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信木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易漢亭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Yi, Han Ti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易漢亭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Yi, Han Ti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9-Apr-2010 17:45:3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9-Apr-2010 17:45:3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9-Apr-2010 17:45:3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625401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8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社會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254015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在過去社會中,女性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就是步入婚姻之中,而照顧家庭、養兒育女就是女性最大的責任,但在社會的變遷之下,許多傳統價值規範亦不同於以往,家庭模式與婚姻型態開始有了改變。身處不同時代的台灣地區女性所經歷的生命歷程必定會有所差異,而身處同一時代中的台灣地區女性,其生命歷程也將產生異質性。本研究藉由女性婚姻經驗實證資料做為基礎,模擬出台灣地區祖母、母親以及女兒三代女性的婚姻史。分析結果發現,隨著時代的推移,從祖母的世代到母親的世代,再到女兒的世代,台灣地區女性的初婚年齡延後許多,女性結婚的可能性也有所降低,雖然女性步入中年後初婚的可能性提高,但整體看來初婚可能性仍然偏低。而女性的離婚可能性則大體呈現上升的趨勢,但女性離婚後再婚的可能性卻是先下降然後再次上升,處於中年階段之女性離婚的可能性雖然較高,但其離婚後經歷再婚的可能性卻是下降的。這些結果顯示出從祖母到母親再到女兒的世代,台灣地區的婚姻關係意涵漸漸產生了改變,婚姻中的家庭意義與陪伴意義的比重開始出現拉扯。透過此次的研究,發現到女性的婚姻生命歷程變遷是循序漸進的,我們深入了解了祖母、母親與女兒這三個緊密結合卻又截然不同的世代,在進行生命與生活經驗的傳承中,漸漸產生的婚姻經驗與生命歷程的差異。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1緣起 2壹、 緒論 3一、 研究動機 3二、 研究目的 6三、 研究問題 8貳、 文獻探討 9一、 家庭型態與婚姻態度之改變 9二、 台灣地區女性教育與勞動參與率變遷 11三、 台灣地區女性婚姻組成變遷之探討 15四、 小結 21參、 研究設計 22一、 微視模擬(micro-simulation)途徑 22二、 微視模擬(micro-simulation)特點 23三、 使用資料 23四、 Iterative Proportional Fitting(IPF) 26五、 微視模擬(micro-simulation)過程 28肆、 模擬結果分析 30一、 女性婚姻生命歷程的集體變遷 30(一) 初婚:台灣地區三代女性之單身比例與初婚風險變遷 32(二) 婚姻解組:台灣地區三代女性之已婚比例與離婚、喪偶風險變遷 34(三) 婚姻重組:台灣地區三代女性之離婚、喪偶比例與再婚風險變遷 37(四) 台灣地區三代女性之婚姻狀態轉移次數與年齡分配 40二、 女性婚姻生命歷程的個體變異 48(一) 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初婚年齡與婚姻狀態轉移經驗 49(二) 台灣地區三代女性第一次離婚年齡與婚姻狀態轉移經驗 53伍、 結論與建議 58 一、 三代女性婚姻生命歷程演變 58二、 研究限制與建議 59參考文獻 60附錄一 62附錄二 64附錄三 67附錄四 69附錄五 75附錄六 77 圖目錄圖 一.台灣地區女性結婚年齡中位數與平均數(1971-2006) 4圖 二.台灣地區離婚率(1947-2007) 4圖 三.台灣地區女性人口曾經結婚者比例按五歲年齡組分 5圖 四.台灣地區女性人口初婚年齡平均數與標準差 5圖 五.台灣地區女性人口初婚存活曲線按出生世代分 7圖 六.歷年台灣地區畢業生升學率 13圖 七.歷年台灣地區大專生女性比率 13圖 八.歷年台灣地區勞動參與率變遷 14圖 九.歷年台灣地區就業者年齡別比例變遷 14圖 十.歷年台灣地區女性婚姻狀態趨勢圖 16圖 十一.歷年台灣地區未婚女性人口百分比按五歲年齡組分 16圖 十二.台灣地區女性未婚百分比 17圖 十三.歷年台灣地區有偶女性人口百分比按五歲年齡組分 18圖 十四.台灣地區女性有偶百分比 18圖 十五.歷年台灣地區離婚女性人口百分比按五歲年齡組分 19圖 十六.歷年台灣地區離婚女性人口百分比按五歲年齡組分 20圖 十七.歷年台灣地區喪偶女性人口百分比按五歲年齡組分 20圖 十八.台灣地區女性喪偶百分比 21圖 十九.台灣地區女性粗結婚率與粗離婚率 25圖 二十.台灣地區女性粗初婚率與粗再婚率 25表 一.婚姻狀態轉移矩陣之起始邊際次數 27圖 二十一.婚姻事件可能發生之順序與組合 29圖 二十二.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未婚人口百分比 33圖 二十三.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初婚風險 33圖 二十四.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已婚人口百分比 35圖 二十五.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離婚風險 36圖 二十六.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喪偶風險 36圖 二十七.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喪偶人口百分比 38圖 二十八.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離婚人口百分比 38圖 二十九.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離婚再婚風險 39圖 三十.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年齡別喪偶再婚風險 39圖 三十一.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婚姻狀態轉移次數 41圖 三十二.台灣地區三代女性經歷不同婚姻狀態轉移次數者之初婚年齡平均數 43圖 三十三.台灣地區三代女性經歷不同婚姻轉移次數者之第一次離婚年齡平均數 44 圖 三十四.台灣地區三代女性經歷不同婚姻轉移次數者之第一次喪偶年齡平均數 44圖 三十五.台灣地區三代女性經歷不同婚姻轉移次數者第一次婚姻長度平均數 45圖 三十六.台灣地區三代女性經歷不同婚姻狀態轉移次數者之第一次離婚再婚年齡平均數 45圖 三十七.台灣地區三代女性經歷不同婚姻狀態轉移次數者之第一次喪偶再婚年齡平均數 46圖 三十八.台灣地區三代女性經歷不同婚姻轉移次數者第一第二次婚姻關係間隔長度平均數 46圖 三十九.台灣地區三代女性離婚風險依初婚年齡組區分 53圖 四十. 台灣地區三代女性再婚風險依經歷第一次離婚的年齡組區分 56表目錄表 一.婚姻狀態轉移矩陣之起始邊際次數 27表 二.婚姻狀態間合法轉移機率之DESIGN MATRIX: 27表 三.預設婚姻狀態間合法轉移機率均等之DESIGN MATRIX 28表 四.台灣地區三代女性一生中婚姻狀態轉移次數與初婚年齡 42表 五.祖母世代女性人數依婚姻狀態轉移次數與初婚年齡分 50表 六. 母親世代女性人數依婚姻狀態轉移次數與初婚年齡分 50表 七. 女兒世代女性人數依婚姻狀態轉移次數與初婚年齡分 51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2694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8236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1502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2448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7720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2345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3337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1701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8172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9595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401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婚姻經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生命歷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微視模擬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台灣地區女性婚姻經驗之生命歷程變遷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教育部統計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內政部。歷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行政院主計處。歷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ndrew, J. 2004.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848-8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eck, U. 1992a. The reinvention of politics: Cambridge, UK: Policy.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 1992b. Risk society: Newbury Park, CA: Sage.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eck, U.and E. Beck-Gernsheim. 1995. The normal chaos of love: Cambridge, UK: Polity.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errington, A. 1994. "Marriage and family formation among the white and ethnic-minority populations in Britai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7:517-5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aldwell, J.C., P. H. Reddy, and P. Caldwell. 1983. "The causes of marriage change in south Asia." Population Studies 37:343-3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erlin, A.J. 1997. Marriage, divorce and remarriage: Cambridge, Mass. Cherlin, Harvard.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ogel, R.W. 2000. The fourth great awakening and the future of egalitarian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Cambridge, UK: Policy.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Cambridge, UK: Policy.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oode, W.J. 1993. World changes in divorce pattern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askey, J. 1998. "Families and households in the 1990s." Pp. 265-296 in One-parent families and their dependent children in Great Brita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Imhoff, V., E. Post, and W. Post. 1998. "Microsimulation Methods for Population." Population: An English Selection 10(1):97-13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sthaeghe, R. 1983. "A century of demographic and cultural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 An exploration of underlying dimension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9(3):411-43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chael, R.T., V. R. Fuchs, and S.R. Scott. 1980. "Changes in the propensity to live alone: 1950-1976." Demography as an interdiscipline 17(1):39-5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Prinz, C. 1995. Cohabiting, married, or single: Aldershot, UK: Avebury.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hornton, A.and T.E. Fricke. 1989. "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the West, China and South Asia." Pp. 128-161 in Demography as an interdiscipline, edited by J.M. Styco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aite, L.J., F.K. Goldscheider, and C. Witsberger. 1986. "Nonfamily Living and the Erosion of Traditional Family Orientations among Young Adul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541-554. | zh_TW |