0.連思,〈聽演員談演戲、話劇本—《來自鳳凰鎮的人》演員訪談錄〉,《南洋商報》,1982年5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1.林豪,〈一首迴腸蕩氣的歌—看《來自鳳凰鎮的人》〉,《星洲日報》,1982年5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2.毛威,〈喜見枝頭飛鳳凰〉,《南洋商報》,1982年5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3.營火,〈我看《來自鳳凰鎮的人》〉,《南洋商報》,1982年5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4.陳顒,〈在大陸上演的第一個臺灣話劇《紅鼻子》〉,《中國建設》,198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5.陳嘏,〈臺灣劇作家姚一葦和話劇《紅鼻子》〉,福建:《廈門日報》,1982年6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6.〈在大陸發現一位臺灣劇作家─美籍教授董保中談《紅鼻子》〉,臺北:《新民晚報》,1982年7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7.”Plumbing the Subconscious”, Asia Week, 1982年8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8.〈姚一葦作《紅鼻子》在大陸成熱門戲〉,臺北:《世界日報》,1982年8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9.〈姚一葦劇著《紅鼻子》在北平演出很熱烈〉,臺北:《聯合報》,1982年8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0.〈姚一葦談《紅鼻子》,放諸四海而皆準〉,臺北:《聯合報》,1982年8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1.〈《紅鼻子》在大陸受歡迎〉,臺北:《世界日報》, 1982年9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2.田野,〈螢橋憶臺灣劇作家姚一葦〉,《中報》,1982年11月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3.方梓,〈姚一葦:美學的掌燈人〉,臺北:《中華日報》,1984年2月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4.林克歡編,《《紅鼻子》的舞臺藝術》,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5.白少帆,〈姚一葦〉,《現代臺灣文學史》,198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6.〈藝術季要使藝術回饋社會—姚一葦談看戲好處多多〉,臺北:《民生報》,1985年10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7.〈在祖國的土壤上生長─閒話陳顒與《紅鼻子》〉,《中報》,1986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8.張國立,〈姚一葦「搶親」〉,臺北:《中華日報》,1986年10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9.徐學,〈姚一葦歷史劇的現代性與民族性〉,福建:《臺灣研究集刊》,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0.汪義生,〈從《紅鼻子》看姚一葦戲劇的悲劇〉,《上饒師專學報》,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1.黃美序,〈六個找劇評家的舞臺劇作者〉,臺北:《中外文學198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2.李映薔,〈《紅鼻子》在日本〉,臺北:《聯合報》,1987年12月18-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3.王玉彬,〈「國劇」的開發-論姚一葦的劇作〉,吉林:《吉林師院學報》,1988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4.徐學,〈姚一葦歷史劇初探〉,《戲劇文學》,198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5.宋晶宜,〈姚一葦願作做一個藝術園丁〉,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6.第十一屆吳三連文藝獎得獎人姚一葦評定書〉,臺北:《文藝年報》,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7.顧秀賢,〈舞臺劇的最後堅持者─側寫姚一葦〉,臺北:《文藝年報》,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8.楊炤濃,〈一葦渡東瀛─以《紅鼻子》劇轟動日本的姚一葦〉,1988年1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9.楊昌平,〈袪除孤獨的原型意義─評姚一葦《我們一同走走看》〉,臺北:《聯合文學》,198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0.顧秀賢,〈舞臺劇的最後堅持者─側寫姚一葦〉,臺北:《自立早報》,1988年11月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1.余怡菁,〈無所用心,盡其在我─姚一葦與戲劇長相伴〉,臺北:《自由時報》,1988年12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2.馬森,林美秀整理,〈虛實悲喜是人生─評《紅鼻子》〉,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3.廖仁義,〈姚一葦〉,臺北:《中國時報》,1989年1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4.李映薔,〈他們的《紅鼻子》在那裡?〉,臺北:《中國時報》,1989年 8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5.劉墉,〈回首燈火明滅處─記十九年前《紅鼻子》首演〉,臺北:《聯合報》,1989年8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6.黃秀慧,〈戲正上演〉,臺北:《聯合報》,1989年8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7.趙衛民,〈積學與酌理─讀姚一葦《說人生》〉,臺北:《文訊雜誌》,198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8.彭鏡禧,〈《紅鼻子》戲中戲〉,臺北:《聯合報》,1989年11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0 9.馬森,〈兩個《紅鼻子》﹝上.下﹞〉,臺北:《中央日報》,1989年9月25-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0.大力,〈《我們一同走走看》編後絮語〉,臺北:《劇本》,19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1.王頤,〈戲劇人生笑談間─人不只有生活,還應該有一些理想〉,臺北:《自由時報》,1990年9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2.鄭樹森,〈淺談姚一葦的《X小姐》〉,臺北:《中國時報》,1991年2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3.史嘉秀,〈臺灣劇作家姚一葦在上海〉,《文學報》,1991年9月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4.陳玲玲,〈《紅鼻子》演出簡報〉,臺北:《藝術評論》,199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5.陳玲玲,〈悲愴的妖姬——談《申生》.探驪姬〉,臺北:《中國時報》,1991年11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6.張文彥,〈漫談臺灣話劇〉,臺北:《評論與研究》,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7.曹明,〈姚一葦的戲劇創作和文學評論初探〉,《評論與研究》,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8.黃富美,〈姚一葦七十「戲」說從頭〉,臺北:《文心藝坊》,1992年3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1 9.何欣,〈姚一葦和我〉,臺北:《中國時報》,1992年4月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0.古蒙仁,〈獵殺時間的姚氏潛艇—小記姚一葦老師〉,臺北:《中央日報》,1992年5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1.曹明,〈關照人生,關注現實—漫談姚一葦的歷史劇和現代劇〉,臺北:《藝術百家》,199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2.吳錡,〈遊走於浪漫與現實之間—談《碾玉觀音》〉,臺北:《表演藝術》,19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3.彭鏡禧,〈再碾一次玉—重讀姚著《碾玉觀音》〉,臺北:《聯合報》,1993年4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4.陳玲玲,〈從崔寧碾的兩座玉觀音,探尋藝術的本質與功能〉,臺北:《青年日報》,1993年4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5.劉叔慧,〈不寂寞的讀書人—專訪姚一葦先生〉,臺北:《文訊雜誌》,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6.〈姚一葦創作年表〉,臺北:《聯合文學》,19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7.陳玲玲,〈聯合導演的挑戰與實踐—我與姚一葦先生的合作經驗〉,臺北:《藝術評論》,199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8.無名氏,〈與姚一葦教授論瘂弦詩〉,臺北:《國魂》,199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2 9.王晉民,〈姚一葦的戲劇〉,《臺灣當代文學史》,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0.古遠清,〈探索藝術奧秘的姚一葦〉,《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9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1.陳玲玲,〈面具下的迷思—導演創作《紅鼻子》的理念與實踐〉,臺北:《藝術評論》,1994∼19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2.李映薔,〈作詩過年〉,臺北:《聯合報》,1995年3月6 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3.李映薔,〈戲劇的偶然,偶然的戲劇〉,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7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4.王墨林,〈從「心」開始〉,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7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5.李立亨,〈默默耕耘的劇場「唐.吉軻德」—姚一葦的四種身份〉,臺北:《表演藝術》,1995年9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6.李立亨,〈他是一個又「小心」又「挑」的人—專訪姚一葦近年著作的整理者王友輝〉,臺北:《表演藝術》,199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7.東年,〈從聯合報小說獎到聯合報文學獎〉,臺北:《聯合報》,1996年11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8.曹明,〈臺灣戲劇大師姚一葦〉,《戲劇文學》,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3 9.曹明,〈臺灣文藝界悼念姚一葦〉,《評論和研究》,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0.楊渡,〈姚老師瀟灑自在—一煙在手像安靜的古典文人〉,臺北:《中時晚報》,1997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1.王友輝,〈捨不得這臺戲落幕─悼姚老〉,臺北:《民生報》,1997年4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2.王墨林,〈藝術一定要這樣寂寞嗎?〉,臺北:《自由時報》,1997年4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3.李立亨,〈姚老師家的檸檬紅茶〉,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4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4.古蒙仁,〈諸神消逝的黃昏─敬悼姚一葦老師〉,臺北:《自由時報》,1997年4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5.王友輝,〈老師,讓我送你一程─悼一葦恩師〉,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4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6.邱坤良,〈姚一葦老師走了〉,臺北:《聯合報》,1997年4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7.王亞玲,〈人生如戲,一葦杭之〉,臺北:《時報週刊》,1997年4月20-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8.楊人凱,〈幸有虛懷能自惜不留污跡在人前〉,臺北:《時報週刊》,1997年4月20-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4 9.陳鬱,〈隱沒的酒神─姚一葦的閱讀人生〉,臺北:《聯合報》,1997年4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0.尉天驄,〈和姚一葦先生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臺北:《中央日報》,1997年4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1.黃美序,〈姚一葦走了!「太可惜啦!」〉,臺北:《表演藝術》,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2.蔡依雲,〈飛鴻落照〉,臺北:《表演藝術》,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3.鄭樹森,〈《紅鼻子》在北京〉,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4.高全之,〈我們的姚一葦〉,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5.馬森,〈熱情和堅持─哭一葦先生〉,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6.施叔青,〈感恩─念姚老師〉,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7.陳鬱,〈姚老師的最後一課〉,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8.張健,〈玉觀音與紅鼻子〉,臺北:《聯合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5 9.鄭樹森,〈古典美學的終點〉,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0.施叔青,〈痛失良師〉,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1.李昂,〈永遠的典範〉,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2.張健,〈姚一葦先生二、三事〉,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3.紀慧玲,〈劇場導師—姚一葦典範長存〉,臺北:《民生報》,1997年5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4.林克歡,〈讓我們重新開始─悼念姚一葦先生〉,臺北:《人民日報》,1997年5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5.林克歡,〈讓我們重新開始─悼念姚一葦先生〉,臺北:《中國時報1997年5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6.林安英,〈姚一葦戲劇美學初探—以「訪客」「重新開始」為例〉,臺北:《雲漢學刊》第4期,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7.鮑光慶,〈懷念公偉〉,福建:《廈大機電系系友通訊》,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8.林乃文,〈暮靄中的書房〉,「讀劇之夜」,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6 9.鍾雲鵬,〈姚老師與「我」〉,「讀劇之夜」,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0.楊婉怡,〈生前逝後的孤獨〉,「表演藝術」,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1.蔣維國,〈戲說分明—姚一葦排戲記〉,「表演藝術」,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2.蔡依雲,〈當劇作家走入劇場〉,「表演藝術」,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3.傅裕惠,〈「重新」解構,「開始」了解〉,「表演藝術」,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4.陳映真,〈暗夜中的掌燈者〉,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5.馬森,〈姚一葦的戲劇〉,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6.陳玲玲,〈落實的夢幻騎士─記戲劇大師的劇場風骨〉,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7.林懷民,〈懷念姚公〉,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8.王友輝,〈來不及謝幕〉,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7 9.朱雙一,〈青年姚一葦─鮮為人知的早年創作〉,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0.陳映真,〈洶湧的孤獨─敬悼姚一葦先生﹝上.下﹞〉,臺北:《聯合報》,1997年6月22-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1.王友輝,〈劇場的標竿與象徵─追念一個名字:姚一葦〉,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 199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2.李映薔,〈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臺北:《聯合報》,1997年7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3.鄭傳道、陳兆璋,〈難忘的友情〉,臺北:《廈門日報》,1997年7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4.楊照,〈姚一葦─藝術舞臺幕後的指導者〉,臺北:《新新聞周報》,1997年7月20-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5.鄭樹森,〈《紅鼻子在北京》〉,臺北:《素葉文學》,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6.鄭樹森,〈 古典美學的終結—姚一葦先生的文論與美學〉,臺北:《素業文學》,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7.張中秋,〈宇宙情深,人間摯愛〉,臺北:《美與時代》,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8.白先勇,〈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上、中、下)〉,臺北:《聯合報》,1997年11月29日∼12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8 9.〈姚一葦先生行誼年表 〉,臺北:《國史館館刊》第23期,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0.林克歡,〈讓我們重新開始─悼念姚一葦先生〉,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1.曹明,〈悼臺灣戲劇大師姚一葦〉,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2.黃美序,〈姚一葦走了!「太可惜啦!」〉,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3.馬森,〈熱情與堅持—哭一葦先生〉,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4.施叔青,〈痛失良師〉,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5.李昂,〈永遠的典範〉,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6.西蒙,〈姚一葦生平簡介〉,臺北:《文教資料》,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7.董淑玲,〈試論「碾玉觀音」的寫實精神〉,《環球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8.李映薔,〈什麼是快樂〉,臺北:《聯合報》,1998年4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9 9.廖仁義,〈往事與歷史—懷念美學家姚一葦教授〉,臺北:《中國時報》,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0.鮑幼玉,邱少頤整理,〈永遠的典範〉,「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1.馬水龍,陳鬱整理,〈我所認識的姚老師〉,「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2.馬汀尼,〈光明的尾巴〉,「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3.靳萍萍,〈空中的城堡〉,「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4.李永豐,〈沒有原則的姚一葦老師〉,「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5.黃建業,〈記憶中的書香燈影〉,「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6.李映薔,〈什麼是快樂〉,「讀劇之夜」,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7.劉效鵬,〈兩個不同世界的碾玉觀音〉,臺北:《華岡藝術學報》第5期,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8.于善祿,〈很劇場的哲學戲劇─《X小姐》的本尊與分身〉,臺北:《中國時報》,2000年7月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0 9.黃淑綾,〈集體失憶的我與你—《X小姐》〉,臺北:《表演藝術》,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1 0.楊美英,〈看見X 小姐之前- -導演蔣維國專訪〉,臺北:《關渡通訊》,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1 1.呂健忠,〈失落於天地間的「走影者」〉,臺北:《表演藝術》,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林國源,〈姚一葦《詩學箋註》與《詩學》研究典範的突破〉,「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紀蔚然,〈古典的與現代的—姚一葦的戲劇藝術〉,「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尉天驄,〈姚一葦先生與五○年代的臺灣文學批評〉,「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許天治,〈高情吟詠兼言志.古典風流見至真〉,「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陳傳興,〈X,一個雙關的道德劇〉,「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焦桐,〈知識的經緯—論姚一葦的知性散文〉,「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蔣維國,〈傳統的延伸與現代意識的滲透—論姚一葦戲劇創作的藝術取向〉,「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李應強,〈他們的紅鼻子在哪裡?〉,「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田本相,〈姚一葦論〉,「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朱雙一,〈姚一葦學生時代的文學創作和戲劇活動〉,「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曹明,〈思考人的生存處境—姚一葦戲劇創作的深刻意蘊〉,「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林國源,〈「境界」說與姚一葦批評理論的美學根源〉,「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姜翠芬,〈《申生》:希臘悲劇為經、中國悲劇為緯〉,「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8年12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馬森,〈二度西潮的弄潮人—評《姚一葦戲劇六種》〉,「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臺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1999年3月19-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馬森,〈突破擬寫實主義的先鋒:論姚一葦劇作的戲劇史意義〉,「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牛川海,〈論姚一葦戲劇理論體系〉,「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陳正熙,〈一九八○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實驗劇展」的開始與結束為例〉,「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黃美序,〈姚一葦劇作中的兩性情〉,「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林克歡,〈開啟一個嶄新的戲劇時代—重讀《紅鼻子》〉,「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司徒芝萍,〈《一口箱子》的時代意義〉,「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吳麗蘭,〈談《一口箱子》及阿三的死:記號形式的突破與意義之賦予〉,「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張啟豐,〈什麼是她/他們本來的面目?—試析《孫飛虎搶親》〉,「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6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From Phoenix Town, tr. by Chu Chi-Yu & Oliver Stunt, Oxford Univ. Pres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The Emerld Bodhisativa, tr. by Mei-Ling Cheng, Yale Univ. Press,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Red Nose, tr. by Ying-Chu Yeh, Iowa State Univ.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Rotnase, tr. by Birgit, Buchholz Univ. Press,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The Crown Prince Shen-Sheng, tr. by Marion Taylor, Wan Kin-lau, Lin Huai-ming and Tsui Te-lin, 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The Legend of the Tree God, tr. by David Jiang, Great Britain, Alumnus,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文學理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文藝技巧論》,臺北:重光文藝,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文藝美學》,臺北:遠行,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亮,《新批評》,成都:四川文藝,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天工,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詩論》,臺北:萬卷樓,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萬卷樓,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華,《文學批評學》,保定:河北大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慶華,《臺灣當代文學理論》,臺北:揚智,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國源,《經典翻譯的技術成規與典範價值—從亞理斯多德《詩學》的傳譯說起》,臺北:中華民國翻譯學研究會,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曙玉等編,《二十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嘉明等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北京:人民,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政文,《從古典到現代—康德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祺主編,《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臺北:左岸文化,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城邦,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俊,《西方美學名著引論》,臺北:木鐸,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譯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達達基茲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臺北:丹青,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達達基茲著,劉文潭譯,《西洋古代美學》,臺北:聯經,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克馬 & 蟻布思著,袁鶴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普斯登著,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臺北:黎明,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果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蘭特利奇&麥克列林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里斯多德著,苗力田主編,《亞里斯多德全集》,北京:商務,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托爾斯泰著,耿濟之譯,蔣勳校訂,《藝術論》,臺北:遠流,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克馬、蟻布思著,俞國強譯,《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夫.塔迪埃著,史忠義譯,《二十世紀的文學批評》,天津:百花文藝,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沃林.理查德著,張國清譯,《文化批評的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桑葵著,張今譯,《美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彼得.比格爾著,高建平譯,《先鋒派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拉曼 .塞爾登編,劉象愚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泰瑞.伊格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翰.克羅.蘭色姆著,王腊寶、張哲譯,《新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m Meecham and Julie Sheldon, 《最新現代藝術批判》,臺北:韋伯文化,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 H. Abrams,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J. Y. Liu,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Con Davis & Ronald Schleifer, Criticism and Culture:The Role of Critique in Modern Literary Theory, LongmanGroup UK limited,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 Ed.,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secon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Con Davis & Ronald Schleifer E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four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ulian Wolfrey Ed., Literary Theory:A Reader & Guid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itch‧Cain‧Finke‧Johnson‧McGowan‧Williams,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 Barry,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 second edi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erin, Labor, Morgan, Reesman, Willingham, An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 Ed.,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Fif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ael Ryan, Literary Theor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作家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禎和,《嫁粧一牛車》,臺北:洪範,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白先勇論文雜文集》,臺北:皇冠,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遊園驚夢》,臺北:風雲時代,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遊園驚夢二十年》,香港:迪志文化,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臺北人》,臺北:爾雅,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昔我往矣 : 白先勇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樹猶如此》,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臺北:大林文庫,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春明,《鑼》,臺北:遠景,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晶,《拋磚記》,臺北:三民,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晶,《青色的蚱蜢》,臺北:大林,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晶,《鐘》,臺北:三民,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評論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夏志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臺北:純文學,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人的文學》,臺北:純文學,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印象的組合》,香港:香港文學,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四海集》,臺北:皇冠,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安徽文藝,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顏元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文學的玄思》,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文學批評散論》,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文學經驗》,臺北:志文,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談民族文學》,臺北:學生,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翻譯與創作》,臺北:志文,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何謂文學》,臺北:學生,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文學的史與評》,臺北:四季,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臺北:巨流,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葉維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現象.經驗.表現》,香港:文藝書展,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臺北:晨鐘,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臺北:志文,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飲之太和》,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尋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學規律:葉維廉比較文學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臺北:東大,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臺北:東大,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象》,臺北:東大,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劉紹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小說與戲劇》,臺北:洪範,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涕淚交零的現代中國文學》,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唐人街的小說世界》,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文字豈是東西》,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閔福德主編,《含英咀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相關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評論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臺北:麥田,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臺北:現文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聯經,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文學與社會》,臺北:聯經,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臺北:時報,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臺北:大西洋,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編,《中國文學批評年選》,臺北:巨人,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臺北:聯經,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林明德編,《中國古典文學硏究叢刊》,臺北:巨流,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作者自印,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尉天驄,《理想的追尋》,臺北:新地,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國文天地,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臺北:前衛,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繼持,《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 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單德興,《對話與交流》,臺北:麥田,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夢的終點》,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風中蘆葦》,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時間長巷》,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掌中地圖》,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臺北:遠景,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作家的條件》,臺北:遠景,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在閱讀的密林中》,臺北:印刻,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志鵬著,《夏志清的人文世界》,臺北:三民,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宗濤、張雙英著,《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臺北:萬卷樓,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娳,《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禾,《語際書寫 : 現代思想史寫作批評綱要》,上海:上海三聯,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新知三聯,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應鳳凰編,《作家書目》,臺北:爾雅,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應鳳凰編,《作家地址本》,臺北:爾雅,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應鳳凰編,《文學書目》,臺北:大地,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應鳳凰,《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應鳳凰,《五〇年代文學出版顯影》,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應鳳凰,《五〇年代臺灣文學論集 : 戰後第一個十年的臺灣文學生態》,高雄:春暉,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文學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新文藝,195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共三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編選,《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雪曼總編纂,《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傳記文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遠清,《臺灣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文史哲,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主編,《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長歌,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胡適紀念館,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中國新文學小史》,臺北:偉文,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一至十八章),臺北:《聯合文學》第15卷第10期至第221期,1999年8月至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芝主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臺灣文學史》(上卷),福州:海峽文藝,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臺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記要(增訂本)》,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曉真編,《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訊雜誌社編,《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會編,《回顧與再思—鄉土文學論戰20年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會,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芝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芝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編,《第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2005年10月28-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封德屏主編,《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現代主義與翻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5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封德屏主編,《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柳書琴 主編,《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 第三期 臺灣號(2007)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主編,《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柒、報紙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濟安主編,《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至第7卷第6期,1956年9月至196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文學編輯委員會,《現代文學》第1期至第51期,1960年3月至197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尉天驄主編,《筆匯》第1期至第24期, 1960年5月至196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尉天驄主編,《文學季刊》, 1966-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訊雜誌社編,《文訊.文學雜誌特輯》第27期, 198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幼獅文藝社編,《幼獅文藝.文藝雜誌與臺灣文學發展專號》第71卷, 199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zun, Jacques著,張平男譯,〈傳記與批評之關係〉,《書評書目》,197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ichen, David著,葉新雲譯,〈新批評〉,《大學雜誌》,197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六十年代的臺灣鄉土文學〉,《文訊》第13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敏勇,〈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文季」創刊號讀後〉,《笠》第57期,197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騰,〈後期文季研究—文學媒體編輯觀點之考察〉,《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6期,19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騰,〈臺北:一個文學中心的形成〉,《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8期,199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浩,〈文季研究研究資料初編〉,《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1期,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文藝的影響〉,《文訊》第13期,1984年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昭翡,〈尋找通路—文學雜誌的現況報導〉,《文訊》第67期,1994年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易卜生主義〉,原刊於《新青年》,後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理論建設集》,臺北:業強,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遠清,〈顏元叔與臺灣「新批評流派」〉,《文藝理論與批評》,1994年0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雙一,〈當代臺灣文學的人文主義脈流〉,《廈門大學學報》,1995年0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魯芹,〈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夭折〉,《傳記文學》,1977年0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潛誠,〈作者該死:新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觀點〉,《當代》,1988年0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歐梵著,吳新發譯,〈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文學史的研究兼比較〉,《現代文學》復刊第十四期,1981年0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戰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